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第三版) 課件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tǒng)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第三版) 課件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tǒng)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第三版) 課件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tǒng)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第三版) 課件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tǒng)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第三版) 課件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第三版)第二章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tǒng)

教學目標本章教學課時設定為4課時,其中課堂講授3課時,課堂討論1課時。旨在使學習者進一步明確從文化傳承載體角度上說,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并不是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歷史,而是禮文化傳承的五千年歷史。在古代中國,凡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軍事制度、宗族事務、社會等級、財產分配、倫理教化、哲學思想、日常民生,無一不本自于禮。以禮治國的禮文化傳統(tǒng),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本特征。

重點難點1、中國傳統(tǒng)的禮文化背景。

2、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3、宗法分封與禮制定型。4、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課上互動與課堂討論1.如何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禮文化背景?2.試述禮制傳統(tǒng)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中國禮文化的孕育第二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禮制文明的定型與發(fā)展第三節(jié)禮崩樂壞與百家爭鳴第一節(jié)中國禮文化的孕育一、古代中國的禮文化背景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一、古代中國的禮文化背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的“禮”,來源于初民社會的原始風俗習慣。其基本內涵,在春秋以前主要包含兩個概念:一是禮俗二是禮制禮俗是在原始習俗的基礎上升華而來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體系,是人類出于維系社會生存和發(fā)展,對自身的社會活動做出的理性選擇。禮制是禮俗在國家文明社會背景下的系統(tǒng)化和制度化。當禮俗被整合為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和控制體系的時候,就成了禮制。禮俗的出現(xiàn)意味著文明的起源,而禮制的出現(xiàn)則意味著國家文明的形成。一、古代中國的禮文化背景夏商周三代時期,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以體系龐大、禮文細密的周禮為代表的禮制。古代禮書《大戴禮記》把周禮中最核心的內容概括為三條,稱之曰“禮三本”:一是祭祀天地二是祭祀祖先三是尊崇王權?!抖Y記·禮三本》:“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币?、古代中國的禮文化背景顯而易見,禮制的三大基本內容,都共同出自于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動。所以,才有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綜觀中國古代制度文化和觀念形態(tài)發(fā)展全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發(fā)展面貌具有全局性、規(guī)定性影響意義的禮制要素,除了“禮三本”,即祀天、祭祖、尊王之外,還包括龍神崇拜。這些帶有明顯宗教禮儀色彩的禮制要素,均生發(fā)于夏商之前的史前時代。肇源于夏朝建立之前的崇龍、祀天、祭祖和尊王等禮制要素,既是夏商周三代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直接來源,也是維系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tǒng)一脈相襲的精神動力源泉。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我國源遠流長的崇龍禮俗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普遍流行。三代以后,崇龍禮俗遂凝結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并在后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長期地起到重要的規(guī)定性影響。(一)崇龍與祀天吉林左家山內蒙古赤峰山西陶寺安徽凌家灘湖北石家河發(fā)現(xiàn)于南北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龍神造型玉器所見各代的龍紋造型商周漢魏唐代清代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距今5000年前后,由于中國南北的水田稻作和旱地粟作農業(yè)都分別度過了農業(yè)起源階段而正式進入農耕時代,農業(yè)由此上升到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序時祈年遂應時成為與人們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重大訴求,天神崇拜于是應運而生??脊虐l(fā)現(xiàn)的史前祭天遺跡紅山文化東山嘴祭壇遺址良渚文化瑤山祭壇遺址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祭壇與神鳥東山嘴紅山文化祭壇遺址南部的圓形祭壇和北部的方形祭壇,應該屬于史前先民祀天圜丘和祭地方丘的珍貴實物遺。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天神是繼龍神之后,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又一個至上大神。二者在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形態(tài)發(fā)展史上,均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龍神的出現(xiàn),意味著傳統(tǒng)的漁獵時代即將終結,天神的出現(xiàn),則預示著一個嶄新的國家文明時代即將來臨。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祖先崇拜的本質是人類自身的神化。其來源是生前曾經為本族的發(fā)展壯大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死后被族人尊崇為守護家族的神靈。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成的基本路徑是由部落到國家,即所謂“化家為國”,因此,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祖神兼有家族和邦國保護神的雙重神格。(二)祭祖與尊王興隆洼文化石雕祖神(距今約8000年)趙寶溝文化石雕祖神(距今約7000年)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在早期文明產生之際,祖先崇拜與社會首領人物的神化互為表里。崇祖的實質,乃在于尊崇現(xiàn)實社會的當權者,這種人物,就是后世的王。距今5000年前后,隨著國家文明的正式形成,中國的歷史進入國家文明時代。與前一個階段不同,國家階段的社會管理和控制,不再主要地依靠神事,而是王權的推行。于是,尊王就成為中華5000年一個經久不變的政治主題。二、中國傳統(tǒng)禮制要素的產生秦以前的尊王:分封制度下的兩級國家政權(王國與侯國)并存:政治理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主要內容:尊王與大一統(tǒng)尊王與攘夷秦以后的尊王:郡縣制度(官僚制度)下的中央統(tǒng)轄地方。基本理念: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專制獨裁)地方聽命與中央(中央集權)主要內容:限制地方與削奪相權。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禮制文明的定型與發(fā)展一、夏商王朝時期王制的確立與神本文化氛圍二、西周的人本觀念與禮制的定型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禮制文明的定型與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于史前,發(fā)展成熟于夏商周三代。這期間,從觀念形態(tài)上說,是由神本到人本;從制度層面上說,是由祭祀到禮制。以敬天、祭祖、尊王為核心內容的周禮的創(chuàng)制,標志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禮制文明的定型。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觀察,中華古禮經歷了三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史前的古禮階段三代的禮制階段秦以后的應時革新階段一、夏商王朝時期的確立與神本文化氛圍夏商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王朝國家制度得到初步確立時期。由于國家剛剛從神權時代遞進而來,當時的社會管理體系尚充斥著神權時代的神本文化氛圍。(一)夏代王制的確立與天下格局夏朝是在五帝時代邦國聯(lián)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到了五帝時代晚期,“萬國”“萬邦”互立并存的邦國聯(lián)盟在禹繼任盟主時期,發(fā)生了嚴重的質變,即由當初的“公天下”一變而為“家天下”。其顯著標志有兩點:一是夏朝的建立,取代了傳統(tǒng)的邦國聯(lián)盟;二是傳子制度的建立,取代了傳統(tǒng)的禪讓制度。一、夏商王朝時期的確立與神本文化氛圍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王制國家的出現(xiàn)。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里程碑意義在于中國歷史從此超越了松散的邦國聯(lián)盟階段,從而跨入王朝國家的王制時代。王制的建立,賦予夏朝凌駕于眾邦之上的天下共主地位和權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夏王擁有天下,諸邦各有其國,周邊四裔諸部各有分地的天下四方體系格局。一、夏商王朝時期的確立與神本文化氛圍(二)商代的神本文化商朝是繼夏朝之后出現(xiàn)的第二個王朝。在殷人的觀念中,包括自身族系來源和現(xiàn)實社會政治秩序在內的人世間所有事情都出自神的意志,本自神的安排,神鬼同源,君權天授。既然王權受命于天,其傳承又不出殷人之族,祀天、祭祖便成為國家軍政生活中的最重要內容。這類國家祭祀,往往都由商王親自主持。當時的商王,既是國家元首,也是宗教領袖,壟斷著同天神與祖神對話交接的渠道。一、夏商王朝時期的確立與神本文化氛圍除了祭祀,占卜是當時人們與神靈溝通的另一重要渠道。商朝的軍國要事都要通過占卜決定,占卜過程中與神交接的法器主要是鉆灼和刻文的龜甲與獸骨。今人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刻寫在占卜所用龜甲和獸骨之上的文字紀錄,稱之曰卜辭,又稱甲骨文。從本質上說,這種出于宗教活動的占卜記錄,也屬于商朝禮制范疇。二、西周時期的人本觀念與禮制的定型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繼夏商之后出現(xiàn)的第三個王朝。西周初年,“制禮作樂”,創(chuàng)建了以敬天保民、宗法分封為基本精神和核心內容的國家管理制度,是為“周禮”。由于周禮的創(chuàng)制和成功推行,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達到全盛。此間無論是歷史的表象發(fā)展,還是典章制度的完善乃至觀念形態(tài)的深層演進,都取得了集大成式的成就。二、西周時期的人本觀念與禮制的定型(一)敬天保民與以人為本與商王一樣,周王也以天子自居,認為現(xiàn)實王權來源于神授。有別于商朝帶有濃重神本色彩的“尊神重巫”,西周的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以人為本的“敬天保民”。具體說來,主要有如下三層思想內容:一曰敬天在西周官方意識形態(tài)中,王者是上天派在人間的代表,因稱天子,所領疆域,號曰天下。二、西周時期的人本觀念與禮制的定型二曰保民周王作為天神在人間的代理(天子),其職責是秉承天的意志,代天行政理民。三曰“天命靡?!保吧苿t就之,惡則去之”王者只有具備美好的品德,施政“宜民宜人”,才能“受祿于天”,得到上天的支持。二、西周時期的人本觀念與禮制的定型(二)宗法分封與禮制定型西周初年,在構建和創(chuàng)新敬天保民、以人為本的官方統(tǒng)治思想的同時,周人還把傳統(tǒng)的宗法原則與國家管理制度再行有機整合,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行并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從而實現(xiàn)了新的政治秩序構建。宗法分封制度在西周全境的推行,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禮制的定型。西周初年封燕的實物例證——克罍及其銘文二、西周時期的人本觀念與禮制的定型上自天子,下到諸侯、卿士、大夫,各級封君的政治地位與經濟資產,都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下實行世襲制度。從而形成了層層相屬、代代相襲的政治結構。從君統(tǒng)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從宗統(tǒng)上說,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權與政權互為表里,宗族與國家一體同構。西周以后,宗法原則和禮制傳統(tǒng)長期貫徹通行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之中,家天下的觀念始終存在,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第三節(jié) 禮崩樂壞與百家爭鳴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二、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春秋時期,隨著“禮崩樂壞”局面的出現(xiàn),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開始走向由傳統(tǒng)的宗法分封制度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過渡。春秋形勢圖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一)由“學在官府”到學派分立春秋之際,隨著王室(周天子)、公室(諸侯)的相繼衰敗,“學在官府”的局面也隨之破壞。許多原來在王公貴族、諸侯大夫門下從事各種文化活動的“士”,不得不流落民間。與此同時,原先深藏在宮廷秘室的文化典籍也流散于民間,成為一般平民的讀物,“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已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孔子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創(chuàng)辦私學,從而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私學興起的直接結果便是導致學派的分立。當時最重要的兩大學派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和老子。漢畫像石中的孔子見老子圖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二)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最早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階層。他一生學而不倦,誨人不厭,主張學思結合,知行合一。他親自編定“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教授學生,使記錄三代以來中國傳統(tǒng)禮制文明的基本典籍得以保存和傳承。他所創(chuàng)建的以禮樂仁義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文化思想體系及其倡導的《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主張,為漢以后的儒學獨尊,和儒、道、墨、法各家思想學說的合流與互補,奠定了最根本的思想和理論依據(jù)。漢到清的2000年間,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發(fā)展而來的經學,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學派分立(三)老子及其思想學說老子對于中國古代哲學的最大貢獻就在于率先把“道”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本體意義的概念,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與道是萬物本原的哲學思想相適應,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思想里一個極可貴的地方,就是其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在矛盾對立中形成,并由此確定了自己的性質。他認為自然之道是向著相反的方面發(fā)展變化的,因此要根據(jù)事物向相反方面發(fā)展這個規(guī)律而加以利用和把握。二、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士階層的興起與百家爭鳴(二)儒家與孟荀(三)道家和莊子(四)墨家與墨子(五)法家與韓非二、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發(fā)生重大轉型的關鍵時期。此間由于“禮崩樂壞”,西周時期形成的社會秩序完全失衡,各國遂相應地先后施行了稱之為“變法”的社會改革,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和思想文化成果于是應運而生。其中,政治上最重要的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是土地私有制度和計畝納糧、按口征稅的賦役制度,思想文化領域則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化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就是士階層的興起。春秋以前,士是貴族中的最低階層,他們有一定數(shù)量的“食田”,受過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基本內容的“六藝”教育,能文能武,是國家軍政組織的中堅。(一)士階層的興起與百家爭鳴戰(zhàn)國時期,隨著宗族血緣關系的瓦解和民間聚眾講學風氣的興起,士的定義和范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那些有文化、有才干的士人在社會的軍政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當時的士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社會歷史地位,其重要原因在于他們有著獨立的人身和人格自由。(一)士階層的興起與百家爭鳴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學派分立,到戰(zhàn)國中后期達到了高潮,形成了“諸子蜂起”、“處士橫議”、“百家爭鳴”的盛況。其中,對后世影響較大者,當推儒、道、墨、法四家。士階層的發(fā)展及其獨立的自由意識的覺醒,為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重要前提。(二)儒家與孟荀儒家學派是孔子創(chuàng)始的,由于孔子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孔門弟子對孔子學說的理解也各執(zhí)一端。孔子逝后,儒家分為多派。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派:一派是主要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政學說的孟派儒學一派是主要繼承和發(fā)展孔子禮義思想的荀派儒學(二)儒家與孟荀孟派儒學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政治上,孟子提出反對暴君,以民為本的進步主張。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為后來燦若星辰的思想家望塵莫及。孟子的理想政治就是實行仁政。這種理想政治的具體實現(xiàn)就是使民有恒產,即長期占有的財產,他認為只有讓民有恒產,才能使其有恒心。孟子畫像(二)儒家與孟荀荀派儒學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與孟子不同,荀子主要繼承了孔子學說中的禮的思想,他從人的本性是惡的認識角度出發(fā),強調禮法。他認為,凡人生下來,天性都是惡的。因為人都有一定的欲望,如“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有欲望就不能沒有追求,追求不能滿足就會爭斗,爭斗就會使社會紊亂。所以,就需要社會“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荀子畫像(三)道家和莊子道家學派是春秋末年的老子創(chuàng)始的。戰(zhàn)國前期,關尹(環(huán)淵)直接繼承了老子的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