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宋時期佛禪思維方式對詩學美學的影響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1.gif)
![論唐宋時期佛禪思維方式對詩學美學的影響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2.gif)
![論唐宋時期佛禪思維方式對詩學美學的影響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3.gif)
![論唐宋時期佛禪思維方式對詩學美學的影響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4.gif)
![論唐宋時期佛禪思維方式對詩學美學的影響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f9131967b9e6bfbe4d7661576254b083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唐宋時期佛禪思維方式對詩學美學的影響
禪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宗教。它繼承了佛教的遺產(chǎn),吸收了道教和玄一思想的本質。這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尤其是唐宋時期,禪宗與詩學、美學的交融互滲現(xiàn)象極為突出。其中的奧秘,宋代嚴羽講的最為貼切,他在《滄浪詩話·詩辨》中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從思維方式這個角度,揭示了詩禪相通的根本。文章以此為契機,擬通過考察禪宗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tǒng)詩學美學的影響,尋繹出傳統(tǒng)詩學、美學某些特點形成的原因。佛禪思維方式可用一個“悟”字來概括。在佛教中,“悟”是覺、三昧、三菩提的另一名稱,是通過戒、定、慧三學獲得的對佛性這個終極本體的了然于心。悟又有漸悟和頓悟之分?!独阗そ?jīng)》有云:“云何凈除一切眾生自心現(xiàn)流,為頓、為漸耶?”,這2種說法為禪宗所繼承,并形成“南頓北漸”,即南宗禪與北宗禪。禪宗五祖弘忍之后,神秀主張漸修得悟,而惠能則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其實,不論漸悟還是頓悟,都是悟,悟可謂禪宗思維方式的代表。禪悟介入詩藝,首先在藝術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唐宋時期,以禪作詩、以禪入詩成為一代風氣。以禪入詩就是在詩中表現(xiàn)禪機、禪趣、禪理甚至化用佛經(jīng)文字、引用佛教故事。這部分作品作者多為僧徒,如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有些深受佛教思維熏陶的文人如蘇軾也寫有這類作品。這類詩作或樸拙、率真,或孤寂、冷漠,或恬適、清遠,雖不乏說教內容,但卻仍有掩飾不住的禪意撲面而至。這類作品也曾受到推重,因而有“詩不入禪,意必膚淺”之說。但這只是一時之勝,對詩歌影響深遠的還是以禪作詩。以禪作詩就是借用佛教禪宗思維方式來作詩,如唐代詩僧皎然所指出的,晉代謝靈運開了個頭。他在《詩式》中說:康樂公早歲能文,性穎神澈,及通內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詩,發(fā)皆造極,得非空王之道助耶?此處“空王”即佛,皎然認為,謝靈運詩的高超成就來自佛家思維的影響,由于佛學修養(yǎng)之高才使他作詩能“發(fā)皆造極”,“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边@種分析是很有見地的。謝靈運的詩歌正是佛禪思維深入影響詩歌的一個開端。唐宋時期,以禪作詩之風盛行,以禪作詩的詩人不勝枚舉,其中尤以“王孟”山水田園詩派及“江西詩派”和“性靈派”最有代表性。以禪作詩蔚為大觀,因其涉及人數(shù)之多、作品成就之高,影響深遠,逐漸發(fā)展成一種超脫現(xiàn)實、觀照自然的純審美詩歌,使中國古典詩壇形成了表現(xiàn)群體意識的“言志詩”、表現(xiàn)個體意識的“緣情詩”和超脫現(xiàn)實的“禪意詩”三足鼎立的局面。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詩禪交融現(xiàn)象,又直接影響到詩論中,出現(xiàn)了“以禪喻詩”說。以禪喻詩又可分為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及以禪論詩3種。以禪參詩是用參禪悟道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閱讀和欣賞詩歌作品;以禪衡詩就是衡量詩歌高下以有無禪作為標準;以禪論詩,是考察禪家參禪悟道與詩人創(chuàng)作構思的相似及相通之處。這3種方式中,以禪論詩最能把握詩禪相通的精髓,所以影響最為深遠。盡管唐代幾部重要的詩論著作如王昌齡的《詩格》、皎然的《詩式》、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都閃爍著禪宗思維的影子,但是以禪論詩的代表還要首推南宋末年的嚴羽。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云:“論詩如論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他抓住了“悟”這一普遍存在于參禪和作詩之中的獨特精神現(xiàn)象來論詩,揭示了詩禪在思維方式上的共通點,使佛家之“境”與詩家之“境”真正溝通起來,展開了對意境說更集中、更深刻的研究。在《詩辨》中,嚴羽首先強調了禪悟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歷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也。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209。他認為孟浩然雖然在學歷上不及韓愈,但其詩作成就卻在韓愈之上,原因在于孟借用了禪家之悟來作詩,所以悟是“當行”。接著嚴羽又對這種詩禪兼具的“悟”的思維特點和詩境創(chuàng)造,以及欣賞時的思維特征和由此帶來的審美效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說: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而古人未嘗不讀書、不窮理。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誦情性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209。他認為“詩者,吟誦情性也”,詩歌應追求一種“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要想獲得這種審美效果,不論是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詩歌鑒賞都應該如禪家那樣去“妙悟”、“悟入”,而不允許有過多理性因素的介入。事實正是如此,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詩人不能直接將理智與情感表達出來,也不能只是如實描繪外物的感性形態(tài),而必須將各種表象佇積心中,化為己有,一旦受到外界事物的感發(fā),心中所蘊積者即噴薄而出,將此情此景的直觀審美感受熔鑄到詩歌意象之中,有意境之作便可妙手偶得了。同時,詩人創(chuàng)作時是把對象當作完整的環(huán)境來感知、觀照的,他們從對象中體認出一個與世隔絕、充溢著詩意光輝的圓滿自足的小天地,并將這種感受物化到自己的作品中。而只有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詩歌才具有可聞而不可見,可見而不可觸,靜中有動,真里透假的特色,凝聚著足以誘發(fā)讀者無窮遐想的潛能。鑒賞詩歌時,欣賞者如果依賴純理性的抽象思辨,也是無法領悟詩作中意境的奧妙的。意境中所包含的豐富意蘊和雋永韻味,只有倚仗具體而直觀、瞬間而全面的感受才能品味出來??梢?嚴羽借佛家思維而論及意境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中直觀、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確實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展開了對意境說的深入探討,完成了對王孟勝境的美學總結,使意境說從脫穎而出走向深入人心。禪悟介入詩藝的過程,實際就是禪悟影響詩學美學的過程。那么,從理論上分析,什么才是禪悟影響詩學的理論根基呢?禪悟何以能影響詩學?因為禪悟與詩思在心理機制上有相似點:禪悟是一種感性與理性交融的直觀思維方式,詩思也是以感性為表象的理性直觀思維方式;禪假悟而傳法,詩借悟而成詩。詩學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如理性和直覺、感性與理性、瞬間與永恒、個體和整體等矛盾關系在禪悟那里都能得到啟發(fā)和影響。(一)藥山主事思想“不假衡量”“悟”是修道者得魚忘筌、舍筏登岸的非理性個體直觀。禪宗往往通過“寂照”或公案、機鋒等形式來斬斷理性對人的束縛?!段鍩魰肪硭挠浻幸粍t藥山禪師的公案:由這則公案可以看出禪宗崇尚一種“不思量”、“非思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假邏輯推理而直接飛躍到對終極本質的理解。禪悟,“不假計較思量”,看似完全否定理性,實則不然。正像它主張不立文字卻又不離文字一樣,它不依理性卻也不離理性,認為只有“思量個不思量”,才能悟得真如本體。在這種思維中,個性化的進程與本質化的進程是同時進行的。(二)“悟”就是“覺”黃蘗禪師在《傳法心要》中云:“本心(注:真如佛性)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狈鸺艺J為一切感性的知識,即五官直接獲得的感知,都是假象,而一切理性知識也都是虛幻。只有“悟”,不拘感性又不離感性,才能認識“本心”?!赌鶚劅o名論》有云:“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就是佛家之“真如”“佛性”。這正是佛家追求的對終極關懷的直接把握,也是對世界的總體把握,悟道者必須從“吃粥”、“洗缽”這些與世間萬物保持聯(lián)系的感性現(xiàn)象出發(fā),而不是擯棄它們,才能“一了百了”,參悟到那永恒、絕對的宇宙本體(佛性)。(三)“悟”的迅速性《楞伽經(jīng)》云:“譬如明鏡,頓現(xiàn)一切無相色像,如來凈除一切眾生自心現(xiàn)流,亦復如是,頓現(xiàn)無相、無所清凈境界?!?11這里的“頓現(xiàn)”即瞬間呈現(xiàn)?!秹?jīng)》曰:“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五燈會元》卷五有云:“聞中生鮮,意下丹青,目前即美?!?強調的都是“悟”的瞬間性特點。但這“一朝風月”,卻是與“萬古長空”等同的。所以“悟”是瞬間的,又是永恒的。(四)“見”感悟之感悟佛教的中觀思想要求佛教思維不住一邊,不滯一端,以赤手來直探宇宙的本體。佛教有“六根”“六塵”之說?!傲敝溉说牧N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意猶帥,統(tǒng)領其它?!傲鶋m”又稱“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的緣慮對象。佛家主張“六根互用”?!赌鶚劷?jīng)》云:“如來一根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xiàn)爾,余根亦然。”《楞嚴經(jīng)》也講到“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而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的“六根互用”。由于“六根互用”、“不住一邊、不滯一端”,所以“悟”是全面的,獲得的感知是整體的。一悟百悟,一悟之后,悟道者心中的一切對立便紛紛化解,可以“一粒沙中觀世界,一朵花中見天堂,一手掌中抓無限,一小時中握永恒?!?05以上幾對矛盾在藝術思維中也亟待調解。陸機在《文賦》中曰:“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ど袼肌芬嘣?“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边@里雖然說的是言(文)與意的矛盾,實際顯示的卻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言”所代表的邏輯思維與“意”所帶動的直覺思維的矛盾。由于禪悟與藝術思維在心理機制上有許多相通之處,所以禪悟中理性與直覺、感性與理性等矛盾的先行解決給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帶來借鑒。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過程也如禪悟一樣是一個看似直觀感性的過程,其實又深深蘊含著深致婉曲的理性思維因子,并因此具有了能誘發(fā)思維無限延伸的可能和預設。創(chuàng)作者一旦得悟,就會“妙手偶得”天成之作,所得作品就會是毫無斧鑿痕跡,看似“不思而得”的佳作;欣賞者一旦得悟,則會一觸即發(fā),視通萬里。這是佛禪思維方式向藝術思維滲透的表現(xiàn),也是藝術思維向禪宗思維滲透的結果。正是這種相互滲透融合,才使中國古典詩歌氣韻生動,使詩之意境脫穎而出、撲朔迷離又韻味無窮。盡管詩悟并非禪悟,“借用禪學唯心主義來喻詩,并不是科學的方法,也遠未解決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中的心理分析問題”321,但是詩思和禪悟有著某種同構或互文關系,所以以禪喻詩客觀上揭示了詩學的某些特征和規(guī)律,促進中國詩學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一)詩歌審美主義傳統(tǒng)的形成儒、道、佛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3大主流,雖然都強調直觀思維,卻有所不同。有人把儒家思維稱作是一種“直觀外推”“內向反思”的思維,它以往復推衍的方式,聯(lián)結起不同的范疇,以倫理為中心,構成許多重疊的同心圓,并由一點向不同領域、不同范疇擴展,從而構成一個統(tǒng)一有序的半封閉思維體系。這個概括很精彩,它突出了儒家思維的倫理特性。道家思維則以道為中心,形成一個重內心而不重外物的主觀隨意性的思維方式。中國佛教思維既承繼了印度佛教又吸收了儒、道思維的某些特點,帶有許多獨特之處。禪宗思維更是揉合了各家思維尤其佛家和道家思維的特點,它排斥理性,不離感性又超越感性,是由瞬間性、偶發(fā)性、整體性構成的多面而封閉的體系。思維方式的不同,帶來了詩學觀念和評價標準的不同。在中國古典詩學中,儒家詩學處于主導地位,它以倫理的“善”為評價標準。道、禪合流抗拒儒家話語,才使詩學以審美的價值判斷置換了儒家詩學的倫理價值判斷,人們從重文藝的倫理價值轉向對文藝審美價值的追求,從對文藝外部規(guī)律的認識轉向對審美內部規(guī)律的探討,使中國詩學發(fā)展了審美主義傳統(tǒng)。中國詩學審美主義傳統(tǒng)的形成主要表現(xiàn)在2個方面:(1)中國古典詩學完成了由追求“目擊可圖”的物境到追求“象外之象”的意境的發(fā)展過程。王昌齡在佛禪思想影響下第一次提出了意境說,并明確指出物境、情境、意境3境,只有意境能“得其真矣”。嚴羽則將意境描述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意境被視為一個超感性、超具象、超理性、生成于具體藝術媒介之外的美學范疇。詩人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動中攝靜,靜中寓動,以時間的承續(xù)帶動空間的綿延,創(chuàng)造出一個濃縮著無窮韻味的靜態(tài)“意境”。而欣賞者也必須發(fā)揮主動性和自覺性才能將之再創(chuàng)造為一個動靜統(tǒng)一、靈氣飛動、妙不可言的境界。此外,人們對意境的標舉和推崇,促使意境理論的高度發(fā)達,形成一系列概念和范疇,如“境象”、“象外之象”、“物境”、“情境”、“韻味”、“味外之味”、“興趣”、“氣韻”、“神韻”等;(2)中國傳統(tǒng)詩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話語風格,由追求“辭達”到追求“言外之意”,從而發(fā)展了超語言批評。禪悟是自由飄忽、難以捕捉、變幻不居而又不可割裂的,是語言難以企及的。難以言傳,又不能不傳,不在文字又不離文字。以悟為中心,禪宗確立了這樣一個語言觀悖論。這個語言觀悖論對中國詩學有著深刻影響,促使中國傳統(tǒng)詩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話語風格。美國已故著名學者劉若愚教授曾說:“對語言悖論的本質及詩歌悖論的本質的意識,促使中國詩人不是去放棄詩歌,而是發(fā)展了一種悖論的詩學(apoeticsofparadox),即以‘以少總多’(sayingmorebysayingless)或以其極端的形式,以無言來盡言(sayingallbysayingnothing)。因而在實踐中,中國文論形成了以含蓄代明晰、以簡明代冗長、以間接代直接、以暗示代描述等方式。”77這樣,“以禪喻詩”便促進了傳統(tǒng)詩學話語重含蓄、尚隱秀風格的形成與發(fā)展,并使?jié)h以后歷代傳統(tǒng)詩學一直回蕩著超語言批評的呼聲。(二)意境層面的生命教育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這是中國古代人把握事物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形成雖建基于“天人合一”的觀念,但與禪悟的影響也不無關系,特別是在詩學美學上最為明顯。既然禪悟與詩思的心理機制相近相通,而禪悟又可以“一粒沙中觀世界,一朵花中見天堂,一手掌中抓無限,一小時中握永恒”,那么,詩人也自然可能在對現(xiàn)實事物的審美觀照里把握到生命本質跳躍的脈搏,詩中就必然可能蘊含著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和對終極關懷的追索。葉朗先生說得好:“禪宗就是在當下活生生的生命中去體驗形而上的東西。那些禪師的悟道,看到花開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與村民飲用水合同范本
- 高速公路監(jiān)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 健身學院招生合同范例
- 康復輔具在康復治療師培訓的重要性考核試卷
- 東城員工食堂托管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手工風箏制作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chǎn)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會展類設計合同范例
- 2025-2030年歷史講解機器人行業(yè)深度調研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2025-2030年變色效果五子棋套裝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代理合同與居間合同范本
- T-CSAE 11.3-2021 商用車潤滑導則 第3部分:潤滑脂的選用
- 2020年新概念英語第一冊lesson97-102單元檢測
- 工業(yè)級七水硫酸亞鐵
-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課件資料文檔
- 腹主動脈瘤(護理業(yè)務學習)
-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
-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 全冊教材分析
- 胎兒性別鑒定報告模板
- CLSIM100-S24英文版 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執(zhí)行標準;第二十四版資料增刊
- 惠豐f1000g變頻器說明書
- 耳穴療法治療失眠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