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尚莊遺址區(qū)發(fā)掘簡報_第1頁
山東平尚莊遺址區(qū)發(fā)掘簡報_第2頁
山東平尚莊遺址區(qū)發(fā)掘簡報_第3頁
山東平尚莊遺址區(qū)發(fā)掘簡報_第4頁
山東平尚莊遺址區(qū)發(fā)掘簡報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平尚莊遺址區(qū)發(fā)掘簡報

該遺址位于山東省平尚莊村東側的一個高山上,被稱為“山子”。東距茌平縣城二公里。面積約七萬多平方米。遺址是社員1975年春生產中發(fā)現(xiàn)的。同年秋季,由省和部分地、縣的文物工作者組成一個發(fā)掘小組,進行了第一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為750平方米,主要為大汶口文化類型和龍山文化類型的遺存?,F(xiàn)介紹如下:一、文化層和大t392遺址中心部分文化層較厚,除大汶口和龍山文化層外,還有西周層、漢代層和近代擾亂層。這次發(fā)掘的大部分探方集中在遺址的西部,這一帶上部文化層大都因早年用土遭破壞,耕土下即為龍山文化層和大汶口文化層,現(xiàn)以Ⅲ區(qū)T412為例說明如下:第一層:耕土,厚0.1—0.5米。第四層:黃褐土,土質硬,內夾少量炭屑及紅燒土碎塊,厚0.2—0.85米。第五層:灰褐土,土質很硬,較純凈,陶片不多,厚0.8米。第六層:紅褐土,土質堅硬而純凈,陶片較少,厚0.9米。根據地層疊壓及遺跡間的打破關系,以及遺物間的差別,尚莊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可分三期:即尚莊第一期文化(包括第五層、第六層及壓在第五層下的墓葬);尚莊第二期文化(包括第四層以及壓在第四層下面的灰坑);尚莊第三期文化(包括耕土下開口的灰坑和墓葬)。二、各類出土的出土文物墓葬十五座。全系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坑一般長1.5——2.5、寬0.55——1.5、深0.55米左右。最大的為M22,墓坑長3.1、寬1.9、深0.88米。其中四座墓有熟土二層臺,三座墓有原始木棺。方向多在88°—98°之間。除三座墓為二次葬,頭向不明,M4為雙人仰身直肢葬外,其余為單人仰身直肢葬,皆頭東腳西。隨葬品一般都不豐富。三座墓無隨葬品。隨葬一至八件器物的七座墓。隨葬十二至二十二件器物的五座墓,墓的規(guī)模也較大,有二層臺和葬具的都在這五座墓之中。隨葬品主要是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生產工具有石、骨、蚌器等。此外,有裝飾品及獐牙。M25骨盆旁發(fā)現(xiàn)一龜甲。遺物文化層中出土物很少,無完整器物。下面介紹的是墓葬中出土的部分隨葬品和社員在生產中發(fā)現(xiàn)的部分器物。生產工具中的石器有鏟、斧、紡輪,皆通體磨光,有孔。骨器有錐、鏃等。簇為扁圓錐和葉形二種。蚌器有鏟、斧,皆有孔。生活用具中的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次之,白陶很少,未見黑陶。陶質以泥質居多,夾細砂次之,夾粗砂又次之。全系手制。紋飾多素面磨光,除彩陶和彩繪陶外,僅個別飾籃紋、錐刺鋸齒狀紋、附加堆紋、凹弦紋,也有個別飾泥突。器形以鼎、罐、杯、壺、鬶為主,尊形器次之,缽、匜、勺、觚、背壺、釜較少,此外,還有一件罕見的四袋足盉。彩陶和彩繪陶很精美。從器物造型和彩陶器看,遺物中有早晚之別。早的有彩陶和彩繪陶器,晚的則無。彩陶多為赭、白色,彩繪陶多以朱、黃色的直線、弧線、三角為母題,以白彩點紋填充,組成各種繁褥的圖案,線條流暢。有的色澤仍很鮮艷。各類器物特征見表一,圖一、二、一〇。裝飾品有內圓外方、肉窄而厚的玉鐲,有肉寬而薄和肉窄而厚的石鐲,還有鏃形石墜、綠松石飾、嬴(螺,貝類)飾和牙梳、牙束發(fā)器等。從上述墓葬的形式、結構及葬俗看,與大汶口文化墓葬相同,隨葬器物組合——鼎、罐、壺、杯、鬹、背壺,或兼有盉、觚、缽、匜、尊形器、釜等也基本相同,都有手握獐牙的習俗。從遺物看,典型器物的造型亦都相同。但這里出有四袋足盉,未見豆,彩陶和彩繪陶器也各具特色。就整個文化面貌看,它們之間的共性占主導地位,差異性是次要的,差異性可能由于地域的不同。我們認為尚莊第一期文化屬于大汶口文化系統(tǒng),其年代相當于《大汶口》墓葬的中期。三、宣裝線典型瓷器、帶孔的山東區(qū)域遺跡沒有發(fā)現(xiàn)保存完整的房子,也沒有發(fā)現(xiàn)墓葬?;铱影l(fā)現(xiàn)數(shù)量也不多,一般為圓形,少數(shù)為橢圓形。圓形坑口徑不大,一般為1.5——2.1米,形制規(guī)整,坑底平坦。出土完整陶器較多,獸、畜骨、蚌殼也不少。H62在坑底還遺存一層厚5——10厘米的魚鱗和魚刺堆積。遺物生產工具中蚌器數(shù)量最多,骨角器次之,石器很少。蚌器僅蚌刀一種,呈長方形和圭形,均有二穿。骨鏃,鋒為三角形,磨制光滑,銳利。石器僅一件未經磨光的石。紡輪,一面平,圓餅狀,有孔,系陶質。生活用具中的陶器,陶色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占半數(shù)以上,其次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和泥質黑陶。細泥灰、黑陶數(shù)量很少。紋飾中素面磨光占絕對優(yōu)勢,其次為籃紋,再次為方格紋,繩紋極少,也有極少量的附加堆紋、劃紋、凹弦紋和錐刺紋。巳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只有一部分形體較大和腹部拍印紋飾的器物,采用分段筑成法,即底為輪制,腹為手制,口為輪制或慢輪加工,這類器物的內壁一般均留有比較明顯的接合痕跡。個別器物是手制的,其余全系輪制。器形規(guī)整,器壁較薄,火候較高。主要器形有罐、盆、鼎、鬶、甗、豆、碗、器蓋,還發(fā)現(xiàn)一件飾有方格紋的斝。各類器物特征見表二,圖三、四、五、一一。本期陶器中的粗頸鬹、鳥頭形足盆形鼎、器蓋都是山東龍山文化中常見的典型器物。雖出現(xiàn)了山東龍山文化中尚未見的斝,但其形制與河南龍山文化所出的斝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從本期的整個文化面貌看,當屬山東龍山文化系統(tǒng)。四、從文化程度上看,主要有鋼質、陶質、裝飾技術遺跡本期灰坑數(shù)量最多,以圓形、底呈鍋底狀者居多。遺物豐富,除出土大量陶片外,亦出大量的獸、畜骨和蚌殼。H108中埋有人頭骨,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墓葬三座,南北向。葬式皆為單人仰身直肢,頭北腳南。均無隨葬品。遺物生產工具和第二期文化一樣,仍然是蚌器最多,其次骨、牙器,石器較少。蚌器除原有長方形和圭形兩種蚌刀外,又出現(xiàn)了蚌鋸(習稱蚌鐮)和三棱蚌鏃。骨牙器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器形,如圓錐狀和扁圓錐狀鏃、骨錐、牙錐、骨鑿等,此外還有骨針、骨簪、骨牌等生活用品和裝飾品。這里還出土有卜骨,它與其他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所出的卜骨相同,也是只經燒灼,無鉆無鑿。石器有長方扁平石斧、葉狀石鏃和細石器三角形鏃。細石器過去在冀東的唐山大城山、冀南的邯鄲澗溝、永年臺口、磁縣下潘汪、豫北的安陽后崗、同樂寨等龍山文化遺存中以及山東龍山文化許多遺址中均有出土,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分布如此廣泛,我們認為它應是龍山文化的因素之一。陶器有網墜、紡輪等。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第三期文化與第二期文化相比,陶片數(shù)量顯著增加,器物型式復雜,大型、厚重的器物大量出現(xiàn)。陶質仍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占半數(shù)以上,其次為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有極少量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白陶。紋飾以素面磨光占大多數(shù),其次為籃紋,再次為繩紋和方格紋。繩紋的明顯增加是本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制法上與前期基本相同,但寬扁橫耳、緊貼于器壁的繩狀耳、子母口,以及盲鼻、鉚釘狀等裝飾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本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主要器形與前期相比,新出現(xiàn)了鬲。前期的斝在本期尚未見到。各類器物特征見表三,圖六、七、八、一二。夾砂罐數(shù)量最多,型式復雜,仍然是主要炊器。鼎可分盆形、罐形和盤形三類,鼎足除延用鳥頭形和側三角形鼎足外,又出現(xiàn)了“V”字形鼎足。鬲和甗是本期使用較為廣泛的炊器。鬲中口,近直壁,袋足肥碩,素面,腹壁留有刮制痕跡,沿下有對稱盲鼻(圖八:3),是在其他龍山文化遺存中尚未發(fā)現(xiàn)的新形制。甗的腹部有的飾繩紋、籃紋或方格紋,袋足肥碩為素面(圖八:4)。形制多樣的器蓋以及數(shù)量很多的覆碗式器蓋,是本期文化的又一特點。上述尚莊第三期文化和第二期文化面貌的異同,反映了這兩期文化有著早晚的區(qū)別。第三期文化較之第二期文化雖有它的新面貌,但仍有不少因素可以從其他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找到。如“V”字型鼎足在日照兩城鎮(zhèn)、濰坊姚官莊、壽光丁家店以及江蘇徐州高皇廟都發(fā)現(xiàn)過。側三角形鼎足在魯東南日照東海峪遺址及魯中、魯西的一些遺址,如章丘城子崖、泗水尹家城、兗州東頓村、曲阜八里廟均有發(fā)現(xiàn)。素面肥碩的甗足與城子崖的形制相近,鬲的口沿在曲阜八里廟(見原《簡報》圖一〇:12,《簡報》稱為罐口沿)也出土過。緊貼于器壁的繩狀耳在泗水尹家城的發(fā)掘中出土過。其他如子母口以及盲鼻、鉚釘狀裝飾技術在其他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也都是較常見的。因此,尚莊第三期文化仍具有較濃厚的山東龍山文化因素。尚莊第二期和第三期文化的陶器,陶質都是以灰陶為主,紋飾都較多的使用籃紋、方格紋和繩紋的拍印紋飾,這些因素都與河南龍山文化相當接近。但沒有發(fā)現(xiàn)河南龍山文化中的典型器物——甑、斝、繩紋鬲、雙腹盆。而上述與河南尤山文化相近的,在經過發(fā)掘的魯中的章丘城子崖、曲阜東魏莊、泗水尹家城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著??梢娚星f第二期和第三期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既互相聯(lián)系,又存在著質的差別。因而我們認為尚莊二、三期的新文化面貌可能是山東龍山文化受河南龍山文化影響的結果。尚莊遺址地處魯西,文化面貌與河南龍山文化接近的某些因素表現(xiàn)得更加濃厚,是不足為奇的。五、從文化面的角度上看,該從“尚莊”文化中多聚其才在此地區(qū)相應內補,效果上還存在著本地區(qū)文化政策尚莊第一期文化,即大汶口文化,在魯西地區(qū)、黃河以北是首次發(fā)現(xiàn),這就擴大了對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圍的認識。尚莊第二期和第三期文化的發(fā)現(xiàn),是這次發(fā)掘的主要收獲。這兩期文化遺物形制上的差異所反映的時代早晚關系,為山東龍山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這兩期文化中的新面貌,某些接近河南龍山文化因素的存在,與魯東及沿海地區(qū)存在著較明顯的區(qū)別,與冀南地區(qū)的文化面貌有某些類似之處,與魯西地區(qū)的文化面貌相當接近。與這兩期文化面貌相同的文化遺存在禹城的南塚、前塚子、周尹莊、竇莊、禹王亭等遺址都有發(fā)現(xiàn)。我們認為上述諸遺址間文化面貌上的異同,可能是地域間差異性的反映。因此,尚莊二、三期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為山東龍山文化類型的劃分提供了重要資料。這批資料的獲得對研究該地區(qū)私有制產生問題也提供了某些線索。尚莊第一期文化的墓葬,隨葬品雖不很豐富,但仍表現(xiàn)了多寡和質量優(yōu)劣的明顯區(qū)別,有的墓葬甚至空無一物,墓的規(guī)模大小也不同。這種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氏族公社成員間所占有的財富不同,而開始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此外,隨葬品中的玉器、綠松石、贏(螺)是當?shù)夭划a的東西,應是通過交換得來的。贏產于黃海之濱,可能是間接交換得來的。龍山文化遺物中新型收刈工具蚌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