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四校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1頁
浙江溫州四校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2頁
浙江溫州四校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3頁
浙江溫州四校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4頁
浙江溫州四校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其對社會現(xiàn)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凹核挥鹗┯谌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萬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yè)的奮斗與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螂[于山林,或陷于鬧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個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jīng)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tài)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個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fā)現(xiàn)注重返璞歸真,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jié)、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摘編自牟鐘鑒、胡孕琛、王葆玹《道家與儒家、道教之異同》)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jīng)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時期,就逐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fā)揚光大。(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jīng)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與和諧社會。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條件。(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雙方主張截然不同,既對立又互補。B.法、陰陽、名三家滅絕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國學”并不只是指儒家學說。儒道互補,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國學”的根基。D.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奠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家講究“內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順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態(tài)度不一樣。B.在生命與理想不可兼得之時,儒家的殺身成仁之舉,體現(xiàn)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C.儒家的代表為志士仁人,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代表則是清修隱者,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D.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并不順利,經(jīng)歷了從被孤立到逐漸與儒、道融合的漫長時間。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項是(3分)()A.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D.兵貴勝,不貴久。4.請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5.為何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獨存?請結合材料,闡述其原因。(4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吳市【注】馮至子胥忽然聽到一片喧嘩,看見在不遠的地方聚集著一堆人。這些人圍攏在一戶人家門前,門前站立著一個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滿臉怒容,發(fā)出粗暴的聲音說:“我住在這里,本來是清清靜靜的,不想沾惹你們,天天早晨打開門,是一片綠油油的田野。但是幾年來,城里不知為什么容不下你們了,在我的四圍左蓋起一所房子,右蓋起一所房子,把我這茅屋圍得四圍不透氣。我住的本來是郊,不知怎么就變成郭了。我當然無權干涉你們,但是你們真會攪擾我。大清早就有女人們唱著不知從哪里學來的外國歌,那樣不自然,像是鸚鵡學人說話一般;晚上又是男人們呼盧喝雉的聲音。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劍術,晚上不能睡眠。你們這些人——”“你們這群敗類,”他的憤恨促使他說出更粗野的話,“你們就和這些腐爛的魚鱗蝦皮一樣腥臭。”這句話激怒了群眾。這人看著這群人的激動,便挽起袖子,他的兩只胳膊上露出來兩條文飾的毒龍。當他拔起他腰間的匕首時,四圍又是一片暫時的平靜,平靜中含著一些悚懼。正在這瞬間,門內走出一個老太婆——“專諸,進來吧!你又在闖什么禍?”那人聽見母親在門內呼喚他,他的憤怒立即化為平靜,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個輕蔑的眼光,走進去了。子胥在一旁看著這幕劇,心里有些驚奇。他從那老太婆的口中知道,這個“人的憎恨者”叫作專諸。他想,那些人從早到晚在攪擾他,使他不能清靜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憤怒了,這憤怒,誰能平息呢?只有那四圍是和平圍繞著的老母,因為他多少年平靜的生活都是和他的母親一同度過的,所以平靜也永久凝集在他母親的身上。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嚇了一跳。他端詳一些時,才認出是少年時太學里的一個同學。那人望著子胥,半驚半喜地說:“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認,你莫非是精于射術的子胥嗎?你怎么也會到這里來呢?”子胥還沒有回答,那人接著說:“我在這里已經(jīng)很久了,這里的同鄉(xiāng)并不少。我在這里教音樂,你知道,一個新興的國家是怎樣向往禮樂……”子胥不愿意遇見熟人,他聽了這話,面前好像又看見有一片污泥,同時他想起方才專諸所罵的外國歌,必定是這類人給傳來的。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卻興高采烈地說下去:“你來了真好,這里也有同鄉(xiāng)會,自從申公巫臣以來,我們楚人在這里都很受人歡迎。你知道嗎,一個新興的國家是多么向往禮樂!我除卻教授音樂,還常常作幾章詩刻在竹板上,賣給當?shù)氐母簧虃?,他們很愿意出重價呢……“前些天還來了一位同鄉(xiāng),據(jù)說他研究過許多年的禱杌,他在這里一座廣場上講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稱霸的故事,說得有聲有色,招來了許多聽眾。每個聽者都要繳納一個貝殼,坐在前排的繳納一個大貝殼,坐在后排的繳納一個小貝殼,講了幾天,他背走了好幾口袋貴重的貝殼……“誰說時代亂不容易找金銀呢?金銀到處都是?!弊玉懵犞@些話,真是聞所未聞,好像另外一個世界里的事,他無法回答。子胥心中感到無限的蒼涼。在林澤,在田野,復仇的事無從開始;一到人間,就又難免遇到些拖泥帶水的事,聽到許多離奇古怪的話。他一路的遭逢,有的很美,有的很丑,但他真正的目的,還在一切事物的后面隱藏著。他意想不到,這里也有這樣多的楚人,他為了避免無謂的糾紛,他不得不隱蔽他的面目;但他為了早一日達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這又要隱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進入?yún)鞘?。不久,吳市里便出現(xiàn)了一個畸人:披著頭發(fā),面貌黧黑,赤裸著腳,高高的身體立在來來往往的人們中間。他雙手捧著一個十六管編成的排簫,吹一段,止住了,止住一些時,又重新吹起:這樣從早晨吹到中午,從中午又吹到傍晚。這吹簫人好像在盡最大的努力要從這十六支長長短短的竹管里吹出悲壯的感人的聲音。這聲音在聽者的耳中時而呈現(xiàn)出一條日夜不息的江水,多少只戰(zhàn)船在江中逆流而上,在這艱難的航行里要顯出無數(shù)人的撐持;時而在一望無邊的原野,有萬馬奔馳,中間摻雜著軋軋的車聲,有人在彎著弓,有人在勒著馬,在最緊張的時刻,忽然萬箭齊發(fā),向遠遠的天空射去。水上也好,陸地也好,使聽者都引領西望,望著西方的豐富的楚國……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圍八九百里的湖澤,這比吳市之南的廣大的震澤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產(chǎn);再吹下去,是些奇兀的山峰,在山的深處有鋼脈,有鐵脈,都血脈似的在里面分布,還有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寶石。在里面隱埋……吳人聽到這里,耳朵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聽下去,好像登山一樣艱難。但是誰也舍不下這雄壯的簫聲了,日當中天,簫聲也達最高峰,人人仰望著這座高峰,像是中了魔一般,腳再也離不開他們踩著的地面。這事傳入司市的耳中,司市想,有人在這里吹簫,聽說他既不要貝殼,也不要金銀,可這是為什么呢?他必定是另有作用,要在這里蠱惑人民,做什么不法的事。但當他也混在聽眾中,一段一段地聽下去時,他也不能擺脫簫聲的魔力了,一直聽到傍晚。他本來計劃著要把這吹簫人執(zhí)入圜土里定罪,但他被簫聲感化了,他不能這樣做。他沒有別的方法,只有把這事稟告給吳王。(有刪改)【注】歷史小說《伍子胥》寫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敘述他由楚至吳的輾轉逃亡。小說共九節(jié),《吳市》為第九節(jié),寫伍子胥到達吳市,在了解了吳市的一些情況后,采用了獨特的方式向吳王自我引薦。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因為被打擾了居住的清靜,專諸忍無可忍,憤怒地斥責那些人像腐爛的魚鱗蝦皮般腥臭,這使得他和群眾的矛盾激化。B.僅僅是母親一句簡單的呼喚就將專諸要噴發(fā)的情緒收住,小說這樣寫的目的在于突出專諸對母親的孝順,豐富了人物形象。C.經(jīng)過逃亡路上的思想轉變,伍子胥由滿腔仇恨的復仇者變成了智者。他化身畸人,用排簫將自己一路上的經(jīng)歷都化為了音樂。D.作者融匯了多種形象、色彩、聲音與情調,詳寫伍子胥在吳市吹排簫的場景,就像一曲交響樂,使小說的情節(jié)達到了高潮。7.關于文中伍子胥邂逅太學里的同學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伍子胥的同學在吳國遇到伍子胥后,一直介紹來吳后的經(jīng)歷見聞,伍子胥絲毫插不上話。B.聽到少年時的同學的話,過度的興奮使伍子胥陷入了沉默,因為這和他想象中的吳國迥然不同。C.“那人”兩次提到新興的吳國非常向往禮樂,為下文伍子胥化身畸人在吳市吹排簫做了鋪墊。D.“那人”實際上是試圖發(fā)國難財?shù)淖x書人,作者采用漫畫式的寫法,對他的行為予以諷刺。8.小說中說“在這又要隱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進入?yún)鞘小??!半[蔽”和“表露”在本文中分別指的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9.史書中伍子胥到吳國之后借助吳王的力量終于復仇,而本文則以司市打算將伍子胥的事告訴吳王終結,并且作者也說自己不打算寫“吳市以后的伍子胥”。這樣的終結使全文有著怎樣的文學效果?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秦敗魏于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須賈為魏謂穰侯曰:“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歸。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并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數(shù)伐數(shù)割,而隨以亡。臣以為燕、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無為也。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蠶食魏,盡晉國,戰(zhàn)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而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聽也。今王循楚、趙而講,楚、趙怒而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則國救亡不可得已。愿王之必勿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不然必欺。'是臣之所聞于魏也。愿君之以是慮事也。《周書》曰:‘維命不于常?!搜孕抑豢蓴?shù)也。夫戰(zhàn)勝暴子而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卵,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知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上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之城,臣以為雖湯、武復生,弗易攻也。夫輕信楚、趙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陰必亡,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趙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和,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于魏之先己講也,必爭事秦,從是以散,而君后擇焉。且君之嘗割晉國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絳、安邑,又為陰啟兩道,幾盡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計而無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罷梁圍。(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歸B.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歸C.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歸D.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歸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與“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兩句中的“國”字含義不同。B.“臣以為燕、趙可法”與“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C.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周制一仞為八尺,一尺約合23厘米,文中的“十仞”約18.4米。D.“且君之嘗割晉國取地也”與“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兩句中的“嘗”字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秦軍包圍大梁城時,須賈告知秦穰侯魏國的大臣和王公貴族要效法燕、趙兩國不割讓土地的做法,是為了讓秦穰侯了解魏國已知道秦國的貪心。B.須賈認為秦軍戰(zhàn)勝暴子,得到八縣土地,不是因為秦軍精銳和計謀完善,而是上天的寵幸。這次秦軍進攻大梁,秦軍再依靠天命不一定可靠。C.須賈向秦穰侯表明,魏國召集三十萬人留戍大梁,而秦國獨自來攻,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進攻不下大梁,秦軍必定疲憊,那就前功盡棄了。D.須賈建議秦穰侯,趁楚、趙兩國軍隊還沒趕到大梁,盡早讓魏國獻上繹地、安邑,與魏國講和。秦穰侯接受了須賈的建議。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聽也。(2)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不然必欺。14.須賈告訴秦穰侯,秦國若接受魏國用少割土地來講和,可以獲得哪些好處?(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閑說①王建桃花百葉②不成春,鶴壽千年也未神。秦隴州緣鸚鵡貴,王侯家為牡丹貧。歌頭③舞遍回回別,鬢樣眉心④日日新。鼓動六街⑤騎馬出,相逢總是學狂人。【注】①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在唐代,尤其是中唐后,統(tǒng)治階級自上而下,互競豪奢,逸樂成風。②桃花百葉:重瓣桃花。③歌頭:歌舞。④鬢樣眉心:發(fā)式和眉妝。⑤六街:唐朝長安城中左右的六條街,這里指代整個長安。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lián)起筆突兀,寫桃花百葉而不成春,壽鶴千歲而未成神,引發(fā)讀者的興趣。B.頷聯(lián)以鸚鵡、牡丹二事寫出了唐代豪門貴族生活奢靡、違背常理的社會現(xiàn)象。C.第五句描寫的狀況可與白居易“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相印證。D.最后一句批判了當時某些模仿狂人的人,因為他們屢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16.詩歌題為“閑說”,實則不“閑”,頗具匠心。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中“,”與王籍的五言律詩《入若耶溪》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襯托出一個和諧、安寧的意境。(2)《過秦論》和《六國論》都是總結前朝滅亡,給后來者以警告的文章。賈誼《過秦論》強調秦朝滅亡的原因是“”,蘇洵《六國論》論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是“”。(3)“長江”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寄寓了詩人無限的情思,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我站在鳳凰山下的荒野中,遙望西北,相去咫尺的長城沉浸在暮靄中,此刻,應該還有①的游人吧?我禁不住朝那邊呼喊起來,喊聲拖著長長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傳送。少頃,又一波接一波地回過來。那撫摸過長城、傳遞著長城頓挫有致的質感的聲波令我感受到了回聲中挾帶著的蒼古氣息。我站在大運河的源頭,向著萬里長城呼喊,作為中華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兩大工程原來靠得這樣近,幾乎一踮腳、一彎腰就可以牽手共舞。這究竟是天造地設還是鬼使神差?古老的運河與長城默默對視了幾多春秋,這是雄邁與堅韌的對視,是陽剛與陰柔的對視,是鐵馬秋風與杏花春雨的對視,是②的偉烈與世俗生活常態(tài)的對視。在它們對視的眼波中,有傾慕,有祝福,有幽怨的訴說和相濡以沫的廝守。但絕對沒有嫉妒,因為它們本身太強大了,有足夠的自信,而嫉妒在本質上只屬于弱者。長城和運河把那么一大片樸素的原始形態(tài)展示在你的面前,讓你在驚悸中③。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答:①②③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倏地變成了網(wǎng)絡熱詞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壓力大、事情頭緒多搞得焦頭爛額,從而放棄行動而任其自然發(fā)展的處事方式。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躺平”①。雖然睡覺采用哪種姿勢,是個人的習慣,但對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況,需要采取更適宜的睡姿,否則,不僅會②,還可能損害健康。嬰幼兒或少兒時期骨架柔軟,睡姿③。成人則不然,經(jīng)常打鼾的人不宜仰臥入睡,應以側臥位為宜。孕婦最佳的睡姿是左側臥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通常以仰臥和側臥位為宜,側臥時在雙下肢下方墊一個軟枕。現(xiàn)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側臥位,側臥時,背和雙腿像弓一樣微微彎曲,手交叉呈拱形,就像胎兒待在母親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勞。由此可見,“躺平”只可一時,打個盹而已。2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畫橫線處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張某是國有化工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B.沈陽部隊某團政治處按照黨委的要求,準備召集連隊干部開會。C.某雖不才,愿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D.某事物在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感和求知欲。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材料一:人們認識事物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也有一個由“知”到“識”的過程……“知識”是先知而后識,“學識”是先學而后識,“見識”是先見而后識。——華羅庚材料二:一位年輕航天人的成長記錄(節(jié)錄)興華中學擬舉行以“見識與成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請你結合上述材料,以該校學生的身份寫一篇演講稿參賽。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項,“因為雙方主張截然不同”錯誤,根據(jù)材料一“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可知,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其在發(fā)展進程中互相競爭,互相吸收。B項,“而它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無據(jù),根據(jù)材料一“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可知,文中并沒有提到法、陰陽、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C項,“儒道互補,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國學’的根基”錯誤,根據(jù)材料二“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fā)揚光大”可知,“儒道互補,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國學”發(fā)揚光大,而不是筑牢“國學”的根基。2.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項,“儒家的代表為志士仁人,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代表則是清修隱者,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錯誤,材料一是說“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因此,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而道家才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3.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項,“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指天和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根據(jù)材料一“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羈絆……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可知,“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符合道家思想。B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讓他人站得??;自己想行得通(事業(yè)通達),也讓他人行得通。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據(jù)材料一“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符合儒家思想。C項,“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賢才是為政的根本。賢才是國家的棟梁,是成就事業(yè)的關鍵,這符合墨家思想。D項,“兵貴勝,不貴久”指用兵打仗貴在速戰(zhàn)速決,不宜持久消耗,這是古代的一種戰(zhàn)爭指導思想。4.①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影響(意義、地位、作用);②接著,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人生美好、社會和諧的“人本”思想;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xiàn)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從而具有包容性。(答出一點得1分、兩點得3分、三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也規(guī)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影響(意義、地位、作用);根據(jù)“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與和諧社會”可知,接著,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人生美好、社會和諧的“人本”思想;根據(jù)“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xiàn)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tǒng)一,從而具有包容性。5.①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②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和發(fā)展;③儒、道兩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美好人生與和諧社會,符合人性的需求。(答出一點得1分、兩點得3分、三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一“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儒家和道家……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可知,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根據(jù)材料二“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可知,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根據(jù)材料三“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美好人生與和諧社會,符合人性的需求。綜合以上分析,所以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獨存。6.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項,“目的在于突出專諸對母親的孝順”錯。從下文看,小說這樣寫,實際上是要突出專諸母親的質樸、寧靜和無限隱忍,以及表現(xiàn)專諸母親的這種隱忍對伍子胥的影響,這既撫慰了伍子胥流亡過程中焦躁的心,也為下文伍子胥選擇“隱蔽”埋下伏筆。7.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B項,“過度的興奮使伍子胥陷入了沉默”錯,根據(jù)原文“子胥聽著這些話,真是聞所未聞”“子胥心中感到無限的蒼涼”等可知,此時伍子胥內心應是沉重的,他沒有想到吳國也有那么多的楚人,會有那么多躲不開的糾紛。8.①“隱蔽”是指伍子胥到達吳市后通過所見所聞,決定對自己“復仇”目的的隱藏。②“表露”是指吳國人喜愛時髦音樂,伍子胥就通過吹簫投其所好,把攻打楚國的美好前景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以贏得吳王信任。(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含義的能力。結合“子胥心中感到無限的蒼涼。在林澤,在田野,復仇的事無從開始”及注釋可知,“隱蔽”是指伍子胥到達吳市后通過所見所聞,決定對自己“復仇”目的的隱藏。結合“這聲音在聽者的耳中時而呈現(xiàn)出一條日夜不息的江水……水上也好,陸地也好,使聽者都引領西望,望著西方的豐富的楚國……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圍八九百里的湖澤,這比吳市之南的廣大的震澤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產(chǎn)……他沒有別的方法,只有把這事稟告給吳王”分析,“表露”是指吳國人喜愛時髦音樂,伍子胥就通過吹簫投其所好,把攻打楚國的美好前景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以贏得吳王信任。9.①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的想象,余味無窮。伍子胥到吳國,以及后來的吹簫,最終目的都是復仇,結尾只說司市打算將伍子胥的事告訴吳王,并沒有說接下來會怎么樣,這里為情節(jié)設置了懸念,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②這樣更突出了伍子胥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出他學會堅持和克服,逐漸成長以至成熟的經(jīng)過。③作者不打算寫“吳市以后的伍子胥”,不注重“復仇”,而是注重“成長”,旨在表現(xiàn)人必須在不斷思考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才能成長。(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小說結尾表達效果的能力。伍子胥到吳國,以及后來的吹簫,最終目的都是復仇,結尾只說司市打算將伍子胥的事告訴吳王,并沒有說接下來會怎么樣,這就為情節(jié)設置了懸念,吳王究竟對伍子胥接受與否?伍子胥是否順利復仇了?復仇之后又怎么樣了?從而激發(fā)讀者的想象,余味無窮。從到吳國開始,伍子胥經(jīng)歷了一系列很美或很丑的事情,看到由憤怒回歸平靜的年輕人,聽到楚人在這里的喧囂……“他為了避免無謂的糾紛,他不得不隱蔽他的面目;但他為了早一日達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這又要隱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進入?yún)鞘小保瑥闹兴麑W會了堅持和克服,并決定吹簫。這樣更突出了伍子胥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出逐漸成長以至成熟的經(jīng)過。作者不打算寫“吳市以后的伍子胥”,也就是不注重“復仇”,不注重結果,而是注重造成結果的根本原因:一個人的“成長”。由小說結尾可推知,伍子胥正是成功贏得司市注意,最終取信吳王才復仇成功的。這種結尾的寫法旨在表現(xiàn)人必須在不斷思考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才能成長。10.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昂跞骸北淼攸c,是“戰(zhàn)勝”的后置狀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A、D兩項?!肮蕠笔恰捌啤钡馁e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C項。1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A項,第一個“國”,國家,句意:燕國、趙國之所以保全了國家、擁有強有力的軍隊。第二個“國”,國都,句意:離開國都,思念家鄉(xiāng)。兩句中的“國”字含義不同。B項,第一個“以為”,認為,句意:臣下認為可以效法燕國、趙國。第二個“以為”,把……當作,句意:向南攻取南邊的百越之地,把它設置為桂林郡、象郡。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C項,正確。D項,兩個“嘗”都是“曾經(jīng)”的意思。句意分別為:況且您曾經(jīng)割取過晉國土地;我曾經(jīng)整天地想。兩句中的“嘗”字含義相同。12.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原文內容的能力。A項,“是為了讓秦穰侯了解魏國已知道秦國的貪心”錯誤,須賈表明魏國要效法燕、趙兩國不割讓土地的做法,是為了讓秦穰侯接受講和而退兵。13.(1)現(xiàn)在又打敗了芒卯,攻進了北宅,這不只是要進攻大梁,而且要脅迫大王多割讓土地,大王一定不要聽從。(重點詞語“走”“劫”“必”各1分,句意完整1分)(2)大王如果要講和,一定少割讓土地而得到秦國的人質,不這樣一定會被欺騙。(重點詞語“講”“質”“欺”各1分,句意完整1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重點詞語:“走”,打敗,使……逃跑;“劫”,脅迫;“必”,一定。(2)重點詞語:“講”,講和;“質”,人質;“欺”,被欺騙。14.①楚、趙、魏三國合縱聯(lián)盟被拆散,秦國可以從容選擇盟國;②秦國不受任何損失就可以達到圍攻大梁的目的。(每點1.5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從是以散,而君后擇焉”可知,楚、趙、魏三國合縱聯(lián)盟被拆散,秦國可以從容選擇盟國;由原文“夫兵不用而魏效絳、安邑,又為陰啟兩道,幾盡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可知,秦國不受任何損失就可以達到圍攻大梁的目的。參考譯文:秦軍在華陽打敗了魏軍,打跑了芒卯并且圍困了大梁。須賈替魏國對秦穰侯說:“臣下聽說魏國大臣、父老兄弟都對魏王說:‘當初惠王討伐趙國,在三梁打了勝仗,十萬大軍攻克邯鄲,趙國沒有割讓土地,邯鄲仍然重新得到歸還。齊國人進攻燕國,殺死了子之,攻破了燕國,燕國沒有割讓土地,后來重新恢復了國家。燕國、趙國之所以保全了國家、擁有強有力的軍隊,而且沒有割讓土地給其他諸侯國,是因為它們能夠忍受艱難而重視土地的外流。宋國、中山國幾次被攻伐,幾次割讓土地,而它們也就隨著土地的割讓而滅亡了。臣下認為可以效法燕國、趙國,但宋國、中山國的舉動可以不去做。秦國是貪婪兇暴的國家,沒有它所親近的國家,蠶食魏國,侵吞晉國,戰(zhàn)勝韓將暴鳶,魏國割讓八縣土地,土地還沒有完全交收而秦國軍隊又出兵攻打了。秦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又打敗了芒卯,攻進了北宅,這不只是要進攻大梁,而且要脅迫大王多割讓土地,大王一定不要聽從。現(xiàn)在大王避開楚國、趙國去講和,楚國、趙國的人惱怒而同大王爭著討好秦國,秦國一定接受他們。秦國攜同楚國、趙國的軍隊再來進攻,那么魏國想要不被滅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與秦國講和。大王如果要講和,一定少割讓土地而得到秦國的人質,不這樣一定會被欺騙。’這是臣下在魏國聽到的,希望您以此來考慮國事?!吨軙氛f:‘天命沒有常規(guī)。’這句話是說上天的寵幸不可能屢次降臨。戰(zhàn)勝暴鳶而割得了八縣土地,這不是由于兵力精銳,也不是由于計謀的精細,這是上天的寵幸太多了?,F(xiàn)在又打敗了芒卯,進入了北宅,圍攻大梁,這是認為上天的寵幸是正常的,聰明人卻不這么看。臣下聽說魏國召集它的近百個縣的所有精兵,來留戍大梁,臣下認為不下三十萬人。用三十萬人的軍隊來守衛(wèi)幾十丈高的城墻,臣下認為即使是商湯王、周武王復生,也不容易攻下。輕率背離楚國、趙國的軍隊,越過幾十丈高的城墻,去攻打三十萬的軍隊,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認為從天下初分的時候到現(xiàn)在,不曾有過。進攻了卻不能攻克,秦國軍隊一定疲憊,陶邑一定會被滅掉,那么就前功盡棄了。現(xiàn)在魏國剛剛有所疑惑,可以讓魏國少割一些土地,以便收攏魏國。希望您趁楚國、趙國的軍隊還沒有趕到大梁,趕快用少得土地的辦法來拉攏魏國。魏國剛剛產(chǎn)生疑慮,而能夠用少割讓土地來講和,一定很想這樣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國、趙國惱怒魏國先于自己與秦國講和,一定爭相討好秦國,合縱聯(lián)盟就這樣被拆散了,您在這之后就可以從楚、趙、魏之中從容地選擇盟國了。況且您曾經(jīng)割取過晉國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軍隊就讓魏國獻上繹地、安邑,又替陶邑開辟了兩條道路,幾乎占盡了昔日宋國的土地,秦國軍隊不受損失,您就控制了這些地方,想求得的東西,什么沒得到呢?想要做的事,什么沒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細考慮而不要冒險?!别钫f:“好?!庇谑墙獬藢Υ罅旱膰?。15.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項,“因為他們屢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錯誤,詩人是借“總是學狂人”,批判富貴人家以“狂”為美、肆意夸豪斗富的社會風氣。16.(1)“閑”:①內容的“閑”,以鸚鵡、牡丹、歌舞、梳妝四件事寫豪門貴族的奢靡生活;(2分)②語言的“閑”,語言通俗,輕松,活潑,似褒而實貶,似諛而實諷。(2分)(2)“不閑”:主旨上,諷刺、批判了中唐時期上層社會夸豪斗富、追逐享樂的風氣。(2分)【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