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章謂詞邏輯
2.1個體、謂詞與量詞
2.2謂詞公式
2.3謂詞演算的等價式與蘊含式
2.4前束范式
2.5謂詞邏輯的推理理論返回總目錄第2章謂詞邏輯
2.1個體、謂詞與量詞
2.1.1個體考察下面的三個原子命題:
⑴
李玲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⑵
張華比李紅高。⑶
小高坐在小王和小劉的中間。上述命題中的李玲、張華、李紅、小高、小王、小劉等客體就是個體。所以可以這樣說,個體是指所研究對象中可以獨立存在的具體的或抽象的客體。它可以是獨立存在的人或物體,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馬列主義”,“資本主義”等。個體常用小寫英文字母或小寫英文字母帶下標表示,叫做個體標識符。
表示具體或特定個體的標識符稱作個體常元,一般用小寫英文字母a、b、c、…或這些英文字母帶下標表示。例如:李玲、張華、李紅、小高、小王、小劉可如下表示:
a:李玲
b:張華
c:李紅
d:小高
e:小王
f:小劉
a,b,c,d,e,f都是個體常元。將表示任意個體或泛指某類個體的標識符稱為個體變元,常表示為x、y、z、…等或這些英文字母帶下標。個體變元的變化范圍稱為個體域或論域。個體域可以是有窮集合,也可以是無窮集合,包含任意個體域的個體域稱為全總個體域,它是由宇宙間一切對象組成的集合。在本書中,如無特別說明,所采用的都是全總個體域。
2.1.2謂詞在上面的三個原子命題中,⑴可以分解成為個體“李玲”和“…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兩部分。“…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是用來描述個體“李玲”的性質的;⑵可以分解成為個體“張華”、“李紅”和“…比…高”兩部分。“…比…高”是用來描述個體“張華”和“李紅”的身高關系的;⑶可以分解成為個體“小高”、“小王”、“小劉”和“…坐在…和…的中間”兩部分?!啊凇汀闹虚g”是用來描述個體“小高”、“小王”、“小劉”的位置關系的。這些刻劃個體性質或幾個個體關系的模式叫做謂詞。謂詞常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叫做謂詞標識符。例如可以用F,G,H表示上面三個命題中謂詞:
F:…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G:…比…高。
H:…坐在…和…的中間。
把與一個個體相關聯(lián)的謂詞叫做一元謂詞。F是一元謂詞;把與兩個個體相關聯(lián)的謂詞叫做二元謂詞。G是二元謂詞;把與三個個體相關聯(lián)的謂詞叫做三元謂詞。H是三元謂詞;…。一般的,把與n個個體相關聯(lián)的謂詞叫做n元謂詞。設F是一元謂詞,a是個體常元,用F(a)表示個體常元a具有性質F;設G是二元謂詞,a,b是個體常元,用G(a,b)表示個體常元a和b具有關系G;…
于是上面三個命題就表示為:
F(a):李玲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G(b,c):張華比李紅高。
H(d,e,f):小高坐在小王和小劉的中間。將謂詞后面填上相關聯(lián)的個體常元所得的式子叫做謂詞填式。F(a),G(b,c),H(d,e,f)都是謂詞填式。謂詞填式表示的是命題。
類似的,用F(x)表示個體變元x具有性質F;用G(x,y)表示個體變元x和y具有關系G;…,用P(x1,x2,…,xn)(n≥1)表示個體變元x1,x2,…,xn具有關系P。如果謂詞后面有n個個體變元,則稱為n元命題函數(shù)。例如F(x)、G(x,y)、P(x1,x2,…,xn)分別叫做一元命題函數(shù)、二元命題函數(shù)、n元命題函數(shù)(n≥1)。因為命題函數(shù)中包含個體變元,因此命題函數(shù)沒有確定的真值,它不是命題。只要用個體常元取代所有的個體變元,就得到了命題。例如,用H(x,y):x+y≥0,顯然此命題函數(shù)不是命題,因為它無法判斷真假。令
a:5,b:-7
用a,b分別取代x,y,就得到H(a,b),它表示5+(-7)≥0,這是個假命題,它的真值為假。其實,用個體常元取代命題函數(shù)的所有個體變元所得到的表達式就是前面所說的謂詞填式。因為它由個體常元取代命題函數(shù)中所有的個體變元而得到,所以也把謂詞填式叫做0元命題函數(shù)。F(a),G(b,c),H(d,e,f)都是0元命題函數(shù),它們都是命題。于是命題邏輯中的命題均可以表示為謂詞邏輯中的0元命題函數(shù)(謂詞填式),命題成為命題函數(shù)的特例。
【例2.1】將下列命題符號化,并討論它們的真值。⑴2與3都是偶數(shù)。⑵如果5大于3,則2大于6。解:⑴設F(x):x是偶數(shù)。
a:2,b:3
該命題符號化為:F(a)∧F(b)F(b)表示3是偶數(shù),它是個假命題。所以F(a)∧F(b)為假。⑵設G(x,y):x大于ya:5,b:3,c:2,d:6
該命題符號化為:G(a,b)→G(c,d)
G(a,b)表示5大于3,它是真命題。G(c,d)表示2大于6,這是個假命題。所以G(a,b)→G(c,d)為假。
2.1.3量詞量詞分兩種。⑴
全稱量詞日常生活和數(shù)學中常用的“一切的”,“所有的”,“每一個”,“任意的”,“凡”,“都”等詞統(tǒng)稱為全稱量詞,將它們符號化為“
”。并用(
x),(
y)等表示個體域里的所有個體,而用(
x)F(x)和(
y)G(y)等分別表示個體域中的所有個體都有性質F和都有性質G。⑵存在量詞
“存在”,“有一個”,“有些”,“至少有一個”等詞統(tǒng)稱為存在量詞,將它們符號化為“
”。并用(
x),(
y)等表示個體域里有些個體,而用(
x)F(x)和(
y)G(y)等分別表示在個體域中存在個體具有性質F和存在個體具有性質G。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統(tǒng)稱為量詞?!纠?.2】個體域是人類集合,對下列命題符號化。⑴
凡人要死。⑵
有的人是研究生。解:⑴
令F(x):x要死。命題“凡人要死?!狈柣癁椋?
x)F(x)⑵
令G(x):x是研究生。
命題“有的人是研究生?!狈柣癁椋?
x)G(x)
在命題函數(shù)前加上量詞(
x)和(
x)分別叫做個體變元x被全稱量化和存在量化。一般地說,命題函數(shù)不是命題,如果對命題函數(shù)中所有命題變元進行全稱量化或存在量化,該函數(shù)就變成了命題。這一結論在例2.2中得到驗證。雖然對命題函數(shù)中所有命題變元進行量化后,該命題函數(shù)就變成了命題,但所得命題的真值與個體域的選定有關。請看下列例題:
【例2.3】對下列命題符號化,并在①,②,③三個個體域中考察命題的真值。命題:⑴
所有數(shù)小于5。⑵
至少有一個數(shù)小于5。個體域:①
-1,0,1,2,4
②
3,-2,7,8
③
15,20,24
解:設L(x):x小于5。⑴
“所有數(shù)小于5?!狈柣癁椋?
x)L(x)在個體域①,②,③中,它們的真值分別為:真,假,假。⑵
“至少有一個數(shù)小于5?!狈柣癁椋?
x)L(x)在個體域①,②,③中,它們的真值分別為:真,真,假。命題函數(shù)中的個體變元被量化以后變成命題,其真值又與個體域的選定有關,這對命題函數(shù)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統(tǒng)一,我們今后使用全總個體域。而將其它個體域用一個謂詞來表示,叫做特性謂詞。特性謂詞加入的方法為:⑴
對全稱量詞,特性謂詞作為條件命題的前件加入。⑵
對存在量詞,特性謂詞作為合取項加入。
【例2.4】對下列命題在①,②兩個個體域中符號化。命題:⑴所有老虎是要吃人。⑵存在一個老虎要吃人。個體域:①所有老虎組成的集合。②全總個體域。解:設A(x):x是要吃人的。個體域為所有老虎的集合。⑴符號化為(
x)A(x)⑵符號化為(
x)A(x)
個體域為全總個體域。設特性謂詞T(x):x是老虎。⑴符號化為(
x)(T(x)→A(x))⑵符號化為(
x)(T(x)∧A(x))返回章目錄2.2謂詞公式
2.2.1謂詞公式我們把命題、命題變元、謂詞填式和命題函數(shù)叫做謂詞演算的原子公式。
定義2.2.1按下列規(guī)則構成的表達式稱為謂詞演算的合式公式,簡稱謂詞公式。⑴謂詞演算的原子公式是合式公式。⑵若A是合式公式,則?A是合式公式。⑶若A和B是合式公式,則(A∧B),(A∨B),(A→B)和(A?B)是合式公式。⑷如果A是合式公式,x是A中出現(xiàn)的任意個體變元,則(
x)A,(
x)A是合式公式。⑸只有有限次地應用⑴、⑵、⑶、⑷所得的公式是合式公式。謂詞公式也有以下約定:⑴最外層的括號可以省略。⑵如果按?、∧、∨、→、?在運算中的優(yōu)先級別,省略括號后不改變原來的運算次序,可以省略括號,但量詞后面括號不能省略。下面舉例說明如何用謂詞公式表達自然語言中的命題。
【例2.5】并非每個實數(shù)都是有理數(shù)。解:設R(x):x是實數(shù)
Q(x):x是有理數(shù)該命題符號化為:?(
x)(R(x)→Q(x))【例2.6】沒有不犯錯誤的人。解:設M(x):x是人
F(x):x犯錯誤此命題可以理解為:存在一些人不犯錯誤,這句話是不對的。此時,符號化為:?(
x)(M(x)∧?F(x))
也可以理解為:任何人都是要犯錯誤的。此時,符號化為:(
x)(M(x)→F(x))
【例2.7】并不是所有的兔子都比所有的烏龜跑得快。解:設F(x):x是兔子。
G(x):x是烏龜。
H(x,y):x比y跑得快。該命題符號化為:?(
x)(
y)(F(x)∧G(y)→H(x,y))2.2.2約束變元與自由變元定義2.2.2如果A是謂詞公式B的一部分且是謂詞公式,則稱A是B的子公式。定義2.2.3緊接量詞以后的最小子公式叫做該量詞的轄域或作用域。定義2.2.4量詞(
x)和(
x)中的x叫做該量詞的指導變元或作用變元。定義2.2.5量詞(
x)和(
x)的轄域內x的一切出現(xiàn)叫約束出現(xiàn),x叫做約束變元;約束變元以外的其它變元的出現(xiàn)叫自由出現(xiàn),自由出現(xiàn)的變元叫自由變元?!纠?.10】說明下列各式量詞的轄域,找出約束變元和自由變元。⑴
(
x)P(x)→Q(y)⑵(
x)(P(x)∧(
y)Q(x,y))⑶(
x)P(x)∧(
y)Q(x,y)⑷(
x)(
y)(P(x,y)∧Q(y,z))?(
x)R(x,y)⑸(
x)P(x)∨R(x,y)
解:⑴(
x)的轄域為P(x),x是約束變元,y是自由變元。⑵(
x)的轄域為P(x)∧(
y)Q(x,y),(
y)的轄域為Q(x,y),x和y都是約束變元,無自由變元。⑶(
x)的轄域為P(x),(
y)的轄域為Q(x,y),P(x)中的x和Q(x,y)中的y是約束變元,Q(x,y)中的x是自由變元。⑷(
x)的轄域為(
y)(P(x,y)∧Q(y,z)),(
y)的轄域為P(x,y)∧Q(y,z),(
x)的轄域為R(x,y),x是約束變元,z是自由變元,(P(x,y)∧Q(y,z))中的y是約束變元,R(x,y)中的y是自由變元。⑸(
x)的轄域為P(x),y是自由變元,P(x)中x是約束變元,R(x,y)中x是自由變元。由例2.10可以看出,在一個公式中,同一個變元既可以是約束的,又可以是自由的,容易混淆。因為(
x)P(x)與(
y)P(y),(
x)P(x)與(
y)P(y)都具有相同意義,所以約束變元與表示該變元的符號無關。根據(jù)這個特點,可以對約束變元換名。為了使換名后的公式中出現(xiàn)的變元要么是約束的,要么是自由的,我們提出如下的換名規(guī)則:⑴對約束變元可以換名,其更改變元名稱的范圍是量詞的指導變元,以及該量詞轄域中的所有該變元,公式的其余部分不變。⑵換名時一定要更改成轄域中沒有出現(xiàn)的變元名,最好是公式中沒有的變量名?!纠?.11】對(
x)(
y)(P(x,y)∧Q(y,z))?(
x)R(x,y)中的約束變元y換名。解:用u置換約束變元y。換名后為:
(
x)(
u)(P(x,u)∧Q(u,z))?(
x)R(x,y)
不能換成:
(
x)(
u)(P(x,u)∧Q(y,z))?(
x)R(x,y)
也不能換成:(
x)(
z)(P(x,z)∧Q(z,z))?(
x)R(x,y)
對公式中的自由變元也可以進行更改,用來解決公式中約束變元與自由變元的同名問題。這種更改叫做代入,代入規(guī)則是:⑴
對于謂詞公式中的自由變元可以代入,代入時需對公式中該變元自由出現(xiàn)的每處進行。⑵
代入的變元與原公式中其他變元的名稱不能相同。
【例2.12】對(
x)(P(y)∧R(x,y))→(
y)Q(y)中的自由變元y進行代入。解:用z代換y,代入后為:
(
x)(P(z)∧R(x,z))→(
y)Q(y)
不能換成:(
x)(P(x)∧R(x,x))→(
y)Q(y)
或(
x)(P(z)∧R(x,y))→(
y)Q(y)
2.3謂詞演算的等價式與蘊含式定義2.3.1設A是謂詞公式,如果對A的任何賦值,A都為真,則稱A是有效的或永真的。定義2.3.2
設A是謂詞公式,如果對A的任何賦值,A都為假,則稱A是不可滿足的或永假的。定義2.3.3
設A是謂詞公式,如果至少有一組賦值使A為真,則稱A是可滿足的。根據(jù)定義2.3.1和定義2.3.3,如果一個謂詞公式是有效的,它一定是可滿足的。返回章目錄
定義2.3.4設A、B是任意兩個謂詞公式,對A、B的任何賦值,若其真值相同,則稱A與B是等價的,記作A
B;若A→B是有效的,則稱A蘊含B,記作A
B。設A、B是任意兩個謂詞公式。當A
B時,由定義2.3.1和定義2.3.4知A?B是永真式。反之,當A?B是永真式時,A
B。所以,也可以用A?B是永真式描述A
B。
1.命題邏輯中的等價式的推廣⑴命題演算中的所有等價式都是謂詞演算中的等價式。從定義2.2.1可以看出,命題演算的合式公式都是謂詞演算的合式公式。再根據(jù)定義2.3.4,命題演算中的所有等價式都是謂詞演算中的等價式。⑵命題邏輯中的等價式的推廣在命題邏輯中,重言式的同一分量出現(xiàn)的每一處都用同一合式公式置換,其結果仍是重言式(定理1.4.2)。在謂詞邏輯中可以推廣為:在永真的謂詞公式中,命題變元出現(xiàn)的每一處都用同一謂詞公式置換,其結果仍是永真式。例如:
因為?(p∨q)
?p∧?q,故?(p∨q)?(?p∧?q)為永真式,用(
x)P(x)代替p,(
y)R(y)代替q,得到永真式:
?((
x)P(x)∨(
y)R(y))?(?(
x)P(x)∧?(
y)R(y))所以
?((
x)P(x)∨(
y)R(y))
?(
x)P(x)∧?(
y)R(y)2.消去量詞等價式設個體域為有限集
a1,a2,…,an
,A(x)是含自由變元x的任意謂詞公式,有下列等價式成立:
(
x)A(x)
A(a1)∧A(a2)∧…∧A(an)(
x)A(x)
A(a1)∨A(a2)∨…∨A(an)3.量詞否定等價式設A(x)是含自由變元x的任意謂詞公式。則
?(
x)A(x)
(
x)?A(x)?(
x)A(x)
(
x)?A(x)
約定,量詞之前的否定聯(lián)結詞,不是否定該量詞,而是否定該量詞及其轄域。
這兩個等價式可在有限個體域上證明,設個體域為
a1,a2,…,an
?(
x)A(x)
?(A(a1)∧A(a2)∧…∧A(an))
?A(a1)∨?A(a2)∨…∨?A(an)
(
x)?A(x)?(
x)A(x)
?(A(a1)∨A(a2)∨…∨A(an))
?A(a1)∧?A(a2)∧…∧?A(an)
(
x)?A(x)
當個體域為無限集時,等價式也是成立的。但因為情況復雜,僅作以下說明:對等價式?(
x)A(x)
(
x)
A(x),?(
x)A(x)表示:并不是所有的x都有性質A。(
x)?A(x)表示:存在x沒有性質A。顯然“并不是所有的x都有性質A”和“存在x沒有性質A”是相同的,所以?(
x)A(x)
(
x)?A(x)。對等價式?(
x)A(x)
(
x)?A(x)來說,“不存在某個x有性質A”和“所有的x都沒有性質A”是相同的。4.量詞作用域的擴展與收縮等價式設A(x)是含自由變元x的任意謂詞公式。B是不含變元x的謂詞公式,則
(
x)(A(x)∨B)
(
x)A(x)∨B(
x)(A(x)∧B)
(
x)A(x)∧B(
x)(A(x)∨B)
(
x)A(x)∨B(
x)(A(x)∧B)
(
x)A(x)∧B
利用上述四式可以得到以下四式:
(
x)(A(x)→B)
(
x)A(x)→B(
x)(A(x)→B)
(
x)A(x)→B(
x)(B→A(x))
B→(
x)A(x)(
x)(B→A(x))
B→(
x)A(x)【例2.13】證明(
x)(A(x)→B)
(
x)A(x)→B
解:
(
x)(A(x)→B)
(
x)(?A(x)∨B)
(
x)?A(x)∨B
?(
x)A(x)∨B
(
x)A(x)→B5.量詞分配等價式設A(x)和B(x)是含自由變元x的任意謂詞公式,則
(
x)(A(x)∧B(x))
(
x)A(x)∧(
x)B(x)(
x)(A(x)∨B(x))
(
x)A(x)∨(
x)B(x)
前者可以理解為:“所有的x有性質A和性質B”和“所有的x有性質A且所有的x有性質B”是等同的。后者可以利用前者來證明。
【例2.14】證明(
x)(A(x)∨B(x))
(
x)A(x)∨(
x)B(x)
解:因為(
x)(?A(x)∧?B(x))
(
x)?A(x)∧(
x)?B(x)而(
x)(?A(x)∧?B(x))
(
x)?(A(x)∨B(x))
?(
x)(A(x)∨B(x))(
x)?A(x)∧(
x)?B(x)
?(
x)A(x)∧?(
x)B(x)
?((
x)A(x)∨(
x)B(x))所以?(
x)(A(x)∨B(x))
?((
x)A(x)∨(
x)B(x))于是(
x)(A(x)∨B(x))
(
x)A(x)∨(
x)B(x)6.量詞與聯(lián)結詞的蘊含式設A(x)和B(x)是含自由變元x的任意謂詞公式。
(
x)A(x)∨(
x)B(x)
(
x)(A(x)∨B(x))(
x)(A(x)∧B(x))
(
x)A(x)∧(
x)B(x)(
x)(A(x)→B(x))
(
x)A(x)→(
x)B(x)(
x)(A(x)
B(x))
(
x)A(x)
(
x)B(x)
對第一式作如下說明:令A(x)表示x有一支鋼筆,B(x)表示x有一支鉛筆,個體域是2000級計算機1班全體同學。全班每個同學都有一支鋼筆或每個同學都有一支鉛筆,當然可以推出全班每個同學有一支鋼筆或有一支鉛筆。但反過來是不對的。第二式可用第一式推出?!纠?.15】證明
(
x)(A(x)∧B(x))
(
x)A(x)∧(
x)B(x)
解:
由第一式可得:
(
x)?A(x)∨(
x)
B(x)
(
x)(?A(x)∨?B(x))而
(
x)?A(x)∨(
x)?B(x)
?(
x)A(x)∨?(
x)B(x)
?((
x)A(x)∧(
x)B(x))(
x)(?A(x)∨?B(x))
(
x)?(A(x)∧B(x))
?(
x)(A(x)∧B(x))故有
?((
x)A(x)∧(
x)B(x))
?(
x)(A(x)∧B(x))由雙條件否定等價式有
(
x)(A(x)∧B(x))
(
x)A(x)∧(
x)B(x)第三、四式可以類似推出。7.多個量詞的使用⑴約定:(
x)(
y)A(x,y)表示(
x)((
y)A(x,y))⑵一般地說,多個量詞相連時,同名量詞是無序的,即改變它們的次序,命題真值不變。異名量詞是有序的,即改變它們的次序,命題真值發(fā)生變化。對后者作如下的說明:令A(x,y)表示x+y=10,個體域為整數(shù)集合I。
(
x)(
y)A(x,y)表示對任一整數(shù)x,存在整數(shù)y,使x+y=10。這是一個真命題。
(
y)(
x)A(x,y)表示存在整數(shù)y,對任一整數(shù)x,有x+y=10。這是一個假命題。因為同名量詞是無序的,所以有:
(
x)(
y)A(x,y)
(
y)(
x)A(x,y)(
x)(
y)A(x,y)
(
y)(
x)A(x,y)
異名量詞有下列的蘊含關系:
(
y)(
x)A(x,y)
(
x)(
y)A(x,y)(
x)(
y)A(x,y)
(
y)(
x)A(x,y)
⑶具有兩個量詞的謂詞公式還有下列的蘊含式:
(
x)(
y)A(x,y)
(
y)(
x)A(x,y)(
y)(
x)A(x,y)
(
x)(
y)A(x,y)(
x)(
y)A(x,y)
(
y)(
x)A(x,y)(
y)(
x)A(x,y)
(
x)(
y)A(x,y)
2.4前束范式定義2.4.1一個公式,如果量詞均在全式的開頭,它們的作用域延伸到整個公式的末尾,則稱為前束范式。根據(jù)這個定義前束范式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v1)(□v2)…(□vn)A
其中:□是
或
vi是個體變元,i=1,…,nA是不含量詞的謂詞公式返回章目錄
例如:(
x)(
y)(F(x)∨G(y)→L(x,y))(
y)(
x)(
z)(?H(x,y)∧F(x)→L(x,z))都是前束范式。而
(
x)F(x)∨(
y)(G(y)→L(x,y))(
y)(
x)(?H(x,y)∧F(x))→(
z)L(x,z)都不是前束范式。定理2.4.1任何謂詞公式,都可以化成與其等價的前束范式。本定理的證明從略。利用上一節(jié)介紹的等價式、2.2節(jié)介紹的代入規(guī)則和換名規(guī)則可以求出任何謂詞公式的前束范式。
【例2.16】求公式(
x)F(x)→(
x)G(x)
的前束范式。解:(
x)F(x)→(
x)G(x)
?(
x)F(x)∨(
x)G(x)
(
x)?F(x)∨(
x)G(x)
(
x)(?F(x)∨G(x)) (前束范式)
(
x)(F(x)→G(x)) (前束范式)
從本例可以看出,謂詞公式的前束范式并不惟一?!纠?.17】把公式(
y)G(x,y)→(
x)F(x,y)化為等價的前束范式。解:(
y)G(x,y)→(
x)F(x,y)
(
t)G(x,t)→(
s)F(s,y)
(
t)(
s)(G(x,t)→F(s,y))
定義2.4.2一個謂詞公式A,如果具有如下形式稱為前束合取范式。
(□v1)(□v2)…(□vn)((A11∨A12∨…∨)∧(A21∨A22∨…∨)∧
…(Am1∨Am2∨…∨))
其中:□是
或
vi是個體變元,i=1,…,n
Aij是原子公式或其否定。例如
(
x)(
y)(
z)((?F(x)∨H(x,y)∨G(x))∧(F(x)∨L(x,z)))是前束合取范式。
定理2.4.2每個謂詞公式都可化為與其等價的前束合取范式。證明從略。
【例2.18】將((
x)F(x)∨(
x)G(x))→(
x)(F(x)∨G(x))化為與其等價的前束合取范式。解:
((
x)F(x)∨(
x)G(x))→(
x)(F(x)∨G(x))
(
x)(F(x)∨G(x))→(
y)(F(y)∨G(y))
(
x)(
y)((F(x)∨G(x))→(F(y)∨G(y)))
(
x)(
y)(?(F(x)∨G(x))∨(F(y)∨G(y)))
(
x)(
y)((?F(x)∧?G(x))∨(F(y)∨G(y)))
(
x)(
y)((?F(x)∨F(y)∨G(y))∧(?G(x)∨F(y)∨G(y)))
定義2.4.3一個謂詞公式A,如果具有如下形式稱為前束析取范式。
(□v1)(□v2)…(□vn)((A11∧A12∧…∧)∨(A21∧A22∧…∧)∨
…(Am1∧Am2∧…∧))
其中:□是
或
vi是個體變元,i=1,…,n
Aij是原子公式或其否定。定理2.4.3每一個謂詞公式A都可以化為與它等價的前束析取范式。證明從略。返回章目錄
2.5謂詞邏輯的推理理論在謂詞演算中,C是一組前提A1,A2,…,An的有效結論,仍然定義為A1∧A2∧…∧An
C。命題演算推理中的P規(guī)則、T規(guī)則、置換規(guī)則、合取引入規(guī)則、所有的等價式和蘊含式在謂詞推理中都是對的,都可以使用;另外,2.3節(jié)中介紹的謂詞演算中的等價式與蘊含式也可以在謂詞推理中使用。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的規(guī)則。⑴全稱指定規(guī)則(US規(guī)則)(
x)A(x)
A(c)
此式成立的條件是:①c是個體域中任一個體。②用c取代A(x)中x時,一定在x出現(xiàn)的所有地方進行取代。全稱指定規(guī)則說明:若個體域中的所有個體都滿足謂詞A,則個體域中任一個體c也滿足謂詞A。利用這個規(guī)則,可以從帶有全稱量詞的前提中,推導出不帶全稱量詞的特殊結論。它體現(xiàn)了在邏輯推理中由一般到特殊的推導方法。⑵全稱推廣規(guī)則(UG規(guī)則)A(y)
(
x)A(x)
此式成立的條件是:
①
y是個體域中任一個體且對y,A(y)為真。②
x是不出現(xiàn)在A(y)中的個體變元。例如,個體域為實數(shù)集合R,G(x,y)表示x>y,設A(y)
(
x)G(x,y),顯然A(y)滿足條件①,一定能推出(
z)A(z)
(
z)(
x)G(x,z)
(
z)(
x)(x>z),這是一個真命題。若推成(
x)A(x)
(
x)(
x)G(x,x)
(
x)(
x)(x>x),就產(chǎn)生了錯誤,因為這是一個假命題。錯誤的原因是違背了條件②。⑶存在指定規(guī)則(ES規(guī)則)(
x)A(x)
A(c)
此式成立的條件是:①c是個體域中的某個確定的個體,而不是個體變元。②c是不出現(xiàn)在A(x)中的個體。
存在指定規(guī)則說明,若個體域中存在一些個體滿足謂詞A,則至少有某個確定的個體c滿足謂詞A。例如,設個體域為整數(shù)集合I,A(x)表示x是奇數(shù),B(x)表示x是偶數(shù)。
(
x)A(x)
A(c),它表示:若存在一些整數(shù)是奇數(shù),令c為3,則c是奇數(shù)。這個推理是對的。
(
x)B(x)
B(d),它表示:若存在一些整數(shù)是偶數(shù),令d為4,則d是偶數(shù)。這個推理也是對的。因此有下列推理成立:
(
x)A(x)∧(
x)B(x)
A(c)∧B(d)而下列推理是錯誤的:
(
x)A(x)∧(
x)B(x)
A(c)∧B(c)(
x)A(x)∧(
x)B(x)
A(d)∧B(d)
因為3不能既是奇數(shù),又是偶數(shù);同樣,4也不能既是奇數(shù),又是偶數(shù)。錯誤的原因是違背了條件②。⑷存在推廣規(guī)則(EG規(guī)則)A(c)
(
x)A(x)
此式成立的條件是:①
c是個體域中確定的個體。②
x不能是出現(xiàn)在A(c)中的個體變元。存在推廣規(guī)則說明:對于個體域中的某個個體c滿足謂詞A,當然有(
x)A(x)。
【例2.19】證明蘇格拉底論證:凡人要死。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要死。設:
H(x):x是人。
M(x):x是要死的。
s:蘇格拉底。本題要證明:(
x)(H(x)→M(x))∧H(s)
M(s)
證明:
⑴
(
x)(H(x)→M(x)) P
⑵
H(s)→M(s) US⑴
⑶
H(s) P
⑷
M(s) T⑵⑶假言推理【例2.20】證明(
x)(H(x)→M(x)),(
x)H(x)
(
x)M(x)
證明: ⑴(
x)H(x) P ⑵H(c) ES⑴ ⑶(
x)(H(x)→M(x)) P ⑷H(c)→M(c) US⑶ ⑸M(c) T⑵⑷假言推理 ⑹(
x)M(x) EG⑸
若把⑴,⑵寫在⑶,⑷的后面,得到如下的推理: ⑴(
x)(H(x)→M(x)) P ⑵H(c)→M(c)US⑴ ⑶(
x)H(x)P ⑷H(c) ES⑶ ⑸M(c)T⑵⑷假言推理 ⑹(
x)M(x)EG⑸
這個推理在邏輯上是錯誤的。因為⑵中的c為個體域中一個個體,用ES規(guī)則由⑶推到⑷不能選擇⑵中的c,因為它要選的個體和⑵中的個體c不一定是同一個個體,故推理是錯誤的。
【例2.21】證明(
x)(A(x)∨B(x)),(
x)?A(x)
(
x)B(x)
證明:用直接法證明。 ⑴(
x)(A(x)∨B(x)) P ⑵A(s)∨B(s)US⑴ ⑶(
x)?A(x)P⑷?A(s)US⑶ ⑸B(s) T⑵⑷析取三段論 ⑹(
x)B(x) EG⑸
用歸謬法證明。⑴?(
x)B(x)P(附加前提) ⑵(
x)?B(x) T⑴量詞否定等價式 ⑶?B(s) US⑵ ⑷(
x)(A(x)∨B(x)) P ⑸A(s)∨B(s) US⑷ ⑹A(s) T⑶⑸析取三段論 ⑺(
x)?A(x) P ⑻?A(s) US⑺ ⑼A(s)∧?A(s)(矛盾) T⑹⑻合取引入【例2.22】用CP規(guī)則證明:
(
x)(F(x)∨G(x))
(
x)F(x)∨(
x)G(x)原題可改寫成:(
x)(F(x)∨G(x))
?(
x)F(x)→(
x)G(x)
證明:
⑴
?(
x)F(x) P(附加前提)
⑵(
x)
F(x) T⑴量詞否定等價式
⑶
?F(c) ES⑵
⑷(
x)(F(x)∨G(x)) P
⑸
F(c)∨G(c) US⑷
⑹
G(c) T⑶⑸析取三段論
⑺
(
x)G(x) EG⑹
⑻
?(
x)F(x)→(
x)G(x) CP【例2.23】設個體域為全總個體域。證明推理:學術會的成員都是工人并且是專家。有些成員是青年人。所以有的成員是青年專家。首先將命題符號化:
F(x):x是學術會成員。
G(x):x是專家。
H(x):x是工人。
R(x):x是青年人。本題要證明:(
x)(F(x)→G(x)∧H(x)),(
x)(F(x)∧R(x))
(
x)(F(x)∧R(x)∧G(x))
證明:
⑴
(
x)(F(x)∧R(x)) P
⑵
F(c)∧R(c) ES⑴
⑶
F(c) T⑵化簡律
⑷
(
x)(F(x)→G(x)∧H(x)) P
⑸
F(c)→G(c)∧H(c) US⑷
⑹
G(c)∧H(c) T⑶⑸假言推理⑺
R(c) T⑵化簡律⑻
G(c) T⑹化簡律⑼F(c)∧R(c)∧G(c) T⑵⑺⑻合取引入⑽(
x)(F(x)∧R(x)∧G(x)) EG⑼返回總目錄返回章目錄第3章集合
3.1集合的基本概念
3.2集合的運算
3.3集合恒等式
3.4集合的覆蓋與劃分
3.5笛卡爾積返回總目錄第3章集合3.1集合的基本概念一些確定的、能區(qū)分的對象的全體是集合,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表示。組成集合的對象叫做集合的元素或成員,常用小寫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必須是確定的。所謂確定的,是指任何一個對象是不是集合的元素是明確的、確定的,不能模棱兩可。集合的元素又是能區(qū)分的,能區(qū)分的是指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如果一個集合中有幾個元素相同,算做一個。例如集合
1,2,3,3
和
1,2,3
是同一集合。
集合的元素是任意的對象,對象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具體的或抽象的客體。它可以是獨立存在的數(shù)、字母、人或其它物體,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當然也可以是集合。例如集合
1,2,
3
,
1,2
的元素
3
和
1,2
就是集合。集合的元素又是無序的,即
1,2,3
和
3,1,2
是同一集合。設S是集合,a是S的一個元素,記為a
S,讀做“a屬于S”,也可讀做“a在S中”。如果a不是S的元素,記為a
S,讀做“a不屬于S”,也可讀做“a不在S中”。例如:①26個英文字母組成一個集合,任一英文字母是該集合的元素。②直線上的所有點組成實數(shù)集合R,每一個實數(shù)是集合R的元素。③陜西科技大學全體學生組成一個集合,該校的每一個學生是這個集合的元素。
3.1.1集合的表示法集合有三種表示法。第一種表示法是列舉法:在花括號“
”中列舉出該集合的元素,元素之間用逗號隔開。例如:
I5=
1,2,3,4,5
I+=
1,2,3,…
I=
0,1,-1,2,-2,…
S=
T,F
第二種表示法是描述法:用謂詞界定集合的元素。例如:
Q=
x|x是有理數(shù)
R=
x|x是實數(shù)
C=
x|x是復數(shù)
A=
x|x
I∧0<x∧x<5
若用P(x)表示x是有理數(shù),那么Q又可表示為:
Q=
x|P(x)
一般地說,集合可用描述法表示為:
S=
x|A(x)
其中,A(x)是謂詞顯然,當a
S
時,則A(a)為真;反之,當A(a)為真,則a
S。即a
S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a)為真。在中學的教科書中將自然數(shù)定義為:
N=
1,2,3,…
這是對的。在離散數(shù)學中,認為自然數(shù)是由0開始的,即
N=
0,1,2,3,…
我們把這種由0開始的自然數(shù)集叫做擴展的自然數(shù)集。離散數(shù)學中使用擴展的自然數(shù)集。本書的自然數(shù)集是指擴展的自然數(shù)集。
具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否則叫無限集。有限集元素的個數(shù)稱為該集合的基數(shù),也叫集合的勢。有限集A的基數(shù)記為|A|。例如:設
A=
a,b,c
,A
是有限集,A的基數(shù)|A|=3。無限集也有基數(shù)的概念。無限集的基數(shù)比有限集的基數(shù)要復雜的多,本書將在5.3節(jié)中介紹。擴展的自然數(shù)集N=
0,1,2,3,…
是無限集。整數(shù)集合I、有理數(shù)集合Q、實數(shù)集合R和復數(shù)集合C都是常見的無限集。3.1.2子集和集合的相等
定義3.1.1設A,B是任意的集合,當A的每一元素都是B的元素時,則稱A是B的子集,也稱A包含在B內或B包含A。記為A
B或B
A。當A不是B的子集時,記為A?B。
A
B用謂詞公式表示為:A
B
(
x)(x
A→x
B)A?B用謂詞公式表示為:A?B
(
x)(x
A∧x
B)
例如:設A=
1
,B=
1,2
,C=
1,2,3
則
A
AA
B,B
C,A
CC?B
可以證明,集合的包含有下列性質:①自反性。即對任意集合A,A
A。
②傳遞性。即對任意集合A、B、C,當A
B和B
C時,A
C。
定義3.1.2設A,B是集合,如果A
B且B
A,則稱A與B相等。記為A=B。如果A與B不相等,記為A≠B。集合相等也可用謂詞公式表示為:
A=B
A
B∧B
A
(
x)(x
A→x
B)∧(
x)(x
B→x
A)
(
x)(x
A?x
B)
例如:設A=
1,2
,B=
1,
2
,C=
2,1
則A=C,A≠B
由集合相等的定義可以看出,集合相等有下列性質:①自反性:即對任意集合A,A=A。②對稱性:即對任意集合A、B,當A=B時,B=A。③傳遞性:即對任意集合A、B、C,當A=B和B=C時,A=C。
定義3.1.3設A,B是集合,如果A
B且A≠B,則稱A是B的真子集。記為A
B。如果A不是B的真子集,記為A
B。真子集用謂詞公式表示為:
A
B
A
B∧A≠B
(
x)(x
A→x
B)∧(
x)(x
B∧x
A)
例如:設A=
a
,B=
a,b
,C=
a,b,c
則
A
B,B
C,A
CA
A
又如,自然數(shù)集是整數(shù)集合的真子集,也是有理數(shù)集合和實數(shù)集合的真子集,即N
I,N
Q,N
R。
定義3.1.4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記為???占梢员硎緸椋?/p>
?=
x|P(x)∧
P(x)
其中,P(x)為任意謂詞空集?是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所以,|?|=0。
定理3.1.1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證明:設A是任意集合。對任意對象x,由空集的定義知,x
?為假,由條件聯(lián)結詞的定義知,x
?→x
A為真。根據(jù)全稱推廣規(guī)則有
(
x)(x
?→x
A)為真,故?
A
根據(jù)定理3.1.1,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即?
A;對任意集合A,A
A。一般地說,任意集合A至少有兩個子集,一個是空集?,另一個是它本身A。
推論
空集是惟一的。
證明:設有兩個空集?1和?2,由定理3.1.1有?1
?2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沈陽理工大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沈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控制基礎》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沈陽理工大學《粉體材料科學基礎》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關于空氣維保合同的情況說明
- 國企購車合同范本
- 合同 能源管理方式
- 合同法937條原文內容
- 2024不銹鋼制作合同范本產(chǎn)品制作合同范本
- 2024小區(qū)簡易房屋裝修合同范本
- 2024家庭裝修合同補充協(xié)議書范本
- 烘干設備購銷合同模板
- 2024年國際貿易傭金居間服務協(xié)議
- 2024年醫(yī)院食堂承包合同參考模板(五篇)
- 廣東省深圳實驗學校中學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 江蘇省南京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合調研考試 數(shù)學 含答案
- 老師實習報告(6篇)
- 電器集團外協(xié)、外購件檢驗作業(yè)指導書
- 國開學習網(wǎng)《幼兒園課程與活動設計》期末大作業(yè)答案(第7套)
- 第25課《劉姥姥進大觀園》(導學案)(學生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冊同步課堂(統(tǒng)編版)(學生專用)
- 美容院翻新合同協(xié)議書
- 嵌入式課程設計實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