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地質災害調查_第1頁
汶川地震后的地質災害調查_第2頁
汶川地震后的地質災害調查_第3頁
汶川地震后的地質災害調查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汶川地震后的地質災害調查

2013年7月初,四川被風暴影響最大的降水氣候變化。10個市的總降水量為196年以來最大。特大暴雨使汶川地震災區(qū)再次遭受重創(chuàng),引發(fā)的地質災害點之多、基礎設施破壞之重、河道河床變形之強、人員傷亡之大,都非常罕見,特別是都江堰中興鎮(zhèn)三溪村的特大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更是損失慘痛。大家不禁追問,稍稍出現(xiàn)生機的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區(qū)到底怎么了?讓人引以自豪的災后重建項目為何遭受如此重擊?這樣的地質災害還會持續(xù)多長時間?我們需要總結和探索哪些新的防災措施以避免災難重演?一、群測群防體系的有效識別2013年7月1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中興鎮(zhèn)三溪村發(fā)生特大高位山體滑坡,滑坡體積約150×104m3,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蹤。從成都到都江堰山區(qū),一路郁郁蔥蔥,風景非常秀麗,一點也不像汶川地震剛發(fā)生時那樣因地震引發(fā)山體滑坡帶來的滿目瘡痍、山河破碎的景象。特別是往中興鎮(zhèn)這一帶走,植被非常茂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算得上原始森林,山勢平緩,交通便利,是少有的消夏避暑勝地,僅憑表面觀察,難以判定為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汶川地震后的5年中,國土資源部門先后對都江堰市中興鎮(zhèn)進行了多達5次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為什么這樣大規(guī)模的地質災害點還是沒有能夠排查出來,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水平不高,還是地質災害排查不夠徹底?因為地質災害它姓“地”,必須采用地質方法和技術勘查,嚴格來講,排查僅是粗淺的地質工作。不僅僅是在龍門山地區(qū),在全國,包括重慶、貴州、湖北、江西、福建等地的不少帶來群死群傷的地質災害都發(fā)生在這種植被很好、地質條件也相對比較好的地方。反過來講,這些地區(qū)的地質災害隱蔽性、復雜性更高,僅憑簡單的應急式的排查是遠遠不夠的。地質災害屬于地質問題,而地質問題的查清必須要研究地質條件、地質模式和地質過程,但是,現(xiàn)今的地質排查過于簡單化,根本不能稱之為地質工作,即使采用了“拉網(wǎng)式”的排查,帶來的也可能是“漏網(wǎng)式”的結果。在地質災害調查中,應動用必要地質手段、研究地質規(guī)律、揭示失穩(wěn)機理,才能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識別,這就是我們必須加強的地質工作。在三溪村滑坡附近區(qū)域也有多處類似的地質點,它們的特征是:上部為震裂的高山,中部溝谷堆積大量松散體,下部為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莊。暴雨期間,若上部巖體發(fā)生崩滑,將對溝谷中飽水的松散堆積體形成沖擊侵蝕,觸發(fā)流狀滑動并鏟刮松散體,導致滑動體積增大,對下部村莊構成危害。因此,應該依據(jù)于這一成災模式開展類似的地質災害排查工作。目前,就全國而言,“房前屋后”的地質災害防范做得比較好,一出現(xiàn)險情,依靠群測群防體系就容易被發(fā)現(xiàn)和防范,屬于“視線內”的地質災害。但是對于高速遠程的滑坡來說,是“視線外”的問題,僅憑群測群防,防范能力遠遠不夠。最近幾年發(fā)生的多起群死群傷地質災害往往也正是這種“視線外”的高速遠程滑坡造成的。因此,地質災害調查、排查,光在房前屋后進行肯定不行,必須到災害點的分水嶺、溝道的上面去,地質觀察要往前移,可稱之為“坡要到頂,溝要到頭”,要做比較細致的工作。中興鎮(zhèn)三溪村滑坡就說明這一點,即使以前開展了5次排查,主要是針對房前屋后進行的。根據(jù)以往對全國不少隱患點的調查,只要到分水嶺,或溝谷源頭,地質災害隱患還是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的。首先在植被上能看見一片規(guī)律排列的“馬刀樹”,“馬刀樹”的存在就證明坡體正在蠕滑;其次在地質災害危險點上,只要稍微動用山體工程,剝一下土,挖一個槽,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裂縫,都是隱患點的可靠標識。但是,現(xiàn)在通常的地質災害調查、排查,基本都是踏勘性質的,屬于群眾報險后的“核查”,沒有剝土挖槽,沒有去分析地質構造條件,沒有對災害成因模式進行分析,對于群死群傷的特大災害防范來說,帶來了很大的漏洞。二、泥石流防治問題這次暴雨中,有部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被毀,這是否說明我們當初采用的防治工程標準過低,傳統(tǒng)的治理方法是否已經(jīng)不適應了?比較來看,泥石流的防治技術落后于滑坡的防治技術,傳統(tǒng)的設計理論和工法不適應汶川地震區(qū)的災害防治??傮w來說,自2008年災后重建實施的防治工程在這次抗擊特大災害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避免了清平、高川、草坡等集鎮(zhèn)遭受滅頂之災。但是,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采用的防治等級是偏低的,這也是此次特大暴雨導致不少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特別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失效,甚至遭到破壞的原因。對泥石流的防治我們已有了一些經(jīng)驗教訓,像早期對清平文家溝等特大泥石流的應急治理,還是沿用了國外常用的砂防技術,即通常的漿砌塊石谷坊進行攔擋,但很快在2010年的一場大暴雨中被沖走。砂防技術固然好,但它主要適用于地形相對平緩、沖擊力不大的地區(qū)。對于汶川震區(qū)這種高差達到幾千米,物源堆積體有上千萬立方米,溝道下又是城鎮(zhèn)的情況,再采用這套技術風險就非常大。因此,2010年以來,清平文家溝、汶川映秀紅椿溝等特大泥石流治理,就提高了防治等級,改進了防治工法。例如,文家溝在數(shù)千萬立方米的泥石流物源前緣增設了鋼筋混凝土樁林進行壓腳,此次看來效果就很好,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整體失穩(wěn)。目前,在滑坡治理方面,我們已淘汰了很多落后技術,引進、研發(fā)了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工法。但是,在泥石流治理上,工法還偏于落后,不適用于像龍門山等這種高差巨大、徑流短急、物源豐富、人口稠密的高風險地區(qū)。在今后災后重建工作中,要提高防治等級,淘汰落后工法。這次特大暴雨是超歷史紀錄的,原來認為的極端天氣似乎已多次在這些地區(qū)重現(xiàn),因此,對暴雨重現(xiàn)期的估計應特別予以重視,以提高重現(xiàn)期參數(shù)的研究。單純按照山洪災害2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標準進行設防,肯定會出問題。同時,必須要特別加強這些泥石流的前期地質勘查工作,尤其對泥石流的物源,特別是動儲量的評估要加強。三、物源沖刷成為災后重建的重要對象,是家庭暴力“懸河”化是汶川震區(qū)多條河道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們?yōu)暮笾亟媾R的巨大挑戰(zhàn)。災后重建都是以縣為基礎,從各個縣的具體情況出發(fā)來進行的,這固然有它的優(yōu)勢,但從全流域來看就存在很多問題。這幾年,沿著岷江、涪江甚至大渡河干流及支流,建設了很多城鎮(zhèn)、村莊、居民點。由于泥石流搬運的作用,河床普遍抬高,房屋、路橋、隧洞的位置一年比一年降低,成災風險將會一年比一年更大。比如,涪江流域支流上的高川鄉(xiāng),在2008年災后恢復重建后中形成了旅游景點,現(xiàn)在一場泥石流下來很多房子被埋。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沖出的物源僅僅是很少一部分,上千萬立方米的老鷹巖堆積體還沒有完全沖下來,大光包10多億立方米的滑坡堆積體還依然存在,綿竹清平也是如此,很多物源沖刷下來,河床與道路平齊了。岷江流域也比比皆是,像汶川棋盤溝,原來也處于位置比較高的地方,現(xiàn)在沖下來以后河灘明顯抬高了,很多道路跟河床的高度差不多。茂縣的一個村莊,在此次泥石流災害中河床抬高了近20米。因此,建議應從全流域的觀點出發(fā),從河流的演變、地質環(huán)境變遷的角度來考慮災后重建,特別要考慮高位泥石流的直接災害和“懸河化”的間接災害。從全流域來看,部分河道正逐漸被“懸河”化,河床逐漸高于兩邊的集鎮(zhèn)、居民點。河床抬高了,將不需要太大的降雨,一兩百毫米就可以沖毀了,而且會一年比一年嚴重。四、災后重建需要重新審視城鎮(zhèn)功能在這次洪災中,四川省共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地質災害數(shù)以百計?,F(xiàn)在洪災過去了,即將開始新一輪的災后重建。首先要重視汶川地震區(qū)重建的功能定位。每次來到汶川地震重災區(qū),有的地方建設得讓我們很吃驚,不少重建區(qū)似乎成為旅游地,“觀光”成了主體功能。汶川地震5周年了,在地震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災害研究方面,我們取得了一系列達到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出和建立了不少理論、方法。但是,在災后重建理論、方法、技術研究上,還處于探索之中。國際上,還沒有在如此強烈地震區(qū)、如此高山峽谷帶、如此破碎松散體、如此短時間進行快速重建的先例,我們遇到的挑戰(zhàn)也是世界級的。汶川地震區(qū)的災后重建成就舉世矚目的,但是,在我看來,還是有點千篇一律。城鎮(zhèn)功能基本上都是以旅游為主,農家樂、羌寨、藏寨等等,功能重復單調,而且有些地方跟震前相比,建設規(guī)模擴張得太大,很多城鎮(zhèn)面積翻了2倍、3倍甚至更多,或者在一些相對平緩的溝口就建起了樓房。這一帶氣候條件比較好,歷經(jīng)5年,“5·12”地震的陰影漸漸地退出了大家的視線,茂密的植被、涼爽的氣候、特色的餐飲、便利的交通,使這些地區(qū)很快又成了都市的后花園,甚至可以打造為國際避暑勝地了。這次特大暴雨山洪地質災害正好在這方面給了我們一個教訓。這次我們乘坐直升機沿都汶路來到了已成為泥石流孤島的汶川縣草坡鄉(xiāng)。在飛機上,我們看到高山頂上還有大量物源,地震后形成的碎石、堆積體都堆在半山腰或者山頂上?,F(xiàn)在治理了的溝口,一旦遭遇暴雨,山坡頂上的這些堆積物又會被沖下來。因此,在進行災后重建之前,應該重新審視原來的城鎮(zhèn)規(guī)劃。在調查、勘查的基礎上,做好全面的地質環(huán)境評估,并劃定宜建區(qū)、限建區(qū)、禁建區(qū),甚至必要的時候在今后5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內,可以設立一些生態(tài)屏障保護區(qū),減少甚至避免大量人員進入或居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