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知識脈絡大全_第1頁
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知識脈絡大全_第2頁
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知識脈絡大全_第3頁
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知識脈絡大全_第4頁
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知識脈絡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衛(wèi)生檢驗綜合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是1985.9.6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十八號主席令公布的,自1986.7.1起施行。計量法中有關的條文有:第五條: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負責建立各種計量基準器具,作為統(tǒng)一全國量值的最高依據(jù)。第八條: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根據(jù)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準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經(jīng)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第二十二條:為社會提供公證數(shù)據(jù)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檢驗機構,必須經(jīng)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其計量檢定、測試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計量法實施細那么:1987年國家計量局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那么〞其中:第三十二條:為社會提供公證數(shù)據(jù)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檢驗機構,必須經(jīng)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計量認證。計量認證:本標準經(jīng)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于1990年7月20日批準,并自1990年11月1日起施行。衛(wèi)生部于1981年發(fā)布的《衛(wèi)生標準管理方法》第一條規(guī)定:衛(wèi)生標準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技術法規(guī),是進行預防性和經(jīng)常性衛(wèi)生監(jiān)督的重要依據(jù)。衛(wèi)生標準可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又分為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yè)標準。國家標準以“GB〞表示,國家推薦性標準以“GB/T〞表示;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以“WS〞表示,推薦性標準表示為“WS/T〞。衛(wèi)生標準制定狀況:建國后最早頒發(fā)的衛(wèi)生標準是在1953年;正式列入國家標準編號的第一個衛(wèi)生標準是1956年頒發(fā)的“工業(yè)企業(yè)設計暫行〞衛(wèi)生標準;到1996年底,我國已有衛(wèi)生國家標準1200項,到2004年止,與勞動衛(wèi)生標準配套的標準方法已有249多個;與環(huán)境衛(wèi)生標準配套的居民區(qū)大氣標準方法已有20多個;與食品衛(wèi)生標準配套的標準方法,其中理化檢驗方法已有70多個,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已有30多項。我國的衛(wèi)生標準由“全國衛(wèi)生標準技術委員會〞及其專業(yè)委員會負責制定和評審,又國家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局和衛(wèi)生部審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共79條本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傳染性非典性肺炎:〔簡稱為非典性肺炎,AP〕是指2002年11月起,我國局部地區(qū)發(fā)生的、主要以近距離空氣非沫和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肺炎,在家庭和醫(yī)院有顯著的聚集現(xiàn)象。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03年4月16日,在13個WHO網(wǎng)絡會議上宣布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是DNASARS的病毒,從而為SARS防止提供了依據(jù)。醫(yī)學分子生物學〔一〕、病毒的概念:病毒是一類體積微小、結構簡單、具有嚴格的寄生于活細胞的微小生物,它們具有以下幾種根本特征:1、病毒的根本結構是由核酸〔基因組〕與蛋白質(zhì)組成,由DNA或RNA組成核心,外有一蛋白外殼〔核殼〕,有些病毒在核殼外面另有一層脂蛋白組成的包膜包圍著。2、病毒只在活細胞中增殖,因為病毒缺乏完整細胞器等必要裝置,所以必須依賴宿主細胞提供高分子合成裝置和能量。3、病毒非常微小,無細胞結構,絕大多數(shù)不能用光學顯微鏡檢查,而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察見。第一節(jié)核酸根本知識:一、核酸化學:DNA是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縮寫。RNA與DNA差異在核糖2,位帶有一個羥基。DNA①DNA起儲存遺傳信息作用,并以核苷酸排列順序形式儲存遺傳信息。②由4種核苷酸組成DNA分子,由堿基互補維持DNA雙螺旋結構。③在動植物、細菌、真菌中都含有DNA,但在病毒中〔非細胞型微生物〕不一定含DNA。④DNA為長絲狀分子互相糾纏〔jiuchan〕,其溶液十分粘稠。⑤它對紫外線有最強的吸收,通常用260nm波長測DNA溶液濃度,它在近中性環(huán)境中帶負電核,DNA變性后OD值會升高。⑥因DNA不溶于乙醇,常用二倍量沉淀DNA⑦在變性溫度時,它的粘性突然降低。⑧淬火是為了保持DNA單鏈狀態(tài)。DNA變性后溶液慢慢冷卻,DNA會自動恢復雙螺旋結構。說法錯誤的:〔1〕DNA和RNA的化學結構堿基G與C通過2對氫鍵配對構成DNA分子說法錯誤的?!?〕與DNA分子相比,RNA分子難水解的看法也不對。〔3〕許多質(zhì)??稍谒拗髦g進行轉(zhuǎn)移的說法是不對的。形狀:〔1〕TRNA二級結構呈三草形?!?〕在細胞內(nèi)RNA分子中rRNA占比例最大?!?〕DNA二級結構中呈左手雙螺旋的是Z構象。DNA結構、性質(zhì):在真菌中網(wǎng)崎片段一般為100~200核苷酸。噬菌體核酸最常見的是雙鏈線狀DNA。反式作用因子具有的DNA識別或DNA結合域,主要有螺旋/轉(zhuǎn)折/螺旋〔T/H/T〕,鋅指結構,堿性-亮氨酸拉鏈〔bZIP〕,堿性-螺旋/環(huán)/螺旋〔bH/L/H〕。真核生物中的瑞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質(zhì)構成的。一般真核生物染色體上有5種主要的組蛋白,其中親和力最強的兩種是H3H4。二、DNA的復制和修復:〔1〕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DNA就合成一次,新DNA是按原DNA分子合成?!?〕DNA分子拆〔ca〕開成兩條鏈,依每一條單鏈合成一條新單鏈,成為半保存復制。〔3〕在合成DNA時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不是合成DNA的必要條件。〔4〕DNA多聚酶只能結合在一長段DNA單鏈的一小段局部雙鏈結構上,才能順利開始DNA合成?!?〕在DNA合成中單核苷酸分子必須順序以共價鏈連接在已形成核酸鏈3,末端的羥基上?!?〕在合成發(fā)生錯誤時,DNA多聚酶會切除錯誤核苷酸,在那個位置上重新加一個正確核苷酸?!?〕在人工合成DNA時,只加一種或兩種三磷酸單核苷酸,那么合成就會停止在缺失的核苷酸位置上。在大腸菌DNA損傷修復時填補缺口最重要的酶是DNA聚合酶Ⅰ。DNA三個終止密碼子分別是UAA、UAG、UGA。在大腸菌中DNA復制最主要的DNA聚合酶是DNA聚合酶Ⅲ。該酶的核心聚合酶中,具有3,-5,外切酶活性的亞基是ε亞基。在體內(nèi)染色DNA復制時必須有RNA引物。在哺〔bu〕乳動物細胞中負責合成線粒體DNA是DNA聚合酶r。RNA酶Tl可特異地作用于嘌呤核苷酸3,端磷酸并切割與相鄰核苷酸相連的磷酸二酯鍵。體內(nèi)DNA復制與體外PCR不同的是引發(fā)酶參與。與體內(nèi)DNA復制不相關酶是反轉(zhuǎn)錄酶。在細胞內(nèi)DNA合成正常進行是RecA蛋白,而RecA蛋白不具有蛋白酶活性。在大腸菌DNA聚合酶Ⅰklenow片段沒有5,-3,外切酶活性。DNA修復過程中尿嘧啶糖基酶系統(tǒng)不包括Sl核酸酶。在逆轉(zhuǎn)錄酶的RNAaseH活性是一般DNA聚合酶所不具備的。在逆轉(zhuǎn)錄酶的最終產(chǎn)物雙鏈DNA的長度較正鏈RNA稍長。三、轉(zhuǎn)錄:在生物體內(nèi),RNA合成過程稱為轉(zhuǎn)錄。它〔RNA〕是按照儲存在DNA上遺傳信息合成。合成RNA時DNA雙鏈也要解旋,解旋部位稱啟動子。去掉RNA分子5,末端的磷酸,不起合成酶功能的作用。在刺激點突變,改變某些基因功能與DNA向RNA轉(zhuǎn)移無直接關系〔?〕大腸菌的RNA聚合酶由5個亞基,其σ亞基有啟動子作用。利福平作用該酶〔聚合酶〕β亞基上。RNA聚合酶Ⅰ主要是轉(zhuǎn)錄rRNA〔構成核糖體骨架的是rRNA〕。Prt-mRNA內(nèi)含子的5,-末端一般是GU。RNA聚合酶Ⅱ主要是轉(zhuǎn)錄hnRNA。在真核基因啟動子近側(cè)序列元件中,對轉(zhuǎn)錄起點定位起關鍵作用的是TATA盒。放線菌素D能抑制DNA轉(zhuǎn)錄。編碼核糖體RNA的基因是一種中度重復序列的DNA序列。四、翻譯:在合成各種不同RNA中:tRNA具有搬運氨基酸功能。構成核糖體骨架的是rRNA。mRNA直接決定蛋白質(zhì)的結構。合成蛋白質(zhì)需4種核苷酸,排列組成遺傳信息,然后轉(zhuǎn)換成20種氨基酸,組成遺傳信息稱為翻譯。3個核苷酸排列順序代表一種氨基酸密碼,表示蛋白質(zhì)合成開始的密碼有一種。在細菌里,依靠rRNA和mRNA之間一段互補序列能發(fā)現(xiàn)蛋白質(zhì)合成開始的位置。在核糖體上,有兩個位置上暴露出mRNA〔直接決定蛋白質(zhì)的結構〕分子相鄰的兩個密碼子,當?shù)鞍踪|(zhì)合成進行到?jīng)]有攜帶任何一種氨基酸t(yī)RNA〔具有搬運功能〕與其對應,這說明合成蛋白質(zhì)結束,并已開始同一種蛋白質(zhì)分子的合成。合成蛋白質(zhì)后,決定其空間結構的是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排列順序確定后,就能自動折疊卷曲成一定的空間形狀。在原核生物核糖體是由16SrRNA、23SrRNA、5SrRNA組成,在真核生物核糖體的五種主要的組蛋白中,H1在進化中最不保守。五、基因表達調(diào)空:〔1〕氯霉素可與核糖體50S亞基結合并抑制蛋白質(zhì)合成?!?〕在基因5,上游基因內(nèi)或其3,下游序列中存在,能提高同一條DNA鏈上靶基因轉(zhuǎn)錄速率的遺傳控制元件是增強子?!?〕乳糖操縱〔zong〕子中結構基因是LacA、LacY、LacZ。六、遺傳重組:轉(zhuǎn)座子的功能有〔1〕促進染色體重排,〔2〕促進基因重復,〔3〕促進基因擴增,〔4〕造成缺失突變。在大腸遺傳重組中,同源重組需RecA蛋白質(zhì)。第二節(jié)實驗技術:一、核酸提取、純化、濃縮eq\o\ac(○,1)用煮沸法從表達內(nèi)切酶A的大腸菌小量制備質(zhì)粒時不能省略酚-氯仿抽提。eq\o\ac(○,2)用煮沸法制備質(zhì)粒所用溶菌酶液是用TrisCL配制的。eq\o\ac(○,3)用乙醇沉淀溶于SDS中RNA時,要防止用乙酸鉀。eq\o\ac(○,4)小量制備DNA時不被限制酶切開,應用酚-氯仿抽提。eq\o\ac(○,5)用異丙醇沉淀核酸與用乙醇相比,最明顯優(yōu)點是可減少溶液體積。1、質(zhì)粒DNA提?。涸谟脡A裂解法少量提取質(zhì)粒DNA時,在緩沖液〔Ⅰ液〕中不含SDS。多數(shù)質(zhì)粒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環(huán)狀鏈DNA。質(zhì)粒DNA純化方法有:eq\o\ac(○,1)離子交換分析;eq\o\ac(○,2)聚乙二醇分級沉淀;eq\o\ac(○,3)二凝膠過濾層析;eq\o\ac(○,4)氯化銫〔se〕-溴化乙錠梯度平衡離心。質(zhì)粒具備有復制起點、抗生素抗性基因、有多種限制酶的單一切點、有較高的拷貝數(shù)。2、NA凝膠電泳: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在凝膠電泳中分辨率達最大,其電壓不應超過5V/cm。在電泳中不同構象DNA泳動率通常是:超螺旋>線性>切口環(huán)狀。二、PCR擴增技術:PCR反響中變性、延伸溫度通常是:95℃、72℃。引物的Tm值估算每個A或T加在PCR反響中每一種dNTP的濃度通常是200umol/L,在PCR反響中經(jīng)n次循環(huán)后理論上,DNA鏈的擴增數(shù)目是2n倍。在PCR反響中引物只與靶序列的相應局部結合的說法是錯誤的。再此〔PCR擴增技術〕反響中礦物油不是必需的,用于擴增未知序列的PCR是反向PCR。不對稱PCR法專用于制備單鏈DNA的擴增。在PCR反響DNA堿基錯配率較高,原因是TaqDNA聚合酶缺乏3,-5,外切酶活性。PCR反響中的引物是DNA。反響體系中Taq酶過多及引物過多都可引起非靶序列擴增。三、寡核苷酸探針合成、放射標記、雜交標記合成寡核苷酸時dNTP的濃度不應低于1umol/L。探針是一段帶標記的單鏈DNA,雙鏈DNA,cDNA,單鏈RNA。雜交液的成分與雜交溫度間的關系正確的選項是甲酰胺42℃,水68標記探針的最有效簡單方法是體外轉(zhuǎn)錄法。標記雙鏈DNA的3,端時,常用T4噬菌體DNA聚合酶,而不是大腸菌DNA聚合酶Ⅰklenow片段,主要是因為3,-5,外切酶活性高。Westernblotting所用探針一般是Ab。Southenblotting一般是用于DNA分子的雜交技術。在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根底之上又開展了一系列檢測DNA和RNA的技術,如Southenblotting、Westernblotting、Dotblotting和菌落雜交。大腸菌的DNA聚合酶Ⅰ用在切口平移法標記DNA。在20℃~25℃將外源性質(zhì)粒導入細菌中稱為轉(zhuǎn)化。外源性重組質(zhì)粒與感受態(tài)細菌混在一起,一般在42℃作短暫的熱刺激。c四、基因克隆載體:柯(ke)斯質(zhì)粒載體具有噬菌體特性,能通過溶菌周期,形成子代噬菌體顆粒的說法是不對的。五、DNA序列測定:與Sanger雙脫氧鏈終止DNA測序法相比,Maxam-Gilbert法所測序列為原DNA分子,這是其特點。六、克隆子DNA定點誘變:Mu噬菌體DNA轉(zhuǎn)座成分不含末端反向重復序列。改變蛋白質(zhì)密碼序列的個別密碼子最好采用寡核苷酸介導誘變。七、研究DNA與蛋白質(zhì)的方法:〔1〕凝膠阻滯試驗〔2〕DhAsel足跡試驗、〔3〕甲基化干擾試驗、〔4〕體內(nèi)足跡試驗都是研究DNA與蛋白質(zhì)作用的方法。第四章免疫血清學知識第一節(jié):血清學:一、根底知識:1、Ag-Ab反響結合力:有4種力致使Ag-Ab結合,其中一以靜電引力為最重要。2、Ag-Ab反響特點〔1〕特異性、〔2〕階段性〔兩個階段〕、〔3〕可逆性、〔5〕比例性〔Ag與Ab結合比例以3:2為最正確〕〔Ag=3,Ab=2〕。3、影響Ag-Ab反響的因素:〔1〕溫度〔多數(shù)情況下反響適宜溫度為37℃〕、〔2〕PH值〔一般反響適宜〔3〕電解質(zhì)〔多用0.85%鹽水〕。當溫度升高反響加快,電解質(zhì)濃度加大時反響敏感性升高,無電解質(zhì)時Ag與Ab根本上不反響。參加反響的Ag也有影響,Ag濃度超出適宜量使反響的敏感性下降,過量的Ab會使反響出現(xiàn)前滯現(xiàn)象?!?〕血清交叉反響:出現(xiàn)血清交叉反響是說明有共同抗原存在。二、血清檢驗技術:1、血清凝集反響:采用顆粒狀Ag〔死菌或活菌,多用死菌〕進行的血清反響。①玻片凝集是其中一種,有許多優(yōu)點,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報告結果快,多用于快速診斷。②試管凝集是最多用的一種方法,從溫箱中放24小時后取出反響管在室溫放2個少時再判定為宜,判定凝集滴度以凝集程度為〔++〕而定。③協(xié)同凝集用SPA〔葡萄球菌A蛋白〕與IgG的Fc結合后進行的凝集反響。SPA與IgG結合具有種屬性,〔容〕易與兔血清中的IgG結合。用此試驗主要查Ag。2、抗球蛋白試驗:是用檢查不完全Ab〔半Ab〕,在試驗中所用第二Ab是雙價抗體。根本方法是以試管凝集試驗為根底。3、沉淀反響:其中包括①環(huán)狀反響、②絮狀反響、③瓊脂擴散反響等。沉淀反響是用可溶性Ag。Ag-Ab沉淀反響用的電泳是瓊脂電泳和對流電泳。環(huán)狀沉淀反響的沉淀環(huán)是在Ag與Ab兩液面交界處形成,判定時間是3~7分鐘〔環(huán)狀沉淀反響〕。用瓊脂擴散反響做Ag分析時,其反響溫度在4℃~6℃下進行為宜,一般是72小時后判定結果。用其進行診斷時多在18℃~22℃4、電泳:用電泳做診斷多為瓊脂電泳和對流電泳。這類電泳反響本質(zhì)屬于Ag-Ab沉淀反響。5、CFT〔補體〕:參與CFT有兩個反響系統(tǒng)5種成分參加。其中補體〔CFT用的補體是豚tun鼠血清中補體〕是此反響的紐帶。它〔CFT〕與兩個系統(tǒng)的結合是非特異性的。在CFT中用豚鼠血清中補體,常用滅活溫度是56℃CFT又分為①溫CFT、②冷CFT。溫CFT:是指反響溫度37℃30分鐘,主要是查IgG類Ab冷CFT:是在4℃~6℃〔瓊脂擴散反響做Ag分析時溫度也是4℃~6℃〕進行此反響多用于查此外,補體〔CFT〕還參與溶血反響和溶菌反響。第二節(jié)免疫學根底:抗原〔Ag〕:Ag是指能夠刺激機體產(chǎn)生免疫應答〔產(chǎn)生Ab、細胞免疫等〕物質(zhì)。完全Ag是指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響原性的物質(zhì),而只有反響原性無免疫原性的物質(zhì)稱為半抗原。決定Ag特異性的最小化學亞單位稱為決定基〔蔟cu〕,又稱為表位。依其與胸腺的關系又分Ti抗原和TD抗原。Ti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IgM抗體,TD抗原產(chǎn)生需有T細胞輔助。蛋白質(zhì)是抗原性最強的物質(zhì),其次是多糖、核酸、類脂是抗原性最弱物質(zhì)。人類血型抗原有A和B抗原,它們〔A抗原和B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A和抗B抗體。人類血型抗原是同種異型抗原〔同一種屬不同個體間的遺傳標記不同〕。器官移植所產(chǎn)生的排異反響。也是因同種異型抗原所致。佐劑在免疫中常常采用,它主要的機制是增強機體對Ag的免疫應答。抗體〔Ab〕:Ag物質(zhì)刺激機體產(chǎn)生Ab,Ab本質(zhì)是Ig〔免疫球蛋白〕。Ig〔免疫球蛋白〕分為五大類:IgG、IgM、IgA、IgE、IgD。Ig〔免疫球蛋白〕的根本結構是:四條肽鏈〔2條輕鏈-L鏈,2條重鏈-H鏈〕,由雙流鍵連接。L鏈〔輕鏈〕:可分為可變局部〔V〕和恒定局部〔C〕,即V〔可變局部〕L〔輕鏈〕+C〔恒定局部〕L〔輕鏈〕即VL+CL。H鏈〔重鏈〕:也分可變局部〔V〕和恒定局部〔C〕,即VH+CH,但CH〔恒定局部、重鏈〕局部又分為CH1、CH2、CH3。IgM和IgE還有CH4局部。CH1與CH2區(qū)之間為絞鏈區(qū)。如果用木瓜酶水解后,將IgG水解2Fab和Fc。Fab是Ig與Ag結合部位,F(xiàn)c是可結晶局部。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分為F(ab,)2和Fc局部,F(xiàn)(ab,)2是2個Fab連在一起的局部。Ig〔免疫球蛋白〕的分類是根據(jù)H鏈〔重鏈〕結構特點,主要依Fc局部〔CH〕。Ig同種型是指H鏈所具有的特性。Ig〔免疫球蛋白〕分型是依據(jù)L鏈〔輕鏈〕結構特點,可分為κ和λ型。Ig的Fc段局部可與某些細胞的Fc受體結合,如巨噬細胞。F(ab,)2局部是與Ag結合部,VH〔重鏈〕+VL〔V可變局部L輕鏈〕是F(ab,)2中的高變區(qū),直接與Ag能結合的部位。人類5種Ig〔免疫球蛋白〕各具特色:IgG-血清中含量最高;IgM-分子量最大;IgG:①在血清中含量最高;②它還是唯一能通過人類胎盤的;③IgG是抗感染的主要Ig(IgG抗病毒抗體);eq\o\ac(○,4)結合補體;eq\o\ac(○,5)起到條理作用;eq\o\ac(○,6)結合SPA〔葡萄球菌A蛋白〕;eq\o\ac(○,7)起到沉淀反響;eq\o\ac(○,8)中和反響;eq\o\ac(○,9)溶解細菌。eq\o\ac(○,10)H抗原主要刺激機體產(chǎn)生IgG類抗體;eq\o\ac(○,11)肥達試驗IgG類H抗體出現(xiàn)較晚;eq\o\ac(○,12)IgG是人血清中的主要抗體eq\o\ac(○,13)IgG是固定補體IgM、①分子量最大;②早期多為IgM〔IgM早期診斷〕;③IgM是種屬發(fā)育過程中最原始的Ig〔早期出現(xiàn)抗體的是IgM〕;④IgM有很高的結合價和凝集能力。⑤IgM是動物機體在受到初次抗原刺激后最早產(chǎn)生的一種抗體球蛋白。eq\o\ac(○,6)()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IgM類抗體。eq\o\ac(○,8)肥達試驗IgM類()抗體出現(xiàn)較早。eq\o\ac(○,9)IgM是感染早期出現(xiàn)的抗體IgA、①有分泌型存在;②局部Ab;③IgA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④IgA對大腸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⑤其含量僅次于IgG。⑥呼吸系統(tǒng)的非特異性防御機制機械物理性防御富含IgAIgE、①與肥大細胞膜上Fc受體結合〔結合肥大細胞〕;②是血清中含量最少的一類Ig;IgD。①在血清中含量很少;②因其性質(zhì)很不穩(wěn)定、半衰期很短,所以對其了解尚少。補體〔C〕:補體是存在于人和動物血清中,即可參加特異免疫又可參與非特異免疫作用的大分子物質(zhì)。它有9種成分,11種蛋白組成。9種成分是:C1〕、C2C3補體系統(tǒng)包括補體及D、P、B等因子組成,約有20種成分。補體的激活有兩個途徑:〔1〕傳統(tǒng)途徑〔第一途徑〕和旁路〔第二途徑〕。傳統(tǒng)途徑〔第一途徑〕:可被Ag-Ab免疫復合物〔IC〕活化?;罨樞蚴牵篊1、C4、C2、C3、C5C6免疫系統(tǒng):1、免疫組織器官:〔1〕中樞:骨髓、胸腺、法氏囊〔禽類〕;〔2〕周圍器官:脾臟、淋巴結、皮膚免疫系統(tǒng)、黏膜免疫系統(tǒng)。2、免疫細胞:干細胞系、淋巴細胞系〔TH、TC、TS、TDH、BC、漿細胞等〕、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NK細胞等。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產(chǎn)生IL-l。3、免疫分子:TCR、BCR、CD、MHC、Ig、補體、細胞因子〔IL-l、IL-2〕五、各免疫細胞特點:1、T細胞:是由一群細胞組成。T細胞定位于淋巴結副皮質(zhì)區(qū)??煞謳兹?,其中TH細胞是很重要的免疫細胞,CD+4可被PHA、ConA、PWM、花生凝集素刺激活化進行有絲分裂,幫助產(chǎn)生Ab,司管細胞免疫。TS細胞是抑制細胞,CD+8參加免疫調(diào)節(jié)。TC是細胞毒細胞。TH是成熟需要胸腺加工處理。2、B細胞:B淋巴細胞主管體液免疫細胞。外表有抗原抗體受體〔SmIg〕。B細胞成熟骨髓中〔相當于禽類法氏囊〕。未成熟的B細胞最初可查到Ig的u鏈,活化B細胞可衍〔yan〕變成漿細胞,漿細胞能產(chǎn)生Ab和分泌Ab。PWM是可以刺激B細胞有絲分裂。人類外周血中T細胞和B細胞之比為2:1。3、單核類細胞:無Ag受體,但能處理Ag,加工Ag,并向T細胞遞呈Ag。六、過敏反響〔變態(tài)反響〕:國際公認的過敏反響〔變態(tài)反響〕是四個型:Ⅰ型〔速發(fā)型〕、Ⅱ型〔溶細胞型〕、Ⅲ型〔免疫復合物或血管炎型〕Ⅳ型〔遲發(fā)型〕。Ⅰ型〔速發(fā)型〕:是由IgE抗體所致,IgE與肥大細胞的IgE的Fc受體結合產(chǎn)生一系列變化,出現(xiàn)Ⅰ型過敏。如青霉素過敏〔皮內(nèi)注射過敏原〕,患有慢性寄生蟲感染患者。IgE抗體升高顯著。Ⅱ型〔溶細胞型〕、Ⅲ型〔免疫復合物或血管炎型〕:過敏系由IgM、IgG抗體及補體等參與介導。Ⅳ型〔遲發(fā)型〕:過敏反響是由T細胞中TDTH細胞釋放淋巴因子所致。如結核菌素過敏試驗〔皮內(nèi)注射過敏原〕七、毒素變成類毒素:使毒素的毒力減弱,病理作用減弱,但免疫原性仍保存。第五章病毒及立克次體檢驗第一節(jié):病毒檢驗:一、病毒學總論:〔一〕、病毒的特點:病毒屬于微生物界,其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特性如下: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而其它微生物,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那么都同時含有兩種核酸。2、病毒通過基因組復制和表達產(chǎn)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zhì),隨后裝配完整的病毒粒子。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統(tǒng),不具備其他生物“產(chǎn)能〞所需的遺傳信息,因此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酶類和產(chǎn)能機構,并借助宿主細胞的生物合成機構復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編碼的蛋白質(zhì),乃至直接利用細胞成分。4、某些RNA病毒的RNA經(jīng)反轉(zhuǎn)錄合成互補DNA〔cDNA〕,與細胞基因組整合,并隨細胞DNA復制而增殖,即所謂的DNA前病毒。5、病毒沒有細胞壁,也不進行蛋白質(zhì)、糖和脂類的代謝活動,因此對于干擾微生物的這些代謝過程而影響微生物結構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顯的抵抗力。一個簡單的病毒粒子,實質(zhì)上只是一團遺傳物質(zhì)〔DNA或RNA〕和它外圍的一層蛋白外殼。這層蛋白外殼就是衣殼,衣殼和核酸一起總稱為核衣殼。病毒不含氨基酸,這是病毒與其他微生物,包括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等又一明顯區(qū)別?!捕场⒉《镜姆诸惡兔翰《镜姆诸愊到y(tǒng)采用目、科、亞科、屬和種的等級制度。屬名應是一個以“virus〞結尾的單詞;亞科“virinae〞;科“viridae〞;目“virales〞結尾的單詞。動物病毒“種〞的名稱大多引用其所引起疾病的名稱,后加“病毒〞,獸醫(yī)學上那么常再加上宿主〔動物的名稱〕種類,也有的在病名前再加最初發(fā)現(xiàn)該病毒的地名。毒珠名稱至少應能反映該毒珠的別離地點和時間以及該毒珠的類別。根據(jù)其病毒核酸組成還可以將病毒分成DNA病毒和RNA病毒。RNA病毒可分為〔1〕正鏈RNA病毒;〔2〕負鏈RNA病毒,正鏈RNA病毒可以直接呈現(xiàn)mRNA的作用,同時又是合成互補鏈的模板;一般情況下,正鏈RNA病毒的基因組RNA具有感染性。負鏈RNA病毒不能直接呈現(xiàn)mRNA的作用,即不能直接指導合成互補鏈?!踩?、病毒的增殖:病毒缺乏自身增殖所需的完整酶系統(tǒng),增殖時必須依靠宿主細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質(zhì),甚至直接利用宿主細胞的某些成分,這就決定了病毒在細胞內(nèi)專性寄生的特性。病毒的增殖過程大致可以分為:〔1〕吸附與侵入、〔2〕脫殼、〔3〕病毒成分的合成及裝配、〔4〕釋放等4個主要階段。二、病毒學技術:〔一〕病毒的培養(yǎng):〔1〕實驗動物、〔2〕雞胚、〔3〕體外培養(yǎng)的器官、〔4〕細胞,這4種都可以作為人工增殖病毒的根本工具。而大量病毒的,又是病毒學實驗研究以及制備疫苗和特異性診斷試劑的先決條件。1、組織培養(yǎng):病毒在細胞內(nèi)的增殖及其對細胞的作用,可以根據(jù)細胞病變、細胞培養(yǎng)物內(nèi)出現(xiàn)血凝素或其他病毒抗原、紅細胞吸附現(xiàn)象以及通過“指示病毒〞的干擾等方法加以識別。組織培養(yǎng)用的玻璃器皿要用〔硫酸、重酪lao酸鉀〕。常用于組織培養(yǎng)的人工綜合營養(yǎng)液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糖類、無機鹽、維生素、輔助生長因子等。常用的人工綜合營養(yǎng)液為:MEM和RPM1640。用人工綜合營養(yǎng)液配制細胞生長液時需要參加eq\o\ac(○,1)適量血清和谷氨酰胺溶液,eq\o\ac(○,2)還需要參加規(guī)定量的抗生素溶液防止細菌污染,eq\o\ac(○,3)參加碳酸氫鈉溶液修正PH,eq\o\ac(○,4)根據(jù)情況還可參加HEPES溶液可使生長液具有較強的PH緩沖能力。能使組織和成片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的化學制劑為胰蛋白酶和EDTA,EDTA使用液又可稱之為Versen溶液,其分散細胞的作用原理是EDTA可以結合鈣、鎂離子,使組織細胞分散。動物血清中具有細胞生長所必須的各種營養(yǎng)因子,它能促進細胞的貼壁和生長,且有很強的酸堿緩沖能力。細胞培養(yǎng)液在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可分為〔1〕細胞生長液〔2〕細胞維持液兩種。細胞生長液:是使細胞發(fā)育增殖的液體,因此要求營養(yǎng)條件豐厚;細胞維持液:用于延緩細胞代謝,從而延長細胞的存活時間,以利于實驗的進行。這兩種液體成分的主要區(qū)別是血清含量不同。細胞生長適宜的PH范圍是PH7.2~7.6。細胞培養(yǎng)技術全過程的關鍵是防止污染。2、細胞株的保存是組織培養(yǎng)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二甲基亞砜是細胞低溫保存的良好的保護劑,含10%二甲基亞砜的血清可以作為懸浮細胞的液體在液氮中保存細胞。3、病毒學上常用的細胞類型可分為〔1〕原代細胞、〔2〕二倍體細胞、〔3〕傳代細胞,三大類,原代細胞培養(yǎng)和傳代細胞培養(yǎng)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細胞是否能在體外無限傳代。4、細胞的純化:細胞的純化可以用細胞克隆技術。克隆是指用無性繁殖方法產(chǎn)生的一組遺傳上相同的細胞和生物群體的過程?!捕?、病毒病的常規(guī)實驗室診斷:1、病毒的別離和鑒定:〔P219〕病毒對細胞的感染性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和特異性,因此用組織培養(yǎng)細胞接種病毒必須首先選擇敏感細胞?!?〕病毒增殖的判定:〔略〕〔2〕細胞病變〔CPE〕:大局部病毒在敏感細胞系均可出現(xiàn)CPE〔細胞病變〕,CPE〔細胞病變〕可以表現(xiàn)為嚴重的細胞破壞、細胞腫大、顆粒增多、細胞融合成合胞體或無明顯的細胞變化等。CPE〔細胞病變〕經(jīng)常具有病毒“種〞的特性,因此常常作為病毒堅決依據(jù)?!?〕病毒蝕(shi)斑技術〔又稱空斑〕:病毒蝕(shi)斑是指病毒在已長成的單層細胞上形成的局限性病灶,主要用于病毒的純化或病毒懸液中感染病毒含量的測定?!灿貌《疚g斑技術測定含量-病毒純化或病毒懸液中感染的病毒〕〔4〕病毒感染力的滴定:有兩種,一種方法是用實驗動物測定LD50(半數(shù)致死量);另一種方法是在組織細胞上測定TCID50〔半數(shù)細胞培養(yǎng)物感染量?!?〕病毒的保存:別離或鑒定后的病毒經(jīng)過冷凍枯燥后可以長期保存。2、免疫-血清學實驗:免疫-血清學實驗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進行的,主要用于兩個目的:從病料獲得病毒株后,應用的抗病毒血清或單克隆抗體進行免疫-血清學試驗,鑒定病毒的種類乃至型別;②由發(fā)病動物采集血清標本,應用全病毒或特異性病毒抗原,測定發(fā)病動物體液中的特異性抗體,或進一步比擬發(fā)病動物的急性發(fā)病期和恢復期血清中的抗體效價,了解病毒性抗體是否有明顯的增長,從而判定病毒感染的存在?!?〕中和試驗:動物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在體內(nèi)產(chǎn)生抗體,如果該抗體能與相應的病毒粒子特異性地結合,使后者喪失感染力,這種抗體就成為中和抗體。應用的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測知患者體內(nèi)中和抗體的存在及其效價;用的抗病毒血清或中和性單克隆抗體,也可以進行病毒的鑒定,因此中和試驗也常用于新別離病毒株的鑒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許多病毒能夠凝集某些種類動物的紅細胞,病毒凝集的紅細胞種類隨病毒種類的不同而不同。血凝反響可被特異性抗體所抑制,因此血凝抑制試驗可以應用于:①應用于標準病毒懸液測定血清中的相應抗體;②應用于特異性抗體鑒定新別離的病毒。用枸櫞酸鈉配置的阿氏液具有抗紅細胞凝集作用,用于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中配置紅細胞懸掖。同一患者急性發(fā)病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相距2~3周〕的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說明本次發(fā)病是由所測抗體相應病毒引起的。〔3〕補體結合試驗:一個抗體分子與抗原結合后,可以導致數(shù)百個補體分子的激活,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所以補體結合試驗是一個比擬敏感的方法,一般用于人及動物血清中特異性抗體的定量檢測〔補體結合試驗〕,也常用于新別離病毒的鑒定。〔4〕免疫熒光技術:將抗原或抗體標記上熒光素,再進行抗原-抗體反響,出現(xiàn)熒光就說明標記物的存在,同時也反映了抗原或抗體的存在。免疫熒光技術具有抗原-抗體反響的特異性和染色技術的快速性,并可在細胞水平上進行抗原定位,故在病毒學研究和病毒病的診斷中都是一種應用很廣的方法。熒光抗體染色技術包括〔1〕直接法、〔2〕間接法、〔3〕補體法、〔4〕SPA(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熒光法。〔5〕酶免疫技術:以酶作為標記物,通過化學方法將其與抗原或抗體共價結合,形成酶標記物,可與被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響,形成酶標記免疫復合物。制備酶結合物的方法很多,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有過碘酸鹽法和戊二醛法。酶免疫測定試驗包括:①間接法〔測抗體〕、②雙抗體夾心法〔測抗原〕、③IgM捕獲ELISA〔酶鏈免疫吸附實驗〕、④競爭法。IgM是動物機體在受到初次抗原刺激后最早產(chǎn)生的一種抗體球蛋白,因此IgM捕獲ELISA常應用于多種病毒病的早期診斷??箄鏈抗體特異性結合IgM,可以應用于IgM捕獲ELISA。IgG是主要的抗病毒抗體,在第二次抗原刺激時,由于免疫回憶,發(fā)生迅速的加強反響IgG量顯著增高〔分子量大〕。在病毒病的診斷中,也常將這一原理用于判斷病毒病的感染狀況,但常常需要采集恢復期和急性期雙份血清進行抗體效價的比擬如IgG水平4倍或4倍以上增加具有血清學診斷意義。〔6〕膠體金免疫檢測技術:膠體金免疫檢測技術是以膠體金為載體吸附抗體和抗原,完成檢測特異性抗原或抗體的。膠體金免疫檢測技術優(yōu)于ELISA〔酶鏈免疫吸附實驗〕法和免疫熒光法的最主要一點是肉眼直接判定結果?!部偨Y:膠體金免疫檢測技術就是直接用肉眼可以觀察結果〕。3、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學診斷:分子生物學診斷的特異性取決于核酸序列的特異性,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學診斷,包括對病毒核酸和蛋白質(zhì)的測定。PCR〔全稱是聚合酶鏈反響〕,是在引物、摸板DNA和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條件下依賴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響。由于引物是按照與擴增區(qū)段兩端序列彼此互補的原那么設計的,因此每一條新生鏈的合成都是從引物的退火結合位點開始,并沿著相反鏈延伸。因此,PCR〔聚合酶鏈反響〕的特異性是由人工合成的一對寡核苷酸引物所決定的。PCR〔聚合酶鏈反響〕可以在數(shù)小時內(nèi)對僅有的幾個拷貝的基因放大數(shù)百萬倍,使PCR〔聚合酶鏈反響〕擴增結果在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形成明顯可見的DNA帶。溴化乙錠〔EB〕可以插入核酸分子之間并在紫外線下放射熒光,因此可以作為核酸分子電泳的指示劑?!埠怂岱肿与娪镜闹甘緞┯娩寤义V-EB〕?!?〕RT-PCR(聚合酶鏈反響)技術: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以RNA為摸板合成cDNA,所以不能對RNA病毒核酸進行直接PCR〔聚合酶鏈反響〕。首先必須提取病毒RNA。提取病毒RNA時,要注意防止RNA酶對病毒RNA的降解作用。為此,所用的試劑和用品均需要進行無Rnase處理,〔Rnas必須使用無熱原質(zhì)水制備〕如參加RNA酶抑制劑或高壓滅菌。參加反轉(zhuǎn)錄酶經(jīng)過逆轉(zhuǎn)錄反響合成與病毒RNA互補的DNA(cDNA),然后才能進行PCR〔聚合酶鏈反響〕,這就是所謂的RT-PCR〔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響〕。目前常用的逆轉(zhuǎn)錄酶〔RT-PCR〕包括MMV和AMV。RT-PCR〔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響〕反響的特異性取決于模板和引物,引物序列必須是被檢病毒特異的,原那么上要求引物3,端堿基與模板一定要配對,對引物5,末端的堿基并沒有嚴格的限制,只要與模板DNA結合的引物長度足夠,其5,末端堿基可以不與模板DNA匹配而呈游離狀態(tài),因此對引物5,末端可以進行自由修飾。PCR〔聚合酶鏈反響〕反響中,引物1又稱Watson引物,是與模板正鏈互補的寡核苷酸鏈?!?〕核酸雜交檢測技術:雜交的根本原理是帶互補序列的單鏈核苷酸相遇時,會退火形成雙鏈?!坝糜谠\斷目的〞雜交雙方是序列的病毒探針和待測樣品中的病毒核酸,如果是陽性結果說明病毒感染的存在。在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根底之上又開展了一系列檢測DNA和RNA的技術,如Southrnblotting、Westernblotting、Ditblotting和菌落雜交。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也可簡稱為PAGE〔PAGE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測雜交〕DNA限制性內(nèi)切酶可以識別雙鏈DNA分子中的某種特定核苷酸序列。利用不同的內(nèi)切酶切割病毒DNA,依據(jù)切割后的片段在凝膠電泳中泳動速率不同所形成的電泳帶型做出診斷?!?〕病毒病的免疫預防:決定疫苗免疫效果的關鍵因素是疫苗本身的質(zhì)量。目前普遍應用的病毒疫苗主要分為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類。弱毒〔活〕疫苗分解成〔弱毒疫苗、弱活疫苗〕。近年來隨著分子病毒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相繼研究出了〔1〕亞單位疫苗、〔2〕基因工程疫苗、〔3〕活載體疫苗、〔4〕分子疫苗。三、病毒學各論:〔一〕、蟲媒病毒:蟲媒病毒是由媒介昆蟲作為病毒的傳遞者的一類病毒,由蟲媒病毒引起的疾病即為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新疆出血熱、登革熱、黑熱病等。〔二〕、亞病毒:〔類病毒和阮病毒等總稱〕類病毒沒有外殼蛋白,對各種有機溶劑有抵抗力,說明也沒有脂質(zhì)外膜,只是一個裸luo露的RNA分子,類病毒只出現(xiàn)于植物。在人和動物中存在著一類被稱為亞急性海綿樣腦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如瘋牛病。瘋牛病能夠通過食物鏈傳染給人。研究證明,這種奇特疾病的病原,即不是病毒,也不是類病毒,大體上是由蛋白質(zhì)組成,目前稱之為阮病毒。〔總結:病毒-亞急性海綿樣腦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如瘋牛病〕〔三〕、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屬于蟲媒病毒〕病原學: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科能夠致人疾病的病毒有登革熱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腦炎病毒。由于1924年乙型腦炎病毒首先證實于日本,故也稱其為日本乙型腦炎。C6/36細胞適合于乙型腦炎病毒的別離和培養(yǎng)。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與傳染原:由蚊為媒介而傳播,引起人畜感染的主要媒介可能是三帶啄庫蚊,其他庫蚊也有可能?!?〕傳染途徑: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豬是傳播乙型腦炎病毒〔乙腦病毒〕的主要動物宿主。乙型腦炎病毒通過蚊-豬-蚊的循環(huán)維持自身的存在?!?〕人群易感性:除人、馬和豬外,通常不呈現(xiàn)臨床病癥。臨床表現(xiàn):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急性傳染病,以高熱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經(jīng)病癥為特征。預防:疫苗預防注射?!菜摹场⒌歉餆岷偷歉锍鲅獰岵《荆骸驳歉餆帷狣H、登革出血熱病毒—DHF〕DH/DHF〔屬于蟲媒病毒〕病原學:登革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含單股正鏈RNA。登革熱〔DH〕和登革出血熱〔DHF〕是由4個血清型病毒引起的兩種不同臨床類型的急性傳染病。C6/36細胞可用于登革病毒別離和培養(yǎng)。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與傳染原:中國DH/DHF的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wen伊蚊,這些蚊種主要生活在家庭儲水容器中?!?〕傳染途徑:登革熱存在城市型〔人-蚊-人循環(huán)〕、叢林型〔猴-蚊-猴循環(huán)〕兩種疫源地。中國主要為人-蚊-人循環(huán)?!?〕人群易感性:DH/DHF主要發(fā)生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中國從嬰兒到老人均可發(fā)病,以兒童和青壯年患病率較高。臨床表現(xiàn):潛伏期:一般為5~8天。登革熱主要以高熱、頭痛、肌肉和關節(jié)痛為主,與登革熱的主要區(qū)別是有無嚴重出血。DSS〔登革休克綜合征〕是DH/DHF的嚴重形式,其含義是登革休克綜合征。主要診斷依據(jù)為出血、休克、口唇發(fā)紺和血壓低或測不到?!策@些病癥是登革休克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DHF/DSS的診斷限定了嚴格的標準。有四種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高熱、出血、肝腫大和循環(huán)衰竭。WHO根據(jù)疾病的嚴重程度把DHF/DSS〔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征〕分為四個等級:Ⅰ級和Ⅱ級表現(xiàn)為DHF〔登革出血熱〕輕型,Ⅲ級和Ⅳ級表現(xiàn)為更嚴重的形式—DSS的〔登革休克綜合征〕4、預防:防蚊滅蚊。傳染源的管理?!参濉场⒘餍行猿鲅獰岵《荆骸矊儆谙x媒病毒〕1、病原學: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屬于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基因為負鏈分節(jié)段RNA。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流行性出血熱主要有2種類型:HTNV型〔野鼠型〕和SEOV型〔家鼠型〕。Vero-E6細胞適合于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別離和培養(yǎng)。2、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與傳染原:在我國流行性出血熱主要傳染源和病毒宿主為嚙nie齒動物〔黑線姬鼠和褐家鼠〕。嚙nie-咬如蟲咬嚙?!?〕傳染途徑:接觸帶病毒的宿主動物及其排泄物可以造成感染?!?〕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3、臨床表現(xiàn):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有三大特征:發(fā)熱、出血和腎損害。流行性出血熱主要以腎臟損害為特征,故又稱之為腎綜合征出血熱。預防:〔1〕防鼠滅鼠?!?〕接種疫苗:目前我國所使用的流行性出血熱的疫苗是細胞培養(yǎng)滅活疫苗,可以分為3種類型〔家鼠型、野鼠型、家鼠、野鼠雙價混合苗〕經(jīng)過近幾年的應用已證明在預防流行性出血熱方面有效?!?〕講究衛(wèi)生。診斷:流行性出血熱對于明確疫源地類型、選擇所用疫苗的種類、指導防治策略等都非常重要。目前流行性出血熱的分型診斷方法有多種,包括〔1〕免疫熒光法、〔2〕單抗分型、〔3〕RT-PCR〔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響〕、〔4〕ELISA〔酶鏈免疫吸附實驗〕法。鼠帶毒率調(diào)查是常用的監(jiān)測手段之一,用于流行性出血熱鼠帶毒率調(diào)查標本制備的主要方法為鼠肺冰凍切片,鼠帶毒率調(diào)查的常用方法為免疫熒光法。〔六〕、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故又稱為新疆出血熱〕病原學: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是布尼亞病毒科、內(nèi)羅病毒屬的病毒,故又稱為新疆出血熱。病毒基因組為負鏈分節(jié)段RNA。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與傳染原:30多種蜱,特別璃眼蜱屬既是該病毒的儲存宿主又是傳播媒介;多種不同的脊椎動物既是蜱的宿主,也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傳染途徑:人的感染是因為蜱的叮咬或密切接觸感染動物或患者。〔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臨床表現(xiàn):潛伏期:蜱叮咬至疾病發(fā)作之間的時間為潛伏期,一般為3~6天。臨床表現(xiàn):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是一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病癥出現(xiàn)于血管異常造成的顯著的出血綜合征之前。常常為突發(fā)和急性,發(fā)熱〔39℃~414、預防:目前尚無特異性疫苗進行接觸前的主動預防。有效的預防首先應防止與傳染源及媒介的接觸?!财摺场⒏窝撞《荆杭仔透窝撞《荆杭仔透窝撞《尽睭AV〕可以引起甲型肝炎。在病毒分類上甲肝病毒屬于小RNA病毒科。甲型肝炎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依賴于檢測患者血清中的抗HAV〔甲型肝炎病毒〕的IgM。2、乙型肝炎病毒:〔HBV〕〔1〕、病原學:乙型肝炎病毒〔HBV〕屬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屬,是傳染性肝炎的一個重要病因?!?〕流行病學: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嗜肝DNA病毒可以存活于那些與感染者粘膜或皮膚創(chuàng)口接觸的物品外表?!?〕診斷:HBV〔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機體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主要在白細胞中進行繁殖。HBV〔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有3種抗原,分別為HBsAg〔乙型肝炎外表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eAg〔乙肝e抗原〕。HBsAg〔乙型肝炎外表抗原〕:〔1〕HBsAg可誘導機體產(chǎn)生乙型肝炎外表抗體〔抗—HBs〕,具有抗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2〕HBsAg與病毒的中和性作用有關。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為病毒核心的主要抗原,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診斷指標之一,是檢測到抗HbcAgM。HBeAg〔乙肝e抗原〕:在乙型肝炎潛伏期的后期出現(xiàn)并且HBeAg的存在表示HBV〔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HBeAg是在病毒復制活潑時的宿主血清中檢測到的一種可溶性抗原,HBeAg成分的消失和出現(xiàn)相應的抗體,預示著乙型肝炎病毒的繁殖減弱和疾病有可能向好的方面轉(zhuǎn)化。血清中HBV〔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的存在,說明HBV的感染處于病毒活動復制期。〔4〕預防:疫苗接種:目前用于預防接種的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外表抗原佐劑疫苗。防止血源性污染和傳播。3、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學:丙型肝炎病毒〔HCV〕屬于黃病毒科、類丙型肝炎病毒屬。病毒粒子含有一單股正鏈RNA。丙型肝炎又可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根據(jù)其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表現(xiàn)和傳播方式,可以將其分為〔1〕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2〕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病學:①宿主動物與傳染源:人是丙型肝炎的自然宿主和貯zhu存者。尚未確認別的自然宿主和非脊椎動物傳播媒介。②傳染途徑:約60%的丙型肝炎病例都是由血液接觸引起的,而非腸道感染。③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4、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病毒〔HDV〕為缺陷型RNA病毒,必須借助乙型肝炎外表抗原〔HBsAg〕包裹才能成為感染性病毒顆粒,常與HBV〔乙型肝炎〕同時或重疊感染。HDV〔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非腸道傳播途徑傳播。HDV感染的指標是血液和體液中可測得HDV抗原??笻DV抗體檢測可以反映HDV感染狀況。慢性HDV感染與多種肝臟疾病密切相關,包括重癥肝炎、肝硬化、丁型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舶恕沉鞲胁《尽餍行愿忻安《尽矊儆诤粑啦《尽巢≡瓕W: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按流感病毒核蛋白與基質(zhì)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又可分為甲、乙、丙3型。流感病毒基因組為單股RNA,由8個階段組成。流感病毒基因組片段具有共同的特點:所有的RNA階段具有相同的5,端。1980年WHO公布的流感病毒命名方法,一株流感病毒名稱中包括下面幾項內(nèi)容:型別/宿主/別離地點/毒株序號/別離年代〔亞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變異性很強是造成流感病毒易發(fā)生抗原變異的主要原因。2、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與傳染源:人的絕大多數(shù)甲型流感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禽、家畜,并進一步支持人甲型流感病毒新亞型可能來源于動物的觀點。乙型流感病毒能引起人的呼吸道感染,丙型流感病毒也是感染人的病毒?!?〕傳播途徑:流感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空氣飛沫。〔3〕人群易感性:3個型流感病毒沒有共同抗原,都能感染人;但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范圍很廣,容易引起大規(guī)模流行。3、免疫預防:由于流感病毒變異頻繁,因此疫苗注射必須有針對性,即必須針對當前的流行株,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4、診斷:用于流感病毒別離與鑒定的標本應取自患者鼻咽分必物。流感病毒的快速診斷主要依賴于檢查抗病毒血凝素抗體?!簿拧嘲2├《荆翰≡瓕W: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包括兩種病毒,即①埃博拉病毒和②馬爾堡病毒。研究絲狀病毒的重要意義在于:〔1〕這兩種病毒均具極高的傳染性,對人類的危害極大;〔2〕室溫下非常穩(wěn)定;〔3〕埃博拉病毒60℃〔4〕埃博拉病毒最初流行于扎伊爾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命名為埃博拉病毒。2、流行病學: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末確定。自然條件下,人和猴都能發(fā)生嚴重感染并死亡。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可以引起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常將其歸為出血熱病毒。根據(jù)埃博拉病毒的抗原性的差異,又可將埃博拉病毒分為3個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埃博拉病毒其致病型有很大的差異。目前認為,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主要在非洲大陸,但1989年自菲律賓運往美國的獼猴發(fā)生了感染,泰國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證據(jù),提示東南亞地區(qū)也可能是疫源地之一。馬爾堡病毒也可引起人的嚴重出血熱,在人-人或猴-人之間傳播?!彩恕潮遣《荆罕遣《緦儆谛『颂呛怂岵《究?、鼻病毒屬,是與人類普遍感冒有關的病毒?!彩拧橙傺撞《荆骸矊儆诤粑啦《尽沉餍行匀傺资怯筛闭巢《究?、副粘病毒屬的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最具有流行病學意義的傳染源是亞臨床型者?!捕程旎ú《荆骸矊儆诙活惒《尽程旎ㄊ嵌徊《究?、正痘病毒屬的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播迅速的烈性傳染病。由于使用痘苗病毒疫苗預防,1977年天花在全世界流行終止?!彩晨袢《荆翰≡瓕W:狂犬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因其特有的臨床表現(xiàn),狂犬病又可稱為“恐水病〞。從感染動物或患者中發(fā)現(xiàn)的狂犬病毒又可稱之為野毒株或街毒;狂犬病毒街毒經(jīng)過系列傳代適應特定宿主后即為固定毒。根據(jù)對不同毒株的血清反響和單克隆抗體分析,將狂犬病毒分成5個血清型:血清1型、血清2型、血清3型、血清4型、血清5型。血清2、3、4、5型又稱為狂犬病相關病毒,野外分布的主要為血清2、3、4型。在血清分型的根底上,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狂犬病毒也進行了遺傳學分型,即將狂犬病毒屬分為6種基因型:基因型1〔血清1型〕、基因型2〔血清2型〕、基因型3〔血清3型〕、基因型4〔血清4型〕、基因型5和基因型6〔血清5型〕相對應。2、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與傳染源:狂犬病毒幾乎可以感染所有溫血動物,但造成人類感染的主要傳染源是帶病毒犬?!?〕傳播途徑:因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感染性唾液污染傷口發(fā)生感染?!?〕人群易感性:人及所有溫血動物皆能感染。3、預防:狂犬病的預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即控制傳染源〔2〕暴露后應用免疫制劑??刂苽魅驹粗饕羌茵B(yǎng)犬的免疫??袢∶庖咧苿┌ū粍用庖吲c主動免疫兩種??袢〉谋粍用庖咧苿┯袆游镌纯箍袢〔《镜木蒲搴腿嗽纯袢∶庖咔虻鞍?。主動免疫即注射狂犬疫苗。我國于1981年開始用地鼠腎細胞疫苗,近幾年又開始應用Vero〔非洲綠猴腎〕細胞狂犬病疫苗。4、診斷:狂犬病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在患者身體多個部位,如角膜壓片、腦脊髓液、唾液和咬傷處皮膚組織檢測到。實驗室診斷狂犬病最具特性的診斷依據(jù)是—感染神經(jīng)原內(nèi)的Negri小體〔內(nèi)基氏小體〕,最常見于海馬及小腦普爾金耶組織的神經(jīng)細胞內(nèi),是狂犬病病毒的集落。WHO推薦快速熒光灶抑制試驗取代了傳統(tǒng)的小鼠中和實驗檢測狂犬疫苗免疫后中和抗體水平?!彩弧齿啝畈《荆骸矊儆谀c道病毒〕1、病原學: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是各種幼齡動物非細胞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病毒由11個節(jié)段的雙鏈RNA組成。根據(jù)輪狀病毒RNA11個節(jié)段的聚丙烯酰胺電泳圖形不同,可以將輪狀病毒進行分型和鑒定。絕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輪狀病毒,具有一種相同的群抗原,這些輪狀病毒被命名為A群輪狀病毒,是研究的主要對象。2、流行病學:輪狀病毒宿主范圍甚廣,的有人及多種動物。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世界幼兒發(fā)生的腸炎至少有50%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材c道病毒〕。3、預防:人用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可是兒童獲得保護。4、診斷:輪狀病毒感染的可靠的實驗室診斷依賴于檢出輪狀病毒或抗原,進行該項診斷應收集糞便。培養(yǎng)輪狀病毒使用最普遍的是MA-104傳代細胞系。輪狀病毒復制方式不同于其他呼腸孤病毒,它不是通過吞飲作用進入細胞,而是通過胞漿膜直接進入胞漿,胰蛋白酶對病毒進行處理可以使病毒變?yōu)橛懈腥拘?。因此為了在細胞培養(yǎng)中復制輪狀病毒和連續(xù)傳代通常需要用胰蛋白酶對病毒進行處理,從而促進輪狀病毒的感染性?!彩嘲捳畈《荆喊捳畈《臼且蝗狠^大的有囊膜的雙鏈DNA病毒。根據(jù)進行該項診斷皰疹病毒的感染性質(zhì),又可將皰疹病毒分為A群和B群兩個亞群。A群:凡在體外培養(yǎng)時,容易從細胞內(nèi)釋放到營養(yǎng)液中的病毒為A群;B群:病毒同細胞緊密結合很難釋放到營養(yǎng)液中為B群,又名細胞結合性病毒。皰疹病毒基因組結構由末端重復序列和內(nèi)部重復序列所組成,重復序列的數(shù)量和長度在不同的皰疹病毒有較大的差異。皰疹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于細胞的基因組內(nèi),成為細胞DNA的一局部,長遠地復制下去,形成長期潛伏感染狀態(tài)。皰疹病毒與腫瘤發(fā)生關系的機制目前已經(jīng)證明與皰疹病毒隱性感染有關。人皰疹病毒共有5型,皰疹病毒4型,即EB病毒〔EBV〕,EBV除引起人類皮膚和黏膜的皰疹樣病變外,還與人類鼻咽癌有密切關系?!彩衬孓D(zhuǎn)錄病毒:——前病毒——RNA腫瘤病毒——白血病病毒逆轉(zhuǎn)錄病毒科最根本的特征是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有RNA到DNA的復制過程。逆轉(zhuǎn)錄病毒病毒的基因組是單股、正鏈、線性RNA的二聚體,病毒粒子中的RNA不具備感染性。逆轉(zhuǎn)錄病毒RNA反轉(zhuǎn)錄成為DNA后,病毒DNA可以整合在宿主染色體中,這是逆轉(zhuǎn)錄病毒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稱之為前病毒。能夠引起腫瘤的逆轉(zhuǎn)錄病毒在文獻中被稱之為RNA腫瘤病毒。致瘤性逆轉(zhuǎn)錄病毒中可以引起惡性疾患,潛伏期長,并且不引起靶細胞培養(yǎng)物產(chǎn)生明顯的變化的病毒為白血病病毒。逆轉(zhuǎn)錄病毒獨特的基因組結構和生命周期使逆轉(zhuǎn)錄病毒在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基因治療中其到了基因轉(zhuǎn)移載體的重要作用?!彩摹嘲滩 睞IDS〕病毒: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引起人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1、、病原學: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引起人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AIDS〕。艾滋病病毒屬于逆轉(zhuǎn)錄病毒科、慢病毒屬。2、致病機制:HIV對CD+4細胞有選擇性的親嗜性。病毒侵入細胞后,借助反轉(zhuǎn)錄酶合成DNA,與細胞DNA整合,并利用宿主細胞的酶系統(tǒng)進行生物合成,產(chǎn)生病毒產(chǎn)物,致使宿主細胞死亡,釋放出大量新病毒,攻擊新的靶細胞,從而使T4淋巴細胞數(shù)量不斷減少;正常的T4細胞,通過CD+4細胞結合病毒與病毒外表蛋白,而被細胞毒作用T細胞〔T8〕識別,進而被殺傷。T4淋巴細胞在免疫應答過程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與eq\o\ac(○,1)單核-巨噬細胞、eq\o\ac(○,2)細胞毒性T細胞、eq\o\ac(○,3)NK細胞、eq\o\ac(○,4)B細胞等均有密切關系,所以T4細胞耗竭、功能下降,必將使免疫系統(tǒng)的多種功能發(fā)生缺陷。3、傳播途徑:性接觸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經(jīng)注射途徑、孕婦胎盤以及破損皮膚等均可造成感染。4、診斷:測定HIV感染的最簡便方法是測定HIV抗體。5、預防:切斷各種傳播途徑。〔十五〕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屬于腸道病毒〕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病毒,主要經(jīng)過糞-口途徑傳播。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進入機體后,主要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jīng)元。目前脊髓灰質(zhì)炎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已經(jīng)消失。〔十六〕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是一種主要感染偶蹄動物的烈性傳染病,人和非偶蹄動物也可感染,但病癥相對較輕??谔阋咭坏┌l(fā)生那么呈爆發(fā)性流行,可以跳躍式傳播,在適合的氣候條件下還可通過風媒的途徑傳播。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只在口腔黏膜、手、足處皮膚出現(xiàn)水皰,可自愈,個別嚴重病例見于兒童。動物患口蹄疫后其生產(chǎn)性能急劇下降;對疫區(qū)要進行封鎖,封鎖期間疫區(qū)內(nèi)正常的畜產(chǎn)品交易和生產(chǎn)活動都不能進行;對確診為口蹄疫的動物要立即捕殺、銷毀。所以口蹄疫爆發(fā)后對畜、牧、業(yè)生產(chǎn)乃至整個國民經(jīng)濟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彩摺澈粑篮习《荆汉粑篮习《緦儆诟闭巢《究?、肺病毒屬。因在組織培養(yǎng)繁殖時能引起細胞融合而定為現(xiàn)在的名稱。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引起嬰幼兒產(chǎn)生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肺炎病因分類分類舉例細菌性肺炎〔1〕需氧革蘭染色陽性球菌:如肺炎鏈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2〕需氧革蘭染色陰性球菌:如肺炎克雷伯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綠膿桿菌、腸桿菌屬、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等厭氧桿菌:如棒狀桿菌、梭狀桿菌等病毒性肺炎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漢坦病毒肺綜合征、HendraandNipah病毒、冠狀病毒、Metapeumovius支原體肺炎肺炎支原體引起的肺炎衣原體肺炎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真菌性肺炎白色念珠菌、曲菌、放線菌等其他病原體所致肺炎立克次體〔如Q熱立克次體〕、弓形蟲〔如鼠弓形蟲〕、原蟲〔如卡氏肺孢子蟲〕、寄生蟲〔如肺包蟲、肺吸蟲、肺血吸蟲〕、軍團菌等。立克次體族的分類DNA生物學特性補體結合反響生G+C(基因組)細胞內(nèi)雞胚培養(yǎng)空斑大小動物低可溶性抗原顆粒性外斐fei氏屬物種mol位置滴度頂峰〔形成天數(shù)〕易感抗〔乙醚提取〕抗原反響型%〔溫度〕性力立斑普氏立克次體胞漿0.75mm豚tun不強群特種特OX〔加拿克疹莫氏立克次體29~30〔僅加拿大立瀕bin死〔7~10〕(小豬)鼠異性異性大立克次次傷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立克次體可〔35℃體寒加拿大立克次體可在核內(nèi)〕群斑立氏立克次體OX〔小蛛立點西伯利亞立克次體胞漿死后2~3mm豚鼠不強群特種特克次體陰性、派熱康氏立克次體32~33及24~725~8天易感異性異性氏立克次體不明〕群澳大利亞立克次體核小時小蛛立克次體〔32℃派氏立克次體恙蟲恙蟲病立克次體?胞漿瀕bin死1mm小鼠脆弱株特種及型OX病群〔35℃〕8~10天柯克QQ熱立克次體或43~45胞漿瀕bin死1mm豚鼠強無種特異性陰性斯體熱貝氏立克次體空泡〔35℃〕8~10天羅沙戰(zhàn)戰(zhàn)壕熱立克次體或38~39胞外生長很差細胞不能較強種特種特陰性利壕五日熱羅沙利馬體培養(yǎng)感染異性異性馬體熱醫(yī)學微生物知識第一節(jié):醫(yī)學微生物學總論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1〕是最小的一類微生物,能通過除菌濾器?!?〕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chǎn)生能量的酶系統(tǒng),只能在活細胞內(nèi)生長增殖?!膊《緦僦吃思毎臀⑸铩布毦⒅гw、立克次氏體衣原體、螺旋體、放線菌〕:〔1〕僅有原始核質(zhì),系呈裸(luo)露(lou)的環(huán)狀DNA團塊(kuai)無核膜或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只有核蛋白體。細菌的根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zhì)、核質(zhì)、核蛋白體等;細菌的特殊結構包括:菌毛、鞭毛、莢膜等;細菌可分為自養(yǎng)菌和異養(yǎng)菌;細菌按形態(tài)不同可分為:球菌、桿菌、螺形菌〔螺菌和弧菌〕。在細菌的組成中,水為主要成分,而蛋白質(zhì)類在固體成分中的比例最高。核細胞型微生物〔真菌〕:〔1〕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2〕細胞質(zhì)內(nèi)細胞器完整。〔真菌屬之〕〔3〕不能在活細胞內(nèi)內(nèi)生長增殖。機體的屏障作用包括:皮膚與粘膜、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毒力主要由侵襲力和毒素所決定。毒素包括:外毒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產(chǎn)毒性大腸桿菌腸毒素、白喉毒素、痙攣毒素、肉毒毒素、表皮剝脫毒素、霍亂腸毒素〕和內(nèi)毒素外毒素包括:神經(jīng)毒素、細胞毒素、和腸毒素;細菌的內(nèi)毒素為脂多糖成分,均由革蘭陰性菌產(chǎn)生、160℃,2-4小時才被破壞,其毒害效應不具有組織器官選擇性?!捕拘宰饔冒―IC、Shwartzman現(xiàn)象、發(fā)熱反響、白細胞反響、內(nèi)毒素血癥與內(nèi)毒素休克〕雖毒性作用較弱,但不能像外毒素那樣經(jīng)甲醛脫毒而成為類毒素試驗可以用對細菌內(nèi)毒素的測定。致病性螺形菌有弧菌如霍亂弧菌,和螺菌如鼠咬熱螺菌。幼齡細菌菌體較長,老齡細菌往往呈多形態(tài)性。第二節(jié):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細菌的結構:有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轉(zhuǎn)化而進入休眠狀態(tài),稱為芽孢。其結構和性狀與其繁殖狀態(tài)有明顯不同;還有的細菌在環(huán)境因素的用下,還可以形成L型。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稱為粘肽、胞壁質(zhì)。肽聚糖原核型生物細胞的特有成分。肽聚糖〔1〕是細胞壁抗胞內(nèi)高滲透壓、〔2〕保護細胞結構和功能完整的主體成分、〔3〕凡能破壞肽聚糖分子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zhì),都有抑菌或殺菌作用。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由肽聚糖及穿插于其內(nèi)磷壁酸組成。其中〔1〕肽聚糖不僅曾數(shù)多、含量高,占細胞壁干重50%-80%;〔2〕而且質(zhì)地致密,是具有高機械強度的三維空間結構。磷壁酸分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兩種。磷壁酸有很強的抗原性,是G+細菌的重要外表抗原,可用以對細菌進行血清學分型。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依次包括肽聚糖、脂蛋白、外膜、類脂A、多糖等成分。還有胞質(zhì)周圍間隙。肽聚糖:陰性細菌的肽聚糖僅1-2層,占細胞壁干重的10%左右。是疏松薄弱的二維網(wǎng)狀結構。脂蛋白:由蛋白和脂質(zhì)組成,連接于外膜與肽聚糖之間。脂蛋白是陰性細菌含量最高的蛋白質(zhì),其功能是穩(wěn)定外膜并將之固定于肽聚糖層。外膜:外膜是陰性細菌的細胞壁特有成分,約占細胞壁干重80%。外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質(zhì)雙層構成,其內(nèi)鑲嵌以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種特異性蛋白;外膜還有性菌毛、噬菌體的受體。脂多糖〔LPS〕:〔稱為內(nèi)毒素〕:是細胞壁外膜伸出于細胞外表的特殊結構,由類脂A、核心多糖和特異性多糖組成。LPS對動物具有強烈毒性作用。LPS牢固地結合在細菌細胞外表,只在菌體溶解時才釋放,故稱為細菌內(nèi)毒素。類脂A:類脂A耐熱,是內(nèi)毒素的主要成分和毒性部位類脂A無種屬特異性,各種細菌的類脂A都相同,故不同細菌產(chǎn)生的內(nèi)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核心多糖:位于類脂A的外層,具有屬特異性,同一屬的細菌其核心多糖的組成是相同的。特異性多糖:具有抗原性,G細菌的菌體抗原〔O抗原〕細胞膜:細胞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質(zhì)雙層組成,其內(nèi)鑲嵌以多種蛋白和少量多糖;細胞膜的主要功能:〔1〕物質(zhì)納泄:細胞膜具有選擇性通透作用,可選擇性地攝取營養(yǎng)物質(zhì),排出代謝產(chǎn)物。物質(zhì)納泄是細胞膜的主動運轉(zhuǎn)過程,其中載體蛋白和酶類物質(zhì)起重要作用?!?〕生物合成:細胞膜上有多種合成酶,是細菌細胞生物合成重要場所。肽聚糖、磷壁酸、磷脂、脂多糖、莢膜、鞭毛等多種菌體成分,都是在細胞膜上合成的。〔3〕呼吸作用:細胞膜上有多種呼吸酶,包括細胞色素和一些脫氫酶,可以運轉(zhuǎn)電子完成氧化磷酸化,參與細胞呼吸過程,與能量的產(chǎn)生、貯〔zhu〕存和利用有密切關系?!?〕形成中介體:中介體是細菌細胞內(nèi)陷、折疊、卷曲形成的囊狀結構。多見于G+細菌。細胞質(zhì):是由細胞膜包裹著的溶膠性物質(zhì),其根本成分是水、蛋白質(zhì)、核酸、脂類、少量糖和無機鹽等。用光鏡和電鏡觀察細胞質(zhì),大小不等的顆粒。核糖體:核糖體是游離于細胞質(zhì)中的微小顆粒,當mPNA連成多聚核糖體時,就成為蛋白質(zhì)的合成場所。核質(zhì):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是由裸露的雙股DNA盤旋、盤繞、卷曲而成的松散網(wǎng)狀結構,無組蛋白包饒、無核膜、無核仁,故稱為核質(zhì)或擬核。核質(zhì)具有細胞核功能,決定細菌性狀和遺傳特征。質(zhì)粒:質(zhì)粒是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