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語文三??荚嚕何难晕拈喿x 試題4(含答案)_第1頁
2021年高考語文三模考試:文言文閱讀 試題4(含答案)_第2頁
2021年高考語文三??荚嚕何难晕拈喿x 試題4(含答案)_第3頁
2021年高考語文三模考試:文言文閱讀 試題4(含答案)_第4頁
2021年高考語文三??荚嚕何难晕拈喿x 試題4(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年高考語文三??荚嚕何难晕拈喿x試題精選1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顏真卿字清臣,瑯邪臨沂人。少勤學業(yè),有詞藻,尤工書。開元中,舉世古,登甲科。

四命為監(jiān)察御史,五原有冤獄,久不決,真卿至,立辯之。天方旱,獄決乃雨,郡人呼為“御

史雨”。復使河東,劾奏朔方令鄭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詔終身不齒,聞者聳然。而楊國

忠怒其不附己,中為平原太守。

安祿山逆節(jié)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縻實。日與賓客泛舟飲酒

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之虞也。無幾,祿山果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祿

山既陷洛陽,殺留守李I妻三人,以三首級遣段子光來徇河北。真卿恐搖人心,乃紿諸將曰:

“我識此三人,首皆非也。”密藏三首級,異日取之,棺斂祭殯,人心益附。詔加真卿戶部

侍郎依前平原太守。

代宗嗣位,盧杞專權,忌之。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

可不勞師旅?!鄙蠌闹9浣允?,李勉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密表固留。不許。

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擬之

真卿不動。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顏”,真卿怡然不介意。

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摹率、祭文,指寢室西壁下云:“吾殯所也?!毕A壹认葶曛荩詡?/p>

號,使人問儀于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者諸侯朝覲禮耳。”興元元年八月三

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年七十七。德宗痛悼異常,廢朝五日,謚日文忠。真卿立朝

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

擬之真卿/不動

B.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

擬之真卿/不動

第1頁共28頁

C.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

擬之/真卿不動

D.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

擬之/真卿不動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隨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含義,如唐朝時被舉薦參加進士科考

試的舉人即稱進士,后世則指通過殿試考試者。

B.御史:先秦時期,“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國君置御史,主管記錄歷史,并負有監(jiān)察百

官的責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里的御史就是如此。

C.出,文中指京官外調到地方任職,常含有貶謫意味。古代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還有“調、

徙、改、轉、遷、入”等。

D.墓志,指墓內或墓前石碑上記述死者生平、表達悼念的文字,分“志”和“銘”兩部

分,多溢美之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顏真卿能謀善斷,深得民心。他在巡查中平反了五原冤獄,得百姓贊譽。叛賊攻破洛陽,

以將領首級示眾,他暫時隱瞞真相,也安撫軍心。

B.顏真卿不附強權,遭擠受忌。不依附宰相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代宗繼位后,盧杞

專權,忌恨顏真卿。

C.顏真卿不畏強暴,忠貞剛烈。李希烈反叛時,顏真卿奉旨親赴敵營,曉以大義;面對反

賊威逼,顏真卿忠貞不屈而被坑殺。

D.顏真卿才華橫溢,精于書法。他勤于學業(yè),學識廣博,尤其精于書法,人稱其書為“顏

體”,世人把他的書法作品當珍寶一樣收藏流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之虞也。

(2)上從之。公卿皆失色,李勉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密表固留。

第2頁共28頁

【答案】10.D11.B12.C

13.(1)每天與賓客泛舟飲酒,來解除安祿山的疑慮。(安祿山)果然認為他是個書生,不

用擔憂他了。

(2)皇上聽眾建議。公卿大臣全都大驚失色,李勉認為這樣會失去一個元老,使朝廷蒙羞,

秘密上表堅決請求留下顏真卿。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顏真卿剛見到李希烈,正想宣讀朝廷旨意,李希烈的養(yǎng)子一千多人露出刀刃搶

著上前逼迫顏真卿,想要吃他的肉。許多將領層層圍住,隨口辱罵,舉起刀刃來往他的身上

比劃,顏真卿不為所動。

“詔旨”是“宣”的賓語,其后斷開;“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是下句的主語,其前斷開:“露刃

爭前"是"迫”的狀語,“真卿”(第一個)作賓語;排除BC。

“之”做“擬”的賓語,“不動”的主語是“真卿"(第二個),“之”后斷開,排除A。

故選D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并負有監(jiān)察百官的責任,如《廉頗闌相如列傳》里的御史就是如此”錯。先秦時御史不

是專門作為監(jiān)察性質的官職,只是記錄歷史,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顏真卿忠貞不屈而被坑殺”于文無據(jù)。原文是“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

丈坎于庭,曰'坑顏’,真卿怡然不介意”,文中雖有“坑顏”之說,但只是李希烈的威脅。

文中只說“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具體怎么殺害沒有詳細交代。

第3頁共28頁

故選C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題得分點有:日,每天;紓,解除,緩和;虞,憂慮,在意;不之虞,賓語前置。

(2)題得分點有:從,聽從,允許;貽,使……留下:固,堅決:表,上表。

參考譯文:

顏真卿字清臣,瑯邪郡臨沂縣人。年少時學習勤奮,詞采華美,尤其擅長書法。開元年

間,參加進士科考試,考中甲科。四次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五原有樁冤案,很久不能決斷,

顏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況。天時正值大旱,案件判決后就下雨了,當?shù)厝朔Q這是“御史

雨”。又出使河東,上奏彈劾朔方令鄭延祚在母親死后三十年都沒有入土安葬,朝廷下詔終

身不予錄用,聽到的人內心驚聳。楊國忠惱火他不親附自己,調(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祿山反意較明顯了,顏真卿以久雨為托詞,修補城墻疏通護城河,秘密統(tǒng)計健壯男子,

儲備府庫糧食;每天與賓客乘船游玩、喝酒吟詩,來解除安祿山的疑慮。(安祿山)果然認

為他是個書生,不值得憂慮。不久,安祿山果然反叛,河朔全都淪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衛(wèi)

完備。安祿山已經(jīng)攻破洛陽,殺了留守李慘等三個人,派遣段子光把三人的首級帶到河北示

眾。顏真卿擔心動搖人心,于是欺騙各位將領說:“我認識李怪這三個人,這些首級全都不

是(他們的)。”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級,過了幾天,用棺材裝殮并祭奠安葬他們,人心更加依

附。下詔加封顏真卿為戶部侍郎,依前平原太守。

代宗繼位,盧杞專權,忌恨顏真卿,適逢李希烈叛變攻占汝州,盧杞于是上奏說:“顏

真卿是全國各方信服的人,派他曉諭他們,可以不使軍隊勞苦?!被噬下爮慕ㄗh。公卿大臣

全都大驚失色,李勉認為這樣會失去一個元老,使朝廷蒙羞,秘密上表堅決請求留下顏真卿。

沒有答應。

顏真卿剛見到李希烈,正想宣讀朝廷旨意,李希烈的養(yǎng)子一千多人露出刀刃搶著上前逼

迫顏真卿,想要吃他的肉。許多將領層層圍住,隨口辱罵,舉起刃刃來往他的身上比劃,顏

真卿不為所動。李希烈于是拘押顏真卿,命令十個甲士看守,在庭院中挖掘一丈見方的坎穴,

說是“坑顏”,顏真卿怡然自安,毫不介意。顏真卿估計一定要死,于是制作了遺表、墓志、

第4頁共28頁

祭文,指向寢室西邊的墻壁下說:“這是我下葬的地方啊。”李希烈己經(jīng)攻陷汴州,僭越稱皇

帝,派人向顏真卿詢問儀式,(顏真卿)回答說:“我已經(jīng)老了,曾掌管國家禮儀,只記得諸

侯朝見皇帝的禮儀罷了!”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于是派閹奴和景臻等人一起殺死顏真卿,(顏

真卿)享年七十七歲。德宗悲痛異常,(為他)停止上朝五天,贈謚號為文忠。顏真卿在朝堂

有正色,為人剛直而有禮節(jié),不是公正言詞,正直道理,從不萌生于內心。喜歡正楷、草書,

筆力遒勁婉麗,世人珍藏為寶貝。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趙尚寬,字濟之,河南人,參知政事安仁子也。削干田號。鄰邑有大囚十數(shù)破械夜逸殺

居民將犯境尚寬趣尉出捕日盜謂我不能來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為害。尉既

出,又遣徼巡兵躡其后,悉獲之。

知忠州,俗畜蠱殺人,尚寬揭方書市中,教人服藥,募索為蠱者窮治,置于理,大化其

俗。轉運使持鹽數(shù)十萬斤,課民易白金,期會促,尚寬發(fā)官等所儲副其須,徐與民為市,不

擾而集。

嘉祐中,以考那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經(jīng)五代亂,田不耕,土曠民稀,賦不足以充役,

議者欲廢為邑。尚寬日:“土曠可益墾辟,民稀可益招徒,何廢郡之有?”乃按視圖記,得

漢召信臣陂渠故跡,益發(fā)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余頃。又教民自為支渠數(shù)十,轉相浸灌。

而四方之民來者云布,尚寬復請以荒田計口授之,及貸民官錢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復為膏

腴,增戶積萬余。尚寬勤于農(nóng)政,治有異等之效,三司使包拯與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聞而

嘉之,下詔褒焉,仍進卷賜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蘇軾作《新田》《新

渠》詩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貪虐,刊匿名書告變,尚寬命焚之,曰:“妄言耳。”

眾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隸他營。又徙梓州。尚寬去唐數(shù)歲,田日加辟,戶日益眾,朝

第5頁共28頁

廷推功,自少府監(jiān)以直龍圖閣知梓州。積官至司農(nóng)卿,卒,詔賜錢五十萬。

(節(jié)選自《宋書?趙尚寬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鄰邑有大囚十/數(shù)破械/夜逸殺居民/將犯境/尚寬趣尉出/捕曰/盜謂我不能來/方

怠惰/易取也

B.鄰邑有大囚十/數(shù)破械/夜逸殺居民/將犯境/尚寬趣尉出捕/曰/盜謂我不能來/方

怠惰/易取也

C.鄰邑有大囚十數(shù)/破械夜逸/殺居民/將犯境/尚寬趣尉出捕/日/盜謂我不能來/方

怠惰/易取也

D.鄰邑有大囚十數(shù)/破械夜逸/殺居民/將犯境/尚寬趣尉出/捕曰/盜謂我不能來/方

怠惰/易取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平陽縣,即任平陽知縣。明朝以后知縣屬府州下一級行政官,也稱縣丞、縣尉。

B.帑,指收藏錢財?shù)母畮旎蝈X財,多用“帑銀”“帑藏”指稱國家?guī)觳氐慕鸩?/p>

C.考課,按一定的標準和年限,對官吏進行考核,依其不同表現(xiàn)予以升降賞罰。

D.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祿,也可指官階和品級別,常用“秩滿”稱官員任期屆滿。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尚寬善于決斷,治理有方。任平陽知縣時,鄰邑有十幾名罪犯越獄,他利用他們囂張、

麻痹的心態(tài),果斷出擊,終將罪犯全部抓獲。

B.趙尚寬盡心政事,寬厚愛民。治理忠州時;他用藥方治療蠱毒,徹查放蠱人;果斷用官

帑墊付鹽銀,解除鹽銀不足給百姓帶來的困擾。

C.趙尚寬勤于治農(nóng),成效卓著。唐州任職期間,他疏浚古渠,授民荒田,助民買牛,使得

土地肥沃,增戶萬余,朝廷下令給他建祠以示褒獎。

D.趙尚寬遇事冷靜,治軍有方。當同州、宿州神勇營士兵因不滿校尉行為謊稱其叛變,他

不動聲色穩(wěn)定軍心,后用罷免和分流予以處置。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第6頁共28頁

(1)唐素沃壤,經(jīng)五代亂,田不耕,土曠民稀,賦不足以充役,議者欲廢為邑。

(2)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隸他營。又徙梓州。尚寬去唐數(shù)歲,田日加辟,戶日益眾。

【答案】10.C11.A12.C

13.(1)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經(jīng)歷五代戰(zhàn)亂,有的山地不再耕種,土地荒蕪,百姓稀少、

(收繳的)賦稅不能滿足填補徭役,官員商議想廢郡為邑。

(2)不久就上奏罷免那個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軍營。不久乂被調到梓州。尚寬離開

唐州幾年,農(nóng)田每天不斷開墾,百姓一天比一天增多。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鄰縣有十幾個重罪囚徒掙破鐐銬夜里逃J'出來,殺死居民,將要跑到平陽境內,

尚寬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說:“賊人以為我們不能(及時)趕到,正處于懈怠懶惰的狀態(tài),

正好容易抓捕?!?/p>

“大囚十數(shù)”是定語后置,“十數(shù)”是“十幾個”,不能斷開;排除AB;

“出捕”是一個詞語,作'‘趣”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C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也稱縣丞、縣尉”錯。明代稱“縣令”為知縣,同時設有“縣丞”“主簿”“典史”等

第7頁共28頁

官員輔佐,“縣尉”為宋代所設官職,位在縣令或縣長之下,主管治安。

故選A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朝廷下令給他建祠以示褒獎”錯誤。結合文本內容“民像以祠”分析可知,百姓建祠

堂不朝廷授意。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題得分點有:素,一向;曠,荒蕪;充,填補。

(2)題得分點有:己而,不久;去,離開;日,名詞做狀語,一天比一天。

參考譯文:

趙尚寬,字濟之,河南人,是參知政事趙安仁的兒子。曾任平陽知縣。鄰縣有十幾個重

罪囚徒掙破鐐銬夜里逃了出來,殺死居民,將要跑到平陽境內,尚寬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

說:“賊人以為我們不能(及時)趕到,正處于懈怠懶惰的狀態(tài),正好容易抓捕。應該趕緊

去,不要讓他們散開了,再去做壞事。”武官出發(fā)后,(尚寬)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賊盜

都拿獲了。

后來任忠州知州時,當?shù)赜行笮M殺人的惡俗,尚寬在集市拿著藥方教人服藥治病,并且

徹底地追查那些放蠱的人,交給執(zhí)法官員處置,這樣大大改變了這種惡俗。轉運使持有數(shù)十

萬斤鹽,督促百姓用白銀來交換,約定的時間越來越接近了,尚寬先拿出儲備的官幣幫助交

付了所需要的費用,再慢慢地賣給百姓,沒有擾亂百姓的生活,使他們很安定。

嘉祐年間,趙尚寬憑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經(jīng)歷五代戰(zhàn)亂,有

的田地不再耕種,土地荒蕪,百姓稀少,(收繳的)賦稅不能滿足填補徭役,官員商議想廢

郡為邑,趙尚寬說:“土地荒蕪可以增加開墾,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廢除郡制的呢?”

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漢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溝渠遺跡,于是增發(fā)兵卒重新疏通三

處湖泊一處溝渠,灌溉農(nóng)田萬余頃。又指導百姓自發(fā)開挖數(shù)十條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

第8頁共28頁

云集而來,趙尚寬又請求把荒山按照人口分給他們,并且用官方的錢貸給百姓讓他們購買耕

牛。等到三年后,長滿叢雜草木的荒地又變成了肥沃的土地,戶數(shù)增加了一萬多。趙尚寬勤

于農(nóng)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勞,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跡,仁宗聽

說以后很贊賞他,頒布詔令贊揚他,多次(為他)增加官俸、賞賜銀兩。在唐州共生活了五

年,百姓在祠堂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蘇軾也寫下《新田》《新渠》等詩作來贊美

他。

后來調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府神勇營的士兵苦于校尉的貪婪暴虐,刻印匿名文書謊

稱校尉叛變,趙尚寬下令燒掉文書,說:“這是沒有根據(jù)的話!”眾人才安定下來。不久就上

奏罷免那個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軍營,不久又被調到梓州,尚寬離開唐州幾年,農(nóng)田

每天不斷開墾,百姓一天比一天增多,朝廷推舉功勞,讓尚寬從少府監(jiān)做到直龍圖閣任梓州

知州。后來做官一直做到司農(nóng)卿,死后,皇上下詔賞賜錢幣五十萬貫。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題。

韓愈字退之,邛州南陽人,擢進士第。遷監(jiān)察御史,上疏極論官巾,德宗怒,貶陽山令。

元和除,遷職方員外郎。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

頓役直,后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潤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

史覆問,得潤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為博士。后進中書舍人。憲宗將平蔡,愈奏言:“四

道置兵,道率三萬,畜力伺利,一日俱縱,則蔡首尾不救,可以責功”。蔡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愈上表。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日:“愈言

訐悟,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

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

梃”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后改袁州刺史。初,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

第9頁共28頁

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唐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余人。因與約,禁其為隸。轉兵部侍

郎。鎮(zhèn)州亂,

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穆宗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復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廷

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愈日:“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jié),豈意同賊反邪?天寶以

來,安、史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卒說服廷湊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謚日文成就

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后者,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嫂鄭喪,為服期以報。每言文章自漢太史公、楊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

立,成一家言。

(《新唐書?韓愈傳》,有刪節(jié))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卒說服/廷湊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謚日文/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

“韓門弟子”/

B.卒說服廷湊/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謚曰文/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

“韓門弟子"/

C.卒說服廷湊/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謚日文/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

“韓門弟子”/

D.卒說服/廷湊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謚日文/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

“韓門弟子"/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宮市,宮內所設市肆:唐德宗時,宮中官宦往往借宮市之名到民間市場強行買物。

B.道,唐代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10道。后增至15道,形成道、州/府、縣三級政區(qū)。

C.侍郎,官名,漢代設置吏、戶、禮、兵、開!I、工六部,均以侍郎為各部長官之副。

D.節(jié),唐代皇帝賜予節(jié)度使雙旌雙節(jié),族以專賞,節(jié)以專殺:本文指節(jié)度使或軍權。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愈直言無忌,受到牽連。韓愈認為柳潤案件是前后刺史相互勾結造成的,上書請求治刺

史和柳潤的罪,后來御史重審此案,韓愈也受到牽連。

第10頁共28頁

B.韓愈敢于進諫,阻迎佛骨。憲宗派使者迎佛骨進宮。韓愈上表勸阻,被觸怒的憲宗想把

他處死;韓愈在外戚權貴的幫助下保住了性命,貶至潮州。

C.韓愈勇入叛鎮(zhèn),安撫叛軍。鎮(zhèn)州叛亂,在得到可根據(jù)情況自行處事的詔令后,韓愈仍然

無視安危進入鎮(zhèn)州,并對叛軍進行安撫,最終不辱使命.

D.韓愈性情真誠,重視親友。韓愈大嫂離世,他守喪一年以回報她的恩情;對沒有后嗣的

內外親屬或朋友,韓愈替他們嫁出孤女并救濟他們的家人。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恩少寬假,以采諫爭。(5分)

(2)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5分)

10.B(原文為“卒說服廷湊。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謚日文。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

經(jīng)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J)

11.C(侍郎創(chuàng)建于漢代時,為郎官的一種;三省六部是在隋唐時設制的,侍郎為長官之副。)

12.A(根據(jù)原文"上疏治之",“之”指代的應是“前后刺史”,而不是“刺史和柳澗”)

13.(1)但是一個人不是心里懷有極大的忠誠,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希望皇上稍微寬容他,

以便使群臣來進諫(或"以便引導群臣進諫(賦分點:“然”“安”“少”“寬假”“采”各

1分)

(2)韓愈,只是一個臣子,竟敢這樣狂妄,堅決不可赦免他!(賦分點:“愈,人臣”判斷

句式“爾”“固”“赦”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韓愈考取了進士。升任監(jiān)察御史,韓愈上奏極力評論當時客

市弊端,德宗很生氣,把他貶為陽山縣令。元和初年,升任兵部職方員外郎。華州華陰縣令

柳澗犯了罪,前任刺史上奏彈劾他,還沒有得到答復,刺史就被罷免。柳澗煽動百姓攔路向

前任刺史索要部隊過境時百姓服役的工錢,后任華州刺史對柳澗的做法很厭惡,于是審查他

第11頁共28頁

的案件,將柳澗貶為房州司馬。韓愈路過華州時,認為前后刺史暗中互相勾結,便上疏請求

懲治他們。御史復查后,查出柳澗有貪贓罪,再次將柳澗貶為封溪尉。韓愈因此受牽連任國

子博士。后來升任中書舍人。憲宗將要平定蔡州,韓愈上奏說:“在同邊的道都部署兵力,

每個道率兵三萬,積蓄力量,等待有利時機,同一天一起縱向深入,那么蔡州首尾不能相救,

可以責求事功。”蔡州被平定,韓愈升任刑部侍郎。憲宗派便者前往鳳翔迎請佛骨進入皇宮

禁苑,韓愈上書朝廷(建議廢止)?;实劭戳舜笈?,拿著奏章給宰相看,要將韓愈處死。(宰

相)裴度進諫說:“韓愈出言觸犯皇上,確買應該治他的罪。但是一個人不是心里懷有極大

的忠誠。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希望皇上稍寬容他,以便引導群臣進諫?!被实壅f:“韓愈說

我奉侍佛教太過分,還可以寬容。至于說自東漢信奉佛教以來,天子都為壽命短,這種話多

么荒謬?韓愈,只是一個臣子,竟敢這樣狂妄,堅決不可赦免!”外戚顯貴也替韓愈說情,

于是被貶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刺史。開初,袁州人為門昔錢將兒女抵押給人作奴隸,超過

契約期限無力贖回,就被債主沒收為家奴,韓愈上任后,計算出全部費用贖回已被債主沒收

為家奴的人,歸還給他們父母的有七百多人,于是同當?shù)厝思s定,禁止把兒女實為奴隸。改

任兵部侍郎。鎮(zhèn)州動亂,士兵殺了田弘正立王廷湊為節(jié)度使,穆宗下詔讓韓愈前往招撫。韓

愈出發(fā)后,大家都認為有危險。穆宗又下詔讓韓愈便宜行事,不一定要到亂軍中去。王廷湊

部署軍士迎接他,讓穿上鎧甲的兵士站立堂上。韓愈道:“天子認為你有將帥之才,所以賜

予你節(jié)杖,哪里會料到你會與賊人一道造反呢?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有孩子或者孫子

在嗎?還有在做官的嗎?”最終說服了王廷湊。轉調韓愈擔任吏部侍郎。韓愈辭世時年五十

七歲,謚號文。韓愈造就的后輩書人,往往很出名,受過韓愈指教的人都稱“韓門弟子

凡是沒有后嗣的內外親屬或朋友,替他們嫁出孤女并且撫恤他們的家人。大嫂鄭氏死了,韓

愈守喪一年來回報她。世人每當說到文章,認為從漢代太史公、楊雄之后,像他們一樣優(yōu)秀

的作者不是每個朝代都能出現(xiàn),所以韓愈深入探尋文章的意旨氣韻,與眾不同創(chuàng)立學說,自

成一家見解。

第12頁共28頁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宋均字叔庫,南陽安眾人也。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jīng)書,每休沐日,輒受業(yè)博士。

通《詩》《禮》,善論難。至二十余,調補辰陽長。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管,禁絕

淫祀,人皆安之。遷上蔡令,時禁人喪葬不得侈長,均曰:“不義之民,送終逾制,失之輕

者,而遽罰,非政之先?!本共豢鲜┬?。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shù)為民患,時常募設檻阱

而猶多傷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章矗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

有雞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

一去檻阱,除削課制?!逼浜髠餮曰⑾嗯c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飛至九江界者,輒

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近??5揽h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眾巫遂取百姓男女,歲歲改易,

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書曰:“自今以后,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擾良民?!?/p>

于是遂絕。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東海吏民思均恩化,為之作歌,

詣闕乞還者數(shù)千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即節(jié)令。每有駁議,多合上旨。均嘗刪剪疑事,

帝以為有奸,大怒于廷。諸尚書惶恐,皆叩頭謝罪。均厲色曰:“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撓,遷均司隸校尉。后出為河內太守,政化大行。

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于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慰問因留養(yǎng)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

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

所由而作。及在尚書,恒欲叩頭爭之,以時方嚴切,故遂不敢陳。帝后聞其言而追悲之。建

初元年,卒于家。

(節(jié)選自《后漢書?宋均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于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

門慰問/因留養(yǎng)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

B.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于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

門慰問/因留養(yǎng)/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

第13頁共28頁

C.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于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

慰問/因留養(yǎng)/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

D.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于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

慰問/因留養(yǎng)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休沐,中國古代官員例行的休假制度。漢朝律令規(guī)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宋則規(guī)定十

天一休沐,稱為“旬假”或“旬休

B.博士,中國古代學官名,始于戰(zhàn)國。漢武帝時,于《詩》《書》《禮》《易》《春秋》五經(jīng),

每經(jīng)置一博士,故稱五經(jīng)博士。

C.學校,在中國古代有不同稱呼,“校、庠、序、辟雍、成均、國子監(jiān)”皆指學校,而“庠

序”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場所。

D.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初為執(zhí)掌文書奏章的官員,故又稱掌書,因其在皇帝的左右辦事,

地位逐漸重要;后為“六部”長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均勤奮好學,喜歡讀經(jīng)書。早年常利用休沐日從師學習,精通《詩》《禮》二經(jīng),長于

論辯。

B.宋均寬厚溫和,不喜用苛法。他不遽罰逾越喪葬禮制的不義之民,曾想向皇帝陳述苛法

弊端。

C.宋均為官有方,為百姓愛戴。他任地方官頗有治績;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頌揚他,并詣

闕乞還。

D.宋均正直敢言,能執(zhí)義不屈。他曾遭到眾疑,但毫不畏懼,在朝堂上厲聲斥責官員,守

志不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

(2)帝善其不撓,遷均司隸校尉。后出為河內太守,政化大行。

第14頁共28頁

【答案】io.D11.C12.D

13.(1)現(xiàn)在成為百姓的禍患,罪過在于殘忍的官吏,不辭辛勞地張網(wǎng)捕捉,這不是顧憐

(百姓)的根本做法。

(2)皇帝贊賞他不屈服的性格(或:能不屈不撓),升任他做司隸校尉。后來又出京擔任河

內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句的翻譯是:宋均曾經(jīng)臥病在床,百姓和年長的人都為他祈禱,早晚問候他的生活起居,

他被百姓愛戴到這個地步。宋均以生病為理由向皇帝請求辭官,皇帝派貼身侍從前去慰問,

于是留在職位上養(yǎng)病。司徒這個官位空缺了,皇帝認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著

向皇帝推辭。

“寢病”是臥病的意思,中間不能斷開;“百姓耆老”是“為禱請”的主語,故排除A、B

兩項;

“以疾上書乞免”的主語是宋均,而“帝”是下一句的主語,“帝”前應斷開,排除C項。

故選D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庠序’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場所”錯誤。庠序,西周時指地方辦的鄉(xiāng)學。舊時用

來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yè)。并不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場所。

故選C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第15頁共28頁

D.“他曾遭到眾疑”錯誤。非“眾疑”,而是“帝以為有奸”;“在朝堂上厲聲斥責官員”也

有錯誤,文中只說他“厲聲”表明自己的心志。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點字詞:“害”,禍患;“咎”,罪過;“勞勤”,不辭辛勞;“憂恤”,顧憐;“非……

也”,否定判斷句。

第二句重點字詞:“善”,贊賞;“不撓”,不屈服的性格;“遷”,升任、調任;“出”,出京;

“大行”,大力推行。

參考譯文:

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他)憑借父親的官職被任命為郎官,當時年齡15歲,

喜好儒家經(jīng)典,每當?shù)搅诵菁俚娜兆?,他就跟從博士學習經(jīng)傳。(他)通曉《詩經(jīng)》《禮》,

擅長論辯、質疑。到/20多歲的時候,被調往辰陽做長官。那里的風俗是很少有求學的人

卻相信巫術和鬼神;宋均為百姓建立了學校,禁止、杜絕過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們都平

和地接受了這件事。(宋均)升任上蔡令,當時朝廷有禁令:百姓喪葬時不得鋪張浪費。宋

均說:“不懂得禮儀的老百姓,喪葬逾越禮制,犯的是小錯,就立刻懲罰他們,這不是施政

者的首要做法(他)最終不肯實施這個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兇暴的老虎,屢

次成為百姓的禍患,當時官府常常征集、設立捕獸的柵欄、陷阱卻仍然有很多人被傷害。宋

均下達命令說:“虎豹在山上,龜和鱷魚在水里,它們各自有生活的處所。況且江淮之地有

猛獸,就如同北方有雞、豬一樣?,F(xiàn)在成為百姓的禍患,罪過在于殘忍的官吏,而不辭辛勞

地張網(wǎng)捕捉,這不是顧憐(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貪婪的人,考慮提拔忠誠、

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柵欄、陷阱,免除賺稅?!边@件事過了以后有傳言說老虎都相互結

伴向東邊渡過長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蟲(鬧蝗災),它們一起飛到九江的邊界,就向

東西兩個方向散去,由于這件事(宋均的)名聲被遠近的人們稱頌??5揽h有唐、后兩座山,

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義)娶百姓的女兒為妻,每年都要更換,(百

姓)于是就不敢進行嫁娶之事,前后幾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令說:“從現(xiàn)在開始,給

第16頁共28頁

山神娶的妻子都要從從事巫術的人家中選娶,不要打擾百姓于是(這種事)就再也沒有

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東海相,在任五年,因為犯法而被免官。但東海的官吏和百姓

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為他寫了歌謠,到朝廷請求讓他回來做官的有幾千人。顯宗認為

他賢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書令。每當在朝廷上辯論的時候,(他的話)大多能符合

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經(jīng)刪減一些有疑問的事(不向上匯報),皇帝認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

廷上勃然大怒。各位尚書都很害怕,個個磕頭告罪。宋均嚴肅地說:“忠臣堅持道義,沒有

二心。如果畏懼皇上的威勢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改變志向?!被实?/p>

贊賞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隸校尉。后來又出京擔任河內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

大力推行。宋均曾經(jīng)臥病在床,百姓和年長的人都為他祈禱,早晚問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

百姓愛戴到這個地步。宋均以生病為理由向皇帝請求辭官,皇帝派貼身侍從前去慰問,于是

留在職位上養(yǎng)病。司徒這個官位空缺J',皇帝認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著向皇

帝推辭。

宋均性格寬厚、溫和,不喜歡法令、條文,常認為那些嚴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許

能廉潔守法,但對待百姓機巧奸猾、嚴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災難、流亡

都是由這個原因而產(chǎn)生的。等到他做J'尚書,常想要向皇帝叩頭i爭諫此事,因為當時的環(huán)境

嚴酷,所以就不敢陳奏。皇帝后來聽說了他的話,感到追悔和悲傷。建初元年,(宋均)死

在家中。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人也。幼而隨從高祖。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

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從高祖東下平建鄴,稍為主書,散財聚士,常

思效用。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顧以本朝大亂,自拔來降,求立為魏主。高祖納之,以慶之為

假節(jié)、飆勇將軍,送元融還北。題于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前軍大都督,發(fā)自錢縣,進拔滎

城,遂至睢陽。魏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筑九城以相拒。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

第17頁共28頁

大千乃降。時魏征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yè)率田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

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筑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yè),獲租車七千八百輛。仍趨大梁,望

旗歸款。魏左仆射楊昱率眾,據(jù)滎陽拒潁。兵既精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魏將元天

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驟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援楊昱;又遣右仆射爾朱世隆騎一

萬,據(jù)虎牢。天穆、吐沒兒前后繼至,旗鼓相望。時滎陽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

宣喻眾曰:“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p>

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zhàn),大破之。自發(fā)候縣至于洛

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zhàn),所向無前。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刺

史桓和陷沒,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

破景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五年十月,卒,時年五十六。陽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

鼓咚一部。謚日武。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

能得其死力。

(選自《梁書?陳慶之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己擊破景

/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B.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

/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C.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

/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D.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

/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申,十二時辰之一。干支計時中十五時到十七時為申時,也稱作“黃昏

B.羽林,皇帝禁衛(wèi)軍。后改名“羽林騎”,“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

C.贈,古代皇帝對故去的官員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為陳慶之追封官爵

第18頁共28頁

D.鼓吹,即鼓吹樂,古代一種器樂合奏曲用鼓、鋅、簫、笳等樂器合奏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慶之忠心耿耿,深受高祖賞識。高祖喜歡下棋,常常通宵達旦,其余侍從都因疲倦睡著

了,只有陳慶之通宵伺候聞呼即至,得到高祖的親信、賞識。

B.陳慶之孤軍北上,護送元潁北歸。北魏北海王元因本朝動亂,便投降梁朝想借梁之力自立;

陳慶之在高祖的任命下率軍北上,護送元顛北歸。

C.陳慶之能征慣戰(zhàn),屢次摧折強敵。睢陽之戰(zhàn),敵人分筑九個城壘抗拒,陳慶之攻陷其中三

個后,敵人終于投降;滎陽之戰(zhàn),陳慶之生擒敵軍主帥。

D.陳慶之善于撫慰,軍士愿意效死。陳慶之性格戒慎小心,射箭不能穿過盔甲,騎的馬也不

敏捷,但陳慶之善于撫慰將士,將士們都愿意為他效死盡力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從高祖東下平建鄴,稍為主書,散財聚士,常思效用。(5分)

(2)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5分)

10.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

湘潭侯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己擊破景。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

以歸。

11.A【解析】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币卜Q作黃昏”解說錯誤,申時又稱作

哺時、日哺,“黃昏”對應的是戌時,指十九時至二十一時。

12.C【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皽铌栔畱?zhàn),陳慶之生擒敵

軍主帥”錯誤,應為“考城之戰(zhàn)”。

13.(1)陳慶之跟隨高祖東下平定建鄴,逐漸升任主書,他散家財招募士兵,常思發(fā)揮功能

和作用。

第19頁共28頁

(2)當敵騎未全到來時,須平定他的城壘,諸君不要狐疑,那樣會自己貽誤戰(zhàn)機讓人屠殺

切成肉泥。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題的關鍵點有“從”,意為“跟從,

跟隨";“稍”,意為“逐漸”;“效用”,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發(fā)揮功能和作用”。第(2)

小題的關鍵點有“及”,意為“趁著";“無假狐疑”,意為“不要狐疑”;“屠膾”,表被動,

意為“讓人屠殺切成肉泥”。

【評分細則:關鍵點每點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陳慶之,字子云,是義興國山人。幼年就隨從高祖。高祖喜好下棋,每次下棋都是通宵

達旦不停止,同輩都疲倦睡覺,只有陳慶之不睡覺,一聽到呼喚就立即到達,很被親信賞識。

陳慶之跟隨高祖東下平定建鄴,逐漸升任主書,他散家財招募士兵,常思發(fā)揮功能和作用。

大通初年,北魏北海王元潁因本朝大亂,主動擺脫困境來梁朝投降,請求梁朝立他為魏主。

高祖接納了他,任命陳慶之假節(jié)、飆勇將軍,送元融回北方。元在渙水即魏帝號,授予陳慶

之前軍大都督職務,從鋰縣出發(fā),進取滎城,于是到了睢陽。北魏將領丘大千有部眾七萬,

分筑九個城壘相抗拒。陳慶之進攻他,自黎明至下午,攻陷了三個城壘,丘大千于是投降。

當時北魏征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yè)率皇家衛(wèi)軍、有爵者的服役人共二萬來救梁、宋兩州,進駐

考城,城四面繞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浮水筑壘,攻陷其城,活捉元暉業(yè),繳獲輸納租賦

的車輛有七千八百輛。便直趨大梁,敵人望旗投降。北魏左仆射楊昱率領人馬,占據(jù)滎陽抗

拒元顧。北魏士兵既精強,城又險固,陳慶之攻城未能拔取。北魏將領元天穆的大軍又將至,

先派他的驟騎將軍爾朱吐沒兒帶領五千胡騎,援助楊昱:乂派右仆射爾朱世隆率一萬騎兵,

據(jù)守虎牢。天穆、吐沒兒前后繼至,旗鼓相望。當時滎陽沒有拔取,士眾都很恐懼,陳慶之

便解下馬鞍喂飽戰(zhàn)馬,向眾人宣傳解釋說:“我認為與敵騎不可在平原以力氣相競爭,當敵

騎未全到來時,須平定他的城壘,諸君不耍狐疑,那樣會自己貽誤戰(zhàn)機讓人屠殺切成肉泥

就一鼓作氣全都登城,于是攻克城壘。不久北魏軍隊在城外合攏,陳慶之率騎兵三千背城迎

戰(zhàn),大破魏軍。從錚縣出發(fā)至洛陽共一百四十天,削平三十二個城壘,交戰(zhàn)四十七次,所去

的地方,誰也阻擋不住。大同二年,北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侵犯楚州,刺史桓和陷沒,侯景

第20頁共28頁

于是進軍淮上,送信給陳慶之讓他投降。皇帝派遣湘潭侯蕭退、右衛(wèi)夏侯夔等人赴援,軍至

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當時下著大雪,侯景丟棄軍用物資敗走,陳慶之收取而歸。五年

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卜六歲。追贈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給一部鼓吹。謚號為武。陳

慶之性格恭敬而戒慎小心,衣不穿絲綢,不喜好音樂,射箭不能穿過盔甲,騎的馬并不敏捷,

然而善于撫慰軍士,因此他們都能效死盡力。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題。

都鑒字道徽,高平金鄉(xiāng)人。少孤貧,博覽經(jīng)籍,躬耕隴畝,吟詠不倦。以儒雅著名,不

應州命。趙王倫辟為掾,知倫有不臣之跡,稱疾去職。及倫篡,其黨皆至大官,而鑒閉門自

守,不染逆節(jié)。于時所在饑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義者,相與資贈。鑒復分所得,以恤宗

族及鄉(xiāng)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遂共推鑒為主,舉千余家俱避難于魯之峰山。咸和初,領

徐州刺史。及祖約、蘇峻反,鑒聞難,便欲率所領東赴。詔以北寇不許。于是遣司馬劉矩領

三千人宿衛(wèi)京都。尋而王師敗績,矩遂退還。中書令庾亮宣太后口詔,進鑒為司空。鑒去賊

密邇,城孤糧絕,人情業(yè)業(yè),莫有固志,奉詔流涕,設壇場,刑白馬,大誓三軍,登壇慷慨,

三軍爭為用命。乃遣將軍夏侯長等間行,謂平南將軍溫蟒日:“今賊謀欲挾天子東入會稽,

宜先立營壘,屯據(jù)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

掠東道既斷糧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嬌深以為然。時賊帥劉征聚眾數(shù)千,浮海抄東南諸

縣。鑒遂城京,,加都督揚州之晉陵吳郡諸軍事,率眾討平之。進位木刷。后以寢疾,上疏

遜位。鑒尋薨,時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遣御史持節(jié)護喪事。初,鑒值永嘉喪亂,在

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鑒名德,傳共飴之。時兄子邁、外甥周翼并小,常攜之就食。鄉(xiāng)人曰:“各

自饑困,以君賢,欲共相濟耳,恐不能兼有所存?!辫b于是獨往,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

第21頁共28頁

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邁位至護軍,翼為炎IJ縣令。鑒之薨也,翼追撫育之恩,解職

而歸,席苫心喪三年。

(節(jié)選自《晉書?鄱鑒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東道既斷糧

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

B.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東道既斷/糧

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

C.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東道既斷糧

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

D.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東道既斷/糧

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孤指的是幼年死去母親或父母雙亡。

B.三軍,古時一般指前軍、中軍、后軍,通常以中軍為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也”中的“三軍”與此意思相同。

C.京口,江蘇鎮(zhèn)江的古稱。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

“京口”,也都是指的這個地方。

D.太尉,古代官職名,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

后世有時也成為虛職。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都鑒博學儒雅,能夠潔身自好。他雖然出身貧寒,但喜好耕讀,學識廣博;不愿混跡官場,

與行為不端的官僚保持距離,生怕玷污自身名節(jié)。

B.鄱鑒重情守義,深得鄉(xiāng)人擁戴。在遭遇饑荒時,他因為平時扶危濟困、恩義卓著,被大家

推舉為首領,率領著一千多家鄉(xiāng)民一起到外地避難。

第22頁共28頁

C.都鑒善于領兵,軍事才能卓異。祖約、蘇峻反叛,鄱鑒機智果斷,不顧詔令,率軍東進,

派劉矩守衛(wèi)京都,雖然遭遇敗績,但仍能保全而還。

D.福鑒為國盡忠,深受敬重追念。他忠勇報國,被提拔為太尉一職;他臥病在床,上疏請求

讓位;他去世后皇帝痛哭不止,為他舉行隆重葬禮。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鑒復分所得,以恤宗族及鄉(xiāng)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5分)

(2)鑒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鑒名德,傳共飴之。(5分)

10.B正確斷句是: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后靜鎮(zhèn)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

無所掠,東道既斷,糧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

11.A孤指的是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

12.C"不顧詔令,率軍東進”違背文意。原文是說,因防御北方的敵人,詔令不

許他東進。

13.(1)都鑒把得到的財物再作分配,用來接濟宗族親戚和家鄉(xiāng)的孤寡者人,依靠這活命的很

多。(“恤”“鄉(xiāng)曲”“賴”“全”各1分,整體意思1分)

(2)都鑒遭遇永嘉之亂,在家鄉(xiāng)非常窮困饑餓,同鄉(xiāng)人因他德行好,輪流給他食物吃。(“窮

餒”“以”“傳”“飴之”各1分,整體意思1分)

【參考譯文】

第23頁共28頁

都鑒字進徽,是高平全鄉(xiāng)人。年少喪父而家道貧寒,博覽經(jīng)書,親自耕作,吟誦歌詠不

知疲倦。以儒雅著稱,不接受州府征召,趙王司馬倫挺拔他做撐史,他知道司馬倫有不忠的

行為,稱病離職.司馬倫篡權后,他的黨羽都位至高官,而都鑒閉門自守,不與其交往。當

時家鄉(xiāng)正鬧饑荒,州中士人有平時就感激都鑒恩德的,資助供給他,財物。都鑒把得到的財

物再作分配,用來接濟宗族親成和家鄉(xiāng)的孤寡老人,依靠這活命的很多。于是共同推舉都鑒

為首領,帶領一千多戶到舍地的峰山避難。咸和初年,擔任徐州刺史。等到祖約、蘇峻作亂

時,都鑒聽到消息,就打算率領軍隊東進。詔令因要防御北方的敵人而沒有同意.于是都鑒

派司馬劉矩帶領三千人作為京都的防衛(wèi)部隊。不久王朝軍隊大敗,劉矩退兵回來。中書令庾

亮宣布太后口詔,晉升鄱鑒為司空??よb距離敵軍很近,城池孤立無援而糧食斷絕,人心惶

惶,沒有堅守的意志,接到口詔后痛哭流涕,設祭壇,殺白馬,面對三軍發(fā)下誓言,都鑒登

壇慷慨激昂,三軍爭相表示獻身赴命。于是派將軍夏侯長等抄小路行進,對平南將軍溫嬌

說:“現(xiàn)在賊軍打算挾制天子向東進入會稽,應該事先設立營壘,屯兵據(jù)守要害,既可防止

賊軍越境逃跑,乂可斷絕他們運糧的道路,然后靜守京口,堅壁清野來對付敵人。賊軍進攻

城池不能攻克,又沒有可搶的東西,東面的道路已經(jīng)斷絕,糧食運輸困難,不過一百天,賊

軍就一定自行潰散。”溫嬌認為十分有道理。當時賊帥劉征聚眾幾千人,泛海劫掠東南各縣。

部鑒便駐守京口,并且統(tǒng)管揚州的晉陵、吳郡的軍事,帶領兵馬討伐平定了盜賊。晉升為太

尉。后來因患病,郡鑒上疏請求離職。不久那鑒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成帝朝夕在朝堂哭泣,

派御史持節(jié)護衛(wèi)喪葬事務。當初,郡鑒遭遇永嘉之亂,在家鄉(xiāng)非常窮困饑餓,同鄉(xiāng)人因他德

行好,輪流給他食物吃。當時他哥哥的兒子都邁、外甥周翼都還幼小,郡鑒常常領著他們前

往就食。鄉(xiāng)親們說:“我們各自都饑餓困苦,因為你賢良,想接濟你,恐怕不能兼顧其他人.”

那鑒便獨自前往,吃完飯,就把飯含在頰邊,回家后吐出來喂給兩個孩子,后來他們都得以

存活,共同渡過長江。那邁位至護軍,周翼任刻縣令。鄱鑒病逝后,周翼追念他的撫育之恩,

辭官回鄉(xiāng),以草苫為席守喪三年。

第24頁共28頁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高巍,遼州人,尚氣節(jié),能文章。母蕭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無少懈。母死,

蔬食廬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木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疏墾河南、山東、北平荒

田。又條上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數(shù)事。太祖嘉納之。尋以決事不稱旨當罪減死戍貴州關

索嶺特許弟侄代役日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歸田里。未幾,遼州知州王欽應詔辟巍。巍因赴吏部,上書論時政。

用事者方議削諸王,獨巍與御史韓郁先后請加恩。曰:“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

恩之策。臣又愿益隆親親之禮,歲時憑月肯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

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本質廢處之?!睍啵垲h之。

己而燕兵起,命從李景隆出師,參贊軍務。巍復上書,言:“臣愿使燕。披忠膽,陳義

禮,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休兵歸藩。”帝壯其言,許之。巍至燕,自稱:太祖上賓,

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不謂大王顯與朝廷絕,張三軍,抗六師,臣不知大王何

意也。今在朝諸臣,文者智轅,武者勇奮,執(zhí)言仗義,以順討逆。勝敗之機明于指掌。且大

王所統(tǒng)將士,計不過三十萬。以一國有限之眾應天下之師,亦易罷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

謝罪,再修親好。朝廷鑒大王無他,必蒙寬宥。況大喪未終,毒興師旅,其與泰伯、夷、齊

求仁讓國之義,不大徑庭乎?魏白發(fā)書生,蜉螳微命,性不畏死。誑貳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

旌臣孝行。巍竊自負,既為孝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