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記孔子世家》看司馬遷的悲劇命運_第1頁
從《史記孔子世家》看司馬遷的悲劇命運_第2頁
從《史記孔子世家》看司馬遷的悲劇命運_第3頁
從《史記孔子世家》看司馬遷的悲劇命運_第4頁
從《史記孔子世家》看司馬遷的悲劇命運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從《史記孔子世家》看司馬遷的悲劇命運

關(guān)于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孔子傳記,有幾個等級。有人稱贊“司馬遷是一個孔子家族。他有著高貴的視野和巨大的勇氣。他為《史記孔子世家》辯護(hù),這與漢唐以來的儒家沒有什么不同?!保╬400)被羞辱的人指責(zé)為“司馬遷誹謗神圣,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史記志疑》卷二十五引劭泰衢)褒贊之辭似易理解,因為司馬遷確實對孔子深懷敬意,特地將其破格列入“世家”體,稱其為“至圣”,并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奔热蝗绱?說他“誣圣”,緣由何在呢?大約主要是兩點:一是《孔子世家》確有不少明顯不合史實的錯誤,所謂“遷載孔子言行,不得其真者尤多”(《困學(xué)紀(jì)聞》卷十一引《皇天大紀(jì)》)是也。二是在思想觀念上,古代一些學(xué)者過分拘泥于儒家教條,對司馬遷記述孔子的一些筆墨看不順眼。因此,我們在引用《孔子世家》以說明孔子的生平、思想時,固然必須小心考辨,謹(jǐn)慎行事;但另一方面,若依法國年鑒學(xué)派的代表勒高夫所言,“實證史學(xué)曾力圖分辨真的還是假的材料,其實即使是假的、錯的材料也還是真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形成這類材料的內(nèi)在動機和條件”,我們就不妨主要從《孔子世家》中那些有爭議的材料入手,考察一下司馬遷對孔子的認(rèn)識。1季地面之“命”(1)魯國的當(dāng)權(quán)者季桓子病將死,“輦而見魯城”,幡然悔悟道:“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于孔子,故不興也?!苯又?又對其嗣子季康子說:“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2)楚國派人聘問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兩國的大夫聞聽此事,十分恐慌,聚在一起謀劃道:“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shè)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大夫用事危矣?!庇谑?他們使徒役將孔子圍困于荒野,使其“不得行”。(3)楚昭王“興師迎孔子”,并打算以書社地七百里封給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對。他認(rèn)為孔子“述三王之法,明周昭之業(yè)”,反對楚國北上開疆拓土,吞并中原諸侯小國,“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shù)千里乎”?另外,更重要的是,子西認(rèn)為孔子的弟子諸如子貢、顏回、子路,分別是當(dāng)世第一流的外交家、輔相及將帥,想往昔,文王、武王身為“百里之君”而“卒王天下”,“今孔子得據(jù)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一席話說動了昭王,打消了贈地給孔子的念頭。實際上,上述三則材料的可信性是值得懷疑的。先看第(1)1條:《左傳》(哀公三年)也記有季桓子的一段遺言。他對其寵臣正常說:“南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也可?!蹦先孀訛榧净缸又?肥乃季康子之名??芍净缸优R死前打算立南孺子之子而不是季康子,他不可能“逆知南氏生男必不得立”(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二十五),因而也就不可能對季康子說出“我若死,若必相魯”的話,“相魯之言非其實也”(同上)。這么一來,所謂季桓子沒能任用孔子而深感愧疚,并命季康子“必召孔子”云云,顯然令人難以置信。再看第(2)條,全祖望批駁道:“當(dāng)時楚與陳睦,而蔡全屬吳,遷于州來,于陳遠(yuǎn)矣。且陳事楚,蔡事吳,則讎國矣,安得二國之大夫合謀乎?且哀公六年,吳志在滅陳,楚昭至誓死以救之,陳之仗楚何如,感楚何如,而敢圍其所用之人乎?乃知陳、蔡兵圍之說,蓋《史記》之妄,楚昭之聘,乃為虛語?!?《史記會注考證》卷四十七引)針對第3條,崔述糾謬道:“陳蔡之時,子貢尚未出使于諸侯,顏淵宰予,皆無所表見,子路亦未嘗為將帥,彼子西者,烏足以知之?是時昭王方在城父,以拒吳師,竟卒于軍,亦非議封孔子也?!?《洙泗考信錄》卷三)既然以上三則史料存有明顯謬誤,司馬遷為什么會加以摭拾?若僅從他對孟子學(xué)說“迂闊而不達(dá)于事情”的評價來看,恐怕他自己也不相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當(dāng)政者真會把孔子本人及其學(xué)說視為復(fù)興國家的靈丹妙藥,更不相信給孔子一塊地盤,他與弟子們真地就能使那個國家迅速崛起而與楚、秦等強國抗衡。因而,司馬遷拔高孔子的政治才能除了出于對孔子的格外崇敬外,還當(dāng)另含一番苦心,即為了加深孔子政治命運中所蘊含的悲劇意味。依照常情,孔子既然擁有如此超群的政治才干,并在諸侯國享有如此崇高的政治威望,他是不應(yīng)該一再遭受挫折,周游列國而始終無所用于世的。那么,到底誰是陷孔子于悲劇情境的罪魁禍?zhǔn)啄?司馬遷認(rèn)為是“天命”使然。下面一段話,揭示了他的這種認(rèn)識:孔子既不得用于衛(wèi),將西見趙簡子。至于河而聞竇嗚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有了司馬遷對孔子才干的刻意描述,人們才會被孔子的嘆語所深深打動。耐人尋味的是,上面所引不見于《論語》及《左傳》,不知太史公從何處采來。我們不妨品味一下司馬遷這里拈出“命”一詞的用意。顯然,司馬遷對天命是有所置疑的,當(dāng)項羽在垓下之戰(zhàn)用“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項羽本紀(jì)》)來解釋自己的失敗時,他不以為然地批評項羽“豈不謬哉”。但這并不意味著司馬遷否定天命的存在,“在顯示命運的難以測度性以及要解決命運的不合理的前提下”(今鷹真語),他屢屢讓《史記》中的人物對人力所難以控制的天命發(fā)出絕望的呼叫,如公子將閭兄弟三人在被秦二世賜死之前,“乃仰天大哭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秦始皇本紀(jì)》)令人凄側(cè)感懷。同樣,對于孔子“丘之不濟此,命也夫”的哀嘆,人們也難免會對其處處碰壁的悲劇政治命運一灑同情之淚。但與其他各篇稱引天命的情況不同,《孔子世家》并不滿足于讓讀者感嘆一番了事,而是使人們能因之而深入領(lǐng)悟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鬃忧宄约河罒o實現(xiàn)理想的可能,但仍然無怨無悔地奔波于列國之間,頑強尋找著實踐其理論藍(lán)圖的種種可能。英國哲學(xué)家布拉德雷認(rèn)為:“把人表現(xiàn)為純?nèi)皇菣C緣或者純?nèi)皇菍θ藷o所謂或與人為敵的命運手中的玩物,這種悲劇絕不是真正深刻的悲劇?!?P101)在這個意義上說,《孔子世家》堪稱一出表現(xiàn)古代先哲不停地向命運發(fā)起沖擊與挑戰(zhàn)的真正深刻的悲劇。需要補充的是,司馬遷有意拔高先賢的作法,并非獨見于《孔子世家》。以《屈原賈生列傳》為例,太史公說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顯然夸大了屈原在楚國政壇的作用。否則,怎會無一部先秦典籍言及其人其事?同拔高孔子的用意類似,司馬遷也是想以此來反襯屈原的悲劇命運;只是兩篇的情感基調(diào)有異,《孔子世家》更多的是昂揚進(jìn)取,《屈原傳》更多的則是哀怨沉痛,自傷身世,即借屈原的“獲罪遭放”,自沉汨羅,以抒發(fā)太史公自己無辜“獲罪被刑”的“一肚皮憤懣牢騷之氣”(李晚芳《讀史管見》卷二)。2第三,孔子欲見“未言之仕”“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在他看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已經(jīng)是“無道”了,而今魯國的政權(quán)又下落到家臣的手中,“無道”的程度就更深了?!皥?zhí)國命”的家臣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論語·陽貨》),拒絕了陽貨的拉攏,可見他對“陪臣執(zhí)國命”現(xiàn)象深惡痛絕。既然如此,有人對司馬遷的如下記述便感到不可理解:“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與通乎景公?!本袄舨吭?“欲通景公,不恥家臣,孔子而如是乎?”(《史記志疑》卷二十五引)景氏認(rèn)為作家臣是一種恥辱,孔子肯定不會有此“自辱”之舉。實際上,孔子本人早年就曾任季氏的“委吏”、“乘田”,他的不少弟子也都當(dāng)過家臣,而他從未加以禁止。他憎惡的只是那些凌越國君、大夫之上發(fā)號施令的家臣。有時,孔子甚至還幻想借助家臣的力量來復(fù)興已經(jīng)衰落的“周道”:“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zé)o所試,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鬃釉?‘夫召我者豈徒哉?如用我,其為東周乎!’然亦卒不行?!?《孔子世家》)司馬遷此述采自《論語·陽貨》??鬃佑M邑,絕非是對公山不狃叛亂之舉的響應(yīng)。錢穆說:“夫《論語》謂以費畔召者,此著其實耳。在當(dāng)時不狃之召孔子,決不以叛亂為辭也。特以孔子有名德,為世所重,欲借以收人心。陽貨亦曾欲見孔子而勸之仕矣。是時不狃雖有不臣之實,而未著變叛之形,故孔子欲往而復(fù)止。蓋雖季氏未及討,而固不得謂《論語》于此不應(yīng)下一叛字?!?P17)考辨得十分有理??鬃哟蛩闱巴M邑,是希冀以此為基地,恢復(fù)文、武之道,這在孔子“如用我,其為東周乎”的話語中得到了明確的表露。為達(dá)到這一目的,哪怕所依靠的對象是一位已有“不臣之實”的家臣,孔子也毫不在乎,由此可見孔子政治策略的靈活性。太史公還記有孔子一事:“佛月八十為中牟宰。趙簡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月八十叛,使人召孔子??鬃佑?。子路曰:‘由聞諸夫子,其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月八十親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世家》)此與前面一事性質(zhì)相似。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這兩件事均是對圣賢的誣蔑,如蔣伯潛說:“此次抗日戰(zhàn)爭期中,甘為虎悵者,往往藉口維持生活,不得已而降敵??鬃哟鹱勇吩?‘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其口吻何相類似耶?孔子答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M其出此?是類記載,不但厚誣孔子,亦且大壞人心。不知《論語》何以記之,《史記》何以又采錄之也!”(P75)他對漢奸的痛斥,顯示了民族氣節(jié),但指責(zé)《論語》、《史記》,則表明他對上述兩事的理解有誤。孔子不愿如匏瓜空懸,他渴望出仕,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會以出賣原則為代價。相反,出仕永遠(yuǎn)只是他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而不是目的。同欲往費邑一樣,孔子試圖投奔佛月八十,也是為了能夠最終大行其道。正如金履祥云:“公山不狃畔季氏,佛月八十畔趙氏,皆家臣畔大夫也。而召孔子,孔子欲往者,陪臣欲張公室,亦名義也。故欲往以明其可也?!?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所謂“張公室”,意思是使權(quán)力回歸國君,重振王室威風(fēng),并從而實現(xiàn)“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會秩序??鬃有牡厝缛赵掳阏衙?“克己復(fù)禮”的愿望如磐石般堅定,他自信地對子路說:“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意即:“至堅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中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不能氵于也。”(《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正因為孔子有如此自信,所以他才會有改造“叛臣”的想法而置時人非議于腦后??鬃右娦l(wèi)靈公夫人南子一事,也一直被學(xué)者們爭來論去。該事最早見于《論語·雍也篇》:“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司馬遷在此篇的基礎(chǔ)上將孔子與南子見面的情形作了生動的敷演: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笨鬃愚o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huán)佩玉聲然??鬃釉?“吾鄉(xiāng)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弊勇凡徽f??鬃邮钢?“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驂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據(jù)《左傳》定公十四年記載,南子倚仗衛(wèi)靈公的寵幸,與情人宋朝“會于洮”,丑聞傳遍朝野,以致有民歌譏罵道:“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因此,漢晉以來有不少學(xué)者不相信孔子會與南子這樣的淫亂者交往,對《論語》“子見南子”章產(chǎn)生了懷疑,如孔安國云:“蓋男女之別,本不應(yīng)見。加以淫亂,益非所宜。而指天為誓,亦與《論語》所記平日之言不倫?!薄犊鬃邮兰摇吩敿?xì)鋪陳該事,并增加了孔子“為次乘”的情節(jié),就更使得一些學(xué)者忍無可忍,如劭泰衢便“義憤填膺”地指責(zé)司馬遷道:“欲通齊景,不恥家臣。欲媚夫人,幃中交拜,且使為次乘,儼同宦寺之流,過市招搖,不顧辱身之丑,小人所不為也,而謂孔子為之乎?司馬遷誣圣,罪在難寬。”(《史記志疑》卷二十五引)他們的駁難看似有理,實則以自己心目中也是歷史演化來的孔子形象套在活生生的孔子身上,而并不了解孔子及其所處的衛(wèi)國的政治形勢。倒是朱熹的見識較為通達(dá),他說:“蓋古者仕于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而子路以夫人見此淫亂之人為辱,故不悅?!ト说来蟮氯?無可不可,其見惡人,固謂在我有可見之禮,則彼之不善,我何與焉?然豈子路所能測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論語集注》卷三)不過,朱熹只是論證了孔子見南子的行為是合乎禮法的,而并未揭示孔子此舉的目的所在。須知,南子絕非等閑之輩,頗有政治頭腦,并因之而深受衛(wèi)靈公寵幸。1依《左傳》所記,她在衛(wèi)國政壇已羅織了一股不小的勢力,并成功地化解了兩次矛頭直接指向她的政治危機,一次來自衛(wèi)國權(quán)臣公叔戍(見《左傳》定公十三年),另一次來自其子衛(wèi)太子蒯聵(見《左傳》定公十四年)。衛(wèi)靈公死后,新君衛(wèi)出公便是由她扶持上臺的。顯然是出于鞏固其權(quán)勢與地位的考慮,她想到了孔子,打算利用孔子的賢名以收攬民心。而孔子與投奔公山不狃等的目的一樣,擔(dān)心匏瓜之徒懸,遂決定拋棄個人名聲或許受損的顧慮,接受名譽不佳但卻頗有政治謀略的南子的邀請,向她陳述政見,哪怕是一線希望也要抓住,以求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當(dāng)然,無論是“作家臣”、“投叛臣”,還是“見南子”、“為次乘”,孔子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性格粗爽的子路直言老師大可不必那么屈尊辱己地去拜見南子,孔子為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