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概論(第四版)課件 第1、2章 人類學要義第一節(jié)何為人類學、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過程_第1頁
人類學概論(第四版)課件 第1、2章 人類學要義第一節(jié)何為人類學、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過程_第2頁
人類學概論(第四版)課件 第1、2章 人類學要義第一節(jié)何為人類學、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過程_第3頁
人類學概論(第四版)課件 第1、2章 人類學要義第一節(jié)何為人類學、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過程_第4頁
人類學概論(第四版)課件 第1、2章 人類學要義第一節(jié)何為人類學、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何為人類學CONTENTS一、人類學的原初概念二、“文化”是關鍵術語三、學科標志:田野工作與民族志四、學科對象:文化的他者與自我五、通向跨文化比較一、人類學的原初概念(一)人類學的定義

人類學被定義為一門綜合性學科,通過多學科的方法,深入研究人類生物學、文化、社會、語言等各個方面,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本質、行為和演化。如《韋氏詞典》所述:“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生物、文化和社會的學科。”(二)人論哲學的影響

早期的人類學受到哲學的深刻影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對人類的特性和性質進行了探討,為人類學的思想奠定了基礎。柏拉圖強調了靈魂的不朽性和人類的精神層面,而亞里士多德則著重研究人類的生物學和社會性。(三)人的體質與生物性研究

人類學的起源強調了對人類的生物學特征的研究,包括體質和進化。19世紀的人類學吸收了生物進化論的思想,認為人類的生物性與文化的聯系是至關重要的。這使得人類學具備了跨學科研究的特征,不僅關注人類文化,還包括人類生物學和進化學的內容。二、“文化”是關鍵術語(一)“文化”的詞源和多重含義“文化”一詞的詞源可以追溯到拉丁文的“cultura”,最初的含義與“耕耘”和精神培養(yǎng)相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含義變得更加復雜和多重。文化的多重含義包括道德、藝術、信仰、法律、風俗等各個方面。文化反映了一個社會群體的知識、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是社會生活的核心。不同的人類學家和學派對“文化”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定義:泰勒(EdwardB.Tylor)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所獲得的其他能力和習慣。他強調文化的整體性,將其視為一種復合的整體。馬林諾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首創(chuàng)了功能主義的文化理論,認為文化的功能在于滿足社群成員的基本和次生需要。這些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格爾茲(CliffordGeertz)將文化視為象征系統(tǒng),強調文化中的象征符號如何塑造了社會行為者的看法、感知和思考方式。他強調文化的象征性和意義的構建。后現代主義派強調文化的建構性和多樣性,認為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建構性的過程,而意義是通過互動和交流而形成的。二、“文化”是關鍵術語(二)“文化”的多種定義三、學科標志:田野工作與民族志(一)田野工作的特征學者學會當地的語言,以便更好地與研究對象交流和理解他們的文化。長時間居住于研究對象的社區(qū),通常不少于一個年度周期,以深入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互動。采用參與觀察的方法,學者不僅是旁觀者,還積極參與研究對象的活動和生活,以獲得更深入的洞察。(二)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結果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產物,是人類學家將觀察、研究和經驗轉化為書面形式的過程。民族志的編寫是人類學家將自己的田野經驗傳達給讀者的方式,通過民族志,人類學家可以分享他們對文化的理解和發(fā)現。民族志的編寫過程包括詳細的描述、分析和解釋,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研究對象的文化。這種文本形式不僅傳達了文化的事實,還涵蓋了文化的意義和象征。三、學科標志:田野工作與民族志四、學科對象:文化的他者與自我在人類學中,"他者"是一個核心概念。這不僅指涉到與我們不同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它指向與我們不同的文化。這意味著人類學家既要關注人群之間的差異,也要深入探究文化之間的不同。為什么這一點重要呢?因為不同的文化底色塑造了人性的本質和行為,這就需要建立文化觀察的構架來理解這些差異。例如,不同文化中的價值觀、習慣和信仰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和互動模式。早期的人類學家通過田野工作試圖解決本文化與他文化接觸時出現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評價問題。近年來,人類學家運用對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來反觀、詮釋和重構本文化。這個過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自我發(fā)現的生命旅程,因為通過了解他者的文化,我們也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的文化和人性。五、通向跨文化比較(一)如何設計文化比較跨文化比較是人類學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按地理區(qū)域進行的比較:

我們可以將世界按照地理板塊或大洲劃分,然后比較不同地理區(qū)域的文化。按樣本大小進行的比較:

有時候,我們只能研究少數樣本,這稱為小樣本比較。它通常包括少于10個個案。按數據來源進行的比較:

比較可以基于田野調查收集的初始數據,也可以使用從其他研究中獲取的二手數據。按共時性和歷時性進行的比較:

共時性比較是在一個時間點進行的橫向分析,而歷時性比較涉及對同一文化在較長時間內的縱向分析。(二)比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在人類學中,有三種主要的比較法操作模式:1.隱含的比較法

在田野工作中,當觀察到目標文化的實踐時,人類學家會不時地將其與自己文化中的相似實踐進行比較。這種隱含的比較法通常產生有價值的理論建構。2.兩元文化比較法

這需要系統(tǒng)地對照和比較兩種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實踐,以識別共性和差異性,并建立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可用于解釋文化之間的差異。3.多元文化比較法

這種方法涉及到多個文化場景的比較。例如,研究者可能會比較來自不同地區(qū)的文化,以識別共性和差異性。五、通向跨文化比較(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較跨文化比較是人類學家的理想之一,它允許我們在不同文化之間驗證理論、發(fā)現共性和差異,以實現對人類行為的深入理解。跨文化比較建立的前提是承認文化具有多樣性、整體性和相對性的特征。雖然各地的社會與文化存在差異,但仍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單元與要素。跨文化比較的目標是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差異,以便發(fā)現某種通則或理論概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類學家需要跨足不同的田野工作,積累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成果,從而逐漸擴大比較研究的范圍。五、通向跨文化比較第二節(jié)人類學的領域CONTENTS一、人類學的內涵二、體質人類學或生物人類學三、考古人類學四、語言人類學五、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民族學六、人類學與社會學一、人類學的內涵(一)主要分支學科

人類學涵蓋廣泛的領域,主要分為四個分支學科(二)分支學科的分類

進一步分類,人類學可分為自然科學導向的和社會科學導向的兩類(三)人類學的傳播與演化

人類學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發(fā)展歷史。例如,它的傳播到亞洲的日本和中國經歷了一些獨特的發(fā)展路徑(四)人類學的跨學科性人類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科,它吸收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方法和理論。這使得人類學能夠綜合多個領域的知識來研究人類。例如,生物人類學需要結合生物學和考古學的方法,以研究人類的進化歷史。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則借鑒了社會學和民族學的理論,以研究不同文化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現象。一、人類學的內涵(一)體質人類學的研究體質人類學或生物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關注人類的生物性質和進化。這包括研究人類的遺傳結構、生理特征和進化歷史。例如,通過研究化石和遺傳數據,生物人類學家可以追溯人類的進化歷史。體質人類學也探討了人的生長和發(fā)育、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二、體質人類學或生物人類學(二)學術與應用新的發(fā)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體質人類學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例如,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使人類遺傳學更深入地研究了人類的基因。病理遺傳學的發(fā)展有助于我們理解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突變的影響。體質人類學的研究不僅有助于解開人類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謎題,還對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產生了重要影響。二、體質人類學或生物人類學(一)圍繞考古的學問考古人類學是一門研究過去的學科,通過考察古代文化遺跡和物品,揭示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這包括考古學家對古代遺址的挖掘和分析,以還原古代社會的面貌??脊攀泛w了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區(qū)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結構、技術和文化遺產的傳承。三、考古人類學(二)考古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考古人類學使用一系列科學方法和技術來研究古代文化遺跡:考古發(fā)掘:

考古學家通過挖掘古代遺址,收集文物和化石,以還原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技術水平。碳定年法:

通過測量有機樣本中的放射性碳同位素,確定古代遺址的年代。文物分析:

對考古發(fā)現的文物進行分析,包括陶器、工具、骨骼等,以獲取關于古代人類的信息。地層學:

研究地層的分布和性質,幫助確定考古層的年代和地理背景。古地理學:

考察古代地貌和環(huán)境,理解古代社會的生存條件。三、考古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包括多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史前考古學:

研究人類歷史中最早的時期,通常涵蓋人類起源至文字記載出現之前的時期。歷史考古學:

關注更近代歷史時期的文化遺跡,通常與文字記錄結合研究。古代城市考古學:

研究古代城市的發(fā)展和演變,揭示古代城市文明的特點。文化遺產管理:

保護和管理文化遺產,確保它們得以傳承和保存。(三)考古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三、考古人類學(四)考古人類學的重要發(fā)現考古人類學通過多次重要發(fā)現,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霍比特人:

在印度尼西亞發(fā)現的化石表明曾存在一種矮小的古代人類物種,被稱為霍比特人??肆_馬冰川時代藝術:

在法國的克羅馬洞穴中發(fā)現的壁畫和雕塑,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藝術作品之一,揭示了早期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古代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作,代表著古代工程和建筑的高度水平。三、考古人類學(五)考古人類學的社會意義考古人類學不僅是一門學科,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文化保護:

通過考古學,我們能夠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了解不同文明的貢獻。環(huán)境研究:

研究古代社會的生存條件可以為現代環(huán)境問題提供有益的信息。歷史理解:

考古學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包括文化、技術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三、考古人類學(一)語言人類學及其發(fā)端1.語言人類學簡介

語言人類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學科。

聚焦于語言作為文化實踐的角度,強調語言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性。2.歷史與發(fā)展

語言人類學的起源與美國印第安人的語言研究相關。

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語言決定思維和感覺。3.影響與交叉學科

結構主義、認知人類學對語言人類學的影響。

人類學與語言學的相互滲透。四、語言人類學(二)話語分析和話語/交際民族志1.話語分析話語事件:

語言作為社會事件的理解,包括發(fā)言者、聽眾、社會背景。文化代表性:

語言如何構建社群認同和文化特征。文化話語:

研究話語如何反映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結構。方法和工具:

語料庫分析、對話分析、語法分析等。應用領域:

廣告分析、政治演講分析、媒體評論等。四、語言人類學2.話語/交際民族志民族志的語言學轉向:

社會語言學的興起,強調語言與社會交互的重要性。研究方法:

田野工作、參與觀察、記錄言語事件、采訪等。成果:

深入了解社會交際模式、文化認同和社群間關系。四、語言人類學(三)語言人類學的實際應用1.跨文化交際

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方式,減少文化誤解。

提升國際合作和商務交流的效果。2.教育和課程開發(fā)

定制語言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度。

幫助教育者更好地適應多元文化學生群體。3.社會政策制定

支持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政策制定和實施。

促進社會公平和文化多樣性的維護。4.語言保護與復興

維護和恢復瀕危語言和文化,保護人類語言多樣性。

通過語言保護維護文化傳承。四、語言人類學(四)結語語言人類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互動的重要領域。話語分析和交際民族志是兩個核心方法。實際應用包括跨文化交際、教育、政策制定和語言保護。通過語言人類學的研究,我們更好地理解了人類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四、語言人類學(一)文化人類學及其相關稱謂2.理論流派

文化人類學包括多種理論流派,這些流派對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進化理論關注文化的演化,傳播理論研究文化傳播方式,功能理論解釋文化功能,文化與人格理論探討文化對個體的影響。1.文化人類學簡介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文化的學科,它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和文化表現形式。文化人類學家通過實地考察和深入交流,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習慣、宗教信仰、政治經濟制度等。五、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民族學(二)文化人類學知識積累的意義1.田野工作與民族志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常常依賴于田野工作和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人員深入不同社區(qū),觀察和記錄當地文化的方方面面,這種田野調查方法有助于了解文化的深層次特征。2.文化比較研究

文化人類學家通過比較不同文化,尋找其相似性和差異性。這有助于理解文化現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進一步拓展了人類文化的知識。五、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民族學(三)人類學與社會學的關系1.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聯系

雖然人類學和社會學有不同的研究焦點,但它們都關注人類社會和文化。人類學更注重文化與人的整體性,而社會學更側重社會組織和結構。五、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民族學2.交叉與合作人類學和社會學在研究方法和理論上存在一定的交叉與合作。近年來,它們在探討人類社會問題時更加互補,共同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這些知識點的詳細解釋和補充內容,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和與社會學之間的關系。(一)綜述人類學與社會學關系概述兩大基本特性:生物性與文化性六、人類學與社會學(二)人類學的整體性探討整體性研究方法人性模塑與文化關注的核心(三)人類學的四大分支生物/體質人類學

生物性探討

研究方法與成果考古人類學

對人類過去文化與社會的研究

考古學在人類學中的作用語言人類學

語言與文化的聯系

方法與應用文化人類學/民族學

文化定義與人類學視角

民族學對文化差異的研究(四)社會學與人類學的交叉共同興趣:社會關系、組織和行為研究社會類別差異:社會學強調國家,人類學關注非國家社會數據收集方法的差異:社會學問卷與可測定資料,人類學田野參與觀察(五)方法論差異社會學的樣本分析與統(tǒng)計技術現代學科開放帶來的不確定性人類學的定性分析與詮釋性理論(六)當代發(fā)展方向社會學的“向文化開放”運動

對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研究

文化開放對社會學的影響人類學的城市與工商貿易研究(七)研究與應用課題人類學與社會學在人性、文化、醫(yī)學、公共衛(wèi)生的研究出發(fā)點的不同導致的研究思路差異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共同與獨特貢獻第三節(jié)認識論與方法論主題CONTENTS一、普同性二、文化相對性三、適應四、整體性所謂普同性或普同論(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類的一致性與共同性。各個地理區(qū)域的人民,無論膚色、民族是否相同,都屬于同一物種,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類。進一步說,人類在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上的共同性特征就是人類學特別關注的普同性內涵。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族群都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其研究最終有助于不斷積累對人類普同性的認識。一、普同性二、文化相對性1.理論主張:文化相對性2.批判民族中心主義

民族中心主義傾向以自己文化為標準評判其他社會文化行為。3.觀點相對性文化相對論認為文化行為需放入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中評估。(1)文化相對性的觀點

提示任何一個族群的文化觀念與風俗習慣都是在其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2)相互理解的態(tài)度

在對不同地域的族群文化作出任何價值判斷時,需小心避免得出膚淺武斷的結論。(3)文化相對性的重要作用

人類學家在人類生存領域的探索過程中,總是率先使用跨文化的透鏡看待他者。三、適應1.定義與分類:適應概述2.生物性適應

人體同環(huán)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協(xié)調。3.文化性適應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達成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1)適應的交互過程

人類的身體和大腦變化讓適應策略中的文化得以實行。(2)文化性適應的群體層面

通過群體活動獲得社會文化的力量。(3)生物文化性適應

適應不僅僅是個體層面的,更是群體與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整體性的主要內涵1.整體性的定義2.初期人類學的整體性研究3.生物性與文化性的綜合分析四、整體性1.整體性的定義人類學家對整體性認識的演進:歷代學者以不同理論為基礎,不斷完善人類整體性認識,從早期的生物進化到更關注文化的角度。整體性(holism)的概念:人類學家視人類社會為一個動態(tài)整體,關注其共時性和歷時性,進行生物性與文化性的綜合分析。2.初期人類學的整體性研究生物進化觀點的影響:摩爾根等學者關注人類體質、生理等特征,推動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研究。摩爾根的進化觀模式:構擬人類社會從蒙昧時代到文明時代的三階段進化模式,整合區(qū)域文化調查結果,形成全觀的民族圖景。馬林諾斯基的“實驗室”式研究:通過距離歐洲遙遠的海島部落為研究對象,進行容易控制的整體性把握研究,全面描述和分析多種文化要素。3.生物性與文化性的綜合分析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發(fā)展:早期的整體論建構著重于生物與文化的雙重視角,形成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追求生物文化整體論。生物文化整體論的概念:強調將人作為一個完整的生物系統(tǒng)研究,并對不同人群的文化系統(tǒng)進行聯系性的考察。(二)哈里斯的整體論研究視角1.方法論角度

整體論在人類學研究中的態(tài)度和觀察方法:哈里斯認為整體論是人類學研究過程中應持有的態(tài)度和觀察方法。2.功能主義角度

局部和整體的有機結合及功能的發(fā)揮:功能主義角度強調社會各方面的分支,通過分析各部分之間功能的相互作用,理解社會的整體文化系統(tǒng)。3.綜合的角度

人類學對生物、社會、文化等各個角度的整體考察:哈里斯提出整體論應該是對生物、社會、文化等多個角度的整體性綜合考察。4.過程角度

人類學對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操作過程:整體性研究需要對人類起源、文化多樣性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操作過程,加以描述和解釋。(三)整體論的意義1.辯證的理論整體性的相對性和必要性:整體性是一個相對且必要的理論,需要在特定時空下理解特定人群,同時為深入理解特殊現象提供整體把握。2.人類學推崇整體論的原因學科根本立場的決定:人類學根本立場決定了對整體性的推崇,要求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整體與個體相統(tǒng)一。人類學對事物綜合考慮的要求:為了深入理解特殊現象,人類學需要對事物進行整體把握,對各個層面進行考慮和分析。3.新的整體論含義全球化背景下的整體與局部互動:整體性的含義在全球化時代得到進一步豐富,需要關注小地方和大世界之間快速而復雜的互動過程。本章要點人類學的學科主旨

-人類學的跨學科特征

-以文化概念為中心的研究領域學科形成的主題

-跨越時空的生物文化連續(xù)性與中斷

-文化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人類學的認識論主題

-普同性與差異性的認知

-文化相對性與平等性的理解

-環(huán)境適應與整體性的觀點THEENDTHANKS第二章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過程(一)人類學理論的起源人類學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但直到19世紀中期才開始形成獨立研究領域。為了理解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我們通常按學派或人物的角度進行介紹。然而,這種方式難以描繪發(fā)展的整體框架。本書采用不同的角度,將人類學理論進程劃分為六個主要階段或角度進行介紹,以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論發(fā)展進程及其脈絡。理論發(fā)展的六個階段1.進化論(1890年以前)2.傳播與社會、文化(1890年至20世紀50年代)3.功能論(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4.自然、結構與符號(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5.結構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理論(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6.后現代主義與人類學的重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分類方法既詳細介紹了重要的理論和代表人物,又為讀者提供了對人類學理論發(fā)展脈絡的整體把握。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按照理論時段安排,但并非嚴格的時間先后。理論流派跨越多個時代,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理論模式共存。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人類學進入了一個壟斷性的“主義”缺失的時代。第一節(jié)進化論第一節(jié)進化論隨著新大陸的發(fā)現和殖民過程的持續(xù),歐洲學者開始面對與他們體質和文化迥異的人群。19世紀中期,各國相繼成立了“民族學會”和“人類學會”來關注非歐洲民族。對于是否所有人類都應被視為“真正的人”,學者們存在不同看法。有兩種主流解釋:一種認為人類是以完美狀態(tài)被創(chuàng)造,但自亞當被逐出伊甸園后開始退化,尤其是非白人;另一種認為上帝在造人時就將他們分成不同的民族。這兩種解釋基于宗教傳統(tǒng)而非系統(tǒng)觀察。在這一時期,一些學者開始尋求其他解釋,進化論成為挑戰(zhàn)神學傳統(tǒng)的首選,并發(fā)展成人類學歷史上第一個成熟的理論范式。(一)進化“進化”一詞源于拉丁語“evolutio”,意為“展開”,指各種變化,不帶方向性。1862年,斯賓塞將“進化”定義為通過分化和整合實現從不確定、不連貫、同質到確定、連貫、異質的變化。進化在這里有了方向性,事物的結構和功能由簡單到復雜發(fā)展,但并未涉及“進步”的概念。一、進化與進化論(二)進化論進化論最初是生物學概念。1801年,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首次提出生物進化論。1859年,達爾文發(fā)表《物種起源》詳細闡述生物進化理論,包括物種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在變化過程中,自然選擇和高度變異性起著關鍵作用;自然選擇保存有利變異,淘汰不利變異,使物種適應不同環(huán)境而生存。達爾文在1871年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明確提出人類起源于猿猴。他的生物進化論直接影響了進化論人類學的產生。英國人類學家馬瑞特甚至認為,“人類學是達爾文的孩子,達爾文學說使人類學成為可能。取消了達爾文式的觀點,就是同時取消人類學”。然而,深入研究發(fā)現,達爾文的理論為當時流行的人類社會持續(xù)進步理念提供了生物學證據。從古希臘時代起,相信人類狀況逐漸改善的進步觀念成為西方歷史和哲學思想的基石。啟蒙哲學崇尚個人自由和社會進步,提倡理性、自然、利益、秩序和進步。斯賓塞將社會類比為生物有機體,提出了社會單線進化的思想。這種社會進步觀念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共同構成了進化論人類學的兩大思想來源。一、進化與進化論1.1重要人物介紹1.1.1巴斯蒂安(AdolfBastian)

德國人類學民族學和史前史學會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了“心理一致說”,認為每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模式。巴斯蒂安的貢獻在于引入了“民族”和“地理區(qū)域”概念,強調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聯。1.1.2巴霍芬(JohannBachofen)

瑞士法學家,提出《母權論》(1861),主張家庭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性雜交關系。他的觀點突出了母權制(gynocracy)的概念,將起初的家庭以女性為線索計算世系。1.1.3麥克倫南(JohnMclennan)

英國學者,通過《原始婚姻》、《古代史研究》和《父權制理論》等著作,系統(tǒng)闡述了進化理論。他引入了“外婚制”(exogamy)和“內婚制”(endogamy)概念,解釋搶婚習俗的傳播。1.1.4弗雷澤(JamesFrazer)

創(chuàng)立“社會人類學”術語,著有《金枝》(1890),提出人類智力發(fā)展經歷三個階段。他的成名作影響深遠,對英國人類學產生深遠影響。(一)進化論人類學的前身二、進化論人類學1.2其他重要人物除了上述人物外,還有拉伯克(JohnLubbock)、馬瑞特等進化論人類學家,被稱為“單線進化論者”(unilinealevolutionist)。1.3共同觀點進化論人類學家相信人類和世界遵循自然、外在和既定的進步規(guī)律。他們探討人類社會和文化事項的起源和過程,特別關注宗教、法律、財產、家庭和國家的發(fā)展。(二)進化論人類學的要點2.1共識

進化論人類學家形成如下共識:人類追求進步的心智和本質一致;社會文化進步的路線和階段一致;社會文化與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致。2.2注意事項

進化論者相信人類心理一致,但在文化上存在差異,同時認為某些文化優(yōu)于其他文化,可能導致民族優(yōu)越感和民族中心主義。(三)泰勒和摩爾根3.1泰勒的貢獻3.2摩爾根的社會進化觀3.1泰勒的貢獻3.1.2泰勒的觀點

泰勒認為文化演進主要表現為“理性的進步”,并提出三種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巫術、宗教、科學。3.1.1殘存法和萬物有靈論

泰勒提出的殘存法和萬物有靈論是他的進化觀的核心。3.2摩爾根的社會進化觀3.2.1親屬稱謂和家庭進化

摩爾根運用易洛魁人的研究,系統(tǒng)地提出了家庭進化的理論。他通過《人類家庭的血親和姻親制度》從親屬稱謂的角度分析和推論家庭制度的早期進化形態(tài)。3.2.2《古代社會》的進化大綱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詳細闡述社會進化的思想。他將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分為不同階段,以技術的發(fā)展為劃分標志。3.2.3摩爾根的影響

摩爾根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響顯著,他的研究被廣泛借鑒,尤其在對社會組織、文化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理解上。第二節(jié)傳播與社會、文化CONTENTS一、傳播論二、社會決定論三、歷史特殊論1.背景在19世紀70年代后期,人類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專業(yè)領域。隨著西方殖民事業(yè)的擴展,對殖民地和印第安人文化的了解成為重要任務。這時期人類學家扮演了協(xié)助統(tǒng)治和記錄即將消失文化的雙重角色,推動了民族學博物館興起和全球民族志資料的收集。2.專業(yè)田野工作的興起19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人類學展開了專業(yè)田野工作,逐漸納入大學課程,為學科發(fā)展奠定基礎。3.傳播與社會、文化理論的出現隨著民族學資料積累,人們對進化論不滿,催生了文化傳播學和社會學年鑒。這時期主要理論派別有文化傳播學派和社會決定論。19世紀70年代后期的人類學發(fā)展一、傳播論(一)傳播

傳播(diffusion)是指文化元素從一個中心向外部擴散,帶有地位差異。與“communication”不同,傳播強調從中心到邊緣的傳播。(二)傳播論

傳播論(diffusionism)是進化論后的重要理論,認為文化變遷是文化采借的結果。分為埃及中心論和文化圈理論,強調文化圈的形成和文化傳播。(三)傳播論要點

傳播是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認定文化采借多于發(fā)明

相同文化說明歷史關聯機會多

強調傳播在人類文化史中的作用二、社會決定論(一)涂爾干和社會決定論(二)社會決定論要點(三)禮物的意義(一)涂爾干和社會決定論涂爾干是法國社會學派的領軍人物,強調社會獨立于個體,社會決定個體行為。他提出“機械的結合”和“有機的結合”概念,揭示社會結構變遷。(二)社會決定論要點1.社會事實自成其類,只能用其他社會事實解釋2.社會外在且獨立于個體,對個體有強制力3.集體意識和集體表象是社會的核心4.社會決定個體的分類,反映社會文化分類5.社會現象有實際功能,可通過科學方法研究(三)禮物的意義莫斯的《禮物》探討禮物交換背后的力量,強調道德、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綜合。他認為禮物交換超越物質,包含對人際關系、道德和習慣的影響。社會學派關于社會整體觀、集體意識、集體表象的論述,成為后來人類學對于文化整體性、功能、文化結構、個人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等多方面研究的理論基礎,對于人類學研究非西方的思維結構和模式也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在人類學界,涂爾干等人的思想后來演變?yōu)閮煞N頗為對立的傳統(tǒng):一是以拉德克利夫布朗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傳統(tǒng),強調社會結構與功能的概念;二是以列維斯特勞斯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強調觀念層次、心智結構的研究,將分類作為文化的特征。(一)博厄斯學派的興起博厄斯學派是北美人類學界的重要理論流派,被稱為“歷史特殊論學派”或“博厄斯學派”。1.1博厄斯和歷史特殊論

博厄斯是德裔猶太人,對文化區(qū)分析法的貢獻顯著。

他強調文化是超個人、超心理的封閉系統(tǒng),主張文化決定了文化。

博厄斯培養(yǎng)了一批重要的人類學家,如克魯伯、本尼迪克特等。1.2文化區(qū)分析法

文化獨立論和文化相對論是博厄斯學派反對進化論和傳播論的主要理論工具。

文化區(qū)分析法強調文化是多因素影響的結果,拒絕將文化歸結為單一決定因素。

文化區(qū)的構建包括文化特質、文化叢結、文化類型和文化區(qū)的概念。三、歷史特殊論(二)文化與人格理論1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論2米德與文化人格3認知人類學的興起三、歷史特殊論1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論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模式論,認為文化是一套內部要素相互關聯的價值母體。文化模式通過選擇、馴化和整合外來文化特質形成,是文化的整體關聯性。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有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狂型等,強調文化的多樣性。2米德與文化人格米德關注文化對個人成年人格的影響,通過田野工作研究不同文化的兒童養(yǎng)育方式。米德的研究也涉及認知與文化、使用可視性圖像記錄調查等領域。她批判西方文化導致的心理壓抑和社會問題,提倡野蠻社會的兒童訓練方式。3認知人類學的興起認知人類學探討人的感官是否是超文化、全人類共同的,提出認知與文化的關系。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決定人的主觀意識,影響思維和文化的傳承。第三節(jié)功能論CONTENTS一、馬林諾斯基的文化功能論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論三、新功能論引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