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綜合練習(xí)

一、文學(xué)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春聲和春深

林斤瀾

(1)我寫過北國的春風(fēng)。記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溝里,忽然一夜間,呼嘯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撲窗如機槍掃射,木頭梁、柱、椽、檁“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蟲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節(jié)作響……天亮起來一看,冰雪依舊,只是趴下來點貼近地皮。

(2)春風(fēng)告退。忽又從千里外,從沙漠,從戈壁起跑,跨欄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嶺,踢蹬起黃沙黃土,高天朦朧,太陽淡化……這樣一而再三,麥苗才吐青,冰雪也還在角落里、背陰里、洼里坎里齜著白牙。

(3)我服了。后來也愛了。說到愛,我又是江南水鄉(xiāng)出身,那里的春風(fēng)叫歷代詩人寫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寫了,“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皺一池春水”的“吹皺”二字,都是千古贊為絕活,咱還啰嗦什么呢,本來在針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時還有立錐之地。這些絕活早已鐵案如山,咱們不抱沒縫的蛋也罷。這是做詩做文章的話。說到愛,卻又是一番天地?!半S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極好的詩句,不過我不愛?!半S”字好,江南水鄉(xiāng)的春風(fēng)和春雨,是緊相隨的,“潛”字好,“潤”字好,“細”字更好,風(fēng)也細雨也細也。但“無聲”二字惹翻了我的愛心。

(4)我久居北國,有個弟弟久居北大荒。我們壯年時都不大思鄉(xiāng),儼然四海為家了。有回我問他,有沒有偶然心動,念及家鄉(xiāng)的時候?他思索。

(5)我追問好比說一剎那?我這里有過一剎那來去如閃電,閃電就夠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靂。他說有。有時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處,忽聽屋頂“瓦背”陣雨掃過——沙、沙、沙……江南絕無炕,北大荒沒有“瓦背”,有雨也不會“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風(fēng)春雨了,你說你沒有思鄉(xiāng),那是故鄉(xiāng)思念你了。你這個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處,還不知道童年永不離身。

(6)我耳朵里不大出現(xiàn)弟弟的“沙沙”聲,現(xiàn)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蘇蘇蘇”。江岸“綠”,是蘇蘇“綠”的。春草“生”時,春風(fēng)“吹皺”時,“隨”時“潛”時“潤”時,都必定蘇蘇地響?!皾櫸锛殶o聲”,“無聲”兩字不能接受。好好聽吧,幼苗拔節(jié),童年拔長,那也是蘇蘇響著拔上來的。耳朵里蘇蘇不絕,那是春的回聲。那是故鄉(xiāng)故土的呼叫。

(7)這是春聲。

(8)北京俗話說:“春脖子短”。意思還是“春短”,中間加個“脖子”,妙!楊樹剛上葉子,柳樹剛吐絮,桃花“暄”,杏花“舊”,都才看見就暴熱起來了。頭連肩膀,無所謂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極壯健的人如拳擊勇士,也可以是縮頭縮腦如武大郎者。不過有那猛烈的春風(fēng)在,漫天的黃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無可惜,不無可笑。春天就這樣勇了,夏日炎炎怎么處,冰凍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稱呼。

(9)我問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樣?他立刻回答很長,長到過不完的樣子。虧他說得出來,只一個長字。故鄉(xiāng)的遙遠,童年的朦朧,春天的深沉,無意過篩過籮卻過了,無心淘洗也夢游一般澄清提純了。只落下一個字:長。我疑心這一長字是思鄉(xiāng)的單相思,不一定實際。寫信去問一位蟄居家鄉(xiāng)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頓,現(xiàn)在是混得最好的時候,在鄉(xiāng)下做機修生活?;匦艁砹?,說只覺得做生活手冷,快點熱起來好。可見實際長還是長的。手冷希望快點熱起來,那是一個老手藝人的話。

(10)少年時候我們沒有這種想法,那手總是熱的?!按蟮卮喝绾?,男兒國是家,龍燈花鼓夜,長劍走天涯。”那時候我們喜歡這樣的詩?,F(xiàn)在敢說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細細想來敢說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長,才包羅萬象,一個浪花冷一個浪花熱,這個手冷那個手熱,都不過是浪花中的泡沫?!按荷钊绾!?,在詩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實這個“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說的“長”字吧,不過也還有不同。

(11)少年時正是戰(zhàn)爭歲月,我在鄉(xiāng)下跑來跑去?;ɑú莶輿]人管,沒有人理。淡淡的陽光,蒙蒙的細雨。陽光只管照,細雨只管下,誰也不理誰,忽然,山坡上映山紅開了,人走不到的石頭巖上開了,人走來走去踩得稀爛的黃泥路邊也開了,牛羊吃草的坡上開了,水泥墳圈石頭墳壇那里拱著水泥拱著石頭開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單薄的映山紅當(dāng)天發(fā)干,再曬一天,減色。曬上三天,山上殘紅映不成了??墒墙洗禾斓募氂辏坏汝柟馐兆?,自會濛濛一片。映山紅一掛上針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來了。時雨時晴,同時雨同時晴,晴雨沒有休時,映山紅沒有休日。這是長了。

(12)在艱難的歲月,我在北國風(fēng)沙里,忽然遇上個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國畫展。我沒有了接受的興趣,匆匆一走而過。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畫灰蒙蒙,細雨看不見,可又撲面。一道漫坡,坡頭一圈矮矮圍墻,墻里有些石頭堆又不夠廢墟,說不清。坡下邊有兩頭牛,邊吃草邊瞌睡,牛毛上當(dāng)掛著針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朧朧。我在草地上找紅色,也朦朧似有似無,我認定是有,還是映山紅。

(13)我看見了少年時代,看見了“龍燈花鼓夜,仗劍走天涯”??匆娏死鲜炙嚾?,手冷望天。在艱難的風(fēng)沙里,忽然看見了想也想不起來的故鄉(xiāng)的春天,又朦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14)這是春深了。

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2)段畫線處用比喻手法,展現(xiàn)北方冰雪在春風(fēng)中消融的過程,突出其野性的特點。

B.文中寫“手冷”和“手熱”細節(jié),意在表現(xiàn)“春深如?!币约叭松母鞣N復(fù)雜感受。

C.第(11)段中,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描寫映山紅,突出映山紅開放地域廣、時間長的特點。

D.從“春聲”到“春深”,寫對南北方春天的不同感受,表述思鄉(xiāng)之情,暗含報國之意。

2.兄弟倆對江南春天的感受有何不同?請聯(lián)系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概括并分析。

3.本文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都寫了南國與北國的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請加以評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1)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3)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4)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6)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祅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8)“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9)“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10)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11)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烓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12)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3)南國之秋,當(dāng)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茄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千,稀飯之與饃饃,鱸鲇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14)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4.認為牽?;ǖ纳省耙运{色或白色者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之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充分說明對色彩的研究也頗有造詣,也反映了對顏色的看法。

B.這與“文眼”一致,從視覺效果上突出了北國秋的“清、靜、悲涼”,恰當(dāng)?shù)貍鬟_了了的情感。

C.四種顏色里,確確實實是藍、白色最好,不濃不淡,不妖不艷,恰到好處。

D.僅僅是為了表述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實際上,淡紅色的牽?;ㄟ€是蠻不錯的。

5.選文中,兩次寫到聲音:一是“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一是“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對這樣寫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兩種聲音的描寫,巧妙地告訴讀者,北國的秋天有“清、靜、悲涼”的一面,也有生機勃勃的一面。

B.兩種聲音的描寫,其實沒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寫實而已,這兩種聲音那時那地確實有。

C.兩種聲音的描寫,很好地寫出了北國秋天景色的多樣性,不然,就顯得單調(diào)而乏味。

D.兩種聲音的描寫,以聲寫靜,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

6.題目是故都的秋,那么為什么要宕開一筆先寫江南之秋?試分析。

7.本文是寫景散文,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

閱讀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利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選集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dāng)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混混沌沌:迷糊不清,不分明。這里指南國的秋意不明顯,南方人對秋的感覺不強烈。

B.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漏下來:指日光從樹葉間穿過,形象地寫出了秋日早晨的陽光柔和,庭院清靜的特點。

C.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啼唱:指北國秋蟬的叫聲,能讓人感受到北國之秋生機與熱鬧的一面。

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利索落地下起雨來了。

息利索落:模擬細小瑣碎的雨,突出北方的秋雨來去迅速,使天氣變化明顯的特點。

9.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切景語皆情語。對著名景點一筆帶過,卻對平常景象工筆細描,這是情感表述的需要。

B.“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好就好在這念錯的“層”字說出了秋意隨秋雨漸涼的過程。

C.認為秋和中國人的關(guān)系比外國人更加密切,原因是只有在中國北方才能感受到秋的深味。

D.文章結(jié)尾通過一組形象的對比,突出了北國之秋比南國之秋色彩更濃烈,給人的回味更雋永。

10.為了飽嘗故都的秋味,不遠千里而來。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文中極具秋味的五幅圖畫,并選出你最欣賞的一幅,說說你欣賞它的理由。

11.用名詞作量詞會加強表述效果。請從下邊短語中任選一個或另舉一例,加以賞析。

(1)一椽破屋(《故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保?/p>

(2)一帶遠山(《荷塘月色》“樹梢上朦朦朧朧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保?/p>

(3)一葉扁舟(《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保?/p>

12.本文題目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卻在寫“江南的秋”,請結(jié)合文意,分析這樣寫的用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dāng)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3.下列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說“秋”和“名花”以及“美酒”不一樣,意在說明對美的欣賞和生活體驗屬于不同的領(lǐng)域,不可混為一談。

B.文章寫北方的果樹時,把棗子樹排在第一,對棗子的介紹繪形繪色,形象生動,對其他佳果的介紹也是饒有興味,以此表現(xiàn)了對金秋的喜愛。

C.郁達夫贊同有些批評家的觀點,認為只有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帶有很濃重的頹廢色彩,所以他們喜歡寫贊頌秋的文字。

D.中國的文字里面有一個“秋士”的概念,寫《秋聲賦》的歐陽子和寫《赤壁賦》的蘇軾就是秋士中的代表人物。

14.下列對文章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切題很快,毫不掩飾對故都的秋味的喜愛,而結(jié)尾直抒胸臆,“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以挽留住北國的秋天,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緊密。

B.文章選取典型景物多方面地呈現(xiàn)了北國的秋色,選景側(cè)重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是卻表現(xiàn)了故都秋色的獨特美感。

C.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天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庇镁唧w家常事物來作比,形象生動,饒有趣味。

D.本文語言頗見功力,景物描寫場面感強,用語準(zhǔn)確精當(dāng),抒情性強,遣詞造句雅而不俗,艷而不媚。

15.試對文中畫線句子表現(xiàn)出的情趣進行評點。

16.結(jié)合全文談?wù)勊鑼懙墓识嫉那镂毒哂惺裁刺攸c。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清塘荷韻

季羨林

①樓前有清塘數(shù)畝。記得三十多年前初搬來時,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記憶里還殘留著一些綠葉紅花的碎影。后來時移事遷,歲月流逝,池塘里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么荷花了。

②我腦袋里保留的舊的思想意識頗多,每一次望到空蕩蕩的池塘,總覺得好像缺點什么。這不符合我的審美觀念。有池塘就應(yīng)當(dāng)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么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dāng)然是荷花。

③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jù)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這都是一些主觀的愿望,蓮芽能不能長出,都是極大的未知數(shù)。反正我總算是盡了人事,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聽天由命了。

④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里總是希望,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墒?,事與愿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xiàn)什么東西。經(jīng)過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fēng)光??墒?,我翹盼的水面卻仍然沒有露出什么荷葉。此時我已經(jīng)完全灰了心,以為那幾顆湖北帶來的硬殼蓮子,大概不會再有長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無法把荷葉從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跡。有一天,我忽然發(fā)現(xiàn),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卻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臥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而且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跡出現(xiàn)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飄浮的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并沒有停止行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葉片擴張的速度、范圍,都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nèi),池塘內(nèi)不小一部分,已經(jīng)全為綠葉所覆蓋。而且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里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原來我心中還遲遲疑疑,怕池中長的是水浮蓮,而不是真正的荷花。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云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nèi)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只要你肯費力來觀察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F(xiàn)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后,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jīng)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fā),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的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的這個局面。

⑧光長荷葉,當(dāng)然是不能滿足的。據(jù)了解荷花的行家說,我門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園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樣。其它地方的荷花,顏色淺紅: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fù)瓣,看上去當(dāng)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蓮葉之上,迎風(fēng)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時讀舊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睈燮湓娋渲?,深恨沒有能親自到杭州西湖欣賞一番?,F(xiàn)在我門前池塘中呈現(xiàn)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從杭州搬到燕園里來了。豈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幾年才搬到朗潤園來的周一良先生賜名為“季荷”。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

⑨前年和去年,每當(dāng)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跋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蔽掖_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fēng)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后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鄙钕У诙鋵φ滩还?。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

⑩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jié)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凹热欢斓搅?,春天還會遠嗎?”

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17.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池塘中缺荷的遺憾,為下文種荷、賞荷做鋪墊,表現(xiàn)了對于荷花的熱切渴盼之情。

B.第④至⑥段詳寫葉的生長過程,既表現(xiàn)了荷花那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也引發(fā)出了下文對生命的思考。

C.第⑨段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荷花凋落的靜美畫面:月下荷塘,流水脈脈,微風(fēng)不經(jīng)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蕩。表現(xiàn)對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

D.本文語言清新自然、樸實真摯,多種表現(xiàn)手法綜合運用,描寫生動有趣,給人一種禪意的理趣和強烈的美感體驗。

18.第⑧節(jié)寫荷花,運用了哪些手法?請聯(lián)系文章做具體賞析。

19.本文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寫到荷花,試比較二者在表述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②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dāng)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934年8月,在北平

有刪改

20.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以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奇景等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寫來比較南國與北國的秋天的不同,突出北國秋味。

B.文中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表明無論中外,有情趣的人類總能對秋產(chǎn)生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受,也為文章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C.文中最后寫南國的秋像黃酒、稀飯、鱸魚、黃犬,北國的秋像白干、饃饃、大蟹、駱駝,形象具體,對比鮮明,有生活味。

D.文章開頭點出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奠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結(jié)尾段照應(yīng)開頭、直抒胸臆,表述出對北國秋天的喜愛和眷念之情。

21.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②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22.文中在寫北方的秋雨時提到“都市閑人”,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二、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像閃電般,這時候一絲葉子與花也有顫動,霎時越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2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像閃電般,這時候一絲葉子與花也有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B.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越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C.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D.像閃電般,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越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2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B.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nóng)?!嫖餮┓迳铰吹陌步r(nóng)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要用科技戰(zhàn)勝饑餓。

C.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D.“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睛里晶瑩發(fā)亮,我也看見了那條被子。

25.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三、語言表述

26.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抓住典型景物,刻畫了故都北平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文中也對比分析了南國之秋“慢、潤、淡”“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等特點。文末又總結(jié)道:(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闭埜鶕?jù)文意,仿照這個句子,使用相同的修辭,選取三組對象闡述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特點。(句子字數(shù)可以不一致)

(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

四、選擇題組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______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______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______了。

27.依次填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dāng)?shù)囊唤M是()

A.彌漫霎時好像風(fēng)流B.彌望突然好像風(fēng)致

C.彌漫突然宛然風(fēng)流D.彌望霎時宛然風(fēng)致

28.填入括號內(nèi)的句子,銜接恰當(dāng)一項是()

A.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B.一些白花零星地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C.層層的葉子中間,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D.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零星地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

29.下面各句中所運用的修辭,與畫橫線的句子類似的一項是()

A.足見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C.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D.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

五、小閱讀-課內(nèi)

30.在《故都的秋》里,郁達夫這樣寫道:“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痹目梢愿某桑骸扒锾?,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從語義上來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述效果更好,為什么?

31.《故都的秋》中的“秋味”,沒有從故宮、頤和園等皇家宮殿、園林著筆,對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等著名景點也只一筆帶過,而是著重描寫牽?;?、槐蕊、秋雨、秋棗一類平凡細小的事物?這是為什么?

六、文學(xué)類閱讀-雙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①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②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④“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⑤“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⑥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⑦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節(jié)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有刪改)

文本二:

①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愛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jié),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有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diào),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diào)。

②江南的地質(zhì)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yǎng)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亦有時候會保持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fēng)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fēng)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歲時的肅殺,而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到。

③說起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絕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喜歡以散步一詞做他們的創(chuàng)造題目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不多。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nóng)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窗外的天氣晴朗得像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昭圆蝗鐚嵺`,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去湖上散散步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①

(節(jié)選自郁達夫《江南的冬景》,有刪改)

文本三:

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絕對要有真情,有真情才產(chǎn)生詩意,現(xiàn)在有些散文似乎蠻有詩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詩意。如有些詩一樣,有些詩每一句似乎都有詩意,但通篇讀完后,味似嚼蠟,它是先有一兩個好句子,然后衍變成詩的,而有些詩每一句都平白如話,但整體卻留給了我們東西,這才真正稱作詩。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詩意的浮華的散文?,F(xiàn)在人寫東西,多是為寫東西而寫東西,為發(fā)表而發(fā)表,這是我們現(xiàn)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個原因。試想想,你有多少詩意,有多少情要發(fā)?其實很多作家并不是純寫抒情散文的,他們在做別的學(xué)問的過程中偶爾為之,倒寫成了傳世的散文之作。說到趣味,散文要寫得有趣味,當(dāng)然有形式、語言、節(jié)奏等方面的許多原因,但還有一點,這些人會說閑話。我稱之為閑話,是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把一件事說得清楚之后又說些可有可無的話,但是,這些話恰恰對主題是不可或缺的。

(節(jié)選自賈平凹《我對當(dāng)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刪改)

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當(dāng)時的中國一片混亂,郁達夫用日記記錄十二月的情形,“今為杭市防空演習(xí)時,路上時時斷絕交通;長街化作冷巷,百姓如喪考妣”“家國淪喪,小民乏食”。

3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二中蘆花、紅葉、桕子、草匯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春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氣,將這種種富有生氣的色彩和雪萊《西風(fēng)頌》中的名句相連接,別有一番情趣。

B.在筆下,“都市閑人”的悠閑也融入了故都的“秋味”中,即使筆下暗含著對這些“閑人”虛度光陰的不滿,但仍舊表現(xiàn)出“清”“靜”“悲涼”的特點。

C.描寫故都的秋景,詳寫故都舊院的秋。故都舊院在北平最具家的代表意義,它固有的清、靜以及滄桑味,配合著北國自然的秋景,使秋意表現(xiàn)得更為濃烈與普遍。

D.文本二語調(diào)舒緩,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閑;語言清新、純樸,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33.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在寫景狀物方面極其精彩,對“牽?;ā薄盎睒涞穆淙铩薄笆杪涞那锊荨钡戎蛔髁攘葦?shù)筆的勾勒,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秋天的清、靜、悲涼之中。

B.郁達夫的散文很講究揣詞度句,善于運用適切的詞語使語言活潑自然,富有生氣;同時多運用長短變化、對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現(xiàn)疏密有致,和諧流暢。

C.文本三中,認為“散文要寫得有趣味,要有形式、語言、節(jié)奏等原因”,文本一“雨后話秋圖”中都市閑人互答的細節(jié)描寫就非常好地印證了這一特點。

D.文本二中,在描繪“微雨寒村圖”時,運用正面實寫手法,將自然風(fēng)景和人物生活圖景巧妙裁剪,著意點染,繪就了一幅氣韻生動、立意雋永的水墨畫。

34.文本一、二都表述了相近的審美趣味。請結(jié)合文本,從意象選擇、色彩描摹、情感表述三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賞析郁達夫散文的審美趣味。

35.文本三中賈平凹說,“閑話”指“可有可無”卻“對主題又不可或缺”的話。請結(jié)合此觀點,分析文本二中畫線的這句閑話為什么“不可或缺”?

閱讀《荷塘月色》(節(jié)選)、《我與地壇》(節(jié)選),完成小題。

(一)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辮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節(jié)選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

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zhǔn)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p>

(節(jié)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36.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分別解釋《荷塘月色》(節(jié)選)中“冷靜”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中“寧靜”的含義。

37.閱讀《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中的寫景文字,分析景物描寫在兩篇散文中的不同作用。

七、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節(jié)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

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fēng)忽至,再有一場早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節(jié)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材料三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節(jié)選自蘇軾《赤壁賦》

38.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注音、填寫在文中“□”上的漢字字形、以及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②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③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A.①“柘”讀作zhè②方框中應(yīng)填“蘊”③“適”:享有

B.①“柘”讀作zhè②方框中應(yīng)填“韻”③“適”:合適

C.①“柘”讀作zhé②方框中應(yīng)填“蘊”③“適”:合適

D.①“柘”讀作zhé②方框中應(yīng)填“韻”③“適”:享有

39.下列填入文中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落葉或坦然安臥或飄搖歌舞,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C.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落葉或坦然安臥或飄搖歌舞,滿園中播散著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40.對下列句子的表現(xiàn)手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南國之秋,當(dāng)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排比對偶比喻)

B.(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排比對比比喻)

C.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排比對偶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比喻對比擬人)

41.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現(xiàn)的大都是身邊的凡人瑣事,但是這些事情中傳達著他對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誰能否認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傳遞真摯的感情呢?

B.認真感受北國的秋,關(guān)系到能否體驗出那種特別的清,特別的靜,特別的悲涼。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葉荷花與荷香,浸潤著的內(nèi)心,令他遐想不已。

D.小華同學(xué)登上泰山,連續(xù)發(fā)布朋友圈曬美景,引來好友的圍觀并得到他們的點贊。

42.對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段文字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寫。主客問答是賦的傳統(tǒng)寫作手法,一般說來,往往借客人的話從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見月出東山的景象,并看到這里的地理形勢,從而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和業(yè)績,生出積極入世的念頭。

C.“客人”又聯(lián)想到主客雙方的現(xiàn)實處境,深感個人在天地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思想頗為消沉。

D.這段文字將情、景、理有機結(jié)合,實質(zhì)上是蘇軾貶謫生活中苦悶心緒的流露,但從全文來看,蘇軾并沒有沉浸在這種苦悶之中。

43.請結(jié)合三篇選文,談?wù)勛匀痪拔飳τ性鯓拥挠绊懀?/p>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祁《玉樓春》詞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崩顫O《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jì)昀《紀(jì)評蘇詩》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边@表示他不懂蘇軾那句,以為它像司空圖《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后?!彼稳嗽娢睦锍S谩棒[”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宋祁的詞句和蘇軾的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lǐng)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zhuǎn)移到聲響上去,正像拉丁語以及現(xiàn)代西語常說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培根曾說,音樂的聲調(diào)搖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動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腳跡”。那可以算是哲學(xué)家對通感的巧妙的描寫。

(摘編自錢鍾書《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詩情畫意。朱自清先生以詩人的靈敏的觸覺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騁懷地觀摩,而且嚴辨淄澠地品味,從而細致地描繪了令人“驚異”的“無邊的荷香月色”。

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fù)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shè)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逗商猎律愤\用的手法是多樣的。有鮮明的比喻,有明顯的對比,有強烈的襯托,有生動的擬人。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即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shù)手法,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逗商猎律访鑼懙募?,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yīng)有蟬鳴,因此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地體會到“觀察之難”,以為不能“由常有的經(jīng)驗作概括的推論”。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xiàn)了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xiàn)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朱自清還認為“花和光固然是詩,花和光以外也還有詩”“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詩……任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藝術(shù)家的任務(wù)就是要以敏銳的感覺去發(fā)現(xiàn)這些“詩”。從《荷塘月色》里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這樣努力去發(fā)掘蘊含在大自然里的這些“詩”,運用各種藝術(shù)手法極力摹寫了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從而創(chuàng)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優(yōu)美的藝術(shù)境界是要通過高質(zhì)量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逗商猎律返恼Z言藝術(shù)確實達到了如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無限動人,還在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當(dāng)時微妙的心思。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使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編自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經(jīng)非常慘淡,因為貧窮,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帶妻兒回揚州,打算與父母和解,結(jié)果不僅沒有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揚州,但是又怕難以和父親和解,猶豫不定,因而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語。這證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xí)r感到的自由,在性質(zhì)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dān),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這樣的解釋,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較深刻的心理和藝術(shù)的奧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生活”,“還是別提超然為好”,“最終的選擇還是‘暫時逃避’”。當(dāng)然這種逃避是不輕松的:“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這些表明朱自清因為考慮到妻子孩子的責(zé)任問題,而不能絕對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擇。

(摘編自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

44.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漁與紀(jì)昀兩位大家的認識有點少見多怪,說明古人并不接受“通感”這一手法。

B.“通財之誼”原指交情甚篤的朋友之間的錢財往來,文中指各個官能的領(lǐng)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較少運用,《荷塘月色》中則運用得巧妙、奇特、新穎。

D.“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中的“這幾天”應(yīng)該有所指,孫紹振順著此思路得出新結(jié)論。

45.下列古詩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點的一項是()

A.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B.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C.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fēng)香。D.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46.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者憑常有的經(jīng)驗質(zhì)疑朱自清散文中關(guān)于“月夜蟬聲”的描寫,表明作家寫作時不能憑想象,要親自體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詩意,是因為朱自清以敏銳的感覺發(fā)現(xiàn)了荷塘月色中的“詩”,并使用藝術(shù)手法對景色進行了極力摹寫。

C.朱自清提倡文學(xué)語言要“順口”“順耳”“順眼”,他的《荷塘月色》確實做到了。

D.對《荷塘月色》所表述的“自由”,不能僅從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從倫理的角度理解。

47.材料二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荷塘月色》的?請簡要概括并分析。

參考解析:

1.A2.①弟弟對江南春天特點的感受是“長”,是說江南春天時間很長。②的感受是“深”,除了說江南春天時間很長之外,還包含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對少年生活的懷念,也暗含世事變遷之感及報國之情、憧憬未來之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