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談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1.gif)
![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談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2.gif)
![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談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3.gif)
![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談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4.gif)
![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談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24011f03be151bdcbeffedd08088a429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談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
荀子一書有“法王”和“法后王”兩種理論。這兩種理論是簡單的結(jié)合。單從字面上看,這無疑是一種矛盾。加之荀子“后王”的確指,他又不曾明確說出,弄得后來讀《荀》者莫衷一是。楊倞認為,“后王,當今之王”、“近時之王也”。清代劉臺拱、王念孫不同意楊倞的看法,認為后王當指文、武。劉師培又另有主張,認為:“后,繼體君也……荀子所言后王,均指守成之主言,非指文、武言也?!闭绿子謩e辟蹊徑,認為荀子法后王僅指孔丘?!败髯铀^后王者,則素王是;所謂法后王者,則法《春秋》是”。梁啟雄不敢下斷論,他說“后王,未詳。似指總匯‘百王’、‘圣王政教’之跡的君師,是一位理想的、德才兼?zhèn)涞?、有位或無位的圣人——王或素王?!避髯幼约憾啻翁岬健胺ㄏ韧酢?“法后王”,當然決不可能是因為粗疏而造成的矛盾。這兩種提法應(yīng)是在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基點上統(tǒng)一起來的,只是這聯(lián)系是什么,二者是如何統(tǒng)一的?卻需要我們認真地分析。一從“禮”到“法”就《荀子》一書看,“法先王”的思想比“法后王”更突出。為什么要法先王呢?效法先王的什么?我們不妨先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然后,再看他法了先王,為什么又要法后王的。荀子要效法的是先王政治,就是他說的“先王之道”。先王之道究竟是什么東西呢?荀子向我們解釋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何謂中?曰:禮義是也”(《儒效》)。這是說,先王之道就是“仁”的集中表現(xiàn),“仁”是先王之道的核心。這種“仁”又是通過禮義實現(xiàn)的。仁、義、禮三者就是先王之道的主體。“仁”為什么一定要通過禮義才能實現(xiàn)呢?在荀子看來,那原因在于:“仁,愛也”(《大略》),而這愛必須是有原則的?!叭视欣?非其里而處之,非仁也”(《大略》)。如果不按“仁”的原則而行仁,那就不是仁了。這原則,荀子認為就是“義”。處仁以義,然后仁也”(《大略》)。義是什么?荀子是這樣解說的,“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大略》》)?!吧偈麻L,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仲尼》)。這說明,“義”實際上是一種合于一定原則要求的言行準則,是一種社會道德觀念。所以說要合于原則,是因為必須是該貴者必貴之,該尊者必尊之,該賢者必賢之,該事者必事之,脫離原則地亂貴、亂尊、亂事一通,那就根本不是“義”了。而這“義”的原則,荀子認為就是“禮”?!靶辛x以禮,然后義也”《大略》)?!岸Y”就是“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者有稱者”的等級制度。到這里,我們知道了荀子的先王之道的核心——仁,最終是通過“禮”來表現(xiàn)出來的,“義”只是根據(jù)禮的原則建立起來的道德信念,對仁、禮的實現(xiàn)起保證作用?!岸Y”是“仁”的外部形式顯現(xiàn),“仁”是“禮”的根本,所以“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大略》)。在荀子看來,先王制定禮就是為了“愛”,禮是愛的產(chǎn)物。”人主仁心設(shè)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大略》)“上莫不致愛其下而制之以禮。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有不理者如毫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王霸》)。在荀子的描繪里,這個體現(xiàn)貴賤、尊卑等級的先王的“禮”,條條都閃耀著“仁愛”的光輝。荀子所描繪的先王之道,就是愛人之道,具體內(nèi)容就是“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君子》)。荀子是極力要實行這種愛人的王者政治的?!盾髯印芬粫?充滿著對“王道”的贊美;對“霸道”,他認為很有些美中不足;對“強道”,那他就竭力反對了。他主張以德兼人,反對以力兼人;他主張減輕賦稅,節(jié)用裕民,反對橫征暴斂;他主張尚賢使能,反對以世舉賢……,這都是對先王“仁”的接受。荀子之所以那么強調(diào)禮,認為“國之命在禮”《強國》),就是因為“禮”凝聚著先王的“仁”,禮是仁的必由之路。要法先王而行仁道,就必須掌握禮。因為要“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之不可勝數(shù)也”(《勸學》)。由此可知,茍子根本上是法先王的。當然要說明的是,荀子的所謂先王之道,并非歷史的本來面貌,實際地說,是經(jīng)過他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加工改造,而得出的體現(xiàn)著他自我形象的政治主張。至于法后王的提出,究竟與他的政治主張是矛盾的,還是統(tǒng)一的,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地分析。二要弄清荀子“法先王”和“法后王”是矛盾的,還是統(tǒng)一的,我們不妨先弄清他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因為既提出法先王,又提出法后王,總會有作者自己的理由。荀子有他的社會發(fā)展觀。他認為,社會雖然在不斷變化,但其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是不會變的。他說:“國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憚憚,非變也,改玉改行也”(《王霸》)。憚,當為禪。更迭的意思。玉,指君主佩戴的玉佩。行,指行禮的步伐。意思是說,同家看來似乎是在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但這只是君主的更替,而治國的原則是不會變的。荀子認為“類不變,雖久同理”(《非相》),古代是人,現(xiàn)代也是人,所以古代的情況和現(xiàn)代的情況也是相同的。他指責那種說“古今異情,其所以治亂異道”(《非相》)的人是“妄人”,只不過是想欺騙愚陋之人罷了。古今情況相同,治國措施當然是相同的?!鞍偻踔疅o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yīng)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yīng)變。貫之大體未嘗亡也,亂生其差,治生其詳”(《天論》)。掌握這個不變之“貫”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圣王之所以圣,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把握了這個不變之“貫”,并把它運用于具體實踐。今之為國者,毫無疑問,應(yīng)該效法圣王,掌握住這個不變之貫。但“圣王有百,吾孰法焉?”(《非相》)荀子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作了說明。因為“文久而息,節(jié)族久而絕,守法數(shù)之有司極而褫”(《非相》)。就是說,以前的圣王所制定的禮法制度的具體條文,因為年代的久遠而失傳了?!拔宓壑鉄o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非相》)。久遠的東西,只能講個大概,近的東西,便能了解得全面詳細。所以荀子說:“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矣?!避髯泳褪窃谶@種情況下提出“法后王”的。荀子知道,僅提法先王,范圍太大,凡后王之前的歷史都是先王的歷史,人們可以在法先王的概念下,任意往古回溯。當時,實際上就有這種情況??鬃臃ㄖ?墨子法夏,孟子法堯舜,還有“為神農(nóng)之言”的許行。上溯得越古遠,人們對歷史真情就越把握不住。那些法先王的鼓吹者,就可以任意編造口實,貼上先王之道的標簽來欺騙人。“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非相》)荀子正是為了堵住這一漏洞,提出了法先王的原則后,接著指出具體仿效的應(yīng)是“后王”。荀子提出法后王又是與他認識事物的方法有關(guān)的。他喜歡用演繹法,在“類不悖,雖久同理”的思想觀點主導下,他認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拱而議”(《不茍》)。后王是前王的繼承者,也是前王之道的繼承者。以此類推,后王之政即先王之政;效法后王,也就是效法先王。所以,我們說,荀子法先王和法后王實際上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基于先王與后王政治原則的一致性。事情當然不能就此了結(jié),因為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效法后王,就是效法先王,那為何不單提“法后王”,豈不省事!偏偏又弄出個“法先王”的口號,并不厭其煩,反復(fù)述說,顯得比法后王更為重要。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從荀子的思想和當時思想界的情況等多方面去分析。首先,荀子提出“法先王”是合于當時的思想傾向的。在當時思想界,堯、舜、湯、武等先王的治國政績差不多已成為定論。一些積極探索治國政治的思想家們,紛紛提出要法先王,或者引先王之事例,作為自己治國主張的史證。他們都對先王之道各自作了一番描述。但其實,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政治主張各取所需而進行加工改造了的東西,并非先王之道的本來面目。就拿法家韓非這樣的人物來說,也并不是不提先王的。他在闡明賞罰的必要和合理時,也說賞罰是先王之道。他在《有度》篇說:“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shù),審賞罰”。他又舉“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飾邪》)的例子,來說明古代就以尊令為貴,先王治國也是“以法為本”(《飾邪》)。荀子稱道先王,其實質(zhì)也是一樣。他打著“法先王”的旗號來進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的宣傳。他要通過法先王的主張來闡述實際上是經(jīng)過他自己改造了的先王之道,并以此來排斥異說,表明自己的才是正牌的先王之道。所以他批判孟子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非十二子》),批判俗儒是“略法先王而足亂世”(《儒效》)。認為他們不懂得先王之道的根本,只能混淆視聽,給社會造成混亂。其次,先王之道既然是千古不變的治國原則,那么,把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張說成是先王的,就突出了自己政治主張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以此來加強說服力。第三,荀子認為,法先王就是要對先王之道的根本原則有透徹的了解,這樣才能知本明末,運用自如。也就是“知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yīng)變”的意思。第四,法先王也是符合禮的要求的。禮是貴始貴本的。雖然我們在具體制度上應(yīng)該效法后王,但后王所推行的治國原則,卻是“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后而保萬世”的先王之道。所以,對這個治國之本,首先必須尊崇效法的,也就是要建立起尊崇先王之道的信念?!皠谥宦上韧?謂之奸心”(《非十二子》)。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法先王的主張主要是從理論建立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提出來的,而法后王的說法則是為把這種理論運用于實踐而提供的榜樣。《荀子》一書中,關(guān)于法后王的目的的論述,可以清楚地說明這一點。在《儒效》篇,荀子說要“法后王,一制度”,他所批評的俗儒就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的。在《成相》篇,他明確地說要把后王當成治理國家的榜樣。他說:“至治之極復(fù)后王。”復(fù),就是效法的意思。所以我們說,荀子的法先王和法后王的說法,統(tǒng)一于先王、后王治國之道的一致,而各自側(cè)重于政治主張所宗和具體實踐所效。這兩者,在荀子看來,都是不可偏廢的。弄清了荀子“法先王”、“法后王”的關(guān)系,對《荀子》書中同時出現(xiàn)的法先王和法后王的說法就不難理解了。《儒效》篇的俗儒是“略法先王而足亂世”,“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從理論方面而言,他們只是粗略地效法先王,實際上絲毫不懂得先王之道的根本原則;就實踐而言,他們根本不打算進行統(tǒng)一國家的工作。所以,他們的理論學說,只是“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他們行為的后果,只能是“亂世”。雅儒“法后王,一制度”,但因不法先王,沒有掌握先王之道的根本原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當禮法條文沒有明確規(guī)定到的地方,就一籌莫展了。只有大儒在這方面得到很好的結(jié)合。他“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茍仁義之類也,雖在鳥獸之中,若別白黑,倚物怪變,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一方,則舉統(tǒng)類而應(yīng)之,無所儗;張法而度之,則然若合符節(jié)?!边@就是大儒??上?歷代一些解《荀》者,因為沒有弄清荀子法先王、法后王的關(guān)系,于此處甚覺費解。于是,認為應(yīng)該把“法先王”改為“法后王”,把“以古持今”改為“以今持古”。其實“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正是包含著法先王和法后王兩方面的內(nèi)容,是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結(jié)合。只有真正懂得這兩方面內(nèi)容的人,才能面對萬千復(fù)雜的事物“舉統(tǒng)類而應(yīng)之,無所凝您;張法而度之,則然若合符節(jié)?!辈慌遘髯臃ㄏ韧鹾头ê笸醯木唧w含義和關(guān)系,怎樣變改《荀子》一書中的字眼,都是不免要陷于矛盾的困境的。三湯武是繼承先王之道而產(chǎn)生弄清了荀子“法先王”和“法后王”的關(guān)系以后,接下去需要我們探索的問題是:荀子“后王”的確指究竟是什么?根據(jù)我們上面的分析,荀子所法的“后王”,就其政治方面來說,其治國原則應(yīng)是與先王相同的。只有繼承了先王之道的后王,才是荀子要效法的對象。時間概念方面的“后”,后到什么程度,卻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研究。荀子說,“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非相》)。人君的傳遞,猶如人的代代相傳一樣。曾祖下面是祖父,祖父下面是父親。就父親這一概念而言,只有直接生養(yǎng)我的才是父親,祖父就不是我的父親了。事奉祖父就是舍棄自己的父親而事奉別人的父親。同樣,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就是舍棄自己的君主,而事后王以上的君主,所以說是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從這里我們可以斷定,“后王”就是百王之中最后的一個王。誰又是這樣的后王呢?荀子在描述先王之道時說:“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富國》)。這段話,在另一處出現(xiàn),卻是描繪湯武的?!皽⑽湔?循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天下歸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王霸》)。這兩段話簡直是一模一樣。這說明,在荀子看來,湯武是繼承了先王之道了的。在《仲尼》篇,荀子先描繪了一番先王之道后,接著說:“道豈不行也哉!文王載之,百里地而天下一?!边@句話雖不能斷定文王就是荀子所指的后王,但文王也是得先王之道的君主是毫無疑問的。在《成相》篇,荀子就說得更明白了。他說:“基必施,辨賢罷,文武之道同伏戲。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緊接著又說:“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極復(fù)后王?!币幻嬲f文、武之道是治國的必由之路,用不著懷疑,應(yīng)當努力實行;一面就說,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最高標準,必須效法后王。如此看來,荀子的后王應(yīng)是指文武了。我們作出這樣的結(jié)論,當然是不難找到更多的理由的。荀子曾說,“欲知上世,則審周道”《非相》)。“周道”就是指周的政治。有人把“周”解為“完備”,這實際上是不合原意的。荀子提出“審周道”,是因為禹湯雖有傳政,也不如周之察了。而且“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文、武正是很好地運用了先王之道,使“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的天下共戴之君。如果說“后王”是指荀子時代的君主,那就不通了。荀子時代,各國諸侯互相逐斗,天下無有寧日,根本談不上有“天下之君”。而且,荀子又有明確的關(guān)于“王”的概念?!傲钚兄T下之國,謂之王”,“能用天下謂之主”。“令行于境內(nèi)”的“謂之君”(《正論》)。荀子時代的都是“令行于境內(nèi)”的諸侯,不能算做“王”。當時的諸侯,也不曾有過行先王之道的。荀子對他當時的社會很不滿,有過嚴厲的批判:今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苛關(guān)市之征以難其事。不然而己矣,有椅挈伺詐,權(quán)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百姓曉然皆知其污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弒其君,下或殺其上,粥其城,倍其節(jié),而不死其事者,無它故焉,人主自取之也。《富國》夫亂今然后反是:上以無法使,下以無度行,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若是,則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廢,財物詘,而禍亂起?!墩摗方裰绖t不然,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而焉,則從而制之,是以刑彌繁而邪不勝?!跺蹲奋髯訉λ幍臅r代的批判可舉出很多來。荀子在當時也沒有得到賞識。“孫卿子迫于亂世,鰌于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大傾”(《堯問》)。他是根本不可能要效法他當時的諸侯的。荀子根本就沒有認為他們之中有值得效法的。對當時最強大的秦國,荀子雖有一定的肯定,但終因“其生民也阸,其使民也酷烈”《議兵》),認為與王者政治相離甚遠。在《成相》篇末的小歌里,他批判了楚國的昏亂政治,最后用“嗚呼上天,曷維其同”來作結(jié)。這樣一個喊著“老天爺呀,我怎么能與這些人同道呢”的人,有可能主張效法他所同時的諸侯么?荀子的“后王”是指文、武,還有他的社會發(fā)展觀的原因。他認為歷史是一治一亂,循環(huán)進行的?!扒q必反,古之常也”(《成相》)。從一個治平統(tǒng)一的國家到另一個治平統(tǒng)一的國家;從一代圣王,到另一代圣王,這是一個周期。荀子只以居于歷史循環(huán)線上治平統(tǒng)一點的為圣王,來作為編代次序。當這個周期還沒有結(jié)束,也就是新的統(tǒng)一局面和新的圣王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上一代圣王就是“后王”,就是“天下之君”,就是即將出現(xiàn)的新圣王具體效法的榜樣。荀子“法后王”就是指效法文、武,經(jīng)過以上的分析,應(yīng)該是比較明確的了。不過,必須說明的是僅就“后王”這一概念來說,荀子在《正名》篇里卻是指的即將出現(xiàn)的統(tǒng)一天下的圣王。也就僅在此篇,荀子變換了一下“后”的時間角度。荀子根據(jù)他的循環(hu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岳陽貨運從業(yè)資格考試
- 2025年晉城貨運資格證考試有哪些項目
- 2025年南京貨運資格考試答案
- 2025年天津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技巧答案詳解
- 電梯維護保養(yǎng)合同(2篇)
- 電力用戶協(xié)議(2篇)
- 2025年市婦聯(lián)執(zhí)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 浙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2.5《有理數(shù)的乘方》聽評課記錄1
- 徐州報關(guān)委托協(xié)議
- 幼兒園后勤總務(wù)工作計劃范本
- 北京市房山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南陽科技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數(shù)學歷年(2016-2024)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加油站復(fù)工復(fù)產(chǎn)方案
- 2025-2030年中國增韌劑(MBS高膠粉)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鋼筋焊接及驗收規(guī)程》(JGJ18)
- 2025年高考物理復(fù)習新題速遞之萬有引力與宇宙航行(2024年9月)
- 2025年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限公司面向高校畢業(yè)生專項招聘144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蘇州市區(qū)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學期數(shù)學期末試題一(有答案)
- 暑期預(yù)習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
- 醫(yī)院人體器官捐獻及獲取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