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專題講座_第1頁
文言文專題講座_第2頁
文言文專題講座_第3頁
文言文專題講座_第4頁
文言文專題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

特級教師孫衍明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目標的實質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所以,學習結果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苯處熢谠O定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確定學生應該學什么、怎么學,然后再來確定自己應該教什么和怎么教。

文言文教學有其特殊之處。因此,教師在設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時,除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以外,還要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

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誤區(qū)。一種是有“言”無“文”,一種是有“文”無“言”。有“言”無“文”的做法把文言文肢解成一堆古漢語材料,學生穿行在字詞句及文言章法構筑的叢林里,滿眼的生硬、冷漠,毫無趣味可言;有“文”無“言”的做法則把文言文變成泛人文課,完全脫離了古文的外貌與特質,等同了現代文的閱讀分析,學生徘徊在充滿現代色彩的營地里,與古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對話,何等的滑稽與尷尬。這兩種教學模式或是對文言文的僵化或是對文言文的架空。有人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形容這兩種極端。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李衛(wèi)東在文章中寫道:“‘死于章句’應該是指死摳字詞,不見文章、文學、文化,或者說,更多的是把文言文當作孤立的‘語言材料’處理,而不是當作活生生的‘作品’來教學;‘廢于清議’是指架空文本,架空語言,侈談文學、文化,結果詞語掌握不了幾個,文章沒有讀懂多少,得到了只是抽象空玄的人文思想的‘碎片’而已?!崩钚l(wèi)東老師站在一定高度批評了有“言”無“文”和有“文”無“言”這兩種極端化的文言教學傾向。

教師怎樣才能正確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呢?

我們再來看看李衛(wèi)東老師的觀點。李老師在文章中說道:“不同課時可以在‘言’與‘文’上各有側重,但側重并不是分隔。第一課時側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是在篇章語境上的認知和理解;第二課時側重文章內容的闡釋和賞評,是在具體詞語揣摩體味基礎上的闡釋和賞評。兩者是在對立中求統(tǒng)一。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中的‘言文結合’不是由‘言’到‘文’一次性地完成,而是‘言’中有‘文’,‘文’中有

‘言’,在‘言’和‘文’之間來回穿梭,循環(huán)往復?!?/p>

李老師對“言”與“文”關系的闡述,為我們制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我們在確定文言文教學目標的時候要靈活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

文言文教學目標設定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文言文教學目標總體定位要準。

現在,一些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雖然也關注到了“言”與“文”的關系,但是在真正落實的時候往往是“言”重“文”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錢夢龍老師就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一文中寫道:“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多少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點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p>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設定的《岳陽樓記》的教學目標:一、詞語積累,分清實詞與虛詞,并對實詞與虛詞進行完整的概括;二、在分清詞語和詞性的同時,理解句意;三、通過對句意理解,了解“對偶”的特點和作用;四、了解“對偶”之后,理解文章寓情于景和卒章顯志的寫作特點;五、讓學生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的高尚情操。

這是串講法的一個典型案例。它過分突出了文言文的字詞和語法教學,輕視了對文章人文內涵的剖析,而且目標零散,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無從談起。

二、文言文課堂教學目標表述要準1.主體定位要準

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常常用“引導學生”“關注學生”“提高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詞語來陳述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所指向的應該是學生經過學習后呈現的勞動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思考和教學過程,所以在表述教學目標時應把主體定位為學生,把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我們先來看一位老師確定的《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學目標:一、誦讀全文,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二、理清文章脈絡,提升學生概括文本的能力。三、了解人物性格,教育學生樹立一種勇敢和擔當意識。

這三個目標,教師都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成了教師的支配者,這和我們的新課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改正:一、熟記重點字詞,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大意。二、理清事件發(fā)展脈絡,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點。三、學習唐雎凜然大義、有智有勇的品質,樹立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

有的老師這樣表述《小石潭記》一文的教學目標:一、在不斷積累文言詞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二、學習移步換景、正側面描寫結合、借景抒情等描寫方法。三、觸摸文中描寫自然風光所引發(fā)的作者的情緒變化,窺探彼時彼地作者的內心世界。

目標一,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陳述的,而沒有考慮到學生是教學目標的主體。

目標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項內容沒有問題。

目標三,“觸摸”和“窺探”的主體是學生。但是目標的表述應平實、客觀一些,避免使用含蓄、華麗的詞語。

我們可以對其目標一做如下改動:一、學生在不斷積累文言詞語的基礎上,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對其目標三做如下改動:二、感受文中描寫自然風光所引發(fā)的作者的情緒變化,體會彼時彼地作者的內心世界。2.目標表述要具體

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具體而詳細,太過于寬泛和籠統(tǒng)的目標不利于操作和檢測,也不利于掌握課文的核心價值。

如,有的老師把《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定義為“通過閱讀文章激發(fā)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審美情趣”。這個目標就過于寬泛。文章的情感體現是作者內心由樂到悲的變化;學生的思想感受是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形成一種處事不變、寵辱不驚的認識傾向。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與文章的核心價值相距甚遠,與文章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

再如,有的老師在《小石潭記》教學目標中這樣陳述:“細處入手,逐步推進,分析文本結構,感悟作者情懷。”這種目標表達也十分的空洞,“細處入手”,“細處”是什么?“逐步推進”,如何逐步推進?看完這個老師的教學設計,我們明白,這里的“細處”是指抓住文章題目當中的“小”字展開文本分析;這里的“逐步推進”是指三個遞進層次,如“小”中看景、“小”中析情、

“小”中悟理等。那么,這個教學目標可以這樣修改:“從‘小’字手,觀景、析情、悟理,全面理解文本?!?/p>

還有的老師把《桃花源記》的教學目標定義為:“培養(yǎng)學生對當今和平安定生活的熱愛之情,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边@就是接近于一種政治口號,對《桃花源記》的思想價值無限拔高,以突出文章的現實意義?!短一ㄔ从洝返乃枷肭楦芯褪潜磉_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學生通過這篇文章能夠體會到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珍惜,對自己美好生活的熱愛,但和“中國夢”或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種生硬的聯系,這就是為了追求一種政治時髦,給語文課貼上政治標簽。

教學目標中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要合情、合理、合時,莫要認為越有高度,教學目標就越出彩。

3.分清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區(qū)別

吳金財在《關于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簡稱,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課程目標體系。從政策依據和表述來源來分析,“三維目標”中的“目標”是指課程目標,“三維”是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它是在課程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中,課程本身要實現的總體要求,是一種相對長期的目標,而不是一節(jié)課或幾節(jié)課就能完成或實現的目標。從制定者和設計依據來看,課程目標是由國家及課程專家依據對社會的研究、對學生的研究、對學科的研究來制定的。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一線教師通常所說的教學目標是指課堂教學目標。它是一種相對短期的目標,主要是一節(jié)課(或同一主題的幾節(jié)課)后希望實現并可以觀察或測量的結果。

許多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模糊了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區(qū)別,或者直接把三維目標等同于教學目標。

課改把課程目標定位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都要一一對應地列出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并在每一個維度之下再列出若干小的目標。這樣設計出來的目標不一定適切。

我們來了解三維目標每個維度所包含的內容。

“知識與能力”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發(fā)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學科基本知識,搜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等等,這種目標是可以確定并具體化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應答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交往、體驗,以及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和具體的學習方式(思考、筆記、提問)等等,這種目標也是可以確定并具體化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包括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等等。這類目標是隱性目標,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中完全達成,而需長期努力才能實現;同時,它必須鑲嵌、滲透在前兩類目標之中。

三維目標,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整體。三者是在同一過程中同時實現的。

三維目標是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依據和方向,它使教學目標不偏離課改的要求,表述更全面、更科學,更嚴謹。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把三維目標的內涵和要求融入我們的思考,統(tǒng)籌考慮,整體安排。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這是一個老師設計的《陳涉世家》的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司馬遷及《史記》,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結構并概括縮寫內容;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陳勝、吳廣敢于反抗、善于斗爭的精神,樹立不屈從于命運安排的進取意識。

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當前有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往往依據三維目標分項概述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樣的表述是對三維目標的錯誤理解,三維目標應該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應該被割裂開來,在表述時要注意到每一個目標都有可能涉及到三個維度,但是又各有所側重。

我們可以對這個教學目標做如下修改:一、查閱資料,了解司馬遷其人其事及《史記》的體系特點等。二、在誦讀全文、疏通文章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敘事脈絡,說出陳勝、吳廣起義策略。三、圍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語句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修改后的教學目標更具體、更好操作,而且把三維目標各有側重地融入每一項當中。如目標一既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內容,也能體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內容;目標二等同于目標一;目標三也體現了能力與方法的內容,但更側重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內容。

我們再來看一位老師的《孫權勸學》的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了解并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并能運用文中的成語;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并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jié)、人物個性;通過探究交流,達到知識互補和提高,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悟文中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這個教學目標最大的問題是把三維目標等同了教學目標,而且內容表述也過亂過細過多。我們可進行如下修改:一、誦讀全文,積累常用詞語;疏通文意,揣摩文中人物心理;二、由誦而背,體會作者表現人物性格的藝術技巧;三、交流學習體會,樹立學無止境的進取意識。4.課堂教學目標要具有可行性

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到課時安排。有的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課時的安排,或內容過于龐雜,在規(guī)定的課時無法完成;或內容過于單薄,課堂知識容量不夠充實。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的《岳陽樓記》的教學目標:

一、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二、體會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結合一起的寫法并嘗試運用;

三、感受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了解古代政治家憂國憂民的情懷。

這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問題出在了目標二?!对狸枠怯洝吩谖难晕漠斨袑儆谄^長的文章,而這位老師確定的課時是一課時。我們很難想象這位老師在完成目標一之后,還能從容地讓學生體會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結合一起的寫法并嘗試運用。如果這位老師能夠把課時定為二課時或者把目標二當中的“并嘗試運用”去掉,那么教學目標的完成就在情理之中了。

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現狀。

下面是一位老師的《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一、認讀生字,辨認字形,掌握一詞多義與詞類活用。二、體會作者通過對小石潭周圍景物的描寫,透露出的謫居生活的孤凄心情。三、學習文中借客體表現主體的襯托手法以及實中寫虛的寫法。四、學習文章生動的比喻和傳神的描寫技巧。

在這個教學目標當中,目標一、目標二和目標四都能切中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并且得到相應的鍛煉。目標三的確定和表述就與學生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出入?!翱腕w”“主體”等詞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習借客體表現主體的襯托手法”這一目標學生就很難實現?!皩嵵袑懱摗钡氖址ㄔ谖恼庐斨畜w現不夠充分,把它寫入目標當中有點小題大做,而且學生對“實中寫虛”這一寫法也不太好理解。

另外,我們再整體審視這個教學目標,目標四應該放在目標二的位置。教學目標的排列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實到虛。

制定教學目標要對文本適度挖掘與拓展。對文本內容進行挖掘與拓展,可以擴充課堂容量,擴展學生視野,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但無論挖掘還是拓展教師都要把握一個度,要考慮到這個目標一旦形成,它的可行性如

何?它的意義和價值如何?

有的老師在制定《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時,加入下面一項內容:

橫向拓展,將本文與《永州八記》其它文章進行比較,體會并歸納柳宗元散文創(chuàng)作的風格。

如果老師把這項目標放在課后倒是很有意義,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比較,體會并歸納出柳宗元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色??墒沁@項目標是課堂目標,師生要在課堂上完成這項任務,我們真的很難想象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把柳宗元在永州創(chuàng)作的散文讀完,還能歸納出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風格。這位老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太盲目隨意,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無法完成的課堂任務。

三、文言文教學目標表述的一般格式。

教學目標如何具體、清晰的表述出來,關鍵在于把握其表述的語法結構,即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表現程度。教學目標規(guī)范的表述是“學生能”“學生通過”等,而不是“教會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行為表現要說明通過學習后,學習者應能做什么,并需要用行為動詞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所以在表述時要盡量使用識記、復述、背誦、描述等外顯性動詞,而要避免使用了解、體會、把握等不易檢測的狀態(tài)動詞。行為條件是指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如有無時間限制、能否借助輔助材料等。表現程度是指學生對目標所能達成最低程度,即學生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其規(guī)范表述應為“能夠背誦全文”“能夠學會這種論證方法”等。

下面我以《陋室銘》一文的教學目標為例進行說明。一、查找有關資料,說出你對“銘”這種文體和“托物言志”寫作手法的認識。二、誦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講解文章大意;找出文中用典語句,并寫出其表達作用。三、總結“陋室不陋”原因,說說你如何理解作者高潔樂觀的情懷。四、默寫全文。

我將《陋室銘》的教學目標主要細分為四個,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是從學生的角度設計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行為表現為“查找”“說出”“誦讀”“講解”“找出”“寫出”等易操作、可檢測的外顯性動詞。目標的行為條件是“有關資料”“課下注釋”等,為學生學習提供條件。目標的表現程度為“說出”“講解”“寫出”“默寫”等,明確了學生學習的結果,既有知識方面的,也有能力和情感方面的。

文言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和陳述既有規(guī)范性的一面,也有靈活性的一面。我在這里說明的一般格式,主要是針對目前缺少章法的目標設計現狀,給大家提供一個帶有約束性的思考框架。在寫作和書畫方面有“先死后活”之說,意思是先模仿、先規(guī)矩,再創(chuàng)造、再自由。文言文教學目標的確定也是如此。因為“亂”,所以我們要先“收”后“放”。很多老師在形成教學設計的時候,不是目標先行,而是過程先行。教學過程出來了,老師們再依據過程內容,從二三個方面進行概括,就算是教學目標了。一些老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是不吻合的,目標指導不了過程,過程也體現不了目標。過程是散亂的,目標是無效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旦進入了課堂,成為了老師上課的依據,課堂的有序、有效是很難保證的。所以,要想提高文言文課堂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要想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首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質量。

四、誦讀應成文言文教學目標的一項常規(guī)內容。

我認為教師在確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時,有一項不可回避的內容就是學生的誦讀。因為文言文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識字、理解和感悟三方面的障礙,學生突破了這三道坎,才算是完成了對一篇文章的整體解讀。學生跨躍這三層壁障的前提條件就是誦讀文本。

清代著名學者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道:“論讀古文法須知人論世,先考明題目來歷;然后逐字逐句而細讀之,看其措詞遣句如何錘煉;又逐節(jié)逐句而細思之,看其承接起落如何轉變;又將通篇抑揚唱嘆緩緩讀之,審其節(jié)奏;又將通篇一氣緊讀,審其脈絡局勢,再看其通篇結構照應章法一一完密與否,則與此首古文自有心得矣。能讀古文,異日自能做古文者此也?!崩罘鼍耪務摰淖x古文的方法,其核心主張就是多讀?!凹氉x”“緩讀”“緊讀”突出了“讀”在人們學習古文時的重要性。

朱自清先生在《再論中學生的國文程度》一文中說:“文言文和舊詩詞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聲調里;不吟誦不能完全領略它們的味兒。”

學生誦讀文本一般應有以下幾個步驟:1.通讀(讀準)。學生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文,第一步就是要讀準音,把課文能夠讀流暢。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把自己不認識的字標注上拼音。在學生試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一些特殊字讀音的處理。如多音多義字、通假字、特定的人名、地名和官名等。這里,我以特定的人名、地名和官名為例說明。人名:(1)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唐雎不辱使命》)(2)然臣之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公輸》)(3)每自比于管仲、樂(yuè)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地名:(1)但聞燕(yān)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2)吳廣者,陽夏(jiā)人也,字叔。(《陳涉世家》)(3)東連吳會(kuài),西通巴、蜀(《隆中對》)官名:(1)可漢(hǎn)大點兵。(《木蘭詩》)(2)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第二步應讀準節(jié)奏,也就是句讀的問題。句讀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卻是當今初中生學習文言文一項基本的能力。無論是學生初識文言文,還是在文言文閱讀考查中,句讀都經常體現。學習一篇新課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試著朗讀,聽聽學生的朗讀節(jié)奏。在學生斷句有問題的地方,教師進行說明與指導。如《出師表》第一自然段,誦讀的節(jié)奏是:“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睂W生第一遍誦讀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在教師指導之下,就會懂得斷句要領,也就能讀好這篇文章其它內容了。2.意讀(讀懂)。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結合文章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的意思。課下注釋對文章中難懂易錯的字詞都做了說明,學生依據注釋對文章內容能有整體的感知。這時,學生再誦讀文章,節(jié)奏感會更準確,印象也會更深刻。3.情讀(讀深)。在意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揣摩一下文章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情感的渲染,學生再讀文章,就不是無趣無味了。一篇生冷的文章,在學生心中溫暖生動起來。正如馬建君先生說的,“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為文中談天說地而曉理,為文中慷慨激昂而奮發(fā)?!?。

(4)美讀(讀透)。在師生理解分析完文章之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背景、脈絡結構、語言特色、思想情感、現實意義,有了準確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心心相通、合二為一。這時候,學生再誦讀文章,已成了自我情感的宣泄、自我個性的張揚、自我世界的標榜。文章的情意、深意、美意,在學生自我誦讀中發(fā)散開來。

我們再以《出師表》第一自然段為例,體會美讀帶給我們內心的那份陶醉與愜意。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p>

首都師范大學張彬福教授在指導學生誦讀時運用了很好的方法。在這里,我推薦給大家。

張教授分析《小石潭記》一文,在學生誦讀環(huán)節(jié),他用PPT先打出有段落但沒標點的原文,讓學生試著朗讀;然后再打出沒有段落沒有標點的原文,讓學生誦讀;再后打出豎排(古書版)的沒有段落沒有標點的原文讓學生誦讀;最后打出用繁體字書寫的原文讓學生誦讀。

張教授對學生誦讀的重視和運用方法的靈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最后談誦讀應成文言文教學目標的一項常規(guī)內容,不是畫蛇添足。因為有一些老師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忽視了誦讀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誦讀在學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方面的突出作用。誦讀是學生在“言”與“文”來回穿梭的很好方式。

先言后文,言文一體,三文并舉---------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為例談文言文教學思路

關于文言文教學,大家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是:言文一體,言中有文,文中有言。有的專家還提出,要讓學生的思考、思維在言和文中間來回穿梭,才能完成對文本的深度閱讀。以上這些說法,都能切中文言文教學的現實需要,回避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以提升文言文教學效益,實現文言文教學新突破為目的。筆者作為從教三十余年的語文教師,深知當前文言文教學積弊已久,每一步新的變革都會困難重重,我們既不能抱殘守缺,也不能急功冒進,應該守正創(chuàng)新,穩(wěn)步推進。我認為文言文教學可以采取“先言后文,言文一體,三文(文章、文學、文化)并舉”的教學思路。

一、“先言后文”符合學生認知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

學生認知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表層到深層等。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也應該遵循這個規(guī)律。如果學生缺少對字詞的理解,對文本的誦讀,對文意的疏通,師生就對文本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就上升到文學、文化的層面去探究,那么學生就會望文生義,或者思考游于表層,淺嘗輒止。“先言后文”是對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打牢學生基礎的一種認可,而且也是文言文教學首先進行的且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今年五月份,我在寧夏靈武市執(zhí)教了一節(jié)示范課,課題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先讓學生過“言”這一關。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家知道莊子和惠子是什么關系嗎?能不能從題目當中找到有關的依據?

生:莊子與惠子應該是朋友關系。因為題目當中有“游于濠梁之上”。

師:這里的“游”是什么意思呢?

生:應該是出游、游玩的意思。

師:莊子與惠子不是一般的朋友,惠子是莊子一生唯一的朋友,可以說兩人是生死之交。那么,這篇散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呢?老師認為把題目改動一個字即可說明。

生:莊子與惠子辯于濠梁之上。

師:既然莊子與惠子是生死之交,那么這場“濠梁之辯”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氛圍下進行的呢?

生:應該是在一種輕松、隨意、愉悅的氛圍中進行的。

師: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因為他們兩人是至交好友,再者說這就是一場即興而起的斗嘴活動,不應該是在一種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的氛圍下進行的。

師:老師也同意你的看法。請同學們用一種輕松、愉悅的語氣朗讀這篇文章。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對學生朗讀停頓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指正。

學生朗讀結束。教師用PPT出示需要重點理解的字詞。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

)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樱?/p>

)非魚,安(

)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

)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

)知魚樂’云者(

),既(

)已知吾知之(

)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教師讓學生解釋畫線字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疏通文章大意。教師對個別學生在疏通文意過程碰到的難懂字詞進行指導解說。

一些老師不愿意在文言字詞上下功夫,認為這樣做顯得太“土氣”,課堂缺少亮度,不能“吸引”聽課、評課者的眼球,上課很難獲得別人的好評。這種想法忽視了語文教學工具性特征,是對傳統(tǒng)文言教學的一種異化,是一種無視學生認知規(guī)律、“拔苗助長”式的錯誤認識。

在我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上,學生正是因為對“言”的理解和把控比較準確到位,所以他們對文本的意義解讀才能進行得自然順暢。二、“言文一體”符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課程基本特點。

這里說的“言文一體”,是文言文教學第二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指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要始終扣住“言”這一文本分析的起始點和基礎點,讓“文”與“言”融合在一起,借“言”生“文”,借“文”證“言”?!把晕囊惑w”正好符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課程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沒了工具性,人文性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了人文性,文言課便演繹成了一堆被肢解的古漢語材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骨架”,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血肉”?!把晕囊惑w”讓文言文教學找到了與現代文教學相通之路,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穿行在“言”和“文”中間,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被多次點燃,文言文教學常見的生冷與僵硬之感也不復存在了。

在分析《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時,我是這樣做到“言文一體”的。

師:“濠梁之辯”雖然是朋友之間的一場辯論,但最后也要有勝負之分、高下之別。那么誰在這場辯論中占了上風呢?

生:應該是莊子。因為文中再沒有惠子的爭辯之詞了。

師:如果說惠子輸了這場辯論,那么惠子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文言話語來說說,也為這篇文章補充一個結尾。

生:惠子笑而不語。

生:惠子笑而去之。

生:惠子與莊子相視一笑。

師:為什么同學們都用了“笑”字呢?能不能說“惠子啞然失色”“惠子瞠然視之”呢?

生:用“笑“字是因為這是朋友之間的一場辯論,二人不在意誰輸誰贏。所以面對莊子的無理狡辯,惠子一笑了之。而老師說的“瞠然”“啞然”與文章基本情理不吻合。

師:莊子最后贏得了這場辯論,但贏得光彩和體面嗎?

生:老師,我感覺莊子贏得不夠體面。因為最后他偷換概念,強詞奪理。

師:那么,請同學們幫一幫莊子,讓他理直氣壯地與惠子辯論好不好?

生:好!

師:莊子認為魚是快樂的,有沒有客觀事實?

生:有,“鰷魚出游從容”,從“從容”一詞,可以看出魚兒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因此可以判定魚是快樂的。

師:莊子最后贏得了這場辯論,但贏得光彩和體面嗎?

生:我感覺莊子贏得不夠體面。因為他最后偷換概念,強詞奪理。

師:那么,請同學們幫一幫莊子,讓他理直氣壯地與惠子辯論好不好?

生:好!

師:莊子認為魚是快樂的,有沒有客觀事實?

生:有,“鰷魚出游從容”,從“從容”一詞,可以看出魚兒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因此可以判定魚是快樂的。

師:在文中惠子認為莊子不知道游魚快樂的原因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就是說人對于非同類是不能感知其內心快樂或悲傷的。同學們能不能從學過的古詩文當中找些例子,給莊子充當辯論的論據呢?

生:我想到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里面有“似與游者相樂”的句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潭中魚好像在與游人逗樂。作者柳宗元從游魚的神態(tài)感知到了魚的快樂。

生:我想到了杜甫的《春望》,里面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感于時局紛亂,連花也為之落淚;怨恨于戰(zhàn)亂離別,連鳥的內心也驚恐不已。作者杜甫感受到了花內心之痛苦和鳥內心之恐慌。

“言文一體”讓學生對“言”的理解從文字性意義向思想性意義去延伸和發(fā)散,從而有效提升了文本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讓學生對“文”的考究有理有據,避免了“脫韁”之嫌,“行空”之感。

三、“三文并舉”符合“立德樹人”教育之根本要求。

“三文并舉”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指在文言文分析過程中,教師要從文章、文學、文化的角度,增加學生的知識容量,拓寬學生的認知層面,提升學生的價值理念。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既要有點的分散與挖掘,還有要面的鋪展與升華。

“文章”是指讓學生對一篇文章要有一種總體的認識,其實就是對學生碎片化知識的一種歸整。

“文學”是指讓學生把文本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對待,能夠從文學的角度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評價。可以從人物形象、文本語言、文本結構、文本立意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文化”是讓學生從文本當中獲取豐盈思想和精神的諸多元素,可以是燦爛古文化的一種根植,也可以是現代新思潮的一種灌沃。

“三文并舉”并不是將三個方面割裂開來獨立進行,而是三者互通互融共同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整體認識、深度認識。

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三文并舉”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了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和文化品質的牽引,它符合“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在課堂上,我是這樣做到“三文并舉”的:

師: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惠子是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通過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請你談談你對道家和名家思想的認識。

生:通過莊子的言語,我感受到道家思想講求的是率真、灑脫,追求是一種精神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

通過惠子的言語,我感受到名家思想講究的是真實與邏輯,在意的是眼觀與耳聽之后的客觀存在。

師:北宋時期的蘇軾路過濠梁,又想起了兩位圣賢的千古之辯,心有感觸,寫下了《濠州七絕觀魚臺》。

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如。

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請同學們結合文本內容,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或感悟。

生:這首詩與文章的主旨非常吻合。前兩句體現了惠子的思想主張,后兩句體現了莊子的思想精髓。

“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如”,這句話是說如果較真式地分析、比較兩個事物的區(qū)別,那么親密無間的肝膽也能像楚國和越國一樣相距遙遠。

“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這句話是說,如果相信萬事萬物都有相同的原理,都歸統(tǒng)于“道”意,那么你現在也能明白我的心理,我也能明白魚的心理。

生:我認為我們有時候需要用名家的思想來看待外物,有時候要用道家的思想來看待世界。這了算是一種辯證法吧。比如,我們學習數理化,那就是要講邏輯,講區(qū)分,要探究事物最真實的本質;我們理解文學作品,就要講究物我相通,講究心靈感應,體會精神共鳴。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文言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也不應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全盤否定,我們既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又要保留既往教學的合理成分,我想這才是一種理智、明智的教學選擇吧。

從“詩無達詁”看古詩語言表意的多元性

-------從杜甫《春望》一詩的教學突破說開去

(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年第8期)

“詩無達詁”語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五《精華》?!斑_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訓詁或解釋?!霸姛o達詁”意思是對《詩經》沒有固定不變的解釋,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痹姼璧纳鐣饔檬嵌喾矫娴?。與此相對應,在藝術鑒賞中,詩歌語言也顯示出特有的彈性與張力,其表意也具有多元性,能引發(fā)鑒賞者豐富的想象與合理的揣測。

“詩無達詁的命題的確觸及到文學理解的一些規(guī)律,包含著重視文本接受和文本意義闡釋不確定性的理論意蘊?!薄啊对姟肥切蜗蟮拇嬖?其意義闡發(fā)空間很大。在《詩》的文本闡釋中,闡釋者往往可以不及字句而作義理延伸,可以不以言求而求心領神會。”①所以,“詩無達詁”,無論從詩歌本身,還是從鑒賞者角度來說,都有其合理和必然的一面?!拔嵩娭兄猓┤怂?。吾所寓意,只為己設;他人異解,并行不悖?!雹凇eX鐘書之話語既道出詩歌作者內心之所想,也為鑒賞者多元解讀的可行性與必然性提供了依據。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實現對詩歌語言的多元解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入手,形成開放性的審美鑒賞格局。

教師作為特殊的鑒賞群體,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個性解讀詩歌的能動性,形成開放性的審美鑒賞格局。

從縱向上講,隨著歷史的推移,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首詩歌都會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這些“印跡”的串聯,其實就是同一首詩歌與不同時代解讀者內心摩擦、碰撞的歷程。教師在解讀詩歌時,要排查出這些“印跡”,要跳出既定解讀的“窠臼”,構畫出個性鮮明的審美場景,詮釋出彰顯自我的審美寓意,從而實現詩歌教學的自我突破。

從橫向上講,每一首詩歌都要面對同一時代所有的讀者。當它面對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審美角度和審美趣尚的讀者時,它就表現出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要義呈現。教師在解讀詩歌時,要把握住不同認知領域和不同認知水平的解讀群體所形成的層面化的解讀結果,作為自己個性解讀的鋪墊,從而實現自我解讀的思維飛躍。

二、教師從詩歌語句的濃縮性入手,發(fā)展合理膨脹語意、延展語意的能力。

語言的高度精煉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點之一,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形式便是語句的濃縮性。

詩歌語句的濃縮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律詩,其字數有一定的限制,語言要求特別精煉,語法上常出現省略和倒裝。┉┉語法上的省略和倒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語法常規(guī),產生陌生化的藝術效果,也使得詩歌的闡釋空間得以延擴?!雹弁瑫r,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經常使用一語雙關、嵌入典故、詞語活用、互文呈現等手段,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都可增強古詩語句的濃縮性。

教師在解讀詩歌的時候,有時要把語句濃縮的內容膨脹開來、延展開來,讓詩歌語言所包容的情感、意境、道理等盡可能地發(fā)散出去。教師要抓住幾種常見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引領學生去賞析、去剖析,還原語句本意,探究語句真意,挖掘語句深意,開采語句新意。

教學杜甫的《春望》一詩,我以詩歌語言的多元解讀為突破口,使得教學內容有了深層次的延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問題:

前一分句中的“國”字,有的書上解釋成“國都”;有的書上解釋成“國家”。你同意哪一種看法?

探究分析:

根據古漢語詞典的解釋,國字有兩種意義:國家或國都。

在這里解釋成“國都”的依據是:由寫作背景可知,作者寫此詩時,國都長安已被叛軍攻破。這里的“國破”指的是國都淪陷。

在這里解釋成“國家”的依據是:長安城被叛軍攻破,這對于國家來講是一種嚴重的破損。雖然舊日的山河還在,但國家的完整性已不復存在。

問題:

后一分句中的“草木深”,有的材料解釋成“草木叢生,一片荒蕪”;有的材料解釋成“草木生機盎然,繁盛茂密”。你認為哪一種解釋更合理?

探究分析:

“草木叢生,一片荒蕪”的依據是:因為戰(zhàn)亂,長安城內的市民、百姓紛紛外逃,沒有人打理、侍弄這些草木,只能任其滋生蔓延,因此就顯得雜亂荒蕪了。

“草木生機盎然,繁盛茂密”的依據是:“深”字在古漢語詞典中解釋成“程度重”,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草木深的含義是,草木顏色濃綠,生機盎然。作者寫草木繁盛茂密,是想用自然的春天來反襯當時戰(zhàn)亂中人們的內心感受:春意全無,恐慌與悲涼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寒冷肅殺的感覺?。∵@種強烈的反差,更能突出戰(zhàn)爭給人們內心帶來的傷感與苦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問題:

對于這句話,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我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

二、有感于時局紛亂,連花也為之落淚;怨恨于戰(zhàn)亂離別,連鳥的內心也驚恐不已。

你更欣賞哪一種理解?

探究分析:

對于第一種理解,教師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看到花就流淚?為什么聽到鳥鳴就內心害怕?

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給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和希望??墒菓?zhàn)亂把這種現實的美好擊得粉碎。作者看到盛開的花朵,再反觀殘酷的現實,不僅悲從衷來,淚水潸然。

鳥兒是春天的歌手,它可以在草木間縱情的歌唱,自由地翻飛。作者觀其形,聽其音,心中不免這樣想到: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什么時候也能想說就說,想唱就唱呢?鳥兒在日暮之時,有巢可歸,我的家在哪里呢?我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呢?這一連串令作者揪心不解的疑問,在啾啾不已的鳥鳴聲中,在戰(zhàn)亂不已的廝殺聲中,不斷涌現出來,加劇著作者內心的恐慌與焦慮。

第一種理解,作者成為情感抒泄的主體,不加掩飾,直抒胸臆,讓內心積壓許久的痛楚與怨憤傾瀉而出,沖撞讀者的肺腑與靈魂。

對于第二種理解,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委婉含蓄抒情方式的妙處。作者賦予花兒和鳥兒以人的特性,借物傳情,曲折達意?;▋焊形驎r局紛亂,目睹百姓流離,不禁淚水迸濺;鳥兒耳聞百姓呼號,眼見戰(zhàn)爭殘酷,不禁心神顫栗。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花鳥背后,人物內心之悲切,更可想而知。

擬人手法的運用,抒情主體的變更,豐富了詩歌的表達方式,提升了詩歌的意蘊空間。

再如,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詩句。如果我們把抒情主體定為“山光”和“潭影”,那就凸顯了破山寺景色對作者心靈的洗滌和沖撞;如果我們把抒情主體定為“鳥性”和“人心”,“面對光彩煥發(fā)的青山,鳥兒性情大悅;面對深潭倒影,人心澄然開闊”,那這兩句詩就有了靈動性和能動性,彰顯了作者遁入空門的強烈意愿。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問題:

對于句中“三月”的理解有如下三層意思,你同意哪一種解釋?

1、指正月、二月、三月這三個月;

2、指兩個三月,即六個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