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樂舞藝術(shù)在絲綢之路中的傳播與影響_第1頁
西域樂舞藝術(shù)在絲綢之路中的傳播與影響_第2頁
西域樂舞藝術(shù)在絲綢之路中的傳播與影響_第3頁
西域樂舞藝術(shù)在絲綢之路中的傳播與影響_第4頁
西域樂舞藝術(shù)在絲綢之路中的傳播與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西域樂舞藝術(shù)在絲綢之路中的傳播與影響

西域舞蹈藝術(shù)的悠久而神秘主要始于其自然地理位置。西域在漢代的記載中有廣、狹兩種含義。廣義的西域包括的范圍很廣,指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亞、南亞、西亞等地。狹義上,則是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我國新疆地區(qū)1(P147)。這種地理上的交叉導(dǎo)致文化上的交融與匯合,從而形成西方基督教、印度佛教、阿拉伯伊斯蘭教三教匯合,及薩滿教、摩尼教等的發(fā)祥地,也是歐洲與亞洲文化互相吸收影響之地。本文僅涉及狹義西域的樂舞藝術(shù),即“絲綢之路”中段的古代樂舞藝術(shù)與中原藝術(shù)的交流與影響作一簡要介紹。一、音樂(一)流行樂器1、西漢西域今作西域漢代由西域傳入?!端鍟ひ魳分尽份d:“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西域。非華夏舊器?!碧贫庞印锻ǖ洹份d:“豎箜篌,胡樂也,漢武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P753)這是唐代杜佑所見的箜篌的形制與彈奏方式。2、系國伎、清商伎、龜茲舞和文康伎唐代自印度和緬甸傳入。據(jù)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載:“鳳首箜篌出于天竺伎也。其制作曲頸鳳形焉。扶婁、高昌等國鳳首箜篌其上頗奇巧也?!?(P1219)扶婁在古代越南,高昌在我國新疆。從漢代時越南與新疆諸民族與漢族就有交往,到《通典》載:“鳳首箜篌,篌頸有軫?!?(P753)可見其在唐代也很流行了。至今緬甸(古驃國)仍流行這種樂器。我們知道隋代時整理漢、魏、兩晉及南北朝盛行的漢族傳統(tǒng)樂舞——《清商樂》,南北朝時期又傳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制定了七部樂(即國伎、清商伎、天竺伎、龜茲伎、安國伎和文康伎)。隋代大業(yè)年間,隋煬帝把國伎和文康伎改名為西涼和禮畢,并增設(shè)疏勒、康國兩部,和九部樂。至唐代武德初年重定九部樂,去掉禮畢部,增設(shè)燕樂部。貞觀時又加高昌部,成為十部樂。這些樂部中,用到豎箜篌的就有西涼、龜茲、疏勒及高麗,用曲頸箜篌的有天竺伎。據(jù)常任俠先生考述:豎箜篌,源出于波斯,更上朝則濫觴于亞述。波斯即在亞述曾經(jīng)繁榮過的地方建立起大帝國,繼承了前代的樂器,箜篌便是傳下來的東西。波斯后被亞歷山大所征服,不久就建立了安息與大夏兩個帝國。大夏被大月氏吞并,卻由此接受了希臘文化,又混合了印度文化而創(chuàng)建出健陀羅文化。在健陀羅的雕刻藝術(shù)里,只有見到印度藝術(shù)式的弓形豎琴,即鳳首箜篌,而無亞述、波斯式的豎琴,即豎箜篌,但波斯薩珊尼亞王朝224年建國以來,繼續(xù)使用波斯式豎箜篌,這在喀斯盧二世(590-627)的狩獵、宴游浮雕中所見的豎琴即可為證。4(P6)西安曾出土過喀斯盧二世的銀幣,可以想見,波斯的豎箜篌也可以伴隨著商人或藝人傳入中原,而且自張騫出使西域,正是安息王朝(前248-公元227)時,《后漢書·五行一》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筆、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P3272)另外須提及的是,中原有一中臥箜篌,它是似于瑟的形制,與中國古樂器箏、筑、琴、瑟,平放雙手彈奏一樣,所以它屬中原樂器。3、晚漢時曲頸竹葉的演變西漢通西域后代傳入中原。曲頸、共鳴箱呈梨形,四弦。據(jù)金文達先生考述:“可能來源于古波斯,原名叫barbat。約346—353年,前涼張重華據(jù)有涼州時,隨天竺樂傳入我國北方,后于梁大寶二年(551)傳入我國南方?!?(P153)它后來成為我國南戲的主奏樂器。在晚漢的古墓中有曲頸琵琶,它不同于秦琵琶(中原故有的,又叫阮咸,是古月樂弦鼗的演變)。曲頸琵琶盛行于北朝在北魏的敦煌壁畫或云岡石刻中均有此樂器。4、弦充形,大從“龜茲”五弦琵琶也是西域傳來,盛行于北朝,體制比曲頸琵琶小,亦呈梨形,多為直頸,五弦?!锻ǖ?卷一四二)歷代沿革(下)》載:“后魏自宣武以后,始愛胡聲,洎于遷都,屈茨(即龜茲)琵琶,五弦(即五弦琵琶)、箜篌……洪心駭目?!?(P738)5、龜茲關(guān)于消費者的私家車培養(yǎng)始見于《通典》:“后魏平中原,復(fù)獲之(龜茲樂),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于商人,代傳其業(yè),至孫妙達,尤為北齊文宣所重?!?(P763)龜茲琵琶也叫胡琵琶。古代周武帝時,有龜茲人叫蘇祗婆,跟從突劂皇后入國,善長彈的就是此琵琶。由于在后代發(fā)展中此琵琶對唐代音樂影響重大,故一般稱琵琶即是指此類琵琶。在隋唐部樂中,以上三種琵琶發(fā)揮了很大功能。如龜茲琵琶用于西涼、龜茲、疏勒,安國、天竺、高麗及唐代高昌。五弦琵琶用于西涼、龜茲、疏勒,安國,天竺,高麗及唐代高昌。6、關(guān)于“競爭”“推”的排放音樂據(jù)《通典》載:“羯鼓,正如漆桶,兩俱具擊,以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P752)羯鼓在北朝時頗為流行,《隋書·音樂志下》載:“北魏流行的《龜茲樂》、《疏勒樂》、中均有羯鼓。唐代時由于李隆基特別好之,故又盛?!?它在隋唐部樂中的龜茲、疏勒多用)。唐南卓曾撰《羯鼓錄》,流傳至今,保存了不少關(guān)于羯鼓的軼事,可閱讀之。7、聲悲本龜茲國樂古代吹奏樂器,初傳入時,寫作“必栗”,后才有悲篥等稱呼?!锻ǖ洹份d:“篳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聲悲?;蛟迫逭呦鄠骱舜到且泽@馬,一名笳管。以蘆為首,竹為管?!?(P752)據(jù)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載:“■篥者,本龜茲國樂也。亦云悲篥,有類于笳?!痹谒逄撇繕分刑拼鳑?、高昌、龜茲、疏勒、安國、唐代天竺多用此樂器。8、葉吹之以作樂也古代吹奏樂器。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是漢魏鼓吹樂中的主要樂器。其形制據(jù)《太平御覽》引《蔡琰別傳》載:“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0(P581)這是較為原始的笳。它的形制似■篥但無孔。此外還有用羊角制作管身的?!稌x書·劉琨傳》載:“劉琨在并州晉陽城,為胡騎圍數(shù)重,域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涕噓唏,有懷土之切。向曉,復(fù)吹之,賊并棄圍而走?!?1(P380)可見胡笳在魏晉南北朝時就是匈奴人所熟悉的樂器,晉陽城即今天的山西汾水中游一帶。(二)用吹吹直接固定自西漢開通西域與中原的聯(lián)系之后,促進了中原同各族及各國人民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我國北方與西方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與中原音樂結(jié)合,產(chǎn)生了鼓吹樂的雛形。與西域胡樂的交往則出現(xiàn)了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它突出了胡笳這一西域樂器的凄涼音調(diào)。另外,在民間還以排蕭和笳為主要樂器,進行演奏,這種鼓吹的形式后來被吸收到軍隊邊防中作為軍樂。在宮廷音樂中鼓吹樂也很盛行?!稌x書·樂志》載:“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張薄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2(P715)文中所說的“摩訶兜勒”顯然是西域語,兜勒是張騫通西域路過的一個小國名稱。可見在漢武帝時政府軍隊已有軍樂的鼓吹曲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元316年,西晉滅之后,我國北方出現(xiàn)了大小王朝十六國并存、南北對峙的局面。其間各族音樂也在夾縫中交流并生存著。當(dāng)時西涼地區(qū)及西域成了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漢族以及外國的音樂文化相會的中心地帶。下面是《隋書·音樂志》13(P376-380)中所載的西域樂,摘錄如下以供參考(1)鼓、毛員鼓、都建立在漢重四澤來貢男妓。天竺即其樂焉。歌曲有沙存疆,舞曲有天曲。樂器有鳳首管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公元346年傳入中國)。天竺,一名史見《后漢書·西域傳》,即指印度。今新疆庫車一帶。印度之名,起源于梵文sindu一詞,此字本義為河流,后又專指今之印度河。后成為外民族對整個次大陸地區(qū)的總稱。14(P162)(2)關(guān)于龜茲國的譯法……后魏平中原,復(fù)獲之。其后聲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笙、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蠟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撥、貝等,十五種為一部,工二十人。(公元384年傳入中原)龜茲國,也稱屈支、丘茲、屈茨、丘慈,是古代龜茲語的不同譯法。玄奘曾記錄屈支國的地理位置及物產(chǎn),并說:“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奔玖w林在校注中對這個詞以完滿的解釋:新疆庫車地區(qū)的音樂、歌舞自古以來就有盛名。歷史上庫車音樂曾給內(nèi)地漢族音樂以很大的影響。在涼州,庫車樂與內(nèi)地漢族固有的音樂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音樂相混,產(chǎn)生了西涼樂。在北魏和北齊時這種音樂不論在宮廷和民間都十分流行,到處可以聽到胡樂的演奏,看到胡舞的表演。六世紀(jì)庫車音樂大師蘇柢婆的七調(diào)也對我國的音樂理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西龜茲應(yīng)指西魏或北周時傳入的庫車樂,龜茲指北齊時傳入的庫車樂,而土龜茲則應(yīng)指當(dāng)時直接從新疆傳入的庫車樂。14(P55-56)(3)解曲2:《中原佛曲》唐西涼,形作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歌曲有永世樂,解曲有萬世豐,舞曲有于■佛曲。其樂器有鐘、磬、臥管篌、豎管篌、琵琶、五弦、大篳篥,等十九種為一部。工二十七人。(公元386年傳入中原)。西涼,即今甘肅省武威縣。是漢時在西域置四郡之一,其它三即是酒泉、張掖、敦煌。(4)管薄鼓、牛鼓、h鼓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篳篥、管臘鼓、腰鼓、羯鼓,雞鳴鼓等,十種為一部。十二人(公元436年傳入中原)疏勒,即今新疆喀什。(5)樂器的組成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柢》。樂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蕭、篳篥、正鼓、和鼓、銅撥等十種為一部,十二人。(公元436年傳入中原)安國,源于西域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布哈拉一帶。(6)《居和馬克思主義》唐至南北朝起自周武帝娉北狄為后,得其所獲西戎伎,因其聲。歌曲有《殿農(nóng)和正》、舞曲有《賀蘭缽鼻始》《未奚波地》、《農(nóng)惠缽鼻始》《前撥地惠地》,解曲有《居和祗》。樂器有笛、正鼓、和鼓、銅撥等四種為一部,七人。(公元586年傳入中國)唐國,唐時西域國名,為昭武久性之一。其地為今中亞撒馬爾罕北。注:疏勒、安國、高麗并起自后魏(即北魏)平馮氏(北燕407—436),及通西域,應(yīng)得其伎。由上可知,以上六部樂均在晉到南北朝(約420—589)就傳入了中原,到了隋唐時期,多被吸收進入七部樂、九部樂及十部樂,由前所述。關(guān)于其各部所用樂器情況可參考文后附表。(7)民樂業(yè)外展,20一種源于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約520年傳入中原。樂器用琵琶二、五弦、蕭二、橫笛二、篳篥二、羯鼓一等十六件、十一種。采用古音階商調(diào)式,旋律風(fēng)格與今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相似。15二、胡舞屬于昭武九姓古代西域舞蹈最早傳入中原據(jù)《西京雜記》載是西漢初年在宮中演的《于闐樂》。但一般認(rèn)為是后來張騫通西域后傳來的《摩訶兜勒》舞后,西域樂舞才正式進入中原。于闐,又名“于闐”,西域漢代域國名。今新疆和田縣一帶。李白曾寫《于闐花》樂府。胡舞是西域的名舞,漢靈帝好胡舞,《魏志·王粲傳》注引《魏略》:“植初得(邯鄲)淳,甚喜……逐科頭拍袒(科頭,不戴冠;拍袒,裸露肩脾),胡舞?!背H蝹b先生認(rèn)為:唐代胡舞多出自昭武九姓之地,如胡旋、胡騰(以騰跳為主),柘枝皆是胡舞。4所謂昭武九姓,是指隋唐時政權(quán)名,在今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的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戎地、史九姓。它們都是康居之后。先王曾居祁連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向西到蔥嶺、兩河流域,子孫繁衍,分為九國。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本。隋唐時,傳入中原的更多的是胡旋舞。它由康國傳入。唐代叛亂的安祿山,善為胡旋舞,安本姓康,到長安后改姓安。胡旋的舞姿以轉(zhuǎn)動為主,兩足不離毯子,很妙!1、女子表演特征是西北少數(shù)民族著名的舞蹈,曾流行于西域的康國、史國、米國,這個舞蹈的特征是以鼓伴奏,急速旋轉(zhuǎn),舞姿急促多變,千旋萬轉(zhuǎn)如同奔跑的車輪,多由女子表演。盛唐時,它風(fēng)靡長安,楊貴妃、安祿山均擅長此舞。2、邊境州的性別構(gòu)成此舞來自西域的石國(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和唐代邊境涼州,多由男子表演,騰踏旋轉(zhuǎn),以跳躍見長。多是騰空旋轉(zhuǎn),幅度大,節(jié)奏快,腰間佩戴的飾品發(fā)出響聲,反手叉腰,仰身下腰,形如彎月。唐代士大夫的夜宴上,經(jīng)常表演這一舞蹈。3、西域音樂文化是主要影響敦煌的重要內(nèi)容這是來自南詔國的舞蹈,包跪、閃、回旋、偃臥等動作,充分展示了舞蹈者的柔美腰肢。表現(xiàn)了西域地區(qū)民族舞奔放、健朗的民族性格。它曾風(fēng)行全國,晚唐時候的《解紅舞》便是受它的影響而編制的。另外在唐代民間還有來自西域的《刮骨鹽》、源于波斯打馬球的《拋球樂》。還有唐代的賽神歌舞中,還可以看到《穆護砂》這一支隨西域祆教傳入中原的舞曲。還有《達摩支》則是從印度傳入我國中國地區(qū)的一種鍛煉身體的舞蹈。《大渭州》、《阿遼》、《楊柳枝》都具有濃郁的我國西北、北方豪放粗獷的特色敦煌是內(nèi)地通往西域交通孔道,各民族雜居較早,受西域樂舞的影響最多,在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很多這方面的保貴圖像。2000年夏季,在西安市未央?yún)^(qū)大明宮鄉(xiāng)炕底寨村龍首原發(fā)掘的北周安伽墓,有一個上半部為“奏樂合唱圖”,下半部為“舞蹈圖”的樂舞圖,其中有抱琵琶及箜篌的樂工,有波斯胡人在觀賞胡旋舞,這些都是中西樂舞文化交流和佛教傳入的見證。三、西域音樂戲的演變舞蹈,隨著不斷發(fā)展,由原先無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有故事情節(jié),歌舞戲就產(chǎn)生了。歌舞戲是在漢代“百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戲曲藝術(shù)合“歌舞以演一事”的重要戲劇因素之一?,F(xiàn)就古代從西域傳來或描寫西域歌舞戲的情況作一簡單描述。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戰(zhàn)爭頻繁的時代,又是我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自從晉統(tǒng)一魏蜀吳后,西域與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大量的向中原遷移,同時帶來歌舞藝術(shù)的大融合。1、代面為南北朝及日本崔令欽《教坊記》稱“大面”,又稱《蘭陵王入陣曲》。表演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勇敢善戰(zhàn)的故事?!稑犯s錄》載:“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斗戰(zhàn),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后乃百戰(zhàn)百勝。戰(zhàn)者衣紫,腰金,執(zhí)鞭也?!?6(P45)代面在南北朝及隋唐很流行,現(xiàn)在在日本還可以看到相關(guān)演出。此戲的來歷學(xué)者意見不一,但受胡樂影響是必然的。2、《缽頭》為虎傷,子為之拾遺又稱拔頭,缽頭,拔豆?!杜f唐書·音樂志》載:“《拔頭》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之也。”《樂府雜錄》中載:“《缽頭》昔有人父為虎所傷,遂上山尋其父兄,山有八折,故曲有八疊,戲者被發(fā)素衣而作啼,蓋遭喪之狀也?!?(P187)此劇有歌(曲有八疊),有舞(殺虎),有戲(作啼,遭喪之狀),生動反映了一個父為虎傷,子為之報仇的悲傷故事。王國維先生和劉大白先生考證它出處于西域的拔豆國。3、“面正赤,蓋狀其醉”此歌舞戲起于北齊,興于隋唐。(唐·崔令欽《教坊記》中有詳細記錄,此不多述)。近來學(xué)者們多認(rèn)為《踏搖娘》也是中原與西域戲劇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李強老師在對比中分析了《教坊記》中的《踏搖娘》與《樂府雜錄》中的《蘇中郎》男主角的特征后,認(rèn)為他的戲妝應(yīng)是涂面,而非面具?!皳?jù)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南北朝之風(fēng)俗,每至逢年過節(jié),‘村民打細腰鼓,戴胡公關(guān),及作金鋼力’。經(jīng)相互比較其異同,此時輸入之西域‘胡公頭’很可能對蘇葩‘假面’或‘赤面’產(chǎn)生過影響。如果再進一步亦可論證西學(xué)東漸的希臘戲劇裝飾與所崇拜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喜劇意識,確與東方蘇中郎嗜酒醉歸的喜劇表演風(fēng)格有異曲同工之妙?!?7(P410)關(guān)于《代面》和《踏搖娘》(唐·《樂府雜錄》稱其為《蘇中郎》,講的是后周士人蘇葩,嗜酒落魄,自號“中郎”,每有歌場,輒入獨舞。今為戲者,著緋,戴帽;面正赤,蓋狀其醉也。即有踏搖娘)皆出北齊(550-577),雖不屬西域,但它反映了胡漢文化下,樂曲中多西涼樂,統(tǒng)治者也更好龜茲樂,這在此兩個歌舞戲中很好體現(xiàn)了其特色。4、《監(jiān)完善》中的下一步樣品是《大曲》《回波記》從石國傳入中原,是一種和《綠腰》等軟舞相對的健舞,中間亦可穿插“諧優(yōu)”,即做些滑稽表演的變化較多的舞蹈。也就是介于純舞與有故事情節(jié)的歌舞戲之間的一種舞蹈。據(jù)李強老師分析:“《柘枝》為《教坊記》中所記載西域傳入中原的大曲之一,雜曲又有《柘枝引》。此樂舞形式主要有《單柘枝》和《雙柘枝》。而過渡到《柘枝大曲》或《柘枝隊》已與后世戲曲很接近了?!?8(P531)柘枝舞的故事情節(jié)很難推斷了,《教訪記》中載:“凡欲出戲,所司先進曲名。……《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謂之“軟舞”,《柘枝》、《阿邁》、《拂林》、《大渭州》、《達摩》之屬,謂之“健舞”。19(P12)可知這種歌舞戲舞的成分更多一點。5、約束公的“理想國”“大月日來、大面”、“拔頭”等,是生物污染的根本原因唐代教坊曲名,唐代自西域傳入,“慕”也寫作“幕”、“莫”、“■”、“摩”。釋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中載:“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正云颯磨遮。此戲本出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拔頭》之類也?!薄端问贰じ卟齻鳌分休d:“婦人戴油帽,謂之蘇幕遮。用開元七年以三月九日為寒食,……或以水交潑為戲,謂之壓陰氣去病?!?0(P14111)這與“潑寒胡戲”聯(lián)系到了一起。潑寒胡戲是從西域傳入的一種樂舞,又名乞寒潑胡,簡稱乞寒、潑寒、潑胡。《舊唐書·中宗紀(jì)》中也曾有記載。6、西域樂器藝術(shù)。這在古代壁畫中也有極高價值,這也和中原藝術(shù)的傳播—《上云樂》描寫了一個以仙人老胡帶頭為皇帝祝壽的歌舞隊的活動?!稑犯娂份d:“西方老胡,厥名文康,……技無不佳,舞最所長?!贝烁栉钁蛑兴莩龅膽蚝軣狒[,有老者、有鳳凰、獅子、孔雀等,都來為帝祝壽,形象逼真,有歌有舞。古代的西域是世界各種文化匯流的地方,它是希臘、印度、中國三大文明匯全之地,也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匯流的地方,同時又是世界各種藝術(shù)匯流的地方。它對中原的影響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就處于開放的狀態(tài),不僅在漢唐當(dāng)時,在宋金元乃至明清仍能看到它生生不息的魅力。最精美的西域樂器圖是在成都王建墓?jié)h白玉棺床上的龜茲樂舞浮雕,其中樂人所用的樂器有:羯鼓、銅鈸、貝、笙、吹葉、和鼓、橫笛、雞婁鼓、答臘鼓、毛員鼓。五代時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也有胡琵琶、篳篥等胡樂器。在我國的大曲壁畫中也有西域的樂舞藝術(shù),如白沙宋墓大曲壁畫中有曲項琵琶(1),橫笛(1),篳篥(3),宣化遼墓大曲壁畫中有篳篥(2)、橫笛(2),胡琵琶(1)。稷山金代馬村墓雜劇磚雕中也有大量西域樂器,如篳篥、橫笛、它們已加入到戲劇演出的隊伍了,元代的在運城西里莊墓雜劇壁畫中也有例子,第三人背立,為女子垂雙辮,著紅裙,雙手彈奏曲項琵琶。還有吹橫笛兩人。以上實物說明古代從西漢到唐宋金元仍至明清,西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