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孟子三章》知識點梳理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23課《孟子三章》知識點梳理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23課《孟子三章》知識點梳理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23課《孟子三章》知識點梳理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23課《孟子三章》知識點梳理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假字:親戚畔之(同“叛”,背叛)古今異義:七里之郭(古義:外城。今義:姓氏)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兵革非不堅利也(古義:兵器。今義:軍人)委而去之(古義:放棄。今義:委任)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去,跟“來”相對)1.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天時:有利作戰(zhàn)的氣候條件;地利:地理優(yōu)勢;本文指物質條件的優(yōu)勢;人和:作戰(zhàn)時人心一致,內部團結(最重要的)為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分別從哪兩個角度提出的?①環(huán)而攻城不勝:從攻的角度---------天時不如地利;②城高兵利糧足不守:從守的角度--------地利不如人和;拓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語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強調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國”“威天下”。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坝蛎癫灰苑饨纾虈灰陨较U,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個句子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么?不能?!坝蛎瘛薄肮虈薄巴煜隆笔侵螄娜齻€階段,必須做好前一階段的事,才有可能實現后一個目標,它們之間是遞進關系,因此不能改變順序。4、與“寡”、“道”有關的成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原因?寡廉鮮恥、寡不敵眾、孤家寡人、薄情寡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課后習題一:如何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舉兩個典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理解:實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擁護,不施行政的君主會失去民心。事例:周文王姬昌為西伯侯時,禮賢下士,贍養(yǎng)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朝取代商朝奠定了基礎。商紂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眾叛親離,致使商朝滅亡。5.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特色?論證思路:怎樣提出論點和進行論證的?答案:逐層論證,層層深入。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爭實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再從理論上進一步類推闡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得道”。最后,以“君子戰(zhàn)必勝”作結,突出“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拓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觀點,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為什么?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這個中心論點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過來又可以論證中心論點“人和”的重要。你認為孟子的觀點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義?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敗的。拓展:列舉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1)團結就是力量。(2)家和萬事興。(3)人心齊,泰山移。(4)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5)兄弟同心,其利斷金。(6)眾人拾柴火焰高。(7)一雙筷子輕折斷,一把筷子抱成團?!陡粐荒芤肪按盒哪恐械拇笳煞蛐蜗笫窃鯓拥模烤按盒哪恐械拇笳煞?,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首段用反問句,“誠”字流露出他對張儀等人的欽羨與崇拜。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為后文孟子的反駁樹立了批駁的靶子,引出下文。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妾婦之道——以順為正——無原則;大丈夫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堅守仁義;4、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一味迎合君王的喜好。5、孟子心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1)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2)、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3)、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之迷亂、動搖、屈服;6.文章所論述的“大丈夫”的三個標準,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廣居”是基礎,是核心,所以必須放在最前面;接下來“得志”“不得志”分兩種情況討論,是對根本原則的一種補充;“貴”“貧賤”“威武”是三種極端的情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進一步的補充,因此置于最后。拓展:歷史上哪些人物堪稱“大丈夫”?起兵抗元,寧死不降的文天祥;抗金英雄岳飛;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拒降,最終回歸大漢;近代的朱自清、聞一多等人7.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說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現實意義。8.孟子是如何反駁景春的觀點的?首先,以兩個反問句表明態(tài)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觀點;然后運用類比論證,用“妾婦之道”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指出公孫衍、張儀等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順從丈夫的意志一樣,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其所作所為。不過是迎合君王的“妾婦之道”,稱不上大丈夫;最后,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標準。簡要說說全文的論證思路。先破后立:先樹立批駁的靶子,再反駁景春的觀點,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結論?!渡趹n患死于安樂》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慮(“衡”通“橫”,梗塞,不順).3.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二、古今異義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古義:起,被任用 今義:送出,交付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任用,選拔 今義:舉起3.征于色 古義:征驗,表現 今義:出征4.所以動心忍性 古義:用來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三、一詞多義1.舉:膠鬲舉于魚鹽之中(被舉用) 死即舉大名耳(做,建樹)2.故: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公問其故(原因)3.為:行拂亂其所為(做) 或異二者之為(心理活動或心情)4.亡:國恒亡(滅亡) 今亡亦死(逃走)四、詞類活用1.苦其心志(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痛苦)2.空乏其身(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受貧困)3.動心忍性(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驚動;使……堅韌起來)4.人恒過(名詞活用作動詞,犯錯誤)五、成語積累1.內憂外患:多指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愁禍患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重要問題:1.文章第1句列舉的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列舉這些事例的好處是什么?共同點:出身卑微,經歷磨煉成就一番出色的事業(yè)。這些事例證明了人才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造就的(或說明“逆境出人才”)。好處:用排比句列舉六位由卑微至顯貴的歷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論證了“生于憂患”的觀點,極具說服力;運用排比,增強了文章氣勢,使論證更充分。2.第2句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第二段主要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磨煉的道理。第2段分別從什么角度論述了什么道理?個人------正面-------生于憂患;國家——反面——死于安樂4.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在國內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有能匹敵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話?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文章是如何層層推理展開論證的?開頭先列舉事例,提出擔當重責的人才都必須先經過磨煉的觀點,并由此引申,由個人推論到治國,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拓展:1、如果把這篇短文兩個自然段的順序進行互換,這樣做行不行?為什么?答: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談“生”后談“死”。第一段的中心主要是緊扣“生于憂患”的內容來論證,而第二段的中心則談到治國之道,這是緊扣“死于安樂”的內容來論證,原文的這種結構,是對應論點內容呈現的先后順序;其二,從認知的層面上看,第一段主要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來談,而第二段主要從治國的角度來談,這也符合由小到大,從個人到國家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互換后,行文的邏輯就會產生混亂,所以不能互換。2、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和主因素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客觀因素:預期環(huán)境的磨煉。主觀因素:思想斗爭的折磨。3.、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的理解與認識。 答:“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我認為一個人犯錯誤是難免的,但犯錯并不可怕,只要知錯、認錯,就能改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居里夫人發(fā)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孔子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而作《史記》,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填空:1.從體裁上來看本文是議論文,是一篇論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文章。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述的重點是:生于憂患。3.第一段的六個事例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從修辭上來看是:排比。4.六個人物的共同點是:雖出身卑微,但經歷一番磨難之后都有所作為。六個事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有經歷磨難:才會有所作為。(或逆境出人才)5.說明人才經受艱苦磨煉的作用的句子(或磨難的益處)是: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第二段中從正面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