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黑龍江百校聯考2023屆高三3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西黑龍江百校聯考2023屆高三3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西黑龍江百校聯考2023屆高三3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西黑龍江百校聯考2023屆高三3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西黑龍江百校聯考2023屆高三3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山西黑龍江百校聯考2023屆高三3月聯考歷史試題1.西周早期分封的姬姓諸國多居于黃土層地帶或河流沖積平原地帶,如魯國封地中心的曲阜一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而異姓功臣的封國所居位置則多數不佳,如齊國中心營丘地處鹽堿之地,且常受東夷侵擾。這可用于說明西周早期的分封()A.緩和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 B.注重邊疆開發(fā)的因地制宜C.捍衛(wèi)了周天子的至尊地位 D.凸顯出“以蕃屏周”的架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姬姓諸國多居于黃土層地帶或河流沖積平原地帶”“異姓功臣的封國所居位置則多數不佳”可知,西周早期,同姓諸侯主要分封在王畿附近及經濟較好的地區(qū),異姓功臣主要分封在邊遠貧瘠地區(qū),說明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周王室的統(tǒng)治,“以蕃屏周”指的是以這種藩屬的關系替周朝守護四方,做為周朝的屏障,所以材料可用于說明西周早期的分封體現了“以蕃屏周”的政治理念,D項正確;材料說明對不同的諸侯分封不同的封地,以此來鞏固周王室的統(tǒng)治,而不是緩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排除A項;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異姓功臣的封國所居位置則多數不佳”,但不全是邊疆地區(qū),所以不是注重開發(fā)邊疆,也沒有因地制宜,排除B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周早期的分封有利于對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捍衛(wèi)周天子的至尊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2.漢朝法律規(guī)定不得宰殺幼小或正值壯齡的牛,只允許宰殺年老病衰的牛以供食用,犯禁者依律應被處以死刑。這反映出漢朝()A.抑制奢靡之風 B.實施重農政策C.延續(xù)秦朝苛政 D.民眾食品短缺【答案】B【解析】根據“漢朝法律規(guī)定不得宰殺幼小或正值壯齡的牛,只允許宰殺年老病衰的牛以供食用,犯禁者依律應被處以死刑?!笨傻贸鰸h代對耕牛進行了一定的保護,即無力耕種的??梢詺?,可以耕種的牛不能殺,這樣有利于保護小農經濟,體現了漢代重農的政策,B項正確;限制屠殺耕牛并不屬于抑制奢靡之風,排除A項;漢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并沒有延續(xù)秦朝苛政,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對耕牛的保護,而不是民眾食品短缺,排除D項。故選B項。3.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學鼎盛,私學不顯;從開元、天寶年間迄于唐末,具有應試傾向的私學廣泛發(fā)展起來。這一變化得益于()A.選官制度的發(fā)展 B.詩歌創(chuàng)作的鼎盛C.社會階層的流動 D.官學地位的衰頹【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具有應試傾向的私學廣泛發(fā)展起來,可知私學是有很強的應試傾向,再結合所學唐朝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可知這一變化得益于選官制度的發(fā)展,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具有應試傾向的私學廣泛發(fā)展起來和詩歌創(chuàng)作無關,排除B項;科舉制的發(fā)展帶來的影響有社會階層的流動加強,材料只是體現了科舉制的發(fā)展,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私學廣泛發(fā)展起來的原因,而不是官學地位的衰頹,所以官學地位的衰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4.明嘉靖年間,有文人感嘆當時:“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營治一園。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贏,尤以此相勝。大略三吳城中,園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據此可知,當時()A.市民階層受到沖擊 B.奢靡風氣有所蔓延C.官商勾結情形嚴重 D.土地兼并現象頻發(fā)【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營治一園。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贏,尤以此相勝。大略三吳城中,園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信息可知,明嘉靖年間,私家園林廣造,注重享樂,奢靡成風且有蔓延之勢,B項正確;題干材料中指向的是“有文人感嘆”、“凡家”,并未特別指向“市民階層受到沖擊”,排除A項;材料中的“凡家……若士大夫之家”不能得出“官商勾結”,排除C項;“土地兼并”涉及土地所有權的轉移,這與材料主旨“園苑棋置”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5.鴉片戰(zhàn)爭中清軍戰(zhàn)敗后,魏源提出了一個設想:清軍可以從尼泊爾或取道俄國進攻英國在南亞殖民地(制販鴉片的源頭),與此同時,清廷可引導美、法等國與英國交惡,借以攛掇他們從海上襲擊英國。這表明魏源()A.積極探尋救國御侮之道 B.接受部分西方先進制度C.認同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 D.未能認清帝國主義面目【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源是中國19世紀著名的愛國思想家,面對鴉片戰(zhàn)爭中清軍戰(zhàn)的失敗,曾提出自己的設想:清軍可以從尼泊爾或取道俄國進攻英國在南亞的殖民地(制販鴉片的源頭),與此同時,清廷可引導美、法等國與英國交惡,借以攛掇他們從海上襲擊英國。這種迂回作戰(zhàn)、以夷制夷的思想,體現了魏源的積極探尋救國御侮之道,體現了開明士大夫的家國情懷,A項正確;鴉片戰(zhàn)爭時期,開明人士也只是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并沒有接受西方先進制度,排除B項;魏源是地主階級代表,維護的是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不可能認同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排除C項;鴉片戰(zhàn)爭時期,西方列強還處于自由競爭時期,尚未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排除D項。故選A項。6.1911年12月,孫中山剛從國外回到上海,身著一襲西裝。1912年元旦傍晚,孫中山穿著新訂制的革命軍軍官服趕到南京;在歡迎晚宴結束后,孫中山立即換上西式大禮服和大禮帽,在原兩江總督衙門大堂出席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儀式。這反映了()A.共和政體的初步建立 B.臨時政府的移風易俗C.革命領袖崇高地位 D.服飾承載的政治意蘊【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孫中山在不同場合身著不同服飾,1911年12月從國會回到上海身著西裝,但在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則身著革命軍軍官服,體現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寓意,在晚宴結束后又換回了西式禮服和禮貌,體現了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由此可知服飾承載著政治意蘊,D項正確;材料涉及孫中山在不同場合身著服飾不同,其中不能體現是否為共和政體,排除A項;材料中為孫中山的個人行為,并非臨時政府頒布的移風易俗的措施,排除B項;孫中山的西式大禮服和大禮帽屬于常見的出席正式場合的西式服裝,并不能體現革命領袖的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7.下表所示為晉冀魯豫邊區(qū)對1937年和1942年的北岳區(qū)35個村各階層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表中數據表明當地()階級1937年1942年地主3.61%2.51%富農8.45%7.88%中農40.57%47.47%貧農35.71%33.94%雇農4.82%2.41%A.封建剝削制度被徹底廢除 B.土地革命取得顯著成效C自耕農經濟得到一定發(fā)展 D.階級結構發(fā)生根本改變【答案】C【解析】從表格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地主、富農所占的人口比重下降,貧農、雇農所占的人口比重也在下降,說明更多的農民得到了土地,自耕農經濟得到一定發(fā)展,C項正確;封建剝削制度被徹底廢除,史實不符,題干所描述的時間是在1937-1947年,而封建剝削制度徹底廢除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A項;土地革命是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反對國明黨反動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時間是在1927-193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各階層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無法得出階級結構發(fā)生根本改變,而且從表中看出階級結構前后沒有發(fā)生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8.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在技術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辦(搬)……已經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辦了……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毛澤東此話意在()A.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B.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C.抵制蘇聯模式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D.突破“一邊倒”外交方針的束縛【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就不要事事照辦了”、“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主張向外國學習,但是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建設道路,B項正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1956年還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排除A項;新中國建立后,向蘇聯學習,逐漸形成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存在弊端,材料沒有指出蘇聯模式對中國的消極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沒有涉及“一邊倒”外交方針,而且新中國成立后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映中國突破“一邊倒”外交方針的束縛,所以并不是1956年才突破“一邊倒”外交方針的束縛,排除D項。故選B項。9.在中世紀的西歐,幾乎所有類型的藝術形式都是用來解讀《圣經》的,如教堂內流行的彩繪玻璃繪畫(如下圖所示)就以形象直觀且生動有力的視覺樣式直接作用于廣大不識字的信徒,使他們接受并崇拜教會所宣揚的道德和精神價值。據此可知,中世紀西歐的教會()英國坎特伯雷教堂彩色玻璃窗上的《圣經》人物畫像(局部)A.主導文藝創(chuàng)作 B.傳播人文精神C.推動教育普及 D.干預世俗政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幾乎所有類型的藝術形式都是用來解讀《圣經》的”,以此使得人們“接受并崇拜教會所宣揚的道德和精神價值”,可見藝術的主要作用還是作為宗教統(tǒng)治的工具,所以中世紀西歐的教會主導文藝創(chuàng)作,A項正確;人文精神以人為中心,推崇人,反對神,提倡以人為本,反對神權統(tǒng)治,否定教會所宣揚的道德和精神價值,中世紀西歐的教會反對傳播人文精神,排除B項;“普及”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教權王權在西歐中世紀的歷史中,矛盾一直存在,政權與教權一直是此消彼長,處于激烈的斗爭中,但材料只體現了教會對文藝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0.到18世紀中葉,英屬北美十三州各主要城市已通過許多橋梁、渡船和道路網連接起來。從紐約到費城和波士頓、從波士頓到查爾斯頓均有道路可通;內河和沿海水路將北方手工業(yè)品南銷和南方農產品北運的壁障徹底打破。這些道路建設()A.有利于美利堅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B.使美國實現了交通業(yè)現代化C.有效防止了美國南北方的分裂 D.將北美洲東部卷入世界市場【答案】A【解析】根據“英屬北美十三州各主要城市已通過許多橋梁、渡船和道路網連接起來。從紐約到費城和波士頓、從波士頓到查爾斯頓均有道路可通;內河和沿海水路將北方手工業(yè)品南銷和南方農產品北運的壁障徹底打破。”可得出英屬北美地區(qū)交通有所發(fā)展,推動了北美地區(qū)市場的擴大,為其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A項正確;此時還沒有開展工業(yè)革命,不可能實現交通現代化,排除B項;交通的發(fā)展交不能有效防止分裂,之后爆發(fā)了南北戰(zhàn)爭,排除C項;材料涉及到北美的北部與南部,沒有東部,排除D項。故選A項。11.17-18世紀的印度,封建王公之間混戰(zhàn)不斷,一些印度人自愿加入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組建雇傭兵部隊,這些人被稱為“土兵”。到19世紀中葉,印度“土兵”人數突破了20萬人,遠超駐印英軍的數量。這說明當時()A.列強對印度的爭奪較為激烈 B.英屬印度資本原始積累加快C.西方生產方式被移植到印度 D.印度人的民族意識亟待覺醒【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一些印度人自愿充當“土兵”,成為英國征服和統(tǒng)治印度的工具,說明印度人的民族意識亟待覺醒,D項正確;列強對印度的爭奪并不激烈,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印度全境,排除A項;當時印度遭受英國剝奪,經濟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所以印度資本原始積累相當困難,排除B項;材料敘述有關“土兵”的情況,反映英國征服和統(tǒng)治印度的手段,“土兵”并沒有把西方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移植到印度,排除C項。故選D項。12.1967年11月,法國再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下表所示為當時兩國政要對此事的表態(tài)。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政要表態(tài)英國首相威爾遜只要戴高樂將軍還在愛麗舍宮,我們(英法)之間的關系就極難恢復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有朝一日,英國將加入共同市場(歐共體前身之一),但毫無疑問那時我將不在位了A.領導人意志決定國際關系走向 B.英法兩國存在嚴重的利益分歧C.歐洲經濟一體化潮流無法阻擋 D.世界多極化趨勢遭遇巨大挫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67年法國再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英國首相認為戴高樂反對英國的申請,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反對英國加入共同市場,因此材料反映英法兩國存在嚴重的利益分歧,B項正確;領導人的意志影響國際關系的走向,國際關系的發(fā)展是國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英法之間的利益分歧影響了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排除C項;材料反映歐洲一體化進程受到阻礙,而世界多極化趨勢還表現在日本的崛起和第三世界的壯大,世界多極化趨勢正在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B項。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絲綢之路開鑿甚早,初以絲綢、瓷器為主打產品。唐朝陸羽首創(chuàng)“煎茶法”,改變唐初落后的飲荼習俗,形成了“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的興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飲茶之風?;佞X居于絲綢之路之上,其盛產馬匹;飲茶之風興起后,“回鶻入貢,以馬易茶”,由此開啟與唐朝的茶馬互市。唐朝在邊關設有專區(qū)用以雙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與回鶻進行以茶易馬的交易,交易的馬數量達萬匹。回鶻扮演了中外貿易間的中轉角色,茶葉沿絲綢之路由回鶻傳到波斯并輾轉傳入阿拉伯各國乃至羅馬。據文獻記載,唐代茶葉是“浮梁、歙州,萬國來求”?!幾远∥摹吨袊糯枞~經濟與絲綢之路》材料二自宋代開始,茶葉依靠陸上絲綢之賂銷往西亞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時期,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歐洲和北美等地。中國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動中多次提到中國茶文化,他的“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對接。傳播和弘揚中國茶文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正處于大好時機,2017年,多部門聯合發(fā)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要以綠色發(fā)展理念為指導,要推動綠色發(fā)展理念的重要實踐,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茶文化是綠色文化的代表,傳播和弘揚中國茶文化對樹立綠色發(fā)展理念意義重大?!幾詮堅奇谩秱鞑ブ袊栉幕龠M“一帶一路”建設》材料三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絲綢茶葉陶瓷萃,商賈僧人行旅偕”的絲綢之路,到“崎嶇道仄鳥難飛,得得尋芳上翠微”的茶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遺成功不僅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荼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還助力茶產業(yè)揚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經貿合作的橋梁?!幾钥路f《“中國茶”申遺成功: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向下扎根,向上開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茶葉貿易興盛的原因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茶”申遺成功的有利條件。(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商路發(fā)展演變與文化交流傳承的內在聯系?!敬鸢浮浚?)原因:制茶工藝進步和飲茶方式的演變;絲綢之路的暢通;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針;與回鶻等民族地區(qū)的官方茶馬互市的帶動。影響:推動了國內的茶葉種植,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2)有利條件:中國茶文化千余年的歷史積淀;中國茶長期作為中國古代外貿的大宗商品;現代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新發(fā)展理念的影響;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視。(3)內在聯系:商路的發(fā)展演變深刻影響著文化交流的范圍以及文化傳承的載體的豐富性;文化的交流傳承可以豐富商路發(fā)展的文化內涵,推動商路沿線國家相關產業(yè)的合作互鑒?!窘馕觥俊拘?詳解】原因:根據材料一“唐朝陸羽首創(chuàng)‘煎茶法’,改變唐初落后的飲荼習俗”可知,制茶工藝的進步和飲茶方式的演變;根據材料一“回鶻居于絲綢之路之上,其盛產馬匹;飲茶之風興起后,‘回鶻入貢,以馬易茶’,由此開啟與唐朝的茶馬互市。”可知,絲綢之路的暢通;根據材料一“唐朝在邊關設有專區(qū)用以雙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與回鶻進行以茶易馬的交易,交易的馬數量達萬匹?!奔八鶎W可知,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針;與回鶻等民族地區(qū)的官方茶馬互市的帶動。影響:根據材料一“形成了‘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的興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飲茶之風?!奔八鶎W可知,推動了國內的茶葉種植,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根據材料一“回鶻扮演了中外貿易間的中轉角色,茶葉沿絲綢之路由回鶻傳到波斯并輾轉傳入阿拉伯各國乃至羅馬”可知,推動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根據材料一“據文獻記載,唐代茶葉是‘浮梁、歙州,萬國來求’?!奔八鶎W可知,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拘?詳解】有利條件:根據材料二“自宋代開始,茶葉依靠陸上絲綢之賂銷往西亞和西非等地,……中國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笨芍?,中國茶文化千余年的歷史積淀;根據材料二“明清時期,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歐洲和北美等地。”及所學可知,中國茶長期作為中國古代外貿的大宗商品;根據材料二“他的‘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對接?!笨芍?,現代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根據材料二“茶文化是綠色文化的代表,傳播和弘揚中國茶文化對樹立綠色發(fā)展理念意義重大?!笨芍?,新發(fā)展理念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視?!拘?詳解】內在聯系: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分別從商路的發(fā)展演變深刻影響著文化交流的范圍以及文化傳承的載體的豐富性;文化的交流傳承可以豐富商路發(fā)展的文化內涵,推動商路沿線國家相關產業(yè)的合作互鑒等方面說明。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這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為某學者針對部分時期不同統(tǒng)計口徑下若干區(qū)域的零歲預期壽命*統(tǒng)計。國家或區(qū)域時期零歲預期壽命英國1750~180037中國農村(遼寧,男性)1792~186736法國180034日本農村1776~181533荷蘭180032中國農村(安徽,男性)1300~188031法國175028羅馬時期埃及(村民)11~25738英國(佃農)1300~1348小于28倫敦1750~179923中國(北京,男性)1644~173927*注:零歲預期壽命指在出生時的死亡率水平下平均還能繼續(xù)生存的年數,通常指的是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幾訹美]杰克·戈德斯通《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00)》從上述材料中任取兩組或兩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零歲預期壽命數據,據此得出一個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準確寫出所選數據所對應的時空范圍,結論明確、合理,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答案】示例一所選數據:1792~1867年中國農村(遼寧,男性),1800年法國,1800年荷蘭。結論: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的傳統(tǒng)農耕經濟相較于西歐仍有一定優(yōu)勢。論證: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康乾盛世的末尾,經歷了康雍乾時期100多年的持續(xù)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到了古代農業(yè)社會的一個高峰,墾田面積和人口數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大值,即使是邊疆地區(qū)的農村居民,預期壽命仍高于同一時期的西歐國家。1800年的法國正處于大革命后的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法國大革命采取了當時歐洲最為激進的措施,即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國內居民以個體農戶為主,雖然居民平均壽命在同一時期的歐洲和東亞居于較高水平,但仍低于中國遼寧的村民;荷蘭地狹人眾,城市化水平較高,但19世紀初的居民平均壽命仍低于同期的法國和中國(遼寧農村),這也為中國傳統(tǒng)農耕經濟在保障社會民生方面相較于歐洲仍具有一定優(yōu)勢這一事實提供了佐證。示例二所選數據:羅馬時期(11~257年)的埃及(村民),14世紀上半葉的英國佃農,1750年法國。結論:中世紀及近代早期,西方國家農業(yè)經濟發(fā)展長期停滯甚至略有倒退。論證:公元1世紀至公元3世紀上半葉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是羅馬帝國農業(yè)發(fā)展條件最好的地區(qū)之一,因而羅馬帝國時期埃及村民的預期壽命可代表西方奴隸社會的巔峰水平。14世紀上半葉,新航路尚未開辟,封建自治城市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極其有限,農村依然以封建莊園經濟為主,而莊園中的佃農地位高于占人口大多數的農奴。從佃農的預期壽命低于奴隸社會的最高水平,可以推知中世紀西方國家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水平長期沒有得到提高。即使是1750年,在波旁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法國,整體預期壽命也只是與古羅馬埃及村民持平。由此可見,中世紀甚至近代早期的國方國家,農業(yè)生產力相較于古羅馬時期并未發(fā)生革命性的進步。示例三所選數據: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18世紀下半葉的倫敦。結論:工業(yè)化初期,工人階級承受了時代發(fā)展的陣痛。論證:18世紀下半葉,英國在北美打敗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工業(yè)革命使生產力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從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進口糧食等物資,英國人的總體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預期壽命躍升至歷史高位。與此同時,工業(yè)化使大量人口向以倫敦為代表的大城市聚集,但由于城市規(guī)劃建設滯后、政府放任環(huán)境污染、社會衛(wèi)生健康意識相對薄弱,工人的生活環(huán)境相當惡劣;加之資產階級追求利益最大化,肆意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將大量工人聚集在密閉的工廠中從事生產活動,導致傳染病和職業(yè)病泛濫,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遭到漠視,因而工業(yè)化初期,倫敦人的預期壽命遠低于同一時期的全國平均水平。工人階級為工業(yè)化初期的社會進步付出了巨大犧牲。(“示例”僅供參考,學生若從18世紀下半葉法國預期壽命明顯提升、清初北京人口預期壽命低于同一時期的安徽農村等角度提出論點,論證合理亦可。)【解析】論證:首先,閱讀表格,從中任取兩組或兩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數據,進行梳理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如根據1792~1867年中國農村(遼寧,男性),1800年法國,1800年荷蘭等欄目中的數據,可得出結論——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的傳統(tǒng)農耕經濟相較于西歐仍有一定優(yōu)勢;歸納出結論后,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加以論證,如明確18世紀末19世紀初,處于康乾盛世后期,100多年的持續(xù)發(fā)展,使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到了古代農業(yè)社會的一個高峰,墾田面積和人口數量均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大值,即便是邊疆地區(qū)的農村居民,預期壽命仍高于同一時期的西歐國家,而當時的法國正處于大革命后的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大革命時期的激進措施,使其居民平均壽命雖然高于同一時期的歐洲和東亞,但仍低于中國遼寧的村民,同時期的荷蘭地狹人眾,城市化水平較高,居民平均壽命低于同期的法國和中國(遼寧農村);最后,在數據和史實分析基礎上,總結規(guī)律,說明差異,如,以上說明中國傳統(tǒng)農耕經濟在保障社會民生方面相較于歐洲仍具有一定優(yōu)勢等;解題過程中注意,準確寫出所選數據所對應的時空范圍,結論明確、合理,史論結合,論證充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盡管美國建立初期制定過針對外來移民的嚴峻法律,但美國政府一直鼓勵接納外來移民。截至19世紀中葉,有1000多萬人移居美國,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歐洲;來自亞洲的移民數量很少;來自非洲的移民多屬非自愿的移民。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多,聯邦政府開始承擔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國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