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同步教學設計(全冊)_第1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同步教學設計(全冊)_第2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同步教學設計(全冊)_第3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同步教學設計(全冊)_第4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同步教學設計(全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1.發(fā)現物體的特征

【教材簡析】

本課是教科版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起始課,從觀察身邊的

物體開始,引導學生在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過兩兩比較發(fā)現物體的一些基

本特征,如顏色、形狀、輕重,還會發(fā)現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

度、彈性、硬度等,并運用合適的科學詞匯進行描述與記錄。學生每天都會和各

種物體打交道,他們能夠對一個物體進行簡單地描述,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然

而,要讓學生有序地觀察,盡可能多地觀察到物體的信息,并運用科學詞匯進行

描述,還是存在困難的。所以需要教師在科學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來

幫助他們克服和解決,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

聚焦板塊,通過觀察周圍的物體,嘗試用一些具體詞匯描述物體,幫助教師

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塊,選擇玻璃球、螺帽、乒乓球、橡皮、海綿、塑料杯、木塊、卡紙

中的一個物體,和其他物體比較,并在比較中,從顏色、氣味、輕重、軟硬、粗

糙光滑等方面進行描述。同時指導學生使用表格進行記錄。

研討板塊,通過引導學生交流形成共識,什么是有序地觀察,有序的觀察可

以觀察物體的哪些特征。

【學情分析】

學生在經歷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已經具有了初步的科學觀察能力,但是在描

述物體特征的時候,一些學生會將物體的特征和用途進行混淆。比如描述鉛筆盒,

較多學生描述“裝文具的長方形盒子”。裝文具是用途,長方形是形狀特征。所

以在這節(jié)課中,首先讓學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學生在描述物

體特征時,往往只關注一兩個點,在其他同學描述以后才能去尋找未被發(fā)現的特

征。所以本課還需要針對一個物體,讓學生多維度描述它的特征,有意識、有序

地進行觀察和表述,同時通過表格記錄,提升學生的綜合觀察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物體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用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

2.知道觀察物體的相同和不同就是在進行比較。

科學探究目標

1.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2.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

同的結果。

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愿意傾聽同伴對物體特征的描述,并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

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

要。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較準確地描述物體的特征。

難點:能有序地進行觀察和描述。

【教學準備】

教師: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用做神秘盒的紙盒一個。

小組:乒乒球(空心、小、輕、光滑)、網球(實心、大、重、粗糙)、塑料

杯(透明、輕、光滑)、海綿擦(大、輕、軟)、橡皮(小、重,長方體)、木塊

(小、硬,正方體)、三角形回形針(小、三角形、金色)、圓柱形木塊(圓柱形);

學生活動手冊。

[建議:教師可以使用其它具有類似特點的材料來替換。]

【教學過程】

一、聚焦問題:分辨物品的特征和用途(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PPT]

1.謎語導入(PPT)

白娃娃,爬黑墻,越爬個兒越小,再也沒法長。

提問:這是教室里很常見的一種物品,猜猜是什么?(預設:粉筆)

提問:為什么判斷這個物體是粉筆呢?(預設:粉筆是白色的、粉筆不會變

長、粉筆是越用越短的)

小結:抓住物體的特征,比較容易辨別它。

2.嘗試描述身邊的物體。

提問:你能說一說某種物體的特點,就像剛才的謎語,讓大家來猜猜這個物

體是什么?

3.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班級交流。(預設:這個東西每天都要用,里面裝

著筆、尺子、橡皮;這個物體是長方形的,不大,軟軟的;)

提問:裝著筆是物體的特征還是作用?(預設:裝東西是作用)

小結:物體的特征和用途(作用)是不同的,今天要描述的是物體的特征,

也就是物體的樣子、特點。

二、探索:發(fā)現物體的特征(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乒乒球、網球、塑料杯、海綿擦、橡皮、木塊、三角形回形針、

圓柱形木塊、神秘盒]

1.挑選一件物品。

提問:能用哪些觀察方法進行觀察?(預設:眼睛看、鼻子聞、手摸一摸;)

教師板書:看、聞、摸

2.任意選擇兩件物體。

提出任務:先觀察物體,再試著向同伴介紹它們的不同特點。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教師板書有代表性的特征,如“光滑、粗糙;透明,沒有顏

色;三角形,球形;軟、硬;厚、薄”等)

4.提問:當沒能看見物體時,能根據物體的特征描述判斷出是哪種物體嗎?

(預設:能、不能;)

將教師材料盒中的八種物體都放入神秘盒。學生從神秘盒中摸一個物品,嘗

試說一個或者幾個特征,其他同學舉起材料中的相同物品。

小結:一個物體具有多種特征;描述特征越多,就能越準確地找出該物體。

5.綜合描述一個物體的特征,然后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6.學生手冊的展示和交流。

三、研討和交流(預設10分鐘)

1.提問:我們是怎樣觀察物體的?

小結: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摸、捏、掂。

2.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描述物體的特征?學生嘗試小結。

【板書設計】

顏色,沒有顏色;

光滑、粗糙;

觀察方法:看輕,重;

聞透明;不透明;

摸厚、薄;

三角形、球形,長方體;

軟,硬;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1.表格在學生活動過程中記錄,邊觀察邊記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錄習慣。

2.可以提前剪好活動手冊中的詞匯。有條件的可以用不干膠紙打印相關詞匯。

3.本課中完成“顏色、氣味、光滑度、輕重”等特征記錄即可;“形狀、是

否透明、是否流動、是否可見”在后續(xù)的第3-7課中添加。

體木塊或者其水空氣

特彳他物體

顏色黃色

氣味有氣味

光滑度粗糙

輕重輕

形狀正方體

是否透明不透明

是否流動不流動

是否可見看的見

【作業(yè)設計】

1.可以用哪些詞來描述它們的特征?用“O”圈出來。

木塊玻璃杯

顏色大小形狀輕重

遠近軟硬光滑或粗糙

3.神秘盒。

找一些你喜歡的物品,展示給爸爸媽媽看;然后把這些物品放進一個盒子里;

再請你伸手進去摸一摸,抓住一個物體,然后描述它的特征給爸爸媽媽聽,請他

們來猜猜這是什么物品?這個小游戲也可以互換角色來玩。

活動記錄單

第()組記錄人:

物體特征記錄表

tezhengydnweitounidnxingliuddnggudingxingzhuang

特征

顏色氣味透明黏性流動固定形狀

WUtl

物體

洗發(fā)液

木塊

i我們的發(fā)現:

I

附表:

物體分類記錄表

第()組

形狀顏色輕重大小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

2.誰輕誰重

【教材簡析】

《誰輕誰重》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中的第2課。首先

通過問題聚焦,我們如何知道物體的輕重?調動一年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掂

一掂、抱一抱、用秤稱、用天平稱等等。學生通過預測、掂量、稱量,層層推進,

感受到借助工具進行測量,結果更為準確。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使用回形針是為

了統(tǒng)一稱量單位,當多個物體進行輕重比較時,容易獲得具體的數據,便于比較。

教材通過同一材質、不同大小的橡皮,同樣大小、不同材質的塑料塊和木塊的呈

現,初步滲透同一材質的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重,體積越小質量越輕;不同材

質大小相同的物體質量不同的科學概念。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孩子們自然地進行著物體重量的比較,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

比如結合蹺蹺板這項活動,能夠比較出兩個孩子的輕重;去超市買水果時用電子

秤測量。也就是說,在學生的頭腦中既有事物之間互為參照物的比較,也有借助

測量工具的精確測量。他們獲得的比較結果既有一種相對的結果,也有一種標準

化測量的結果。因此,本節(jié)課教師應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兩種方法之

間的區(qū)別,以及明確借助測量工具的優(yōu)越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有序實驗,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知道不同的方

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2.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簡易天平,利用統(tǒng)一單位測量物體的質量。

科學態(tài)度目標

在不斷嘗試比較輕重的不同方法中,尊重預測和實測的結果,保持嚴謹的科

學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序地掂量和稱量能夠更快速地測量出物體的質量。

難點:簡易天平能夠測量出兩種質量非常接近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玻璃彈珠、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大小不

同的橡皮、簡易天平、回形針若干、大小相同且形狀相同的不銹鋼碗和塑料碗

小組:1.乒乓球、玻璃彈珠

2.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大小不同的橡皮、簡易天平、

回形針若干,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問題聚焦(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乒乓球、玻璃球]

1.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這兩個球哪個重哪個輕呢?

提問: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物體的輕重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第一節(jié)課的學習,介紹方法:預測(根據前概念);掂

一掂;稱一稱...

2.學生活動:自己嘗試用著掂一掂的方法,比較乒乓球和彈珠的輕重。

二、探索五個物體的輕重(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大小不同的橡皮、簡易天

平、回形針若干、學生活動手冊]

(-)預測

1.出示五個物體:如果要比較五個物體誰輕誰重呢?

2.先預測五個物體的輕重,記錄在記錄表第一列上。

教師介紹記錄表以及排序方法的記錄。你認為最輕的就在它后面的預測結果

這欄里標上①,第二輕的標上②

3.匯報:預測結果。發(fā)現預測存在不同。

(二)掂量

L師:大家對五個物體的輕重預測有不同。那么接下來我們就用掂量的方法

再來比較一下它們的輕重。

2.學生小組活動:嘗試用掂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交流反饋:

(1)說說給五種物體掂量比較的結果。

(2)說說比較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請有序掂量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方法。

4.學生利用有序掂量的方法再次嘗試比較。

5.發(fā)現木塊和塑料塊的質量很接近,很難用掂量的方法進行比較。

(三)稱量

1.出示簡易天平,并介紹。

(1)通過掂量,我們發(fā)現木塊和塑料塊的質量很接近,很難用掂量的方法

進行比較,還能用其他方法比較出它們誰輕誰重嗎?

(2)老師今天給你們準備了一種可以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簡易天平。

簡易天平可以靈敏地比較出兩種質量很接近的物體誰輕誰重,我們一起來試

一試好不好?

(3)教師演示利用簡易天平比較木塊和塑料的輕重。

2.微課介紹:用回形針作為標準單位稱量其中一種物體的質量。

思考:怎么樣的稱量順序能夠幫助我們更有序更快速地得到五個物體的質量

呢?

學生思考方法。

3.利用簡易天平稱量五個物體。

師:大家都想到了根據剛剛掂量的結果,從輕到重稱量這五個物體的質量。

把你們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記錄表的第三列里,并按從輕到重標序。

三、研討(預設10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投影儀展示一位學生的記錄表:看一看我們三次排序的結果是怎樣的?

全班學生發(fā)現三次的排序都有不同。

2.哪種方法更準確?說說你的想法。

四、拓展(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大小相同且形狀相同的不銹鋼碗和塑料碗、乒乓球、大小相同

的木塊和塑料塊、大小不同的橡皮、學生活動手冊]

1.比較兩個碗的輕重。

2.提問:這兩只碗形狀相似、大小相同,它們一樣重嗎?

3.學生交流想法。

4.初步感知材質、大小對物體輕重的影響。

(1)觀察五個物體的輕重結果,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0M而十kiA*<dotub/(i,at)pi

乒乓球木塊塑?料塊小梅皮大檎皮

提問:觀察這五個物體的輕重比較結果,你還有什么發(fā)現?

(2)初步感知:

①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大小相同的情況下,質量不同。

②同種材料制成的物體,大的比小的重。

【板書設計】

物體的輕重

預測掂量稱量:天平

大橡皮

小橡皮

乒乓球

木塊

塑料塊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第2頁

sheiqingsh&zhdng

/,誰輕誰重

rlqi

日期:___________

yujieguddianliangjiegudchenglidngjiegud

預測結果掂量結果稱量結果

ddxidngpi

大橡皮

xidoxidngpi

小橡皮

pingpangqiu

乒乓球

mukudi

木塊

sulidokudi

塑料塊

wdrenweindzhdngfangfdgengzhunque

柚defdxidn我認為哪種方法更準確?

我的發(fā)現yii幽diOnlicngchdnglidng

①預測②掂量③稱量

1.表格中的預測結果、掂量結果、稱量結果需要教師統(tǒng)一是從輕到重標序號或

者從重到輕標序號。

2.提醒學生活動過程中邊活動邊記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錄習慣。

【作業(yè)設計】

1.下面有三個蘋果,實物和圖片一樣大,()蘋果最重。

2.下列()方法不能準確地比較出重量相近的國和口的輕重。

A.用手墊一墊

B.在天平兩邊分別放上被測的兩個物體

C.分別用回形針測出兩個物體的輕重,再進行比較

物體的輕重

預測掂量稱量:天平

大橡皮

小橡皮

兵乓球

木塊

塑料塊

附表:

學生活動記錄表

第()組

3.認識物體的形狀

【教材簡析】

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在小學階段要認識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為了達

到這個教學目標,一年級學生需要認識物體的輕重、厚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

形狀等。所有物體都有質量和體積,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質量和體積過于抽象,

他們可以通過關注更為具體的特征,如輕重、大小、形狀等建立起對質量和體積

的初步認識。

上節(jié)課中學生已經通過“輕重”這一主題初步體會到物體具有質量這一特征,

這節(jié)課將借助對“擺放”這一研究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會物體的另一個基本特

征:形狀。為了讓學生從占據空間這個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之一,教

科書對“空間”這個抽象概念進行了具體化------個固定大小的盒子。通過將物

體放進盒子,讓學生體會物體本身會“占地方”;將不同形狀的物體放進盒子,

讓學生體會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占地方”的方式。

教科書對活動的難度進行了控制,選擇了大小相似的物體(木塊、乒乓球),

讓學生聚焦在形狀對物體“占地方”方式的影響,同時為了初步喚醒學生的立體

空間意識,教科書在活動中選擇了不同面形狀不同的物體(橡皮、螺母),讓學

生關注物體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狀可能是不相同的,而這也對物體“占地

方”的方式產生影響。

盡管對難度進行了控制,但對一年級來說本節(jié)課的活動仍有一定難度,所以

教師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和有趣有挑戰(zhàn)的“情境”來開展學習活動,

并需要對操作方法和步驟進行有效而具體的指導。

【學情分析】

學生對物體的形狀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別是對于平面圖形:正方形、長

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但對于這些形狀的特點描述以及在實物中的辨認還需要

進一步鞏固。因此在這一課前,需要學生對這些基本平面的特點進行描述,并進

行規(guī)范命名,為在盒子中如何放置的活動做好鋪墊。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將對物體的“形狀”這一特征作進一步的認識,不僅僅停

留在平面形狀上,要認識立體的形狀(球形、正方體、立方體、六邊形等),并

發(fā)現這些不同形狀的不同特點對于占據空間的影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不同物體形狀不同,能夠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六邊形等形狀。

2.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每個面形狀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相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嘗試運用數字描述擺放結果,感受物體占據空間。

2.在擺放活動中,發(fā)現不同物體和同一物體不同面占據空間的效果不一樣。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逐步形成記錄數據的意識與習慣。

2.愿意關注和客觀看待他人的測量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體會到生活中的不同的物體都是根據不同的形狀特點制作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用多種物體完成不同擺放方式,并用數字描述測量結果。

難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組織圖表信息和整理測量結果。

【教學準備】

教師:學生材料一套、PPTo

小組:盒子1個、小方塊(正方體)、小球(球體)、橡皮(長方體)、螺帽

若干份,記錄單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課前:前概念調查(預設3分鐘)

出示平面圖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提問:身邊哪些物體上有這些形狀?

總結: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些形狀來幫助一家人解決問題。

一、聚焦:情境導入(預設2分鐘)

情境:小豬佩奇一家決造一個漂亮的新房子,他們最喜歡在泥坑里打滾,于

是他們要求建筑隊在門前挖一個長方形的泥坑,可這泥坑都太深了,這樣可不安

全,這可怎么辦呢?

二、探索: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物體裝進盒子(預設22分鐘)

[材料準備:盒子,小方塊(正方體)、小球(球體)、橡皮(長方體)、螺帽

若干份,記錄單]

情境:他們想到了在這個泥坑里平鋪一層物體墊高一點。他們一家人分別選

擇了4種不同的物體一一木塊、乒乓球、橡皮、螺母。他們決定要知道這4種物

體在泥坑底部鋪一層要多少個再來決定用哪種。

1.提問:什么是鋪一層?(預設:平鋪、不能疊起來)。

2.實驗:正方體和球體鋪一層各需要多少個?(板書:展示實物)

要求:同桌的4個同學2人一隊,一隊幫豬爸爸鋪木塊,另一隊幫豬媽媽鋪

乒乓球,同一隊2個同學輪流鋪一次,完成后和對面的那一隊交換物體同樣輪流

鋪一次。將結果記錄在小組的記錄單上。

每種物體在“泥坑”里鋪一層需要多少個?

第()小組日期:

學號木塊fl乒乓球橡皮螺母

3.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教師貼紙加板書。

4.提問:小豬佩奇和喬治也等不及了,他們也想知道自己的物體平鋪一層需

要幾個?理由是什么?

5.實驗:學生分別將橡皮和螺母材料平鋪進盒子,并記錄數據。

6.小組完成實驗后商量:建議佩奇家選用哪種物體,理由是什么?

三、研討:實驗發(fā)現(預設8分鐘)

1.提問:觀察橡皮和螺母各鋪一層的數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預設:同種

物體,鋪滿一層數量不一樣。)

2.展示:同一種物體不同小組的鋪法不同。

3.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預設:不同的平面大小不一樣。)

4.演示:這兩種物體每個面的形狀大小不一樣(橡皮畫輪廓,螺母用手電),

因此鋪滿同樣大小的地方數量不同。

5.提問:乒乓球和木塊換個面鋪數量會發(fā)生改變嗎?(預設:不會,因為各

個面大小相同)

6.總結:這兩種物體每個面形狀都一樣,所以無論怎么換面鋪,數量都一樣,

而另外兩個每一面形狀大小不一樣,所以數量發(fā)生改變了。

四、拓展:你會選哪種物體呢?(預設3分鐘)

1.提問:如果你是佩奇,你會建議用哪種形狀來鋪泥坑呢?

(預設:球體、螺帽之間有空隙,踩上去不舒服;長方體一種平鋪方式太淺,

達不到效果,另一種數量太多,不劃算等)

2.小結:在泥坑底部鋪一層物體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除了要考慮數量之外,

還要考慮物體表面的平整度,材質、高度等好多問題,希望他們能夠選擇合適形

狀的物體來進行改造,滿意地住進新家!

【板書設計】

3.認識物體的形狀

形狀側面鋪滿個數

正方體

球體

k.u:摩匚

---GHATWALL

長方體a

六邊形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對配套的活動記錄進行了如下改動:

每種物體在“泥坑”里鋪一層需要多少個?

第()小組日期:

學號木塊乒乓球橡皮螺母Q

【作業(yè)設計】

1.下面物體盛裝數量最多的是()

ABC

2.下列平鋪方法中,方法()裝的螺母多。

AB

3.同一種物體用不同的平鋪方法,盛裝的數量不同,這與物體的()有關。

A.大小B.輕重C.形狀

4.給物體分類

【教材簡析】

通過前面三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經能從

顏色、大小、形狀、輕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對物體進行描述和區(qū)分。

本節(jié)課將之前研究過的物體集中起來,引導孩子當面對大量物體時,怎樣表

述是簡潔有序的?分類便是一種好辦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認識事物。教材中提供

了多種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讓孩子能根據是否透明進行分類;提供

方形、球形等物體,旨在讓孩子根據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提供大小不同的橡皮、

螺母、木塊,旨在讓孩子根據物體大小進行分類;提供的物體由塑料、玻璃、木

頭、金屬等簡單材料組成,旨在讓孩子根據物體的材質進行分類。提供一定數量

并有結構的材料,可以讓孩子按多個特征進行分類,而分類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

上進行的。面對同樣的物體,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便不同。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征,對于同一屬性,不同的物體表現不

同。當學生面對眾多物體時很自然地會根據所學物體屬性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

在分類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將分類標準、分類依據混淆,造成同一次分類時,可

以把同一物體分到多個類別中,或者同一次分類,存在幾個標準。同時一年級的

孩子,面對多種材料時,會產生獨自占有個別材料的想法。而進行分類活動時,

應該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組內成員輪流按一定標準對它們進行分類擺放,整

個過程不僅是對對物體進行分類,也是培養(yǎng)小組有序合作及活動反思的過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物體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知道根據物體的特征可以進行分類;

2.知道根據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物體分成不同的類別;

3.知道根據同一特征進行分類,分類結果會不同。

科學探究目標

經歷觀察、比較,能根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并嘗試對分類結果進行解釋。

科學態(tài)度目標

經歷用不同特征進行分類的過程,產生對更多物品進行分類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初步了解分類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觀察、比較過程,能根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

難點:根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嘗試對分類結果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小組:乒乓球、小木塊、大木塊、塑料塊、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

杯、小螺母、大螺母、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專柜,請學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

2.提問:超市物品繁多,但我們總能快速找到物品,是因為什么

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類擺放的,能方便我們尋找所需物品

4.揭示課題:給物體分類(板書)

二、探索:給物體分類(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1個乒乓球、1塊小木塊、1塊大木塊、1塊塑

料塊、1塊小橡皮、1塊大橡皮、1顆玻璃珠、1個塑料杯、1個小螺母、1個大

螺母]

1.課件出示10種物體,認識物體并編號

2.找出物體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

3.引導: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歸為一類

提問:這10種物體,我們可以用哪些特征進行分類。

4.明確任務:給物體分類

5.活動指導:

(1)觀察、認識每一種物體

(2)選擇1種方法進行分類

明確用不同特征進行分類

(3)編號表示物體,同一類物體編號寫在一起,圈起來,分為幾類畫幾個

(4)嘗試用第2種方法進行分類,并記錄

(5)記錄單的填寫,強調寫編號

6.領取材料,學生實驗

教師巡回,以確保每個小組能完成實驗,必要時給予指導。

7.整理材料

三、研討:實驗發(fā)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小組交流

(1)我們根據物體的哪些特征進行了分類?

(2)根據同一個特征進行分類時,分類結果有哪些不同?

小組內選派一名同學或多名同學準備全班匯報。

2.全班交流

(1)每個小組匯報小組交流的結果;

(2)達成共識:

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征,通常,我們根據一個特征可以把物體進行分類;

同一特征進行分類時,由于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會不同。

四、拓展:生活中的分類(預設5分鐘)

1.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分類,分類給生活帶來了什么?

2.交流與總結

【板書設計】

4.給物體分類

物體的特征按特征分類

1.輕重重輕

2.形狀球形方形

3.顏色

4大小大小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1.表格中的現象在學生活動過程中記錄,邊活動邊記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

錄習慣。

2.建議在分類方法后增加一個(),里面可以讓學生寫分類所根據的特征。

【作業(yè)設計】

根據上圖回答問題:

1.選擇題:根據形狀,我們可以把1和()歸為一類。

A.2B.3C.4

答案:C

2.選擇題:我們把9和4歸為一類,分類的標準是(

A.顏色B.形狀C.透明

答案:C

3.判斷題:根據顏色,我們可以把3和7歸為一類。(

答案:錯

5.觀察一瓶水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5課,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觀

察方法,了解物體具有重量、形狀等屬性,學習觀察和描述一瓶水。本課主要分

為三個活動:1.觀察比較水和洗發(fā)液的相同和不同;2.觀察比較水、洗發(fā)液和

木塊的不同;3.學習描述、記錄觀察比較結果。通過以上三個活動,一方面使

學生發(fā)現水的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征,進一步學習眼看、鼻聞、手摸的觀察方

法;另一方面使學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動性,無固定形狀的特征。

【學情分析】

經過前四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常見固體在重量、形狀、顏色、材

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課還學習了根據物體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了解不同的

分類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結果。學生在進行分類活動的同時對物體的自身屬性有

了進一步的認識。本課需要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觀察比較方法繼續(xù)觀察水的主要

特征,為后面認識空氣的特征做必要準備。

【教學目標】

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透明,會流動的

液體。

1.運用對比的方法研究瓶中的水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異同。

2.學會用科學詞匯描述對水的觀察結果。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觀察一瓶水,并能用科學詞匯準確描述。

難點:分清透明與白色是兩種不同的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一大瓶水,三根量筒,三個彈珠、油、水和洗發(fā)液各50ml、班級記

錄表。

小組:一瓶水,一瓶洗發(fā)液,相同的透明小瓶2個,不同形狀的容器2個、

木塊若干塊、筷子、紙巾,標簽紙。

每人:學生活動手冊P15的貼紙。

【教學過程】

一、聚焦問題

[材料準備:一瓶礦泉水]

1.導入:教師出示一瓶礦泉水。

提問:關于水你知道些什么?

2.引入課題板書:觀察一瓶水

二、探索:觀察比較水與洗發(fā)液

[材料準備:每組水和洗發(fā)液各一瓶、筷子一根]

1.觀察方法的回顧

(1)這里有兩瓶液體,一瓶是水另一瓶是洗發(fā)液,你準備怎么觀察?

(2)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前幾節(jié)課學習中用了哪些觀察方法。

學生提議可以用眼睛看、鼻子聞、手摸……(因為洗發(fā)液不能食用,在此教

師要及時提醒實驗過程中不能用“嘗”的方法)。

2.觀察水和洗發(fā)液的不同和相同

(1)教師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①看一看:顏色和透明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②視頻演示聞的標準操作方法,并指出這樣做對安全的重要意義。

(聞的標準操作方法:打開瓶蓋,左手持瓶身,右手從瓶口上方將空氣扇向

鼻子,聞到氣味即可蓋上瓶蓋。)

③摸一摸:教師講解手摸對比方法:用筷子在洗發(fā)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

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樣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進行對比。

(2)分組實驗并完成記錄表中水和洗發(fā)液的表格

溫馨提示

1.先看一看,再聞一聞,最后摸一摸。

2.邊觀察、討論,記錄員邊做好記錄。

3.觀察好后,東西擺放整齊。

(3)交流研討。

小組匯報水與洗發(fā)液的異同,其他同學補充,記錄在班級記錄單上。

水:無顏色、無氣味、透明、能流動

洗發(fā)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動

三、觀察比較水、洗發(fā)液和木塊的不同和相同(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小木塊若干、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容器、班級記錄表、完成pl

的水的特征記錄的貼紙

1.剛才我們通過觀察比較洗發(fā)液和水,發(fā)現它們之間有相同與不同。如果把

它們和木塊進行比較,又會有什么發(fā)現呢?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進行演示實驗,學生說觀察發(fā)現。

演示:往不同形狀的器皿里倒液體。

(1)水與洗發(fā)液能流動,木塊不能流動。

(2)水和洗發(fā)液的形狀隨容器形狀發(fā)生變化,它們沒有固定形狀;木塊的

形狀不隨容器的變化發(fā)生變化,它有固定形狀。

3.階段小結,形成液體的初步概念。

(1)講解:像水這樣會流動,并且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液體。

(2)提問:你還知道生活中的哪些液體?

(3)完成班級記錄表,學生用貼紙完成pl的水的特征記錄。

四、拓展活動

[材料準備:三個量筒,三顆彈珠、油、水和洗發(fā)液各50nl1]

將三顆彈珠同時放入50ml的水、油和洗發(fā)露中,看看哪顆彈珠降落得最快?

1.猜一猜,從快到慢的順序是怎樣的?

2.做一做,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板書設計】

1、顏色無色

2、氣味無氣味

3、味道無味道

4、是否透明透明

5、是否會流動會流動

6、有無固定形狀沒有固定形狀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由于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有限,所以第一課第一頁的物體特征表內水的填寫

可以使用P15的貼紙上的關鍵字成表格

2X

無色無味

shiMuMm>ngshifMhudong?

是否透明是否流動i

教學反思

經過前四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常見固體在重量、形狀、顏色、材

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課還學習了根據物體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了解不同的

分類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結果。本課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觀察比較水和洗發(fā)

液的相同和不同;2.觀察比較水、洗發(fā)液和木塊的不同;3.學習描述、記錄觀

察比較結果。通過以上三個活動,一方面使學生發(fā)現水的無色、無味、透明的特

征,進一步學習眼看、鼻聞、手摸的觀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初步了解水具有

流動性,無固定形狀的特征。聚焦部分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瓶中的水。“水有什么

特征呢?”點明了本節(jié)課的研究內容,也指向挖掘學生對水的特征的前概念。探

索部分主要包含兩個探究活動,活動一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來觀察瓶中的水

和洗發(fā)液的特征。通過對比,學生認識到“與這個瓶中的水類似的物體的形狀會

變化,不固定”?;顒佣阉拖窗l(fā)液與木塊做對比,通過這項對比觀察活動,

會發(fā)現瓶中水和洗發(fā)液的形狀不固定,會隨容器形狀而改變。這里隱含著把水和

洗發(fā)液歸為一類,把之前像小木塊那樣的物體歸為一類的思想。流動是液體的典

型特征,是與固態(tài)物質的典型區(qū)別。研討部分聚焦在“從哪些方面來描述水的特

征”上。在學生描述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他們描述水的具體特征和相應的觀察

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描述像瓶中水這樣的物體的基本特征,如顏色、形狀、

是否透明等。教師應把顏色、氣味、是否透明、是否流動等詞匯匯總在班級記錄

表中。

學生在進行分類活動的同時對物體的自身屬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本課需要

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觀察比較方法繼續(xù)觀察水的主要特征,為后面認識空氣的特

征做必要準備。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透明,

會流動的液體,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研究瓶中的水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異同,學會

用科學詞匯描述對水的觀察結果。

課后習題

1.桌上有一杯透明的液體,我們可以直接聞氣味。()

2.觀察物體時,我們一般不用嘗的方法。()

3.觀察水的特征時,正確的做法是()

A.眼看、扇聞、手摸

B.只用眼睛觀察

C.眼看、扇聞、手摸、口嘗

4.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水是()的。

A.無色、透明、會流動的

B.白色、透明、會流動的

C.無色、透明、不流動的

參考答案:

1.X

2.?

3.A

4.A

1.6去哪里了》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6課。在上節(jié)課《觀察一瓶

水》的基礎上,學生將通過把水與其他物質混合,來進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課

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激發(fā)興趣2.探索觀察3.實驗交流。通過觀察

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變化,學生將進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

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則不能??紤]到‘溶解'一詞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

難度,本課并不為他們建立溶解概念,不給出具體的解釋,而只在詞匯表中給出

“溶解’這一科學詞匯,學生只需要通過實驗現象來初步認識"溶解'即可。

【學生分析】

經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再描述的基礎,對水

和固態(tài)物體的許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把食鹽或糖放入

水中會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則不會“化本節(jié)課學生將運用一種不

同于前面幾課的實驗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質放入水中,觀察混合后發(fā)生的變

化?;旌蠈嶒瀸⒇S富學生對前面研究的物體屬性的認識,學生將從實驗中觀察并

認識到,有一些物質較難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質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級下學

期的學生,他們在行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課堂中仍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學習中自我意識較強,團體合作意識、自我控制力較弱;觀察能力、表達能力,

傾聽習慣等都需要培養(yǎng)。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

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器材準備】

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

食鹽、紅糖(塊狀X小石子、活動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魔術導入,激發(fā)興趣

1、師:老師今天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是誰呢?(水寶寶)今天老師

要和水寶寶表演一個魔術,同學們想看嗎?(生:想看)

2、教師表演魔術

師: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呢?

師:你來吹口氣,我們倒數三秒,哇!剛才水里發(fā)生了什么?。浚▽W生猜測

并回答)

二、探索、觀察

1、那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奧秘呢?老師請來了三個小伙伴幫助我們解決。

2、教師出示鹽、紅糖、小石子圖片。

3、師: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它們,那我們用哪些觀察方法呢?(預設:用眼睛

看顏色、形狀、大?。挥帽亲勇剼馕?,介紹扇聞的方法;用手摸,軟硬、粗糙、

光滑;借助放大鏡觀察;強調不可以用嘴嘗等)

4、在觀察之前老師有幾點小提示,請同學們仔細看,認真聽。

(1)摸了一樣物品后,用紙巾把手擦干凈,在摸另一樣。

(2)聽到音樂后,停止實驗,材料員把器材放回原處,大家端正坐好。

5、學生觀察(教師適時指導)

6、師: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觀察結果,你們都觀察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二、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1、同學們觀察的可真仔細啊,說的也非常棒,那我們的水寶寶坐不住了,

它也想出來找我們三位小伙伴,他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呢?下面我們找四位同學

來扮演一下它們,看看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2、情景展示《找朋友》

3、師:水寶寶孤零零的一個人站在這,我們給它找個朋友吧。水寶寶可以

和鹽寶寶做朋友嗎?

生自由回答(鹽放進水里會融化)

4、那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看看鹽在水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生:想)

5、師展示圖片,問:同學們看一看,做這個實驗我們都需要哪些器材呢?

(學生看圖回答)

6、那么我們怎么做?(教師演示)

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的水中,然后靜靜地

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的情況,并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

晃動水杯;③攪拌時速度要慢,沿同一個方向攪拌,不碰杯底和杯壁,沒有聲音

④攪拌停止后,再次觀察、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

7、師、同學們想不想做,在做之前老師有幾點小提示:

(1)用1號杯做鹽在水中的變化實驗。

(2)聽到音樂后,停止實驗,材料員將實驗器材放回原位,坐端正。

8、生開始實驗

9、大家分享一下,你們剛才都觀察到了什么?(鹽剛放入水中是什么樣的?

攪拌了一會后呢?說說具體的現象)

10、我們把剛才同學們說的實驗現象給記錄下來,好不好?我們用畫圖的

方式把他們記錄下來。剛才同學們把這樣消失不見的現象稱之為融化,其實鹽

在水中消失不見的現象我們把它稱之為“溶解”(出示課件),同學們大聲和老師

讀一遍。

11、同學們你們認為紅糖寶寶和小石子可以和水寶寶做朋友嗎?(學生猜

想,說理由)

12、下面同學們就用同樣的實驗來判斷一下紅糖和小石子可不可以和水寶

寶做朋友吧,實驗步驟和剛才的一樣。

13、溫馨提示:

(1)用2好杯做紅糖實驗,用3號杯做小石子實驗。

(2)邊做實驗邊認真觀察,填好活動記錄單。

(3)聽到音樂后,停止實驗,材料員把實驗器材放好,坐端正。

14、分享交流,展示學生的活動記錄單,學生分別說一下紅糖、小石子在

水里的變化。(要特別強調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果都要記錄

下來)

15、師:網才我們做實驗的時候,我們的鹽寶寶、糖寶寶都不見了,他們

去哪里了啊。(出示課題:它們去哪里了)

16、學生回答:它們溶解了,那小石子呢沒有溶解。所以水寶寶終于交到

朋友了。

出示板書:溶解不溶解

鹽小石子

紅糖

17、那么現在水寶寶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魔術的小秘密了,那你們覺得通過

剛才的實驗,知道老師魔術時水為什么會變顏色了嗎?(學生回答,預設:放

了東西)這個東西在水中發(fā)生了和紅糖一樣的現象,(生:溶解)老師在這個蓋

子里藏了一點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化學藥品高鎰酸鉀(出示課件)

18、教師演示高錦酸鉀在水中的變化實驗。

三、課堂小結,擴展延伸

最后呢同學們幫水寶寶找到了以為好朋友,你們能幫它找到更多的朋友嗎?

那我們回去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比如廚房里的油啊醋啊等等,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探

索O

板書設計:

它們去哪里了

溶解不溶解

鹽小石子

紅糖

7.認識一袋空氣

【教材簡析】

《認識一袋空氣》是教科版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最后一課。

通過前6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常見的固體和液體進行了初步的觀察和研究,學

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方法,對一袋

空氣進行初步的觀察和描述,發(fā)展學生對氣體的認知。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通過前6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慢慢開始關注我們周圍的物體,能

用一些方法和適當的詞匯對物體進行觀察和描述。然而,空氣無顏色、無氣味、

無味道、透明、無固定形狀等特征,學生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一年級的學生對

空氣的原有體驗和認識相對較少,這將成為“空氣”相關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

2.空氣是一種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會流動、抓不住、摸不著的

氣體。

科學探究目標

1.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到的空氣,可以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