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6馬克思主義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6馬克思主義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6馬克思主義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6馬克思主義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6馬克思主義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2007年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2008年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2009年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0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2011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2013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

2014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

2015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

2016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

2018年北京郵電大學616馬克思主義原理考研真題

2007年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

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釋義(每小題6分,共54分)

1意識

2唯物論

3真理

4社會存在

5辯證法

6自由

7共產主義

8以人為本

9政治文明

二、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64分)

1簡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2簡述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理由。

3簡述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原因。

4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的內容。

5簡述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chuàng)造者觀點的理解。

6簡述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內涵。

7民主社會主義評析。

8簡述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三、論述題(每小題16分,共32分)

1試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

2試述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斷。

參考答案:

一、名詞釋義(每小題6分,共54分)

1意識

答: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

界的主觀映像。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

一。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

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物質決

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

2唯物論

答: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

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物論和辯證法是統一的唯物論與辯證法從不

同側面研究同一對象客觀物質世界。唯物論著重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客

觀性,辯證法著重說明客觀世界是運動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

唯物論是堅持辯證法的唯物論,辯證法是唯物論的辯證法。

3真理

答: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人類的認識活動從

總體上講是為了獲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導實踐,以取得實踐的成功。真

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就真理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人們對它

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來說,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真理是具體的,是

發(fā)展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4社會存在

答: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

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地理

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條件,而且它作為勞動對

象也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會物質生活

條件,對社會發(fā)展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人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

主體,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等狀況對社會存在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無論是地理環(huán)境還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脫離社會生產而發(fā)生作用,都不

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

5辯證法

答:馬克思主義認為,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是在肯定矛盾的

基礎上關于發(fā)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給辯證法下了科學的定義:

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辯

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

的內部矛盾。對立統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等一系列

規(guī)律和范疇構成了唯物辯證法的體系,其中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其實質和核

心??梢园艳q證法簡要地規(guī)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

6自由

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

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個

歷史性的過程。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

的地方才開始。在必然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

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

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

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

變換。

7共產主義

答:共產主義是通過消滅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會隔閡和階

級,以把全人類從壓迫和貧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沒有階級制度、沒

有生產資料私有制、沒有政府,以及集體生產的社會。共產主義是在社

會主義社會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是共產主義社會發(fā)展的高級階段,

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咎卣魇俏镔|財富極大豐

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8以人為本

答: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

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

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

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新發(fā)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fā)展的

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

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發(fā)展的根本出發(fā)點。人類生活的

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fā)展觀,從根

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

發(fā)展。

9政治文明

答:政治文明是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政治成果的總和,一般表現為人們

在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中關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實現程度。政治文

明是由國家構成的社會活動的產物,最終是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政治

文明的形成受到一定階級關系的決定性影響。同時還受到社會的政治環(huán)

境、歷史傳統、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政治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主要部

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國家的文明水平,也是人類社會

文明的主要標志,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整個社會文明系統的主導和

保證。政治文明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它的程度

不斷提高。

二、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64分)

1簡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答:(1)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

在的關系問題。

(2)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并產生人類意識以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

結起來無非是兩大類現象: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人類的一切活動歸納

起來無非是兩大類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這兩大類現象

和人類的這兩大類活動,都不能不涉及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

問題。這兩者的關系問題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問

題,同時也就必然成為哲學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

(3)哲學基本問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問

題。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就是人作為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

的過程。沒有存在和思維關系的發(fā)生,任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都不

可能實現。所以哲學基本問題也是人們在實際活動中的基本問題。

(4)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只有科學解決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才能為在實踐中理

解世界的本質,把握世界的聯系和發(fā)展,認識包括人類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

律在內的整個世界的規(guī)律奠定基礎。

2簡述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理由。

答:(1)唯物辯證法的體系由對立統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

否定規(guī)律等一系列規(guī)律和范疇構成,其中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其實質和核

心。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

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guī)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

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fā)揮?!?/p>

(2)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因為:

①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

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

②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fā)展的內在動

力,事物普遍聯系的實質就是事物之間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

體系;事物發(fā)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揚棄舊事物的過程,它體現著事物內

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③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以及唯物辯證法

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guī)律和范疇的實質,也是理解

這些規(guī)律和范疇的“鑰匙”。

④唯物辯證法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立統一規(guī)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自覺地堅持以對立統一規(guī)律認

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3簡述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原因。

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1)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人們要改造世界就必須首先認識世界,人

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

任務也總是圍繞著社會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的。社會實踐的需要

始終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對社會的認識也是如此。

(2)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人類實踐活動提出的問題歸根結底只能依

靠和通過實踐來解決。實踐創(chuàng)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使人的認識

能夠不斷發(fā)展。生產實踐的巨大發(fā)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

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實驗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設

計成為可能??梢哉f,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才成為可能”。

(3)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fā)展。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

對象,才能使對象的真實狀態(tài)、屬性、關系、本質和規(guī)律得到充分的暴

露;也只有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地同對象相接觸,才能使對

象的各種現象反映到頭腦中來,形成一定的直接經驗,并進而上升到理

性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實踐經驗,并加以

總結提高,推動認識不斷發(fā)展。

(4)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

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

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人們只有在實

踐中才能檢驗自己認識的真理性。

總之,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產生,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發(fā)展,并受實踐檢

驗的。認識依賴于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

4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辨證關系的內容。

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

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

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二者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居支配地

位、起決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歷史

上的各種生產關系都是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其次,生

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

求時,人們就要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

的發(fā)展。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

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

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

展。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

動。這種矛盾運動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

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huán)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fā)展,

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高級階段。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

現實意義。首先,這一原理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fā)展是“社會進

步的最高標準”。其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

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5簡述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chuàng)造者觀點的理解。

答:(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

會歷史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人民群眾的最穩(wěn)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

知識分子。

(2)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

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作用是同社會基本

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前進的過程相一致的。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行動代

表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歷史發(fā)展的結局。

(3)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

生產力的體現者的勞動群眾,創(chuàng)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

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

(4)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實踐為

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設施。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活

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

(5)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同

時,也創(chuàng)造并改造著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最

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卻不會隨生產力的發(fā)展自發(fā)地實現和完成,

而必須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

(6)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經濟條

件對于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活動有著首要的、決定性的影響。政治條件對人

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活動也具有直接的影響。

6簡述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內涵。

答:(1)科學發(fā)展觀,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fā)展

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

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

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

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

思想。

科學發(fā)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fā)展的

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發(fā)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fā)展趨勢,借鑒國外發(fā)

展經驗,適應新的發(fā)展要求提出來的。

(2)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協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①科學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范疇之一,

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緊緊抓住和不斷推動發(fā)展,才

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我

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關鍵。

②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

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根

本要求。

③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xù)。我們所追求的發(fā)展是全面

的發(fā)展、協調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發(fā)展;協

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要相互適應;可持續(xù),是指發(fā)展進程要有持久

性、連續(xù)性。

④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發(fā)展中大國治國理政

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我們處理各方面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zhàn)略

方針。堅持統籌兼顧,就是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guī)劃,又要抓住牽動全

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7民主社會主義評析。

答:(1)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1951年通過的

《法蘭克福聲明》所反映的綱領、政策的總稱,是西歐工人運動中改良

主義思想的積累與沉淀,是一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改良主義思想體系,也

是當今國際社會頗有影響的一股政治勢力。

(2)民主社會主義的特點是世界觀是多元的。

①多元性:理論來源是多元的;實踐是多樣的。

②倫理性:認為社會主義是道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自由、平等、博

愛、人道主義的表現。否認社會主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③改良性:托馬斯·邁爾講“目標明確的改良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

特征”;社會只有不斷改良,才能發(fā)生變化;實行“漸進主義的一步一步

的戰(zhàn)略”。

(3)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

①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②反對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再把社會主義作為奮斗目標。

③否定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④試圖通過社會福利制度解決社會的兩極分化。

⑤在政治上,主張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

⑥用價值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4)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qū)別:創(chuàng)始人不同;指導思想不

同;哲學基礎不同;變革現實的道路不同;奮斗目標不同。

(5)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影響深廣的原因

①它在當今世界,特別是在歐洲國家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②它標榜一種似乎不偏不倚的中間立場,似乎不給社會帶來陣痛和代

價,通過改良就可以根本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和消除社會弊病,滿足廣大

群眾的利益。

③它利用或夸大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某些失誤,攻擊科學社會主義,甚

至還以“馬克思主義”為幌子以欺騙和爭取民眾。

8簡述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答: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

的基本矛盾。

(1)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

展,資本主義生產不斷社會化。但是,在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和剝

削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中,社會化的生產力卻變成資本的生產力,變成

資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勞動、生產剩余價值、實現價值增殖的能力。

①已經社會化的、由勞動者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本應該由勞動者共同

所有,卻被少數資本家私人占有。

②已經在社會范圍內實行嚴密分工、協作而社會化了的生產過程,本應

由社會按照社會需要進行管理、調節(jié)和控制,卻分別由各自追求最大限

度利潤的私人利益的少數資本家進行管理。

③共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產品,本應由勞動者共同占有,用于滿足社會

需要,卻被少數資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這

就形成了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

矛盾。

(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

會的具體體現。資本主義越發(fā)展,科學技術以至社會生產力越發(fā)展,生

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就越是成為資本的生產

力,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的手里,資

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是:

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②企業(y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矛盾;

③階級表現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

三、論述題(每小題16分,共32分)

1試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

答: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依據。唯物

辯證法揭示,世界萬物都是由矛盾構成。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

矛盾就是構成事物的要素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過

程與過程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1)和諧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協調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表現為不同事物之間

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而相互要求和相互依存達到了一致。因此,和諧

本身也是一種矛盾關系,即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間既對立

又統一的關系。和諧只不過是事物在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中,“統一”占

據著矛盾的主導地位,是事物變化的主流趨勢,從而事物處于相對穩(wěn)定

的發(fā)展階段和協調狀態(tài)。

①和諧作為矛盾關系,它具有相對性。這不僅在于和諧是相對于不和諧

而言的事物發(fā)展狀態(tài),還在于判斷事物和諧的標準、事物和諧的程度都

是相對的。

②和諧作為矛盾關系,它具有層次性。和諧的層次性不僅表現在不同層

次的事物之間和同一層次的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在內容上的不同,也表

現在同一事物在其不同發(fā)展階段上和諧的內容、標準、程度也不相同。

③和諧作為矛盾關系,它具有動態(tài)性。和諧的動態(tài)性首先突出地表現在

它是一個從不和諧到和諧的動態(tài)過程。其次,事物的和諧本身也是一個

從低程度向高程度推進的動態(tài)過程。

④和諧作為矛盾關系,它具有必然性。矛盾構成事物,矛盾構成現象,

矛盾構成世界。矛盾的運動形成事物的過程,矛盾的發(fā)展狀態(tài)就是事物

的狀態(tài),矛盾是產生“一切”的最終根源。因此,和諧作為矛盾關系,作

為矛盾運動的產物和狀態(tài),它是無條件的,具有必然性。

(2)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協調狀態(tài)。在范圍上,它包括

人與人之間在社會交往中的協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官方與老百姓之

間的協調(社會治理的和諧,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之間的和諧),地方

政府在執(zhí)行政策過程中與中央要求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人和

環(huán)境的和諧),不同地區(qū)之間發(fā)展的協調以及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和諧。

在內容上,它包括經濟、文化、政治各自內部不同方面之間的協調發(fā)

展,也包括經濟、文化、政治三方面之間的協調發(fā)展,還包括這三個方

面與個人全面發(fā)展之間的協調,以及個人全面發(fā)展自身各個方面之間的

協調發(fā)展等等。和諧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協調狀態(tài),它也

具有相對性、層次性、動態(tài)性和必然性。

①和諧社會的相對性,首先在于它是相對于沒有利益根本對立的對抗性

矛盾的社會而言;其次,和諧社會僅僅是指社會矛盾沒有尖銳化的社會

狀態(tài)。

②和諧社會的層次性首先表現在不同等級的社會形態(tài)有著不同的和諧;

也可以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tài)內部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生產力這三大層

次之間的協調發(fā)展;表現在政府、社會組織、家庭、個人之間的協調發(fā)

展,表現在個人與群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同層面上的協調發(fā)展;

表現在個人的體質、文化知識、能力、思想品質、精神追求等不同層次

之間的協調發(fā)展;還可以表現在人和自然層次上的和諧發(fā)展。

③和諧社會的動態(tài)性是指和諧社會是一種運動著的社會狀態(tài),是一個動

態(tài)的過程。

④和諧社會的必然性來自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類社會

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正是和諧社會具有必然性從根本上構成了構建社會主

義和諧社會的哲學根據。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的和諧社會。其基

本特征“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

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

發(fā)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

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

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

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

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chuàng)造愿望得到

尊重,創(chuàng)造活動得到支持,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成果得到肯定;安

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

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fā)

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

2試述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斷。

答: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探討,經歷了一個從唯心主義到徹底的唯物主

義的逐步深化和科學化的過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形成過程

中,先后在三個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三個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分別

是“勞動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

和”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1)人的本質即勞動

①勞動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或內在本質)。人的本質是非異化的

勞動。馬克思根據對異化勞動的深層剖析,最終歸結為一點——真正的

屬于人的本質的勞動應該是一種自愿的勞動。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明確地

提出將勞動與人的本質相聯系的觀點。這一觀點是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人

的本質的開端,它為建立科學的人的本質觀奠定了基礎。

②馬克思深刻地論述了人的“類”本質。馬克思認為,人首先是作為一種

自然有機體而存在,自然無機界是人賴以生存的條件,人的實踐活動是

人和自然界相聯系的直接形式。

③馬克思從側面提出了人的本質還在于社會性。首先,勞動是人的社會

性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其次,不論人的活動屬于什么領域,都離不開社

會,都受社會制約。

(2)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是馬克思從社會實踐出發(fā)對人的本質做出了最基本的科學規(guī)定,這是

他對于人的本質的認識的質的飛躍,是他經過長期而艱苦的探索、研究

所得出的科學結論。

①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是一種受自然制約的自然存在物。

②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還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物。人具有主體性并通

過對自然認識與利用的實踐活動,通過對象世界和社會關系把自己和動

物區(qū)別開來,表現出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

的”的能動性。

③人是物質運動的最高產物,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有實踐能力的萬物

之靈。認識到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表明,馬克思

對于個人和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個

人與個人的關系是一種經濟的和社會的關系,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

而隨著種種社會關系的改變,人的本質也必然發(fā)生變化。

(3)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觀點,并具體論述了生

產勞動、人的需要同社會關系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關于人的本質實

際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更具體了。

①關于生產勞動和社會關系之間的關系。生產勞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

系中進行的,而人們的任何社會關系,都是在勞動以及以勞動為基礎的

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樣,人們通過勞動產品之間的

關系便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

②關于社會關系和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滿足需要

的活動,把人們必然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了種種社會關系。另一方面,

人們的社會關系促成了社會需要。

③關于勞動和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生產勞動是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

動。需要引起生產勞動,生產勞動滿足需要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

又推動生產勞動的發(fā)展。生產勞動不能離開需要,離開需要就使它失去

了目的,失去和人的需要是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綜上所述,就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三種論述(勞動、社會關系、人的需

要)而言,三者之間是密切聯系、密切制約的,而人的本質就存在于三

者的辯證關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機統一中。

2008年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

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解釋下列概念(每小題6分,共30分)

1量變與質變

2物質與意識

3真理與價值

4社會基本矛盾

5剩余價值

二、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世

界是可以認識的。

2勞動力和勞動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成為商品。

三、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怎樣理解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的普遍原理?

2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簡述資本積累的實質及其客觀必然性。

4試析社會主義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四、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試用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決定力量的原理說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方

針的正確性。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深化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研究和認識?它對

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有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一、解釋下列概念(每小題6分,共30分)

1量變與質變

答:事物的聯系和發(fā)展都采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tài)和形式。量變是事物

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wěn)定性的不顯著變

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xù)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

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xù)性的中

斷。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

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

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

替循環(huán),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guī)律性。質量互變規(guī)律體現了事物發(fā)展的

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2物質與意識

答:①恩格斯認為物質這個名詞是各種物的總和的簡稱,用來把感官可

感知的許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列寧對物質概念的

規(guī)定是: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

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

反映。物質范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

識所反映。

②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

的主觀映像。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

物。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

的統一。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

——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

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3真理與價值

答: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人類的認識活動從

總體上講是為了獲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導實踐,以取得實踐的成功。真

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就真理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人們對它

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來說,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

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

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哲學上的價值概念

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對各種特殊的價值現象的本質概括。價值具有客

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和多維性。

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是辯證統一的。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

辯證統一為前提;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

是具有價值;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

相互促進的。

4社會基本矛盾

答: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從社會領域中的矛盾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

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fā)展過程始終,規(guī)定社會發(fā)展過

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并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

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這兩對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并規(guī)定了社會發(fā)展過程中

各種社會形態(tài)、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

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社會基本矛盾規(guī)定

并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

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

力。

5剩余價值

答:剩余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價值增殖過程是

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價值增殖過

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在價

值增殖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于

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

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

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

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資本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

值。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

二、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世

界是可以認識的。

答:這種觀點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都堅持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

映,即承認人的認識是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即都承認客觀世界是可以

認識的。

(1)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

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它有兩個嚴重的缺陷:

①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②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不能把認識看

作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直觀的消

極被動的反映論是不科學的。

(2)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繼承了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合理前提的

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

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科學地規(guī)定了認

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

與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

系。就是說,主體是為了實現一定認識目的而自覺地、主動地在改造世

界的過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對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歷

史地變化發(fā)展著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

雙向互動過程,是一個認識主體能動地創(chuàng)造的過程。

②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應用于考察認識的發(fā)展過程,

科學地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多方面的辯證關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

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識看成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

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

2勞動力和勞動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成為商品。

答:這種觀點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勞動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勞動不能成為商品。

(1)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的使

用即勞動。人的勞動是任何社會進行生產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基本

要素,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

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

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

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

件。勞動力成為商品,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發(fā)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

新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

買賣關系,而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的關系。

(2)勞動是人們運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是勞動能力

的耗費和發(fā)揮。勞動的存在必須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為條件。在

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的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

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但勞動本身沒有價值。勞動是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任何商品,在出賣之前必須有獨立的存在。勞動是

一個抽象的概念,勞動只有依附“勞動者”才會存在,因此是不會成為商

品的。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勞動是勞動力的使

用,勞動力在身體中發(fā)揮作用時才是勞動。所以,勞動在任何條件下都

不能成為商品??茖W地區(qū)分勞動力和勞動,是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工資本

質的關鍵,不能把兩者混為一體。

三、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怎樣理解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的普遍原理?

答:聯系和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和發(fā)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樣

性。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認為世界是一個有

機的整體,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

約之中,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作為一個普遍的哲學范疇,

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

用的關系。

(1)聯系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

的。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聯系著而

存在的,這是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要求我們

要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fā),這是唯物辯證法同唯心辯證法、詭

辯論的重要區(qū)別所在。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在聯系的觀點上堅持了

唯物論。

(2)聯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聯系的普遍性有三層含義。

①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

的結構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之中。

③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界到人

類社會,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東

西。實踐作為人的生命活動和社會存在的形式,實質上是人類所特有的

聯系形式,即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社會中人與人的一切現實聯系的基本

方式和途徑。這已為人類的實踐經驗和科學發(fā)展所證明。整個世界是一

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網結,

并通過這個聯系之網體現出聯系的普遍性。

(3)聯系具有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樣的,因而事物的聯系也是多

樣的。事物聯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

聯系,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等。不同的聯系構

成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

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

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tài)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當代

中國正在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正

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

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

的協調和持續(xù)的發(fā)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日趨緊密,

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fā)展進程中諸方

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fā)展自己。

2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答:(1)真理的檢驗標準,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

符合及符合的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

于真理標準的基本命題。

(2)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的全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

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①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它的

本性在于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檢驗真理就是判斷主觀認識與客觀實

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只能將主

觀與客觀聯系起來,而能夠聯系主客觀的只有實踐,唯一能作為檢驗認

識的真理性標準的只有實踐。因此,實踐是把主、客觀聯系起來的橋

梁,是主觀與客觀的“交錯點”。

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的特點。正是實踐這一直接現實性的特點,使主觀觀念可以在現實中得

到印證,是否符合客觀實在,是否取得預想的向良性方向發(fā)展的結果,

使它成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依據。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

中,才能把主觀認識同客觀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并加以對照。把從實踐中

得來的認識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如果達到了預期的

目的,認識變?yōu)楝F實,就證明這種認識是真理,否則就不是真理。

(3)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不排斥邏輯證明的作用。合乎邏輯

的思維既是實踐的指導思想,又是理解、總結和表達實踐成果的必要條

件。但是邏輯本身也是以往人類實踐的精神成果,邏輯推理的前提和邏

輯法則的真理性也要靠實踐來檢驗。某些邏輯證明的結論,還必須經過

實踐的檢驗,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實踐高于邏輯證明,檢

驗真理的最終標準也只能是實踐。

(4)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堅

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因此,要堅持一切從實際

出發(f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3簡述資本積累的實質及其客觀必然性。

答: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

累。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的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

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兩極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資本主義失業(yè)現象的

本質,深刻地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

(1)資本積累的本質,就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

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

治。

資本積累的源泉是剩余價值,資本積累規(guī)模的大小取決于對工人的剝削

程度、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以及資本家

墊付資本的大小。資本積累就是依靠剝削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而實現

的。隨著資本積累和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資產階級手

中,而社會財富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無產階級則只占有少部分社會財富。

這樣隨著資本積累必然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資本積累還是資本主義社

會失業(yè)現象產生的根源。隨著資本積累而產生的失業(yè)是由資本追逐剩余

價值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導致的。

(2)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在于:

①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

義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資本家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除了提高對工人

的剝削程度外,還必然增加資本量,以擴大生產的規(guī)模和剝削的范圍。

對剩余價值的狂熱追求,驅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剩余價值規(guī)

律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

②資本積累也是由競爭規(guī)律決定的。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的

規(guī)律是資本積累的外部壓力。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大資本總是處在有利

的地位。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擊敗對手,資本家只

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資本規(guī)模。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激烈競

爭,迫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4試析社會主義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答: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樣性的。社會主義在發(fā)

展過程中,由于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

性,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階級

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史和現實

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必然呈現

出多樣性的特點。

(1)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和社會發(fā)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道

路具有不同的特點。實踐表明,雖然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作

為社會主義建設起點的生產力狀況都比較落后,但是,各國之間也存在

著較大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和

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fā)展戰(zhàn)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

行社會主義建設。

(2)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

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他們進行活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各

個民族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

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

他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

義根植于本國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3)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

因。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時代

和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而發(fā)展。從世界范圍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應該

根據時代和實踐發(fā)展的要求,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從具體的國家來說,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根據時

代和實踐發(fā)展的要求,適時地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活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總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多樣性,是一個真理。實踐證明,堅持社會

主義,不等于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

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

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失敗。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中,多樣化的

趨勢日益突出。這種多樣化的趨勢,既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

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它從世界歷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

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四、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試用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決定力量的原理說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方

針的正確性。

答:(1)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

素。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條件,而且它作

為勞動對象也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同時,人口因素也是重要

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社會發(fā)展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人是社會生

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等狀況對社會存在和發(fā)展

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無論是地理環(huán)境還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脫離社會

生產而發(fā)生作用,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

(2)在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

量。

①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人類

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②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

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

③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fā)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fā)展,

決定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fā)展。

(3)物質生產方式決定了整個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物質生產方式構成了

整個社會形態(tài)的基礎,它的發(fā)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規(guī)定了一個社會的性質

和基本面貌。馬克思曾經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以封建主為首的社會,

蒸汽磨產生的是以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4)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是歷史發(fā)展的根

本動力。生產方式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二者的矛盾運動發(fā)

展到一定階段,當生產關系由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形式變成阻礙生產力發(fā)

展的桎梏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整個社

會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fā)生變革。新的生產方式代替了舊的生

產方式,原來的社會制度也就為另一種更高、更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

(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服從這個大局,

這是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的原理,分析當代

國際形勢和我國具體情況而確定的一個基本方針。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生產力和社會經濟更具有緊迫性。只有大力發(fā)展生

產力,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鞏固、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20多年

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深化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研究和認識?它對

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有哪些啟示?

答:通過對商品關系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

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的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及其變化規(guī)

律、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和貨幣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及

其作用,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1)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現在人類進入了21世紀,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社會經濟條件發(fā)生

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情況,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根

據變化了的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前進。

①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做出新的界定。在當今

時代,隨著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服務性勞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生

產性勞動應當包括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服務性勞動。因此,應當在

理論上充分肯定服務性勞動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以利于推動第三產業(yè)

更快的發(fā)展。

②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chuàng)造中所起作用的

認識。在當今社會,在科技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越來越重要的條件下,科技

勞動和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不僅作為一般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起著重要

的作用,而且作為更高層次的復雜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大大高于簡單勞

動。因此,應充分肯定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創(chuàng)造價值中付出的勞

動,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們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貢獻相對稱,以充分調

動和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③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chuàng)造中作用的

認識。應該堅持馬克思關于人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勞動價

值論的基本觀點。同時,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

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形成中的重要

作用,把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擺到重要的位置。

④深化對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

聯系又有區(qū)別的范疇。價值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是屬

于分配領域的問題。價值創(chuàng)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價值創(chuàng)造

也就沒有價值分配;但價值分配又不僅僅取決于價值創(chuàng)造。在實際經濟

生活中,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體現一定的生

產關系。

(2)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①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余價值論

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

的同時,創(chuàng)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

值,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

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為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創(chuàng)立剩

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此外,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

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chuàng)立也都

同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

的樞紐”。

②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在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分

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開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關于價值的本質

和價值量的規(guī)定的理論,關于價值形式的演變和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的

理論,關于價值規(guī)律的理論等,都是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

發(fā)展最一般規(guī)律的揭示。我國正在實現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的轉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在發(fā)展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所揭示的關于商品生產和

商品交換的一般理論,對于我國深化經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

義。

2009年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

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解釋下列概念(每小題6分,共30分)

1真理與價值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3社會基本矛盾

4金融資本

5經濟全球化

二、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運動就

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

2在知識經濟時代,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

三、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怎樣理解“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深刻內涵?

2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3簡述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4試析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四、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試述馬克思關于平均利潤形成過程的理論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的啟示。

2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需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促進經

濟發(fā)展。同時,我國自然資源十分有限,環(huán)境污染較嚴重。我們面臨發(fā)

展經濟和保護環(huán)境的雙重任務,面臨開發(fā)資源和保護資源的矛盾。請結

合這一實際,并根據你對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的理解,談談在利用科學

技術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答案

一、解釋下列概念(每小題6分,共30分)

1真理與價值

答: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人類的認識活動從

總體上講是為了獲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導實踐,以取得實踐的成功。真

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就真理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人們對它

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來說,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

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

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哲學上的價值概念

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對各種特殊的價值現象的本質概括。價值具有客

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和多維性。

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是辯證統一的。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

辯證統一為前提;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

是具有價值;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

相互促進。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答: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

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

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點。

感性認識是用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現象即

外部聯系為內容,還沒有深入到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

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

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理性

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具

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質為內容,因而是深刻

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辯證聯系。首先,理性認識依賴于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

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最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區(qū)分是相對的,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

3社會基本矛盾

答: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從社會領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

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fā)展過程始終,規(guī)定社會發(fā)展過

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并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

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這兩對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并規(guī)定了社會發(fā)展過程中

各種社會形態(tài)、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

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社會基本矛盾規(guī)定

并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

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

力。

4金融資本

答:金融資本是由工業(yè)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

種壟斷資本。隨著生產集中和壟斷的發(fā)展,銀行資本由集中走向壟斷,

工業(yè)壟斷資本對銀行的依賴增強,大銀行同大企業(yè)的金融聯系更加密

切,形成了固定的關系。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yè)壟斷資本,通過金融聯

系、資本參與和人事參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壟斷

資本,即金融資本。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是金融資本取代產業(yè)資本

占統治地位的基礎。而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又反過來通過各種信用

手段,促進產業(yè)資本進一步集中和壟斷。產業(yè)資本和銀行資本形成壟斷

以后,兩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它們相互滲透,日益溶合,終

于形成了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投資對象主要是金融產品,如投資于股

票,債券,銀行等。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資本全球化是國際資本

流動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5經濟全球化

答: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fā)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

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

國、各地區(qū)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qū)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

依賴的一體化過程。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

產經營活動實際上就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組織,這意味著經濟全球化

的趨勢已經萌芽。到20世紀8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則大大加快

了。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樣性的,表現在: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

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業(yè)經營的全球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

發(fā)展、跨國公司的發(fā)展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二、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運動就

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

答:這種觀點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是不

可分割的。

(1)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

性。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運動是物

質的固有屬性,物質世界運動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別的什么地方,而就

在物質世界本身。

(2)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

屬性,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

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

的主體。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

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設想無物

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

(3)各種運動形式的承擔者都是物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

任何領域中的任何形式的運動,都以物質為其現實基礎。所以脫離物質

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

(4)物質和運動不可分,但并不是說二者沒有區(qū)別。運動不是物質,物

質也不是運動。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

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

攝影、反映。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運動不過是作為物質

的根本屬性而存在著。

2在知識經濟時代,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

答:這種觀點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不能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

(1)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重要核心內容。商品生產過程是各

種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各種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

作用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關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而言,土

地、材料、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是商品使用價值的物質要素,與勞動

者的具體勞動一起,共同構成了使用價值的源泉。但就商品價值的創(chuàng)造

而言,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

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離開了人的勞動,價值增長就不可能實現,勞動

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

(2)在信息經濟社會中,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本身并不能

創(chuàng)造價值,但在生產中的應用可以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更廣、性能更好,

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給人類的生產帶來極大的方

便,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在這一時代,知

識和技術甚至成為首要的生產力。但價值的增長源泉仍是勞動,而不是

知識。知識不創(chuàng)造價值,它本身的價值也必須通過生產者的具體勞動才

能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成為商品價值的一個構成部分。

此觀點的錯誤在于,沒有認清價值的來源。

三、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怎樣理解“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深刻內涵?

答:(1)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類的產生、生存和活動,是以實踐為基本方式

和標志的。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其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

本質的社會性。最后,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

(2)實踐創(chuàng)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實踐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和“能動的自然存在

物”,創(chuàng)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和提升出

來,形成了人類社會。

(3)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①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是人以自身

的活動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人

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

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實踐以濃

縮的形式包含著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②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改造

社會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在整個社會生活過程中,物質生產實踐具有

基礎和決定作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三種實踐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作用,并對象化為社

會的基本結構,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首先是通過

物質生產,所以說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只能存在于

人的實踐活動中,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

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力就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的結果。社會

發(fā)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過程。社會歷史的變遷

和進步是人們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的實際體現??梢姡瑢嵺`活動是社會

發(fā)展的動力之源。

總之,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構成社會的人是從事社會實踐

活動的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是千百萬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生活

的全部內容就是社會的人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

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現和本質特性。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一切社會現象最后的根源。人通過實踐活動

把握物質世界,又通過實踐活動改造物質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實踐是

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是實踐的產物和過程。

2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答: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這是因為:

(1)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

力。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學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

整體,聯系是復雜多樣的。但不論是什么樣的聯系,其根本內容都是互

相排斥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既對立又統一。而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

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質的聯系,即相互區(qū)別、相互對立的矛盾雙方之

間的聯系,揭示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這就從根

本上闡明了聯系和發(fā)展的實質。

(2)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貫穿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它

們的關鍵。既然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了聯系和發(fā)展的實質,那么,它當然

也貫穿于辯證法的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之中。辯證法的諸對范疇,在本質上

無一不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立統一規(guī)律內在地把辯證法的其他規(guī)律和

范疇聯結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從而成為貫穿辯證法的中心線索。辯

證法是永恒發(fā)展的科學,只有從對立統一中,才能了解發(fā)展的動力源

泉、根本內容和實在過程;才能從根本上同形而上學的發(fā)展觀區(qū)別開

來。

(3)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謂認識世界歸

根到底是認識世界的矛盾,所謂改造世界歸根到底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來

解決世界的矛盾,因此掌握了矛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不僅為人們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而且也為人

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方法論在本質上是客

觀規(guī)律的主體化,是客觀規(guī)律的主觀應用。作為世界觀,唯物辯證法就

是關于世界的矛盾觀。所以,對立統一規(guī)律即矛盾規(guī)律轉化為認識方

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3簡述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答: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

置中起基礎作用的經濟。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

(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別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fā)達商品經濟的表現形

式和現代形態(tài)。

①商品經濟是通過商品貨幣關系實行等價交換的經濟形式,通過價格、

供求、工資、利率、競爭等市場機制來運行;市場經濟則是表明在商品

經濟條件下,以市場機制為導向配置經濟資源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和

市場經濟都只是一種經濟“手段”

②商品經濟作為一種勞動交換和經濟聯系的經濟形式,是與自然經濟和

產品交換經濟相對應的;市場經濟是市場對整個社會資源配置起基礎性

作用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是與計劃配置社會資源的計劃經濟相對應

的。

(2)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聯系

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聯系,集中體現在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等范疇

上。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①商品貨幣關系的存在是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商品經濟規(gu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