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重點最終版_第1頁
局部解剖重點最終版_第2頁
局部解剖重點最終版_第3頁
局部解剖重點最終版_第4頁
局部解剖重點最終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局解知識點總結:1.肱動脈的體表投影;肱動脈的3個分支:肱動脈的體表投影: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鎖骨中點至肘前橫紋終點遠側2cm處的連線,為腋動脈和肱動脈的體表投影。兩者以大圓肌下緣為界,大圓肌下緣以上為腋動脈,以下為肱動脈。肱動脈的3個分支:肱深動脈:在大圓肌下緣的稍下方起于肱動脈后內壁,與橈神經一起經肱三頭肌內側頭和外側頭之間轉入臂后區(qū)的橈神經溝中。尺側下副動脈:在肱深動脈起點稍下方自肱動脈發(fā)出,伴隨尺神經穿過內側肌間隔行向內上髁背側面,與尺側返動脈和尺側下副動脈吻合。尺側上副動脈:在肱骨內上髁上方約5厘米處起于肱動脈,分布于內上髁的前,后面,參加肘關節(jié)動脈網的構成。上肢動脈的主干: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掌淺弓、掌深弓大隱靜脈在隱靜脈裂孔附近的五條屬支是:旋髂淺靜脈、腹壁淺靜脈、陰部外靜脈、股內側淺靜脈、股外側淺靜脈注意上肢的深靜脈和淺靜脈都有哪些,怎么走形!腹部的體表標志肋弓下緣:8-10肋軟骨連接形成的肋緣和第11-12浮肋構成,用于腹部分區(qū)、肝脾測量和膽囊定位劍突:胸骨下端軟骨,肝臟測量標志腹上角:兩側肋弓至劍突根部的交角,判斷體型及肝臟測量。臍: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間,為腹部四分區(qū)法的標志,易有臍疝發(fā)生。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點,腹部九分區(qū)法標志,骨髓穿刺部位腹直肌外緣:位于鎖骨中線處,用于手術切口和膽囊點定位。腹中線:腹部四分區(qū)法的垂直線,易有白線疝。腹股溝韌帶:尋找股動脈、股靜脈的標志,常為腹股溝疝的通過部位和所在。恥骨聯(lián)合:兩恥骨間的纖維軟骨連接。肋脊角:背部兩側第12肋骨與脊柱的交角,是檢查腎臟壓、叩痛的位置。腹部的分區(qū)(一)四區(qū)法:即十字型法,以臍為中心劃一水平線和一垂直線,兩線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區(qū)九區(qū)法井字型分區(qū),用兩條水平線和兩條垂直線將腹部分成九個區(qū),上水平線又稱肋線,為兩側肋緣最低點(相當于第十肋骨)的連線;下水平線又稱髂棘線,為兩側髂前上棘的連線;左、右兩條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線的水平線的中點上所作的垂直線。這四條線相交將腹部分成九個區(qū)1.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葉、膽囊、結腸肝曲、右腎、右腎上腺等。2.右側腹部(右腰部)升結腸、空腸、右腎。3.右下腹部(右髂部)盲腸、闌尾、回腸下端、女性的右側卵及輸卵管、男性的右側精索、淋巴結。4.上腹部肝左葉、胃、十二指腸、橫結腸、大網膜、胰頭和胰體、腹主動脈。5.中腹部(臍部)橫結腸、十二指腸下部、空腸和回腸、腹主動脈、輸尿管、大網膜、腸系膜、淋巴結等。6.下腹部回腸、輸尿管、脹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宮、乙狀結腸。7.左上腹部(左季助部)胃、脾、結腸脾曲、胰尾、左腎、左腎上腺。8.左側腹部(左腰部)降結腸、空腸或回腸、左腎。9.左下腹部(左髂部)乙狀結腸、女性的左側卵巢及輸卵管、男性的左側精索、淋巴結。腹膜的內外間器官(一)腹膜內位器官此類器官幾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動度較大。主要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輸卵管等。(二)腹膜間位器官此類器官三面包被腹膜,活動度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結腸、降結腸、肝、空虛的膀胱、子宮、膽囊、直腸上段等。(三)腹膜外位器官此類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幾乎不能活動。主要的器官有:胰、腎、輸尿管、充盈的膀胱、腎上腺、十二指腸降部和水平部、直腸中下部等。腹膜的相關結構韌帶韌帶是連于腹壁與臟器、或臟器與臟器之間的腹膜結構。肝的韌帶

主要有:鐮狀韌帶、肝圓韌帶、冠狀韌帶等。脾的韌帶主要有: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膈脾韌帶等。系膜系膜是腸管連于腹后壁的雙層腹膜結構。

腸系膜:是將空、回腸固定于腹后壁的雙層腹膜結構。橫結腸系膜:是將橫結腸固定于腹后壁的橫位腹膜結構。乙狀結腸系膜:是將乙狀結腸固定于盆壁的腹膜結構。闌尾系膜:是將闌尾連于腸系膜下端的雙層腹膜結構。腹膜陷凹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間,形成的凹陷。在男性主要有直腸膀胱陷凹,在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宮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雙腎的體表投影在后正中線兩側2.5和7.5-8.5cm處各作兩條垂線,通過第11胸椎和第三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線。兩腎即位于此縱膈標志線所組成的四個四邊形內,當腎發(fā)生病變時,多在此四邊形內疼痛或腫塊等異常表現(xiàn)。7.雙腎的毗鄰在兩腎的上方有腎上腺附著,共同有腎筋膜包繞。在兩腎的下方為輸尿管腹部。在兩腎的內側、脊柱的前方,有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等,其中右腎與下腔靜脈的距離最近。在兩腎的前面,由于位置不同,毗鄰關系也有所不同。左腎前上部有胃后壁,前下部為結腸左曲,內側有胰尾橫過腎門。右腎前上部有肝右葉,前下部位結腸右曲,內側有十二指腸降部。在兩腎的后面,其第12肋以上部分僅借膈與胸膜腔相鄰。8.脊肋角:第12肋分別橫過左腎后面的中部與右腎后面的上部,兩腎門恰近于第12肋下緣和豎脊肌外線的交角處,即腎角,或稱脊肋角。輸尿管的體表投影輸尿管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細長管狀器官,位于脊柱兩側,左、右各一。上端起自腎盂,下端終于膀胱,在成人長約25~30cm。通常將輸尿管分為三部:

①腹部,自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至跨越髂血管處;

②盆部,從跨越髂血管處至膀脫壁;

③壁內部,斜行穿膀勝壁,終于膀聯(lián)粘膜的輸尿管口。輸尿管腹部長約13~14cm,緊貼腰大肌前面向下內側斜行,在腰大肌中點的稍下方有睪丸血管斜過其前方。輸尿管腹部的體表投影:在腹前壁與半月線相當;在腹后壁約與腰椎橫突尖端所作的連線一致。輸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別是解剖上的第1、2狹窄部。右輸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腸降部、升結腸血管、回結腸血管、精索內血管、回腸末段,右側與盲腸及闌尾鄰近。左輸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腸空腸菌、降結腸血管,精索內血管也斜越輸尿管腹部的前方。抵達骨盆上口時,兩側輸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進入盆腔。10.脊柱區(qū)的層次(腦脊液引流)皮膚皮下→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網膜(到此為腰穿)→蛛網膜下腔→軟膜→脊髓腔11.椎管、脊髓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人的脊髓全長41-45厘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錐形隨個體發(fā)育而有所不同,成人終于第一腰椎下緣或第二腰椎上部椎管椎骨錐孔和骶骨骶管借助骨連結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上接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通,下達骶管裂孔而終。其前壁由椎體后面、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構成,后壁為椎弓板、黃韌帶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兩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連成,為完全骨性管道。12.脊髓的被摸與脊髓腔脊髓表面被覆三層被膜,由外向內為硬脊膜、脊髓蛛網膜和軟脊膜。各層膜間及硬脊膜與椎管骨膜間均存在腔隙,由外向內一次有硬脊膜外系、硬膜下隙和蛛網膜下隙。被膜(1)硬脊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厚而堅韌,形成一長筒狀的硬脊膜囊。上方附于枕骨大孔邊緣,與硬腦膜相續(xù),向下在平第2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并借終絲附于尾骨。硬脊膜囊內有脊髓,馬尾和31對脊神經根,每對脊神經根穿硬脊膜囊時,硬脊膜延續(xù)包裹在脊神經根表面形成神經外膜,并與椎間孔周圍的結締組織緊密相連,起固定作用。(2)脊髓蛛網膜:薄而半透明,向上與腦蛛網膜相延續(xù)。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發(fā)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梁與軟脊膜相連。(3)軟脊膜:柔軟并富于血管,與脊髓表面緊密相貼。在脊髓兩側,軟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齒狀韌帶。齒狀韌帶:為軟脊膜向兩側伸出的三角形結構。額狀位,介于脊神經前、后根之間。其外側緣形成一三角形齒尖,與硬脊膜相連,有維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2.脊膜腔

(1)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與硬脊膜之間的間隙,其內填有脂肪、椎內靜脈叢、脊神經脊膜支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經根及其伴行血管通過,正常時呈負壓。此隙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終于骶管裂孔。由于硬脊膜緊密附著于枕骨大孔邊緣,故此隙與顱內腔隙并不交通。臨床硬膜外麻醉即將藥物注入此隙,以阻滯硬膜外隙內的脊神經根。針穿入硬膜外隙后,因存在負壓,會有抽空感,這與穿入蛛網膜下隙時有腦脊液流出并呈正壓的情況不同。(2)硬膜下隙:是位于硬脊膜與脊髓蛛網膜之間的潛在腔隙,內有少量液體,與脊神經周圍的淋巴隙相通。(3)蛛網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網膜與軟脊膜之間。在活體,蛛網膜下隙內充滿腦脊液,向上經枕骨大孔與顱內蛛網膜腔相通,向下達第二骶椎高度,脊髓蛛網膜向兩側包裹脊神經根形成含有腦脊液的脊神經周圍隙。蛛網膜下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擴大,形成終池,池內有腰、骶神經根構成的馬尾和軟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終絲。13,腰椎穿刺的部位在哪里?為什么?第3~4或4~5腰椎間進行腰椎穿刺或麻醉。由于成人脊髓下端大約第一腰椎下緣,而馬尾浸泡在終池的腦脊髓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間進行腰椎穿刺或麻醉,將針穿至終池,一般不會損傷脊髓和馬尾。14,脊神經的分布特點,與椎間孔的關系脊神經以其前根和后根連于脊髓,共有31對。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1對尾神經脊神經干很短,出椎間孔后立即分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脊膜支

: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交通支:為連于脊神經與交感干之間的細支。后支:較細,是混合性的,經相鄰椎骨橫突之間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項、背及腰骰部深層的肌和枕、項、背、腰、臀部的皮膚,其分布有明顯的節(jié)段性。前支: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軀干前外側和四肢的肌和皮膚。15.胸部的體表標志正面(重點)⑴頸靜脈切跡又稱鎖骨上切跡,平第2胸椎體下緣,臨床上常以此切跡為標志檢查頸段氣管是否移位。⑵胸骨角:為胸骨柄和胸骨體連結處,胸骨角兩側連接第2肋軟骨,常以此計數(shù)肋骨,其后方平對第4、5胸椎體之間、氣管分叉、主動脈弓的起與止端、心臟上界以及食管的左主支氣管壓跡。⑶劍突:細長,上接胸骨體處稱劍胸結合,平第9胸椎,上端兩側與第7肋軟骨相接,下端游離并伸至腹前臂上部。⑷鎖骨和鎖骨下窩:鎖骨位于頸靜脈兩側,全長均可觸及,其中、外1/3交界處下方有一凹陷為鎖骨下窩。⑸肋和肋間隙:在鎖骨下方首先摸到第2肋,依次向下可觸及下部的肋和肋間隙。二者可作為胸、腹腔上部器官的定位標志。如在左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可觸及心尖搏動。⑹肋弓:自劍突兩側向外下可觸及肋弓,是肝、脾的觸診標志,其最低點平第2、3腰椎間。⑺胸骨下角:即左右肋弓與劍胸結合共同圍成的角,角內有劍突,一般為70°.⑻乳頭:男性乳頭在鎖骨中線與第4肋間隙交界處,女性乳頭略低且偏向外下方。⑼腹上角:在上腹部中區(qū),胸骨劍突以下,兩側肋弓由上向下,由內向外斜行形成一個兩側肋骨邊緣為界,下口開放的三角區(qū),這一三角區(qū)被稱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背面(知道有哪些就可以)⑽肩胛下角:肩胛下角一般平對第七肋間,即第7、8肋骨之間的間隙。為背部數(shù)肋和肋間隙的骨性標志。常作為胸腔閉式引流的定位標志。⑾前正中線:沿胸骨正中的垂線。⑿胸骨線:沿胸骨最寬處兩側緣所作的垂線。⒀鎖骨中線:通過鎖骨中點向下所作的垂線。⒁腋前線:沿腋前襞所作的垂線。⒂腋中線:由腋窩最高點所作的垂線。⒃腋后線:沿腋后襞所作的垂線。⒄肩胛線:兩臂下垂時,通過肩胛骨下角的垂線。⒅脊柱旁線:沿各胸椎橫突外端所作的連線,常為一稍凸向內側的弧形線。⒆后正中線:經身體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線相當于各棘突間的連線。16.心臟的體表投影心臟的體表投影用四點的連線表示:左上點:左第2肋軟骨下緣距胸骨側緣約1.2cm右上點:右第3肋軟骨下緣距胸骨側緣約1cm左下點:左側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7~9cm右下點:右第6胸肋關節(jié)處左右上點的連線為心上界,左右下點的連線為心下界,左上、左下點間向左微凸的弧形線為心左界,右上、右下點間向右微凸的弧形線為心右界。17.心臟瓣膜的體表投影(知道聽診區(qū))①肺動脈瓣(肺動脈口),在左側第3胸肋關節(jié)的稍上方,部分位于胸骨之后;②主動脈瓣(主動脈口),在胸骨左緣第3肋間隙,部分位于胸骨之后;③二尖瓣(左房室口),在左側第4胸肋關節(jié)處及胸骨左半的后方;④三尖瓣(右房室口),在胸骨正中線的后方,平對第4肋間隙。18.腹前外側壁的層次\o"醫(yī)學百科:皮膚"皮膚→淺\o"醫(yī)學百科:筋膜"筋膜→三層扁肌或直肌及肌鞘→腹橫筋膜、\o"醫(yī)學百科:腹膜"腹膜外筋膜→腹膜19.胃的位置、血供、回流、神經支配胃的解剖位置:因體型體位等不同情況有很大的變化,賁門有幽門的位置比較固定,賁門位于T11左側,幽門位于L1右側附近,胃大彎的位置較低,其最低點一般在臍平面胃在中等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血供:胃的血供主要來自胃左,右動脈;胃網膜左,右動脈。這些動脈均來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彎形成兩個動脈弓,再由弓上發(fā)出許多小支至胃前,胃后壁,在胃壁內進一步分支,吻合成網。(1)胃左動脈,起自腹腔干,沿胃小彎由左側向右分布。(2)胃右動脈,起于肝固有動脈,沿胃小彎右側向左,并與胃左動脈吻合。(3)胃網膜左動脈,起于脾動脈末端,沿胃大彎右行,分布于胃大彎左側?。?)胃網膜右動脈,發(fā)自胃十二指腸動脈沿胃大彎左行,終支與胃網膜左動脈吻(5)胃短動脈,起于脾動脈,分布于胃底!靜脈回流:胃的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最后均匯集于門靜脈。胃左靜脈的血液可直接或經過脾靜脈匯入門靜脈;胃右靜脈直接注入門靜脈。胃短靜脈、胃網膜左靜脈均回流入脾靜脈;胃網膜右靜脈則回流入腸系膜上靜脈。胃迷走神經的支配特點胃前支在小網膜內循胃小彎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腸上部。有以下諸分支:賁門支,分布于賁門附近;前胃壁支,常為3~4小支,分布到胃體前壁;“鴉爪”形支,分布于幽門竇、幽門管、幽門及十二指腸上部,此支與胃的排空運動有密切關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經。迷走神經對消化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副交感纖維來實現(xiàn)。因此,當迷走神經興奮時,、消化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等,從而引起胃腸蠕動加快、排空加速、腸鳴增強、甚至因平滑肌痙攣而引起腹痛,還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當迷走神經抑制時,則出現(xiàn)相反的表現(xiàn),即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脹氣、消化不良等癥。20.胃后壁穿孔胃后壁穿孔,胃內容流入小網膜腔,再經胃網膜孔(文氏孔)由降結腸外側壁與腹壁的間溝流到回盲部,空腹胃后壁穿孔常常是初起右下腹壓痛與反跳痛明顯。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時可引起右下腹疼痛且須與急性闌尾炎相鑒別: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發(fā)生于幽門附近的胃或十二指腸上部前壁。位于后壁的潰瘍在侵蝕到漿膜層前,多已與鄰近器官發(fā)生粘連,甚至形成慢住穿透性潰瘍,很少出現(xiàn)急性穿孔.前壁潰瘍穿孔后,溢出物??蛇M入肝腎隱窩,繼而沿右結腸旁溝流至右髂窩,引起酷似闌尾炎的右下腹痛,因此需注意與急性闌尾炎相鑒別.心臟腔室的體表投影(同心臟、瓣膜體表投影)23.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是小腸的起始段,介于胃與空腸之間,成人長度為20~25cm十二指腸的形狀呈“C”形,包統(tǒng)胰頭,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一)上部十二指腸上部長約5cm,起自胃的幽門,走向右后方。至膽囊頸的后下方,急轉成為降部,轉折處為十二指腸上曲。十二指腸上部近幽門約2.5cm一段腸管,壁較薄,粘膜面較光滑,沒有或甚少環(huán)狀襞,此段稱十二指腸球duodenalbulb,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fā)部位。(二)降部十二指腸降部是十二指腸的第2部,長約7—5cm,由十二指腸上曲沿右腎內側緣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彎向左側,轉折處為十二指腸下曲。降部左側緊貼胰頭,此部的粘膜有許多壞狀襞,其后內側壁有膽總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腸腔的縱行隆起,稱十二指腸縱襞??v襞的下端為圓形隆起,稱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大乳頭稍上方,有時可見十二指腸小乳頭,這是副胰管的開口之處。(三)水平部十二指腸水平部又稱下部,長約10cm,自十二指腸下曲起始,向左橫行至第3腰椎左側續(xù)于升部。腸系膜上動脈與腸系膜上靜脈緊貼此部前面下行。(四)升部十二指腸升部長約2—3cm,自第3腰椎左側向上,到達第2腰椎左側急轉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空腸曲由十二指腸懸肌連于膈右腳。此肌上部連于膈腳的部分為橫紋肌,下部附著于十二指腸空腸曲的部分為平滑肌,并有結締組織介入。十二指腸懸?。ㄓ址QTreitz韌帶)是一個重要標志,手術時用以確定空腸的起點。24.肝的韌帶鐮狀韌帶:將肝的膈面分成右大左小兩部分。鐮狀韌帶下端與臍切跡和肝源韌帶相連,上端向后上延伸與兩側的冠狀韌帶相移相移行。鐮狀韌帶有前緣與腹前壁及膈相連。此韌帶較薄且有一定寬度。當肝左外葉切除時,常用它來覆蓋殘肝斷面。肝圓韌帶:肝圓韌帶自臍肝圓韌帶切跡經鐮狀韌帶游離緣的兩層腹膜間達臍靜脈窩止于肝門靜脈左支的囊部并與靜脈韌帶相連。做肝葉切除時,須將韌帶切斷,可向下牽拉肝,以利手術的顯露和進行。冠狀韌帶:是肝膈面與臟面被膜返折至膈所成。分為左、右冠狀韌帶。左冠狀韌帶分為前、后兩層,右冠狀韌帶分為上、下兩層。左冠狀韌帶前層和右冠狀韌帶上層可視為鐮狀韌帶向左右延伸的部分。行肝葉切除切開右冠狀韌帶時,要注意勿損傷該處血管。三角韌帶:肝左、右三角韌帶是冠狀韌帶前后兩層及上下兩層向左、右延伸逐漸匯合而成,它與膈相連,把肝的左、右兩側牢固地固定在膈上。左側三角韌帶中偶有血管和迷走膽管等,手術切斷韌帶時應妥善結扎。(不常見)肝胃韌帶:起自胃小彎,上方與肝的臟面靜脈韌帶相接連,其右緣移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此韌帶由于兩層腹膜緊密匯合而成,韌帶大部分顯得很薄,迷走神經前干的神經、胃右前支及其胃壁支均可透過漿膜見到。有時胃的左動脈發(fā)出一支副肝左動脈或迷走肝左動脈,也經此韌帶的上部入肝,供血給肝左外葉或左半肝。肝十二指腸韌帶:位于肝門橫溝與十二指腸第一段之間,左側連于肝胃韌帶,右緣游離,后方為網膜孔。肝手術時可在此處暫時阻斷肝的血流,以控制肝的出血。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的重要結構:術中確認膽總管: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三個重要結構,即右前方的膽總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動脈,兩者之間的后方為門靜脈。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右緣內可見略呈藍色的膽總管,切開其前面腹膜,稍加剝離,即可找到膽總管。手術中常規(guī)地進行穿刺,如抽出膽汁,則可確認是膽總管。如因炎癥粘連,局部關系不清,可借助摸清肝動脈來確定膽總管的位置。肝腎韌帶:右冠狀韌帶的下層繞過右肝的臟面右腎的前面。手術分離此韌帶時應注意勿損傷右腎上腺靜脈。肝結腸韌帶:連于右肝下緣與結腸右曲之間的腹膜。25.肝的位置、體表投影、周圍臟器⑴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大部分被胸廓掩蓋,僅小部分位于左、右肋弓之間的腹上區(qū),直接與腹前壁相接觸。⑵體表投影:肝上界在右鎖骨中線上平第5肋間或第5肋;向左,肝上界經胸骨體與劍突結合處,最后終于左側第5肋間左鎖骨中線附近;肝下界即肝前緣,在右側,肝前緣與右肋弓大體一致,在腹上區(qū)左、右肋弓間,肝前緣在劍突下3cm。⑶毗鄰器官:肝的臟面在左葉與胃前壁相鄰;在右葉,前部與結腸右曲相鄰接,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上曲,后部鄰接右腎和腎上腺。區(qū)分肝門靜脈和肝靜脈第一肝門包括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

和肝總管;第二肝門:肝靜脈肝門靜脈系統(tǒng):①肝門靜脈由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而成,脾靜脈還收納胃短靜脈,胃網膜左靜脈、胃后靜脈、腸系膜下靜脈。②腸系膜上靜脈接收空腸回腸靜脈、右結腸靜脈等;③腸系膜下靜脈接收左結腸靜脈、乙狀結腸靜脈、直腸上靜脈;④胃左靜脈沿胃小彎至賁門接收食管下1/3的靜脈血匯入肝門靜脈;⑤胃右靜脈接收幽門前靜脈,其為區(qū)分幽門和十二指腸的標志。⑥膽囊靜脈⑦附臍靜脈起自臍周靜脈網,為肝門靜脈與腹壁前靜脈的重要吻合支。肝靜脈:在肝實質內由肝小葉下靜脈匯合而成,形成肝左靜脈、肝右靜脈、肝中靜脈及細小的靜脈,它們從肝后緣的腔靜脈溝斜行注入下腔靜脈29.門靜脈系統(tǒng)門靜脈,包括肝門靜脈和垂體門靜脈。肝門靜脈由脾靜脈(腸系膜下靜脈注入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而成、回收來自腹腔臟器的血液。門靜脈內沒有瓣膜,因此當門靜脈高壓時,血液則可經屬支逆流。肝門靜脈系統(tǒng)的胃左靜脈、胃短靜脈和胃后靜脈,在食管下段和胃底處,與腔靜脈系統(tǒng)奇靜脈的食管靜脈相吻合。在肝門靜脈高壓癥時,血液可經胃左靜脈至食管靜脈、奇靜脈流入上腔靜脈,因此可發(fā)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曲張的靜脈易受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傷和粘膜面潰瘍糜爛而破裂,引起急性大出血。曲張的靜脈破裂后,常因管壁

薄弱缺乏彈性收縮,自動止血的機會較少,故須施行間奇靜脈斷流等手術,可得到一定的止血效果。

(2)肝門靜脈系統(tǒng)的腸系膜下靜脈的直腸上靜脈,在直腸下段與腔靜脈系統(tǒng)的髂內靜脈的直腸中、下靜脈相吻合,在肝門靜脈高壓癥時,直腸下段靜脈可曲張成痔。

(3)肝門靜脈系統(tǒng)的附臍靜脈,在臍周圍與腹壁上靜脈及胸腹壁靜脈相吻合,與上腔靜脈相交通。同時,也與腹壁下靜脈及腹壁淺靜脈相吻合,而與下腔靜脈相交通。在肝門

靜脈高壓癥時,位于臍周圍的腹壁淺表靜脈可發(fā)生曲張,稱為“海蛇頭”。

(4)肝門靜脈系統(tǒng)的脾靜脈,腸系膜上、下靜脈以及升、降結腸和十二指腸、胰、肝等臟器的小靜脈,在腹膜后與腔靜脈系統(tǒng)的腰靜脈、低位的肋間后靜脈、膈下靜脈及睪丸

靜脈等相吻合,形成Retzius靜脈。當肝門靜脈高壓癥時,均可曲張和增多,以降低肝門靜脈的高壓。手術中應盡量保護這些曲張的Retzius靜脈,如有損傷應徹底止血。

(5)肝門靜脈系統(tǒng)的椎內、外靜脈叢形成的腹后壁前面的小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的肋間后靜脈,腰靜脈相交通。27.胰腺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28.脾臟(知道有就好)30.小腸(空回腸的區(qū)別)空腸回腸位置左上部右下部管徑4cm3.5cm腸壁較厚略薄動脈供應豐富(一級供應)較少(二,三級供應)顏色較紅稍白黏膜皺襞多又高少又低淋巴細胞少多系膜少多血管弓的級數(shù)較少豐富脂肪較少豐富31.回盲部相關的知識(重點)解剖知識:盲腸左側接回腸末端,后內側壁有闌尾附著,向上續(xù)于升結腸,右側為右結腸旁溝,后面為腰髂肌前面鄰腹前壁,并有大網膜覆蓋,盲腸壁的三條結腸帶匯聚于闌尾根部,是手術時尋找闌尾根部的標志。回腸和盲腸之間有回盲瓣,防止食物的倒流。闌尾的位置:盲腸前位,盆位,盲腸后位,回腸后位,以及盲腸下位闌尾壞疽的因素:闌尾壁富含淋巴組織,肌層薄,發(fā)生炎癥時易穿孔。如何尋找闌尾:手術時:盲腸后內側壁三條結腸帶的匯合點即為闌尾根部體表:臍到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處(麥氏點)或者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右三分之一交界處(Lazz點)術中如何尋找闌尾:化膿性闌尾炎可引起肝膿腫:手術中尋找闌尾必須掌握的要點是:闌尾伴隨盲腸發(fā)育,手術時應先在右骼窩找到盲腸,再沿盲腸前結腸帶往下迫蹤找到闌尾根部,即可將整條闌尾牽出?;撔躁@尾炎時細菌性栓子可隨靜脈血經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進入肝內,引起肝膿腫。32.結腸特征性結構結腸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結腸的特征性結構是:結腸袋、結腸帶和腸脂垂。結腸:在右髂窩內續(xù)于盲腸,在第3骶椎平面連接直腸。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一)升結腸升結腸:是盲腸向上的延續(xù),緊貼于腹后壁右側,向上抵達肝右葉下方,轉折向左移行為橫結腸,其轉折處稱結腸右曲,又稱結腸肝曲。(二)橫結腸:起自結腸右曲,向左橫行,延伸到左季肋區(qū)脾臟面的下面,轉折向下延為降結腸,轉折處稱為結腸左區(qū),,又稱結腸脾曲。橫結腸由橫結腸系膜連于腹后壁,活動度大。(三)降結腸:自結腸左曲起,沿腹后壁左側向下達左髂嵴,移行為乙狀結腸。(四)乙狀結腸:自左髂嵴水平開始,沿左髂窩轉入盆腔內,全長呈“s”形彎曲,至第3骶椎平面續(xù)于直腸。乙狀結腸借乙狀結腸系膜連于骨盆側壁,活動度較大。33.輸尿管的三個狹窄(結石的好發(fā)部位)上狹窄:位于腎盂輸尿管移行處中狹窄:位于盆骨上口,輸尿管跨過髂血管處下狹窄:輸尿管壁內部,為輸尿管的最狹窄處34.男性尿道的特點男性尿道在解剖學上有2個彎曲、3個狹窄和3個膨大。第1個彎曲位于尿道膜部,適在恥骨聯(lián)合下方,故也稱恥骨下彎曲或尿道后彎;第2個彎曲位于尿道海綿體部,適在恥骨聯(lián)合前方,故稱恥骨前彎曲。導尿時將陰莖向前提向腹壁,恥骨前彎曲即消失。由于此段尿道能活動,故不易受傷。但恥骨下彎較固定,不能人為地將它拉直,故放人導尿器械時,應順此彎曲細心輕柔插入,絕不可粗暴以免損傷。3個狹窄為尿道內口、膜部和尿道外口。3個膨大是前列腺部、球部和舟狀窩34.女性尿道容易產生尿路感染的原因女性尿道較男性尿道寬.短.直,較男性易發(fā)生尿路易發(fā)感染。

35.腹主動脈、下腔靜脈下腔靜脈是人體最大的靜脈,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靜脈血36.盆部的骨上結構骨盆由骶骨,尾骨,左右髖骨及其韌帶連接而成。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jié)和恥骨聯(lián)合上緣所組成的界線將骨盆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骶骨: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后壁。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尾骨:是三角形,由后面的3至5塊尾椎接合而成。在上面與骶骨形成關節(jié)。它是脊柱中最未發(fā)達的部份,代表尾巴的退化器官。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稱為髂前上棘。弓狀線:臍與恥骨聯(lián)合連線中點(約臍以下4~5cm)處,腹內、外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使后層缺如,因此肌鞘后層由于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即弓狀線恥骨梳:恥骨上支上面有一條銳嵴,稱恥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狀線,向前終于恥骨結節(jié)是小骨盆的重要標志恥骨結節(jié):在腹下部,臍下正中線20至25厘米的兩側小骨突,恥骨聯(lián)合:由兩側的恥骨聯(lián)合面藉纖維軟骨連接而成。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韌帶加強,上方的叫恥骨上韌帶,下方的叫恥骨弓狀韌帶坐骨結節(jié):坐骨是構成骨盆的重要組成部分,坐骨可分為上下兩個分支,在兩支骨會合處有向后下凸起的粗隆,即坐骨結節(jié)37.泌尿三角、肛門三角1.泌尿生殖三角:兩坐骨結節(jié)之間的連線將會陰分成兩個三角形區(qū)域,前方的三角區(qū)稱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通過,女性有尿道和陰道通過.尿生殖三角肌被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包裹,共同組成尿生殖膈,即會陰深隙會陰三角肌分成兩個部分:會陰深橫肌和尿道膜部會陰肌2.肛門三角此區(qū)位于中線肛管及兩側坐骨直腸窩內,其內充滿脂肪組織,是膿腫易發(fā)部位。常見的肛門膿腫、肛周膿腫及晚期形成的肛門漏管,禍根正源于此。肛門三角的肌肉:(1)提肛?。?)尾骨?。?)肛門外括約肌39.口腔、咽、喉、氣管、下頜關節(jié)、咬肌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與外界相通,后經咽峽與咽相續(xù)??谇粌扔醒?、舌等器官??谇坏那氨跒榇?、側壁為頰、頂為腭、口腔底為黏膜和肌等結構??谇唤枭稀⑾卵拦譃榍巴鈧炔康目谇磺巴ズ秃髢葌炔康墓逃锌谇?;當上、下頜牙咬合時,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之間可與第三磨牙后方的間隙相通。咽是一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6頸椎前方,上端附于顱底,向下于第6頸椎下緣或環(huán)狀軟骨的高度續(xù)于食管。咽有前壁、后壁及側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別與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別以軟腭與會厭上緣為界,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具有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護和防御功能以及共鳴作用。此外,咽也是一個重要的發(fā)音共振器,對發(fā)音起輔助作用。喉上通喉咽,下接氣管,為呼吸與發(fā)音的重要器官。位于頸前正中部,在成人相當于第3~6頸椎部,由一組軟骨、韌帶、喉肌及粘膜構成的錐形管狀器官。氣管位于頸前正中、食管的前方,是一個由軟骨、肌肉、粘膜和結締組織構成的管腔。上端起自環(huán)狀軟骨下緣,相當?shù)?頸椎平面,向下進入胸腔,其下端相當?shù)?胸椎上緣,在此分成左右兩主支氣管,分叉處稱氣管隆凸,其邊緣光滑銳利。顳下頜關節(jié)由下頜骨髁突、顳骨關節(jié)面、居于二者之間的關節(jié)盤、關節(jié)周圍的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韌帶(顳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所組成。咬?。浩鹱燥E弓的下緣和內面,纖維斜向后下止于咬肌粗隆,收縮時上提下頜骨。40.腹股溝管:位置:腹股溝管韌帶內側半上方約1.5cm處的由肌與筋膜間形成的潛在性長約4~5cm與腹股溝韌帶平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