![論黎立武對《中庸》的獨特闡釋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1.gif)
![論黎立武對《中庸》的獨特闡釋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2.gif)
![論黎立武對《中庸》的獨特闡釋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3.gif)
![論黎立武對《中庸》的獨特闡釋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4.gif)
![論黎立武對《中庸》的獨特闡釋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b22bbc5248fcc65159864691a0bc0176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黎立武對《中庸》的獨特闡釋
一、黎氏與元明確了黎氏的學(xué)術(shù)淵源李立武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xué)者,但他的生活信息很少。元朝理學(xué)大師吳城在《元子城志》中詳細論述了他的生活、野心和學(xué)術(shù)。據(jù)此碑文可知,黎氏生于1246年,卒于1313年,享年68歲。黎氏一生以南宋滅亡為界限,在宋亡之前,過著讀書入仕的平穩(wěn)生活。20歲入太學(xué),26歲高中進士第三,先后在撫州、袁州等地任職,后調(diào)朝廷任校書、著作等官職,于宋亡前官至國子司業(yè)。其時黎立武方34歲,正當有為之年。黎氏28歲在撫州的秋貢考試中選拔了吳澄,故吳澄以門人自稱,“然澄亦門人也”,稱黎氏為“座主”,“吾座主清江黎先生。”1入元之后,黎氏未再出仕,而是過著一種遺民生活,閑居三十余年,著述立說,奉事雙親?!对凶颖吩?元中子黎氏諱立武,字以常,臨江新喻人。年二十入太學(xué)。二十六擢進士第三人,……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判官?!置髂昵镓曅N膿嶂荨!髂甏撼糁?夏轉(zhuǎn)承議郎,秋除著作,赴國難趨朝。明年春除軍器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且將大用而國事去矣。自是閑居三紀,逮事二親猶二十年?!炅?微疾端坐而逝。2黎氏學(xué)問道德甚佳,聲望甚高,風儀甚美,修養(yǎng)有得,待人謙和,善于談吐,處己勤勉,嗜學(xué)不倦。故頗受上層禮遇。北來達官聞譽,望睹風采,禮之如天人。諏訪相屬,或延致、或就見焉。意度安舒,威儀整暇,不待交談,人已起敬?!倌旮呖?常懷謙抑,篤志嗜學(xué),一如未仕。3黎氏曾在秋貢時選拔吳澄,但似并無來往,直到38年之后黎氏暮年二人方首次相見。盡管吳澄思想似乎亦未受黎氏影響,但吳澄對黎氏之才德甚為推崇,一見傾倒,稱其廊廟之才,有德之身,譽其氣象雍容和粹,近于程顥,再三嘆服不已。澄撫州校文時所貢士也。后三十八年,始拜座主于清江之客舍。一覿容貌,心醉神融,喟然曰:世有斯人歟?世有斯人歟?廊廟器也,福德身也。蓋雍容和粹氣象,仿佛河南程伯子云。4黎氏著述甚多,其對經(jīng)典詮釋之講義,采用圖表議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以發(fā)新論,當時皆刊刻于世,為世所傳,惜乎今多不見。惟存《大學(xué)》、《中庸》二書講義,然卻無圖,恐亦非舊本。生平著述,積稿如山。演繹舊聞,敷暢新得,有圖有贊,有講義諸篇。悉鋟諸木,當路好事者往往取去。5吳澄指出黎氏學(xué)術(shù)淵源于郭氏之學(xué),黎氏官秘書省時,閱讀郭氏《中庸》之書,甚悅之,同時又受同鄉(xiāng)謝諤的影響。6謝氏從學(xué)于郭氏,得郭氏之傳。郭氏之學(xué)來自程氏,故黎氏可謂程氏后學(xué)。吳澄明確指出,黎氏《大學(xué)》、《中庸》之學(xué)與世所流行的朱子學(xué)有所不同。官秘省時,閱官書,愛二郭氏《中庸》。郭游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xué),將由謝泝郭,以嗣其傳。故于《大學(xué)》、《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宗尚者異義。7謝、黎為兼山學(xué)派重要代表,全祖望于《兼山學(xué)案》指出,郭氏之學(xué)聲勢不大,因謝、黎而得到傳承綿延?!肮T之學(xué)雖孤行,然自謝艮齋至黎立武,綿綿不絕?!?二、黎立武、孔子《章句》的分區(qū)郭氏、謝氏《中庸》之學(xué)今皆不傳,幸有黎氏之學(xué),可窺其大體。黎氏《中庸》著作,現(xiàn)存《中庸分章》、《中庸旨歸》二書,各一卷?!吨杏埂芬粫?本無分章,自朱子《中庸章句》將之分為三層三十三章后,分章之學(xué)日益成為《中庸》學(xué)的一個重要論題。黎氏在《中庸》分章問題上與朱子有其同處,但更多的是差別。黎氏極為重視《中庸》一書,認為《中庸》形實之間具有“矛盾”的特點:內(nèi)容深不可測、難以琢磨,形式卻條理嚴整、精密通貫。他明確表達《中庸》分章動機在于:對朱子《中庸章句》為主流的分章不滿,蓋已有分章遮蔽了作者之意,試圖通過重新分章來更好地尋求作者原意。“《中庸》之書,浩博深遠,若不可涯,其定繩聯(lián)而珠貫也。諸家雖字論句析,然于大旨未明,讀之使人茫然,分章所以原作者之意?!?黎立武提出《中庸》全書應(yīng)分為15章,首章與《中庸章句》一致,具有揭示全篇主旨的綱領(lǐng)地位,并據(jù)語義關(guān)聯(lián)將本章分為四層:第一層是首句,通過命、性、道、教四個范疇闡明中庸之義;第二層論述戒懼、慎獨工夫以明執(zhí)中之道;第三層通過中和闡明體用一貫之境;第四層據(jù)天地位萬物育表明仁誠功效之極致?!笆渍乱悦?、性、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zhí)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0而朱子《章句》則將之分為本體、功夫、境界三層,11黎氏與朱子的差別在于把“中和明體用一貫”單獨列為一層。黎氏認為第2章集合了夫子所言中庸教化之意,此后各章皆發(fā)明首章義理,彼此關(guān)聯(lián)緊密,相互闡發(fā)呼應(yīng),這與朱子之分相似?!爸杏挂黄笾冀詡溆诖?次章述夫子平日中庸之教,三章而下,節(jié)節(jié)相生,首尾相應(yīng),推明首章之義至矣。通為十有五章?!?2為方便討論,以下列出黎立武、朱子中庸章句劃分對照表:括號內(nèi)數(shù)字為朱子《章句》章次,2.1之類為黎氏節(jié)次。黎氏首章與朱子相同,第2章幾乎相當于朱子的第二層第2~11章,可見黎氏之“章”有時較朱子的“章”所指更大,近乎朱子之層。黎氏認為第2章要旨在于時中,它集合了夫子平常關(guān)于中庸的論述,闡發(fā)了子思創(chuàng)作中庸的意義。本章又可分為六節(jié),“次章集夫子平日論中庸者,推原作中庸之意。凡六節(jié)?!?3具體如下:第一節(jié)(2章)指出中庸之道的客觀普遍性,不因人有無而始終存在,特別推崇“時中”之義?!暗谝还?jié)謂中庸之道,不以君子而有,不以小人而無?!?4第二節(jié)(3~5章)對中庸之道未能實行的三次感嘆。世衰道微,賢愚之人皆未能行中庸。第三節(jié)(6章)圍繞“兩端”進行闡發(fā),“兩端”分別指人心、道心,由對兩端的把握可建用“皇極”于天下。第四節(jié)(7~8章)圍繞乾、坎離之卦來闡發(fā),將之與大舜、顏淵,明誠、知行(守)之說聯(lián)系起來。第五節(jié)(9~10章)提出夫子以中和教子路亂世、平世相處之道,“四強”乃“不動心之勇”。第六節(jié)(11章)以乾卦釋本章,概括本章六節(jié)皆圍繞中庸展開,以舜、顏、子路明擇中庸、守中庸、依中庸之難。“通六節(jié)而觀,則中庸之至德,中庸之難能,與夫圣賢之所以執(zhí)中用中者,淺深次第,歷歷可見?!?5黎氏第3章相當于朱子第12章,黎氏指出,第3章以下皆闡發(fā)首章之意,本章則是闡明首章第二句“率性之謂道”?!叭乱韵陆园l(fā)首章之意,此章明率性之謂道也。”16朱子《章句》則認為,本章乃是“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而且此后八章皆是此義。“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7黎氏第4章即朱子第13章,黎氏指出本章闡明首章第三句“修道之謂教”及第四句“道不可離”。“四章引夫子之言明修道之教與道不可離之意?!?8黎氏第5章即朱子第14章,本章承上章而來,闡明“修道之教”的教化次序?!暗谖逭乱韵陆越讨蛞?。立教以身為本,九經(jīng)以修身為先,行有不得,則反諸己?!?9第6章即朱子第15章,闡發(fā)教化之中的親親之教?!暗诹掠诰沤?jīng)為親親之教?!?0第7章即朱子第16~19章。黎氏認為本章從宗廟、祭祀的角度繼續(xù)闡發(fā)親親之教?!暗谄哒乱嘤H親之教也。親親之道,尤嚴于宗廟,先王所以教孝者,莫尚乎此。此章詳于宗廟之事而先之以交神明之道焉?!?1第8章即朱子第20章大半,自章首“哀公問政”至“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達道九經(jīng)指修道之教而推行于政治者。“八章合九經(jīng)論之。蓋由五者達道,以明修道謂教而施于政者也?!?2第9章即朱子第20章“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以下部分和第21章,承上章誠身說而極論誠道,誠身代表了修道之教的頂點,由此而進于化,故下文皆闡述誠之化功。“九章承上誠身之說,極論誠之道。……中庸之教,至誠身而備矣。教之至則化矣,此以下皆誠而化之事?!?1第10章即朱子第22~24章,主旨是“至誠能化”,至誠的教化效驗,乃盡性、中庸之最高境界,即首章末句“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的中和境界,以下各章皆圍繞此主題展開。“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乃盡性之事,中庸之極功。十章以下皆發(fā)此意,以明首章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2第11章即朱子第25~26章,上章以盡己為主,此章重點在成物?!吧险卵员M性能盡人物之性,蓋以盡己為先;十一章言成己所以成物,實以成物為重?!?3第12章即朱子第27~29章,子思闡明道德教化以待圣王?!笆伦铀肌瓊麜r君不足與有為,圣賢之在下者又不得以行其事,于是闡道德、明教化以俟其人?!?3第13章即朱子第30章,上章嘆夫子不遇,此章宣揚夫子教化傳心明道之功?!吧险掠械聼o位,傷夫子之不遇也。十三章謂仲尼雖不得位,然上傳堯舜文武之心,……明中庸之道,以垂教萬世?!?4第14章即朱子第31~32章,再次強調(diào)誠化之功,圣誠互融之妙,并點出全書主旨在于誠、仁之說?!笆恼抡撝琳\盡性之功,……道莫大于仁,莫極于誠,此一書之大也?!耸フ\互融之妙也?!?5第15章即朱子第33章,引詩之詠嘆顯發(fā)中庸全體妙用之處,呼應(yīng)首章天命謂性、天人合一之說。“天命謂性一語,十一章已深明其妙。末章復(fù)會而歸之,知人知天之學(xué)備矣?!w妙用蓋有不可名言者?!?6可以看出,黎氏所分1、3、4、5、6、13、15章皆為單章,與《章句》相同。而11、14章皆包含《章句》兩章,10、12章包含《章句》三章,7章則包含四章。黎氏對第2章的處理過于龐大,幾乎相當于《章句》第2層,包括了第2~11章,為此他不得不將本章劃分為6節(jié),而且其中第2、4、5節(jié)又各包含《章句》若干章。這種處理顯然不大妥當,也不符合對“章”的一般認識。至于將《章句》20章分屬為第8章、第9章(本章還包括《章句》第21章)則屬正常,關(guān)于本章之劃分為歷來爭訟焦點,朱子之分當時即遭到好友張栻、呂祖謙等的質(zhì)疑??傮w來看,黎氏之劃分更注重合并。中庸層次之分。黎氏除對中庸展開章節(jié)之分外,還對全書作出了層次劃分,這一點亦受到朱子影響。朱子將全書分為33章三層,分別是1(1~11)、2(12~20)、3(21~33),亦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是五層,在3層的基礎(chǔ)上把首、末章獨立分層。27黎氏對此亦有3分和5分兩種說法。他在《中庸分章》中將全書15章分為三大層(或5層):第1層(即第1章),言“中庸一篇大旨皆備于此?!?8第2層(第2章,《章句》第2~11章)述夫子平日中庸之教。第3層(第3~15章,即《章句》第12~33章),言“三章而下,節(jié)節(jié)相生,首尾相應(yīng),推明首章之義至矣?!?9第3層又可以細分為3小層,分別為:3.1層(第3~8章,即《章句》第12~20章大部)闡明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意;3.2層(第9~14章,《章句》第20章“誠者”以后一第32章)誠而化之事;3.3層(第15章,《章句》第33章)顯中庸之妙,呼應(yīng)首章。在《中庸旨歸》中,黎氏更為明確地提出15章5層說,與《中庸分章》一致。第1層(首章)統(tǒng)論一篇主旨。第2層(第2章)備載夫子格言。第3層(第3~8章)闡明率性、修道之事。第4層(第9~14章)至誠盡性、能化之事,夫子接續(xù)道統(tǒng)、仁誠之道。第5層(第15章)窮理盡性至命之學(xué)?!吨杏怪細w》言:“為書十有五章。首章統(tǒng)論一篇之大旨,二章備著夫子之格言,三章而下明率性謂道修道謂教之事。九章而下,明至誠盡性,至誠能化之事。末乃傷今思古,以道統(tǒng)絕續(xù)之會,帝王授受之真,在夫子,且反復(fù)推明仁誠之道,以俟后之圣人。末章則窮理盡性至命之學(xué)也。其為書也,大周乎天地,微極乎物理,幽貫乎神明,而卒歸之無聲無臭焉。廣大精微,蓋本諸易。”30從黎氏分層來看,如視《章句》為5分法的話,則其層次之分與《章句》相同,如視《章句》為3分法,則將首、末層(即首末章)分別歸為其相鄰層即可,對《中庸》整個語義理解無大影響。若追溯根源,則朱子《章句》三層劃分法,亦源于程子的“中庸一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說,《章句》置此為全書之首。三、性、道、教之關(guān)聯(lián)黎氏《中庸》分章之目的是為了“原作者之意”,黎氏以此為旗號表達了兼山學(xué)派對《中庸》的獨特認識,批判朱子中庸之解有違作者原意。黎氏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對《中庸》命、性、中、忠恕、仁、誠諸核心范疇的詮釋上。與朱子僅將“命”理解為動詞“令”不同,黎氏將“命”與性、道、教并列,視為一獨立的概念。他引用經(jīng)典之說,指出所謂“命”乃是人接受天地中和之氣而產(chǎn)生的,“命”表現(xiàn)為理氣交合凝聚的最初狀態(tài),顯現(xiàn)于天所生人所稟之際。“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命也者,其理氣合凝之初,天人賦受之際乎!”31與朱子僅僅將“命”理解為一單獨的降生過程不同,黎氏更強調(diào)此一“命”的降生過程實質(zhì)上是理氣交合的凝聚,突出了“命”的主體性、獨立性而非僅僅視為一自然的運行過程。因此,黎氏時常將“命”范疇與性、道、教并提。如“首章以命性道教明中庸之義”?!罢率籽悦缘澜獭?。32黎氏對“性”的闡發(fā)很透徹,通過與氣、道、仁、誠諸范疇關(guān)系的比照,深入揭示“性”的特點,從本體與變體、率性與盡性的角度對“性”作出頗具新意的區(qū)分。性與氣。黎氏從理氣、先天后天兩分的角度闡發(fā)人之性、形,突出了性的創(chuàng)生性、先天性、中和性、至善性,將其源頭推至無極之處。他借助周敦頤《太極圖》無極說以闡發(fā)性的先天意義,無極乃先天《大易》創(chuàng)生之理,為天地之中道,人受此生生之理而成性;同時稟受陰陽五行之精氣,此后天形氣之交合變化作用稟賦于人,構(gòu)成人之形質(zhì)?!盁o極之真,乃先天大易生生之理,為天地之中,人得之以成性;二五之精,乃后天形氣,變合化生,鐘秀于人,人得之以成質(zhì)?!?3人所得之性,其初皆同,皆真善無惡,靈妙光明,安寧清虛,乃萬理萬善之根源,蓋源于不已天命之故。由于后天之氣的清濁厚薄之別,導(dǎo)致人之氣質(zhì)有高下善惡之別。“然氣有清濁厚薄,故質(zhì)有高下美惡。惟性初一真,靈明靜虛,人人之所同得。萬理根于斯,萬善萌于斯。蓋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者也?!?4對于性與道、理、教,黎氏非常注重性、道之關(guān)聯(lián),認為二者具有體用一源關(guān)系,性是道之體,道是性之用。性道一體,性對于道具有根源主宰性,道則是性的遵循派生,提出性外無道說?!把?道也;違性,非道也。天下豈有性外之道哉。”35未發(fā)之中存諸己,已發(fā)之和施于人。存諸己者,乃是人性本初固有之真,即五常也;施諸人者,則是性分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確定不移的準則。此未發(fā)已發(fā)、存己施人、性初固有與性分當然,彼此兩兩相對,顯示出大本與達道,性與道之間體用無間的一源關(guān)系。未發(fā)存諸己,發(fā)則施諸人。存諸己者,惟初固有之真;施諸人者,性分當然之則。此大本所以為達道,率性所以謂之道也。36性與理。黎氏贊同程子的性即理說。性來自于天而降生于人,以成就人之道德,因為德來自于性,故稱為德性。德性具有超越性、神圣性。理欲相對,理為大。“性得諸天以成已德,故曰德性?!约蠢硪?理與欲對,則理為大?!?7性與教。教根源于先天氣稟所導(dǎo)致的現(xiàn)實人性的差異,唯圣賢君師能盡其性,并由此而盡人之性。通過言行、禮制、政令來節(jié)民情、復(fù)民性而使之由其道,此之謂教。此與朱子之解并無差異?!叭送诵?則同此道,然或氣稟不齊,不能知其固有,不能全其本然,所貴乎為圣為賢為君為師,盡己之性以盡人之性,言行以為法則,禮制以為品節(jié),政令以為范防,使斯民節(jié)其情,復(fù)其性而由其道,是之謂教?!?8黎氏對性道教三者關(guān)系提出新解:指出性、道、教依次與太極、人極、皇極相應(yīng),39性、道、教分別是太極、人極、皇極所運行、樹立、展開的根據(jù),反之,太極、人極、皇極則是性、道、教之體現(xiàn)落實。太極強調(diào)了性的超越、人極強調(diào)了道作為人的內(nèi)在準則的意義,皇極指出了教化的政治意義。此三者分別指向本體、工夫、教化,涵蓋了中庸根本意義?!胺蛱烀^性者,太極所以行也;率性謂道者,人極所以立也。修道謂教者,皇極所以建也,此中庸之義也。”40性與誠。黎氏提出了率性與盡性的區(qū)別,認為二者分別對應(yīng)圣、愚。他在此徑直提出道不過就是性而已,將性、道直接等同,但對性的認識、實踐存在“率”與“盡”的差別,愚夫愚婦所能知能行者,人人皆可者,是率性也。而即便圣人亦有所不能有所不知者,是盡性也。圣人對盡性猶未能做到,蓋道之全體,根源于性而充塞天地,無外無內(nèi),不可窮盡,故圣人猶難盡之。黎氏還把率性、盡性分屬于誠與至誠,以此顯示二者存在的差別。率性人皆可為,率性又等于“誠”,那么就意味著“誠”也是人皆可為了。視“誠”為如此輕而易舉之事,不符合儒家對“誠”的通常理解。黎氏顯然只是從字面理解“率性”,認為它只是指隨個人性之所好而為,故人盡可能。同時將“盡性”看得非常之高,即便圣人亦難為之,認為圣人亦無法做到至誠,無形中似乎看低了圣人,與《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說亦不合?!墩戮洹穭t將“率性”解為,“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率性須遵循普遍公共的自然之理,故并非輕易可為之事?!氨M性”講的是圣人之德之實,就是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的狀態(tài)。道者,性而已。然而有率性焉,有盡性焉,夫婦之愚不肖而能知能行者,率性而已。率性者,夫人而可能,……圣人之不能知,不能行者,盡性之事也。盡性者,圣人而猶病,……道之全體,本乎一性而塞乎兩間,大無外,小無內(nèi)也。41率性,誠也;惟盡性為至誠。42性與仁。黎氏提出性的“本體、變體”說,頗為新穎。本體指本然之體,處于含而未分的狀態(tài);變體指本體的變化展開,為本體之具體內(nèi)容。性之本體是仁,變體是五常,廣義或?qū)Q灾?則仁包五常;狹義或偏言之,則仁就專指仁。此處仁與五常分屬本體、變體,當指偏言之仁。即此可見,本體與變體其實是彼此互含關(guān)系。作為性之發(fā)用的道,存在“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中;而達道則存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教化中。五常是天命于人,人人所具有的;五典則是施加于人的教化之方。五常是盡己,五典是盡人,只有達至誠之境,方可將二者合言之,方能匯通內(nèi)外之道。性者,道之體也,其本體曰仁而已,其變體曰五常。道存乎五常,達道存乎五典,五常備諸己,五典施諸人。盡己盡人,惟至誠合內(nèi)外之道。43黎氏還以“本體、變體”來表明仁、知關(guān)系。本體是仁,其本質(zhì)是成乎己;變體是知,故特點是及乎物。仁知皆備然后純?nèi)泽w之德,物我兼盡然后合乎內(nèi)外之道。本體、變體具有內(nèi)外、物我之別?!氨倔w為仁,仁先成己;變體為知,知能及物。仁知備而性之德全,己物兼盡而內(nèi)外之道合?!?4黎氏通過性與道、道與仁之間的等同關(guān)系,論證出性即是仁,提出仁為樞紐說?!吨杏埂烽_篇言“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在“哀公問政”章言“修道以仁”,因性道一體,而仁以成道,故推出性即為仁。他又據(jù)仁之體用關(guān)系貫通性、教。修道之教,是仁之發(fā)用,故“修道以仁”是用以顯體;天命之性是仁之體,故“仁者人也”表明仁與性的等同。無論是修道之教還是天命之性,皆可歸結(jié)為仁之體用。由此可證,中庸之道無非是仁,仁為《中庸》之樞紐與主旨。人道無外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倫常關(guān)系,而此五常根源于人之一性,此本然之性(即天命之性)即是本體之仁(人所稟賦之性)。率性之道來源于性,若要實現(xiàn)率性之道、修道之教,必須知人,蓋人稟賦天命之性故,由知人才能治人。性出于命,命源于天,天為性命之根源,故需知天。反之,若不知天,則不能盡性亦不能至命?!吨杏埂肥佳月市孕薜?此言修道以仁,則性者,仁而已矣?!薜乐^教,仁之用也,故曰修道以仁;天命謂性,仁之體也,故曰仁者,人也。中庸之道,一言以蔽之,曰仁而已。蓋人道不外乎五者,五者實根于一性,本然之性即本體之仁?!莱鲇谛?不知人,不能率性以修道,若何而治人。性出于命,不知天,不能盡性以至命,若何而配天。45達道九經(jīng)皆本乎性中之仁。性亦是仁,而仁則是善。第8章首言仁終言誠,言仁是為了突出性善,言誠是突出盡性。仁言性善,誠言盡性,以性將仁、誠貫通之,仁、誠為全書之根本,于仁、誠之中,即包含忠恕之道、中庸之教。夫五達道九經(jīng),本乎一性之仁?!?仁也,仁無有不善?!苏率字匀?終之以誠。仁以性善言,誠以盡性言,忠恕之道于是乎在,中庸之教于是乎備矣。46黎氏將中和與中庸、至誠聯(lián)系起來考察,對時中尤為重視。他認為中是未發(fā)之性,其狀態(tài)是寂然不動,混然在中,處其正位而居其體。而和者,乃天下之達道,子思以“和”釋“庸”,只有和才是庸,無和則不是庸。和表現(xiàn)為情感之發(fā),事事中節(jié)合宜的狀態(tài),是日用常行之道,以此表明中庸體用一貫之意。黎氏還把費隱與中庸結(jié)合論述,費指道之用,是庸,是顯而易見的已發(fā)中節(jié)之和;隱指道之體,是隱秘而未發(fā)之中。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寂然不動,混然在中,此正位居體之謂。和者,天下之達道,子思以此釋庸之義。惟和則庸,不和非庸也。發(fā)而中節(jié),事事合宜,此日用常道之謂,所以明體用之一貫也。47費,道之用也,庸也,顯見也,發(fā)而中節(jié)也。隱,道之體也,中也,隱也,未發(fā)也。48黎氏把“致中和”與“唯天下至誠”章結(jié)合論述,指出“致中和”即是至誠盡性,天地萬物位育即是參贊天地化育,這顯然是從誠者境界來理解“致中和?!倍覍ⅰ爸轮泻汀迸c張載《西銘》民胞物與說相聯(lián)系,以此推出至誠盡性至于盡人之性、盡物之性,顯出中和境界同時具有誠、仁之兩面效應(yīng),致中和即是誠之至;參贊化育即是仁之至,強調(diào)《中庸》大旨在于突出誠、仁之功。由此將仁、誠、中和、中庸諸概念通貫解釋,顯示義理的一致。這的確體現(xiàn)了黎氏的獨到之處。致中和者,即所謂至誠盡性;天地位萬物育者,即所謂贊化育與天地參?!裎嵬镂崤c也,圣人至誠盡性而能盡人物之性。然則致中和者,非誠之至乎。參天地贊化育者,非仁之至乎。所以明仁誠之極功也。《中庸》一篇,大旨皆備于此。49黎氏高度稱贊時中之義,指出它是已發(fā)之中,是中節(jié)、動態(tài)之中,與未發(fā)、大本、靜態(tài)在中相對。戒懼慎獨、執(zhí)兩用中、擇乎中庸等工夫,皆須致察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權(quán)衡處置未發(fā)已發(fā)之際,此即不失赤子之心,允執(zhí)其中也。時中之說乃圣賢心法所在,故本章首發(fā)之。大哉!時中之義乎?!狡湮窗l(fā),渾然在中,是為大本之中。迨其將發(fā),動必由中,是為時中之中。所謂戒懼謹獨,所謂執(zhí)端用中,所謂擇乎中庸,莫不致察乎危微之幾,權(quán)宜乎發(fā)未發(fā)之際,是謂不失赤子之心,是謂允執(zhí)其中也。圣賢心法惟在乎此,故此章首揭時中之義。50黎氏將“兩端”與“時中”結(jié)合之。他指出端是事物的開端、發(fā)始,如孟子之四端,此處兩端具體落實為人心、道心之發(fā)、危險微妙之幾。于此人心、道心發(fā)端之初,知用力持守,使其所發(fā)之心合乎中道,由此推而擴之,致“皇極”——大中至正之道于天下。黎氏從政治角度強調(diào)時中思想在社會生活中的落實,懷念堯、舜、禹之時道統(tǒng)政統(tǒng)合一之時期,其解蘊含著宋亡入元的家世感慨。端者,發(fā)端之始,孟子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四端,此所謂兩端者,即人心道心之發(fā),危微之幾也。幾動之初,知所持守,則發(fā)皆中節(jié),以之建用皇極于天下。51黎氏把慎獨視為“執(zhí)中之道”。他從君子與常人之分的角度闡釋戒慎工夫,指出常人只有耳聞目睹之時方能有所戒慎恐懼,若君子則能于不睹不聞處用功,蓋君子始終存誠,無隱無微?!俺H擞卸枚鴦佑谥袆t戒,有聞而動于中則恐,君子存誠,豈在乎耳目聞見間哉?!?2獨并不是隱秘不見的處所,而是存養(yǎng)于未發(fā)、戒懼于將發(fā)這一未發(fā)欲發(fā)的特定心理狀態(tài)。此一狀態(tài)為他人所無法窺知而己所獨知,主體于此起決定性作用,需要謹慎對待,故慎獨是循性守中之方。慎獨乃《大學(xué)》誠意之道,《中庸》以誠為本,而慎獨乃達到誠的工夫,故首提慎獨。獨者,非止室屋漏之謂,靜養(yǎng)于未發(fā)之中,存乎將動之幾。當是之時,在我而已,可不慎乎。此率性之方而執(zhí)中之道也。慎獨,《大學(xué)》誠意之道也;《中庸》以誠為本,故首發(fā)此義。53黎氏忠恕之解與朱子存在重要差異。他提出,以人治人就是忠恕之道,并將忠恕與中庸直接等同,認為忠恕不過是中庸另一個稱呼而已。一方面,他與朱子一樣,取伊川盡己為忠、推己為恕說。但又認為忠恕以仁為本體(此本體非體用之體,乃本然之體),以誠為大本(此本乃根本),將誠、仁與忠恕聯(lián)系起來。仁是由己立己達而及于人,誠則是盡己以盡人盡物,二者相通。特別提出《論語》曾子所言“忠恕為道”與《中庸》所言“忠恕違道”顯然有別。曾子為教人明白何為儒學(xué)之道,從道之全體大用解釋忠恕,其所言為忠恕之本義。子思為教人如何行道,故從盡己、推己之事實立論,為行忠恕者而闡發(fā)忠恕的工夫義。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為道而行忠恕也。遵循忠恕而行,即便有違于道,亦不會過于偏離,只在道之左右。黎氏忠恕之解與朱子之解的差別在于:他認為曾子所言是忠恕本義,而朱子則主張《中庸》所言才是本義,且黎氏將忠恕與中庸、誠、仁相貫通,進一步突出了忠恕的本體意義。朱子亦曾考慮過誠、仁與忠恕之關(guān)聯(lián),但最終認為誠、仁皆是表述本體之概念,工夫意義不夠,而忠恕本體、工夫兼具而更側(cè)重工夫義。以人治人,忠恕之道也。忠恕者,中庸之異名。盡己,忠也;推己,恕也。其本體曰仁,其大本曰誠。仁者,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誠者,盡性以盡人物之性是也。然《論語》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言忠恕違道不遠,何也?曾子教人明道者也,以全體大用之名言之,是指出忠恕之義。子思,教人為道者也,以盡己推己之事言之,是為行忠恕者言。施己施人,蓋為道而行忠恕者也。由忠恕行,雖或違于道,亦不中不遠矣。54黎氏提出天命不已為忠,乾道變化為恕,天道之忠恕,即為乾之中庸、乾之誠化、乾元之仁。此說進一步將忠恕與天道、易傳之說相結(jié)合,再次表達了側(cè)重從本體角度理解忠恕的思想。維天之命,于穆不己,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天之忠恕,即乾之中庸,即乾之誠化,即乾元之仁。55黎氏從誠之來源及與性、物、圣、仁之關(guān)系詳盡闡發(fā)了《中庸》“誠”說。首先,將祭祀與“誠”緊密相連,引《尚書》之言證明“誠”在六經(jīng)中首次出現(xiàn)于祭祀鬼神之語境中?!吨杏埂芬哉\為本,故亦首以鬼神之事闡明誠。首章戒懼之說表明君子存誠乃始終不懈,無有間斷,無所為而為的自然之功。親親當以孝,盡孝當以誠,以此孝誠之心,推而擴之,近之可以向內(nèi)侍奉鬼神,遠之可以向外治理天下。非禮僭越之舉,實為無誠意貫注事物之表現(xiàn),故圣人深病其僭越?!稌吩?“鬼神無常饗,饗于克誠”。此六經(jīng)言誠之始也?!吨杏埂芬粫哉\為本,亦首于事鬼神明之。首章戒不睹、懼不聞,蓋言君子存誠,無時不然,非有所為也。親親以孝,盡孝以誠,推此誠以往,可以事帝,推此誠以往,可以治天下國家?!斨级E非禮,圣門所深病,病其越常黷典,非誠也。56其次,誠與性關(guān)聯(lián)緊密。如前所述,黎氏認為率性、盡性之別在于誠與至誠。盡性與至誠相連,符合《中庸》“惟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說,但把“率性”等同于“誠”則值得分析。蓋“誠”之含義很復(fù)雜,其基本義為“實”,所指有本體、工夫、境界等多種含義?!吨杏埂费浴奥市灾^道”,而中庸之道以誠為根本,故可認為道即是誠,誠即是率性。但“率性之道”多少有發(fā)用的意義在,而“誠”在此顯然是本體意義。但據(jù)黎氏的理解,則“率性之誠”亦含工夫意味,畢竟與“至誠”存在差距。但他有時又互相矛盾,既說誠是盡性,又說是率性?!罢\者,盡性而已?!?7“率性,誠也,惟盡性為至誠。修道,教也,惟至誠為能化?!?8誠與物。誠與物具有體用一源關(guān)系,物以誠為體,不能離誠而立;誠以物為用,因物而顯,誠、物乃本體與發(fā)用(現(xiàn)象)關(guān)系,能體悟個體之誠與外在事物之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健康養(yǎng)生產(chǎn)品銷售個人擔保合同
- 2025年度有機肥采購合同風險控制要點解析
- 2025年度紅木家具行業(yè)品牌戰(zhàn)略規(guī)劃合同
- 衡陽2024年湖南常寧市衛(wèi)健系統(tǒng)招聘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99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蘇州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加花園幼兒園教學(xué)輔助人員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舟山浙江舟山岱山縣統(tǒng)計局招聘編外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紅河云南紅河州教育體育局所屬事業(yè)單位(紅河州第一中學(xué))急需緊缺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江門2025年廣東江門開平市自然資源局所屬事業(yè)單位招聘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卷繞機項目融資計劃書
- 無錫2024年江蘇無錫市惠山區(qū)衛(wèi)生事業(yè)單位招聘6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一句頂一萬句》讀書分享
- 2024義務(wù)教育數(shù)學(xué)新課標課程標準2022版考試真題附答案
- 110kV變電站專項電氣試驗及調(diào)試方案
- 2024年廣西桂盛金融信息科技服務(wù)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外賣星級(商家評分)計算表
- 2023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八單元 語文園地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
- DZ∕T 0215-2020 礦產(chǎn)地質(zhì)勘查規(guī)范 煤(正式版)
- 外出檢查病人突發(fā)呼吸心跳驟停應(yīng)急預(yù)案演練
- 《火力發(fā)電廠汽水管道設(shè)計規(guī)范+DLT+5054-2016》詳細解讀
- 幕墻施工成品及半成品保護措施
- 基于單片機的交通燈控制系統(tǒng)設(shè)計畢業(yè)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