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應力卸荷巖石破壞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_第1頁
高應力卸荷巖石破壞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_第2頁
高應力卸荷巖石破壞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_第3頁
高應力卸荷巖石破壞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_第4頁
高應力卸荷巖石破壞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應力卸荷巖石破壞的力學特性試驗研究

1地質卸荷特性的研究隨著我國水利工程、西部開發(fā)、西醫(yī)、東歐生產、北海和仔細觀察等大型工程的建設,肯定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巖體斜坡、地下車間、大型地下洞穴等項目。開挖過程主要是去除蓮花。卸荷條件下巖體力學材料參數(shù)會產生損傷,其力學特性與加載時有著本質區(qū)別。對于加載條件下巖石的變形及其破裂機制的研究成果較多,它們是當今巖(石)體力學的主要成果之一[2~4]。近年來,隨著巖石力學的深入發(fā)展及其工程建設的需要,關于巖石卸荷特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這些成果概括起來,主要存在如下4個問題:(1)對巖體卸荷破壞機制缺乏深入的研究,沒有分析對卸荷巖石破壞起主要作用的側向變形及其體積變形規(guī)律[5~7]。(2)缺乏卸荷巖石破壞特征及其演化機制研究。(3)沒有考慮巖石在卸荷點處材料參數(shù)損傷劣化效應及其損傷因子變化規(guī)律[5~9]。(4)在分析抗剪強度參數(shù)時,大多采用Mohr-Coulomb破裂準則,然而大量的理論和試驗成果表明,在高應力條件下,Mohr-Coulomb強度準則已不能很好的包絡應力Mohr圓,需要提出適合深部巖石破壞的強度準則。正處設計中的大渡河大崗山水電站地下廠房區(qū)位于高地應力區(qū),其開挖區(qū)的最大主應力達26.9MPa,開挖區(qū)的巖石多為質地堅硬的花崗巖。本文擬開展室內巖石卸荷試驗,研究卸荷過程中巖石的破壞特征、力學材料參數(shù)損傷劣化規(guī)律及其破裂強度準則,為該工程的開挖穩(wěn)定分析及開挖完成后的圍巖支護設計提供理論依據(jù),也給其他同類工程提供有效參考。2試驗計劃2.1剛性壓力裝置試驗是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的MTS815.03型壓力試驗機上進行的。該試驗機是美國MTS公司生產的專門用于巖石、混凝土試驗的多功能電液伺服控制的剛性壓力裝置,配有伺服控制的全自動三軸加壓和測量系統(tǒng)。試驗中所用的花崗巖巖樣取自大渡河流域大崗山電站,此種花崗巖呈灰白色,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角閃石、黑云母及少量膠結物,巖樣在天然含水狀態(tài)下縱波波速為3201~3801m/s、密度為2.61g/cm3,巖樣尺寸為φ50mm×100mm,其單軸抗壓強度為164.6MPa。2.2抗疲勞力路徑依據(jù)大崗山水電站地下廠房圍巖的實際應力環(huán)境并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了2種卸圍壓卸荷方案。2.2.1初始應力條件模擬地下廠房開挖卸荷過程中軸向應力σ1恒定,圍壓σ3不斷降低的過程,各巖樣初始應力條件見表1。試驗步驟為:(1)首先按靜水壓力條件施加σ1=σ3到預定值,預定值為20,30,40,50MPa;(2)加軸壓σ1至預定值后,保持σ1恒定;(3)逐漸卸除圍壓,直至試件破壞。2.2.2靜水壓力應力條件及試驗步驟模擬地下廠房開挖卸荷過程中圍壓σ3不斷降低時,軸向應力σ1增大的應力路徑,各巖樣初始應力條件見表2。試驗步驟為:(1)首先按靜水壓力條件施加σ1=σ3到預定值,預定值分別為20,30,40,50MPa;(2)加軸壓σ1至預定的初始應力水平;(3)以0.3MPa/s的速率卸圍壓的同時,以0.2MPa/s速率增加軸壓;(4)試件破壞。2.2.3不同圍壓水平下的常規(guī)三軸試驗為了研究研究巖樣在卸荷時的損傷劣化效應及其對比分析,還設計了不同圍壓水平下的常規(guī)三軸試驗,其巖樣圍壓設計水平分別為20,30,40,50,60MPa。3種方案的應力–應變全過程曲線圖1~3給出了初始圍壓分別為30和40MPa時,3種試驗方案下以靜水壓力狀態(tài)時的變形作為應變軸起點的巖樣應力–應變全過程曲線。圖1中的虛線處代表了卸荷起點。圖4為只研究卸圍壓過程中引起的變形,并假定這部分變形從0開始而得到的典型巖樣在初始圍壓下卸荷的應力–應變全過程曲線。分析應力–應變全過程曲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從圖1~3三種方案的應力–應變全過程曲線可以看出:加載試驗中的軸向應變較卸荷試驗中的大,延性特征較為明顯,在卸荷過程中軸向應變變化較為平緩(圖4(a)說明了這一點)。(2)比較圖1~3,可得出方案III中巖樣破壞時橫向變形較方案I,II中的巖樣破壞時橫向變形要小;卸荷試驗中橫向擴張非常大,臨近破壞點時,變形更加劇烈,方案II較方案I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這一點可以從圖4看出。(3)方案III的常規(guī)三軸壓縮試驗中巖石體積變形在加載屈服段擴容不明顯(如圖3所示)。而在方案I,II的卸荷試驗中,在巖石卸荷時,體積擴容非常明顯(如圖1,2所示);從圖4可清楚看出:在相同的初始應力水平下,卸荷階段方案I的巖石擴容較之方案II劇烈。(4)加載試驗時巖石破壞是因為其軸向壓縮變形所致,而卸荷試驗中巖樣破壞是因為向卸荷方向的強烈擴容所致,臨近破壞點時巖樣的擴容劇烈程度與卸荷方式有關。4參數(shù)特征分析及其缺陷糾正規(guī)律4.1變形模量與泊松比的計算對巖石類材料進行力學分析時,其變形參數(shù)如變形模量和泊松比一般通過室內單軸壓縮試驗數(shù)據(jù)獲得,即在常規(guī)三軸壓縮試驗中由于采取圍壓σ3不變的加載方式,可將式(1)中的σ1替換為σ1-σ3后進行力學變形參數(shù)計算。但本文考慮到卸荷試驗中巖石軸向應變變化很小(這一點可以從圖4的試驗曲線中得出),此時如果仍采用上述算方法求得的變形模量將會很大,與實際情況不吻合[11~15]。因此本文采用了如下計算變形模量及其泊松比的公式(應力以壓為正,變形以壓縮為正):圖5為卸荷中巖石變形模量隨圍壓變化的關系曲線,從圖5可以看出:卸荷過程中變形模量隨著圍壓的減小變化平緩,但總體趨勢是逐漸減小的,在試件發(fā)生卸荷破壞時,變形模量急劇降低。對比方案I,II中變形模量隨圍壓變化的關系曲線可以發(fā)現(xiàn),在初始圍壓相同的情況下,方案II中變形模量隨圍壓的衰減程度較方案I的強烈。從圖6的巖石卸荷中泊松比隨圍壓變化的關系曲線可以得出:(1)泊松比隨著圍壓的減小而不斷增大,開始變化速率較為平緩,但臨近卸荷破壞時,變化速率急劇增加,在初始圍壓相同時,方案I的變化速率較之方案II大。(2)臨近卸荷點時,泊松比超過了0.5并呈繼續(xù)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巖石本身存在著諸多微小裂隙,隨著圍壓的不斷減小,這些微小裂隙不斷擴展變形,直至貫通破壞,從而導致側向變形劇增;泊松比增大超過彈塑性材料極限泊松比值,此時的泊松比已經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材料特性,它包括了裂隙的擴展變形。(3)卸荷過程中泊松比隨圍壓的變化關系均可用指數(shù)函數(shù)表達。對于方案I,泊松比可表示為式中:A,B均為系數(shù),是卸荷起始點圍壓的函數(shù);μ0為常數(shù),是卸荷起始點圍壓的函數(shù)。上述參數(shù)可表示為式中:σ為偏應力,且有σ=σ1-σ3。對于方案II,泊松比可表示為其中,4.2損傷效應法表3為在同一圍壓下,通過3種試驗方案得到的巖樣變形模量和泊松比,對于在相同應力初始水平下的巖樣,其變形模量和泊松比取3個試驗巖樣的平均值。本文的卸荷試驗中,所選取卸荷起點的參數(shù)值即為圖5,6曲線的起點值。從表3可以看出:在卸荷時,巖石變形模量及其泊松比較之常規(guī)三軸試驗,均發(fā)生了一定的損傷劣化效應,但巖石力學數(shù)值計算表明:當巖石材料泊松比未達到其極限值時(一般認為彈塑性材料極限泊松比值為0.5),其數(shù)值上的微小變化對分析其變形行為影響不大。故從研究的實際意義出發(fā),本文僅對其變形模量的損傷效應進行具體分析,定義一維損傷變量因子D如下:式中:E為卸荷變形模量,Ε0為常規(guī)三軸試驗中變形模量。設定損傷因子D為初始圍壓σ3的函數(shù),則在2種不同的卸荷試驗方案下,損傷因子與卸荷起點圍壓的曲線按二次多項式關系進行擬合(見圖7),可得以下表達式:(1)方案I:(2)方案II:5oct與3種方案的關系本文提出了將Mogi-Coulomb強度準則運用到3種試驗方案的三軸壓縮結果中,認為巖樣破壞是由于其破壞面上的八面體剪應力τoct達到了極限值,與Mohr-Coulomb準則有著顯著的區(qū)別,是因為MohrCoulomb準則認為巖樣破壞是由于其面上的剪切應力τ達到了極限值。Mogi-Coulomb強度準則將巖樣破壞時的八面體剪應力τoct看成最大和最小主應力和的平均的函數(shù),在主應力空間中,有在本次試驗中σ2=σ3,故有現(xiàn)設τoct與2σ1+σ3之間成線性映射關系,則有式中:a,b均為Mogi線性參數(shù),與Coulomb抗剪強度參數(shù)黏聚力c、內摩擦角?在三軸壓縮狀態(tài)下的關系為圖8為3種方案下巖樣破壞時關系擬合曲線,并依據(jù)擬合曲線得出了各試驗方案下強度參數(shù),其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Mogi-Coulomb強度準則較好地反映了高應力條件下巖石破壞強度,擬合曲線的相關系數(shù)均達到了0.99。相對于常規(guī)三軸壓縮試驗,卸荷條件下巖石的黏聚力c降低,而內摩擦角?增到,這是因為卸荷試驗中,巖石以向卸荷主方向張裂擴容變形為主,而方案III的常規(guī)三軸壓縮試驗中,試件是以壓剪變形為主,而巖石張剪性破壞的c值較壓剪性破壞的c值低,一般來說張剪性破裂面的粗糙度較壓剪性破裂面高,故卸荷時的?值較常規(guī)三軸試驗的高。相比較于巖石加載試驗:方案II的峰值c較方案I的峰值c減小的多,而?值則增大的多,這是因為方案II中巖石較之方案I,向卸荷主方向張裂擴容的更為明顯、劇烈,使得巖樣壓剪性破壞更為強烈,故c值減小的多,進而破裂面的粗糙度更高,使得?值增大的多。6檢測后卸荷點的變形模量損傷劣化效應(1)卸荷中巖石在卸荷主方向上的變形較大、體積擴容顯著,脆性破壞特征明顯,試驗方式對卸荷階段卸荷主方向張裂擴容的劇烈程度存在影響。(2)卸荷過程中,泊松比隨著圍壓按照指數(shù)關系增長;變形模量初始變化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