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親不分離原則與扎巴藏族走婚制度_第1頁
血親不分離原則與扎巴藏族走婚制度_第2頁
血親不分離原則與扎巴藏族走婚制度_第3頁
血親不分離原則與扎巴藏族走婚制度_第4頁
血親不分離原則與扎巴藏族走婚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血親不分離原則與扎巴藏族走婚制度

扎水庫地區(qū)位于鮮水河峽谷,位于道孚縣南端。距道孚縣71公里,海拔720米。東端與道孚縣8年前接壤,北與瓦日接壤,南與雅江縣相連,西與新龍縣相連?!霸鷫巍弊鳛橐粋€地域概念,指道孚、雅江兩縣結合部鮮水河大峽谷沿岸扎巴藏族生活的地方?!霸汀弊鳛橐粋€族群概念是指居住在扎壩地區(qū)的扎巴藏族(下文簡稱扎巴人)。從行政區(qū)劃來看,指現在道孚縣扎壩區(qū)和雅江縣扎麥區(qū)。當地人習慣將這一地域劃分為上扎壩和下扎壩。上扎壩指道孚縣扎壩區(qū),包括:亞卓、扎拖、仲尼、紅頂、下拖五個鄉(xiāng)。下扎壩指雅江縣扎麥區(qū),包括:木絨鄉(xiāng)、瓦多鄉(xiāng)??側丝诓坏揭蝗f。扎巴人有著和居住在瀘沽湖周圍摩梭人相似的走婚制度,由于地形偏僻,封閉的扎壩地區(qū)一直獨處一隅,在過去很長時間,由于交通阻隔,幾乎與世隔絕,鮮為人知。一、相關研究文獻國內關于走婚制度的研究發(fā)端于對摩梭人的研究,從時間上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至80年代。這一時期對走婚制度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資料收集、對觀察對象的記錄和描述上。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有:嚴汝嫻、宋兆麟合著的《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制》,詹承緒、王承權、李近春、劉龍初合著的《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等。這些專著對摩梭人的走婚制度作了詳細描述,由于受馬列經典影響,他們認為摩梭母系制是人類婚姻史上的“活化石”,摩梭人的走訪婚是“母系氏族的遺俗”。他們的著作詳細記錄和描述了摩梭人走婚制度和日常生活,為后來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田野資料。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摩梭社會研究成為我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成果斐然,引起了國內外普遍關注。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北京大學蔡華、美籍學者施傳剛、香港學者周華山等。蔡華的代表著作《ASocietyWithoutFathersorHusbands:TheNaofChina》(《無父無夫的社會:中國的納人》),提出了“社會血親性排斥定律”(血緣關系和血親之間的性禁忌),“欲望原理”(對性伴侶的獨占欲望和多數占有欲望);美籍學者施傳剛提出了“制度化性聯盟”概念;周華山提出“子宮文化”術語。這一階段的研究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白呋椤笔侵改胁蝗⑴患?通過暮至朝離的走訪來實現男女雙方的結合。男女雙方各自在所屬的母系大家戶中生產和消費,承擔養(yǎng)育后代的義務。走婚的雙方在性關系和經濟關系上互不獨占,結成的走訪關系具有不穩(wěn)定、不獨占的特點。擺脫了經濟上的相互聯系,男女雙方建立的走訪關系是松散的。同樣,離開了經濟供應關系,父親的存在是無足輕重的。走婚作為一種異于常態(tài)的男女結合方式,成為婚姻制度研究領域中的特殊個案,大大超過了常態(tài)婚姻概念的歸納范圍,那么走婚是不是一種婚姻形態(tài)呢?研究走婚制度是繞不開這個問題的。觀點如下:第一種觀點是將“訪制”“婚制”作為對立的兩種方式,將訪制排除在婚姻定義之外(蔡華);另一種觀點認為“走婚”是婚姻制度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嚴汝嫻、宋兆麟);第三種觀點認為走訪制是一種特殊的“制度化性聯盟”(施傳剛)1。我認同后一種觀點。至于“走婚”一詞的來源,嚴汝嫻、宋兆麟認為:“是納西族自己對阿肖婚的漢釋”81。和鐘華在她的著述中也指出“走婚”這一稱謂來自本民族,為本民族所認可。他們認為“走婚”的稱謂來源于摩梭人本身。事實上,“走婚”一詞是早期學者們在研究摩梭人走訪制度時創(chuàng)建的一個描述性漢語詞匯,而不是來源于摩梭人本身?!白呋椤边@個詞匯將摩梭人的走訪制度前設為一種特殊的婚姻制度。施傳剛指出,摩梭人對走訪關系的指稱是“tisese”44,漢譯是“走來走去”的意思,沒有包含婚姻的意義。但是,“走婚”一詞由于使用時間較長,人們已經習慣于用“走婚”一詞指稱摩梭人的走訪制度。本文也采用“走婚”來描述扎巴人的走訪制度,在本文中“走婚”只代表扎巴人的走訪制形態(tài),不具有婚姻的含義。二、病員采用隨訪制,以過錯責任保證家戶結構平衡據馮敏2007年的調查,在婚齡人口中,仲尼鄉(xiāng)實行走訪制的人數占65.10%,紅頂鄉(xiāng)為67.37%,扎拖鄉(xiāng)為64%,亞卓鄉(xiāng)為50.87%。2009年,我在仲尼鄉(xiāng)調查了120名成年人,實行走訪制的人口為89人,占調查人口74.17%。由此可見走訪制是扎巴人的主要的性聯盟形式。和摩梭人不同的是,扎巴人在家戶繼替和家戶結構平衡受到影響時,是允許成對婚配存在的。作為一種補充形式,成對婚配在儀式上和程序上十分繁雜,耗時、耗力、耗錢,除非萬不得已扎巴人是不愿意付出這么大代價的。事實上,扎巴社會給結婚設置的繁雜儀式和程序實際上是一種補償機制——既然要選擇邊緣的婚配形式,就得付出更多的代價,這樣的補償機制維持著為適應走訪制運行的一整套的社會規(guī)則和文化習俗。(一)第三,男女雙方之間并沒有任何關于自由的關系扎巴人稱走婚為“熱作依茲”,“熱”是指女孩子,“作”指住的意思,“依茲”是指去的意思,即到女孩子那里去住的意思。有性關系的親密情侶互稱對方為自己的“呷依”,意為男女朋友。每一個成年男女在一生中可以擁有多個“呷依”。他們可以在不同時間段結交一個或多個“呷依”,也可以長時間只擁有一個“呷依”。具有走婚關系的兩人稱為“呷依吐美”,意為耍朋友。這樣的關系中,男女雙方是完全自由的,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經濟上的權利和義務,也不獨占和排他。男女雙方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他們的交往完全是建立在男歡女愛基礎上。對大多數扎巴人來說,到了一定年紀都會給自己找一個關系比較固定的長“呷依”,他們之間擁有共同的孩子,有或多或少經濟上和生活上的互助關系。比如農忙時,家里有大事時會相互幫忙。對孩子來說,男方也會盡力所能及的義務。他們的關系得到社區(qū)認可,雙方可以到對方家里短暫居住。雙方雖然沒有強制約束關系,還是具有一定的獨占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說這樣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和其他異性走婚的自由。這樣的關系稱為“恰芮熱米”,翻譯成漢語也是耍朋友的意思,但是意義不同。他們的關系有著準婚姻性質。在向他人介紹他們關系的時候,可以說這是我的“熱”,相當于老婆的意思,他是某某的“雖”,老公的意思。雖然建立了社會認同的性聯盟,但是雙方建立的關系還是不具有現代婚姻性質。他們之間沒有強制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孩子的監(jiān)護和撫養(yǎng)權利還是在女方家戶。走婚關系固定后,在自己的長呷依面前要回避和他人走婚。(二)第一次去女犯走婚在扎巴地區(qū)男女認識途徑很多,他們的示愛方式比較直接,多數時候是男方主動,也有女方主動向男方發(fā)出邀請的。搶東西是一種方式,男方看上女方,男方搶走女方隨身物品,如果女方對男方滿意,兩人到僻靜的地方商議好來訪時間。如果女方不同意,女方會要回搶走的物品,男方不會強求。更多的時候,男方對女方有意,會直接說:晚上我去你家玩。雙方說好了,男方晚上才能去走訪女方。否則會受到女方家人的驅趕。第一次走訪女方,傳統上是不能從大門進入的,必須從窗子爬入,扎巴人稱為“杜茍”,意為爬房子。男方走訪女方要爬墻翻窗而入,至少第一次要這樣。扎巴人家依山而建的碉房,用片石壘砌而成的墻體雖然外墻參差,會給攀爬者帶來方便,但是要徒手爬入幾乎是垂直的墻體,從狹窄的窗戶進入婦女們居住的二樓還是需要一定技巧和體力的。只有體格健壯、身手敏捷的人才能順利爬入,否則會被人嘲笑和看不起。用現代觀點解釋是:爬房子有著基因選擇的功能,婦女們給自己的后代選擇健康基因。事實上扎巴人將爬房子作為一種儀式,向女方展示自己強健體格,表示對女方家戶的尊重。第一次到女方家走婚要回避男女雙方的家人。男方要晚上等到女方家人睡著后才能爬墻而入,還得在女方家人起床之前離開,在自己家人沒有起床時回到家里。(三)扎巴人的年齡、性別、年齡對婚姻制的規(guī)定很難保證扎巴人沒有成年儀式,男孩子和女子都沒有成年易裝習俗。不能根據服裝來判定他(她)是否成年,或者是否結婚。這一點和摩梭人有著很大不同。所以扎巴家戶也不會為成年女孩子準備單獨的房間。一般來說,女孩子們都集體住在二樓,家中的男人除了舅舅外則集體住在三樓。家里住房條件好的,帶有孩子的婦女可以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扎巴人沒有成年儀式,主要是和扎巴人的時間觀和世界觀有關。他們認為孩子是神靈賜予的禮物,孩子在3歲以前不屬于自己,是屬于神靈的,如果觸怒了神靈,神靈隨時會帶走孩子,因此小孩子在3歲之前沒有名字,也不上戶,孩子順利地渡過三歲以后,才請喇嘛打卦起名字。扎巴人對孩子的生日沒有準確的記載,對生日也沒有概念,成年和未成年的界限是模糊的。男女什么時候開始走婚對扎巴人來說也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完全根據自身的生理發(fā)育狀況,有著極大的個性差異。綜上所述,扎巴藏人的走婚制有著多偶性和隨意性、臨時呷依和長期呷依互相補充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男女走婚沒有限制。從理論上講,只要男女雙方沒有血緣關系,就可以自由走婚。但是在扎巴人的觀念深處,他們認為性關系是害羞的,不潔的。結交呷依越多,罪孽越重,死后不得安寧。在扎壩地區(qū)有著這樣的習俗,如果男人結交的呷依達到100個,要脫下一條褲子拋到鮮水河里以示禳解。在現實生活中,男女走婚對象過多,會被認為人品不好。同時,婦女不能確定自己孩子的父親,她的孩子被稱為私生子,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影響到自己和孩子的聲譽。正是上述的觀念和習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走婚的泛自由化,也將個人欲望限制在社會可以承受范圍之內,實現個人欲望和社會利益的平衡。三、血親的認定扎巴社會中存在著嚴格的走婚禁忌,嚴禁血親之間走婚。血親不僅僅包括來自母親方面的,也包括來自父親方面的。扎巴人對血親的認定,是由家里長輩口傳的。家里的大人會告訴孩子,某某是我們的親戚。只要在社區(qū)和家長的記憶中有血緣關系,就不能走婚。(一)血親之間的態(tài)度系統不同在扎巴家戶中,存在著互惠親密,拘謹和回避這樣兩兩相對的關系。扎巴家戶中,家人之間親昵關系不是普遍的。母親和舅舅是必須受到尊敬的。舅舅作為家中唯一的男性長輩,所有的家庭成員對他的態(tài)度是尊敬、拘謹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有自己獨立的住處,自己專用的餐具和專有的座位。母親和未成年的兒子、女兒、女兒的孩子們是親昵的。孩子們對母親是尊敬的,成年的兒子對母親是回避的。同輩異性成年是拘謹和回避的。血親之間的這套態(tài)度系統是固定的、非有不可的。它們通過禁忌得到規(guī)定,通過日常生活得到表達,通過口傳得到延續(xù)。(二)女性樓對異親的回避扎巴人居住的碉房,一般3~5層高,底層為牛圈,女性住二樓,男性住三樓。從功能上講,二樓是扎巴人家的活動中心,女性住二樓方便照顧家人生活起居,同時也能方便走訪者在不打擾家中男性家人而實現對女方的走訪。女性房間是她們接待來訪者的場所,異性進入房間象征兩者的走訪關系。因此,女性房間對異性血親是回避的。家中的男性成員非特殊情況不會單獨進入異性家人的房間,尤其是她們在房間的時候。反之女性成員也不輕易進入男性成員的房間。這樣的安排實際上是異性血親在空間上的隔離、空間上的回避。這是血親禁婚禁律在空間上的表達。(三)小輩之間的戀愛時間扎巴人不會在異性親友面前談論有關男女之間的任何事情,尤其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F在扎巴人家開始有電視了,遇到有關男女親密的鏡頭,他們會覺得十分不安,都會主動回避??措娪暗臅r候,異性家人都不會坐在一起。男女親戚之間不能開玩笑,說話過分甚至會吵架。異性同輩親友之間絕不會相互牽線說媒,只有長輩才能談論小輩之間的婚事。扎巴人的語言禁忌十分嚴格,不僅家人之間不能談論男女之事,而且在公共場合也絕不會涉及這樣的話題??臻g、語言和態(tài)度上的表達,強化了異性親友之間的回避原則,還規(guī)定了異性血親在相處時恰當的行為方式,調節(jié)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套態(tài)度系統保證了扎巴家戶群體的內部凝聚和平衡,使扎巴母系血親家戶成員長期和諧共處。綜上所述,扎巴人一方面可以盡情地走訪異性,充分享受男歡女愛的快樂。另一方面,在公共場合和親友面前又極度地害羞,在行動和語言上絕對不會有半點冒犯,有著十分嚴格的禁忌。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規(guī)定性,實際上是扎巴人防止近親亂倫的有效機制。孩子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道德感和約束感,不敢越雷池半步。它使扎巴人在習俗規(guī)范的框架內自由走婚的同時,又能保證家戶的和諧穩(wěn)定,保證社會正常運行秩序,使個人情欲、家戶利益、社會利益三者之間達到某種平衡。除了血親禁止走婚,扎巴人也忌諱和有傳染病的家族、名聲不好的家族、家族世仇走婚。四、兒童走婚頻率低,影響了犯罪人員的合扎巴地區(qū)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所以扎巴人的走婚半徑不會太大,尤其是長呷依的選擇更是以就近為原則。我以格子寨子麥克白家為例。格子寨子是一個自然村,距離仲尼鄉(xiāng)政府大約3公里,只有7戶人家居住比較集中,依山散布。麥克白家共有13人,算得上人口較多的家戶。如下圖:上圖中抹黑的圖形表示家戶成員。在麥克白家,第一代中存在著一對夫妻,a12和b11,a12是入贅的。a11是家中的舅舅,因年紀大了,現在沒有走訪對象。第二代中有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所以第二代中所有的家戶成員都實行走訪制。b21是家中的長女,46歲,她的呷依a21居住在格子村,距離0.5公里左右,沒有孩子。家中第一個兒子a22,36歲,他的呷依b22住格子村,距離0.5公里左右。第二個兒子a23,32歲,出家,沒有走訪關系。第二個女兒b24,30歲,她的呷依a24居住在折多村,距離1.5公里左右,育有兩個女兒,尚未成年。第三個女兒b25,27歲,她的呷依a25居住在俄底村,距離2公里左右,育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尚未成年。第三個兒子a26,30歲,領養(yǎng),他的呷依居住在格子村,距離0.5公里左右,麥克白家的第三代家庭成員,尚未成年,都受過小學教育,因他們年紀還小,還沒有進入婚配的年齡。麥克白家的第二代中,除了一個兒子出家外,兩個兒子的長呷依都居住在本村,大約10~15分鐘左右的路程。三個女兒中,大女兒的走婚對象居住在本村,其余兩個女兒的長呷依距離要遠一些,但是也就是一個小時以內的路程。格子村7戶人家中,有21個人走婚,呷依是本村(行政村)的有9個,占42.86%。呷依在本鄉(xiāng)的有11個,占52.38%。鄉(xiāng)外走婚的只有一人,僅占4.76%。從田野調查中來看,走婚對象的選擇限于地形,一般選擇走山路可以到達的村寨。按照扎巴人傳統的走婚習俗,走訪對象是不能在女方家過夜的,因此距離遙遠會給走訪帶來極大的不便,也限制了走婚的頻次,不利于走訪關系的保持。同時就近走婚,男女接觸的機會多,更容易相互了解,培養(yǎng)感情。其次,就近走婚才能互相照顧,也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感情。所以扎巴人選擇長呷依以方便走訪、就近為原則。五、扎巴人觀念—血親不分離原則在研究扎巴人走婚制度的時候,人們關心的不僅僅“是怎樣的”,還關心“為什么是這樣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扎巴人走訪制度的形成和保持?探究的路徑不外乎有二:第一,尋找可以核實的資料;第二,分離出獨一無二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人口等社會因素。對于一個沒有文字的族群來說,尋找翔實的資料是行不通的。而四川藏區(qū)具有和扎壩相同的經濟、環(huán)境、人口、政治的因素的社區(qū)比比皆是。因此從政治、經濟、環(huán)境等因素出發(fā),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來說明扎巴走婚制度產生的原因也是行不通的。扎巴人生活的鮮水河谷,雖然氣候相對的溫暖濕潤,但是由于坡高山陡,生存資源十分的有限。土地、勞動力的集中,有利于家戶的生存和繁衍。我在調查的時候也了解到人口多,尤其是家中成年人多的家戶經濟條件相對要好。在扎壩地區(qū)土地是每一個家戶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源,房屋是每個家戶最為重要的生活資源。要給新組建的家庭必須的土地和房屋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扎巴人能夠長期地保留其走婚制度,得益于其地理生態(tài)和經濟的原因。但這不足于說明扎巴走婚制度產生的原因。我在扎壩做調研的時候,多次向我的調查者詢問他們不離開母系大家戶的原因,他們大多數回答“從來就是這樣”。和他們多次交談后得知,從小媽媽就會教育他們:“一家人在一起才能相互照顧,到別人家去,是外人,要受欺負”。從小耳濡目染,他們排斥“外人”進入,認為外人會破壞家戶的和諧。他們也不愿意到“外人”的家戶中去,認為會受欺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