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訓練1答案_第1頁
文言文閱讀訓練1答案_第2頁
文言文閱讀訓練1答案_第3頁
文言文閱讀訓練1答案_第4頁
文言文閱讀訓練1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4-文言文過關檢測題【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魏崔亮攻硤石未下,與李崇屢約水陸并進,崇違期不至。胡太后以諸將不壹,乃以吏部尚書李平為使持節(jié)、鎮(zhèn)軍大將軍兼尚書右仆射,將步騎二千赴壽陽,別為行臺,節(jié)度諸軍,如有乖異,以軍法從事。蕭寶寅遣輕車將軍劉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壘;二月,乙巳,又敗將軍垣孟孫等于淮北。李平至硤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陸進攻,無敢乖互,戰(zhàn)屢有功。

上使左衛(wèi)將軍昌義之將兵救浮山,未至,康絢已擊魏兵,卻之。上使義之與直閣王神念溯淮救硤石。崔亮遣將軍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與別將伊甕生夾淮為營。延伯取車輪去輞,削銳共輻,兩兩接對,揉竹為纟亙①,貫連相屬,并十馀道,橫水為橋,兩頭施大鹿盧,出沒隨便,不可燒斫。既斷趙祖悅走路,又令戰(zhàn)艦不通,義之、神念屯梁城不得進。李平部分水陸攻硤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悅出降,斬之,盡俘其眾。胡太后賜崔亮書,使乘勝深入。平部分諸將,水陸并進,攻浮山堰;亮違平節(jié)度,以疾請還,隨表輒發(fā)。平奏處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違我經(jīng)略,雖有小捷,豈免大咎!但吾攝御萬機,庶幾惡殺,可特聽以功補過?!蔽簬熕爝€。(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梁紀》有刪節(jié))

注①纟亙:大索,此處指竹做成的索。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敢乖互,戰(zhàn)屢有功乖:違背B.揉竹為纟亙?nèi)啵喝彳?/p>

C.橫水為橋,兩頭施大鹿盧施:設置D.李平部分水陸攻硤石部:部署

2、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無敢乖互,(李崇)戰(zhàn)屢有功。B.(劉智文)又敗將軍垣孟孫等于淮北。

C.可特聽(崔亮)以功補過。D.與李崇屢約水陸并進(硤石)。

3、文中“胡太后以諸將不壹”的“以”字,與下列句中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焉用亡鄭以陪鄰B.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武帝派左衛(wèi)將軍昌義之領兵去解救浮山,軍隊沒有趕到時,康絢已經(jīng)開始攻打北魏軍隊,擊退了他們。梁武帝派昌義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硤石。

B.崔亮派遣將軍博陵人崔延伯駐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個將領伊甕生沿著淮河崐兩岸扎營,最終使趙祖悅出城投降,俘獲了他的部下。

C.崔亮違抗李平的指揮,借口患病請求撤還,并且剛剛上書就撤軍了。李平上書建議判處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輕易殺戮,讓他將功贖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書李平為使持節(jié)、鎮(zhèn)軍大將軍兼尚書右仆射,率領步兵、另立行臺,指揮調(diào)遣各部隊,如果有違抗不聽命令的人,便用軍法來制裁。

5、翻譯下列句子。

(1)既斷趙祖悅走路,又令戰(zhàn)艦不通,義之、神念屯梁城不得進。

(2)亮去留自擅,違我經(jīng)略,雖有小捷,豈免大咎!

【參考答案】

1.B(揉:使彎曲)

2.A(應為“李崇、崔亮等”)

3.D(例句和D中的“以”均為介詞“因為”;A中,連詞“來”;B中連詞,相當于“而”,不譯;C中,介詞“憑”。)

4.B(“另外一個將領”錯,“別將”是“副將”;使“使趙祖悅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路夾擊。)

5.(1)既切斷了趙祖悅的逃路,又使戰(zhàn)船不能通行,昌義之、王神念駐扎在梁城不能夠前進。

(2)崔亮進退自作主張,違背了我的戰(zhàn)略計劃,雖然獲得了一些小的勝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過!

參考譯文

北魏崔亮攻打硤石城沒能攻下來,就和李崇約定水陸并進,李崇多次違反約定時間不來。胡太后因為眾將不和,就委任吏部尚書李平為使持節(jié)、鎮(zhèn)軍大將軍兼尚書右仆射,率領步兵、騎兵二千人趕到壽陽,另立行臺,指揮調(diào)遣各部隊,如果有違抗不聽命令的人,便用軍法來制裁。蕭寶寅派輕軍將軍劉智文等人渡過淮河,攻破了三座營壘。二月乙巳(初八),又在淮河北部打敗了將軍垣孟孫等人。李平來到硤石,督促李崇、崔亮等軍隊水陸并進,沒有人敢違背命令,幾次作戰(zhàn)都獲勝。

梁武帝派左衛(wèi)將軍昌義之領兵去解救浮山,軍隊沒有趕到時,康絢已經(jīng)開始攻打北魏軍隊,擊退了他們。梁武帝派昌義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硤石。崔亮派遣將軍博陵人崔延伯駐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將伊甕生沿著淮河崐兩岸扎營。崔延伯把車輪的外周去掉,把輪輻削尖,每兩輛車對接在一起,用彎曲竹子作成竹索,連貫并列起來,十多輛車并在一起,橫在水里作為橋梁,兩頭設置大轆轤,使橋可以隨意出沒,不容易燒毀。既切斷了趙祖悅的逃路,又使戰(zhàn)船不能通行,昌義之、王神念駐扎在梁城不能夠前進。李平部署軍隊分水陸攻打硤石,攻克了外城。乙丑(二十八日),趙祖悅出城投降,被殺掉,他的部下都被俘獲。胡太后賜給崔亮書信,命令他乘勝深入。李平分派各將領從水旱兩路一同出發(fā),攻打浮山堰。崔亮違抗李平的指揮,借口患病請求撤還,并且剛剛上書就撤軍了。李平上書建議判處崔亮死刑,太后下命令說:“崔亮進退自作主張,違背了我的戰(zhàn)略計劃,雖然獲得了一些小的勝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過!但是我日理萬機,希望不要輕易殺戮,可以聽任他將功贖罪?!庇谑潜蔽很婈牼头祷亓恕?/p>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管仲論(節(jié)選)

(北宋)蘇洵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霸諸侯,攘夷狄攘:打擊B.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顧:探望

C.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且:將要D.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縶:束縛

2、下列各組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B.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

C.仲可謂不知本者矣!D.吾屬今為之虜矣!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管仲“不知本”的一項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諸侯②其言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③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⑤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⑥彼固亂人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齊國的安定強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鮑叔。齊國的禍亂,不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于耳,美色離不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齊桓公問詢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卻不能說沒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宮廷發(fā)生內(nèi)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5、翻譯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

【參考答案】

1.B(顧:回頭看)

2.C(例句和C為判斷句,A、D為被動句,B為反問句。)

3.C(①是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③是假設管仲這樣做;⑥說的是“豎刁、易牙、開方”,而非管仲。)

4.D(由“威公薨于亂”可知,齊桓公死于宮廷內(nèi)亂,不是“齊桓公死后宮廷發(fā)生內(nèi)亂”。)

5.(1)功業(yè)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禍亂的產(chǎn)生,不是發(fā)生于作亂之時,也必有根源預兆。

(2)管仲以為桓公真的能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參考譯文

管仲做丞相輔助,稱霸諸侯,打擊夷、狄等異族,到死時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宮廷內(nèi)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yè)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禍亂的產(chǎn)生,不是發(fā)生于作亂之時,也必有根源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認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鮑叔。至于齊國的禍亂,我不認為是豎刁、易牙、開方,而是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兇,有了仲尼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苤俨∥r,桓公問及丞相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真的能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腹莻€音樂不停歇于耳,美色離不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無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少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人,但其余的這類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绻R桓公問詢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卻不能說沒有管仲了。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說也可明白啊!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書幽芳亭記

黃庭堅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fā)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峨x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招魂》曰:“光風轉(zhuǎn)蕙泛崇蘭”,是以知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fā)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貴之也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

AB

向之所托,俯仰之間,皆為陳跡擇其善者而從之

世論以為國香矣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

CD

沖冠一怒為紅顏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視椒則遠矣視:比B.不為無人而不芳芳:開花

C.蒔以砂石則茂蒔:栽種D.所謂含章以時發(fā)者也時:時機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自古人知貴蘭”的原因的一項是()

①不為無人而不芳②來歲不改其性③沃以湯茗則芳④平居與蕭艾不殊

⑤清風過之,其香藹然⑥其視椒則遠矣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就像蘭花,從不吹噓自己,也不因無人賞識而愁悶;在遭受外界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兩句話的精警,可與“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B.作者特意比較了蘭與蕙的不同,指出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蘭與蕙的栽培環(huán)境相同,但兩者有花之多少與香味遠近不同。

C.“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后人“貴蘭”,是因為屈原在《離騷》里種蘭、佩蘭、賦蘭,以此來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

D.“當門”,指當權者。當權者昏庸,不能辨別蕙與椒,更無法賞識那含蓄的、清幽的蘭了。所以,那些品節(jié)高尚的“山林之士”,紛紛遠離當局,“往而不返”了。

5、翻譯下列句子。

(1)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

(2)至其發(fā)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參考答案】

1.D(A分別為代詞、助詞;B兩個“而”均為連詞,分別表并列、修飾;C兩個“為”分別為動詞、介詞;D均為連詞“雖然”。)

2.B(在此用作動詞,“花草發(fā)出香味”)

3.C(③是“蘭蕙”所相同的,④是說蘭與“蕭艾”沒有什么區(qū)別,⑥說的是“蕙”。)

4.C(由“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貴之也?!笨芍狢錯。)

5.(1)蘭花(雖然)經(jīng)歷雪霜的殘酷的摧殘而衰敗,(但是)來年仍不改變自己的本性。

(2)等到它們開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氣撲鼻的是蘭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氣不足的就是蕙。參考譯文

如果一個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過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為國士;如果一個女人的美色超過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稱之為國色;如果蘭花的香味勝過其它所有的蘭花那么就稱之為國香。自古人們就以蘭花為貴,并不是等到屈原贊蘭花之后,人們才以它為貴的。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里,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fā)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nèi)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nèi)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著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艾沒有什么兩樣。一陣清風吹來,他的香氣芬芳,遠近皆知,這就是所說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

然而蘭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來的。我放任自己長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蘭和蕙的區(qū)別。大概蘭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蘭,《離騷》中說:“我已經(jīng)培植蘭花九畹,又種下蕙百畝。”《招魂》說:“愛花的風俗離開蕙,普遍崇尚蘭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為賤以蘭為貴很久了。蘭和蕙到處都能生長,即使栽種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葉茂,如果用水澆灌就香氣芬芳,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等到它們開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氣撲鼻的是蘭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氣不足的就是蕙。雖然蕙比不上蘭花,但是與椒相比卻遠在椒之上,椒居然被當世之人稱為“國香”。于是說當權者必須除掉,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隱士紛紛遠離當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錄鬼簿》序

鐘嗣成

賢愚壽夭,死生禍福之理,固兼乎氣數(shù)而言,圣賢未嘗不論也。蓋陰陽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順受其正,又豈有巖墻桎梏之厄哉?

雖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罌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者,則其人與已死之鬼何異?此固未暇論也。其或稍知義理,口發(fā)善言,而于學問之道,甘于暴棄,臨終之后,漠然無聞,則又不若塊然之鬼為愈也。

予嘗見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間耳。

獨不知天地開辟,亙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則?圣賢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冊者,日月炳煥,山川流峙,及乎千萬劫無窮已,是則雖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緬懷故人,門第卑微,職位不振,高才博識,俱有可錄,歲月彌久,凐沒無聞,遂傳其本末,吊以樂章;復以前乎此者,敘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學之士,刻意詞章,使冰寒于水,青勝于藍,則亦幸矣。名之曰錄鬼簿。

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傳遠,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于圣門者,吾黨且啖蛤蜊,別與知味者道。

至順元年龍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鐘嗣成序。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門第卑微,職位不振卑微:地位底下B.以為得罪于圣門者以為:認為

C.吊已死之鬼吊:懸掛D.其或稍知義理,口發(fā)善言或:有的人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雖然,人之生斯世也B.冀乎初學之士,刻意詞章

C.復以前乎此者D.吊以樂章

3、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判斷正確的的一項是()

人之生斯世也使冰寒于水,青勝于藍

①②

未之思也而于學問之道,甘于暴棄

A.①相同②相同B.①相同②不同C.①不同②相同D.①②均不同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個人認為陰與陽的消退和增長,就如同人與鬼之間的生死之別,人們?nèi)绻滥切┯嘘P生死的道理,就會順從天命,接受正常的命運。

B.人如果渾渾噩噩,醉生夢死,就像泥石土塊一般沒有知覺,那么這樣的人即使活著,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沒有什么兩樣。

C.作者認為,從古自今,人間自有不死之鬼存的原因是史冊記載了他們的小的善舉或大的功業(yè),最終使他們?nèi)缛赵抡讶唬缟酱魇怕柫?,乃至千萬年不會窮盡。

D.作者說即使那些所謂的高尚的,深諳性理學問的人,認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門,離經(jīng)叛道,他也將不屑與之理論,自會另與深解其味的人述說。

5、翻譯下列句子。

(1)賢愚壽夭,死生禍福之理,固兼乎氣數(shù)而言,圣賢未嘗不論也。

(2)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傳遠,余又何幸焉?

【參考答案】

1.C(吊:憑吊)

2.B(A“雖然”是“雖然這樣”,今是連詞;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現(xiàn)在或所說某時之前的時期”;D文中指戲曲家們的“作品”,今是“成套的樂曲中具有一定主題的獨立部分”;B古今均為“用盡心思”。)

3.C(①中“之”分別為助詞、代詞;②兩個“于”都是介詞。)

4.A(“作者個人認為”錯。)

5.(1)賢者愚者長壽早夭,死生禍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運氣數(shù)的說法,古代圣賢也曾有所論及。

(2)我其實也是人間之鬼呀!倘使我能讓已死和未死之鬼,成為人間不死之鬼得以流傳長遠,我又是何等幸運啊!參考譯文

賢者愚者長壽早夭,死生禍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運氣數(shù)的說法,古代圣賢也曾有所論及。大概是說陰與陽的消退和增長,就如同人與鬼之間的生死之別,人們?nèi)绻滥切┯嘘P生死的道理,就會順從天命,接受正常的命運,又怎么會有立于危墻或身陷囹圄這樣厄運的感嘆呢?

雖然這樣,那么,人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只會把已經(jīng)死了的人當作是鬼,而不知還有未死之人其實也是鬼,如果這些酒囊飯袋,醉生夢死,(渾渾噩噩)像泥石土塊一般沒有知覺,那么這樣的人即使活著,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兩樣?這本來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總是說著所謂的善言,但對于學問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棄,死了之后,湮滅不被后人所知曉,那么這又不比泥石土塊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我曾經(jīng)見過一些未死的人間之鬼去憑吊那些已死的陰間之鬼,沒有好好想一想這中間的道理,只不過就是這么一點兒區(qū)別罷了。

唯獨不知道開天辟地,從古自今,人間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賢般的君臣,忠孝兩全的讀書人,載入史冊的小的善舉或大的功業(yè),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聳立,乃至千萬年不會窮盡,這就是雖屬陰間之鬼卻不被視作鬼的原因。

我在閑暇的時候,懷想過去之人(戲曲家),他們門第低微,職位不顯,可才識卓越,處處都有可書可寫之處,但隨著時光流逝越久,其事跡越被湮滅埋沒不為后人所聞,于是記述其事跡的原委,附以劇目作為紀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戲曲家)也記述其姓名,錄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學之人,多多留意他們的詞采文章,能夠青出于藍,超出前人,那也是萬幸的了。因此,這本書取名為《錄鬼簿》。

唉!我其實也是人間之鬼呀!倘使我能讓已死和未死之鬼,成為人間不死之鬼得以流傳長遠,我又是何等幸運?。≈劣谀切┧^的高尚的人,深諳性理學問,認為我有悖于圣人法門,離經(jīng)叛道,我們將不屑與之理論,自會另與深解其味的人述說。

至順元年庚午歲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鐘嗣成序?!?】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治安策

賈誼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然。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依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移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已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之計不萌,細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后世誦圣。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陛下雖賢,誰與領此領:治理B.臣竊跡前事跡:遺跡

C.同姓襲是跡而動襲:沿襲D.植遺腹,朝委裘植:扶植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B.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

C.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D.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賈誼提出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來保證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的依據(jù)的一項是()

①同姓襲是跡而動②強者先反③天下咸知陛下之義④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⑤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⑥盧綰最弱,最后反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⑤⑥D(zhuǎn).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誼在上呈給漢文帝的《治安策》中,指出諸侯王封國的強盛必然導致謀叛作亂,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一定會引起天下大亂。

B.親屬諸侯王必定危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fā)動叛亂的諸侯王,漢朝已經(jīng)幸運地戰(zhàn)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

C.作者在論述施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好處時,說這樣做了之后,皇帝統(tǒng)治天下就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輻條聚向車輪一樣,都歸順天子。

D.文章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個論點為中心,先論不這樣做不行,再論這樣做好處何在,層層深入,氣勢磅礴,以理服人。

5、翻譯下列句子。

(1)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2)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參考答案】

1.B(跡:推究,考察)

2.C(A中“在”同“才”,只;B中“倍”同“背”;D中“亡”通“無”。)

3.D(①說的是諸侯有作亂;③⑤說的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好處。)

4.B(應該為“關系疏遠的諸侯王必定危險,親屬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fā)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jīng)幸運地戰(zhàn)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保?/p>

5.(1)(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屋車。他們不執(zhí)行漢朝的法令。像厲王那樣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又怎么能招他來呢!

(2)臣子沒有背叛的念頭,皇帝沒有討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

參考譯文:

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系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做天子的。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屋車。他們不執(zhí)行漢朝的法令。像厲王那樣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又怎么能招他來呢!幸而召來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王都環(huán)視著驚動起來。陛下的臣子當中即使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fā)諸侯王的不法行為,刺客的匕首已經(jīng)刺進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必定危險,親屬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fā)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jīng)幸運地戰(zhàn)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fā)動叛亂,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勢又完全回復到以前那種狀態(tài)。災禍的變化,還不知道要轉(zhuǎn)移到何處。英明的皇帝處在這種情況

下,尚且不能使國家安寧,后代又將怎么辦呢?

我私下里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淮陰侯韓信統(tǒng)治著楚,勢力最強,就最先反叛;韓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貫高借助了趙國的條件,就又反叛了;陳部隊精銳,也反叛了;彭越憑借梁國,也反叛了;黥布憑借淮南,也反叛了;盧綰勢力最弱,最后反叛。長沙王吳芮才有二萬五千封戶,功勞很少,卻保全了下來,權勢最小而對漢朝最忠順;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別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勢使他這樣。倘若從前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占據(jù)幾十個城為王,那現(xiàn)在他們由于作惡而亡國,也是可能的。假使讓韓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徹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還能保全,也是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諸候王都忠心歸附漢朝,那最好讓他們都像長沙王一樣;要想讓臣下不至于像韓信那樣被殺掉,那最好讓他們像樊噲、酈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而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輻條聚向車輪一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知道他們都很安穩(wěn)。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齊、趙、楚三個王國分成若干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對燕、梁等其他王國也是這樣。有些封地大而子孫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國,暫時空著擱置起來,等著他們的子孫出生以后,再封他當候。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歸漢朝所有的,那就替他們調(diào)整侯國所在的地區(qū),等到要封他的子孫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按候國的應有戶數(shù),給以補償。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們的,確實只是為了安定太平罷了。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潔。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確定,宗室子孫沒有不考慮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的。臣子沒有背叛的念頭,皇帝沒有討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沒有人觸犯;政令推行了,沒有人抵觸。貫高、利幾一類的陰謀不會出現(xiàn),柴奇、開章那樣的詭計不會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順。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義。這樣,即使讓幼兒當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個遺腹子作天子,讓臣子朝拜老皇帝遺留下來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亂。這樣,就可以使天下安定無事,后代也稱頌陛下的圣明。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馬周,博州荏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fā)意,乃臣家客馬周也?!碧诩慈照僦?,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授監(jiān)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

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十八年,歷遷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職兼兩宮,處事平允,甚獲當時之譽。又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太宗嘗謂侍臣曰:“周見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既寫忠誠,親附于朕,實籍此人共康時政也。”

(選自《貞觀政要》)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令奏之,事皆合旨令:命令B.授監(jiān)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累:多次

C.令直門下省直:同“置”,安置D.此非臣所發(fā)意意:意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甚獲當時之譽乃臣家客馬周也

B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太宗怪其能至于論量人物,直道而言

D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位尊而無功

3、對于馬周所任官職,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馬周最初任的官是監(jiān)察御史。B.馬周曾由中書令舍人被提拔為中書令。

C.馬周曾兼任中書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職。D.辭去中書令后,馬周擔任吏部上書。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宗求賢若渴,對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賴。

B.馬周機敏善辯,辦事謹慎周到,評論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書。

C.馬周對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對,都能讓太宗滿意。

D.馬周看問題全面深刻,能說會辯,親近忠誠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贊賞。

5、翻譯下列句子。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

(2)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

【參考答案】

1.C(A令:使,讓;B累:連續(xù),積累;意:心意,意圖)

2.C(A第一個“之”助詞,的,第二個,用在主謂之間,不譯;B“乃”分別是:動詞“是”和副詞“卻、竟然”;D兩個“而”均為連詞,前一個表修飾,后一個表轉(zhuǎn)折;C兩個“其”都是代詞“他的”。)

3.D(由“又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可知,D錯誤。)4.B(“官至吏部上書”錯,文中無此信息。)

5.(1)唐太宗當天就召見馬周,過一會兒還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詔把他安置到門下省。

(2)我近來任用他所推薦的人,多數(shù)都能合我的心意。

參考譯文:馬周是博州荏平人。貞觀五年,他來到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的家中。唐太宗下詔讓百官談論朝政得失,馬周為他分類條目寫了二十多件事,讓他把這些報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務的。太宗對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這都是家中的門客馬周所寫的?!碧铺诋斕炀驼僖婑R周,過一會兒還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詔把他安置到門下省。拜馬周為監(jiān)察御史,連續(xù)提拔,授予中書舍人。

馬周機敏,有辯才,善于陳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說什么都很恰當合適。太宗曾說:“我一時不見馬周就很想他?!必懹^十八年,他又升遷中書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馬周身兼二職,處事公平、公正,在當時獲得了很好的贊譽。又在本來的官職之外兼任吏部上書。唐太宗曾經(jīng)對侍臣說:“馬周處事機敏迅速,性格非常謹慎。談論人事行為正直,按正理而辦,我近來任用他所推薦的人,多數(shù)都能合我的心意。對我既忠誠又親近,實在是憑他使時政平安康樂啊!”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后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于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于臨濟。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于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魏豹亡走楚。楚懷王予魏豹數(shù)千人,復徇魏地。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遂從擊楚于彭城。漢敗,還至滎陽,豹請歸視親病,至國,即絕河津畔漢。漢王聞魏豹反,方東憂楚,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封若?!贬B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jié)也,吾不忍復見也?!庇谑菨h王遣韓信擊虜豹于河東,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漢王令豹守滎陽。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

(選自《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遷:放逐,流放B.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徇:攻占,奪取

C.項羽已破秦,降章邯降:使……投降D.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傳:驛車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B.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乃徙魏王豹于河東

C.乃進兵擊魏王于臨濟D.魏王豹以國屬焉

于是漢王遣韓信擊虜豹于河東以豹國為郡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陳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B.(魏豹)至國,即絕河津畔漢

C.方東憂楚,未及擊(魏豹)D.遂從(漢王)擊楚于彭城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魏豹側重于反復無常,時反時從。酈生說魏豹一節(jié),則通過魏豹之口,道出漢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禮節(jié)”的待人態(tài)度,正與豹之反復叛漢為因果。

B.《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寫得悲壯慘烈,從而帶有濃重的悲壯色彩和悲壯的氣氛。魏咎,在兵臨城下的緊迫關頭,他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著想,提出降服條件,談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給人以氣概豪邁、悲壯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準備立周市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絕不接受,沒辦法陳王立了魏咎為魏王。

D.漢王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zhàn)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后,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

5、翻譯下列句子。

(1)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后乃可。

(2)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jié)也,吾不忍復見也。

【參考答案】

1.D(傳:在這兒活用作動詞,乘驛車。)

2.B(A中“之”均用在主謂之間,C均為介詞“在”,D均為介詞“把”,B中兩個“乃”均為副詞。前者為“才”,后者為“就”。)

3.A(應該是協(xié)助周市的人,可以補出“大家”。)

4.C(應該為“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保?/p>

5.(1)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xiàn)出來?,F(xiàn)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

(2)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過墻壁的空隙那樣迅速。如今漢王對人傲慢而侮辱,責罵諸侯群臣如同責罵奴仆一樣,一點也沒有上下的禮節(jié),我沒法忍耐著去見他。

參考譯文:魏豹,原是六國時魏國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來魏國時被封為寧陵君。秦國滅亡魏國,就把他放逐外地廢作平民百姓。陳勝起義稱王,魏咎前往追隨他。陳王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魏國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饼R國、趙國各派戰(zhàn)車五十輛,協(xié)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章邯打敗陳王不久,于是進兵臨濟攻擊魏王,魏王派周市到齊國、楚國請求救兵。齊、楚派遣項它、田巴帶領著軍隊跟隨周市援救魏國。章邯竟然擊敗了援軍,殺死了周市,包圍了臨濟。魏咎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條件。談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國,楚懷王給了魏豹幾千人馬,回去奪取魏地。這時項羽已經(jīng)打敗了秦軍,降服了章邯。魏豹接連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項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領著精銳部隊跟著項羽入關了。漢元年,項羽分封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遷往河東,建都平陽,封為西魏王。

漢王回師平定了三秦,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就把整個國家歸屬漢王,于是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zhàn)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后,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漢王雖然聽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憂慮東邊的楚國,來不及攻打他,就對酈生說:“你去替我婉言勸說魏豹,如果能說服他,我就封你為萬戶侯?!贬B生就前去游說魏豹。魏豹婉轉(zhuǎn)地拒絕說:“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過墻壁的空隙那樣迅速。如今漢王對人傲慢而侮辱,責罵諸侯群臣如同責罵奴仆一樣,一點也沒有上下的禮節(jié),我沒法忍耐著去見他。”于是漢王派韓信去攻打魏豹,在河東俘虜了魏豹,讓他坐著驛站的車子押送到滎陽,把魏豹原有的國土改制為郡。漢王命令魏豹駐守滎陽。當楚軍圍攻緊的時候,周苛就把魏豹殺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唐)柳宗元

得楊八①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yǎng),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③,去來之不可常?;?qū)⒋笥袨橐?,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④,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

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⑤,思以發(fā)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⑥言而痛之。

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⑦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⑧;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慄。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古者列國有災,同位者皆相吊。許不吊災,君子惡之⑨。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之養(yǎng),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

【注釋】①[楊八]名敬之,在楊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親戚,王參元的好朋友。②[滫瀡(xiūsuǐ)]這里指淀粉一類烹調(diào)用的東西。滫,淘米水。瀡,古時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齊國人稱之為“瀡”。③[倚伏]出自《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為禍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禍隱藏之所,禍??梢曰ハ噢D(zhuǎn)化。④[小學]舊時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⑤[奮其舌]這里指對皇帝勸諫、上疏等。奮,鼓動。⑥[孟幾道]孟簡,字幾道,擅長寫詩,尚節(jié)好義,是柳宗元的好朋友。⑦[祝融、回祿]都是傳說中的火神名。⑧[喙]鳥獸的嘴。這里借指人的嘴。⑨[許不吊災,君子惡之]據(jù)《左傳》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0年),宋、衛(wèi)、陳、鄭四國發(fā)生火災,許國沒有去慰問,當時的有識之士據(jù)此推測許國將要滅亡。許,春秋時國名,在今河南許昌一帶。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煬:焚燒

B.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銜:藏在心里

C.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黔:黑色

D.古者列國有災,同位者皆相吊吊:慰問

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

B.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其為多能若是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故將吊而更以賀也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項,全都表明作者祝賀王參元家遭到火災的原因的一項是()

①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②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

③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

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

⑤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

⑥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慄。

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④⑤D.③⑤⑥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當聽到朋友王參元家里失火后,柳宗元不但不去慰問,反而祝賀,還寫了這封祝賀信,為什么呢?

【參考答案】

1.C(黔:用作動詞,可譯為“燒焦、變黑”)

2.B(B項中的“其”均為副詞,表示揣測的語氣,可譯為“大概”。A①副詞,可譯為“竟然”;②副詞,表判斷,譯為“是”。C①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②代詞,可譯為“知識和道理”。D①連詞,表轉(zhuǎn)折關系,譯為“可是、卻”;②連詞,表承接關系,可譯為“因而”)

3.D(③王參元家遭到火災后,他的才能可以顯露出來,他的真才實學也可以表現(xiàn)出來。⑤人們都會諒解王參元,而且會宣揚他的才能,使那些有話藏在心底的人,都能夠毫無顧忌地開口為他說公道話了。⑥主持科考的官員才能給他公正的判斷而不畏懼。①歷經(jīng)了憂勞、辛苦、變亂、動蕩,然后才能取得顯赫的成就,古代的人都是這樣的。②然而,當我在同僚中稱道王參元的時候,仍然有相視而暗笑的人。④這是火神對王參元的幫助)

4.翻譯句子:

(1)由于路途遙遠,書信言辭簡略,還未能確切地了解您的具體情況。假若果真是蕩然無存,那么,這正是我特別要祝賀您的了。

(2)那些喜好廉潔名聲的士大夫,都顧忌別人說壞話不敢稱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說出。

(3)這樣一來,即使想象過去那樣被人疑忌、受到譏笑,難道還能做得到嗎?在這方面,我對您寄予很大的期望,因此,最終才非常高興起來。

5.柳宗元這種看似違背常情的作法,實則是憤世嫉俗。王參元遭到誹謗而不得伸,赤貧如洗后便沒有了可造謠的借口,才能得到公平待遇。作者借此既同情、安慰了朋友,又鞭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撻伐了那些讒言傷人的小人,也抒發(fā)了自己受讒遭貶的郁憤。

附譯文:

收到楊八的信,知道您遭到了火災,家里沒有一點東西留存下來。我剛聽說時吃了一驚,繼而是懷疑,最后竟感到非常高興。本來打算慰問您,可現(xiàn)在卻改成祝賀您了。由于路途遙遠,書信言辭簡略,還未能確切地了解您的具體情況。假若果真是蕩然無存,那么,這正是我特別要祝賀您的了。

您殷勤地奉養(yǎng)父母,終日安樂,只希望恬靜安閑不出事情。如今竟然遇到意外的大火災,使您震動驚懼,甚至連普通飯食的供給,也許都已經(jīng)很困難了。因此,我剛聽說時吃了一驚。

大凡人們的話都是這樣說的:盛衰禍福都是互相依存、來去不定的。一個人將要大有作為之前,最初反而處于困苦動蕩不安的境地,遭到水火的災禍,受到眾小人的怨恨毀謗。歷經(jīng)了憂勞、辛苦、變亂、動蕩,然后才能取得顯赫的成就,古代的人都是這樣的。然而,這些道理玄遠迂闊而又荒誕,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認為它是完全正確的東西,所以我隨即又產(chǎn)生了懷疑。

憑著您能讀古書,能作文章,又精通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如此多才多藝,但作官卻不能超出眾人之上,從而獲得顯赫的功名。這里沒有別的原因,就在于京城的人都說您家里積有很多錢財,那些喜好廉潔名聲的士大夫,都顧忌別人說壞話不敢稱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說出。這實在是因為公正的道理難以彰明,而世人又多疑忌的緣故。誰要一開口,那些慣于譏笑別人的人就會認為這個人準是得了許多賄賂。

我自從貞元十五年,看見了您的文章,贊譽之心藏在心里大約六七年了,一直沒有說出口。這是我只顧個人卻長久地違背了公道,不僅僅是有負于您啊。等到我在御史、尚書郎任上時,自以為有幸做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從此得到了說話的機會打算借此向上推薦您,以便消除您的郁悶。然而,當我在同僚中稱道您的時候,仍然有相視而暗笑的人。我實在遺憾自己的修養(yǎng)不能為世人所見,清白的名聲不能確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疑忌。我經(jīng)常和孟幾道談到這事,并為此感到痛心。

如今有幸受到天火的蕩滌,凡是眾人所疑懼顧忌的一切,全都成了灰燼。房屋燒焦了,墻壁燒紅了,以此顯示出您家已是一無所有了。因而您的才能就可以顯露出來,而不再受到辱沒,您的真才實學也可以表現(xiàn)出來了。這實在是火神對您的幫助啊。這樣一來,我和孟幾道十年來對您的了解,還不如這把火一個晚上給您帶來的名聲。此后,人們都會諒解您,而且會宣揚您的才能,使那些有話藏在心底的人,都能夠毫無顧忌地開口為您說話了;那些主考官,敢于授給您官職而不再害怕了。這樣一來,即使想象過去那樣被人疑忌、受到譏笑,難道還能做得到嗎?在這方面,我對您寄予很大的期望,因此,最終才非常高興起來。

古時候,各國發(fā)生災禍,同等地位的諸侯國都對該國表示慰問。有一次許國沒有這樣做,君子都憎惡它。現(xiàn)在我所說的這些情況和古代的有些不同,所以把安慰改成了祝賀。象顏回、曾參那樣奉養(yǎng)父母,從中得到的樂趣是很大的,比照他們的情況,您還缺少什么呢?【9】、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

(漢)司馬遷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备嫫渖僮油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庇詺ⅰF淠笧檠栽唬骸敖袂采僮?,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遍L男既行,亦自私赍數(shù)百金。

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fā)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遍L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于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后復歸,勿動?!倍旃L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則害于楚”。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奈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蓖跄耸故拐叻馊X④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敝旃L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鼻f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遍L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背醮笈唬骸肮讶穗m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p>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注釋】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②[家督]長子,因長子有督理家事的緣故,故稱家督。③[星宿]我國古代對星座的稱謂,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錢]本指夏商周對錢幣所分的三等:赤、白、黃。黃為上,白次之,赤為下。這里指錢庫。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裝黃金千溢溢:通“鎰”,古代重量單位,合24市兩

B.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shù)百金赍:贈送;給予

C.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于國閻:里巷的門

D.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赦:減輕或免除對罪犯的刑罰

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B.①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

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

C.①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p>

D.①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項,全都表現(xiàn)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的一項是()

①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②然長男發(fā)書進千金,如其父言。

③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④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

⑤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⑥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⑤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兒子因犯罪被處死,“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朱公為什么還笑呢?

【參考答案】

1.B(赍jī,攜帶,拿著)

2.B(B項中的“乃”均為副詞,可譯為“于是”。A①介詞,可譯為“用”;②動詞,可譯為“帶領”。C①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可譯為“……的地方”;②名詞,可譯為“地方”。D①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②代詞,相當于“這”)

3.D(③陶朱公長子去莊生家索回金錢。④陶朱公長子索回金錢的舉動極大地傷害了莊生,于是他進宮,借路人之語激起楚王的憤怒。⑤楚王先殺陶朱公的二兒子,然后再大赦天下。①朱公長子堅決要求去看望弟弟,朱公不答應。②朱公長子遵照其父的吩咐去莊生家,送上書信和黃金。⑥朱公最初打算派小兒子去的原因)

4.翻譯句子:

(1)朱公長子離開莊生家,不再去拜訪莊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國,把他私下帶來的黃金拿去送給楚國掌管事務的貴人。

(2)朱公長子認為楚王本來要行大赦,二弟理所當然會被放出來,把那些貴重的黃金白白送給莊生,一點用處也沒有。于是他又去與莊生相見。

(3)假使是派小兒子去,他生來就看見我很富有,坐著堅固的車,騎著良馬,經(jīng)常外出逐獵,不知道財產(chǎn)是從哪里來的。

5.①事情結果早在朱公意料之中,②因大兒子看重錢財而造成后果,事出有因,不必悲傷。③知子善用,寬容大度。

附譯文:

朱公住在陶的時候,生了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后,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殺死了人,被囚在楚國。朱公就說:“殺人的兇手判死罪,這是常理,然而我聽說過:家有千金的孩子,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前被處決?!本透嬖V他的小兒子,教他去探視一下,于是裝上黃金二萬四千兩,將其置放于一褐色器物中,用一輛牛車載運,并派遣他的小兒子押運。朱公的大兒子堅決要求去,朱公不答應。大兒子說:“在家里,大兒子有督導家事的義務,所以叫做‘家督’,現(xiàn)在弟弟有了死罪,父親不派遣我去,而派小弟去,這是我沒本事?!毕胍詺ⅰK哪赣H為他辯護道:“現(xiàn)在派小兒子去,不一定就能使二兒子生還,而你卻先逼死大兒子,這怎么好呢?”朱公別無他法,只好派長子去。替他寫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好朋友莊生,并對老大說:“你一到那里就送上千金到莊生的住所,任憑他怎么處理,千萬別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贝髢鹤泳统霭l(fā)辦事,還私自帶著幾百鎰黃金。

到了楚國莊生那里,見到莊生的房子利用城墻做后墻,撥開藜雜草才能走到前門。走到他家門口,看見他家很貧困。然而,朱公長子還是打開信匣,送進二萬四千兩黃金,完全照父親所說辦理。莊生便說:“你可以趕快離去了。小心地走開,切勿逗留,即使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為什么?!敝旃L子離開莊生家,不再去拜訪莊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國,把他私下帶來的黃金拿去送給楚國掌管事務的貴人。

莊生雖然是居住在十分貧窮的小巷門戶里,然而他廉潔正直的名聲是聞名全國的。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師一般地尊敬他。至于朱公送的金錢,他也不是有意要接受,是打算事成以后,將金錢歸還朱公,以表示其誠信。所以當金錢送來的時候,他就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金錢。如果我病死了,來不及提前交代你,記著以后歸還他,不要動它?!钡侵旃拈L子不明白莊生的用意,還認為送他黃金不會有什么作用。

莊生找到一個適當?shù)臅r機去見楚王,說:“某星宿出現(xiàn)在某個位置,這對楚國是有害的。”楚王平素相信莊生,便問:“那現(xiàn)在該怎么辦?”莊生說:“只有用恩德才可免除災害?!背跽f:“你不要說了。我正打算去辦這事。”楚王便派使者封閉了三錢的府庫。楚貴人驚喜地將此事告訴朱公長子說:“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朱公長子問:“如何見得呢?”楚貴人說:“每逢楚王赦免犯人,經(jīng)常是先封閉三錢的府庫。昨天傍晚,楚王已派使者封閉了三錢的府庫?!敝旃L子認為楚王本來要行大赦,二弟理所當然會被放出來,把那些貴重的金錢白白送給莊生,一點用處也沒有。于是他又去與莊生相見。莊生大吃一驚說:“你怎么還沒回去?”朱公長子說:“我還沒回去。當初是為弟弟的事來見你,現(xiàn)在弟弟的罪楚王已議定自然赦免,所以再來辭謝?!鼻f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錢,便說:“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吧!”朱公長子就到屋里拿了金子走了,還獨自高興得不得了。

莊生因被朱公長子捉弄,感到十分羞憤,便再進宮見楚王,對楚王說:“我前些天說某星宿的事,您打算用修德的方式來回報。今天我出門去,外面的人都說:‘陶地的富豪之人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許多金錢賄賂了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為了體恤楚國人民而行赦,乃是因為朱公兒子的緣故?!背醮笈f:“我雖沒有什么德行,怎么會因朱公兒子的緣故而特別施恩大赦呢?”就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赦免的命令。朱公的大兒子最后取得他弟弟的尸體回來。

到家以后,他母親和陶邑的人都很哀傷,只有朱公一人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他一定會殺死他弟弟的。他并不是不愛他弟弟,而實在是不能忍心舍棄錢財。這是因為他年少的時候,和我一起為了謀生,親歷艱苦,所以對舍棄財物看得很重要。假使是派小兒子去,他生來就看見我很富有,坐著堅固的車,騎著良馬,經(jīng)常外出逐獵,不知道財產(chǎn)是從哪里來的,所以他會輕易地舍棄財物,不會吝惜的。前次我所以想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財物呀!而大兒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殺死了他的弟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說實在的,我本來是日夜盼望他帶喪歸來的。”【10】、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沈貞甫墓志銘

(明)歸有光

自予初識貞甫時,貞甫年甚少,讀書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時時過內(nèi)家相從也。予嘗入鄧尉山中,貞甫來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諸山,觀太湖七十二山之勝,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以予之窮于世,貞甫獨相信,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蓋予屏居江海之濱,二十年間,死喪憂患,顛倒狼狽,世人之所嗤笑,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于心,以與之上下。至于一時富貴翕嚇,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當不遇時,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貞甫耶?此貞甫之沒,不能不為之慟也。

貞甫之為人伉厲,喜自修飾。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詞色。遇事及激昂,僵仆無所避。尤好觀古書,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聞人有書,多方求之,手自抄寫,至數(shù)百卷。今世有科舉速化之學,皆以通經(jīng)學古為迂,貞甫獨于書知好之如此,蓋方進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徊∫褦?shù)年,而為書益勤。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無事,每過其精廬,啜茗論文,或至竟日。及貞甫沒而予復往,又經(jīng)兵燹之后,獨徘徊無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嘆矣。

貞甫諱果,字貞甫。娶王氏,無子,養(yǎng)女一人。有弟曰善繼、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塋??杀惨眩?/p>

銘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

B.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

C.為人伉厲,喜自修飾

D.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予何以得此于貞甫耶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沈貞甫“志之勤”的一組是()

①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

②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于心,以與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詞色。

④聞人有書,多方求之,手自抄寫,至數(shù)百卷。

⑤不幸而??;病已數(shù)年,而為書益勤。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觀古書,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過其精廬,啜茗論文,或至竟日。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表達對沈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時,著重記敘了哪三件小事?

【參考答案】

1.D(A項“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此處指姊妹,因作者與貞甫是連襟關系。B項“文字”,指書信或詩文。C項“修飾”,語境指儀表修飾和品德修養(yǎng))

2.C(C項“其”都是作領屬性定語,可譯作“他的”。A項分別是“從”“向、對”。B項分別是動詞“到”和助詞“的”。D項分別是“在”“因為”)

3.A(排除②③即可)

4.翻譯句子:

(1)即使是一個字的疑惑,也一定要來我這里考核訂正,并且最終認為我的話是對的。

(2)(他)特別喜歡閱讀古書,一定會到名山勝地和佛寺、道觀(尋書閱讀)。

(3)(我)常常他雅潔的書房,和他一邊品茶一邊談論文學,有時談到一整天。

5.文章在著重回憶沈貞甫的三件小事是:①自己困厄不堪卻深受沈貞甫的敬重;②嚴謹治學,勞累而死;③昔日同游同樂,啜茗論文,今日獨處寂寞憂傷。

附譯文:

我初次認識沈貞甫時,他還很年輕,在馬鞍山一座寺廟旁讀書。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貞甫的妻子是姊妹,經(jīng)常在岳丈家見面。我曾經(jīng)到鄧尉山中小住,貞甫也來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圍的山上游玩,觀賞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邊,界于昆山、嘉定之間,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貞甫因此更加親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書信往來。盡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獨沈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個字的疑惑,也一定來拜訪我,加以考訂,并且最終認為我的話正確。

我隱居在江海邊,達二十年之久,其間經(jīng)歷了許多喪老病死、坎坷磨難,被世人所嗤笑,而貞甫毫不因別人的說法改變自己,與我共進退。即使我偶爾得到重用,令眾人驚詫莫名,可是貞甫也不會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時,聽到別人一句好話,也不能忘懷,我憑什么從貞甫那里得到這樣的(恩遇)呢?這正是貞甫去世,我不能不為他極度悲傷的(原因)啊。

貞甫為人處事不卑不亢、上進好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對他和顏悅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別喜歡到名山大川、寺廟道觀中讀古書,每到一處就潛心讀書。聽說別人有好書,就想盡辦法借來,親自抄寫,多達幾百卷?,F(xiàn)在有為科舉速成的為學之道,都認為研習經(jīng)書、學習古籍是迂腐的,沈貞甫卻單單這樣喜歡并精研經(jīng)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長進,從未停止。后來不幸得病,一病數(shù)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奮。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時也擔心他的氣力難以承擔如此繁重的勞作,他最終因此病逝,真悲傷啊!

當初我在安亭時,閑來無事,經(jīng)常去拜訪他,邊喝茶邊討論文章,有時達一整天。等到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剛剛經(jīng)過戰(zhàn)亂,獨自徘徊無處可去,更使人產(chǎn)生荒涼寂寞的感慨。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時年四十二歲。真令人悲傷??!

銘文:天意命運不可預料,勤謹忠懇英年早逝!w.w.w.k.s.5.111111.放鶴亭記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兑住吩唬骸兵Q鶴在陰,其子和之?!对姟吩唬骸苞Q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wèi)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wèi)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鄙饺诵廊欢υ唬骸坝惺窃?!”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升: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狎: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陰:北邊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