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3年2月10日,神舟十五號乘組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這是“天宮號”空間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天宮號”空間站距離地面約400千米,每90分鐘環(huán)繞地球一周??臻g站反射陽光,在一定條件下,地球上的人們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點劃過天空。下圖示意空間站、地球和太陽的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在軌“天宮號”空間站的天體級別類似于()A.月球B.火星C.彗星D.小行星2.人們肉眼看到明亮的光點劃過天空時,空間站最可能位于()A.甲B.乙C.丙D.丁【答案】1.A2.D【解析】【1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宮號”空間站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圍繞地球運行,與月球的天體級別類似,都屬于地球的衛(wèi)星,A正確,BCD錯誤。故選A?!?題詳解】本題的關鍵點是掌握太陽系中天體間的位置關系。當空間站位于甲、乙兩處時,處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太陽光太強,人們用肉眼無法看到空間站,A、B項錯誤;當空間站位于丙處時,太陽光線被地球遮擋,空間站無法反射太陽光,此時地球上的人們看不到空間站,C項錯誤;當空間站位于丁處時,地球上正對丁處的地方處于黃昏,天空不太明亮,而此時空間站又能夠反射太陽光,從地球上觀察空間站應為一個明亮的光點,且空間站運行速度較快,人們可以看到明亮的光點劃過天空,D項正確。故選D。2023年5月,全球規(guī)模最大、性能最強的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在四川稻城主體效工。它能實時監(jiān)測太陽“打噴嚏”,即對太陽拋射的高能帶電粒子進入地球進行高精度成像觀測,并對空間大氣進行預警。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稻城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建成后,可實時監(jiān)測的主要太陽活動是()A.光球層的黑子B.色球層的耀斑C.光球層的太陽風D.日冤層的日耳4.該望遠鏡對空間大氣預警主要是為了()A.預報極光觀賞時間B.避免民航遭遇雷擊C.調整地面磁場方向D.應對短波通信障礙【答案】3.B4.D【解析】【3題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耀斑表現(xiàn)為太陽射電爆發(fā)和高能粒子噴發(fā)等方式放出輻射能,和材料中“它能實時監(jiān)測太陽‘打噴嚏’,即對太陽拋射的高能帶電粒子進入地球進行高精度成像觀測”所述一致,B正確,A錯誤;太陽風出現(xiàn)在日冕層,日珥出現(xiàn)在色球層,CD錯誤。故選B?!?題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耀斑爆發(fā)時會擾亂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需要提前預警,D正確;災害性大氣狀況需要預警,極光觀賞不屬于預警范圍,A錯誤;雷雨天氣與太陽活動無關,B錯誤;地面磁場方向不能調整,C錯誤。故選D。中華龍鳥生存于距今1.4億年的早白堊紀。中華龍鳥化石,發(fā)現(xiàn)于我國遼寧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積形成的頁巖中,該巖層還含有豐富的各類動植物化石。下圖為中華龍鳥化石圖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中華龍鳥所處的地質時期為()A.前寒武紀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6.根據中華龍鳥化石推測當時遼寧省西部的古地理環(huán)境特征為()A.溫暖濕潤B.寒冷干燥C.寒冷濕潤D.炎熱干燥7.中華龍鳥出現(xiàn)的地質時期主要事件為()A.三葉蟲繁盛B.被子植物繁盛C.聯(lián)合古陸解體D.爬行動物盛行【答案】5.C6.A7.D【解析】【5題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華龍鳥生存于距今1.4億年的早白堊紀,白堊紀屬于中生代,C正確,ABD錯誤,故選C?!?題詳解】據材料可知,由于該巖層中含有豐富的各類動植物化石,說明當時的環(huán)境溫暖濕潤,適合動植物生存,推測中華龍鳥生活的環(huán)境特征可能是溫暖濕潤,A正確;寒冷干燥、寒冷濕潤、炎熱干燥,不利于動植物生存,BCD錯誤。故選A?!?題詳解】中華龍鳥所處的地質時期為中生代。三葉蟲繁盛出現(xiàn)在古生代,A錯誤;被子植物繁盛為新生代,B錯誤;聯(lián)合古陸解體出現(xiàn)在新生代,C錯誤;中生代爬行動物繁盛,D正確。故選D。2023年8月6日凌展2時33分,山東德州市平原縣發(fā)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達10千米。下圖為地震波波速與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圖中的()A.②一地幔B.②一巖石圈C.③一地核D.①一地殼9.下列四地中地殼最厚的是()A.云貴高原B.黃土高原C.青藏高原D.東北平原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地震波A為縱波,B為橫波B.一般認為③呈液態(tài),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C.③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D.①與②之間的界面為古登堡界面【答案】8.D9.C10.B【解析】【8題詳解】根據圖中信息可知,①為地殼,②為地幔,③為外核。巖石圈包括地殼與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B項錯誤;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而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3千米,故判斷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殼,D項正確,A、C項錯誤。故選D?!?題詳解】一般來說,陸地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為青藏高原,地殼最厚。C項正確,排除ABD。故選C?!?0題詳解】據圖可知,地震波B可以穿透地核,故為縱波,A波不能穿透地核,故為橫波,A項錯誤;③為外核,外核的物質在高溫和高壓環(huán)境下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它們相對于地殼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③為外核,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位于上地幔的軟流層,C項錯誤;①與②之間的界面為莫霍面,D項錯誤。故選B。2023年8月29日千島群島的埃貝科火山噴發(fā),大量火山灰迅速升入高空。下圖為地球各困層間物質交換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分別為()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D.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12.在大氣中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A.②→①,③→④B.②→①、①→③C.④→③、①→②D.④→②、①→③【答案】11.D12.C【解析】【11題詳解】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圈層的功能是供水,為水圈,③圈層的功能是供氧,為生物圈,④圈層產生降水,為大氣圈,②為巖石圈,D正確,ABC錯誤,故選D?!?2題詳解】火山噴發(fā)會產生大量的火山灰,這些蔓延的火山灰先飄散在大氣圈中,經過降水等作用沉降到地表進人水圈和生物圈,最后沉積固結進入巖石圈。火山噴發(fā)拋出的火山灰等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大氣圈一生物圈、水圈一巖石圈,即④→③、①→②,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2022年4月16日,“神州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結束了為期六個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艙在距地面高度約120km處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述。下降至預定高度后,返回艙向上躍出大氣層,之后,返回艙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下圖為“神州十三號”航天返回艙返回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航天返回艙在圖示乙位置時所處的地球大氣層為()A.對流層B.平流層C.高層大氣D.電離層14.航天返回艙在圖示甲位置時所處的大氣層()A.雷雨天氣多發(fā)B.天氣晴朗,適合飛機飛行C.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有若干電離層,對無線電通信具有重要作用【答案】13.B14.D【解析】【13題詳解】根據大氣垂直分層,從地面向上0~12km左右為對流層,12~50km左右為平流層,平流層以上到幾千千米為高層大氣。乙離地面40千米,應該位于大氣層的平流層,B項正確,ACD錯誤,故選B?!?4題詳解】甲位置所在的大氣層為高層大氣,沒有雷雨天氣,A項錯誤;天氣晴朗,適合飛機飛行,為平流層主要特征,B項錯誤;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上升,C項錯誤;有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信具有重要作用,D項正確。故選D?!吧司訋А笔侵负阈侵車m合生命存在的最住區(qū)域(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軌道半徑(以地球軌道半徑為單位)15.在圖中的“生命宜居帶”中,可能出現(xiàn)生命的主要因素是()A.溫度條件B.恒星質量C.行星體積D.大氣成分16.在“宜居帶”內尋找與地球大小類似的行星,主要是為了確定該行星上是否具有()A.液態(tài)水B.適宜的溫度C.適宜的大氣D.適宜的光照17.如果太陽質量是現(xiàn)在的兩倍,則出現(xiàn)生命的太陽系行星可能是()A.金星B.地球C.木星D.天王星【答案】15.A16.C17.C【解析】【15題詳解】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適宜的溫度、適合呼吸的大氣、液態(tài)水及穩(wěn)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溫度主要取決于行星與恒星的距離。從圖中可以看出恒星質量越大,“生命宜居帶”離恒星越遠,這說明可居住帶行星的溫度條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圖所示的“生命宜居帶”中,可能出現(xiàn)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條件,A正確;恒星質量不是影響生命的主要因素,B錯誤。圖中不能顯示行星體積、大氣成分對生命的影響,故CD錯誤。故選A?!?6題詳解】由設問“與地球大小類似”可知,體積大小主要影響的是大氣層。行星具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引力吸引住氣體形成大氣層,從而減少行星溫差、保護行星、形成適宜生命存在的大氣環(huán)境。C正確。液態(tài)水與溫度有關,與行星體積無關,A錯誤。適宜的溫度主要與行星到恒星的距離有關,與行星體積無關,B錯誤。適宜的光照主要與行星的自轉和公轉周期有關,與行星體積無關,D錯誤。故選C?!?7題詳解】如果太陽質量增大至現(xiàn)在的2倍,太陽表面溫度會升高,太陽系宜居帶相應外移,木星將會位于宜居帶內側或中部,比現(xiàn)在更高的表面溫度有可能更適于生命存在。結合“生命宜居帶”與恒星間距離變化的規(guī)律可知,位于該帶范圍內的行星應該是木星。C正確。金星、地球表面溫度會更高,溫度過高,不利于生命存在,A、B錯誤。天王星距離太陽較遠,氣溫很低,即使太陽質量增大至現(xiàn)在的2倍,由于距離太遠,天王星表面溫度仍很低,D錯誤。故選C。太陽是地球能量的源泉。盡管太陽輻射只有二十二億分之一到達地球,但是對于地球和人類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下圖為地球不同緯度大氣上界水平面太陽輻射的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北半球大氣上界年太陽輻射分布圖18.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A.紫外光波段B.紅外光波段C.可見光波段D.X射線波段19.下列能源中與太陽輻射關聯(lián)最小的是()A.風能B.石油C.地熱能D.水能20.形成地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分布規(guī)律的主要因素是()A.地球形狀B.天氣狀況C.海拔高低D.大氣厚度【答案】18.C19.C20.A【解析】【18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太陽輻射是由不同波長的電磁波組成的,其能量最集中的部分位于可見光區(qū),能量約占太陽輻射能量的一半,C正確;波長較短的紫外光區(qū)和波長較長的紅外光區(qū)及其他不可見光區(qū)能量都比較少,ABD錯誤。故選C?!?9題詳解】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其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石油則是古代的生物固定的太陽能,這些都是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A、B、D錯誤;地熱能來源于地球內部,與太陽輻射無關,C正確。故選C?!?0題詳解】天氣狀況、海拔高低、大氣厚度是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后會受到影響,與大氣上界水平面太陽輻射分布規(guī)律無關,B、C、D項錯誤。不同緯度太陽輻射差異大是因為地球是球體造成的太陽高度差異,A項正確。故選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guī)模的集群滅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球上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fā)生一次??茖W家認為:海平面降低,沿海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淺層大陸架暴露,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消耗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里也缺氧。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海平面的升落與地球表面冰川體積關系緊密,氣溫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溫降低,冰川凝固,海平面下降,下圖為地球地質歷史上五次大的生物大滅絕時期生物滅絕比例及其對應的地理現(xiàn)象,(1)據圖文材料歸納地球歷史上前四次生物大滅絕時期共同的氣候變化特點及推理依據。(2)說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對生命活動的作用。(3)一般認為,由于小行星撞擊地球,大量高密度塵埃彌漫在大氣中,導致地球表面的光照____引發(fā)綠色植物死亡,大氣中____含量減少,最終導致動物也大量滅絕?!敬鸢浮浚?)特點:氣候變冷(氣溫下降)。依據:四次生物滅絕期間都發(fā)生過海平面下降,這種變化與氣候變冷緊密相關。(2)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氣是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3)減弱氧氣【解析】本題以地球物質歷史上五次大的生物大滅絕時期生物滅絕比例及其對應的地理現(xiàn)象圖為資料,涉及了氣候變化和地理環(huán)境變化的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了綜合思維能力的學科素養(yǎng)?!拘?詳解】由圖可知,氣溫降低會導致海平面下降;氣溫升高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前四次生物大滅絕時都發(fā)生過海平面下降,氣候均變冷?!拘?詳解】氧氣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養(yǎng)料所必需的原料,這兩種氣體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問3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塵埃遮蔽天空后會削弱太陽輻射,導致達到地表的太陽輻射減弱,到達地面的光照減少,導致植物大量死亡;植物死亡之后會導致大氣含氧量下降;太陽輻射變弱,導致地表溫度降低。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當近地面大氣臭氧濃度過高時,會對人類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損害。近地面臭氧主要是加油站、汽車等排放的氨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高溫環(huán)境與強紫外線輻射下,發(fā)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為減輕奧氧污染,2018年6月中國氣象部門增加了臭氧氣象預報業(yè)務。下圖為對流層和平流層臭氧濃度隨高度變化曲線示意圖。(1)據圖描述臭氧濃度隨高度變化的特點。(2)說明臭氧層中臭氧含量降低產生的主要危害。(3)分別從政府、企業(yè)、個人三方面提出防治臭氧污染的措施?!敬鸢浮浚?)15千米以下,臭氧濃度整體較低;15~23千米,臭氧濃度急劇增加,在23千米左右臭氧濃度達到最大值;23~35千米臭氧濃度急劇減少。(2)臭氧含量降低,吸收紫外線減少,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增強,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過強紫外線危害生物健康,生物多樣性受損;過強的紫外線會加速人工材料老化,如建筑物、道路等,縮短使用壽命等。(3)完善臭氧污染監(jiān)測及預警(或頒布與臭氧污染控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控制機動車數量,提高其尾氣排放標準;盡量避免戶外活動,減少與高污染空氣的接觸;加強技術投入,減少氨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窘馕觥勘绢}以臭氧濃度變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防治臭氧污染的措施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拘?詳解】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臭氧濃度在不同高度變化不同,在15千米之下,臭氧濃度整體偏低;15到23千米,隨著海拔的升高,臭氧濃度急劇增加,23千米左右,臭氧濃度達到最大值,該地為平流層的臭氧層;23到35千米處,隨著海拔的升高臭氧濃度在減少。【小問2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臭氧的存在主要是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當臭氧含量降低時,吸收紫外線能力降低,因此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強會威脅人類健康安全;過強的紫外線會危害生物健康,導致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同時,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影響,如對人工材料進行加速老化,導致其使用壽命縮短等?!拘?詳解】結合所學知識,為防止臭氧污染,政府方面可以完善對臭氧污染的監(jiān)測與預警,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控制臭氧污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機動車數量,減少污染物的尾氣排放,同時提高氣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