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_第1頁
202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_第2頁
202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_第3頁
202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_第4頁
202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最新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11總則1.0.1為了在地基基礎設計中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策,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保護環(huán)境,制定本規(guī)范。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包括構筑物)的地基基礎設計。對于濕陷性黃土、多年凍土、膨脹土以及在地震和機械振動荷載作用下的地基基礎設計,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相應專業(yè)標準的規(guī)定。1.0.3地基基礎設計,應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資源的原則;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資料,綜合考慮結構類型、材料情況與施工條件等因素,精心設計。1.0.4建筑地基基礎的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術語和符號術語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AFoundation將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地基承載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gradebearingcapacity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段內規(guī)定的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其最大值為比例界限值。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density,Unitweight23單位體積巖土體所承受的重力,為巖土體的密度與重力加速度的乘積。巖體結構面Rockdiscontinuitystructuralplane巖體內開裂的和易開裂的面,如層面、節(jié)理、斷層、片理等,又稱不連續(xù)構造面。標準凍結深度Standardfrost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曠場地中不少于10年的實測最大凍結深度的平均值。地基變形允許值Allowablesubsoildeformation為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確定的變形控制值。土巖組合地基Soil-rockcomposite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層范圍內,有下臥基巖表面坡度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塊孤石或個別石芽出露的地基。地基處理Groundtreatment,Groundimprovement為提高地基強度,或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復合地基Compositesubgrade,Compositefoundation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強體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擴展基礎Spreadfoundation為擴散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使作用在基底的壓應力滿足地基承載力的設計要求,且基礎內部的應力滿4足材料強度的設計要求,通過向側邊擴展一定底面積的基礎。無筋擴展基礎Non-reinforcedspreadfoundation由磚、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組成的,且不需配置鋼筋的墻下條形基礎或柱下獨立基礎。樁基礎Pilefoundation由設置于巖土中的樁和連接于樁頂端的承臺組成的基礎。支擋結構Retainingstructure使巖土邊坡保持穩(wěn)定、控制位移、主要承受側向荷載而建造的結構物。基坑工程 Excavationengineering為保證地面向下開挖形成的地下空間在地下結構施工期間的安全穩(wěn)定所需的擋土結構及地下水控制、環(huán)境保護等措施的總稱。2.2 符號2.2.1作用和作用效應Ea——主動土壓力;F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的豎向力值;Gk——基礎自重和基礎上的土重;M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作用于基礎底面的力矩值;p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值;p0——基礎底面處平均附加壓力;5Q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軸心豎向力作用下樁基中單樁所受豎向力。抗力和材料性能a——壓縮系數(shù);c——粘聚力;Es——土的壓縮模量;e——孔隙比;fa——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rk——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qpa——樁端土的承載力特征值;qsa——樁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w——土的含水量;wL——液限;wp——塑限;γ——土的重力密度,簡稱土的重度;δ——填土與擋土墻墻背的摩擦角;δr——填土與穩(wěn)定巖石坡面間的摩擦角;θ——地基的壓力擴散角;μ——土與擋土墻基底間的摩擦系數(shù);ν——泊松比;φ——內摩擦角。幾何參數(shù)A——基礎底面面積;b——基礎底面寬度(最小邊長);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礎底面邊長;d——基礎埋置深度,樁身直徑;h0——基礎高度;Hf——自基礎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Hg——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L——房屋長度或沉降縫分隔的單元長度;l——基礎底面長度;s——沉降量;u——周邊長度;z0——標準凍深;zn——地基沉降計算深度;β——邊坡對水平面的坡角。2.2.4計算系數(shù)α——平均附加應力系數(shù);ηb——基礎寬度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ηd——基礎埋深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ψs——沉降計算經驗系數(shù)。63基本規(guī)定3.0.1地基基礎設計應根據地基復雜程度、建筑物規(guī)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問題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分為三個設計等級,設計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按表3.0.1選用。表3.0.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設計等級建筑和地基類型甲級重要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30層以上的高層建筑體型復雜,層數(shù)相差超過10層的高低層連成一體建筑物7大面積的多層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車庫、商場、運動場等)對地基變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邊坡)對原有工程影響較大的新建建筑物場地和地基條件復雜的一般建筑物位于復雜地質條件及軟土地區(qū)的二層及二層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開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周邊環(huán)境條件復雜、環(huán)境保護要求高的基坑工程乙級除甲級、丙級以外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除甲級、丙級以外的基坑工程丙級場地和地基條件簡單、荷載分布均勻的七層及七層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業(yè)建筑;次要的輕型建筑物非軟土地區(qū)且場地地質條件簡單、基坑周邊環(huán)境條件簡單、環(huán)境保護要求不高且開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3.0.2根據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長期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程度,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計算的有關規(guī)定;2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83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作變形驗算: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體型復雜的建筑;2)在基礎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載或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可能引起地基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時;軟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載時;相鄰建筑距離近,可能發(fā)生傾斜時;地基內有厚度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結未完成時。4對經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筑、高聳結構和擋土墻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尚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5基坑工程應進行穩(wěn)定性驗算;6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構筑物存在上浮問題時,尚應進行抗浮驗算。3.0.3表3.0.3所列范圍內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可不作變形驗算。表3.0.3可不作地基變形驗算的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范圍地基主要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fak(kPa)80≤fak<10100≤fak<130130≤fak<160160≤fak<200200≤fak<30009受力層情況各土層坡度(%)≤5≤10≤10≤10≤10建筑類型砌體承重結構、框架結構(層數(shù))≤5≤5≤6≤6≤7單層排架結構(6m柱距)單跨吊車額定起重量(t)10~1515~2020~3030~5050~100廠房跨度(m)≤18≤24≤30≤30≤30多跨吊車額定起重量(t)5~1010~1515~2020~3030~75廠房跨度(m)≤18≤24≤30≤30≤30煙囪高度(m)≤40≤50≤75≤100水塔高度(m)≤20≤30≤30≤3010容積(m3)50~100100~200200~300300~500500~1000注:1地基主要受力層系指條形基礎底面下深度為3b(b為基礎底面寬度),獨立基礎下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圍(二層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地基主要受力層中如有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土層時,表中砌體承重結構的設計,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7章的有關要求;表中砌體承重結構和框架結構均指民用建筑,對于工業(yè)建筑可按廠房高度、荷載情況折合成與其相當?shù)拿裼媒ㄖ訑?shù);234表中吊車額定起重量、煙囪高度和水塔容積的數(shù)值系指最大值。3.0.4地基基礎設計前應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應提供下列資料:有無影響建筑場地穩(wěn)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評價其危害程度;建筑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及其均勻性,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以及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地下水埋藏情況、類型和水位變化幅度及規(guī)律,以及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在抗震設防區(qū)應劃分場地類別,并對飽和砂土及粉土進行液化判別;115)對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礎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分析,提出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設計方案建議;提供與設計要求相對應的地基承載力及變形計算參數(shù),并對設計與施工應注意的問題提出建議;6)當工程需要時,尚應提供: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wěn)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巖土技術參數(shù),論證其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基坑施工降水的有關技術參數(shù)及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議;用于計算地下水浮力的設防水位;2地基評價宜采用鉆探取樣、室內土工試驗、觸探、并結合其它原位測試方法進行。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應提供載荷試驗指標、抗剪強度指標、變形參數(shù)指標和觸探資料;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應提供抗剪強度指標、變形參數(shù)指標和觸探資料;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應提供觸探及必要的鉆探和土工試驗資料。3建筑物地基均應進行施工驗槽。當?shù)鼗鶙l件與原勘察報告不符時,應進行施工勘察。3.0.5地基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作用效應與相應的抗力限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或按單樁承載力確定樁數(shù)時,傳至基礎或承臺底面上的作用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標準組合。相應的抗力應采用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2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作用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準永久組合,不應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3計算擋土墻、地基或滑坡穩(wěn)定以及基礎抗浮穩(wěn)定時,作用效應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124在確定基礎或樁基承臺高度、支擋結構截面、計算基礎或支擋結構內力、確定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的作用效應和相應的基底反力、擋土墻土壓力以及滑坡推力,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的基本組合,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當需要驗算基礎裂縫寬度時,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作用的標準組合;5基礎設計安全等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應按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用,但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γ0)不應小于1.0。3.0.6地基基礎設計時,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標準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k)應按下式確定:Sk=SGk+SQ1k+ψc2SQ2k+……+ψcnSQnk(3.0.6-1)式中:SGk——永久作用標準值(Gk)的效應;SQik——第i個可變作用標準值(Qik)的效應;ψci——第i個可變作用(Qi)的組合值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2準永久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k)應按下式確定:Sk=SGk+ψq1SQ1k+ψq2SQ2k+……+ψqnSQnk(3.0.6-2)式中:ψqi——第i個可變作用的準永久值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3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由可變作用控制的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d),應按下式確定:Sd=γGSGk+γQ1SQ1k+γQ2ψc2SQ2k+……+γQnψcnSQnk(3.0.6-3)13式中:γG——永久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γQi——第i個可變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4對由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組合,也可采用簡化規(guī)則,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d)可按下式確定:Sd=1.35Sk(3.0.6-4)式中:Sk——標準組合的作用效應設計值。3.0.7地基基礎的設計使用年限不應小于建筑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14地基巖土的分類及工程特性指標巖土的分類4.1.1作為建筑地基的巖土,可分為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4.1.2巖石的堅硬程度和完整程度可按本規(guī)范第4.1.3~4.1.4條劃分。4.1.3巖石的堅硬程度應根據巖塊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frk按表4.1.3分為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當缺乏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資料或不能進行該項試驗時,可在現(xiàn)場通過觀察定性劃分,劃分標準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0.1條執(zhí)行。巖石的風化程度可分為未風化、微風化、中等風化、強風化和全風化。表4.1.3 巖石堅硬程度的劃分堅硬程度類別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極軟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MPa)>6060≥frk>3030≥frk>1515≥frk>5≤5154.1.4巖體完整程度應按表4.1.4劃分為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當缺乏試驗數(shù)據時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0.2條確定。表4.1.4 巖體完整程度劃分完整程度等級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極破碎完整性指數(shù)>0.750.75~0.550.55~0.350.35~0.15<0.15注:完整性指數(shù)為巖體縱波波速與巖塊縱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選定巖體、巖塊測定波速時應有代表性。4.1.5碎石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為漂石、塊石、卵石、碎石、圓礫和角礫。表4.1.5 碎石土的分類土的名稱顆粒形狀粒組含量漂石塊石圓形及亞圓形為主棱角形為主粒徑大于200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卵石碎石圓形及亞圓形為主棱角形為主粒徑大于20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圓礫角礫圓形及亞圓形為主棱角形為主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注:分類時應根據粒組含量欄從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確定。164.1.6碎石土的密實度,可按表4.1.6分為松散、稍密、中密、密實。表4.1.6碎石土的密實度重型圓錐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N63.5密實度N63.5≤5松散5<N63.5≤10稍密10<N63.5≤20中密N63.5>20密實注:1.本表適用于平均粒徑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徑不超過100mm的卵石、碎石、圓礫、角礫。對于平均粒徑大于50mm或最大粒徑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B鑒別其密實度;2.表內N63.5為經綜合修正后的平均值。4.1.7砂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50%、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超過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1.7分為礫砂、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表4.1.7 砂土的分類土的名稱粒組含量礫砂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占全重25%~50%粗砂粒徑大于0.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中砂粒徑大于0.2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細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85%粉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注:分類時應根據粒組含量欄從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確定。4.1.8砂土的密實度,可按表4.1.8分為松散、稍密、中密、密實。表4.1.8 砂土的密實度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N密實度1718N≤10松散10<N≤15稍密15<N≤30中密N>30密實注:當用靜力觸探探頭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實度時,可根據當?shù)亟涷灤_定。4.1.9粘性土為塑性指數(shù)Ip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9分為粘土、粉質粘土。表4.1.9粘性土的分類塑性指數(shù)Ip土的名稱Ip>17粘 土10<Ip≤17粉質粘土注:塑性指數(shù)由相應于76g圓錐體沉入土樣中深度為10mm時測定的液限計算而得。4.1.10粘性土的狀態(tài),可按表4.1.10分為堅硬、硬塑、可塑、軟塑、流塑。19表4.1.10粘性土的狀態(tài)液性指數(shù)IL狀態(tài)IL≤0堅硬0<IL≤0.25硬塑0.25<IL≤0.75可塑0.75<IL≤1軟塑IL>1流塑注:當用靜力觸探探頭阻力判定粘性土的狀態(tài)時,可根據當?shù)亟涷灤_定。4.1.11粉土為介于砂土與粘性土之間,塑性指數(shù)(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50%的土。4.1.12淤泥為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huán)境中沉積,并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為淤泥質土。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質,有機質含量大于60%的土為泥炭,有機質含量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60%的土為泥炭質土。4.1.13紅粘土為碳酸鹽巖系的巖石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紅粘土經再搬運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為次生紅粘土。4.1.14人工填土根據其組成和成因,可分為素填土、壓實填土、雜填土、沖填土。素填土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20土等組成的填土。經過壓實或夯實的素填土為壓實填土。雜填土為含有建筑垃圾、工業(yè)廢料、生活垃圾等雜物的填土。沖填土為由水力沖填泥砂形成的填土。4.1.15膨脹土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親水性礦物組成,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特性,其自由膨脹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4.1.16濕陷性土為在一定壓力下浸水后產生附加沉降,其濕陷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4.2工程特性指標4.2.1土的工程特性指標可采用強度指標、壓縮性指標以及靜力觸探探頭阻力、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載荷試驗承載力等特性指標表示。4.2.2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的代表值應分別為標準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強度指標應取標準值,壓縮性指標應取平均值,載荷試驗承載力應取特征值。4.2.3載荷試驗應采用淺層平板載荷試驗或深層平板載荷試驗。淺層平板載荷試驗適用于淺層地基,深層平板載荷試驗適用于深層地基。兩種載荷試驗的試驗要求應分別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C、D的規(guī)定。4.2.4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可采用原狀土室內剪切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現(xiàn)場剪切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等方法測定。當采用室內剪切試驗確定時,宜選擇三軸壓縮試驗的自重壓力下預固結的不固結不排水試驗。經過預壓固結的地基可采用固結不排水試驗。每層土的試驗數(shù)量不得少于六組。室內試驗抗剪強度指標ck、φk,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E確定。在驗算坡體的穩(wěn)定性時,對于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它軟弱結構面的抗剪強度,應進行野外大型剪切試驗。214.2.5土的壓縮性指標可采用原狀土室內壓縮試驗、原位淺層或深層平板載荷試驗、旁壓試驗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采用室內壓縮試驗確定壓縮模量時,試驗所施加的最大壓力應超過土自重壓力與預計的附加壓力之和,試驗成果用e~p曲線表示;2當考慮土的應力歷史進行沉降計算時,應進行高壓固結試驗,確定先期固結壓力、壓縮指數(shù),試驗成果用e~lgp曲線表示。為確定回彈指數(shù),應在估計的先期固結壓力之后進行一次卸荷,再繼續(xù)加荷至預定的最后一級壓力;3當考慮深基坑開挖卸荷和再加荷時,應進行回彈再壓縮試驗,其壓力的施加應與實際的加卸荷狀況一致;4.2.6地基土的壓縮性可按p1為100kPa,p2為200kPa時相對應的壓縮系數(shù)值a1-2劃分為低、中、高壓縮性,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1當a1-2<0.1MPa-1時,為低壓縮性土;2當0.1MPa-1≤a1-2<0.5MPa-1時,為中壓縮性土;3當a1-2≥0.5MPa-1時,為高壓縮性土。225 地基計算5.1基礎埋置深度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按下列條件確定:1建筑物的用途,有無地下室、設備基礎和地下設施,基礎的形式和構造;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載大小和性質;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相鄰建筑物的基礎埋深;地基土凍脹和融陷的影響。5.1.2在滿足地基穩(wěn)定和變形要求的前提下,當上層地基的承載力大于下層土時,宜利用上層土作持力層。除巖石地基外,基礎埋深不宜小于0.5m。5.1.3高層建筑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要求。位于巖石地基上的高層建筑,其基礎埋深應滿足抗滑穩(wěn)定性要求。5.1.4在抗震設防區(qū),除巖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礎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樁箱或樁筏基礎的埋置深度(不計樁長)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5.1.5基礎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當必須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時,應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時不受擾動的措施。當基礎埋置在易風化的巖層上,施工時應在基坑開挖后立即鋪筑墊層。5.1.6當存在相鄰建筑物時,新建建筑物的基礎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礎。當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礎時,兩基礎間應保持一定凈距,其數(shù)值應根據建筑荷載大小、基礎形式和土質情況確定。5.1.7季節(jié)性凍土地基的場地凍結深度應按下式進行計算:zd=z0·ψzs·ψzw·ψze(5.1.7)式中:zd——場地凍結深度(m),當有實測資料時按zd=h’-Δz計算;h’——最大凍深出現(xiàn)時場地最大凍土層厚度(m);Δz——最大凍深出現(xiàn)時場地地表凍脹量(m);z0——標準凍結深度(m)。當無實測資料時,按本規(guī)范附錄F采用;ψzs——土的類別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按表5.1.7-1;ψzw——土的凍脹性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按表5.1.7-2;ψze——環(huán)境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按表5.1.7-3。表5.1.7-1土的類別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土的類別影響系數(shù)ψzs粘性土1.00細砂、粉砂、粉土1.20中、粗、礫砂1.30大塊碎石土1.40表5.1.7-2土的凍脹性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凍脹性影響系數(shù)ψzw2324不凍脹1.00弱凍脹0.95凍脹0.90強凍脹0.85特強凍脹0.80表5.1.7-3環(huán)境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周圍環(huán)境影響系數(shù)ψze村、鎮(zhèn)、曠野1.00城市近郊0.95城市市區(qū)0.90注:環(huán)境影響系數(shù)一項,當城市市區(qū)人口為20~50萬時,按城市近郊取值;當城市市區(qū)人口大于50萬小于或等于100萬時,只計入市區(qū)影響;當城市市區(qū)人口超過100萬時,除計入市區(qū)影響外,尚應考慮5公里以內的郊區(qū)近郊影響系數(shù)。5.1.8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基礎埋置深度宜大于場地凍結深度。對于深厚季節(jié)凍土地區(qū),當建筑基礎底面土層為不凍脹、弱凍脹、凍脹土時,基礎埋置深度可以小于場地凍結深度,基底允許凍土層最大厚度應根據當?shù)亟涷灤_定。沒有地區(qū)經驗時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G查取。此時,基礎最小埋深dmin可按下式計算:dmin=zd-hmax(5.1.8)式中:hmax——基礎底面下允許凍土層的最大厚度(m)。255.1.9地基土的凍脹類別分為不凍脹、弱凍脹、凍脹、強凍脹和特強凍脹,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G查取。在凍脹、強凍脹和特強凍脹地基上采用防凍害措施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礎,基礎側表面應回填不凍脹的中、粗砂,其厚度不應小于200mm;對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礎,可采用樁基礎、保溫性基礎、自錨式基礎(凍土層下有擴大板或擴底短樁),也可將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做成正梯形的斜面基礎;2宜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條件好的建筑場地。對低洼場地,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標高應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mm~500mm,其范圍不宜小于建筑四周向外各一倍凍深距離的范圍;3應做好排水設施,施工和使用期間防止水浸入建筑地基。在山區(qū)應設截水溝或在建筑物下設置暗溝,以排走地表水和潛水;4在強凍脹性和特強凍脹性地基上,其基礎結構應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礎梁,并控制建筑的長高比;5當獨立基礎聯(lián)系梁下或樁基礎承臺下有凍土時,應在梁或承臺下留有相當于該土層凍脹量的空隙;6外門斗、室外臺階和散水坡等部位宜與主體結構斷開,散水坡分段不宜超過1.5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凍脹性材料;7對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應對地基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按采暖設計的建筑物,當冬季不能正常采暖時,也應對地基采取保溫措施。5.2 承載力計算5.2.1基礎底面的壓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軸心荷載作用時pk≤fa(5.2.1-1)式中:p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值(kPa);fa——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2當偏心荷載作用時,除符合式(5.2.1-1)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pkmax≤1.2fa(5.2.1-2)式中:pkmax——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大壓力值(kPa)。5.2.2基礎底面的壓力,可按下列公式確定:1當軸心荷載作用時(5.2.2-1)A

Fk

Gkpk式中:F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的豎向力值(kN);Gk——基礎自重和基礎上的土重(kN);A——基礎底面面積(m2)。2當偏心荷載作用時(5.2.2-2)p

Fk

Gk

MkA Wkmax(5.2.2-3)p26

Fk

Gk

MkA Wkmin式中:Mk——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作用于基礎底面的力矩值(kN·m);W——基礎底面的抵抗矩(m3);e aFk+Gpkmin——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小壓力值(kPa)。3當基礎底面形狀為矩形且偏心距e>b/6時(圖5.2.2)時,pkmax應按下式計算:(5.2.2-4)3la

2(Fk

Gk)pkmax式中:l——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礎底面邊長(m);a——合力作用點至基礎底面最大壓力邊緣的距離(m)。圖5.2.2偏心荷載(e>b/6)下基底壓力計算示意b—力矩作用方向基礎底面邊長5.2.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由載荷試驗或其它原位測試、公式計算、并結合工程實踐經驗等方法綜合確定。pkma3ab27285.2.4當基礎寬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時,從載荷試驗或其它原位測試、經驗值等方法確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尚應按下式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5.2.4)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fak——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按本規(guī)范第5.2.3條的原則確定;ηb、ηd——基礎寬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按基底下土的類別查表5.2.4取值;γ——基礎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b——基礎底面寬度(m),當基礎底面寬度小于3m時按3m取值,大于6m時按6m取值;γm——基礎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層取有效重度;d——基礎埋置深度(m),宜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區(qū),可自填土地面標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結構施工后完成時,應從天然地面標高算起。對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礎或筏基時,基礎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當采用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時,應從室內地面標高算起。表5.2.4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29土的類別ηbηd淤泥和淤泥質土01.0人工填土e或IL大于等于0.85的粘性土01.0紅粘土含水比αw>0.8含水比αw≤0.800.151.21.4大面積壓實填土壓實系數(shù)大于0.95、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最大干密度大于2100kg/m3的級配砂石001.52.0粉土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0.31.50.2.05e及IL均小于0.85的粘性土0.粉砂、細砂(不包括很濕與飽和時的稍密狀態(tài))中砂、粗砂、礫砂和碎石土32.03.1.63.04.40注:1強風化和全風化的巖石,可參照所風化成的相應土類取值,其他狀態(tài)下的巖石不修正;30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按本規(guī)范附錄D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確定時ηd取0;3含水比是指土的天然含水量與液限的比值;4大面積壓實填土是指填土范圍大于兩倍基礎寬度的填土。5.2.5當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礎底面寬度時,根據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計算,并應滿足變形要求:fa=Mbγb+Mdγmd+Mcck(5.2.5)式中:fa——由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Mb、Md、Mc——承載力系數(shù),按表5.2.5確定;b——基礎底面寬度(m),大于6m時按6m取值,對于砂土小于3m時按3m取值;ck——基底下一倍短邊寬度的深度范圍內土的粘聚力標準值(kPa)。31表5.2.5承載力系數(shù)Mb、Md、Mc土的內摩擦角標準值φk(°)MbMdMc001.003.1420.031.123.3240.061.253.5160.101.393.7180.141.553.93100.181.734.17120.231.944.42140.292.174.69160.362.435.00180.432.725.31200.513.065.66220.613.446.04240.803.876.45261.104.376.90281.404.937.40301.905.597.95322.606.358.55343.407.219.22364.208.259.97385.009.4410.8032405.8010.8411.73注:φk—基底下一倍短邊寬度的深度范圍內土的內摩擦角標準值(°)。5.2.6對于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H巖基載荷試驗方法確定;對破碎、極破碎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根據平板載荷試驗確定。對完整、較完整和較破碎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也可根據室內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按下式進行計算:(5.2.6)fa=ψr·frk式中:fa——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frk——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kPa),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J確定;ψr——折減系數(shù)。根據巖體完整程度以及結構面的間距、寬度、產狀和組合,由地方經驗確定。無經驗時,對完整巖體可取0.5;對較完整巖體可取0.2~0.5;對較破碎巖體可取0.1~0.2。33注:1上述折減系數(shù)值未考慮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風化作用的繼續(xù);2對于粘土質巖,在確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時,也可采用天然濕度的試樣,不進行飽和處理。5.2.7當?shù)鼗芰臃秶鷥扔熊浫跸屡P層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按下式驗算軟弱下臥層的地基承載力:pz+pcz≤faz(5.2.7-1)式中:pz——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軟弱下臥層頂面處的附加壓力值(kPa);pcz——軟弱下臥層頂面處土的自重壓力值(kPa);faz——軟弱下臥層頂面處經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2對條形基礎和矩形基礎,式(5.2.7-1)中的pz值可按下列公式簡化計算:條形基礎(5.2.7-2)b

2ztanθ

b(pk

pc)pz矩形基礎(5.2.7-3)(b

2ztanθ)(l

2ztanθ)34lb(pk

pc)zp

式中:b——矩形基礎或條形基礎底邊的寬度(m);l——矩形基礎底邊的長度(m);pc——基礎底面處土的自重壓力值(kPa);z——基礎底面至軟弱下臥層頂面的距離(m);θ——地基壓力擴散線與垂直線的夾角(°),可按表5.2.7采用。表5.2.7地基壓力擴散角θEs1/Es2z/b36°23°510°25°1020°30°注:1Es1為上層土壓縮模量;Es2為下層土壓縮模量;2z/b<0.25時取θ=0°,必要時,宜由試驗確定;z/b>0.50時θ值不變;3z/b在0.25與0.50之間可插值使用。355.2.8對于沉降已經穩(wěn)定的建筑或經過預壓的地基,可適當提高地基承載力。5.3變形計算5.3.1建筑物的地基變形計算值,不應大于地基變形允許值。5.3.2地基變形特征可分為沉降量、沉降差、傾斜、局部傾斜。5.3.3在計算地基變形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勻、荷載差異很大、體型復雜等因素引起的地基變形,對于砌體承重結構應由局部傾斜值控制;對于框架結構和單層排架結構應由相鄰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對于多層或高層建筑和高聳結構應由傾斜值控制;必要時尚應控制平均沉降量。2在必要情況下,需要分別預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間和使用期間的地基變形值,以便預留建筑物有關部分之間的凈空,選擇連接方法和施工順序。365.3.4建筑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應按表5.3.4規(guī)定采用。對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變形允許值應根據上部結構對地基變形的適應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確定。表5.3.4建筑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變形特征地基土類別中、低壓縮性土高壓縮性土砌體承重結構基礎的局部傾斜0.0020.003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相鄰柱基的沉降差框架結構0.002l0.003l砌體墻填充的邊排柱0.0007l0.001l當基礎不均勻沉降時不產生附加應力的結構0.005l0.005l單層排架結構(柱距為6m)柱基的沉降量(mm)(120)200橋式吊車軌面的傾斜(按不調整軌道考慮)縱向0.004橫向0.003多層和高層建筑的整體傾斜Hg≤240.00424<Hg≤600.00360<Hg≤1000.002537Hg>1000.002體型簡單的高層建筑基礎的平均沉降量(mm)200高聳結構基礎的傾斜Hg≤200.00820<Hg≤500.00650<Hg≤1000.005100<Hg≤1500.004150<Hg≤2000.003200<Hg≤2500.002高聳結構基礎的沉降量(mm)Hg≤100400100<Hg≤200300200<Hg≤250200注:1本表數(shù)值為建筑物地基實際最終變形允許值;2有括號者僅適用于中壓縮性土;3l為相鄰柱基的中心距離(mm);Hg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4傾斜指基礎傾斜方向兩端點的沉降差與其距離的比值;5局部傾斜指砌體承重結構沿縱向6~10m內基礎兩點的沉降差與其距離的比值。(5.3.5)5.3.5計算地基變形時,地基內的應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質線性變形體理論。其最終變形量可按下式進行計算:ns

sEpi

1 siii i

1i

10(zα

zα)s

ψs

ψ式中:s——地基最終變形量(mm);s’——按分層總和法計算出的地基變形量(mm);Ψs——沉降計算經驗系數(shù),根據地區(qū)沉降觀測資料及經驗確定,無地區(qū)經驗時可根據變形計算深度范圍內壓縮模量的當量值(Es)、基底附加壓力按表5.3.5取值;n——地基變形計算深度范圍內所劃分的土層數(shù)(圖5.3.5);p0——相應于作用的準永久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附加壓力(kPa);Esi——基礎底面下第i層土的壓縮模量(MPa),應取土的自重壓力至土的自重壓力與附加壓力之和的壓力段計算;zi、zi-1——基礎底面至第i層土、第i-1層土底面的距離(m);382αib54znzizi-1Δzαi

1αi、αi

1——基礎底面計算點至第i層土、第i-1層土底面范圍內平均附加應力系數(shù),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K采用。1圖5.3.5基礎沉降計算的分層示意1-天然地面標高;2-基底標高;3-平均附加應力系數(shù)α曲線;4-i-1層;5-i層表5.3.5沉降計算經驗系數(shù)ψsEs(MPa)2.54.07.015.020.0αn339基底附加壓力p0≥fakp0≤0.75fak1.41.11.31.01.00.70.40.40.20.25.3.6變形計算深度范圍內壓縮模量的當量值(Es),應按下式計算:(5.3.6)Esi40

i

A

AisE式中:Ai——第i層土附加應力系數(shù)沿土層厚度的積分值。5.3.7地基變形計算深度zn(圖5.3.5),應符合式(5.3.7)的規(guī)定。當計算深度下部仍有較軟土層時,應繼續(xù)計算。(5.3.7)n

sn

0.025

si

i

1式中:Δs’i——在計算深度范圍內,第i層土的計算變形值(mm);Δs’n——在由計算深度向上取厚度為Δz的土層計算變形值(mm),Δz見圖5.3.5并按表5.3.7確定。表5.3.7Δzb(m)≤22<b≤44<b≤8b>8Δz(m)0.30.60.81.05.3.8當無相鄰荷載影響,基礎寬度在1~30m范圍內時,基礎中點的地基變形計算深度也可按簡化公式(5.3.8)進行計算。在計算深度范圍內存在基巖時,zn可取至基巖表面;當存在較厚的堅硬粘性土層,其孔隙比小于0.5、壓縮模量大于50MPa,或存在較厚的密實砂卵石層,其壓縮模量大于80MPa時,zn可取至該層土表面。此時,地基土附加壓力分布應考慮相對硬層存在的影響,按本規(guī)范公式(6.2.2)計算地基最終變形量。(5.3.8)zn=b(2.5-0.4lnb)式中:b——基礎寬度(m)。5.3.9當存在相鄰荷載時,應計算相鄰荷載引起的地基變形,其值可按應力疊加原理,采用角點法計算。5.3.10當建筑物地下室基礎埋置較深時,地基土的回彈變形量可按下式進行計算:(5.3.10)∑41ciccs=ψEp(ziαi?z?1α?1)式中:sc——地基的回彈變形量(mm);ψc——回彈量計算的經驗系數(shù),無地區(qū)經驗時可取1.0;pc——基坑底面以上土的自重壓力(kPa),地下水位以下應扣除浮力;Eci——土的回彈模量(kPa),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中土的固結試驗回彈曲線的不同應力段計算。5.3.11回彈再壓縮變形量計算可采用再壓縮的壓力小于卸荷土的自重壓力段內再壓縮變形線性分布的假定計算:(5.3.11)c42c ccpps

ψ

s式中:sc

——地基的回彈再壓縮變形量(mm);ψc

——回彈再壓縮變形增大系數(shù),由土的固結回彈再壓縮試驗確定;sc——地基的最大回彈變形量(mm);p——再壓縮的荷載壓力(kPa);43pc——基坑底面以上土的自重壓力(kPa),地下水位以下應扣除浮力。5.3.12在同一整體大面積基礎上建有多棟高層和低層建筑,宜考慮上部結構、基礎與地基的共同作用進行變形計算。5.4穩(wěn)定性計算5.4.1地基穩(wěn)定性可采用圓弧滑動面法進行驗算。最危險的滑動面上諸力對滑動中心所產生的抗滑力矩與滑動力矩應符合下式要求:(5.4.1)tanβa≥3.5b-

d MR/MS≥1.2式中:MS——滑動力矩(kN·m);MR——抗滑力矩(kN·m)。5.4.2位于穩(wěn)定土坡坡頂上的建筑,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于條形基礎或矩形基礎,當垂直于坡頂邊緣線的基礎底面邊長小于或等于3m時,其基礎底面外邊緣線至坡頂?shù)乃骄嚯x(圖5.4.2)應符合下式要求,且不得小于2.5m:條形基礎(5.4.2-1)d矩形基礎a≥2.5b-(5.4.2-2)tanβd式中:a——基礎底面外邊緣線至坡頂?shù)乃骄嚯x(m);b——垂直于坡頂邊緣線的基礎底面邊長(m);d——基礎埋置深度(m);β——邊坡坡角(°)。2當基礎底面外邊緣線至坡頂?shù)乃骄嚯x不滿足式(5.4.2-1)、(5.4.2-2)的要求時,可根據基底平均壓力按公式(5.4.1)確定基礎距坡頂邊緣的距離和基礎埋深。3當邊坡坡角大于45°、坡高大于8m時,尚應按式(5.4.1)驗算坡體穩(wěn)定性。44βba圖5.4.2基礎底面外邊緣線至坡頂?shù)乃骄嚯x示意5.4.3建筑物基礎存在浮力作用時應進行抗浮穩(wěn)定性驗算,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于簡單的浮力作用情況,基礎抗浮穩(wěn)定性應符合下式要求:(5.4.3)w45Gk

kNw,k式中:Gk——建筑物自重及壓重之和(kN);Nw,k——浮力作用值(kN);kw——抗浮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一般情況下可取1.05。2抗浮穩(wěn)定性不滿足設計要求時,可采用增加壓重或設置抗46浮構件等措施。在整體滿足抗浮穩(wěn)定性要求而局部不滿足時,也可采用增加結構剛度的措施。6山區(qū)地基6.1一般規(guī)定6.1.1山區(qū)(包括丘陵地帶)地基的設計,應對下列設計條件分析認定:1建設場區(qū)內,在自然條件下,有無滑坡現(xiàn)象,有無影響場地穩(wěn)定性的斷層、破碎帶;2在建設場地周圍,有無不穩(wěn)定的邊坡;473施工過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載和卸載等對山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4地基內巖石厚度及空間分布情況、基巖面的起伏情況、有無影響地基穩(wěn)定性的臨空面;建筑地基的不均勻性;巖溶、土洞的發(fā)育程度,有無采空區(qū);出現(xiàn)危巖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的可能性;地面水、地下水對建筑地基和建設場區(qū)的影響。6.1.2在山區(qū)建設時應對場區(qū)作出必要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評價。對建筑物有潛在威脅或直接危害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巖溶、土洞強烈發(fā)育地段,不應選作建設場地。6.1.3山區(qū)建設工程的總體規(guī)劃,應根據使用要求、地形地質條件合理布置。主體建筑宜設置在較好的地基上,使地基條件與上部結構的要求相適應。6.1.4山區(qū)建設中,應充分利用和保護天然排水系統(tǒng)和山地植被。當必須改變排水系統(tǒng)時,應在易于導流或攔截的部位將48水引出場外。在受山洪影響的地段,應采取相應的排洪措施。6.2土巖組合地基6.2.1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縫分隔區(qū)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層范圍內,如遇下列情況之一者,屬于土巖組合地基:下臥基巖表面坡度較大的地基;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大塊孤石或個別石芽出露的地基。6.2.2當?shù)鼗邢屡P基巖面為單向傾斜、巖面坡度大于10%、基底下的土層厚度大于1.5m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設計:1當結構類型和地質條件符合表6.2.2-1的要求時,可不作地基變形驗算。表6.2.2-1下臥基巖表面允許坡度值地基土四層及四層具有150kN和150kN承載力以下的砌體以下吊車特征值承重結構,三層及三層的一般單層排架結構fak(kPa)以下的框架結構帶墻的邊柱和山墻無墻的中柱49≥150≤15%≤15%≤30%≥200≤25%≤30%≤50%≥300≤40%≤50%≤70%2不滿足上述條件時,應考慮剛性下臥層的影響,按下式計算地基的變形:(6.2.2)sgz

βgzsz式中:sgz——具剛性下臥層時,地基土的變形計算值(mm);βgz——剛性下臥層對上覆土層的變形增大系數(shù),按表6.2.2-2采用;sz——變形計算深度相當于實際土層厚度按本規(guī)范第5.3.5條計算確定的地基最終變形計算值(mm)。50表6.2.2-2具有剛性下臥層時地基變形增大系數(shù)βgzh/b0.52.51.01.52.0βgz1.261.001.171.121.09注:h─基底下的土層厚度;b─基礎底面寬度。3在巖土界面上存在軟弱層(如泥化帶)時,應驗算地基的整體穩(wěn)定性;4當土巖組合地基位于山間坡地、山麓洼地或沖溝地帶,存在局部軟弱土層時,應驗算軟弱下臥層的強度及不均勻變形。6.2.3對于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當石芽間距小于2m,其間為硬塑或堅硬狀態(tài)的紅粘土時,對于房屋為六層和六層以下的砌體承重結構、三層和三層以下的框架結構或具有150kN和150kN以下吊車的單層排架結構,其基底壓力小于200kPa,可不作地基處理。如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可利用經檢驗穩(wěn)定性可靠的石芽作支墩式基礎,也可在石芽出露部位作褥墊。當石芽間有較厚的軟弱土層時,可用碎石、土夾石等進行置換。6.2.4對于大塊孤石或個別石芽出露的地基,當土層的承載力特征值大于150kPa、房屋為單層排架結構或一、二層砌體承重結構時,宜在基礎與巖石接觸的部位采用褥墊進行處理51。對于多層砌體承重結構,應根據土質情況,結合本規(guī)范第6.2.6條、第6.2.7條的規(guī)定綜合處理。6.2.5褥墊可采用爐渣、中砂、粗砂、土夾石等材料,其厚度宜取300mm~500mm,夯填度應根據試驗確定。當無資料時,夯填度可按下列數(shù)值進行設計:中砂、粗砂 0.87±0.05;土夾石(其中碎石含量為20%~30%)0.70±0.05。注:夯填度為褥墊夯實后的厚度與虛鋪厚度的比值。6.2.6當建筑物對地基變形要求較高或地質條件比較復雜不宜按本規(guī)范第6.2.3條、第6.2.4條有關規(guī)定進行地基處理時,可調整建筑平面位置,或采用樁基或梁、拱跨越等處理措施。6.2.7在地基壓縮性相差較大的部位,宜結合建筑平面形狀、荷載條件設置沉降縫。沉降縫寬度宜取30mm~50mm,在特殊情況下可適當加寬。6.3填土地基6.3.1當利用壓實填土作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層時,在平整場地前,應根據結構類型、填料性能和現(xiàn)場條件等,對擬壓52實的填土提出質量要求。未經檢驗查明以及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壓實填土,均不得作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層。6.3.2當利用未經填方設計處理形成的填土作為建筑物地基時,應查明填料成份與來源,填土的分布、厚度、均勻性、密實度與壓縮性以及填土的堆積年限等情況,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上部結構類型、荷載性質與大小、現(xiàn)場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地基處理方法,并提出填土地基處理的質量要求與檢驗方法。6.3.3擬壓實的填土地基應根據建筑物對地基的具體要求,進行填方設計。填方設計的內容包括填料的性質、壓實機械的選擇、密實度要求、質量監(jiān)督和檢驗方法等。對重大的填方工程,必須在填方設計前選擇典型的場區(qū)進行現(xiàn)場試驗,取得填方設計參數(shù)后,才能進行填方工程的設計與施工。6.3.4填方工程設計前應具備詳細的場地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質勘察資料。位于塘、溝、積水洼地等地區(qū)的填土地基,應查明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條件、底層軟弱土體的清除情況、自重固結程度等。536.3.5對含有生活垃圾或有機質廢料的填土,未經處理不宜作為建筑物地基使用。6.3.6壓實填土的填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級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以卵、礫石、塊石或巖石碎屑作填料時,分層壓實時其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00mm,分層夯實時其最大粒徑不宜大于400mm;2性能穩(wěn)定的礦渣、煤渣等工業(yè)廢料;3以粉質粘土、粉土作填料時,其含水量宜為最優(yōu)含水量,可采用擊實試驗確定;4挖高填低或開山填溝的土石料,應符合設計要求;5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凍土、膨脹性土以及有機質含量大于5%的土。6.3.7壓實填土的質量以壓實系數(shù)λc控制,并應根據結構類型、壓實填土所在部位按表6.3.7確定。表6.3.7壓實填土地基壓實系數(shù)控制值54結構類型填土部位壓實系數(shù)(λc)控制含水量(%)砌體承重及框架結構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0.97wop±2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以下≥0.95排架結構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0.96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以下≥0.94注:1、壓實系數(shù)(λc)為填土的實際干密度(ρd)與最大干密度(ρdmax)之比;wop為最優(yōu)含水量。2、地坪墊層以下及基礎底面標高以上的壓實填土,壓實系數(shù)不應小于0.94。6.3.8壓實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優(yōu)含水量,應采用擊實試驗確定,擊實試驗的操作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的有關規(guī)定。對于碎石、卵石,或巖石碎屑等填料,其最大干密度可取2100kg/m3~2200kg/m3。對于粘性土或粉土填料,當無試驗資料時,可按下式計算最大干密度:ops55dmax1

0.01wdρwdsρ

η (6.3.8)式中:ρdmax——壓實填土的最大干密度(kg/m3);η——經驗系數(shù),粉質粘土取0.96,粉土取0.97;ρw——水的密度(kg/m3);ds——土粒相對密度(比重);wop——最優(yōu)含水量(%),對于粉質粘土取wp+2%,wp為塑限,粉土取14%~18%。6.3.9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根據現(xiàn)場原位測試(靜載荷試驗、動力觸探、靜力觸探等)結果確定。其下臥層頂面的承載力特征值應滿足本規(guī)范5.2.7條的要求。6.3.10填土地基在進行壓實施工時,應注意采取地面排水措施,當其阻礙原地表水暢通排泄時,應根據地形修建截水溝,或設置其它排水設施。設置在填土區(qū)的上、下水管道,應采取防滲、防漏措施,避免因漏水使填土顆粒流失,必要時應在填土土坡的坡腳處設置反濾層。6.3.11位于斜坡上的填土,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對由填土而產生的新邊坡,當填土邊坡符合表6.3.11的要求時,可不設置支擋56結構。當天然地面坡度大于20%時,應采取防止填土可能沿坡面滑動的措施,并應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表6.3.11壓實填土的邊坡坡度允許值填土類型邊坡坡度允許值(高寬比)壓實系數(shù)(λc)坡高在8m以內坡高為8~15m碎石、卵石1:1.50~1:1.21:1.75~1:1.550砂夾石(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1:1.50~1:1.251:1.75~1:1.500.94~0.97土夾石(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1:1.50~1:1.251:2.00~1:1.50粉質粘土,粘粒含量ρc1:1.75~1:1.51:2.25~1:1.≥10%的粉075土6.4滑坡防治6.4.1在建設場區(qū)內,由于施工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有可能形成滑57坡的地段,必須采取可靠的預防措施。對具有發(fā)展趨勢并威脅建筑物安全使用的滑坡,應及早采取綜合整治措施,防止滑坡繼續(xù)發(fā)展。6.4.2應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以及施工影響等因素,分析滑坡可能發(fā)生或發(fā)展的主要原因,采取下列防治滑坡的處理措施:1排水:應設置排水溝以防止地面水浸入滑坡地段,必要時尚應采取防滲措施。在地下水影響較大的情況下,應根據地質條件,設置地下排水系統(tǒng);2支擋:根據滑坡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可選用重力式抗滑擋墻、阻滑樁及其他抗滑結構??够瑩鯄Φ幕准白杌瑯兜臉抖藨裰糜诨瑒用嬉韵碌姆€(wěn)定土(巖)層中。必要時,應驗算墻頂以上的土(巖)體從墻頂滑出的可能性;3卸載:在保證卸載區(qū)上方及兩側巖土穩(wěn)定的情況下,可在滑體主動區(qū)卸載,但不得在滑體被動區(qū)卸載;4反壓:在滑體的阻滑區(qū)段增加豎向荷載以提高滑體的阻滑安全系數(shù)。6.4.3滑坡推力可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計算:1當滑體有多層滑動面(帶)時,可取推力最大的滑動面(帶)確定滑坡推力;2選擇平行于滑動方向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斷面進行計算。計算斷面一般不得少于2個,其中應有一個是滑動主軸斷面。根據不同斷面的推力設計相應的抗滑結構;3當滑動面為折線形時,滑坡推力可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圖6.4.3)。圖6.4.3滑坡推力計算示意58Fn=Fn-1ψ+γtGnt-Gnntanφn-cnlnψ=cos(βn-1-βn)-sin(βn-1-βn)tanφn(6.4.3-1)(6.4.3-2)式中:Fn、Fn-1——第n塊、第n-1塊滑體的剩余下滑力(kN);ψ——傳遞系數(shù);γt——滑坡推力安全系數(shù);Gnt、Gnn——第n塊滑體自重沿滑動面、垂直滑動面的分力(kN);φn——第n塊滑體沿滑動面土的內摩擦角標準值(°);cn——第n塊滑體沿滑動面土的粘聚力標準值(kPa);ln——第n塊滑體沿滑動面的長度(m);4滑坡推力作用點,可取在滑體厚度的1/2處;5滑坡推力安全系數(shù),應根據滑坡現(xiàn)狀及其對工程的影響等因素確定,對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宜取1.3059,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宜取1.20,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宜取1.10;6根據土(巖)的性質和當?shù)亟涷?,可采用試驗和滑坡反算相結合的方法,合理地確定滑動面上的抗剪強度。6.5巖石地基6.5.1巖石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置于完整、較完整、較破碎巖體上的建筑物可僅進行地基承載力計算;2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乙級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堅硬程度不同,兩種或多種巖體變形模量差異達2倍及2倍以上,應進行地基變形驗算;3地基主要受力層深度內存在軟弱下臥巖層時,應考慮軟弱下臥巖層的影響進行地基穩(wěn)定性驗算;4樁孔、基底和基坑邊坡開挖應控制爆破,到達持力層后,對軟巖、極軟巖表面應及時封閉保護;5當基巖面起伏較大,且都使用巖石地基時,同一建筑物可以使用多種基礎形式;606當基礎附近有臨空面時,應驗算向臨空面傾覆和滑移穩(wěn)定性。存在不穩(wěn)定的臨空面時,應將基礎埋深加大至下伏穩(wěn)定基巖;亦可在基礎底部設置錨桿,錨桿應進入下伏穩(wěn)定巖體,并滿足抗傾覆和抗滑移要求。同一基礎的地基可以放階處理,但應滿足抗傾覆和抗滑移要求;7對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及破碎程度較高的不穩(wěn)定巖體,可采用注漿加固和清爆填塞等措施。6.5.2對遇水易軟化和膨脹、易崩解的巖石,應采取保護措施減少其對巖體承載力的影響。6.6巖溶與土洞6.6.1在碳酸鹽巖為主的可溶性巖石地區(qū),當存在巖溶(溶洞、溶蝕裂隙等)、土洞等現(xiàn)象時,應考慮其對地基穩(wěn)定的影響。6.6.2巖溶場地可根據巖溶發(fā)育程度劃分為三個等級,設計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按表6.6.2選用。表6.6.2 巖溶發(fā)育程度61等級巖溶場地條件巖溶強發(fā)育地表有較多巖溶塌陷、漏斗、洼地、泉眼溶溝、溶槽、石芽密布,相鄰鉆孔間存在臨空面、且基巖面高差大于5m地下有暗河、伏流鉆孔見洞隙率大于30%或線巖溶率大于20%溶槽或串珠狀豎向溶洞發(fā)育深度達20m以上巖溶中等發(fā)育介于強發(fā)育和微發(fā)育之間巖溶微發(fā)育地表無巖溶塌陷、漏斗溶溝、溶槽較發(fā)育相鄰鉆孔間存在臨空面、且基巖面相對高差小于2m鉆孔見洞隙率小于10%或線巖溶率小于5%6.6.3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主體宜避開巖溶強發(fā)育地段。6.6.4存在下列情況之一且未經處理的場地,不應作為建筑物地基:淺層溶洞成群分布,洞徑大,且不穩(wěn)定的地段;漏斗、溶槽等埋藏淺,其中充填物為軟弱土體;623土洞或塌陷等巖溶強發(fā)育的地段;4巖溶水排泄不暢,有可能造成場地暫時淹沒的地段。6.6.5對于完整、較完整的堅硬巖、較硬巖地基,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不考慮巖溶對地基穩(wěn)定性的影響:1洞體較小,基礎底面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夠的支承長度;2頂板巖石厚度大于或等于洞的跨度。6.6.6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丙級且荷載較小的建筑物,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不考慮巖溶對地基穩(wěn)定性的影響。1基礎底面以下的土層厚度大于獨立基礎寬度的3倍或條形基礎寬度的6倍,且不具備形成土洞的條件時;2基礎底面與洞體頂板間土層厚度小于獨立基礎寬度的3倍或條形基礎寬度的6倍,洞隙或巖溶漏斗被沉積物填滿,其承載力特征值超過150kPa,且無被水沖蝕的可能性時;3基礎底面存在面積小于基礎底面積25%的垂直洞隙,但基63底巖石面積滿足上部荷載要求時。6.6.7不符合本規(guī)范第6.6.5、6.6.6條的條件時,應進行洞體穩(wěn)定性分析;基礎附近有臨空面時,應驗算向臨空面傾覆和沿巖體結構面滑移穩(wěn)定性。6.6.8土洞對地基的影響,應按下列規(guī)定綜合分析與處理:1在地下水強烈活動于巖土交界面的地區(qū),應考慮由地下水作用所形成的土洞對地基的影響,預測地下水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