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認識日歷》_第1頁
大班《認識日歷》_第2頁
大班《認識日歷》_第3頁
大班《認識日歷》_第4頁
大班《認識日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大班《認識日歷》contents目錄課程引入日歷的構成日歷的應用日歷的發(fā)展歷程總結與回顧課程引入01課程引入主題介紹主題名稱:認識日歷主題目標:通過本次課程,讓大班幼兒了解日歷的基本構成和功能,學習識別不同的時間和日期,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時間觀念。主題背景:日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每天的日期和時間。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通過學習認識日歷,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時間概念,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日歷的構成02公歷又稱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的日歷;農歷又稱為陰歷,是以月亮的圓缺周期為一個月所定的日歷。定義公歷是由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公元1582年所制定的;農歷則是由中國夏朝的立法者禹所制定。起源公歷以365天為一年的最多年份,最少為366天;農歷則是以29.5天為一個月,一年則以12個月為一年。計算方式公歷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國際上的交流中;而農歷則主要在中國及一些亞洲國家被廣泛使用。使用范圍由于公歷的計算方式,它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地球的公轉周期,因此存在一定的誤差;而農歷則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月亮的圓缺周期。誤差日歷的應用03使用日歷可以方便地記錄每天的計劃和行程,如上學、放學、課外活動、興趣班等。記錄日常計劃日歷可以設置提醒功能,提前通知用戶即將到來的重要事件,如生日、紀念日、會議等,確保不會錯過任何重要的事情。提醒重要事件通過查看日歷,可以清晰地了解每個時間段的任務和安排,有助于更好地規(guī)劃時間和提高效率。掌握時間安排使用日歷有助于培養(yǎng)個人的計劃性和時間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促進自我管理日歷的發(fā)展歷程04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中,人們使用各種方法來記錄日期,如用石頭、木棍等。后來,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fā)明,日歷開始廣泛使用。早期日歷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歷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其中,唐朝的《大衍歷》和宋朝的《統(tǒng)天歷》最為著名。這些歷法不僅計算了準確的日月食和節(jié)氣,還為農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唐宋元明清歷法民國時期,中國開始使用西方的公歷,但同時仍然使用農歷。新中國成立后,公歷被廣泛使用,農歷仍然保留著其傳統(tǒng)地位和文化價值。民國及新中國日歷中國傳統(tǒng)的日歷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厚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內涵。例如,二十四節(jié)氣、屬相、黃歷等都是傳統(tǒng)日歷文化的代表。這些傳統(tǒng)日歷文化對于中國文化和農業(yè)生產(chǎn)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傳統(tǒng)日歷文化總結與回顧05幼兒通過觀察和討論,了解了不同種類的日歷,如年歷、月歷、周歷、日歷等,并理解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日歷的種類和功能幼兒能夠正確地讀出并寫出日期,包括年、月、日、星期等,培養(yǎng)了初步的日期意識。掌握日期的讀法和寫法通過學習使用日歷,幼兒逐漸形成了時間觀念,能夠根據(jù)日歷安排自己的活動和計劃,養(yǎng)成了有計劃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時間觀念和計劃能力幼兒在觀察日歷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日歷上的規(guī)律和變化,培養(yǎng)了觀察和思維能力。提高觀察和思維能力通過生動有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