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運城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西省運城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西省運城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西省運城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西省運城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山西省運城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1.1976年,在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銅器。其中玉器以禮器、兵器和裝飾器為主,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商朝確立了禮樂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軍事實力強大,確立了對西域的統(tǒng)治C.商朝手工業(yè)技藝高超,產品遠銷至河西走廊 D.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前,中原與西域已有往來【答案】D【解析】通過題干內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婦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據此可以推斷,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原地區(qū)與西域已經有來往,故D選項正確;題干內容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婦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銅器的相關信息,并沒有涉及商朝確立禮樂制度的相關內容,排除A選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婦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至于這些原料是通過何種方式運送到中原地區(qū)的,在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內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區(qū),排除B選項;題干內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婦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并沒有說明這些玉器已經“遠銷至河西走廊”,排除C選項。2.《孟子·滕文公下》記載,葛伯在商湯聯合東方諸侯反夏時猶疑觀望,商湯找借口滅了葛國,此后眾多諸侯紛紛投奔商。戰(zhàn)國時期的《管子·輕重》、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行仁義,諸侯認為“湯德至矣”,于是“皆歸商”。以下對這兩種說法判斷正確的是A.兩種說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 B.后者有兩則史料記載,更為可信C.商滅夏時得到諸侯歸附與支持 D.后者體現了儒家正統(tǒng)地位的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孟子·滕文公下》反映商湯滅夏得到東方諸侯支持;《管子·輕重》和《史記·殷本紀》反映商湯滅夏是仁義行為,故都體現了商滅夏時得到諸侯歸附與支持,C項正確;材料中的兩種說法不矛盾,排除A項;后兩則史料也是文獻史料,不一定就比前者可信,排除B項;儒家正統(tǒng)地位確立于漢武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3.有學者指出,人民的自由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不受政府干預的自由和進入政府的自由,從后一個層面上說,中國古代的人民是享有一定的自由的。該結論的依據是,中國古代()A.人民能夠享有基本的人身自由 B.科舉制度增強了階層的流動性C.經濟發(fā)展使商人地位不斷提高 D.儒家思想鼓勵政府民主和開放【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不受政府干預的自由和進入政府的自由,從后一個層面上說,中國古代的人民是享有一定的自由的”可知,后一個層面指的是人民有進入政府的自由,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在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以考試成績?yōu)檫x官依據,使很多出身社會中下層的平民有了進入政府的機會,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項正確;“基本的人身自由”與材料“進入政府的自由”不符,排除A項;中國古代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排除C項;儒家思想在漢武帝之后成為主流思想,是為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服務的,排除D項。故選B項。4.以李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學者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啟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學家純粹道義論幸福觀的同時,還重構了幸福的內涵。他們把人的幸福還原為平等的個體訴求,倡導重欲、尚利、責私的價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維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鎖之內,這表明明清早期啟蒙思想()A.豐富并發(fā)展了傳統(tǒng)儒家思想 B.凸顯了經世致用的治學之風C.動搖了宋明理學統(tǒng)治地位 D.與西方啟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學家純粹道義論。幸福觀的同時,還重構了幸福的內涵,倡導重欲、尚利。貴私的價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觀”可知,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繼承與批判了儒學,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豐富與發(fā)展,A項正確;B項未體現經世致用內涵,排除B項;C項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排除C項;西方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而中國的仍然屬于儒學的范疇,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圖是1902―1930年英德等6國在華投資情況(占總額百分比%)這表明()A.戰(zhàn)爭迫使列強改變對華侵略方式 B.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總量日益縮減C.英國始終是對華最大資本輸出國 D.一戰(zhàn)改變了列強侵華的傳統(tǒng)格局【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歐洲國家在華投資比例下降,而日美比例上升,其中日本上升幅度最大,這是因為一戰(zhàn)的爆發(fā),歐洲國家忙于一戰(zhàn),為日本和美國擴大在華投資提供了便利,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列強改變對華侵略方式,排除A項;材料為英德等6國在華投資情況(占總額百分比%),不能說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總量日益縮減,排除B項;1930年,日本在華投資比例最大,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6.五四運動后,隨著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傳入中國,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在對諸多“主義”考量后,提出了“中國式主義”,如1920年李大釗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就指出:“社會主義要在條件合適的國家才能得以實行。”“中國式主義”的提出()A.表明社會主義已成思想主流 B.說明思想界排外意識濃厚C.阻礙了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D.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答案】D【解析】李大釗等人提出“中國式主義”,意在強調社會主義要和中國國情相適應,這一主張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D項正確;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剛傳入中國,并非主流,排除A項;提出社會主義應當和中國的國情相適應,不等于排外,排除B項;“中國式主義”的提出有助于新思想在中國落地生根,排除C項。故選D項。7.中國1952年約有600萬工人,到1957年,工人人數已增加到約1000萬人,城市人口也從7000萬人增加到約1億人這反映了當時()A.社會主義改造成效顯著 B.工業(yè)建設取得重大進展C.國民經濟調整已經完成 D.“大躍進”運動蓬勃開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國1952年約有600萬工人,到1957年,工人人數已增加到約1000萬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中國正在開展一五計劃,工業(yè)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工人人數也相應地增多,B項正確;材料與社會主義改造無關,排除A項;國民經濟調整在1952年就已完成,排除C項;D項是1958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我國1978到1984年新增加的1798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約有2/3來自農民。1984年,全社會購買力中,農民占到52.5%。這是因為()A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 B.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C.市場經濟體制已波及農村地區(qū) D.城鄉(xiāng)經濟體制改革不均衡發(fā)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底,確定實施改革開放的決策,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D項正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改變農村經濟結構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城鄉(xiāng)一體化的信息,排除B項;我國明確提出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1992年,排除C項。故選D項。9.有學者指出,對自由農來說,如果在戰(zhàn)亂時期成為農奴,倒不是壞事;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農奴甚至可以說是個更好的選擇。據此可以推知()A.農奴比農民更加生活富足 B.莊園擁有自身的武裝力量C.莊園經營以自給自足為主 D.歐洲國家開始出現了分裂【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可知,中古西歐領主擁有武裝,抵御侵略,B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并不是農民與農奴生活上的對比,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莊園經營,排除C項;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國家就開始了分裂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表為16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世界人口的遷移情況。導致19世紀中后期世界人口遷移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1500—1850年歐洲、非洲美洲1850—1945年歐洲、亞洲美洲A.非洲人口的大量減少 B.西方殖民擴張方式發(fā)生轉變C.華工被列強瘋狂掠奪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世紀初英美等國開始陸續(xù)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因此從19世紀中葉開始,大批印度、中國等地的勞動遠涉重洋來到美洲,這使得19世紀中后期世界人口的移出地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西方殖民擴張方式的轉變,B項正確;世界人口移出地的變化是因為西方殖民方式的轉變,不是因為非洲人口的大量減少,排除A項;根據世界人口遷移發(fā)生的變化無法說明華工被列強瘋狂掠奪,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是在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B項。11.下表是蘇俄(聯)在經濟建設中采取的一些措施。這些措施()①急劇提高國民收入中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比重,相應的壓縮消費比重②通過稅收、公債和一次性捐款等方法吸收居民資金③開展轟轟烈烈的增產節(jié)約運動④調整工資、獎勵制度,鼓勵職工提高文化和技術水平A.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B.推動了工業(yè)化建設的迅速發(fā)展C.造成了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滯后性 D.使蘇聯市場經濟發(fā)展充滿活力【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措施為蘇聯工業(yè)化建設中的舉措,推動了工業(yè)化建設的迅速發(fā)展,B項正確;這些措施最初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二戰(zhàn)后國民經濟比例才逐漸失調,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涉及農業(yè)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蘇聯當時是計劃經濟,排除D項。故選B項。12.八國集團(簡稱“G8”),曾經是一個跨國經濟組織,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及俄羅斯,2009年后,該組織在全球經濟事務上的主要功能逐漸被包括中國、巴西、印度在內的二十國集團(簡稱“G20”)取代。這一調整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治理的訴求與國家實力消長B.各國對區(qū)域集團化的積極響應C.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已經建立D.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2009年后,該組織在全球經濟事務上的主要功能逐漸被包括中國、巴西、印度在內的二十國集團取代”,可以看出發(fā)展中國家實力的壯大,進一步完善了全球的治理,A項正確;“各國”表述絕對,排除B項;“已經建立”表述錯誤,排除C項;材料不能看出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排除D項。故選A項。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國既不是民族國家,也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傳統(tǒng)社會沒有民族、國家認同,但是,傳統(tǒng)社會有堅定的文化認同與王朝認同。王朝認同與文化認同一表一里,維系著傳統(tǒng)社會的人們的基本心理結構。顧炎武把這兩種認同化為“國”與“天下”的差別,當王朝認同失效之后,文化認同的功能就凸顯出來了。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認同,含有原始的民族主義因素,那就是“夷夏之辨”。非我族類者,其心必異。而文化認同對中國的民族融合起過決定性的作用。——摘編自陳壁生《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建構》材料二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tǒng)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可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現實社會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權力特別是王權得到加強。通過馬丁·路德翻譯拉丁文《圣經》等方式,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幾岳詈陥D《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民族觀的內涵,并分析其形成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近代國家觀念的變化及其原因?!敬鸢浮浚?)內涵:民族一統(tǒng)(統(tǒng)一);古代傳統(tǒng)夷夏觀(華夷之辨)。背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地理分布和生產方式上的不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2)變化:神權統(tǒng)治到王權國家。原因: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宗教改革加強了世俗王權;文藝復興等促進人文主義思想的不斷發(fā)展;資產階級的形成和力量的壯大?!窘馕觥浚?)內涵:根據材料一“傳統(tǒng)社會有堅定的文化認同與王朝認同。王朝認同與文化認同一表一里,維系著傳統(tǒng)社會的人們的基本心理結構”可推出民族一統(tǒng)(統(tǒng)一);根據材料一“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認同,含有原始的民族主義因素,那就是‘夷夏之辨’?!笨赏瞥龉糯鷤鹘y(tǒng)夷夏觀(華夷之辨)。背景:可從社會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地理分布、思想等角度進行回答。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地理分布和生產方式上的不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2)變化:根據材料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現實社會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權力特別是王權得到加強?!笨赏瞥錾駲嘟y(tǒng)治到王權國家。原因:可從經濟、政治和思想等角度就進行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政治上,宗教改革加強了世俗王權;思想上,文藝復興等促進人文主義思想的不斷發(fā)展;階層上,資產階級的形成和力量的壯大。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據韓保江《決定大國興起的五種動力》整理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上述觀點進行探討。(說明:可以選擇五大動力中一個或多個動力進行論證;也可以對材料的觀點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答案】示例:創(chuàng)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是決定大國興起的根本動力工業(yè)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fā)展,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fā)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變革,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19世紀中后期,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fā)明層出不窮,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德國和美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經濟增長模式對新技術的排斥,以及忽視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英國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逐步喪失,經濟發(fā)展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相繼趕上和超過。綜上所述,創(chuàng)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是大國興起的根本動力,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窘馕觥扛鶕牧洗髧d起五大動力為創(chuàng)新能力與技術進步、資源稟賦與人口、資本市場與金融創(chuàng)新、開放與學習、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通過這些關鍵詞可知此題可以從兩次工業(yè)革命的進程及影響入手,可以選擇五大動力中的任一或多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備。示例:創(chuàng)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是決定大國興起的根本動力。工業(yè)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fā)展,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fā)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變革,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19世紀中后期,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fā)明層出不窮,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德國和美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經濟增長模式對新技術的排斥,以及忽視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英國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逐步喪失,經濟發(fā)展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相繼趕上和超過。綜上所述,創(chuàng)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是大國興起的根本動力,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1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清末新政在教育和軍隊體制改革中產生的具有相當數量的新型人才,加上改革中得到加強的民族資產階級,形成三股新的社會力量。清政府原來設想新政改革能夠同化他們,使之成為鞏固王朝統(tǒng)治的中堅力量,但是,這三股力量卻成了清政府的對立面。清政府專制政體在它擁有足夠充分、集中的權威時,不僅沒有很好地運用其權威力量來正確解決民族危機和內政危機,反而鎮(zhèn)壓了戊戌變法,從而使其權威的合法性大大受損,對社會各階層的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