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讀后感范文參考_第1頁
《傳習錄》讀后感范文參考_第2頁
《傳習錄》讀后感范文參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習錄》讀后感范文參考》。

突然有個念頭冒出來:《傳錄》是終極勵志書啊!近期工作反思,想得許多,做得不夠。

想得太多了,想著一開頭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覺得困難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

這項工作原來屬于我比較了解的,且始終關注,卻行動遲緩,缺乏實際行動。

近期牛刀小試,便有效果反饋。

哎,慚愧慚愧,早干嘛去了。

歸根結底,還是熟悉上不夠到位。

我還是把知與行,分作了兩樣,總想著完成了比較全面的學問儲備和技術積累,再進行行動,卻沒熟悉到,知與行本是一體。

只有在行動中摸索成長,才能完善認知,只有在行動中積累閱歷后才能進一步指導行動。

看來,《傳錄》真不是讀出來的,而是在“知”與“行”中漸漸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來,模糊感覺有一股動力,這股動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認知自己的心性,這股動力督促我即刻行動,投入實踐,我想,這股動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

這股力氣是《傳錄》給我的,或許從這個層面看,稱《傳錄》是終極勵志書,也不為過。

我能夠更加感受到心學與佛家禪宗的區(qū)分了,雖然心學與禪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認知為主體,以修行者的領悟為成長之路,但,心學與佛釋有著本質(zhì)區(qū)分,心學從一開頭就將自己的修落于最微小的實踐行動之處,而窮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間的大道天理。

或許,心學與禪宗的終極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輩凡俗,經(jīng)常為佛家的一些慧心頓悟的細枝末節(jié)而蒙蔽。

與此相比,心學的研哪怕只是初窺門徑,也對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嘿嘿,終極勵志書!!《傳錄》讀后感范文參考四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錄》后,我的確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

王陽明先生的才智跨越時間長河,的確值得人細細品嘗。

第一點,修心。

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

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

要做到不欺良知,信任良知,自覺良知。

良知在人,永久不會消逝。

不愿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

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訂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

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其次點,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zhì),把握學問本源。

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

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憤怒,不能因言語動聽而興奮,不能因對方請求而屈意寬容。

生怕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

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打算行。

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需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jīng)世致用”。

只讀書不思索,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索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

每個人都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