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十個方面影響_第1頁
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十個方面影響_第2頁
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十個方面影響_第3頁
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十個方面影響_第4頁
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十個方面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十個方面影響歷史觀對歷史學的發(fā)展可以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兩次根本性變革,即由傳統(tǒng)史學到近代史學,又由近代史學到馬克思主義史學,兩次變革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轉型中對于不同歷史觀的選擇。清末民初,列強環(huán)伺,弱肉強食,仁人志士欲通過改良與革命自救圖存,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批判舊史學,建設新史學。五四運動以后,新史學建設融貫近代科學精神與方法,整理國故,探求新知,建立了中國在國際漢學研究方面的中心地位。新史學的民族主義特點愈益彰顯,中國的近代史學逐步形成。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毛澤東等先哲從俄國革命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們總結、借鑒俄國的經(jīng)驗,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探討中國革命的道路。要找到中國的出路,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的社會,明確中國革命的性質。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李大釗、郭沫若、呂振羽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先驅嘗試用唯物史觀作指導,研究、闡釋中國社會歷史及其有關問題,從而產生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特別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思想界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的論戰(zhàn),促進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古史研究,使馬克思主義史學獲得了一個絕好的發(fā)展機遇。1937年“七七事變”,全民抗戰(zhàn)爆發(fā),思想界關于社會性質與社會史的論戰(zhàn)被打斷。中華民族面對生死存亡,救亡圖存成為近代史學與馬克思主義史學共同的課題。史學家以抗戰(zhàn)、愛國相號召,開展學術研究,構建中華民族的抗敵精神。特別是到了抗戰(zhàn)后期,在民族、民主的精神與旗幟下,新史學和近代史學逐漸融入馬克思主義史學。新中國成立后,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借助國家政治的力量,全面主導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成為中國史學的理論旗幟,引導著中國史學的走向,近代史學也因此完成了到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轉變。唯物史觀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陶化了三四代歷史學家,鑄就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思想和靈魂,對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其影響可歸納為十個方面:一、奠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基礎歷史研究與史書編纂都是依據(jù)一定的史觀和思想理論進行的。孔子修《春秋》,一字成褒貶,其善惡標準是禮。禮亦即《春秋》大義?!蹲髠鳌贰ⅰ妒酚洝?、《漢書》、《通典》、《資治通鑒》等,其編撰成書都包含著豐富的思想與理論。傳統(tǒng)史學理論的主旨是經(jīng)學,故清代章學誠曰“六經(jīng)皆史”。戴震提出“由訓詁通義理”。張之洞說:“由小學而經(jīng)學,則經(jīng)學可信;由經(jīng)學而史學,則史學可信?!敝荚谕ㄟ^基礎研究發(fā)現(xiàn)可信的義理,又由義理以通歷史觀察與思考,說到底是一種歷史觀的尋求。梁啟超由今文經(jīng)學“公羊三世說”到進化論,以后又從進化論跳出,尋求歷史變化的相互關系,實際上也是在尋找可信的歷史觀。唯物史觀正是在民初中國社會變革中,傳統(tǒng)史觀與進化史觀難以幫助人們認清社會歷史變化的情況下,被具有先進思想的中國學者所認識并接受。唯物史觀是關于整個社會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從哲學的角度為中國學者提供了一個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變化的世界觀。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且又相互聯(lián)系,社會歷史也是如此。社會歷史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由低到高呈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在此理論基礎上,又衍生出歷史是什么、誰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歷史動力如何、歷史規(guī)律、歷史認識論以及史學功用等一系列史學基本理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都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進行的,并由此構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基礎。二、批判與總結中國的傳統(tǒng)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運用唯物史觀,在批判與總結傳統(tǒng)史學的基礎上,撰出大批史學新著。通史有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郭沫若《中國史稿》,翦伯贊《中國史綱》,以及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二十冊等;斷代史則有翦伯贊《秦漢史》,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等;還有大量專門史、專題史,以及史學史、史學概論、史學方法論等方面的成果。唯物史觀還被引入古代史籍的??迸c整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清史稿》的校點,《冊府元龜》等書的重印,都是在古為今用、批判地繼承的口號下得以重新問世。特別是每部史籍書前的“編輯說明”,都富有那個時代的特點與意義,很值得注意總結和思考。三、改造清末民國以來的“新史學”“新史學”有兩大流派:一是以梁啟超、何炳松、蒙文通為代表,由對傳統(tǒng)史學的批判與總結,建設新史學;一是以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為代表,通過實證建設新史學。兩大主流派別在抗戰(zhàn)時期匯入新民族主義史學,后又與馬克思主義史學融合,這是“新史學”自身的變化。1950年代初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絕大多數(shù)史學家接受馬克思主義,自覺轉變思想與立場,用唯物史觀指導學術研究,陳垣、柳詒徵、蒙文通、顧頡剛、鄭天挺、呂思勉、徐中舒、蔡尚思、唐長儒等著名史家紛紛轉向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道路。較為典型者是蒙文通,他是民國“新史學”的健將,一直致力于學術史研究。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嘗試用唯物史觀論證、解釋學術史的發(fā)展變化,撰成《中國歷代農產量的擴大和賦役制度及學術思想的演變》一文,歸納出晚周以來學術思想四大變局與“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四階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