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_第1頁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_第2頁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_第3頁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_第4頁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PAGE5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姓名:田雪強單位:韶山市銀田鎮(zhèn)中心小學時間:二零一二年九月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摘要:現(xiàn)今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越來越關注的話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變現(xiàn)出學習能力差、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等問題。情感教育是建立新型的、融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所必不可少的,在教育中融入關愛和尊重,好好呵護留守兒童,才能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關鍵詞: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農業(yè)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村閑散勞動力紛紛進城務工,從而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xiàn)。根據(jù)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jiān)護。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在他們的學校生活中容易出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學習積極性不高。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二)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xiàn)在不講衛(wèi)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在學校不目標的一種積極的力量?!睆膶煹脑捴胁浑y看出情感在實踐活動中的效能。良好的情緒能使人的感知變得敏銳,記憶獲得增強,思維更加靈活,有利于綜合性智能的發(fā)揮,有利于創(chuàng)造潛能的充分展示。情感教育強調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氛圍,幫助學生保持良好情緒狀態(tài)。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以境生情、以情育情、以情促情”的原則,做到情知互促,情意互促,注重對學生情感的自我培養(yǎng),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能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四)情感教育能感召后進轉化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彼裕覀儜撽P心每一個孩子,從心里充滿對每一個孩子的愛,不僅要做好優(yōu)秀生的培養(yǎng),更要關愛那些差生,把愛的陽光灑向他們,用真摯的情感激勵他們、感召他們。我班郭露同學,因父母離異長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沒有得到過完整的愛,顯得自卑,缺乏信心。我在平日的工作中,就特別注意他,發(fā)現(xiàn)他在音樂上有特長,特別喜歡唱歌,就讓他擔任班級文娛委員。他從老師的行為中體驗到了老師對他的尊重和信任,在平日組織的慶?;顒又校急憩F(xiàn)得不錯。我對他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果然,他對自己有了信心,各方面都有了進步。在期末評比中,全班同學一致推選他為“優(yōu)秀進步生”。由于他的進步,也帶動了班級其他后進生不同程度的轉化??梢?,師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情感是學生奮進的催化劑。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后進生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斥責,一定能取得好的收獲。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一)良好的環(huán)境是情感教育的前提俗話說:“環(huán)境造就人”,成功地營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圍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融洽,老師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學生尊敬并熱愛老師,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使留守兒童在平等、寬松、活潑的情境之中,在教師和同學的關懷與鼓勵之中,不斷獲得人格上的尊重,體驗到學習的進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還要引導留守兒童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二)注重教育細節(jié)是情感教育的切入點情感教育應該從關注和體察細節(jié)開始做起,充分開放教育細節(jié)的教育功能。教師應發(fā)自內心關注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點滴進步由衷喜悅,為學生出現(xiàn)的德育問題深感擔憂,傾己之力提供幫助。對留守兒童來說,教師的細微感情投資尤為重要。愛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對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要尊重和愛護,在公開場合要多講些鼓勵的話,對他們所取得的成功與進步及時地給予肯定的評價與鼓勵,以此建立他們的信心。平時不但要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聽取他們對老師的意見和要求,還要經常關心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切困難。注意他們的思想情緒變化,經常與他們談心以積極引導他們的健康成長。(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課堂情感教育最好的課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善于觸動學生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即學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當?shù)姆绞綆椭麄兣囵B(yǎng)良好的情感品質,教他們關心社會、學會付出,建立道義感和責任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師要用關心、愛心、耐心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做到“三多三溝通”。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給他們一些人文關懷行動;多家訪。三溝通即定期不定期與他們的監(jiān)護人溝通;適時與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的父母溝通,不定期與社會各界人員溝通。通過溝通,能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思想、行為、情感等方面的情況,并針對情況分析解決存在的問題。鼓勵支持留守兒童與外出家長之間通過親情書信、親情電話、節(jié)假日團聚等方式,增強相互間的溝通與感情交流,彌補因長期分離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四、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一)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學生,實現(xiàn)與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和其他的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只關心成績,而忽視其生活上的困難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師要用父母一樣的愛心、熱心和恒心來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關心孩子的情感變化,實現(xiàn)心靈溝通。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像父母一樣的親情,那么親情的缺失會得到補償。在對待留守兒童中的“問題學生”時,也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批評說教上,要深入了解他們內心情感上的變化,及時準確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問題,從情感上關心他們。(二)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感悟讓留守兒童在關愛中成長,在責任中體驗。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兒童,應該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體驗生活并寫出感受,以此為親子溝通搭起橋梁,使子女在感受到親情溫暖的同時也要體會到長輩養(yǎng)育子女的艱辛。有許多留守兒童們盡管孤獨盡管渴望享受親情,但他們心里還是裝了好多對家人的關心、體貼以及責任感。他們會告訴在外的爸爸媽媽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們會關心在外的爸爸媽媽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們身上的那種質樸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質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匱乏的“原生態(tài)”的東西,這是他們的財富,也是一種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資源。我們要讓擁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讓缺乏它的孩子擁有它。(三)以身作則,注重身教“身教勝于言教”,老師的行為表現(xiàn)、言談舉止時時刻刻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給學生以愛、關心、尊重,將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他們也會予以他人關愛和尊重。他們會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助人為樂,并能與不良的事物作斗爭,將這種感情升華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自發(fā)地努力求學,真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四)結對幫扶,傾注關愛組織“手拉手”結對活動,挑選一些品學兼優(yōu)、年齡相仿的非留守兒童開展“手拉手”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增進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合作,讓每個留守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盡量消除父母遠離后形成的孤獨感。在家庭缺位的情況下,同輩群體給了他們很好的補充?!吧斐瞿愕氖?,伸出我的手,讓我們的手緊緊相握,共同攙扶著跋涉人生?!毕嘈胚@種來自同伴的濃濃的關愛會不斷地融掉留守兒童心中的孤獨與自卑,使他們向著更加健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