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練習(附解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0/1F/wKhkGWXYmcGAGeRWAAGjQM87gQc918.jpg)
![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練習(附解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0/1F/wKhkGWXYmcGAGeRWAAGjQM87gQc9182.jpg)
![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練習(附解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0/1F/wKhkGWXYmcGAGeRWAAGjQM87gQc9183.jpg)
![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練習(附解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0/1F/wKhkGWXYmcGAGeRWAAGjQM87gQc9184.jpg)
![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練習(附解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0/1F/wKhkGWXYmcGAGeRWAAGjQM87gQc91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訓練第一部分:基礎知識一、判斷句判定判斷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語言標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詞“皆”“誠”“則”“乃”“必”“非”“本”等。二是從特征入手,判斷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謂語部分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破滅之道”就是一個名詞性短語,符合判斷句的特征。“是”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詞“這”講,偶爾有作判斷動詞的。例如“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的“是”作“這”講,“也”才是判斷標志詞;“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個判斷動詞。1.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B.eq\b\lc\{\rc\(\a\vs4\al\co1(①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②失其所與,不知))C.eq\b\lc\{\rc\(\a\vs4\al\co1(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漢天子我丈人行也))D.eq\b\lc\{\rc\(\a\vs4\al\co1(①吾屬今為之虜矣,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B.秦,虎狼之國C.無惻隱之心,非人也D.端章甫,愿為小相焉二、被動句判斷被動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從標志詞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動句的要求。被動句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類:①“為”“為……所……”或“……為所……”。②“于”或“受……于……”。③“見”或“見……于……”。④“被”字。(2)從語法入手,看主語是不是受動者。因為有些被動句沒有標志詞,但含有被動意,所以單憑標志詞判斷是不行的,還需要考慮主語是不是謂語的受動者。(3)巧借“添”“變”二法。①在動詞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變句子基本意義的,是被動句。②主謂結構的句子能夠變成動賓主動句的,是被動句。如“函谷舉”,可以將其變?yōu)椤芭e函谷”。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A.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B.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C.終必不蒙見察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2.下列各組句子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不拘于時,學于余,②吾屬今為之虜矣))B.eq\b\lc\{\rc\(\a\vs4\al\co1(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eq\b\lc\{\rc\(\a\vs4\al\co1(①方正之不容也,②為天下笑者))D.eq\b\lc\{\rc\(\a\vs4\al\co1(①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三、倒裝句倒裝句有以下幾種情況: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和主謂倒裝。倒裝句是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相比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知道現(xiàn)代漢語的標準句的語句結構,再看文言文的句式特點。1.賓語前置句判斷賓語前置句,主要看標志。(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標志:①否定詞——不、莫、未等;②代詞——之、余、吾等。(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標志:①疑問句;②疑問代詞——何、安、焉等。(3)用“之”“唯……是(之)”“是”作標志,如“句讀之不知”“唯你是問”等。另外,還有兩種特殊情形:一是介詞賓語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等。(1)下列屬于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的一項是()A.夫晉,何厭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微斯人,吾誰與歸(2)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B.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不然,籍何以至此(3)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秋以為期,②復駕言兮焉求))B.eq\b\lc\{\rc\(\a\vs4\al\co1(①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②唯才是舉))C.eq\b\lc\{\rc\(\a\vs4\al\co1(①沛公安在,②大王來何操))D.eq\b\lc\{\rc\(\a\vs4\al\co1(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②何為其然也))2.定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都有一定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中心詞+之+定語+者,如:馬之千里者(2)中心詞+有+定語+者,如:鄭人有買履者(3)中心詞+而+定語+者,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4)中心詞+之+定語,如:仰觀宇宙之大另有數(shù)量短語作定語,常常后置,如:軍書十二卷。(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B.石之鏗然有聲者C.茍以天下之大D.莊宗受而藏之于廟(2)下列各句中,不屬于定語后置的一項是()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B.鑄以為金人十二C.送匈奴使留在漢者D.所以興懷,其致一也3.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最常見的標志詞是介詞“于”“以”“乎”,主要有下列三種情況:(1)于+賓語,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乎+賓語,如:生乎吾前(3)以+賓語,如:申之以孝悌之義【注意】翻譯狀語后置句時,一般要把介賓短語提到謂語動詞前,有的則不能提前,有的可提前可不提前,關鍵要看是否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狀語后置的一項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C.為國以禮D.飄飄乎如遺世獨立(2)下列各句中,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介賓短語不能提前的一項是()A.以其無禮于晉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輦來于秦D.州司臨門,急于星火4.主謂倒裝句主謂倒裝在文言文中不多見,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感嘆倒裝,謂語后常有語氣助詞,一般用逗號隔開。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問倒裝,充當謂語的多是疑問詞。如:誰為哀者?下列各句中,不屬于主謂倒裝的一項是()A.賢哉,回也B.渺渺兮予懷C.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D.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四、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語、賓語、介詞。此外,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還有省略謂語。識別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1)“瞻前顧后”,看有無主語省略。所謂“瞻前顧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時要注意該句前后的語境,因為主語可能會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說》中“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黑質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語,補充出來,即“(蛇)黑質而白章”。這種情況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斷有無省略。有些文言句子的謂語動詞后面直接帶了賓語,尤其是處所性賓語,這時就需要考慮賓語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詞。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中,“軍”為動詞,而“函陵”和“氾南”均為處所名詞,所以前面應該省略了介詞“于”。1.下列各句中,沒有省略現(xiàn)象的一項是()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B.沛公軍霸上C.掭以尖草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2.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②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③豎子不足與謀。④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⑤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組合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根據(jù)表達語氣和表達作用可分為以下幾種:1.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奈何何如奈……何如……何若……何怎么/怎么辦/怎么樣為什么把……怎么辦對……怎么樣何故怎么/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為什么/怎么會憑什么……/根據(jù)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孰與……與……孰……跟……比較,哪一個更……2.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何……哉(為、也、也哉)怎么能……呢為什么要……呢還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豈(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難道……嗎怎么……呢(其)庸……乎安……哉(乎)哪里……呢難道……嗎不亦……乎非……歟不也……嗎不是……嗎寧(獨)……耶(乎、哉)哪里……呢/難道……嗎顧……哉難道……嗎3.表示感嘆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何其一何多么/何等怎么那么/為什么那么直……耳惟……耳只不過……罷了只是……罷了4.表示揣度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無乃……乎恐怕……吧/只怕……吧得無(非)……耶(乎)大概……吧/恐怕……吧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其……歟豈不是……么庶幾……歟或許……吧對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①如……何,譯為“對……怎么辦”②無乃……乎,譯為“恐怕……吧”③孰與,譯為“與……一起”④奚以……為,譯為“憑什么……呢”⑤何……為,譯為“還要……干什么呢”⑥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第二部分:練習鞏固一、語句翻譯1.翻譯文中句子。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显唬骸扒淠軋?zhí)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節(jié)選自《通鑒經(jīng)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漢人不意魏兵卒至,百姓擾擾,皆迸山澤,不可禁制。漢主劉禪使群臣會議,或以為蜀吳本為與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光祿大夫譙周以為:“治政不殊,魏能并吳明矣,等為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漢主乃遣侍中張紹等奉璽綬以降于艾。(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鄧艾奇兵度而平》)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治政不殊,魏能并吳明矣,等為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樸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guī)為。其所作樂,至今用之不可變。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選自《新五代史·列傳十九》)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wèi)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ü?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保?)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碳瘸?,敬識始末,以板歸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舊,使公子知先人手澤存焉耳,若夫公詩之體格,位置當在大歷以后、長慶以前諸名家間。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為倫擬,則以俟天下后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為倫擬,則以俟天下后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二、全文練習(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碧釉唬骸俺加懈?,請追而問傅?!备瞪髯釉唬骸矮I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碧尤耄旅R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饼R王歸楚太子。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王令群臣獻計。上柱國子良入見,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子良出,昭常入見,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請守之?!闭殉3?,景鯉入見,曰:“不可與也。雖然,王身出玉聲,許萬乘之強齊也,而不與,負不義天下。楚亦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于秦?!蓖跄饲沧恿急鲍I地于齊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饼R王大興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zhàn)?!饼R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二》)材料二:秦人留之(楚懷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得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饼R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1.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三處的答案標號填在橫線上。王乃遣A子良北B獻地于齊C立昭常D為大司馬E使守東地F又遣景鯉G西索H救于秦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A.與,意指給,給予,同《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的“與”字含義相同。B.玉聲,似玉相擊之聲,引申為美妙的聲音。這里是對楚襄王言語的敬稱。C.“乃歸子”的“歸”指讓……回去,與《燭之武退秦師》“若亡鄭有益于君”的“亡”字用法相同。D.倍,指違背。跟《鴻門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義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懷王死后,在齊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向齊王請辭回楚國,但齊王阻撓,提出放歸條件,楚太子采納了慎子的建議,答應了齊王的條件。B.楚太子回國繼位,齊王派使臣來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獻地,向群臣問計,集思廣益,最后解除了危機,說明楚襄王善納言。C.子良告訴齊王此行受王命來獻地。昭常假托王命駐守獻地。秦軍壓境并指責齊國行為不當,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齊軍決戰(zhàn)。最終楚國不戰(zhàn)保全東地。D.材料一表述齊王放歸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應獻地給齊國。材料二表述齊王放歸楚太子是因為怕空有人質,還在天下落下個不義之名。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2)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帝深疾浮華之士,詔吏部尚書盧毓曰:“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必箤υ唬骸懊蛔阋灾庐惾硕梢缘贸J?。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zhèn)螠嗠s,虛實相蒙?!钡奂{其言。詔散騎常侍劉卲作考課法。卲作《都官考課法》,詔下百官議。司隸校尉崔林曰:“夫萬目不張,舉其綱,眾毛不整,振其領,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遠。若大臣能任其職,式是百辟[注]則孰敢不肅,惡在考課哉!”黃門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舉、試辟公府,為新民長吏,轉以功次補郡守者,或就增秩賜爵,此最考課之急務也。至于公卿及內職大臣,亦當俱以其職考課之。且天下至大,萬機至眾,誠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體,相須而成也。是以古人稱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業(yè),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職辦課,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guī),所以治末也。本綱未舉而造制末程,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弊h久之不決,事竟不行。臣光曰: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混淆;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zhèn)蜗嗝?。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咀ⅰ堪俦伲褐赴俟?。(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有刪改)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你將你的選項寫在橫線上。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賢P所Q難R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考課,指按一定標準對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分等,以決定其升降賞罰。B.廊廟,原指殿下屋和太廟,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棟梁之材,文中指后者。C.不行,此處指沒有實行,與《陳情表》中“九歲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D.競,爭相,與《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競”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帝痛恨華而不實之士,認為名聲猶如地上的畫餅,只能用來招攬尋常人才,卻無法識別能人異士。B.明帝認為不應按名聲選拔人才,盧毓則認為先按名聲任命官員,然后在實際工作中對其加以檢驗。C.司馬光和盧毓都反對只用贊譽或毀謗的輿論來決定官員晉升和罷免,二人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辦法。D.司馬光認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識別人才的根本,與依法考課相比,司馬光顯然更重視“人治”。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2)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二十四年。初,魯肅常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以為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于權。權嘗為其子求昏于羽,羽罵其使,不許昏,權由是怒。及羽攻樊,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睓嗄苏龠d,以代蒙。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馬數(shù)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權聞之,遂發(fā)兵襲羽,令呂蒙為大督。魏王操之出漢中也,使平寇將軍徐晃屯宛,以助曹仁以攻羽。孫權為箋與魏王操,請以討羽自效。及晃擊敗羽,羽遂撤圍退。呂蒙至尋陽,使白衣?lián)u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懼。于是蒙令故騎都尉虞翻為書說仁,為陳成敗,仁得書即降。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開門出降。蒙入江陵,釋于禁之囚,得關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y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關羽聞南郡破,即走南還。羽數(shù)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騎。權先使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于章鄉(xiāng),斬之,遂定荊州。(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吳蜀通好》,有刪改)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羽A人B還C私D相E參F訊G咸H知I家J門K無L恙M見N待O過P于Q平R時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且居國上流”與“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兩句中的“且”字含義不同。B.露檄,發(fā)布公告。檄,是一種文體,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討的文書。C.白衣,古代沒有取得功名的人的代稱,即平民。也可指古代替官府辦事的小官吏。D.“蒙以仁示之”與“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廣宴》)兩句中的“示”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魯肅聯(lián)合關羽共同抵抗曹操的建議不同,魯肅的接替者呂蒙認為關羽想兼并江南,聯(lián)合之勢難以持久,于是將這一情況告訴孫權。B.等到關羽進攻樊城,孫權召回呂蒙暗中籌劃,呂蒙建議起用陸遜;陸遜到任后給孫權匯報了關羽的軍事部署,并陳述了擒拿的方法。C.因關羽擅自取用東吳的糧米,孫權便派呂蒙帶兵襲擊關羽,呂蒙讓士兵扮成商賈,不讓關羽知道自己的行動,還招降了關羽的守將。D.占領江陵后,呂蒙善待關羽將士的家屬,下令不準部屬騷擾百姓,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zhàn),只剩關羽及其子關平因寡不敵眾而被吳將擒殺。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2)羽數(shù)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2023-2024學年(新高考專用)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特殊句式專項訓練第一部分:基礎知識一、判斷句判定判斷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語言標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詞“皆”“誠”“則”“乃”“必”“非”“本”等。二是從特征入手,判斷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謂語部分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破滅之道”就是一個名詞性短語,符合判斷句的特征?!笆恰弊衷谖难晕闹幸话阕髦甘敬~“這”講,偶爾有作判斷動詞的。例如“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的“是”作“這”講,“也”才是判斷標志詞;“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個判斷動詞。1.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B.eq\b\lc\{\rc\(\a\vs4\al\co1(①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②失其所與,不知))C.eq\b\lc\{\rc\(\a\vs4\al\co1(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漢天子我丈人行也))D.eq\b\lc\{\rc\(\a\vs4\al\co1(①吾屬今為之虜矣,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答案:D(D項①為被動句,②為判斷句。其他三組均為判斷句。)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B.秦,虎狼之國C.無惻隱之心,非人也D.端章甫,愿為小相焉答案:D(D項為一般陳述句,其他三項均為判斷句。)二、被動句判斷被動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從標志詞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動句的要求。被動句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類:①“為”“為……所……”或“……為所……”。②“于”或“受……于……”。③“見”或“見……于……”。④“被”字。(2)從語法入手,看主語是不是受動者。因為有些被動句沒有標志詞,但含有被動意,所以單憑標志詞判斷是不行的,還需要考慮主語是不是謂語的受動者。(3)巧借“添”“變”二法。①在動詞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變句子基本意義的,是被動句。②主謂結構的句子能夠變成動賓主動句的,是被動句。如“函谷舉”,可以將其變?yōu)椤芭e函谷”。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A.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B.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C.終必不蒙見察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答案:D(D項為狀語后置句。)2.下列各組句子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不拘于時,學于余,②吾屬今為之虜矣))B.eq\b\lc\{\rc\(\a\vs4\al\co1(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eq\b\lc\{\rc\(\a\vs4\al\co1(①方正之不容也,②為天下笑者))D.eq\b\lc\{\rc\(\a\vs4\al\co1(①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答案:D(D項①為狀語后置句;②中的“見”字不表被動,而是表示“對我怎么樣”。)三、倒裝句倒裝句有以下幾種情況: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和主謂倒裝。倒裝句是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相比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知道現(xiàn)代漢語的標準句的語句結構,再看文言文的句式特點。1.賓語前置句判斷賓語前置句,主要看標志。(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標志:①否定詞——不、莫、未等;②代詞——之、余、吾等。(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標志:①疑問句;②疑問代詞——何、安、焉等。(3)用“之”“唯……是(之)”“是”作標志,如“句讀之不知”“唯你是問”等。另外,還有兩種特殊情形:一是介詞賓語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等。(1)下列屬于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的一項是()A.夫晉,何厭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微斯人,吾誰與歸答案:D(A、C兩項均為“之”作標志將賓語前置。B項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2)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B.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不然,籍何以至此答案:B(B項為一般句式。)(3)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秋以為期,②復駕言兮焉求))B.eq\b\lc\{\rc\(\a\vs4\al\co1(①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②唯才是舉))C.eq\b\lc\{\rc\(\a\vs4\al\co1(①沛公安在,②大王來何操))D.eq\b\lc\{\rc\(\a\vs4\al\co1(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②何為其然也))答案:D(D項①為固定句式,②為賓語前置句。其他三組均為賓語前置句。)2.定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都有一定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中心詞+之+定語+者,如:馬之千里者(2)中心詞+有+定語+者,如:鄭人有買履者(3)中心詞+而+定語+者,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4)中心詞+之+定語,如:仰觀宇宙之大另有數(shù)量短語作定語,常常后置,如:軍書十二卷。(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B.石之鏗然有聲者C.茍以天下之大D.莊宗受而藏之于廟答案:D(D項為狀語后置句,其他三項均為定語后置句。)(2)下列各句中,不屬于定語后置的一項是()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B.鑄以為金人十二C.送匈奴使留在漢者D.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答案:D(D項為一般句式。)3.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最常見的標志詞是介詞“于”“以”“乎”,主要有下列三種情況:(1)于+賓語,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乎+賓語,如:生乎吾前(3)以+賓語,如:申之以孝悌之義【注意】翻譯狀語后置句時,一般要把介賓短語提到謂語動詞前,有的則不能提前,有的可提前可不提前,關鍵要看是否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狀語后置的一項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C.為國以禮D.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答案:D(D項為一般句式。)(2)下列各句中,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介賓短語不能提前的一項是()A.以其無禮于晉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輦來于秦D.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答案:C(“于”應譯為“到”。)4.主謂倒裝句主謂倒裝在文言文中不多見,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感嘆倒裝,謂語后常有語氣助詞,一般用逗號隔開。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問倒裝,充當謂語的多是疑問詞。如:誰為哀者?下列各句中,不屬于主謂倒裝的一項是()A.賢哉,回也B.渺渺兮予懷C.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D.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答案:D(D項為被動句。)四、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語、賓語、介詞。此外,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還有省略謂語。識別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1)“瞻前顧后”,看有無主語省略。所謂“瞻前顧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時要注意該句前后的語境,因為主語可能會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說》中“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黑質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語,補充出來,即“(蛇)黑質而白章”。這種情況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斷有無省略。有些文言句子的謂語動詞后面直接帶了賓語,尤其是處所性賓語,這時就需要考慮賓語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詞。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中,“軍”為動詞,而“函陵”和“氾南”均為處所名詞,所以前面應該省略了介詞“于”。1.下列各句中,沒有省略現(xiàn)象的一項是()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B.沛公軍霸上C.掭以尖草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答案:D(A項“度”前蒙后省略主語。B項“軍”后省略介詞“于”。C項“掭”后省略“之”。)2.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②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③豎子不足與謀。④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⑤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答案: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③豎子不足與(之)謀。④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能)勝。⑤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組合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根據(jù)表達語氣和表達作用可分為以下幾種:1.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奈何何如奈……何如……何若……何怎么/怎么辦/怎么樣為什么把……怎么辦對……怎么樣何故怎么/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為什么/怎么會憑什么……/根據(jù)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孰與……與……孰……跟……比較,哪一個更……2.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何……哉(為、也、也哉)怎么能……呢為什么要……呢還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豈(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難道……嗎怎么……呢(其)庸……乎安……哉(乎)哪里……呢難道……嗎不亦……乎非……歟不也……嗎不是……嗎寧(獨)……耶(乎、哉)哪里……呢/難道……嗎顧……哉難道……嗎3.表示感嘆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何其一何多么/何等怎么那么/為什么那么直……耳惟……耳只不過……罷了只是……罷了4.表示揣度的固定格式句式標志翻譯格式無乃……乎恐怕……吧/只怕……吧得無(非)……耶(乎)大概……吧/恐怕……吧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其……歟豈不是……么庶幾……歟或許……吧對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①如……何,譯為“對……怎么辦”②無乃……乎,譯為“恐怕……吧”③孰與,譯為“與……一起”④奚以……為,譯為“憑什么……呢”⑤何……為,譯為“還要……干什么呢”⑥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答案:C(③表比較,應譯為“與……比,誰……”。④表反問,應譯為“哪里用得著……呢”。)第二部分:練習鞏固一、語句翻譯1.翻譯文中句子。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显唬骸扒淠軋?zhí)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節(jié)選自《通鑒經(jīng)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答案:然而既然已經(jīng)知道不可以這樣,再依法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驹斀狻筷P鍵詞句:“既”,已經(jīng);“斷”,處理;“復斷之以法”,狀語后置句;“忿”,憤怒;“信”,信用。參考譯文: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噬弦驗楹蜻x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fā)現(xiàn)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被噬蠎嵟卣f:“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jīng)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被噬险f:“你能夠執(zhí)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戴胄經(jīng)常就像這次一樣寧肯使李世民發(fā)怒也要秉公執(zhí)法,說出來的話語像不斷涌出的泉水一樣,而唐太宗全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天下再也沒有冤枉的案情了。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漢人不意魏兵卒至,百姓擾擾,皆迸山澤,不可禁制。漢主劉禪使群臣會議,或以為蜀吳本為與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光祿大夫譙周以為:“治政不殊,魏能并吳明矣,等為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漢主乃遣侍中張紹等奉璽綬以降于艾。(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鄧艾奇兵度而平》)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治政不殊,魏能并吳明矣,等為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答案:治理政務沒有什么不同,魏國能吞并吳國很明顯了,同樣是自稱臣子(向對方屈服),與兩次受辱之恥相比,受一次恥辱怎么樣?【詳解】重點字詞:“殊”,不同;“等”,同樣;“再”,兩次;“何與”,與……比起來怎么樣。參考譯文:蜀漢人沒想到魏兵突然到來,百姓們驚恐萬狀,都逃往山林大澤,不能制止。漢主劉禪讓群臣會合商議,有人認為蜀國、吳國本來是結交的國家,應該投奔吳國;有人認為南中七郡,極為險峻陡峭,容易防守。光祿大夫譙周(卻)認為:“治理政務沒有什么不同,魏國能吞并吳國很明顯了,同樣是自稱臣子(向對方屈服),與兩次受辱之恥相比,受一次恥辱怎么樣?”于是漢主劉禪派侍中張紹等人拿著璽綬來向鄧艾投降。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樸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guī)為。其所作樂,至今用之不可變。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選自《新五代史·列傳十九》)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答案:王樸性格剛毅果斷,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當時沒有誰敢責備的,然而也沒有誰能超過他?!驹斀狻恐攸c字詞:“剛果”,剛毅果斷;“見……于”,被動句,被;“為”,做;“難”,責難,責備;“加”,超過。參考譯文:王樸性格剛直果斷,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當時沒有誰敢責備的,然而也沒有誰能超過他。周世宗討伐淮河地區(qū),王樸留守京師,增廣新城,開通道路,京城更加壯觀宏偉。現(xiàn)在京師的建制,大多是他規(guī)劃的。他制定的音樂,至今還采用著,不可以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只是能用在一時的策略。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wèi)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保?)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答案:(1)那些當初認為新法不便的秦國百姓,又來說新法的好處。衛(wèi)鞅說:“這些人都是擾亂法令的刁民?!保?)獲得的一點利益醫(yī)治不了致命的創(chuàng)傷,得到的不能彌補失去的,這難道不令人痛心嗎?【詳解】(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定語后置句,“初言令不便”作“秦民”的定語后置句了,正確語序是“初言令不便之秦民”,當初認為新法不便的人;“令便”,新法的好處;“此皆亂法之民也”,判斷句,以“皆”為標志的判斷句。(2)“所利”,獲得的一點利益;“藥”,名詞作動詞,醫(yī)治;“亡”,丟失;“豈……哉”,“難道……嗎”。參考譯文: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shù)以千計。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xiàn)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zhàn),不敢再行私斗,鄉(xiāng)野城鎮(zhèn)都治理得很好。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臣司馬光曰: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wèi),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yè)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于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一敗涂地。靠欺騙所占的一點兒便宜救不了致命之傷,所得到的遠遠少于失去的,這豈不令人痛心!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碳瘸桑醋R始末,以板歸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舊,使公子知先人手澤存焉耳,若夫公詩之體格,位置當在大歷以后、長慶以前諸名家間。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為倫擬,則以俟天下后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為倫擬,則以俟天下后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答案:查慎行,是汪公門下的讀書人,哪里敢輕易判斷,那么等待天下的后來人閱讀他的詩作并評價吧?!驹斀狻恐攸c字詞:“慎行,門下士也”,判斷句,“……也”表判斷;“倫擬”,比較,判斷;“俟”,等待;“論定”,經(jīng)考校定評,評價。參考譯文:書版已雕刻完畢,我記下事情始末,把書版歸還汪公的兒子,讓他收藏在家里。詩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異同,都是汪公親自審定的,于是沿襲它的原樣,讓汪公的兒子知道父親的手澤還存在。汪公詩歌的體格,地位大概在大歷之后、長慶以前的名家詩人之間。查慎行,是汪公門下的讀書人,哪里敢輕易判斷,那么等待天下的后來人閱讀他的詩作并評價吧。二、全文練習(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碧釉唬骸俺加懈?,請追而問傅?!备瞪髯釉唬骸矮I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饼R王歸楚太子。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王令群臣獻計。上柱國子良入見,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弊恿汲?,昭常入見,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請守之。”昭常出,景鯉入見,曰:“不可與也。雖然,王身出玉聲,許萬乘之強齊也,而不與,負不義天下。楚亦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獻地于齊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饼R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zhàn)?!饼R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二》)材料二:秦人留之(楚懷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得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逼淙嗽唬骸安蝗?。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1.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三處的答案標號填在橫線上。王乃遣A子良北B獻地于齊C立昭常D為大司馬E使守東地F又遣景鯉G西索H救于秦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A.與,意指給,給予,同《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的“與”字含義相同。B.玉聲,似玉相擊之聲,引申為美妙的聲音。這里是對楚襄王言語的敬稱。C.“乃歸子”的“歸”指讓……回去,與《燭之武退秦師》“若亡鄭有益于君”的“亡”字用法相同。D.倍,指違背。跟《鴻門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義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懷王死后,在齊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向齊王請辭回楚國,但齊王阻撓,提出放歸條件,楚太子采納了慎子的建議,答應了齊王的條件。B.楚太子回國繼位,齊王派使臣來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獻地,向群臣問計,集思廣益,最后解除了危機,說明楚襄王善納言。C.子良告訴齊王此行受王命來獻地。昭常假托王命駐守獻地。秦軍壓境并指責齊國行為不當,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齊軍決戰(zhàn)。最終楚國不戰(zhàn)保全東地。D.材料一表述齊王放歸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應獻地給齊國。材料二表述齊王放歸楚太子是因為怕空有人質,還在天下落下個不義之名。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2)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敬鸢浮?.CEF(句意: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齊國去獻地,又立昭常為大司馬,讓他守衛(wèi)東地;還派遣景鯉去西邊向秦國求救?!巴跄饲沧恿急鲍I地于齊”是狀語后置句,結構完整,“于齊”是后置狀語,應是“于齊獻地”,所以“于齊”后應斷開,即C處;“大司馬”做動詞“為”的賓語,結構完整,所以“大司馬”后應斷開,即E處;“使守東地”是“使之守東地”,“東地”做“守”賓語,單獨成句,所以“守東地”后應斷開,即F處。)2.A(A.“含義相同”錯誤。“與”,給、給予。/親附、交好、結交。句意:大王不能不給啊。/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它五國。B.正確。C.正確?!皻w”,使動用法,讓……回去。/使動用法,使……滅亡。句意:才讓你回去。/假如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D.正確?!氨丁?,都是違背的意思。句意:如今你們又違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為王。/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項王的恩德。故選A。)3.C(C.“昭常假托王命駐守獻地”錯。子良向齊王說昭常假托王命,這是托辭。故選C。)4.(1)(您答應給齊國)割讓東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來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這是不道義的。(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們可以趁機和新王作交易。參考譯文:材料一:楚襄王做太子時,被送到齊國做人質。他父親懷王死了,太子便向齊王告辭,要回楚國去,齊王不準許,說:“你要給我割讓東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則,不放你回去?!碧诱f:“我有個師傅,讓我找他問一問。”太子的師傅慎子說:“您答應給齊國割讓東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來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這是不道義的。我所以說獻地對你有利。”太子便答復齊王,說:“我敬獻出東地五百里。齊王這才放太子回國。太子回到楚國,即位當了楚王。齊王派車五十輛來,向楚國索取東地。楚王讓群臣獻計。上柱國子良入宮拜見楚王,說:“大王不能不給??!大王金口玉言,答應了強大的齊國卻又不給,就是不講信用,以后就很難與諸侯結交了?!弊恿甲吆?,昭常進見楚王,說:“不能給。所謂萬乘大國,就是因為地大廣博。如果現(xiàn)在割掉東地五百里,這是讓掉了東國的一半啊,楚國就徒有萬乘的虛名而無千乘的實力了,不能給。我愿意去守衛(wèi)東地?!闭殉3鰧m后,景鯉進見楚王,說:“不能給。雖說這樣,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應了強大的齊國,現(xiàn)在又不想給它,會在天下背負不義的名聲,楚國又不能單獨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國求救?!背跤谑桥勺恿嫉烬R國去獻地,又立昭常為大司馬,讓他守衛(wèi)東地;還派遣景鯉去西邊向秦國求救。子良到了齊國,齊國派人帶兵去接收東地。昭?;貞R國使臣說:“我負責防守東地,將與東地共生死?!饼R王問子良:“大夫您來獻地,現(xiàn)在昭常卻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說:“我受敝國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托楚王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饼R王調動大軍討伐昭常。齊軍還未進入楚境,秦國已派大軍五十萬逼近齊國的西境。秦將說:“你們阻撓楚太子回國是不仁;又想搶奪楚國的東地五百里是不義。你們如果收兵則罷,不這樣的話,我們就等著決戰(zhàn)一場。”齊王害怕了,就請子良在南邊到楚國,向西到秦國進行講和,解救齊國的災難。楚國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東地。(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二》)材料二:秦國扣留了楚懷王,楚國大臣對此感到憂慮,互相商議說:“我們的君王扣在秦國回不來,被要脅割地,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人質;如果齊國秦國一起算計我們,那楚國就完了?!北愦蛩銚砹⒁晃辉趪鴥鹊耐踝永^位為王。昭雎說:“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敵國,如今你們又違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為王,這是不合適的?!庇谑浅驮p稱楚王薨,去齊國接太子歸國。齊王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挾楚國割讓淮河以北之地?!饼R相說:“不行。若楚國另立一王,這樣,我們不僅空有人質,還在天下落下個不義之名?!蹦侨擞终f:“不會,如果楚國另立一王,我們可以趁機和新王作交易,給我下東國,我替你殺死太子,不然的話,我們就聯(lián)合三個國家立太子為楚王。”齊王最終采納了國相的意思而放歸楚太子回去。(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帝深疾浮華之士,詔吏部尚書盧毓曰:“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zhèn)螠嗠s,虛實相蒙?!钡奂{其言。詔散騎常侍劉卲作考課法。卲作《都官考課法》,詔下百官議。司隸校尉崔林曰:“夫萬目不張,舉其綱,眾毛不整,振其領,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遠。若大臣能任其職,式是百辟[注]則孰敢不肅,惡在考課哉!”黃門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舉、試辟公府,為新民長吏,轉以功次補郡守者,或就增秩賜爵,此最考課之急務也。至于公卿及內職大臣,亦當俱以其職考課之。且天下至大,萬機至眾,誠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體,相須而成也。是以古人稱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業(yè),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職辦課,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guī),所以治末也。本綱未舉而造制末程,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弊h久之不決,事竟不行。臣光曰: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混淆;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zhèn)蜗嗝?。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注】百辟:指百官。(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有刪改)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你將你的選項寫在橫線上。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賢P所Q難R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考課,指按一定標準對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分等,以決定其升降賞罰。B.廊廟,原指殿下屋和太廟,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棟梁之材,文中指后者。C.不行,此處指沒有實行,與《陳情表》中“九歲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D.競,爭相,與《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競”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帝痛恨華而不實之士,認為名聲猶如地上的畫餅,只能用來招攬尋常人才,卻無法識別能人異士。B.明帝認為不應按名聲選拔人才,盧毓則認為先按名聲任命官員,然后在實際工作中對其加以檢驗。C.司馬光和盧毓都反對只用贊譽或毀謗的輿論來決定官員晉升和罷免,二人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辦法。D.司馬光認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識別人才的根本,與依法考課相比,司馬光顯然更重視“人治”。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2)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敬鸢浮?.DIN(句意:治理國家的關鍵,沒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識別人才的辦法,連圣賢也感到困難。畫波浪線部分由兩個并列句子構成,“為治之要”“知人之道”分別做句子的主語,因主語較長,應在“要”“道”后分別斷開,即D和N處;“而”表轉折,應緊跟在“知人之道”之前,“而”前斷開,即I處。故DIN三處需加句讀。)2.B(A.正確。B.“文中指后者”錯,文章說“古人稱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意思是古人說廊廟所需的木材,絕非一根木頭就能支撐。此處的“廊廟”,是指殿下屋和太廟,故在文中應指“前者”。C.正確。沒有實行;不能行走。句意:此事竟沒有實行。/九歲還不能行走。D.正確。句意:于是個人愛憎爭相摻雜進來,使善良和邪惡混淆。/(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fā)展。故選B。)3.A(A.“明帝……認為名聲……只能用來招攬尋常人才,卻無法識別能人異士”錯誤,原文說“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認為名聲“只能用來招攬尋常人才,卻無法識別能人異士”的是“盧毓”,而非“明帝”,選項張冠李戴了。故選A。)4.(1)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這樣之后才出名,不應當痛惡這樣的人。(2)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績之法,恰好能夠成為徇私、欺騙的憑借。參考譯文:明帝對華而不實的士人深惡痛絕,下詔給吏部尚書盧毓說:“選拔舉薦人才時,不要唯名是取,名聲如同地上的畫餅,只能看不能吃。”盧毓說:“憑名聲選拔,不足以得到奇異的人才,但可以得到一般的人才;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這樣之后才出名,不應當痛惡這樣的人。我既不能夠識別奇異的人才,而主事官吏的責任又是根據(jù)名次按常規(guī)任命官職,只有從以后的實際中檢驗了。古代以上奏陳事考察言談,用實際工作考察能力。如今考績的辦法已經(jīng)廢馳,只是憑借贊譽或毀謗的輿論決定晉升和罷免,所以真假混雜,虛實難辨。”明帝接受了他的建議,頒布詔書讓散騎常侍劉邵制定考課法。
劉邵制定《都官考課法》,下詔讓百官討論。司隸校尉崔林說:“萬目不張,就要拉住它的綱繩;裘毛不整,就要抖動它的衣領。皋陶在虞舜的手下做事,伊尹在商王朝供職,邪惡的人自會遠離。如果大臣們能盡到他的職責,成為百官效法的榜樣,那么誰敢不恭恭敬敬地盡職盡責,難道在于考核嗎?”黃門侍郎杜恕說:“打算讓州、郡舉行任官考試,必須經(jīng)由四科,都有實際成效,然后保舉,經(jīng)官府考試征用,任職地方官吏,根據(jù)功績補升為郡守,或者增加祿秩,賜予爵位,這最是考核官吏的當務之急。至于三公九卿及內職大臣,也應當都就他們的職務進行考核。況且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絕非一盞明燈就能照亮每個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頭腦,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須明白同屬一體、互相依賴才能成事的道理。所以古人說廊廟所需的木材,絕非一根木頭就能支撐,帝王的宏大事業(yè),絕非只靠一個臣僚的謀略。由此看來,怎么可能只靠大臣守職盡責辦理課試,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樂呢?”司空掾北地人傅嘏說:“設置官吏分擔職責,管理百姓,是治國的根本。依照官職考察官員的實際工作,依照規(guī)章進行督促檢查,是治國的細微末節(jié)。大綱不舉而抓細小之事,不重視國家大政方針,而以制定考課之法為先,恐怕不足以區(qū)分賢能和愚昧,顯示出明暗之理?!庇谑?,久議不決,此事竟沒有實行。
臣司馬光曰:治理國家的關鍵,沒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識別人才的辦法,連圣賢也感到困難。所以只好求助于輿論的毀謗或贊譽,于是個人愛憎爭相摻雜進來,使善良和邪惡混淆;用檔案進行考核,于是巧詐橫生,真假不明??傊?,識別人才的根本在于主上的至公至明而已。居上位的人至公至明,那么屬下有能無能就會清清楚楚地反映在眼中,無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績之法,恰好能夠成為徇私、欺騙的憑借。(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二十四年。初,魯肅常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以為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于權。權嘗為其子求昏于羽,羽罵其使,不許昏,權由是怒。及羽攻樊,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睓嗄苏龠d,以代蒙。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馬數(shù)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權聞之,遂發(fā)兵襲羽,令呂蒙為大督。魏王操之出漢中也,使平寇將軍徐晃屯宛,以助曹仁以攻羽。孫權為箋與魏王操,請以討羽自效。及晃擊敗羽,羽遂撤圍退。呂蒙至尋陽,使白衣?lián)u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懼。于是蒙令故騎都尉虞翻為書說仁,為陳成敗,仁得書即降。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開門出降。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nóng)機產(chǎn)品收購合同范例
- 2025年度家具市場調研與推廣服務合同
- 公用汽車維修合同范例
- 個人委托購買公寓合同范例
- 2025年度家政月嫂服務合同規(guī)范文本
- 債權無償轉讓合同范例
- 體能器材出租合同范本
- 冷庫材料采購合同范本
- 個人與單位合作合同范例
- ui外包合同范本
- JB-T 14509-2023 反滲透海水淡化設備技術規(guī)范
- 【藥用低密度聚乙烯袋探究4500字(論文)】
- 鄉(xiāng)鎮(zhèn)林長制培訓課件
- 茶葉運營方案
- 企業(yè)法律顧問方案
- 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lián)合中心:2024年美國房屋租賃報告
- 農(nóng)商銀行貴金屬分析報告
-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 軟件確認報告-模板
-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何)
- 《紅樓夢第五回》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