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語法基礎(chǔ)知識概述_第1頁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chǔ)知識概述_第2頁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chǔ)知識概述_第3頁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chǔ)知識概述_第4頁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chǔ)知識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chǔ)知識概述語文語法知識1、詞類:有實詞與虛詞兩大類。(1)實詞:表示實在的意義,能夠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夠獨立成句。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詞例外),它們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語法關(guān)系。A、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表示人的名稱,如同志、作家;表示具體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學(xué);表示時間名稱,上午、夏天;表示處所名稱:上海、中國;表示方位名稱:上、下(簡稱方位詞)名詞的語法特點:①表示人稱的名詞,可以在后頭加“們”表示多數(shù)②方位詞常用在其他名詞后頭,組成表示處所、范圍或時間的方位短語③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B、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表示動作、行為:坐、聽;表示存現(xiàn)、消失或發(fā)展變化:有、發(fā)生;表示心理活動:愛、恨;表示使令:叫、讓;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動詞):能、會;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來、去;表示判斷(判斷詞):是。動詞的語法特點:①動詞一般受副詞“不”的修飾。②動詞后面可以帶“著、了、過”,表示動態(tài)。③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④判斷詞“是”主要是聯(lián)結(jié)句子的主語和賓語。⑤能愿動詞后面不能跟名詞,能愿動詞可以和后面的動詞一起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⑥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在謂語中心語后面作補語。C、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狀態(tài)的詞。表示事物形狀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質(zhì)的:漂亮、結(jié)實;表示事物狀態(tài)的:快、慢;形容詞的語法特點:①一部分形容詞可以用重疊形式來加強語義。②大多數(shù)形容詞可以受副詞“很”修飾。D、數(shù)詞:是表示數(shù)目的詞。表確數(shù)(表示分?jǐn)?shù),整數(shù)和倍數(shù));表概數(shù):幾、許多;表序數(shù):第一、老三;數(shù)詞的語法特點:①數(shù)目增加,可以用分?jǐn)?shù)表示,也可以用倍數(shù)表示②數(shù)目減少,只能用分?jǐn)?shù),不能用倍數(shù)。E、量詞:是表示事物和動作、行為單位的詞。表示事物單位的量詞叫數(shù)量詞。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量詞叫動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個、只;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次、回,有時也借用某些名詞來表示,如:腳、年;量詞的語法特點:①量詞經(jīng)常和數(shù)詞連用,組成數(shù)量短語,也稱為數(shù)量啟數(shù)量詞。②表示物量的數(shù)量詞常用在名詞的前面。③表示動量的數(shù)量詞數(shù)量詞常用在動詞的后面。F、代詞: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詞。代詞分為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三類。代詞的語法特點:①第二人稱的敬稱“您”不用于復(fù)數(shù),如果需要表示復(fù)數(shù),就用“您幾位”“您諸位”②第三人稱復(fù)數(shù)代詞“他們”可專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們”則專指女性③注意“我們”和“咱們”用法的區(qū)別?!拔覀儭敝刚f話人,有時也可以包括聽話人;“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④指示代詞“那”用于遠指,“這”用于近指⑤代詞用得不恰當(dāng),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G、副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zhì)、狀態(tài)的程度、范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表示范圍:都、全;表示語氣:可、倒;表示否定:不、沒;表示時間:剛、恰好;表示程度:很、極;表示情勢:仿佛、漸漸。副詞的語法特點:①副詞主要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在動詞、形容詞前面作狀語。②副詞有時用在形容詞后面,補充說明程度、結(jié)果,作補語。③副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H、連詞:是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詞。一般連詞:和、與、并、或、及;關(guān)聯(lián)詞:主要用來連接復(fù)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雖然但是。語法特點:①一般連詞的前后兩部分可以調(diào)換而基本意思不變。②關(guān)聯(lián)詞的主要在復(fù)句中進行運用。I、介詞:介詞經(jīng)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合起來,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常用介詞及其用法(順口溜)自、從、以、當(dāng)、為、按照,由于、對于、為了、到和、跟、把、比、在、關(guān)于除了、同、對、向、往、朝……用在名詞、代詞前,組成介賓短語后,修飾、補充“動”“形”要記牢。J、助詞:是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上面,起輔助作用的詞。助詞可分三類:結(jié)構(gòu)助詞、動態(tài)助詞、語氣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的、得;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的、了、嗎、吧、呢等。K、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yīng)答等聲音的詞。如啊、嗯等。語法特點:一般獨立成句,用逗號或感嘆號隔開。L、擬聲詞:是摹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的詞。語法特點:在句子中相當(dāng)于一個形容詞。(2)、詞類的辨別:①區(qū)分名詞和非名詞,名詞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區(qū)分形容詞和動詞,形容詞可以用“很”來修飾,動詞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③區(qū)分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詞能修飾名詞,前面能加“很”;副詞不能修飾名詞,前面不能加“很”。④區(qū)分連詞和介詞,前后能互換的是連詞,前后不能互換的是介詞。⑤區(qū)分動詞和介詞,作謂語中心語的只能是動詞,組成介賓短語修飾、補充動詞、形容詞的是介詞。⑥區(qū)分語氣助詞和嘆詞,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嘆詞往往獨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區(qū)分介詞和副詞,介詞后面跟名詞、代詞,副詞后面是動詞或形容詞。2、短語:是由詞和詞組合而成的語言單位。(1)并列短語:由兩個或由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等并列組成的短語,基本結(jié)構(gòu)有名+名、名+代、代+代、動+動、形+形、數(shù)量+數(shù)量。特點:①并列短語前后的詞性一致。(名詞和代詞除外)②并列短語兩部分之間是平等關(guān)系,沒有修飾、限制關(guān)系。③并列短語中的詞一般顛倒過來意思不變。④并列短語中詞和詞之間可以直接組合,也可以借用虛詞組合。(2)偏正短語:定義參見課本?;窘Y(jié)構(gòu):①中心語是名詞時,修飾限制成分是定語,用()表示。有如下結(jié)構(gòu):形+名、數(shù)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語是動詞或形容詞時,修飾語是狀語,用〔〕表示。有如下結(jié)構(gòu):形+動、副+動、數(shù)量+動、副+形。(3)動賓短語:動詞后邊帶上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組成一個短語,這種短語叫做動賓短語?;窘Y(jié)構(gòu):動+名、動+代。特點:①動賓短語前邊的動詞直接支配后邊的名詞、代詞,后邊的名詞、代詞受前邊的動詞的支配,它們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guān)系。②動賓短語中受動詞支配的名詞、代詞,是賓語。③賓語一般在動詞后面回答“誰”、“什么”的問題。④使用動詞短語時,要注意動詞和賓語意義上的配合,否則造成動賓不搭配。(4)補充短語:包括動補短語和形補短語兩大類。語法特點:①在動詞、形容詞后面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用<>表示。②這類短語的中心語在前,前后兩部分是被補充和補充的關(guān)系。③補語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邊補充說明怎么樣、多久、多少等問題。④有的補語前頭常用結(jié)構(gòu)助詞“得”。(5)主謂短語:定義詳見課本?;窘Y(jié)構(gòu):名(代)+動、名(代)+形、名(代)+疑問代詞、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數(shù)量,如紙三張。特點:①主謂短語前邊的詞表示“誰”或“什么”,后面的詞說明前邊的詞“怎么樣”“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兩部分是被陳述和陳述的關(guān)系。②使用主謂短語加上語氣,書面上加上標(biāo)點就是一個單句,表達的意思是完整的。(6)介賓短語:由介詞和它的賓語構(gòu)成的短語?;窘Y(jié)構(gòu):介詞+名詞、介詞+代詞。語法特點:①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為一個整體充當(dāng)句子成分。②介賓短語在為主中心語前做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后面作補語。③介賓短語有時也做定語,后頭必須帶“的”。(7)“的”字短語:由動詞、形容詞、動賓短語加上“的”構(gòu)成?;窘Y(jié)構(gòu):動詞+的、形容詞+的、動賓短語+的。特點:①“的”字短語在句中相當(dāng)于一個名詞。②“的”字短語一般常做主語、賓語。3、單句:(1)單句分類:按句子結(jié)構(gòu)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語氣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2)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3)分析步驟: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謂,先把句子一分為二,分成主語和謂語,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后;第二步,找賓語,有的句子有,有的則沒有,動詞支配的對象就是賓語;第三步,壓縮句子找中心語,中心語是受修飾、補充或能支配賓語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狀、補語。定語到主語中心語的前邊和賓語中心語的前邊去找,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補語在謂語中心語后面。常用分析單句成分的符號見課本。(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語、狀語、補語壓縮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語的中心語,謂語的中心語和賓語的中心語組成。摘取句子主干時,謂語中心詞前有否定詞語(不、沒、沒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詞語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語是并列短語時,要把整個并列結(jié)構(gòu)摘出來。4、復(fù)句:復(fù)句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義上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上互不包含的單句形式組成的句子。(1)如何區(qū)分單、復(fù)句:①復(fù)句的分句間互不為成分,這是區(qū)分單、復(fù)句最重要的一點。復(fù)句的分句之間結(jié)構(gòu)上互不包含,就是說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沒有句子成分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這是復(fù)句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復(fù)句和單句的最根本的區(qū)別。②不能看只有一個主語就斷定不是復(fù)句。③凡是一個主語管幾個動詞,只要中間用逗號或分號表示停頓,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復(fù)句。④有些關(guān)聯(lián)詞既可以用在復(fù)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單句中。如:只有熱愛工作的人,才能熱愛生活。(單句)(2)復(fù)句的類型:主要有并列、遞進、選擇、轉(zhuǎn)折、因果、假設(shè)、條件這幾種類型。判斷復(fù)句關(guān)系,關(guān)聯(lián)詞很重要,有一個順口溜把難記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塊,請牢記?!安皇恰薄岸恰笔遣⒘?,“不是”“就是”是選擇,“尚且”“何況”是遞進,“盡管”配“還”是轉(zhuǎn)折?!凹热弧迸洹熬汀笔且蚬?,“即使”配“也”是假設(shè),“無論”“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講條件。(3)二重復(fù)句:結(jié)構(gòu)上有兩個層次的復(fù)句。組成主要有三種情況:單句+復(fù)句、復(fù)句+單句、復(fù)句+復(fù)句。劃分步驟:先看有幾個分句,著鍵是看有幾個主謂結(jié)構(gòu);找準(zhǔn)句子的第一層(找的方法:①找統(tǒng)領(lǐng)全句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看關(guān)聯(lián)詞統(tǒng)領(lǐng)的范圍,看關(guān)聯(lián)詞覆蓋到哪兒。②從分句間的松緊關(guān)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層③復(fù)句中有分號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層。)總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單句為止。5、修改病句:(1)句子成分殘缺:句子缺少了應(yīng)該具備的成分,影響了意思的表達,就成了一種結(jié)構(gòu)不完整的病句。常見的成分殘缺通常有主語殘缺、定語中心語中心語殘缺等。(2)句子成分搭配不當(dāng):主語和謂語的搭配,要注意謂語能不能正確的陳述主語;動詞和賓語的搭配,要注意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否支配賓語表示的事物;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要注意對中心語的修飾是否合適。(3)語序不合理:漢語的各種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較固定的,如主語在謂語前頭,賓語、補語在動詞、形容詞后頭,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頭,幾個遞加的定語、狀語也有一定的排列順序。(4)句式雜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達只能使用一種句式。把兩種說法,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往往會造成結(jié)構(gòu)上的混亂。(5)前后表達不一致:在表達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詞前后矛盾,同一句內(nèi)使用了兩個含義相反的詞語。另一種是前后情況的表達,互相矛盾。(6)其他情況:指代不明、誤用詞類、重復(fù)羅嗦、濫用否定詞、用詞不當(dāng)。6、修辭:(1)常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fù)、設(shè)問(無疑而問、自問自答)、反問(2)句式的變換和選擇:①句子按用途,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陳述句是告訴別人一件事;疑問句是詢問別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來要求別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嘆句是用來表示某種強烈的感情的句子。②句式的轉(zhuǎn)換:主動句和被動句的轉(zhuǎn)換、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轉(zhuǎn)換。句式轉(zhuǎn)換應(yīng)注意的問題:A、句式變換,只是換一種說法,換一種句式,不改變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變否定句,一種方法是找反義詞加“不”,還可以變雙重否定句。高中語文古文語法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薄澳铱项櫋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介詞賓語前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普通賓語前置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保谠恫渡哒哒f》)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保悏邸度龂荆T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钡谌⒂谩爸被颉笆恰卑奄e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保n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保ā妒酚洠椨鸨居洝罚┮馑际恰皹I(yè)文面向南坐?!辟e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大王來何操?(操何)(司馬遷《鴻門宴》)沛公安在?(在安)(同上)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為學(xué)》)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范仲淹《岳陽樓記》)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馬遷《鴻門宴》)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唯利是圖(圖利)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2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yīng)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yīng)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例24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例2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yīng)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語。(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保?)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焉。”主語:一個句子的發(fā)生動作的主體謂語:一般是動詞充當(dāng)賓語;表示動作發(fā)生的對象舉個例子:我吃飯我是主語吃是謂語飯是賓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充當(dāng)修飾主語和賓語狀語:表時間、地點、狀態(tài)、方位等等的限制補充的成分舉個例子: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是狀語,我是主語,吃是謂語,一頓豐盛的是定語,晚餐作賓語。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話有什么不同,在判斷是定語后置還是賓語前置或是介詞短語后置.舉個例子:“忌不自信”按字面意思講是“鄒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現(xiàn)代人的話講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賓語提前了,所以叫賓語前置,屬于倒裝句的一種?!膀緹o爪牙之利”按字面意思講是“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但用現(xiàn)代人的話講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所以是把定語放后面了屬于定語后置,也是倒裝?!按怂^戰(zhàn)勝于朝廷”按字面意思講是“著就是戰(zhàn)勝別國在朝廷上”但用現(xiàn)代人的話講是“這就是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所以古語里是把介詞短語也就是狀語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詞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也是倒裝句?!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薄摺惨话愣际桥袛嗑?,表示對某一對象作出性質(zhì)、身份、狀態(tài)上的判斷。所以上句是說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惑的人,表職能,所以是判斷句?!皶x軍函陵”按字面意思講是“晉國軍隊駐扎函陵(地名)”實際上應(yīng)該是“……駐扎(在)函陵”它省略了介詞“在”所以是省略句。文言文語法簡析●詞類活用一般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普通名詞作狀語

特殊活用:

使動(名詞使動

動詞使動

形容詞使動)

意動(名詞意動\形容詞意動)

簡析:

(一)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一般情況下只充當(dāng)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不能受副詞或能原動詞的修飾,更不能帶賓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卻常常表示與它相關(guān)的行為或動作,充當(dāng)句子的謂語,后面可以帶賓語\補語,前面可以用副詞或能原動詞束修飾限制.這時名詞就活用為動語了.

例句:

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殺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識水性,游泳)

客初至,不冠不襪.(戴帽子,穿襪子)

其中①②句帶賓語,③④受能原動詞\副詞修飾限制.

(二)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在句中充當(dāng)謂語(不帶賓語)或定語.在古文中形容詞往往臨時改變它原有的語法功能,轉(zhuǎn)而表示與其相關(guān)的行為或發(fā)展變化,具有了動詞的性質(zhì)和語法功能.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例句: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

侯張良.(與….友善)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

王(說壞話)

烈山澤而

.(放大火燒)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縮小,變?nèi)?

(三)

動詞活用為名詞

古漢語中,動詞在特定情況下,失去動詞特點象名詞那樣來使用.這種現(xiàn)象叫做動詞活用為名詞.活用后,不再表示動作行為,而是表示與復(fù)動詞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

例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產(chǎn)出的糧食)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軍隊)

審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詞活用的名詞

形容詞在漢語中,有時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而獲得名詞的某些特點.這種現(xiàn)象叫做形容詞語用為名詞.活用后,從意義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質(zhì)和狀態(tài),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人或物.

例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猶不能恃無功之重.(尊貴的地位)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紅肥綠瘦.(紅的花,綠的葉)

(五)

普通名詞作狀語

所謂普通名詞,是相對于時間名詞而言,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古、今漢語中是很常見的,而普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就不同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經(jīng)常出現(xiàn).普通名詞用在動詞前,一般是充當(dāng)主語.構(gòu)成主謂關(guān)系,而作狀語,就成了修飾關(guān)系.

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比喻動作行為的情狀:用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來修飾.

例句: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

有席春天下,倉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像席子)

天下云集響應(yīng).(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一樣)

斗折蛇行.(像蛇那樣)

(2)

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這是用對待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態(tài)度對待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吾得兄事之.(把他當(dāng)作兄長來對待)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當(dāng)作父親來對待)

(3)

表示工具或憑借:用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事物來說明動作為所用的工具,依據(jù)或原料.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黔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失期,法當(dāng)斬.(依法)

(4)

表示方位或處所:用名詞狀語證明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或方位.

例句: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前面)

義廟禮之.(在廟堂上)

既東封鄭.(在東面)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往上,往下)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現(xiàn)象主要還殘存在一些成語,熟語或部分合成詞中.

如車載斗量,星羅棋布,土崩瓦解,禮賢下士,口誅筆伐.風(fēng)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寫體,漆是線等.

(六)

使動用法

在漢語動詞謂語中,一般動賓關(guān)系的特點是,主語發(fā)出動詞謂語的動作,其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如“齊師伐我,”“公問其故.”等.而使動用法則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guān)系,真特點主要是主語使賓語實行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句: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與它同的諸侯來就拜)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諸侯互相爭斗)

兩句中的謂語,“朝”,“斗”都不是主語發(fā)出的動作行為,而是在主語的支配下有賓語來實行的動作行為.

表達這類句子的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兼語短語充當(dāng)謂語來完成的,因而是動用法的實質(zhì),就是用動賓結(jié)構(gòu)的形式表達兼語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容.

(1)

名詞的使動用法

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發(fā)生與該名

詞有關(guān)的動作行為,前者一般是專有名詞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詞或方面名詞.

例句: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長肉)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使他成為國相)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使之成為干肉,臘(XI)

適燕者,北其轅,適楚者,南其轅.(使其車轅向北,使其車轅南)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在上古漢語里,兼語結(jié)構(gòu)述設(shè)有完全發(fā)展成熟,需要用這種結(jié)構(gòu)來表述.

⑴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上了賓語,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動用法.

例句: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

選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操軍方連船

,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曹軍逃跑,有路之?走(之))。

聞寡人之耳者。(使我聽到)

⑵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很少,比較難辨別須根據(jù)上下文意來判定。

例句: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使百余騎跟從)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秦國承擔(dān)理曲)

公將嘗膳。姬曰:“所由遠也,請使人嘗之?!皣L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例句: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之居潔)

今媼尊長安居之位(使之尊)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使之弱)

張本而節(jié)用,則天下不能貧(使之張,使之貧)

(七)意動用法。

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

〈1〉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侶魚蝦而友席鹿(以魚蝦為侶。以席

總的來說.名詞的使動語法.意動用法術(shù)很常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指主語主歡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用好動詞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認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天下變小了)

③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后;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充成份在謂語后。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dāng)句子成分時,與現(xiàn)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一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后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1)賓語前置

賓語在一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語序現(xiàn)象。一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其類有三: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大王來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許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

⑥吾誰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于謂語的前邊的。例(3)的“敢”是能愿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一,所以“誰”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fā)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dāng)然也是疑問句。但由于“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②臣未之聞也(未聞之)

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dāng)嚴(yán)格的。據(jù)統(tǒng)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前面的,并不那么嚴(yán)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況。例如:

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漢代以后,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雖然漢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們可以認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guī)則,是文人仿古的結(jié)果。

(三)賓語后有結(jié)構(gòu)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并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gòu)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③將虢是滅,何愛于虞?

④我周之東遷,晉鄭依焉。

⑤王貪而無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⑥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責(zé)備你)

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diào)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這種格式。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

1惟余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

2惟陳言之務(wù)去。(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wù)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xiàn)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biāo)志的賓語前置,但并不多見。

(2)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于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后邊。今譯時,一般都應(yīng)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shù)量性定語后置

①命子封帥車--三百乘以伐京。

②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飾性的定語后置

①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廟堂,遠遠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①太子賓客--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都因為有“者”字標(biāo)志而將定語后置。

(3)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jié)構(gòu)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后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奚為不自織?(為什么?)

②何以戰(zhàn)?(憑什么?)

③客胡為若此(為什么?)

④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為何?)

⑤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從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diào)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biāo)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②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

③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待。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夜以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4)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被動等的介賓斷語務(wù)作補語?!耙浴①e”式短語作狀語。補語參串,而這些補語的短語,今譯時一般要作狀語翻譯。若仍作補語直譯,便感到生際別扭,如:

①何不試之以足?(用腳試試)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從……比……)

④兵數(shù)破于齊秦。

⑤名垂乎后世。

例①、②是介對象,③介處所,主動者,⑤介時間,今譯時,都應(yīng)譯作狀語。

(5)謂語前置

主倒置,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或感情色彩,或是為了合乎講對仗,押音韻,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美哉室!

④大哉,其之為君也!

⑤灼灼其華

⑥竹喧歸浣女,動下漁舟

以上之例分別體現(xiàn)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

A.疑問句B.感嘆句C.舊詩詞押韻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精誠所至金石為高一文言文語法知識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fù)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xué)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p>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洰?,(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

)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五、變式句

所謂變式句,是比照現(xiàn)代漢語說的。文言中句子的語序多有變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xué)》)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3.定語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于中心詞之后。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4.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后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

得雙石于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初中語文文言文語法知識的復(fù)習(xí)文言文實詞:

1愛:①愛,親愛,友愛?!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故以其愛不若燕后?!薄俄n非子?五蠹》:“非疏骨肉愛過客也?!雹谟H愛的,心愛的。李朝威《柳毅傳》:“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③愛護,愛戴?!妒酚?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雹軕z惜,愛惜?!蹲髠?子魚論戰(zhàn)》:“若受重傷,則如勿傷?!碧K洵《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雹萆岵坏茫邌??!睹献?齊桓晉文之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庇郑骸拔岷螑垡慌?”⑥喜愛,愛好。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p>

2按:àn①用手摁壓?!秹粝P談?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②撫,握?!段迦四贡洝罚骸熬燆T按劍而前?!雹劭刂?,抑止;放下?!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雹懿榭矗膊?。高啟《書博雞者事》:“部使者臧,新貴,將按郡至袁?!雹莺瞬椋轵灐堜摺段迦四贡洝罚骸耙詤敲裰畞y請于朝,按誅五人?!薄鞍凑Z”即本此義。

3白:bái①白色?!妒酚?鴻門宴》:“我持白璧一雙,欲獻大王。”[白丁]無功名的人。劉禹錫《陋室銘》:“往來無白丁?!雹诠饬?,明亮。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雹奂儩崳?。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雹苊靼?;洗雪。高啟《書博雞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⑤稟告,告訴。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虛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bài①表示恭敬的禮節(jié),跪地,兩手合抱于胸前?!妒酚?鴻門宴》:“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雹诎菰L,拜見?!犊兹笘|南飛》:“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雹郯葜x。《左傳?之戰(zhàn)》:“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④授予官職?!逗鬂h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雹萁邮芄俾?。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于是辭相印不拜?!雹蘧丛~(有時含上奏、上進之意)。《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xiāng)世教弟勛襲東郡王穆蒔拜手書’?!?/p>

5謗:bang①公開指責(zé)別人的過失?!稇?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②毀謗,誹謗?!妒酚?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6暴:一pù①曬?!盾髯?勸學(xué)》:“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使之然也?!雹诒┞?。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雹埏@露。張溥《五人墓碑記》:“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p>

二bào①猛烈。蒲松齡《促織》:“屢撩之,蟲暴怒。”②突然,猛然?!秴问洗呵?察今》:水暴益,荊人弗知?!雹郾┰?,急躁。《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雪?!雹軆礆?,殘暴?!妒酚?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雹萜哿?,侵害?!妒勒f新語?周處》:“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雹薜溁?,禍害。紀(jì)昀《唐翁獵虎》:“近城有虎暴?!?/p>

7卑:bēi①低,低下?!顿Y治通鑒?淝水之戰(zhàn)》:“且東南卑濕?!雹诘匚坏拖拢拔?,低賤。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③貶低,降低?!俄n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顯其身?!雹艿土?,差。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雹菀浴瓰楸?,輕視。晃錯《論貴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雹匏ノ?,衰落。《左傳?昭公三年》:“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雹咧t詞。如“卑職”等。

8備:bèi①具備,完備?!盾髯?勸學(xué)》:“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雹邶R全,周詳,周到。李漁《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③副詞,盡,皆?!蹲髠?城濮之戰(zhàn)》:“險阻艱難,備嘗之矣?!雹艹鋽?shù),充備?!妒酚?毛遂自薦》:“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雹莘纻?,準(zhǔn)備,預(yù)備?!蹲髠?之戰(zhàn)》:“鄭有備矣,不可冀也。”⑥設(shè)施,措施?!俄n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

9倍:bèi①反背,背叛。賈誼《治安策》:“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畔:通叛)②違背,背棄?!妒酚?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雹郾硨?,背后?!妒酚?淮陰侯列傳》:“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大意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邊是水澤。)④在原數(shù)上增加的相等的數(shù),一倍?!秾O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盵倍日]一日作兩日用,一日走兩日的路程?!妒酚?孫臏減灶》:“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雹菁颖叮??!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盵說明]“倍”和“背”,本義不同,但某些引申義相同。這是不同源的同義詞,并非通假字。

10悖:bèi①違背,抵觸?!蹲髠?之戰(zhàn)》:“勤而無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妒酚?秦始皇本紀(jì)》:“殄媳暴悖?!?殄:消滅)③謬誤,荒謬?!秴问洗呵?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雹芑杌螅俊!稇?zhàn)國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爛:光亮的樣子。齊光:指翡翠與明珠的光彩相輝映。些:語氣詞。)②覆蓋。蒲松齡《促織》:“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雹奂釉凇希佑?,給予。李朝威《柳毅傳》:“幸被齒發(fā),何敢負德?”④遭

受,蒙受?!稇?zhàn)國策?荊軻剌秦王》:“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雹萁樵~,被。表示被動?!妒酚?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妒酚?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雹诜稚?,散開。《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p>

12比:bǐ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背烧Z有“櫛比鱗次”。[比鄰]近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②齊等,同等。《戰(zhàn)國策?荊軻剌秦王》:“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雹壅J為和……一樣,比擬,比作。《三國志?隆中對》:“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雹芄唇Y(jié)?!墩撜Z?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團結(jié),和很多人接近。)⑤接連,連續(xù)。《史記?呂太后本紀(jì)》:“又比殺三趙王?!盵比比]屢屢,處處。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風(fēng)雨霜露饑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說》:“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雹咻^量。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⑧等到?!墩撜Z?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13鄙:bì①邊遠的村邑,邊疆地區(qū)。彭端淑《為學(xué)》:“蜀之鄙,有二僧?!雹诒陕?,鄙俗,鄙瑣。《左傳?曹劌論戰(zhàn)》:“肉食者鄙,未能遠謀。”③輕賤?!犊兹笘|南飛》:“人賤物亦鄙,不足留后人?!雹鼙杀?,輕視。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孔子鄙其小器?!雹葑灾t之詞。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寫了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鄉(xiāng)下人?!稇?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自我謙稱。表示鄙陋。馬中錫《中山狼傳》:“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p>

14幣:bì①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又泛指禮物,包括帛、玉、皮、馬等?!稇?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②貸幣,錢幣。王安石《傷仲永》:“或以錢幣乞之?!?/p>

15畢:bì①打獵用的有長柄的網(wǎng)。又為用長柄網(wǎng)捕捉?!对娊?jīng)?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②完畢,結(jié)束?!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③竭盡,終盡?!读凶?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④副詞,全,都。林嗣環(huán)《口技》:“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p>

16蔽:bì①遮蔽,遮擋?!秹粝P談?雁蕩山》:“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雹诒巫o,掩護。《史記?鴻門宴》:“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雹垭[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驢》:“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④蒙蔽,受蒙蔽?!稇?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⑤總括,概括?!墩撜Z?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概括它。思無邪:思想純正。)

17弊:bì①破敗,敗壞。蘇軾《教戰(zhàn)守策》:“數(shù)十年間,甲兵頓弊。”②弊病,害處。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雹劾Х?,疲憊。賈誼《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p>

18辨:biàn①分別,辨別?!睹献?魚多所欲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②辯論,申辯。通“辯”。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

①并列,并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核舟記》

②等到。如:比去,以手闔門。

③齊等,同等。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①邊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淺陋: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輕視:孔子鄙其小氣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過秦論》

②兵士:得選兵八萬人(信)五萬兵難卒合

③軍隊: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吳起……制其兵《過秦論》

①疾病,生?。何嵬跏鼛谉o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

明顯;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獤|方朔《答客難》

察察cháchá潔凈的樣子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察納chánà審查采納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T葛亮《出師表》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fēng)雪(趁,冒著

4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

①跟隨: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祭)

②使跟隨: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③由,自: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而欓T宴》

④合縱: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⑤堂房親屬: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晉書》)

⑥順從,聽從: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T)

⑦依傍,挨著:樊噲從良坐?!而欓T宴》

⑧特指“跟(向)……學(xué)習(xí)”: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當(dāng)

1木蘭當(dāng)戶織(對著,面對)——《木蘭說》

2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dāng)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執(zhí)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dāng)罪愆(承擔(dān))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應(yīng)當(dāng),應(yīng)該)

h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dāng)意(恰當(dāng),適合,合宜)

8犯法當(dāng)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dāng)?shù)?,人立而啼(?dāng)?shù)溃?/p>

10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人莫開(占據(jù)、把守)

11當(dāng)是時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ū厝唬囟ā⒁欢ǎ?/p>

1懷其璧,從徑道之(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規(guī)律)——《師說》

4于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xué)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wù)摚赌钆珛?赤壁懷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guī)律)‘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dǎo)、引導(dǎo))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yīng)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①攻打:大興師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頗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夢)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業(yè):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dān)負,承擔(dān))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p>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zé)。(虧欠,拖受)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guān)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chǎn)(原來,本來)

9故臣復(fù)取壁(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列)——《六國論》

11病故,物故(死亡)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探問,拜訪)——《出師表》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jǐn)(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zhuǎn)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一、表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zhàn)》)

3.與不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6.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辦”,2---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么樣”,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樣”,6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辦”、“把……怎么樣”、“拿……怎么辦”、“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么樣”、“怎么”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8.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xué)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昂我浴瓰椤?、“何……為”可譯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么”,“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dāng)于“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么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么呢”?!安灰唷酢弊g作“不是……嗎”?!安灰鄻泛酢弊g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jié)構(gòu)常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之戰(zhàn)》)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暗脽o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jié)構(gòu)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么”。例如: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15.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p>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jié)構(gòu)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9.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高考文言文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一、“以為”、“以……為”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dāng)。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dāng)于“用……做……”或“把……當(dāng)作……”。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家伙,把它當(dāng)作神怪。3.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dāng)作人質(zhì),才肯出兵。4.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把銅板當(dāng)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dāng)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6.(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chǎn)生的原因。由于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jié)構(gòu)大致有兩種情形。其一,“以”字當(dāng)“因為”講,“所以”相當(dāng)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衰敗滅亡的原因。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強暴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犯趙國的緣故,僅僅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呀。3.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這就是世上不能流傳(石鐘山命名)的緣故。其二,“以”字當(dāng)“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dāng)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jù)、工具等。如: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我知道怎樣抵御你的辦法了,我不說。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zé)和本分啊。6.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呂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據(jù),是老百姓。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教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三、“如……何”、“奈……何”、“若……何”古漢語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而這兩個詞經(jīng)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jié)構(gòu)?!叭绾危ㄈ艉危薄ⅰ澳魏巍?,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等。如: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jīng)·豳風(fēng)·伐柯》)——砍個斧柄怎么辦?沒有斧子砍不成。娶個妻子怎么辦?沒有媒人辦不成。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說:“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呢?”3.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來,沒有告辭,那么辦呢?”

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dāng)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用“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來對譯。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5.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回頭(看大家)說:“巫婆、三老不來回話,對這事怎么辦呢?”6.若先生與百姓何?(《國語·周語》)——對先生與百姓怎么樣?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作“怎么樣”。7.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jì)》)——樊噲問道:“現(xiàn)在的情況怎么樣?”8.“……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的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那怎么樣?”9.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此人是怎么樣的人呢?四、“何以……為”文言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昂我浴瓰椤庇矛F(xiàn)代漢語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匈奴還沒有消滅掉,要家做什么呢?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何以……為”形式的變化,主要有這樣幾種:(1)壓縮為“何以為”結(jié)構(gòu),意義不變。如:2.坐臥念之,何以為心?(《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對自己的舉止行為起居要自問,怎么對得起良心?(2)有時省去了“以”字,形成“何……為”式,這時,意義發(fā)生些變化,“何……為”可譯作“為什么……”或譯為“做(干)什么……”。如: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jì)》)——現(xiàn)在人家正處在宰割者的地位,我們處在被宰割的地位,還告辭做什么?4.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jì)》)——項王笑著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做什么呢?”5.(子魚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zhàn)為?(《子魚論戰(zhàn)》)——(子魚說)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說的辦,那就向敵人屈膝投降好啦,還打仗干什么呢?“何以……為”中的“何”字,有時換作“奚”、“惡”;“以”字有時換為“用”字,這樣便形成“奚以……為”、“何用……為”等形式,意義不變。如: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向南飛呢?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昂巍笔莿釉~“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昂巍小笨勺g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一樣,有什么功效呢?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滿足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么罪過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時變化,壓縮為“何有”,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的內(nèi)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敵人,瞧著力量去辦,我有什么舍不得(殺)呢?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于”字,或在后邊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的格式來對譯。如:6.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們?yōu)橹T侯的。那些遠世的國君,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7.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事理,對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難處呢?8.勞之不圖,報于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么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么呢?9.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xué)習(xí)而不滿足,教導(dǎo)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昂酢弊峙c前面的“不亦”呼應(yīng),構(gòu)成反問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孔子說:“學(xué)到了知識,再按一定的時間溫習(xí)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2.外內(nèi)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五蠹》)——(他們)在國內(nèi)外呼應(yīng)配合干壞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的敵人,不也是很危險嗎?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而彭祖是今天獨以長壽聞名于世,眾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嗎?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魚論戰(zhàn)》)——(利用敵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機會向他們發(fā)動進攻,豈不是很好嗎?5.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淝水之戰(zhàn)》)——如果秦軍從淝水岸邊稍向后撤,使晉軍得以渡過淝水與秦軍決一勝負,這豈不是很好嗎?七、“無乃……乎”“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dāng)于“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無乃……乎”的凝固結(jié)構(gòu),這一凝固結(jié)構(gòu)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對譯。如:1.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棲會稽》)——如今君王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到了這種地步才尋求有智謀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部隊(因長途行軍)筋疲力盡,鄭國又有了準(zhǔn)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3.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論語·雍也》)——在簡單的基礎(chǔ)上,再行簡單,恐怕是過于簡單了吧?有時“無乃……乎”中的“無”字換成“毋”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