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單元練習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世紀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時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國都要落后,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阿拉伯文化的西傳,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動了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B.促成了歐洲近代封建社會的轉型C.在保存和傳播西方文化上影響大 D.在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2.下表中的三個史實反映出(
)A.君權神授強化王權 B.歐洲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發(fā)展C.教皇地位不斷衰落 D.王權與教權的依存與斗爭3.高麗成宗時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張:“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華;其余車馬衣服制度,可因土風,不必茍同。”下列哪一選項反映該官員的主張(
)A.主張全盤吸收中國文化 B.注意有選擇性地對外學習C.承認本國處于藩屬地位 D.認為本國習俗比華夏文明4.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fā)展。下列對日本古代歷史的表述,正確的是(
)A.武士集團崛起,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B.效仿唐朝制度,將地方劃為十道,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C.最高統(tǒng)治者哈里發(fā)掌握政治、軍事、宗教大權D.誕生了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5.《天方夜譚》其中一個故事描述道:巴格達城的窮腳夫幫一個妙齡女郎在一個基督徒開辦的商店里購買了一個金幣的橄欖,又來到一家水果店,買了敘利亞蘋果、土耳其榀桲、阿曼梅子、大馬色睡蓮、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檸檬、撒爾他尼橙子,還買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產和亞歷山大的蠟燭、香水等手工業(yè)品。這反映了該地(
)A.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 B.溝通世界貿易中的重要作用C.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較明顯 D.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6.埃及的考古證據(jù)表明,6500年前該地區(qū)出現(xiàn)了農業(yè),最早的農夫也放牧綿羊、山羊和牛,并在涼爽的季節(jié)種植諸如大麥、雙粒小麥、亞麻、小扁豆和鷹嘴豆之類的作物。這表明(
)A.非洲是一個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重要發(fā)生地 B.非洲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C.非洲農作物受到西亞文明的極大影響 D.非洲最早產生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分化7.中國瓷器輸入東非以后,東非人也像中國人一樣,用瓷器作食具,飲具和裝飾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裝飾材料,模仿中國瓷器燒制技術,燒制伊斯蘭——斯瓦希里風格的陶瓷。“索馬里有一種裝潢美觀的飲器至今一直叫新納(sina)。”這表明(
)A.中國與東非文明互相影響和吸收B.中國瓷器文化影響了東非人民生活C.東非國家積極學習中國的制瓷技術D.東非國家為瓷器生產的適宜地區(qū)8.下圖反映出當時(
)左圖是《中古西歐的“三種人”》。在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他們關心人們的靈魂;雖然國王和封建主掌握國家權力,但排在僧侶之后。頂盔戴甲的騎士為國王和封建主作戰(zhàn);農民是勞作的人。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認;沒有被納入這個序列中。A.古代印度文明的種姓制度 B.西歐封建社會結構的等級化特征C.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運動 D.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9.中古時期,法國國王把鑄幣權授予諸侯。12世紀中期,享有鑄幣權的諸侯有300余人。至14世紀初,保有鑄幣權的諸侯30余人,15世紀只有7位諸侯留有鑄幣權。上述材料可以佐證法國(
)A.封君封臣制度鞏固 B.封建王權不斷強化C.莊園經濟快速發(fā)展 D.貨幣貶值日益加重1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茲特克人是后來才進入墨西哥的,他們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島嶼上定居下來。通過建造“浮動園地”來擴大耕地面積。使其人口和財富劇增。由此推斷建造“浮動園地”的主要原因是(
)A.島的眾多,不利于農業(yè)生產 B.人口增長,耕地面積不足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種 D.島嶼擁擠導致人口大量減少11.恩格斯曾如此描述:在中世紀每一個西歐國家,"國王是整個封建等級制度的最上級,是附庸不能撇開不要的最高首腦,同時他們又不斷地反叛這個最高首腦"。中世紀西歐的這一現(xiàn)象(
)A.打破了基督教會的精神獨裁 B.表明國王是最高專制統(tǒng)治者C.不利于政治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 D.促進了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12.中世紀的歐洲,某官員遣使上書教皇:“您認為是徒有虛名的人做國王好,還是讓真有實權的人當國王好呢?”教皇領會了該官員的意思,回答:“在我看來,讓真有實權的人當國王要好些?!边@說明當時(
)A.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已經建立B.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C.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D.王權極度衰弱13.1657年,德川幕府成員德川光窗設史館,以朱熹《通鑒綱目》為圭臬,開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大日本史》。該書反映了(
)A.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 B.東西方交流的成果C.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閉 D.儒家文化圈的影響14.特許狀是指中世紀歐洲國王賜予領主領地免受管轄的特恩權時所頒發(fā)的一種證明文書。12—13世紀,英國國王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據(jù)此可知,特許狀(
)A.加速了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B.促使了民族民主意識覺醒C.推動了封建莊園經濟發(fā)展 D.證明了王權推動城市興起15.創(chuàng)作于12世紀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主要敘述中世紀民眾的愛情生活和悲歡離合B.此書會涉及到基輔羅斯反抗蒙古西征的相關史實C.書中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D.所在地區(qū)逐漸受羅馬天主教會影響,哥特式教堂林立16.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語言十分復雜,使用著約2000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這些語言之間相互鮮有關聯(lián),猶如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一樣。這一現(xiàn)象(
)A.印證了統(tǒng)一文字的必要性 B.說明了文明發(fā)展的差異性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閉性 D.折射出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世紀西歐文明羅馬人的文明是城市的,至少從表象來看如此;中世紀西歐的文明是鄉(xiāng)村的,無論從表象還是實質看都是如此。
——黃春高[《西歐封建社會》]問題:(1)為什么說“中世紀西歐的文明是鄉(xiāng)村的”?(2)請簡要敘述中世紀后期西歐是如何“走出鄉(xiāng)村的”?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統(tǒng)治者與社會保持相對平衡狀態(tài),權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據(jù)血緣關系來參政的傳統(tǒng)也對王室權威有實際限制,國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為“中國”是指“中央帝國(MiddleKingdom)”,但這個詞最初是指“中原的諸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個“國際體系”包括了封建等級制度的解體、頻繁戰(zhàn)爭、國際的無政府狀態(tài)、均勢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發(fā)展等。查爾斯·蒂利認為,戰(zhàn)爭的壓力迫使統(tǒng)治者征用物資,因而不得不與國內資源持有者進行“談判”,這些“談判”帶來各種權利。如果我們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野心勃勃的統(tǒng)治者也曾為了鼓動民眾參戰(zhàn)和為國犧牲而做出三個重大的讓步:一是言論自由,二是允許通過上訴來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給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經濟權利。不過,秦國在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國際體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爭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權”?!幾栽S田波《戰(zhàn)爭、國家形成及公民權》材料二在奧爾森看來,國家、政府或統(tǒng)治者努力保障個人權利并避免過度掠奪,均源于所謂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證自身收入的長期最大化。16世紀末的英國,眾多貴族和紳士經受不住外貿的利潤誘惑而加入各種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時代的法國也是如此,因為貴族往往更敢于冒險,投資也更大膽。1603年的倫敦,正值伊麗莎白統(tǒng)治的晚年,大小事務都受約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財產狀況,代表商人集團的新貴們在議會中的席位明顯增加,新興階級不僅影響、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議會。大城市的市政權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麗莎白時代的46屆倫敦市長全部是12個同業(yè)公會或貿易公司的頭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議會立法中,涉及社會經濟內容的議案占總數(shù)的75%。因為戰(zhàn)爭而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與商人之間彼此依賴:握有靈活動產的商業(yè)家族比起舊土地貴族更能緩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則對商人集團予以特許權的“回報”。新興集團同國家命運的聯(lián)系是如此緊密,在國內,他們要求國家保護,并給予他們經濟特權;在國外,他們需要國家作為擴張和掠奪的庇護傘。新興利益集團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默契,使得奧爾森定義的“共容利益”不斷擴大,正是二者之間的利益融合催發(fā)了西歐的制度變遷?!幾詮堄钛唷⒏叱獭睹乐藿疸y和西方世界的興起》(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與春秋戰(zhàn)國時的社會群體能擁有一定權利的歷史背景。(2)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歐社會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中東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區(qū),而阿拉伯帝國的征服運動是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的,因而帝國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過宗教原則體現(xiàn)出來的。對非阿拉伯人實行安撫政策,這一安撫政策集中體現(xiàn)在阿拉伯軍隊在對外擴張時與當?shù)厝擞喠⒌暮霞s上。對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異教徒的寬容。穆罕默德在傳教之初即承認猶太教徒、基督徒為“有經典的人”。統(tǒng)治者對先進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視。阿拉伯統(tǒng)治者雖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島,但他們高度重視先進民族的文化,這是阿拉伯帝國民族政策在文化領域的直接體現(xiàn),盡管在帝國統(tǒng)治時也發(fā)生過多次對“文化人”的殺戮與迫害,但只要文化與學術活動不涉及王權與哈里發(fā)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是大力提倡的。材料二
民族政策使非阿拉伯人中誕生了如此眾多的文化名人,而這一政策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帝國境內各民族族類淵源相似、習俗相知、往來已久。其次,帝國伊斯蘭化的宏偉目標與有序管理龐大帝國的政治現(xiàn)實成為這一政策的客觀需要。最后,帝國強大,思想開闊。這是帝國民族寬容政策的物質與精神基礎?!獜堅伱贰墩摪⒗蹏拿褡逭吲c文化繁榮》(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國的民族政策。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阿拉伯帝國民族政策的積極作用。(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國采取上述民族政策的原因。(3)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希臘的法治思想主要圍繞平民的基本權利問題而展開,明顯帶有民主性、平等性,其追求的平等化目標基本得以實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的法治思想主要是為了鞏固君權,關于平民的政治權利,在戰(zhàn)國的法令法規(guī)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趵帷⒗畛缮洞呵飸?zhàn)國與古希臘的“法治”思想之比較》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角度對古代希臘和春秋戰(zhàn)國的法治思想進行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據(jù)材料“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經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歐洲,從而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起到促進作用,即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傳播西方文化上影響深遠,C項正確;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但這只是材料部分內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排除A項;文藝復興促進歐洲社會轉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進歐洲近代社會的轉型,排除B項;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重新回到歐洲,不屬于東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2.D【詳解】根據(jù)材料“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大帝加冕”、“腓力四世趁機將羅馬教廷遷至法國阿維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西歐,教權較強,逐漸干涉世俗事務,意圖凌駕于世俗王權之上,中世紀晚期,不甘心被教皇所控制的法蘭西王國國王腓力四世在與教皇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之后,索性直接出兵將其擄走,這便是所謂的“阿維農之囚”事件,反映出王權與教權的依存與斗爭,D項正確;前兩幅圖片反映的是教權強于王權,排除A項;此時是中世紀,并未進入近代社會,排除B項;前兩幅圖片反映的是教權強于王權,教皇地位并不是在不斷衰落,排除C項。故選D項。3.B【詳解】材料“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體現(xiàn)的是朝鮮某大臣主張學習中華文化,但是應該有選擇性地對外學習,B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藩屬地位的承認,排除C項;該大臣主張對中華文化有選擇的學習,非本國習俗比華夏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4.A【詳解】根據(jù)所學,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yǎng)武士,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在這種體制下,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A項正確;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將地方劃分為十道,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哈里發(fā)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排除C項;古代印度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排除D項。故選A項。5.B【詳解】根據(jù)所學可知公元8世紀中期阿拉伯成為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巴格達位于東西方商業(yè)要道上,《天方夜譚》是公元八、九世紀之交在阿拉伯地區(qū)開始流傳的民間故事集,按唯物史觀原理,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材料中“在巴格達城買了敘利亞蘋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馬色睡蓮、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檸檬、撒爾他尼橙子,還買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產和亞歷山大的蠟燭、香水等手工業(yè)品”,反映出巴格達地區(qū)匯集了大量來自其它地區(qū)的商品,經濟繁榮,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巴格達地區(qū)商品經濟的繁榮,沒有“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只提及基督徒開辦的商店,沒有體現(xiàn)基督教文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依據(jù)“6500年前該地區(qū)出現(xiàn)了農業(yè),最早的農夫也放牧綿羊、山羊和牛,并在涼爽的季節(jié)種植諸如大麥、雙粒小麥、亞麻、小扁豆和鷹嘴豆之類的作物”和所學知識知識,可知這表明非洲埃及在數(shù)千年前已經出現(xiàn)了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因此非洲可以視作一個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重要發(fā)生地,A項正確;題干并沒有非洲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時間的相關比較,無從得出非洲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排除B項;題干反映出非洲在數(shù)千年前出現(xiàn)了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但并沒有說明與西亞文明的關聯(lián),排除C項;題干沒有非洲與其他地區(qū)的比較,無從得出非洲最早產生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分化,排除D項。故選A項。7.B【詳解】根據(jù)材料“東非人也像中國人一樣,用瓷器作食具,飲具和裝飾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裝飾材料,模仿中國瓷器燒制技術,燒制伊斯蘭——斯瓦希里風格的陶瓷”及所學知識可得,中國的瓷器文化影響了東非人們的生活,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中國文化對東非的影響,沒有體現(xiàn)東非對中國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東非對中國制瓷技術的態(tài)度是積極學習的,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沒有強調東非國家是否適宜生產瓷器,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zhàn)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三種人代表不同的等級,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結構的等級化特征,B項正確;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排除A項;13世紀,市民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反對封建特權而進行的斗爭,掀起城市自治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而是強調西歐封建社會結構的等級化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9.B【詳解】從材料可知,法國國王將鑄幣權從地方收歸到中央,說明的是封建王權不斷強化,B項正確;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項;材料與莊園經濟發(fā)展無關,排除C項;貨幣貶值與新航路開辟有關,排除D項。故選B項。10.B【詳解】據(jù)材料“阿茲特克人通過建造‘浮動園地’來擴大耕地面積,使阿茲特克人的人口和財富劇增”可知,阿茲特克人通過建造“浮動園地”來擴大耕地面積來解決人口增長導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的問題,B項正確;阿茲特克人改造了島嶼,因此島嶼的眾多,導致“浮動園地”出現(xiàn)的更多,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排除A項;C項是“浮動園地”出現(xiàn)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人口增加才能推動“浮動園地”建造,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1.C【詳解】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國王雖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最上級(領主),但遭遇其附庸(封臣)的不斷反叛,這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與處于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的西歐國家走向政治統(tǒng)一,也不利于當時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C項正確;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沒有打破基督教的精神獨裁,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始終處于精神獨裁地位,排除A項;材料提及“國王是整個封建等級制度的最上級”,并不能判斷國王是否為最高專制統(tǒng)治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國家”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2.B【詳解】根據(jù)題干中“讓真有實權的人當國王要好些”并結合所學知識,中世紀世俗王權和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B項正確;題干并未體現(xiàn)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的建立,排除A項;題干并未體現(xiàn)宗教倫理對人們的控制,排除C項;題干體現(xiàn)了世俗王權與教權在中世紀早期的相互依存,而非王權極度衰弱,排除D項。故選B項。13.D【詳解】材料“以朱熹《通鑒綱目》為圭臬,開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大日本史》”體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即強調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響力,D項正確;材料與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響,非東西方交流,排除B項;從德川幕府的學習來看,當時并不封閉保守,排除C項。故選D項。14.D【詳解】特許狀是指中世紀歐洲國王賜予領主領地免受管轄的特恩權時所頒發(fā)的一種證明文書。12—13世紀,英國國王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這里的特許狀既推動了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后來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奠定了基礎;同時增強了王權,為后來宗教改革和王權與教會的斗爭埋下了伏筆。據(jù)此可知,特許狀證明了王權推動城市興起,D項正確;材料中的主題是王權與城市的發(fā)展,而非封君封臣制度,自然也不是封建莊園經濟,排除A、C項;促使了民族意識覺醒屬于無中生有,排除B項。故選D項。15.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創(chuàng)作于12世紀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C項正確;這部史詩敘述的不是民眾的愛情生活和悲歡離合,排除A項;這部史詩反映的是伊戈爾一次失敗的遠征,并不涉及基輔羅斯反抗蒙古西征的相關史實,排除B項;基輔羅斯沒有哥特式教堂林立,排除D項。故選C項。16.C【詳解】根據(jù)材料“這些語言之間相互鮮有關聯(lián),猶如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一樣”可知,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語言差異明顯,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閉性,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統(tǒng)一文字,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文明發(fā)展的差異性,排除B項;材料強調美洲文明的封閉性,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17.(1)中世紀初期,西歐羅馬時代的城市大多衰敗沒落了,在封建大地產的基礎上,西歐形成莊園制度,莊園成為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中世紀的西歐朝著全面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邁進。(2)中世紀后期,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都孕育出了新的因素:11、12世紀以后,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西歐城市復興,產生市民階層,在市民階層的推動下,等級君主制形成,市民文學和近代大學也相繼興起,而莊園經濟在14世紀以后逐漸走向衰落。西歐社會逐漸向近代轉型?!驹斀狻浚?)根據(jù)所學可知,中世紀初期,西歐羅馬時代的城市大多衰敗沒落了,在封建大地產的基礎上,西歐形成莊園制度,莊園成為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中世紀的西歐朝著全面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邁進。本題主要是回答中世紀西歐的莊園經濟。(2)根據(jù)所這可概括得出中世紀后期,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都孕育出了新的因素:11、12世紀以后,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西歐城市復興,產生市民階層,在市民階層的推動下,等級君主制形成,市民文學和近代大學也相繼興起,而莊園經濟在14世紀以后逐漸走向衰落。西歐社會逐漸向近代轉型。18.(1)西周時期:禮制對君權的道德約束;宗法分封的貴族政治對君權的制約。春秋戰(zhàn)國:諸侯割據(jù)、戰(zhàn)爭頻繁;“百家爭鳴”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躍;法家推行的改革規(guī)范了社會關系;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興地主階級。(2)原因: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民族國家的興起;對外擴張掠奪的需求。影響:推動了政府與商人群體的合作;資產階級力量得到壯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奪;促進了西歐各國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進程。【詳解】(1)西周時期:根據(jù)材料“權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據(jù)血緣關系來參政的傳統(tǒng)也對王室權威有實際限制”可知,禮制對君權的道德約束和宗法分封的貴族政治對君權的制約。春秋戰(zhàn)國:根據(jù)材料“包括了封建等級制度的解體、頻繁戰(zhàn)爭、國際的無政府狀態(tài)、均勢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發(fā)展等”可知,諸侯割據(jù)、戰(zhàn)爭頻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推行的改革規(guī)范了社會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興地主階級。(2)原因:根據(jù)材料“眾多貴族和紳士經受不住外貿的利潤誘惑而加入各種股份公司”可知,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國家的興起;根據(jù)材料“在國外,他們需要國家作為擴張和掠奪的庇護傘”可知,對外擴張掠奪的需求。影響:根據(jù)材料“正是二者之間的利益融合催發(fā)了西歐的制度變遷”“因為戰(zhàn)爭而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與商人之間彼此依賴”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推動政府與商人群體的合作、資產階級力量得到壯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奪、促進西歐各國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進程等角度進行分析。19.(1)政策:以伊斯蘭教為主;對新征服地區(qū)人民采取安撫政策,對宗教采取寬容政策,對當?shù)叵冗M文化高度重視等。積極作用:傳播了伊斯蘭教文化,使之成為世界性宗教;減少了擴張的阻力,使阿拉伯迅速發(fā)展為地跨三洲的帝國;保存先進文化,豐富和發(fā)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2)中東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區(qū),歷史上這一區(qū)域多次遭受不同族群的征服,出現(xiàn)文化相融的局面;伊斯蘭教一統(tǒng)天下的宏偉目標;帝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統(tǒng)治者開放的政治胸懷。(3)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例: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將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度的“阿拉伯數(shù)字”等傳入西方,促進西歐文化的發(fā)展。【詳解】(1)政策:根據(jù)材料“中東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區(qū),而阿拉伯帝國的征服運動是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的,因而帝國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過宗教原則體現(xiàn)出來的”可知,以伊斯蘭教為主;根據(jù)材料“對非阿拉伯人實行安撫政策”“統(tǒng)治者對先進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視。阿拉伯統(tǒng)治者雖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島,但他們高度重視先進民族的文化”可知,對新征服地區(qū)人民采取安撫政策,對宗教采取寬容政策,對當?shù)叵冗M文化高度重視等。積極作用:根據(jù)材料“中東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區(qū),而阿拉伯帝國的征服運動是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的,因而帝國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過宗教原則體現(xiàn)出來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播了伊斯蘭教文化,使之成為世界性宗教;根據(jù)材料“對非阿拉伯人實行安撫政策,這一安撫政策集中體現(xiàn)在阿拉伯軍隊在對外擴張時與當?shù)厝擞喠⒌暮霞s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減少了擴張的阻力,使阿拉伯迅速發(fā)展為地跨三洲的帝國;根據(jù)材料“統(tǒng)治者對先進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視。阿拉伯統(tǒng)治者雖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島,但他們高度重視先進民族的文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保存先進文化,豐富和發(fā)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企業(yè)員工打架事件預防與干預協(xié)議書3篇
- 2025住建部下發(fā)新的合同文本
- 2025年度個人與公司租賃合同租賃物轉租及轉借限制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環(huán)保型托盤租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協(xié)議2篇
- 2025年度電梯行業(yè)市場調研與咨詢服務合同7篇
- 二零二四年度壓力鍋銷售返利及獎勵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文化旅游景區(qū)運營合同
- 2025年度個人住房室內水電維修服務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電視劇劇本改編與制作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生態(tài)保護工程承包商安全環(huán)保責任協(xié)議4篇
- 道路瀝青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度正規(guī)離婚協(xié)議書電子版下載服務
- 《田口方法的導入》課件
- 春節(jié)后安全生產開工第一課
- 內陸?zhàn)B殖與水產品市場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電力電纜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醫(yī)生給病人免責協(xié)議書(2篇)
- 票據(jù)業(yè)務居間合同模板
- 應急預案評分標準表
- “網(wǎng)絡安全課件:高校教師網(wǎng)絡安全與信息化素養(yǎng)培訓”
- 鋰離子電池健康評估及剩余使用壽命預測方法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