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_第1頁
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_第2頁
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_第3頁
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_第4頁
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內(nèi)容摘要: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在人類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主義教育以培養(yǎng)“自然人”為教育目的,以傳授有用的知識為教育原則,以順應學生的天性為教育方法。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為當前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教育要遵循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要把自由還給學生,要尊重兒童的天性。關鍵詞:盧梭自然教育教育思想現(xiàn)實意義一.背景每個偉大人物的思想都不是憑空產(chǎn)生出來的,其思想的產(chǎn)生必然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有很大的聯(lián)系。盧梭也不例外,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與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生長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一)個人經(jīng)歷盧梭的母親因難產(chǎn)而去世,他從小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由于父親酷愛讀書,盧梭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這為他成為偉大的教育家奠定了知識基礎。在盧梭十歲左右時,父親被迫遠走他鄉(xiāng),盧梭被帶到舅舅家,與他的表兄一同接受教育,在舅舅家發(fā)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從此之后,盧梭堅信人性本善。之后,盧梭遇到了華倫夫人,在與華倫夫人的相處過程中,盧梭認識到了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打擊孩子而是要信任孩子。他在去巴黎回來的路上因貪戀景色迷路了,只能去農(nóng)民家討飯吃,他發(fā)現(xiàn)農(nóng)民在遭受壓迫,了解到這個社會存在不平等的現(xiàn)象,遂產(chǎn)生了要培養(yǎng)“自然人”的想法。(二)社會背景《愛彌兒》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十八世紀的法國,當時的法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壯大,封建社會即將崩潰,資產(chǎn)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當時法國社會中的教育,是殘害天性和滅絕心智的教育。面對失去自由和人們被宗教和統(tǒng)治者控制的法國教育現(xiàn)狀,盧梭意識到要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教育制度來拯救道德,拯救異化的人們。于是盧梭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他主張設法避免社會的不良影響的前提下,讓兒童自由自在的學習,讓兒童在生活中培養(yǎng)并成長為一個自由的人。二.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一)自然教育的含義我們談到“自然”,會想到兩種含義:一是自然界,二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本性。而盧梭在《愛彌兒》中用到的“自然”含義為這里的第二個含義。盧梭所理解的“自然”,主要指不為社會和環(huán)境所歪曲、不受習俗和偏見支配的人性,也就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平等、淳樸、良知和善。他主張的“歸于自然”并不是回到大自然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在社會中回歸人的自然天性。而自然的教育是指所有教育都要遵循人類的本性,使人的身心能夠得到自然的發(fā)展。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的天性得以保存,在面對特殊情況和困難時,才不會驚慌失措,并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二)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人所受的教育有三種,分別是“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在他看來,我們的內(nèi)部器官以及發(fā)育的身體,是天性的教育;我們通過努力來促成這種教育,是人為的教育;我們從經(jīng)驗、社會環(huán)境中所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這三種教育中,我們決定不了天性的教育,人為的教育我們可以決定一些方面,只有事物的教育是我們能控制的。因此,這三種教育要互相協(xié)調(diào),相互配合。人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天性的教育為中心,圍繞著它來展開。這就要求教育要順應自然。所以自然教育的原則其實就是教育要順應人的發(fā)展,不能加速,更不能違背。(三)自然教育的目的盧梭提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這里的“自然人”是相對于“公民”而言的。他指出,自然人完全是為了他自己生活的,他不需要社會地位或者固定的職業(yè),不受傳統(tǒng)的束縛,并且要能夠適應客觀發(fā)展變化的需要。而公民是社會中的成員,國家的權利與公民的自由又是成反比的,當國家的權利很大時,公民的自由就會變的很小。所以他提倡要培養(yǎng)自然人。同時他也指出自然人和公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當一個國家代表人民的利益,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獨立的個人當成國家的一份子時,自然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公民。(四)自然教育的階段和內(nèi)容盧梭將0-2歲劃分到了嬰兒期,嬰兒期的任務主要是體育教育。其中養(yǎng)護和鍛煉身體是必不可少的。他指出,要讓嬰兒不受束縛的自由生長,要不斷的磨煉孩子,并且教會孩子和挫折做抗爭。另外,在這個階段任務之二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一旦孩子養(yǎng)成了固定的習慣,就很難再做出改變,所以這個時期是習慣的養(yǎng)成的關鍵期。盧梭將2-12歲定義為兒童期,兒童期的任務是進行感官訓練,同時要加強體育和勞動訓練。盧梭主張首先發(fā)展觸覺,因為他認為通過觸覺做出的判斷是最值得信賴的。其次發(fā)展視覺,他認為我們根據(jù)視覺做出的判斷,很可能會出現(xiàn)失誤,但是如果將觸覺和視覺搭配起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最后再發(fā)展聽覺,他認為發(fā)展聽覺器官要與發(fā)聲器官相對應,讓兩個器官相互鍛煉。盧梭將12-15歲歸為少年期,少年期的任務主要是進行智力教育和勞動教育。在智育方面,盧梭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他主張要學習對學生有用的知識。盧梭很重視勞動教育,他認為兒童必須學會勞動,要學習從事一門職業(yè)。此外,他指出最接近自然的是手工業(yè),認為手工業(yè)者可以看作是自由人。盧梭將15-20歲劃分為青年期,青年期的主要任務是道德教育。這個階段的兒童身心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比較容易激動,所以需要道德的約束和規(guī)范。首先,他提倡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比任何說教都更能影響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其次,要激發(fā)兒童原有的善良感情。他主張讓兒童看到人間的苦難,使兒童成為有惻隱之心、仁慈善良的人。再次,兒童要在行動中接受道德的磨煉。所以,他經(jīng)常帶愛彌兒參加宴會,四處游歷,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要讓愛彌兒在實踐中獲得道德的認知。最后,盧梭主張要發(fā)展理性。強調(diào)學習歷史和偉人傳記,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判斷能力。(五)自然教育的方法盧梭主張以順應兒童的天性為教育方法。首先,盧梭從感覺經(jīng)驗論出發(fā),認為兒童是通過感覺來認識世界的,兒童認識和感覺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教育的過程。他認為人的認識過程先是經(jīng)歷感覺經(jīng)驗,然后再經(jīng)歷理性加工分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他主張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發(fā)揮學生的感官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實效。其次,盧梭反對以教師為權威,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能力的提高,盧梭主張讓學生接受困難和危險考驗,反對嬌生慣養(yǎng)。三.現(xiàn)實意義盧梭生活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他的教育思想是基于法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所以我們在借鑒盧梭的思想時,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選取適合我國國情的那部分。盧梭反對傳統(tǒng)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的思想與我國當前要改革的教育方向不謀而合,所以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的教育者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一)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盧梭認為兒童不同于成人的天性,他強調(diào),“把孩子當成孩子”,“把兒童看作兒童”。這是盧梭兒童觀的核心,也是同時代的教育家沒有看到的東西,可以說盧梭開創(chuàng)了西方現(xiàn)代兒童觀的發(fā)展道路。盧梭反對很多家長過早的對兒童進行不適當?shù)慕逃^早的進行智育和德育,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把所有知識灌輸給兒童是不可取的。這樣的教育超出了兒童的負擔能力,這也正是我國教育界一直在強調(diào)的“減負”。我國中小學的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只注重分數(shù),在這種體制下,孩子們在本可以輕松的年齡階段承受了不該承受的重壓。這完全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二)要把自由還給學生盧梭非常強調(diào)應該讓兒童自由快樂的度過他們的童年,他還主張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周六周日還要馬不停蹄的四處奔走的中小學生,他們補習文化課、培訓藝術能力,為了分數(shù)而四處奔波?,F(xiàn)在的家長競爭意識強烈,為了孩子的明天,不惜犧牲他們的今天,堅持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認為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更好的享受。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個事實,人生是連續(xù)的生命歷程,每一個階段的體驗對每個人都是彌足珍貴的,不能為了某一段的幸福犧牲另一段的幸福。正如盧梭所說,我們怎么能保證現(xiàn)在吃了苦以后就一定甜蜜呢?與其為了毫無把握的將來而忍受痛苦,為何我們就不能現(xiàn)在給孩子一個自由和快樂的童年呢?(三)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培養(yǎng)“自然人”的教育中有一些內(nèi)涵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其中蘊含的尊重兒童天性,開發(fā)兒童的潛能的這種內(nèi)涵,可以引入到我國的教育中。雖然現(xiàn)在一直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但是實際上教師的作用不夠凸顯,引導兒童認識人生、培養(yǎng)學生積極人格的效果不明顯,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停留在知識傳授和灌輸上。事實上,這樣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不利于學生個性的養(yǎng)成。我們可以汲取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觀點。家長要做到從小樹立孩子良好的習慣,尊重孩子的想法,開發(fā)學生的興趣,順應孩子天性的發(fā)展,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意識和行為,可以適當?shù)囊龑А=處熞龅蕉苏逃康?,把發(fā)展學生的潛力作為教育目的,為學生提供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不受傳統(tǒng)束縛的“自然人”。

淺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盧梭的《愛彌兒》是一部哲學小說。此書具有哲學史和教育學史上的雙重價值。我們生來的狀態(tài)是柔弱的,我們需要強壯;是無助的,需要外在力量的扶持;是蒙昧的,需要理性;所有我們生來所缺失的一切,所有當我們成人時所需要的一切,都要由教育來增補。盧梭提出,人從三個方面接受教育:自然、人、事物或社會環(huán)境。自然方面的教育其實是自然的培育,就像我們身體器官的生長;我們從周圍環(huán)境中獲得經(jīng)驗,這是事物對我們的教育;我們所接受的文明或學校教育則來自于人。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不同的,盧梭認為:自然的因素完全不受我們控制,環(huán)境只受部分控制,只有對人的教育完全由人來控制;在人對人的教育中,存在著巨大的虛幻:成人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教導的那樣說話,那樣行為。自然是一種習慣嗎?如果自然是一種習慣,是否有強迫而成的習慣呢?是否有與自然相悖的習慣?教育,特別是來自于人的教育,就是培養(yǎng)某種特定的習慣。但是這樣特定的習慣符合人的本性嗎?盧梭說:“我們生來是非常敏感的,以各種方式受我們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的感官尋找那些引起愉快的東西,對沮喪的東西關上大門。在盧梭看來,教育的三種類型是相互沖突的,簡單說,或者做人,或者做公民,不能兼而有之?!白匀蝗藶樽约夯钪?,他就是整體,只靠自己;公民只是分數(shù)中的分子,他的價值依靠分母,依靠整體和團體?!鄙鐣M織就是使人脫離自然,把人的獨立性換成依賴性。你不再是你,而是羅馬人、日內(nèi)瓦公民、中國人。這樣培養(yǎng)起來的意識是,愛祖國甚于愛自己的生命。自然人任性,按自己的性情愛與恨,說與笑;公民忘我,當它成為言行的習慣時也就“無我”。公共教育就是使人成為公民。在公民或社會的秩序中(這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它也是教育學的經(jīng)典),每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分工和位置,人接受教育,以適合他的位置;盧梭稱,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是平等的。真正的教育不是用種種規(guī)范加以束縛,而是要順其自然。“我們生命的開始就是學習的開始,我們的教育從自己開始?!蔽覀円浞窒碛凶约旱纳⒉粚顾劳?,死像生一樣自然?!吧皇呛粑?,而是行動,使用我們的感受、心靈、器官,利用我們身上使我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一切因素。生命不在于活得長短,而在于對生活敏銳的感受。一個人可以活一百歲,卻是從來沒有活過?!保]有活過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因為“我們的智慧是受奴役的偏見,我們的習俗在于支配和強迫。文明人從生到死都是奴隸,嬰孩時被捆綁在襁褓里,死時的尸體則被釘在棺材里。他漫長的一生都被我們的制度所監(jiān)禁。”盧梭的意思是,人一出生就喪失了自由,以至于倘若沒有畸形的教育,人人都會高大強壯聰慧。襁褓是殘忍的,它損害了健康和性情,以至于人臨世的第一個感覺是痛苦,盧梭以此來解釋嬰兒的哭泣,它是一種抱怨。我們給自己后代的第一個禮物竟然是束縛。盧梭首先把這樣的結果歸咎于母親,因為她或者忙于享樂,或其他事情,放棄自己對后代的義務,把哺育孩子的事情交給奶媽(這與18世紀的社會風氣有關),由此引出了一連串極具哲學隱喻意義的議論:奶媽充當了陌生人孩子的“母親”,孩子從一開始就面臨非自然狀態(tài)的“培養(yǎng)”:“一個以母親的身份哺乳別人孩子的女人是一個壞的母親?!币驗樗c孩子之間沒有自然感情的紐帶。做母親的權利和做人的權利一樣是不可轉讓的,親媽眼見自己孩子更愛另一個“母親”,這是殘忍的。但是,如果為了防止這樣的惡果,阻止孩子與代理母親的感情交流,使奶媽成為喂奶的“機器”,它的代價是孩子不會懂得愛。“奶媽”的“增補性”具有道德形而上學意義,它是一種危險的增補性,一種“原罪”,是一切壞事的源泉,從此自然的道德被扭曲了,沒有母親,哪有孩子?他們“互不相認”,怎可相愛?最本原的樂趣開始從人的生活中異化出去。它增補出一個自然的習慣,就是大人的強迫和孩子的忍耐:我們只讓孩子做(或者說)我們要他做(或說)的,孩子還沒會說話就學會了服從。盧梭塑造的愛彌兒就是身處這樣環(huán)境的典型:他是一個孤兒。盧梭稱自己就是愛彌兒的父母,除了有相互同意的契約,他絕不與愛彌兒分開。從此盧梭要自己教育愛彌兒,不讓別人沾邊:“那個智者洛克,他曾經(jīng)把生命的一部分獻給醫(yī)學研究,他勸我們別讓孩子服藥……我則更進一步,因為我自己從未看過醫(yī)生,我絕不會派人為愛彌兒找醫(yī)生……醫(yī)生只能殺了他。”不吃藥與不要奶媽的理由是一樣的,因為兩者都有“危險的增補性”。盧梭不相信藥的作用:“藥既不能增強健康,也不能延長生命,這種無用的技術比無用還壞,因為它浪費時間……如果時間花在使我們痛苦上,就比浪費它還糟?!北R梭之所以從孩子談起,因為孩子最符合人的本來狀態(tài)。盧梭稱人的教育從出生就開始了。這時,他還不會說話,沒有知識,只有最基本的需要,他的理性時代還沒有到來。孩子第一個意識到的體驗是純粹情感上的快樂和痛苦,那么,怎么引導孩子呢?“容許孩子獲得的惟一習慣應該是沒有習慣。”放任讓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于是,他縱情感觸自己不熟悉的東西,而對教育來說,這樣的東西越多越好。盧梭說,一個從小就習慣蛇和蜘蛛的農(nóng)家孩子,長大后絕不會怕這兩樣東西;反之,倘若從來沒見過蛇和蜘蛛,當你第一次看到,無論這時你年齡多大,總是害怕的。盧梭談到了教育愛彌兒的方法,“所有孩子都害怕假面具,一開始,我讓愛彌兒看一副帶著笑臉的面具……然后,我讓他看面孔溫和些的面具,最后才是恐怖丑陋的。如果我熟練安排了這些階段,愛彌兒對最后的丑相一點兒也不害怕,而是朝著它笑,就像見到那個笑臉面具一樣?!北R梭甚至注意孩子不會說話前的喃喃言語,這是只有母親才懂的語言,并用它與孩子交流。它其實不是詞,而是姿(肢)態(tài),痛苦歡樂全寫在臉上。這時,孩子還沒有善惡觀念,盧梭認為分辨善惡是理性的事。二盧梭認為,脫離嬰兒期的標志是語言替代了哭鬧?!斑@個增補是相當自然的,一種語言替換了另一種語言。”這時愛彌兒不再哭,而說“我很疼”,他知道了符號的意義。符號代替了事物,這是另一種危險的增補性,因為從此他接受“話(詞)”的教育,從那里萌生種種道德想象。它的危險傾向在于,“話語”教育增生出愚蠢的、學究氣的命令式方法,從而使孩子不是自己學習。倘若沒有來自大人對孩子說的那些應不應該、對與錯的話語,孩子自己會觀察得更好,因為教會他回避劃傷手指的小刀的東西不是“疼”這個詞,而是皮膚的疼痛本身。孩子在童年時遭受的苦難越多,成人后的苦難反而越少。生命是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我們實際上也是用這個標準衡量幸福和不幸。有得必有失,或有生必有死。當孩子得到詞語,并試圖用詞代替事物本身時,就開始向成人領域邁出最重要的一步,它也是孩子結束天真、走向不幸的根源:詞是理性的,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當我們以這樣的語言“教育”孩子時,其實是培養(yǎng)他們習慣于滿足這些詞,以及由詞滋生的觀念。在觀念性的說教過程中,孩子始終處于不理解的狀態(tài)。這是好的教育嗎?孩子不可能知道他們還沒有能力知道的事情?!昂⒆佑兴约河^察思考感受的方式,最愚蠢的莫過于試圖用我們的方式替換它們?!币驗槲覀兊姆绞绞购⒆痈械酵纯啵ê⒆娱L大是一個習慣痛苦的過程),這個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孩子的行為要按照別人的意愿。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保持愉快的唯一辦法就是把真實的自己躲藏起來,并認為只要自己沒有被發(fā)現(xiàn),就沒有做錯。這里虛偽的究竟是孩子還是老師的“話語”呢?從效果上看,孩子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不是因為信服,而是由于害怕被懲罰。當老師自以為說服了孩子時,其實他只是嚇著了孩子。這就是詞語對孩子自然狀態(tài)危險的增補性效應,它教會了孩子撒謊,一種不得不學會的能力(否則就會有痛苦),“然后,孩子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詞語的冠冕堂皇——譯注)隱藏起詭秘的動機,你自己落入孩子欺騙你的圈套,使你看不到他們的真面目。只要有機會,孩子就會用空洞的詞語敷衍你?!边@是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嗎?它不但是危險的,而且是可怕的。換句話說,盧梭認為使孩子墮落的真實原因正是我們的教育,而拯救孩子的有效辦法是消除懲罰制度,因為說謊是用來對付這個制度的。在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教育中,撒謊是沒有必要的:“……我肯定愛彌兒很多年都不會知道說謊為何物,很清楚,他的幸福越少依賴別人的意志或觀點,他對撒謊越?jīng)]有興趣?!背扇私?jīng)常聽不懂孩子的話,就像孩子不懂大人在說什么。孩子說的同樣的話語,大人聽出的意思和孩子想說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孩子的觀念往往沒有秩序、斷斷續(xù)續(xù),其實并不是在確信什么,卻極其活躍。別讓孩子允諾什么,比如,經(jīng)常聽到大人以愚蠢的方式問孩子這樣的問題:等你長大了做什么?“把他們沒有的東西給他們,讓他們對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做出判斷”?!傲硪粋€錯誤是試圖讓他們的注意力轉向與他們現(xiàn)在無關的事情,像他們未來的興趣,他們長大時的幸福?!背扇说男g語對孩子是無意義的。他們很快就會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因為他們弄不懂這些詞的道德含義,視之為空洞無物。成人總在向孩子灌輸詞的抽象。在孩子學會這些詞所代表的觀念之前,這些詞是無用的,甚至會產(chǎn)生誤解。以成人的判斷代替孩子的判斷,看著孩子迷茫的眼神:他長大后再不會做出獨立判斷。孩子需要的是赤裸裸的真理,老師卻教給他們寓言,在18世紀,所有孩子都學習拉封丹寓言,就像20世紀的孩子們一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狐貍與烏鴉”的寓言,孩子們從這篇寓言中得到的與寓言作者所想的完全不同:孩子所欣賞的恰恰是作者所排斥的缺點:“在以上的寓言中,孩子們嘲笑烏鴉,但是他們都喜歡狐貍?!币驗楹偟玫搅藶貘f嘴里掉下的“肥肉”,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別人的缺點!這是一個自然的選擇!一個多么嚴重的教訓:這個寓言會教唆出貪婪的孩子!個人行為和社會道德之間發(fā)生了可怕的斷裂。盧梭阻止愛彌兒接觸這樣的寓言,因為它的寓意是他理解不了的。赤裸裸的真理不是書本上的。盧梭顯然認為文字傷害孩子弱小的心靈:“于是,當我試圖擺脫孩子的功課時,我擺脫的是引起孩子悔恨的主要原因,即他們的書本……愛彌兒在12歲時也不會知道書本為何物?!睂W習閱讀對孩子竟然是有害的!文字對孩子是個異物,它首先教會孩子的,是服從異己的觀念,學會與一個陌生者獨語,在文字上寄托全部感情欲望!這是脫離實際的開始。這樣的學習不是愉快而是殘忍:“因為孩子被迫獲得某種違抗他愿望的技藝(指讀書寫字——譯注),使用這技藝的目的是超出他的理解力。”盧梭無視文字方便人交流的方面,他從文字中看到了欺騙,即虛假交流。文字在人性中增補出虛偽,而人性卻失去了天真。在他看來,與其讓孩子做文字上的訓練,不如強健他們的身體。這是斯巴達人的教育。與好身體相適應,還要訓練孩子有敏銳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覺越是靈敏,越能保持人的自然原始性。三孩子是弱小的,缺失很多東西,他逐漸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身體和精神上“填補”的過程,使他在兩方面都“強壯”起來,以滿足由于他過去的柔弱所不能滿足的需要。這就進入到盧梭所謂教育的第三個階段(12~15歲):這時期,孩子身體上的成熟比心理上成熟的速度更快,因為最強烈的熱情——愛情,他們是不太懂的。于是,少年有了“多余”的能量,他怎樣利用它呢?盧梭認為,少年首先有身體上的沖動,他的能量要有一個出口,他是好動的;其次有心理上的好奇,伴有意識活動,他要知道更多的東西。但是,他還沒有理性,他沒有脫離感性的世界?!案行允抢硇缘奈┮幌驅А!边@時的少年還沒有書本知識,他只有生活世界。也許他會讀一些詞,但僅此而已,他還不會思?!安灰捎谀愕慕陶d讓他知道什么,而要讓他自己學習什么。不要教給他科學,而要他自己發(fā)現(xiàn)科學。如果你用理性代替他的好奇心,他就會停止思考,他就只是別人思想的游樂場?!弊屔倌曜约核伎?!與其讓少年看地球儀上的大海冰川,不如讓他身臨其境,因為他懂了你談的究竟是什么:新鮮而實證的印象直接撞擊著心靈,是它而不是符號喚起熱情。但是“老師”只想讓少年注意各種符號。當然,盧梭這里訴諸的不是胡塞爾意義上的“回到事物本身”(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現(xiàn)象),而是洛克“白板說”意義上的經(jīng)驗,以及復雜的經(jīng)驗:它來自不同感性的組合,一種感受疊加起另一種:“如果愛情及其愉悅不曾光顧過少年,小鳥的歌唱怎能喚起淫欲的情感?”盧梭提倡,除非萬不得已(即不用符號揭示不出事物自身),不可用符號代替所指代的事物:“因為孩子的注意會只集中在符號,以至于遺忘了事物”孩子學會的符號越多,眼鏡的鏡片越厚,離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就越遠。其實,重要的與其是教給他們知識,不如說是培養(yǎng)他們的情趣,以及經(jīng)過長期觀察,從中淡出能保持長久注意力的興致。回答這個問題的不是老師和家長,而是孩子自己。盧梭不希望少年時期就接觸哲學,因為少年更應該學習的不是從一般公理(抽象真理)推出例子的三段論。現(xiàn)在需要的不是哲學方法,“還有另外的方法:每一個具體的例子都暗示著另一個例子,總是指向系列中的下一個?!边@不就是替換或增補嗎?但替換者是另一個例子,而不是觀念;是活的東西,不是哲學。多數(shù)哲學家是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因為他們有抽象真理的約束。傳統(tǒng)的學習只是接受所給予我們的東西,它只讓大腦接受同一,在無差別的死寂中,我們的思考能力走向僵化和退化。盧梭用例子的增補代替無差別的觀念的增補,他看重例子之間的差別性,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使心思的靈活和創(chuàng)造性,才是自己的主人。當“主人”的一切全依賴“仆人”伺候時,做主的就是仆人。工具的創(chuàng)造要有一雙能靈活擺弄物件的手,心靈的創(chuàng)造也要有這樣的“手”,它是對精細差異性例子(也就是偶然性)的敏感,那些例子就是心靈的物件。一切增補性的物件,本來是為了更加方便而設計出來的,比如文字代替記憶,望遠鏡代替人眼,如此等等。但是,在這些技巧和儀器代替活的經(jīng)驗的同時,我們必須付出代價,因為我們將漸漸依賴于那些增補物,以至于記憶力減退,不再相信自己的雙眼,離開文字的記載和儀器,我們就不會做判斷?!拔覀兊膬x器越精巧,我們的感覺越粗糙,越笨拙?!北R梭以為,少年更需要了解的是事實,而不是原因。我們真正的教師是經(jīng)驗和情感:“我不喜歡詞語的解釋,年輕人很少注意它們,也記不住它們。事物!事物!對它我已經(jīng)說得太多了?!蔽覀兊慕逃珡娬{(diào)詞(認字),而盧梭竟然說他厭恨書本,因為書教給我們談論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文字不應該刻在石碑上或寫在紙上,而要銘記在心!因為心境有活的經(jīng)驗和情感。盧梭大聲呼吁:我只有一本書,就是自然,它就是愛彌兒的圖書館:“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它與亞里士多德有關嗎?不,它是《魯賓遜漂流記》?!濒斮e遜一個人生活在孤島上,離開了自己的同類(人群)。這時,對他來說,要緊的不是從事什么藝術,而是找到食物,保存生命。愛彌兒也要這樣,不是向書本學習,而是向事物學習。愛彌兒就是魯賓遜,他急切地掌握現(xiàn)實有用的東西,壘一個窩棲身,造一條船逃離。當他初步解決吃穿住,有了閑暇自由時,突然感到了孤獨(從前他只注意自己),得有個伴兒,那個“星期五”。在自然狀態(tài)下,魯賓遜的價值觀是事物的有用性。但是,“由一般社會對各種藝術所建立起來的價值與其實用性相反,它們甚至是直接按照其無用性估價的……最有用的技藝(盧梭這里指的是魯賓遜一樣的體力勞動——譯注)得到的報酬最少……另一方面,那些被稱作藝術家而非手工業(yè)者的人只為富人和有閑人工作,想象自己從事的無聊瑣事所具有的價值……這種徒然勞動的真正價值是純粹想象的……”。這是價值的扭曲!必須讓愛彌兒擺脫這樣的價值,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但是社會必然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星期五”的出現(xiàn)而到來,盧梭不得不在某一天告訴愛彌兒:除了你自己,還有其他人存在。天才的盧梭洞察到社會首先來自經(jīng)濟的需要——商品交換。用貨幣的一般觀念(或物的等價物)與特殊的物品交換:沒有交換就沒有社會;沒有一個檢驗的共同標準就沒有交換;沒有平等就沒有檢驗的共同標準;所以每一個社會的第一個法則是在人或物中所約定的平等。與自然的平等不同,人與人之間約定的平等必須導致一個實證法,即政府和國王……物之間約定的平等導致貨幣的發(fā)明,只有貨幣能比較各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貨幣是社會的真正紐帶。國家和貨幣都是從人的自然狀態(tài)下異化出去的身外之物、增補之物。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和文字一樣也是符號,具有符號所具有的一般缺點:它們在方便的同時也是退步甚至墮落,因為使人失去無知,不再天真。一旦離開伊甸園,就再也回不去了?,F(xiàn)在的問題是,什么時候告訴愛彌兒以上的事實?答案是,等到孩子逐漸脫離自然狀態(tài):少年開始知道在個人自然狀態(tài)的基本需要之上,每個人還有自己的特殊能力和需要,其中每個人自發(fā)地傾向于更適合自己的領域,所謂交換也是個人能力之間的交換,每個人都為別人貢獻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利用了別人的能力。于是,自然人成為公民。愛彌兒脫離自然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他再也不能只感受事實,他不得不做判斷,學習過程就是判斷過程。按照盧梭的一貫主張,我們可以說,知識的增加使人更“聰明”,“無知”卻使人更“幸福”;換句話說,知識與聰明成正比,與幸福感成反比?!拔覀冎赖脑蕉?,我們犯的錯誤越多,所以無知是回避錯誤的惟一方式。不做判斷就不犯錯誤?!蹦敲矗R與幸福,哪一個更真呢?我們選擇哪一個呢?盧梭選擇了后者,而且認為幸福感存在于自然狀態(tài),知識的判斷越多,反而離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越遠,因為“判斷”常說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判斷的疊加或者增補就越危險。到存在為止,雖然少年愛彌兒的自然經(jīng)驗在膨脹,但是他基本上還是局限在自然的事物的范圍內(nèi),他還不知道什么是形而上學。他知道了人與物之間的自然關系,但是還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他還沒有抽象能力,也沒有想象能力——一種夸大觀念的危險能力。特別是,愛彌兒還沒有死的觀念,還搞不清死意味著什么??梢哉f,死作為人最大痛苦的根源,與愛彌兒是隔離的?!白杂傻鼗钪灰蕾嚾祟愂挛?,是學會如何死亡的最好方法。”這也詮釋了以上無知的幸福。愛彌兒只想到他自己,只依靠自己;還不會關注他人,不會利用別人。他天真地以為別人和他是一樣的。因為他不會判斷,所以也沒有錯誤。他的身體是健康的,精神是敏銳的,心靈是自由的。由于他的熱情還沒有擴展到他人,還沒有焦慮和煩惱。他不驕傲也不自卑,情緒平和。在自然狀態(tài)所允許的范圍內(nèi),他是幸福的。四逝者如斯夫!盧梭感慨道,在我們學會如何生活之前,生命已經(jīng)過了四分之一,而在生命的晚期,我們已經(jīng)沒有能力享受生活。成長時我們不知道如何生活,當我們知道時,已經(jīng)太晚了。而在這兩者之間,睡眠、工作、忍受各種各樣的憂傷又要占去時間的四分之三。生命太短了,享受生命的時間太少了?!八哉f,我們出生過兩次;生為實存與生為生命;生為人的身體與生為一個人?!背錾蟮淖匀粻顟B(tài)與真正投入生活世界是兩回事。在青春期的大門口,愛彌兒的特點是什么呢?他開始萌生差別意識,而在這之前,他對別人的印象是模糊的,他甚至不太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區(qū)別(他與她的面孔、形體、聲音相似一樣的)。但是,愛彌兒畢竟要漸漸長大了,盧梭所謂第二次出生,就是指愛彌兒要參與社會生活,具體來說,是他成長中的熱情及其變化。當然,盧梭與馬克思不同,馬克思從人在社會中的經(jīng)濟關系尋找人的本質(zhì),盧梭卻說人的本性是熱情、激情、愛、戀情等等(20世紀則有弗洛伊德“愛欲論”的精神分析理論,但是它與盧梭的觀點明顯不同)。直白地說,馬克思說吃飯重要,否則人活不了;盧梭說愛重要,否則就沒有生命享受:“我們熱情的起源,所有其他事物的原因和根源,與人共生的唯一根源,只要人活著就不會離人而去的源泉,是人的自戀;這樣的熱情是人的原始本能?!北R梭的意思是說,自戀是人最原始的感情,如果沒有外界的影響,如果不是看到別人的存在,自戀就會以原始狀態(tài)存在下去。盧梭把對別人的感情看作自戀的一種增補,這樣的增補同樣是不得不有的需要和方便,但是,像以上提到的所有增補形式一樣,熱情的增補也存在著種種陷阱和危險。我們卻說,危險的可能是盧梭自己,難道愛情也是自戀的增補,從而成為不自然的嗎?盧梭的想法是駭人聽聞的,在做出是非判斷之前,我們先描述盧梭眼中的自戀和他戀。盧梭認為,自戀的自然基礎是保存自己的生命,這是孩子的第一天性和感情,他的第二種感情才是愛別人,這樣的感情源自他需要周圍人的友善和幫助,所以無論自戀還是他戀,都說明人的本性為善。孩子從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中學會對同類的善意,最好讓孩子與感情淳樸的人在一起,延長他的天真幸福的時期,“一個好出身的年輕人可以保持他的天真到20歲……人的弱點使他成為社會的,每一種感情都是一個缺失的符號;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需要別人,我們就很難想到與他們聯(lián)系,所以我們渺茫的幸福根源于我們的弱點。一個真正幸福的人是一個隱士。只有神能享受絕對的幸福……如果一個不完滿的生物自身是缺失的,他能享受什么呢?……我不懂一個什么都不需要的人如何能愛什么東西,我也不懂一個什么也不愛的人能是幸福的?!比说娜觞c和缺失是天生的,所以才有增補的問題。什么是人性的弱點呢?其中之一是同情弱者,盧梭緊接著上面說道:“因此,對我們的同類,我們的情感與其說是為他們的喜悅,不如說是為他們的憂傷所吸引?!蓖惖谋瘋星楦芤鸸缠Q。盧梭引出了兩條線索,人共同的需要引出的是共同利益原則,人的情愛(博愛)則是源于人的苦難。因為人在本性上是不幸福的,苦難越多,體驗越復雜深刻,越能升華為文學和哲學,而快樂卻是簡單的。人的弱點和缺失還表現(xiàn)在,此人的快樂在彼人身上傳染的不是同樣的快樂或愛,而是嫉恨(嫉妒的強度與行業(yè)和年齡的相接近成正比)。我們在潛意識中把快樂的人排斥在我們的同類之外。憐憫別人是一種享受,因為當我們在把自己放在受苦人的位置時,閃念卻是,幸好我們還沒有遭這個可憐人一樣的罪;嫉恨別人則是一種痛苦,因為被嫉妒者有我們所沒有的“幸?!?,而后者本來是我們可以有的。作為自戀的增補,憐憫是積極的,它使我們擁有愜意;嫉恨是消極的,它剝奪我們的幸福感。盧梭的態(tài)度是,要愛彌兒多憐憫,少嫉恨。這就要他躲避遭人嫉妒的富麗堂皇。我們不把盧梭視為樂觀主義者,無論是王公貴族的華麗,還是乞丐的襤褸,在盧梭眼里都是可憐的,赤裸的,注定要死的。當愛彌兒懂得自己的苦難時,就開始長大了。這時,他應該是16歲,但是他還未成人,因為他還很少想到別人的苦難。按以上種種,愛彌兒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是萌生出憐憫之心,懂得不僅是自己,而且整個同類都在受苦:因此而流淚(特別是當他知道了什么是死)。在盧梭的哲學里,觀念浸透著情感,否則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憐憫他人,特別是那些今生也不會有我們這樣“幸福”的可憐人(沒有威脅感,可見憐憫本身的虛假性)。同樣的道理,有權勢的人欺負老百姓,他們的權力越穩(wěn)固,壓迫就越肆無忌憚(因為沒有恐懼感,就像家長打孩子,孩子越小越好打)。我們也理解了最無威脅感和恐懼感的皇上“最”能善待誠惶誠恐的草民??傊鐣綄V?,越容易培養(yǎng)起消極情感。盧梭認為,要教育愛彌兒不是以貴族,而是以平等的身份憐憫他人(這有一個盧梭忽略了的前提,即愛彌兒不能有特權),愛彌兒要有威脅感和恐懼感,因為那些可憐人的不幸可能有一天就會落在自己頭上。我們太容易從表面上判斷別人是否幸福。與人交往時,我們蒙著假面具,“世人一向戴著偽裝,他幾乎不是他自己,自己認不出自己,當他被迫與人為伴時很不舒服?!钡侨瞬坏貌慌c人為伍,這既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根源。與人交往的標志是說話和笑容,但真正的幸福所擁抱的不是詞語和笑臉,而是心靈的獨處。孩子的感情簡單,只有悲哭喜笑,表情天真爛漫;成人面部表情復雜,他已習慣于假笑,堆起許多不必要的肉,像是悲與喜的中間狀態(tài),皮笑肉不笑,以致臉上痕跡越多,城府越深。所以臉譜中的壞蛋是滿臉橫肉,而觀音菩薩的臉則千篇一律,簡單得似無表情。如果熱情向外的第一個沖動是憐憫,它印證的是良心,所謂的“不忍人之心”,這種感情的積極增補就是善;反之,由嫉恨增補的則是惡。自由平等博愛(啟蒙時代所呼吁的人的自然權利)在盧梭這里不是抽象的觀念,它們不是被理解了(這是康德的工作),而是感情沖動的出口,迸發(fā)的吶喊,就像初戀時說的“我愛你”不是由三個詞組成的觀念,它不是被理解了,而是被打動了,我們對它含情脈脈。盧梭說,“只靠理性,沒有良心的幫助,我們不能建立起任何自然法,如果全部的自然權利不仰仗人心某些本能的需要,那么這些權利就只是白日夢。”也就是說,自由平等博愛源于自然而然的良心感情本能的需要,否則它們就是幾個不可理喻的空洞詞語。盧梭并未從這里走向道德形而上學,所謂抽象的善良意志是康德的方向,康德把盧梭那里人的自然權利當成“絕對命令”,這是對盧梭思想的思辨式發(fā)展,或是扭曲??梢?,所謂自然權利(及其社會契約論),這個近代政治學說的基礎,它自身卻緣起于道德感情。在盧梭那里,要聯(lián)系道德談政治(兩者都談人與人的關系),否則就沒有政治,當人之間的差別超出自然狀態(tài)所允許的范圍,人離開他人無法生活時(再不可無分工和交換),以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論為基礎的國家便出現(xiàn)了。盧梭傾向于這樣的看法: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社會環(huán)境使人為惡。讓愛彌兒投入社會是害了他,所以盧梭一再拖延他“入世”的時間,不讓他接觸別人,好像周圍都是壞人似的——這基于與一個異物(社會國家)打交道,這個社會契約論的異物一開始就有虛假、特權、腐敗的影子,但就像婚約一樣,人不得不如此,否則就更加不可收拾。但是盧梭反對道德說教。說教使愛彌兒被動地等著,聽你告訴他什么是對的,這樣他就失去了自己發(fā)現(xiàn)的快樂。自己體驗而不是說出快樂。第一次自發(fā)地說出道德感的人是天才;重復它則是乏味,喪失了靈性,成為說教,以致解釋得越多,越無人聽從,成了多余的話。這樣的立場針對的是道德形而上學,“我看到年輕學子在他們最有活力的時期被局限在純粹思辨的事物上,爾后,在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情況下,突然投入人和事務的世界,這與理性和自然是背道而馳的?!边@等于把活生生的人打入冷宮,好像生命就像是在孤獨的禁閉中冥思苦想。盧梭在批評康德這樣的書生哲學家,但康德卻為從盧梭那里得到的思想資源而歡欣鼓舞,這是奇特而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盧梭主張,讓愛彌兒學習做而不是說,向經(jīng)驗而不是書本學習。我們的學校教育不就是讓孩子說一些“整齊劃一的”話嗎?我們期待孩子說出我們想聽的話。開始時孩子不感興趣,爾后機械模仿,以至他們不再會自己思想,只會說“現(xiàn)成話”,喪失了敏銳的感受性和想象力。盧梭是主張“實話實說”的(最說實話的是孩子),于是他甚至不主張詞的修飾,不要浪費過多的詞去說本來很簡單的事情,也不把觀念寄托在論證和想象上面(但是盧梭卻是浪漫主義的第一人,可見浪漫主義的本意與辭藻的華麗甚至想象無關)。盧梭是洛克的學生!“經(jīng)驗的浪漫主義”——用“心”感受生命而不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