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董仲舒的天是多義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1.gif)
![論董仲舒的天是多義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2.gif)
![論董仲舒的天是多義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3.gif)
![論董仲舒的天是多義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4.gif)
![論董仲舒的天是多義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2b6a2633c3d24c069537187b25e8d97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董仲舒的天是多義
許多人相信《圣經》中的“上帝”,而董仲舒的“上帝”則不相信。這是很奇怪的現(xiàn)象,因為二者原是很相似的觀念。一、天的神之道與養(yǎng)氣董仲舒的思想資料主要保存在《春秋繁露》和《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械摹疤烊巳摺敝?。董仲舒曾反復論述“天?他所講的“天”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觀念,其內涵很豐富,也很復雜,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意義。一是無所不包的宇宙。如他說:“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shù)也?!?《官制象天》)第一個天包括十端,即天地陰陽五行和人,是無所不包的整個宇宙;第二個天只是這個大宇宙天中的一部分,即與地相對的上空?!疤?、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shù)畢也。故數(shù)者至十而止,書者以十為終,皆取之此?!?《天地陰陽》)這句話中的后一個天是大宇宙,前一個天則是與地相對的天空。二是與地相對的上空(自然的天)。在上述中,天是與地、陰陽、五行和人并列的,包括星辰、風云、雷電以及節(jié)氣、氣候等。這是自然的天。如說:“其在天而象天者,莫大日月,繼天之光明,莫不照也。星莫大于大辰,北斗常星,部星三百,衛(wèi)星三千。大火十六星,伐十三星,北斗七星,常星九辭二十八宿,多者宿二十八九。其猶蓍百莖而共一本,龜千歲而人寶,是以三代傳決疑焉?!?《奉本》)蓍草百年一根生出百莖,是長壽的植物;龜活千歲,是動物中的長壽者。長壽就有靈,能預知未來。天上日月星辰萬古千秋,比蓍龜要長久很多,因此,也應該比它們更有靈性。有什么疑難問題,都要由它來決斷。這是三代以來的傳統(tǒng)。這里講自然物長久以后會產生靈性,天也是這樣。在這里,所謂天的靈性實際上是與其他自然物一樣。這個天,最主要的表現(xiàn)在氣候上?!疤斓刂庩柈斈信?人之男女當陰陽。……天地之經,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yǎng),至西方之中,而所養(yǎng)大成,一歲四起業(yè),而必于中。中之所為,而必就于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枪赎栔?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陰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循天之道》)這里講的天地陰陽,主要指氣候,一歲四起業(yè),就是改換四季。四季與四方對應,陰陽在四季中循環(huán)。陽氣從北方之中(冬至)開始,逐漸增強,到南方之中(夏至)達到極盛。陰氣從南方之中(夏至)開始,逐漸增強,到北方之中(冬至)達到極盛。春分與秋分,則是陰陽平衡的時候。這就是和。東方之中就是對應春分,是萬物生長的時候。西方之中就是對應秋分,是收成季節(jié)。冬至與夏至就是天地之中,是陰陽達到極盛,然后進入轉換時機。這里講的天地中和,就是用當時的理論所描述的氣候變化。這里的天,實際上就是氣候的內容。據(jù)此,人要循天之道,“中”講的是物極必反,“和”講的是中庸平衡最利于萬物生長。據(jù)此,保養(yǎng)身體就要學習孟子善于養(yǎng)氣,具體地說,就是公孫尼《養(yǎng)氣》中說的:“里藏,泰實則氣不通,泰虛則氣不足,熱勝則氣耗,寒勝則氣滯,泰勞則氣不入,泰佚則氣宛至,怒則氣高,喜則氣散,憂則氣狂,懼則氣攝。凡此十者,氣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循天之道》)肚子里不能太虛太實,也就是不要太飽太饑,要適中;穿得也不要太暖和,或太冷,要合適?;顒硬灰?也不要太少,情緒更需要調節(jié)、平和,不能過激。不中和,就是損害氣的生活方式。要健康長壽,就要注意遵循中和的規(guī)律?!肚f子》講“牛馬四足”是天,董仲舒也有這種思想,如說:“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董仲舒?zhèn)鳌?三是本原的天?!队^德》:“天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比撕腿f物都是天地派生的,天地是人和萬物的本原?!俄樏?“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备赣H是兒子的天,天是萬物的祖先,沒有天,就沒有萬物。“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薄斗畋尽?“三代圣人不則天地,不能至王。階此而觀之,可以知天地之貴矣?!比ト硕际恰白鹛煲猿晒Α钡摹?jù)此,天子是諸侯的天,諸侯是大夫的天,君是臣的天,父是子的天,夫是妻的天。三綱就是這個意思。綱者,天也。子不奉父命,臣不奉君命,妻不奉夫之命,都是不順奉于天的嚴重罪行。這個本原不僅是整個世界的終極本原,而且也是具體事物的本原。四是神性的天。這是董仲舒經常講到的能夠賞善罰惡的至上神,是百神之大君。董仲舒說:“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為民是天賦予王者的職責,不能為民的王者,天就要奪他的王位。“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碧焓亲畲蟮纳?事天不完備,事所有其他的神都沒有用。郊祭就是祭天、事天,因此圣人特別重視郊祭?!敖级Y者,圣人所最甚重也。”“故古之圣王,文章之最重者也,前世王莫不從重粟精奉之,以事上天?!惫糯ネ醵贾匾暯技?以最精誠、最敬畏的態(tài)度來祭上天。秦廢棄郊祭,斷絕傳統(tǒng),很快就滅亡了。董仲舒說周朝“以郊為百神始,始入歲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敢于地,先貴之義也?!?《郊語》)“王者歲一祭于郊,四祭于宗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始易歲更紀,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言以所最尊,首一歲之事。每更紀者,以郊祭首之,先貴之義,尊天之道也?!?《祭義》)祭天一歲一次,祭宗廟一歲四次,郊祭在新年的最初,正月上辛日,按天干地支紀日,六十循環(huán)一周,在一循環(huán)周期中有六個帶“辛”的日子。一個月一般有三個辛日。第一個辛日,就是上辛日。這個日子總在上旬?!妒酚洝ぢ蓵?“辛者,言萬物之辛生,故曰辛。”一歲的開始,又選上辛日,在郊外祭天,表明對天的極端重視。利民和郊祭是尊天的兩項重要職責,缺一不可。董仲舒所謂天道、天氣、天地、天意、天數(shù),經常融入自然規(guī)律、封建倫理和儒家學說。如說:“天不重予,有角不得有上齒,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數(shù)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況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yè),乃天理也?!?《度制》)這里講的“天數(shù)”是自然規(guī)律,講的“天理”是社會法則。神性的天最重要的功能是能與天子產生精神感應,于是,天人感應就成為董仲舒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需要仔細研究。循天、法天、效天、則天,實際上都是儒家提倡的人文方面的內容。二、《三綱》曰:“天,”“故殺也,故養(yǎng)其周?!睘榱藢崿F(xiàn)大一統(tǒng)論,既要樹立皇帝的權威,又要限制皇帝的私欲,董仲舒采取了天人感應的理論形式來實現(xiàn)這兩方面的功能。過去,學術界一味地批評天人感應說,卻從不作深入研究,特別是沒有結合時代背景來研究,而是按某種現(xiàn)代的觀念來進行抽象的研究,因而缺乏說服力,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先看看董仲舒是如何論證天人感應論的。第一,董仲舒繼承并發(fā)展了天命論思想,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神。他說:“天者,百神之大君”(《郊祭》)。“天無所言,而意以物。物不與群物同時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故薺成告之甘,荼成告之苦也。”(《天地之行》)天不說話,其意通過物的變化來表達;考察物的生死與性質的不同,就可以知道天要表達的意思。例如,薺成熟,就是天告訴人們這時候可以吃甜味的東西了;荼成熟的時候,就是天告訴人們這時候最適宜吃苦味的東西。因此,他又說:“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也;見其光,所以為明也。”(《天地之行》)天在上空,沒有形狀,只顯明亮。表明天是尊貴神明的。他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yǎng);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阻陽義》)氣候變化,就是天的感情變化。“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基義》)在《春秋繁露》八十二篇中,篇名帶有“天”字的有十一篇,加上與天有關的如祭祀、求雨、陰陽、五行等的篇數(shù)則有一半以上。講天是董仲舒著作的重點。第二,董仲舒證明天和人是同一類的。他說,“為人者天也……天亦人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shù)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凊;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夏秋冬之類也。”(《為人者天》)人是天生的,所以人像天,“人副天數(shù)”?!跋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于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yǎng)以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夏秋冬之氣者,合類之謂也?!?《天辨在人》)從喜怒哀樂與春夏秋冬對應,說明天人合于一類。人體有小骨節(jié)三百六十六,跟天的一年的日數(shù)相符;人有大骨節(jié)十二塊,跟天的一年的月數(shù)相符;人的四肢與天的四季相符;人的五臟與天的五行相符;有數(shù)的,數(shù)量相符;沒有數(shù)的,按類也相符??傊?“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薄度烁碧鞌?shù)》)按類分,天與人是同一類的。董仲舒講天人相類時,經常重復矛盾,說明他不是在作嚴格的科學論證,而是通過這種論述,闡明另外的道理。第三,證明天人感應。《周易·乾卦·文言》中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同聲相應,就是聲學上的共鳴現(xiàn)象。例如,敲擊宮調的鐘,其他宮調的鐘也會發(fā)生同樣的聲音。這是共振共鳴現(xiàn)象。同氣相求,指的是陰陽之氣,陰氣感動含陰氣的物,陽氣感動含陽氣的物。王充《論衡·變動》說:“是故夏末,蜻蛚鳴,寒螀啼,感陰氣也。雷動而雉驚,蟄發(fā)而蛇出,起陽氣也。”這就是同氣相求的例子。水流濕,一片地,低洼處比較潮濕,高處比較干燥。水流濕,就是水向潮濕低洼處流去?;鹁驮?一堆柴禾,有干燥的,也有潮濕的,一旦著火,火就先燒到干燥的柴禾。龍虎如何與風云相應,待考。古人曾將雷電現(xiàn)象說成是龍,如王充《論衡·龍?zhí)撈份d:“雷電擊折(破)樹木,發(fā)壞室屋,俗謂天取龍”,王充講到龍與雷電的關系,引了《周易》上的話“云從龍,風從虎”,“虎嘯谷風至,龍興景云起”。認為“龍與云相招,虎與風相致,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設土龍以為感也?!本褪钦f董仲舒雩祭的辦法,用土龍來求雨,就是根據(jù)龍與云相感應的道理。在《呂氏春秋·應同》中有“類固相召,氣同相合,聲比相應,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秴问洗呵铩放c《淮南鴻烈》都有關于“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的記載。董仲舒對于“鼓其宮而他宮應之,鼓其商而他商應之”作出新的解釋:“此物之以類動者也,其動以聲而無形,人不見其動之形,則謂之自鳴也。又相動無形,則謂之自然,其實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物固有實使之,其使之無形?!盷(《同類相動》)為什么敲宮調的鐘,其他宮調的鐘會響應呢?敲商調的鐘,其他商調的鐘也發(fā)生共鳴。如何解釋這種現(xiàn)象呢?董仲舒認為那是通過聲音來傳遞感動的,因為無形,人們以為那些鐘是自鳴的。其他東西相互感動,由于無形,人們說是自然的,其實是有東西在二者之間進行傳遞感動,只是由于無形,人們看不到中間的媒介而已。中間的媒介是什么呢?這是董仲舒要證明的第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他認為宇宙有十端,即十大類:天地陰陽五行和人。天在上,地在下,人生活在地上。人與天之間隔著陰陽五行之氣。董仲舒說: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于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其澹澹也。然則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其無間,若氣而淖于水,水之比于氣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是天地之間,若虛而實,人常漸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亂之氣,與之流通相淆也(《天地陰陽》。)漸,就是浸。人在天地之間浸在陰陽氣中,就像魚浸在水中。水與氣不同的是,氣看不見,水看得見。人依附于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魚依附于水,道理是一樣的。離,同“麗”,是接觸、依附的意思,而非分離的意思。人與氣之間沒有任何空隙,只是氣比水稀薄。水與氣相比,就像泥與水相比那樣,前者濃稠,后者稀薄。于是,天地之間,像是虛空,卻充滿著氣。人一直浸在稀薄的氣中,又有自己的治亂之氣與身外的陰陽之氣相互交流混淆。第四,人主參天地。董仲舒說:“天者其道長萬物,而王者長人。人主之大,天地之參也。好惡之分,陰陽之理也;喜怒之發(fā),寒暑之比也;官職之事,五行之義也。以此長天地之間,蕩四海之內,淆陰陽之氣,與天地相雜。是故人言:既曰王者參天地矣,茍參天地,則是化矣,豈獨天地之精哉!王者亦參而淆之,治則以正氣淆天地之化,亂則以邪氣淆天地之化,異者相益,異者相損,天之數(shù)也,無可疑者矣?!?《天地陰陽》)這一大段話,就是說天是自然的,王者情緒和行動(治、亂)會影響天地之化,也像現(xiàn)代政治家決策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那樣。董仲舒說:“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為政之理,不可不審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后發(fā)德,必先平然后發(fā)威。此可以見,不和,不可以發(fā)慶賞之德;不平,不可以發(fā)刑罰之威。又可以見德生于和,威生于平也。不和無德,不平無威,天之道也,達者以此見之矣。我雖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當,然后發(fā)慶賞以立其德。雖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正,然后發(fā)刑罰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謂之天德,行天德者,謂之圣人?!?《威德所生》)借四季氣候變化來說行政原則,為政之理,是一種類比。天是否有神性,可以有各自的理解。董仲舒用這種方法講“圣人配天”,其他儒家也經常講法天、則天,基本上都屬于這一類說法。這里將四季當作天的德威,似乎包含封建倫理,又不明確。萬物生長,是天之德。夏季萬物茂盛,所以稱為天之德。冬天萬物凋零,體現(xiàn)的是天之威。這只是一種法天的理解。四季變化有從事政治的道理,天子要效法,不要感情用事,要按天道來行政。天與人中間充滿著陰陽之氣,天人通過氣這種中介進行信息交流,相互感應。天通過氣的變化,對人(主要指皇帝)表示自己的感情?;实郾憩F(xiàn)良好,天會產生瑞物來表示贊許;皇帝表現(xiàn)不好,天會降下災害,來表達對皇帝的批評;皇帝如果還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錯誤,那么天才使他“傷敗”,亡國殺身。董仲舒說根據(jù)孔子《春秋》中所記載的史事,可以看到天人這種相互感應的關系。天有仁愛之心,只要皇帝不堅持錯誤,愿意效法天意,天就會盡量扶持他,不使他傷敗。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應說的主要框架。一講天人感應,他所講的天的問題,就可以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落實到政治上,這個天論就有了現(xiàn)實的意義。第五,天意就是漢代新儒學即董學。天意是什么呢?董仲舒說天意是難知的,不過,只要認真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和人民的意愿,經過分析研究,就能窺探到天意。這些分析研究,自然是儒家的拿手好戲。例如,董仲舒看到某些官吏利用職權謀取暴利,而政府又把利潤最大的鹽業(yè)、冶鐵業(yè)、釀酒業(yè)等歸由國家壟斷經營,這就產生了兩千年前龐大的鹽鐵官營。在土地方面,兼并也相當嚴重,許多有權有勢的人采取巧取豪奪的辦法,把大片土地劃歸己有,以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無)立錐之地”(《食貨志上》)。董仲舒認為,貧富兩極分化,對于社會安定很不利,“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度制》)為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為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董仲舒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xié)調各種矛盾,提出了“調均”的主張。原則是讓富者可以顯示富貴而不能窮奢極欲,讓貧者在好年景時一年保證溫飽,歉收時也不致餓死。為了這種協(xié)調,他提出:“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董仲舒?zhèn)鳌?當官的只拿奉祿,不能再經營他業(yè),為自己創(chuàng)收。董仲舒說:“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董仲舒?zhèn)鳌?牛長著角,就沒有上齒(有上齒的動物不長角),雞有翅膀,就只有兩條腿(四條腿的動物不長翅膀),這說明天生萬物,卻不讓哪一個生物得雙份,這個原則叫“分予”。他認為,“分予”是“上天之理”、“太古之道”。因此,“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度制》),做官的不種田,打獵的不捕魚。董仲舒用天不兼予來反對兼職兼業(yè),特別反對當官的與民爭業(yè),也反對官商與民爭利。當時的社會比較迷信上天和圣人,因此,誰提出一種主張,都要從天和圣人那里找到根據(jù),否則,就無法證明這種主張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董仲舒的政治哲學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應的形式呢?首先,當時社會的科學還不發(fā)達,天命論在人們的思想中具有深刻的影響。董仲舒想用“天”來限制皇帝個人的私欲,制約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鑒于秦始皇無法無天的教訓,董仲舒又用經過深化加工的“天”來作為皇帝個人的精神枷鎖,他把大一統(tǒng)論的政治哲學歸結為兩句話:“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玉杯》)。屈民伸君,主要是限制諸侯,樹立天子的權威,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屈君伸天,就是用天命制約皇帝的權力。樹立天子權威,是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安定統(tǒng)一的國家政權;限制皇帝權力,是不讓他私欲膨脹,胡作非為,實際也是為了封建社會能夠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能夠長治久安。第六,天人感應如何在實際中運用。對于自然界的異常現(xiàn)象,可以根據(jù)陰陽五行以及同性相感的原理進行理論分析,再與政治相聯(lián)系,提出的解決辦法。這些道理比較抽象,一般不太好理解,通過具體事例,人們才能產生直觀的認識。董仲舒說:“火干木,蟄蟲蚤(早)出,蚿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鳥蟲多傷。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治亂五行》)火干木,就是夏季的熱氣進入春天,于是出現(xiàn)蟄伏的蟲類提前出來,雷電也提前發(fā)生,這就是“蟄蟲蚤(早)出,雷早行”。土干木,則是由于土的干擾,動物的生長受到嚴重破壞。金干木,金代表兵器,也代表戰(zhàn)爭,所謂“有兵”,就是指兵器與戰(zhàn)爭。水干木,就是寒冷進入春天,因此會出現(xiàn)“春下霜”的現(xiàn)象。這里好像講的都是氣候,而實際上講的是政治。例如,雷電提前出現(xiàn),則是由于“火干木”。什么叫“火干木”?五行相生中,木生火,木為父,火為子,“火干木”,就是有子不孝、不順父親的意思。木用事的時節(jié),應該做的事是“行柔惠,挺群禁”,“出輕系,去稽留,除桎梏,開閉闔,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無伐木”(《治順五行》)。所謂“火干木”,就是在春天的時候從事本應在夏天做的事,例如,“正封疆,修田疇”,“舉賢良,封有德,賞有功,出使四方”(《治順五行》)。春天,去年夏秋所收獲的糧食已經吃完,新年的莊稼還未成熟,這是許多貧困人家難過的日子。所以,這時最急需的是救助弱勢群體,“存幼孤,矜寡獨”。這又是春耕農忙季節(jié),特別需要勞動力,要將較輕的罪犯放出,拘留時間長而沒有查清的嫌疑犯暫時解除,加強貨物貿易,方便交流,禁止對環(huán)境破壞性的開發(fā)活動。根據(jù)春天的特點,主要要做兩件事:一是關懷并幫助貧困人家度過饑荒;二是解放勞動力,促進春耕生產。其他活動則要暫時放于次要地位。如果工作重點放在封賞與外交上,那就是“火干木”。但是,這是辯證的關系,不要將這種情況絕對化。董仲舒說:“天之生有大經也,而所周行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殺殛者,行急皆不待時也。天之志也,而圣人承之以治。是故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致清,夏修德而致寬。此所以順天地,體陰陽。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見善亦立行。方致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致寬之時,見大惡亦立去之。以效天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殺人也。當生者曰生,當死者曰死,非殺物之義待四時也。而人之所治也,安取久留當行之理,而必待四時也。此之謂壅,非其中也?!?《如天之為》)天在四個季節(jié)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春天生物,秋天肅殺,圣人要順應天的這種規(guī)律。但是,不要絕對化,天在春時生萬物,也有生物在春天死去。天在秋時殺物,也有的生物在秋時方生。因此,治理天下的君主也要這樣,在春天揚善的時候,遇到罪惡,也要及時加以懲治,不要等到秋季。在秋季肅殺的時候,有大善也要及時提拔,不必等到春天。絕對化的觀念是“壅”即僵化閉塞,不是“中”,不符合辯證的“中庸”精神。董仲舒說:“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大可見矣?!?《天地之行》)觀察萬物的差異與變化,大體上就可以探求天的意思。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和百官都認可這樣的事實:天意是可以通過觀察萬物的差異與變化來認識的。于是,歷代百官便根據(jù)全國各地的奇異現(xiàn)象、氣候變化、特殊天象,再運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同性相感等道理,來附會政治問題,幫助皇帝出主意,通過德政來消災避難。實際上是用這種方法給皇帝提意見。董仲舒創(chuàng)造的這種天人感應的理論,為后代百官向皇帝提意見和建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董仲舒的《五行變救》為此提供了具體方法??偟脑瓌t就是:“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大雷雨石?!崩?“木有變,春凋冬榮,秋木冰,春多雨?!?《五行變救》)這種氣象是春天草木凋零,冬天卻長得茂盛,秋天出現(xiàn)木上結冰即霧凇,春天多雨。只要有一種出現(xiàn),就可以說是“木有變”。這是怎樣造成的呢?董仲舒說:“此繇役眾,賦斂重,百姓貧窮叛去,道多饑人。”(《五行變教》)勞役多,賦稅重,人民貧窮,很多人流離失所,道路上多逃荒要飯的人。人民生活不好,社會就不安定,統(tǒng)治就有危機。怎樣挽救這種危機呢?董仲舒對癥下藥:“救之者省繇役,薄賦斂,出倉谷,賑困窮矣?!?《五行變救》)除了改變政策(人民負擔過重)外,還要開倉賑濟貧民。再如:“火有變,冬溫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五行變救》)土有變,金有變,水有變,都會出現(xiàn)社會政治問題,只能根據(jù)儒家講得道德進行挽救,才能免于災難。另外,王者不禮貌、不納諫、不明察、不辨真?zhèn)?、不寬?也同樣會引起五行變化,這就需要王者改變作風來應對,才能理順五行陰陽。這在《五行五事》中有詳細論述。第七,現(xiàn)代對天人感應的評論。政治哲學的特點就是根據(jù)政治需要進行論證,牽強附會在所難免。只要政治進步,政治哲學就有進步意義,所以,用求真的哲學判斷政治哲學為唯心主義則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我們明確了董仲舒的哲學是關于漢代政治的哲學,而不是關于宇宙的哲學;那么,我們就要按政治哲學的特點來評論它,而不應再按一般宇宙論哲學來評論它。因此,我們就不能僅僅把他的哲學簡單地判定為唯心主義,而應該具體分析他的政治觀點對當時社會的價值,以及對后代政治的影響和意義。董仲舒為漢代統(tǒng)治者服務,這是毫無疑義的;不過,這并非什么罪過。首先,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未必都是罪過,這主要決定于統(tǒng)治者的性質。漢朝統(tǒng)治者是封建主,但它處于上升時期,有一定進步性。王權是社會秩序的代表,在當時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長期動亂以后建立起來的王權是社會安定的保證,維護這種王權,就是維護社會安定。在長期動亂、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以后,維護王權,維護社會安定,對于恢復生產,發(fā)展經濟,都具有進步意義。漢朝盛世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而董仲舒的政治哲學為其服務,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其次,董仲舒為政治服務不是簡單地歌功頌德,也不是用哲學思想論證當時各種政策的合理性,而是用儒家思想批評當朝皇帝,用神學限制其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理論為后代官員向皇帝進諫提供了方便而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說為限制皇帝權力提供了理論武器。皇帝的最高權力受到一定限制,社會各種矛盾得到某種協(xié)調,這恐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綿延長久的原因之一。從這種意義上說,董仲舒的政治哲學限制皇帝個人的私欲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貢獻。董仲舒不愧為重要的封建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學家。據(jù)此可見,董仲舒的“天”有以下幾個特點:1.人是天生的,所以人像天。2.人與天相類似,但天人的差別在于人有形體,天無形體,所謂“藏其形而見其光……藏其形,所以為神也”。人不神,天就神。這個神有神秘、神靈、神妙、神通廣大諸多之意。3.天意存在于自然物的變化之中,通過觀察,結合陰陽五行理論進行分析,即可體會天的意思。4.人的思想行為可以感動上天,改變天意,進而改變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物。因此,人(皇帝)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有可為的,人可以通過勉力行義,創(chuàng)造世界,改造自然。三、董仲舒的天空和圣所中國古代講神靈的天,董仲舒是一個著名人物。將董仲舒的“天”與《圣經》中的“上帝”進行比較,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1.神之產生道說《圣經》中的上帝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自己存在,又能永遠存在。中國古代認為天地是永恒的,也是從來就有的,無始無終的。對此,有人認為天地是從道中產生的,如道家;有人認為是元氣經過長時間運動,才演化出天地來,如王符;有人認為天就是氣的本來狀況,萬物是氣聚合成的,如張載。董仲舒沒有講天是如何產生的,或者是如何存在的,可以說他沒有探討天的本體、本原的問題,他似乎以為這是不必探討、也無法探討的問題,只要承認它的存在就行了。2.華殿中的人子天國《圣經》中的上帝在天空中某一處,中國的天也在上空,關于上帝和天所處的位置,似乎都在上空,沒有什么差別。而實際上還是有差別的,“上帝”有寶座,是在天空中某一處。《以西結書》第四十四章說:“他又帶我由北門來到殿前,我觀看,見耶和華的榮光充滿耶和華的殿,我就俯伏在地,耶和華對我說:‘人子啊,我對你所說耶和華殿中的一切典章法則,你要放在心上,用眼看,用耳聽,并要留心殿宇,和圣地的一切出入之處。’”耶和華在殿中,并在那里說話。有的說上帝在九層天即宗動天上。西方天文學說地上有九層天,中間有日月五星與恒星八層天,最上面是第九層天即宗動天,宗動天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有一些信徒死后,靈魂會升到宗動天,陪伴著上帝。而中國的天,就是頭頂上這個無限的天空,沒有具體的位置,沒有殿宇,更沒有寶座。3.雙側天天的形象《圣經》中的上帝沒有形象,只有寶座與顏色,中國的“天”連寶座和顏色也不存在。從《圣經》中經??吹缴系墼谡f話,卻不見他的嘴巴,也沒有見到他的身體,到了最后,我們才能從《圣經·啟示錄》第四章看到關于上帝寶座的記載:《約翰見天上有一個寶座》:“我立刻被圣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看那坐著的,好像碧玉和紅寶石,又有虹圍著寶座,好像綠寶石。寶座的周圍又有二十四個座位,其上坐著二十四位長老身穿白衣,頭上戴著金冠冕。”上帝在天上有一個位置,有類似高貴玉石的顏色;而形象則是沒有的,或者說是見不到的。至于后代信徒夢見上帝時,見到的是什么形象,也許就各不相同了。但是,上帝說按自己的形象造出男人,說明上帝的形象就像男人。中國的“天”沒有寶座,只是在上空這個方位,只是大家都能直觀看到的藍色,沒有其他顏色。在漢代與先秦時期,天是沒有形象的,也沒有玉皇大帝。后代才衍化出一個人形象的、代表“天”的“玉皇大帝”或“天皇大帝”。至明代,《西游記》將“玉皇大帝”作為天界的百神大君,這才有了一個與地上皇帝一樣的形象。4.天的文化與法律《圣經》中的上帝不斷地說話。中國古代的“天”是不說話的?!墩撜Z·陽貨篇》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董仲舒說:“天無所言,而意以物。物不與群物同時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天地之行》)天不說話,意思通過物的變化來表達,考察物的生死與性質的不同,就可以知道天要告訴人們的意思。孔子、董仲舒和其他儒家所講的天,也都不說話。天雖然不說話,但它無時不在,并監(jiān)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在“文化大革命”中告誡她的兒子說:“現(xiàn)在社會上發(fā)生的事兒,我不清楚;現(xiàn)在你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有一句話我要說給你聽,就是你出去后無論做什么事,做之前都要摸著心口想一想,自己所作的這件事兒,十年后能不能見人,百年后敢不敢見鬼。如果不能、不敢,我勸你就不要去做了。頭上三尺有神明,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你?!边@個神明,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天”,它在每個人的頭頂上,監(jiān)視每個人的言行。有這種信仰的人,有這種觀念的人,還怎么敢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兒?這個年輕氣盛的青年聽了母親的勸告,凡事都三思而后行,他從那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中退了出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打砸搶。后來,由于他的清白正直,很快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心中有神明,才能慎獨,在沒有任何人在場的情況下能夠自覺不做壞事。法律管不著的地方與方面,需要精神制約,而宗教就有這種功能。各種宗教都給人們提供一種敬畏,勸人為善,戒人勿惡。秦始皇不信天命,又不受法律制約,他缺乏這種敬畏,自然暴政無度,貽害其后,所以秦二世而亡。5.上帝的形象是背景《圣經》中的上帝通過說話來創(chuàng)造世界,董仲舒的“天”不說話,卻主宰世界,創(chuàng)造萬物?!妒ソ洝返拈_頭就是《創(chuàng)世記》,講的是上帝如何在六天中創(chuàng)造出天地萬物和人來。如何創(chuàng)造?上帝一說什么,什么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例如:“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薄吧系壅f,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比耸亲顝碗s的,第六天,上帝才造出人來?!吧系壅f,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边@是說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出男人。也就可以這樣推論:上帝就是男人那樣。以后又從男人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一個女人。男人叫亞當,女人叫夏娃。蛇引誘他們偷吃了智慧果,“耶和華上帝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須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為仇?!謱ε苏f,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彼麄兺党粤酥腔酃?有了原罪,于是就要贖罪。似乎女人的罪要大一些,要多一些痛苦,要受丈夫的管轄。這與孔子說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儒學“三綱”中夫為妻綱,男尊女卑,似乎異曲同工!儒家重視男人的地位,女人處于從屬地位。董仲舒根據(jù)陰陽的不同,認為陽高陰低,因此在夫妻關系中,夫為妻綱。在男女關系上重男輕女,東西方是一致的。在美國,女性起初沒有選舉權?!妒ソ洝分械纳系蹌?chuàng)造世界很具體,而且有創(chuàng)造的順序。中國古代講天創(chuàng)造萬物,但沒有那么具體,董仲舒只是講天生人;人的性情、義利需要都是天生的。中國的創(chuàng)世說是在漢代以后,有所謂盤古開天辟地,最后自己的身體化為自然界之說,與西方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之說是很不一樣的。6.人格化的“理性化”《圣經》中的上帝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上帝經常向民眾布道,有許多囑咐的話,也有少數(shù)地方講到與別人辯論,體現(xiàn)了一種人格化、理性化的色彩。在董仲舒的“天”中,沒有故事,也沒有情節(jié),上天從不說話,也沒有可以描述的活動,只是默默地創(chuàng)造著一切,主宰著一切,以自然物的產生、變化、消亡來證明它的存在。正如劉禹錫所謂的“陰騭”,即暗中主宰一切的意思。7.神之道即郊祭。天的未盡事,人也不可能有自己的表達《圣經》的《出埃及記》中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中音樂聽評課記錄
- 認識圖形聽評課記錄表
- 2025年度房地產項目法律盡職調查合同
- 2025年度科技研發(fā)項目債權轉股權投資合同
- 電力工程企業(yè)市場推廣策略研究
- 現(xiàn)代領導者如何應對復雜情境的決策
- 2025年度建筑垃圾運輸與廢棄物處理設施設備采購合同
- 2025年度城市公共交通優(yōu)化升級合同
- 八年級地理下冊《6.3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聽課評課記錄 新人教版
- 未來網絡技術的前沿探索與安全防護策略
- 2024至2030年中國餐飲管理及無線自助點單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4年燃氣輪機值班員技能鑒定理論知識考試題庫-下(多選、判斷題)
- 2024年服裝門店批發(fā)管理系統(tǒng)軟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交通法規(guī)課件
- (優(yōu)化版)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2024年修訂版】
- 《Python程序設計》課件-1:Python簡介與應用領域
- 各類心理量表大全
- 體育概論(第二版)課件第三章體育目的
- DB11T 1481-2024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評審規(guī)范
- 《氓》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網店運營與管理》第3版 課件全套 白東蕊 第1-11章 網上開店概述- 移動網店運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