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呂氏春秋》+《韓非子》_第1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呂氏春秋》+《韓非子》_第2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呂氏春秋》+《韓非子》_第3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呂氏春秋》+《韓非子》_第4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呂氏春秋》+《韓非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呂氏春秋》+《韓非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卑Ч唬骸皩彾?,固足矣?!币辉唬喊Ч珕栍诳鬃釉唬骸拔崧勝缫蛔悖藕??”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篂闃氛?。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保ü?jié)選自《韓非子·說二》)材料二: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试弧缫蛔恪?,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咴欢∈洗┚靡蝗藝说乐勚谒尉?。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弊酉脑唬骸胺且玻羌汉ヒ?。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選自《呂氏春秋·察傳》)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有聞A而傳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國人F道之G聞之H于宋君。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惡,兇狠、兇猛,“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的“惡”指奸惡小人,兩者用法不同。B.過,過錯,與“無乃爾是過與”中的“過”詞義不同。C.信,真實,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煙濤微茫信難求”中的“信”詞義不同。D.相,互相,與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相”用法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憑借他的學識告訴魯哀公,“夔只有一只腳”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夔一足”,是因為句讀上的分歧,產生了對“足”的理解偏差。B.齊桓公從鮑叔那里聽說了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聽說了孫叔敖,這樣的事例體現(xiàn)了“審”的價值,所以兩國也就能在諸侯國中稱霸。C.同樣是關于“夔一足”的傳聞,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兩種說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種說法,但比材料一更具體,更有說服力。D.有人讀歷史記載,說“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應為“己亥”,他后來到了晉國還不忘詢問真相,結果確實像他判斷的那樣。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雖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2)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5.對于不實的傳聞,為什么會有人相信?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腹唬骸拔崧劜家轮坎惠p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庇谑俏逋说靡娭??;蛟唬夯腹恢柿x。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故伊尹①以中國為亂,道為宰于湯;百里奚以秦為亂,道為虜于穆公。皆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辭卑辱,故謂之仁義。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謂仁義仁義者不失人臣之禮不敗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內,執(zhí)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眾,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謂仁義。仁義不在焉,桓公又從而禮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則戮。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被腹唬骸安蝗?。士驁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世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行修,王猶少。(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注】①伊尹,曾借烹飪之事言治國之道,輔助商湯滅夏。②執(zhí)禽,古時朝見君主有持禽類作禮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填寫相應位置的字母。忘民A不可B謂仁義C仁義者D不失E人F臣之禮G不敗H君臣之位者也。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說的“處士”,具體指小臣稷。B.中國,指中原地區(qū)或中原地區(qū)華夏政權;今義與之相比,屬于“詞義的擴大”。C.禮,文中指禮遇、以禮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兩者用法相同。D.甕牖,用甕做門,形容貧窮;與“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中“甕牖”的詞義相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齊桓公認為君主能做到禮賢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對仁義有追求,韓非子認為君主一定要擺正君與臣之間的關系。B.伊尹與百里奚不顧自身卑賤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韓非子非常欣賞這類人。C.韓非子認為,作為臣子理應執(zhí)禮朝見君主;對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驕傲自夸,還是無才能而隱匿不為,都應受到法律懲處。D.面對有道士人的傲視,不肖之君與賢明之君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攬士人,最終會招來天下人歸附。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10.兩則材料對齊桓公的評價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參考答案:1.CEG2.D3.C4.(1)雖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夠避免被別人傷害,是因為他守信用。(2)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5.因為傳聞經過多次輾轉相傳就會出現(xiàn)很大的偏差,因為愚蠢的人聽到傳聞不加以審察?!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倍汲堑娜思娂妭髡f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霸弧笔菍υ挊酥?,其后C處斷開;“丁氏穿井得一人”,“穿井”與“得一人”連動結構,全句表意完整,E處斷開;“國人道之”,“國人”是主語,“道”是謂語,“之”是賓語,句意完整,G處斷開。故在CEG處斷句。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夔這個人殘暴狠心。/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B.正確。過錯。/責備。句意: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C.正確。真實。/的確、確實。句意:我聽說夔僅一足,可信嗎?/大海波濤渺茫,確實不易尋求。D.錯誤。互相。/動作偏指一方,此處指代“我”。句意: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屈駕前來探望我。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涉及孔子的第一種說法”錯,孔子的第一種說法是“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肯定了夔的信用;而材料二“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可見材料二涉及的是孔子的第二種說法,即夔精通音律。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原因;“者……也”,表判斷;“免于人害”,被動句,“于”表被動;“信”,守信用。(2)“熟”,仔細;“驗之以理”,狀語后置句,“以理驗之”;“驗”,檢驗。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可知,因為傳聞經過多次輾轉相傳就會出現(xiàn)很大的偏差;由“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可知,因為愚蠢的人聽到傳聞不加以審察。參考譯文:材料一: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古代有個叫做夔的樂官只有一足(一只腳),他果真只有一足(一只腳)嗎?”孔子回答說:“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腳)。夔這個人殘暴狠心,人們多半不喜歡他。雖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夠避免被別人傷害,是因為他守信用。人們都說:‘只要有這一點,也就足夠了。’所以夔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腳),而是說他只要有這一個優(yōu)點就足夠了。”魯哀公說:“確實是這樣的話,自然足夠了?!绷硪环N說法: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說:“我聽說夔僅一足,可信嗎?”孔子說:“要是人,怎么會僅有一只腳呢?他和別人沒有什么差別,唯獨能精通音律。堯說:‘這種人有一個就足夠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樂的官,所以君子說:‘夔有一個就足夠了?!⒉皇侵挥幸恢荒_?!辈牧隙簜髀劜豢梢圆粚彶?,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什么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么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里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里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可信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力?!庇腥寺犃司腿鞑ィ骸岸〖彝诰诘搅艘粋€人。”都城的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現(xiàn)在家里有了井,無需轉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個人。”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wèi)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惫盼募鹤峙c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言辭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辨清楚,這是圣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6.CDG7.D8.C9.(1)現(xiàn)在齊桓公謙恭地去見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是在為齊國的政事憂慮,但小臣稷卻不愿出來做官,可見小臣稷忘記了民眾。(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向上能吃泥土,向下飲到地下的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10.①材料一認為齊桓公未擺正君臣關系,不懂仁義;②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足以稱霸?!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忘記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不會破壞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巴癫豢芍^仁義”主謂賓結構完整,“義”后斷開,選C;“仁義者”作主語,獨立斷開,起到強調的作用,選D;“不失人臣之禮”和“不敗君臣之位”都以“仁義者”為主語,結構相同,之間斷開,選G。故選CDG。7.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C.正確。都屬于名詞活用作動詞:禮遇、以禮相待;游泳。句意:而自己卻越發(fā)以禮對待他們。/并不善于游泳。D.“用甕做門”說法錯誤,應為“用甕做窗戶”。句意:他朝見過的住在窮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個。/然而,陳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子、用繩系著戶樞的貧窮人家子弟。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不管是有才能而驕傲自夸,還是無才能而隱匿不為”說法錯誤,原文信息是“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可見應是“有才能而隱匿不為,還是無才能而驕傲自夸”。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以禮相待;“匹夫之士”,普通的讀書人;“憂”,為……憂慮;“不行”,不愿出來做官。(2)“爪牙”,爪子和牙齒;“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上”“下”,向上,向下;“黃泉”,地下水,泉水。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可知,材料一認為齊桓公未擺正君臣關系,不懂仁義;由材料二“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世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行修,王猶少”可知,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足以稱霸。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桓公時期,有個沒做官的讀書人名叫小臣稷,齊桓公去了三次也沒能見到他。齊桓公說:“我聽說普通的士人不看輕爵位俸祿,就沒有輕視大國君主的資本;大國君主不愛好仁義,也就沒有謙卑地對待普通士人的肚量?!庇谑侨チ宋宕尾乓姷叫〕拣ⅰS腥苏f:齊桓公不懂得仁義。所謂仁義,就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這才是仁義。所以伊尹因為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動亂,通過做廚師向商湯獻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為秦國出現(xiàn)動亂,通過做俘虜(進入秦國)向秦穆公獻策得到任用。他們都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賤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稱作仁義。現(xiàn)在齊桓公謙恭地去見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是在為齊國的政事憂慮,但小臣稷卻不愿出來做官,可見小臣稷忘記了民眾。忘記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不會破壞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內,拿著鳥獸作為禮物朝見君主的稱作臣;臣子的下屬官吏按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