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 教案 訓練、才情與舞臺_第1頁
大學語文 教案 訓練、才情與舞臺_第2頁
大學語文 教案 訓練、才情與舞臺_第3頁
大學語文 教案 訓練、才情與舞臺_第4頁
大學語文 教案 訓練、才情與舞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案首頁授課時間年月日課次時數課型課題第五單元第三課訓練、才情與舞臺教學目標: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演講稿,并嘗試模仿演講二、了解《訓練、才情與舞臺》的具體內容,談談自己的感想三、理解訓練、才情、舞臺三者之間的關系和作用,牢記在心四、聯系自身情況,感受本篇演說的魅力,體悟其深刻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聯系自身條件,理解演說內容,體會其深刻意義2.難點:(1)學習演講者觀點明確、深入淺出、寓情于事的演講方法。(2)引導學生注重訓練、培養(yǎng)才情、利用舞臺,潛心做學問教學方法及教具應用:教學方法:講授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合作討論法、講練綜合法教具:PPT課件圖片視頻板書設計:(一)走近作者生平,感受人物魅力(二)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演說內容北大:承載光榮與責任(第1—6段)訓練:教育的本意(第7—15段)才情:為學問錦上添花(第16—22段)舞臺:自我的表達(第23—29段)(三)分析文章特色,學習演講技巧喻理于事,引發(fā)共鳴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觀點明確,結構嚴謹后記:教案內容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位學者,他從10年創(chuàng)痛中蹣跚走出,深切地體會到什么是精神的廢墟、思想的重建、文化的堅守。但即便彷徨、悲涼,仍難褪去他根固的理想主義:心憂天下、匹夫有責。他就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他注重學術;在官學與私學之間,他弘揚私學;在俗文化與雅文化之間,他堅持雅文化。在理性的選擇中,他不斷實踐著對人文精神的自覺堅守?!队柧?、才情與舞臺》是陳平原教授對北大中文系學生的演講,他以誠懇的態(tài)度、凝練的思想、樸實的語言,剖析了當下青年學子在學習方面缺乏的態(tài)度與精神,探求出教師教育和學生學習的有效路徑,是對中國大學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陳平原教授,感受這篇演講的魅力。二、講授內容(一)走近作者生平,感受人物魅力陳平原,1945年生,廣東潮州人。年青時在粵東山村插隊八年,其間利用“右傾回潮”之機,補讀了兩年高中。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得以重返校園。同年,他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刊登在《人民日報》上。1984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先后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是北大首批兩位文學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妻子為同是\o"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的\o"夏曉虹(頁面不存在)"夏曉虹。他是一位溫潤儒雅的學者,給人神閑氣定的感覺。他被評為北京大學“最受學生愛戴的十佳教師”,一些師友尊稱他為“平原君”。一位學生這樣描述他:“平原先生說話時語輕意深,大氣而又平淡;儒雅是學者,隨意卻像學生;形是樸厚書生,神是淡泊君子;雖貌不驚人,但很是迷人”。他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代表作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讀書的風景》《中國大學十講》《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與夏曉虹合作)等。另外,出于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在治學之余,他還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并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他一直堅持“學者以治學為第一天職”的學本位思想理念。主張把“為學術而學術”作為學者應有的風范之外,還應保持著作為一位公民的“人間情懷”。在他身上,有很多讀書人所傾慕的軼事,包括早年與導師王瑤教授的“小魚隨大魚覓食”的經典師生范式,也包括他與夫人夏曉虹教授夫唱婦隨的經典夫妻模式。他是一位性情中人,喜好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于學術的天地中,在京城學術界有“獨行俠”之稱。(二)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演說內容1.北大:承載光榮與責任(第1—6段)談論大學,以人為本。作者首先提出“談論大學,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由此引發(fā)對“人”的解釋:既指向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指向“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學生。接下來,作者從教授和學生兩個方面來闡釋“人”與“大學”的關系。他認為:“教授是可以‘買進’的,而學生卻只能自己培養(yǎng)”,也就是說,大學的聲譽及命運,某種程度不是由教授,而是由學生決定的。進而指出,作為大學教授,應竭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學術氛圍;作為學生,應充分利用在北大念書這個難得的機遇,努力發(fā)展自己。真實故事,飽含深情。作者以兩個真實故事切入,一個來自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一個源自作者本身。出租車司機每天起早摸黑,疲憊不堪,但談到北大時,馬上精神抖擻,并表示如果孩子能上北大,多苦他都供。作者在北大教書,父母怕耽誤其工作,連父親病重都沒有通知他,喪父之痛令他真切感慨“子欲孝而親不待”。這兩個故事雖然情節(jié)不同,但都表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殷殷希望和無悔付出。作者以這兩個小故事向學生們說明,他們在北大念書的機會是多么珍貴,應當倍加珍惜。享受光榮,承擔責任。文中講到,“我相信,有很多人的父母,都像我父親那樣,把子女在北大念書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通過情感上的共鳴,作者自然而然引出演講話題——既然背負著“光榮與夢想”,就應該挺直腰桿,直面困境,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由此提出,要想真正做好學問,離不開扎實的訓練、靈性的才情與表演的舞臺。2.訓練:教育的本意(第7—15段)教學目標,訓練中才。首先,作者提出“訓練才是教育的本意”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不能把一個白癡變成天才,但能把一個中才變成專家。”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訓練中才,而不是尋找天才。作者希望大家放低姿態(tài),放平心態(tài),“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并在此引用了朱自清的例子,“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朱自清虔敬不茍,誠懇無偽,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做學問,這份“篤定”與“平淡”,成就了他日后的輝煌。中美對比,總結差異。作者以北大為例,說明了國內教授普遍是重“創(chuàng)造”而輕“基礎”,拒絕進行“操正步”之類的練習,“往往欣賞思想的火花,而看不起艱苦的技術活”。又以哈佛大學為例,大部分學生沒有凌晨兩點以前睡覺的,大家都全力以赴,反復訓練,爭取獲得獎學金。接著作者又指出,在中國,中小學生最累,有高考壓力;進入大學,壓力全無。美國則相反,中小學很輕松,到大學方開始拼命讀書。對于中美教育體制的差異,作者更認同美國的教育體制,“小時候多玩玩,長大了才承受競爭的巨大壓力”??舷鹿Ψ?,訓練有素。作者引用馬克斯·韋伯《以學術為業(yè)》中的一句話:“只有嚴格的專業(yè)化能使學者在某一時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時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項真正能夠傳之久遠的成就。今天,任何真正明確而有價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項專業(yè)成就?!庇纱烁嬖V我們,做學問不要只想著走捷徑,也不要“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下苦功夫,培養(yǎng)探索精神,做“訓練有素”的“專業(yè)化”人士。3.才情:為學問錦上添花(第16—22段)拋出問題,闡釋才情。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同樣很用功,有人突飛猛進,有人則始終上不去,為什么?接著引出“天賦”的問題。關于天賦才情,作者做了五類描述:第一類,雖然好學,但資質平平;第二類,腦子不笨,但暫時不開竅;第三類,雖有才華,但不能善用其才;第四類,有才能善用,但外界條件不允許;第五類,天時地利人和,但不多見。通過分類描述,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判別自己屬于哪一類,并且按照作者的建議去“修正”自己。腳踏實地,注重經營。北大學生往往注重個性,卻難以恰當地發(fā)揮好這些個性。原因在于根基不穩(wěn),缺少基礎訓練。做學問離不開靈氣與才情,更需要技巧和心態(tài)上認真經營。就像寫小說或學術著作,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摸索,不僅強調靈性,還要注重精英。作者又用黃侃認真讀書,對前人心存敬畏,無暇妄自尊大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才情需要積蓄與積累,更需要以訓練作為基礎。因為“實踐證明,有才氣,必須配上善于經營,方才能出大成績”。反復磨練,完善自我。撰寫博士論文需經歷“資格考試”“開題報告”“預答辯”“答辯”這種步步為營的操作方式,目的在于讓大多數學生及早發(fā)現問題,少走彎路?!澳钛芯吭?,本來就是進行學術訓練,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失誤”,正是在這種不斷修改、反復磨練、苦心經營中,才能發(fā)現問題、完善自己、超越自我?!白鰧W問沒有才情不行,單靠才情也不行?!辈徽撟鍪裁?,都會涉及到“勞動強度”,花多少力氣,下多大功夫,內行一眼就看得出來,單靠小聰明,是不能長遠發(fā)展的。4.舞臺:自我的表達(第23—29段)表演舞臺,師生共筑。要做好學問,需要訓練和才情,還需要表演的舞臺。舞臺的搭建與利用,需要學校和學生共同努力。學校和長輩的責任是搭建比較像樣的表演舞臺,包括籌集經費、舉辦學術會議、創(chuàng)辦學術論壇等,“讓年輕一代早日脫穎而出”。學生的任務則是抓住機會,吸收知識,表達自我。同時,要培養(yǎng)自己的辨別能力,因為“國內學術會議太多太濫,與會者大都不太認真”,要分清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抓住“好”的表演機會,“用獅子搏兔的架勢,力求完勝”。利用舞臺,展現自我。作者從“傾聽”與“提問”“發(fā)言”入手,步步深入。首先,要學會傾聽。仔細傾聽他人報告,有助于我們敏銳地發(fā)現前沿話題,從而“獲益匪淺”。其次,要學會提問?!八^‘提問’,可以挑剔,可以商議,也可以請教,但都要有分寸感,讓對方感覺到你的善意與真誠”。最后,要學會發(fā)言,在發(fā)言中,要把握好表演性與學術性的權重,既不夸夸其談,也不過分靦腆,“目標是讓同道聽懂你的關鍵思路,以便展開有效的對話”。總之,要在傾聽中發(fā)現問題,在提問中交流思想,在發(fā)言中表達觀點。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做學問離不開靈氣與才情,也離不開展示才情和訓練成果的舞臺。青年學子普遍有志向、有眼界、有才華,但缺訓練、缺才情、缺舞臺。因此,我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在踏實訓練、滿懷才情與寬廣舞臺中迸發(fā)學術激情,時刻不能忽視三者的重要作用與相互關系。不論在哪里做學問,都要“一步一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三)分析文章特色,學習演講技巧1.喻理于事,引發(fā)共鳴演講的目的在于傳播觀點、闡明事理,但若只是一味地老生常談、平鋪直敘,充滿說教意味,就會顯得枯燥乏味。文中一開始以兩個真實故事切入,拉近與聽眾間的距離,具有濃郁的人情味,直指聽眾內心,自然熨帖卻發(fā)人深省。這兩個小故事,一個來自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一個源自作者本身。雖然情節(jié)不同,但都表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殷殷希望和無悔付出。作者以這兩個小故事向學生們說明,他們在北大念書的機會是多么珍貴,應當倍加珍惜。這雖然也是對人文精神的說明,但顯得更加平實、感人,使得這種精神不只是一種高雅追求,更能接“地氣”。2.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本篇演講詞是陳平原對中國大學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他以誠懇的態(tài)度、凝練的思想、樸實的語言,剖析當下青年學子在學習方面缺乏的態(tài)度與精神,探求教師教育和學生學習的有效路徑。由此提出,要想做好真正的學問,離不開扎實的訓練、靈性的才情與表演的舞臺。文章以“訓練·才情·舞臺”為主題,讓聽眾直接抓住關鍵詞,簡明扼要,一目了然。作者以平實的口吻闡述深刻的道理,用有感染力的親身經歷、有說服力的典型事件、有號召力的誠懇語言,詳盡論述了訓練、才情與舞臺間的邏輯關系。在陳述觀點時,將深奧的道理融于通俗的論證之中,層層推進,脈絡清晰,剖析透徹。3.觀點明確,結構嚴謹作者圍繞三個關鍵詞展開論述,相對獨立又連綴成篇,結構嚴謹,相互呼應。訓練是教育的本意。首先,作者提出“訓練中才”的教育理念,指出不應一味拔高學生水平,重創(chuàng)造、輕基礎,而應注重對每位學生良好的學術訓練。只有腳踏實地、訓練有素,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才情為學問錦上添花。做學問離不開靈氣與才情,更需要技巧和心態(tài)上的認真經營。北大學生往往注重個性,卻難以恰當地發(fā)揮好這些個性。作者提出,才情需要積蓄與積累,更需要以訓練作為基礎。舞臺是自我的表達。有了訓練和才情還不夠,舞臺必不可少。作者從“發(fā)言”“傾聽”與“提問”入手,步步深入,強調通過“學術對話”這一舞臺,在傾聽中發(fā)現問題,在提問中交流思想,在發(fā)言中表達觀點。三、作業(yè)布置1.思考“訓練、才情與舞臺”之間的關系,談一談你的理解和看法。訓練是教育的本意,要注重基礎訓練,只有腳踏實地、訓練有素,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才情為學問錦上添花,做學問離不開靈氣與才情,才情需要積蓄與積累,也需要以訓練作為基礎,更需要技巧和心態(tài)上的認真經營。舞臺是自我的表達,有了訓練和才情還不夠,舞臺必不可少,要在傾聽中發(fā)現問題,在提問中交流思想,在發(fā)言中表達觀點。當代青年學子普遍有志向、有眼界、有才華,但一般缺少訓練、才情與舞臺。要想真正做好學問,離不開扎實的訓練、靈性的才情與表演的舞臺。我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在踏實訓練、滿懷才情與寬廣舞臺中迸發(fā)學術激情,時刻不能忽視三者的重要作用與關系。2.仔細閱讀下面一句話,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談一談你對大學學習的感受。教育不能把一個白癡變成天才,但能把一個中才變成專家。天才可遇而不可求,陳平原說,“真正的天才,不需要你培養(yǎng),我們只能順其自然,觀賞其如何在各種逆境中搏斗、掙扎、前行”。大學能做的,就是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虛位以待,因為辦學的主要目標還是訓練中才。通過良好的學術訓練與反復的基礎訓練,一個資質平平、才華并不出眾的中才,也能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做出好的成績,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如何把中才變成專家?第一,要加強溝通,重視學術交流。不管是西方的蘇格拉底,還是中國的孔子,都是通過耳提面命、直接對話來開啟智慧的。今天,學術交流、學術對話依然是提升學術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第二,要沉潛心境,用心讀書。閱讀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它給人情感上、思想上、精神上極大的快樂,抑或是極大的刺激,它激發(fā)人思考。第三,要學會表達,加強寫作。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寫作,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學術論文,都需要一定的寫作訓練。第四,要實踐操作,做踐行者。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曾經倡導,要做行動的知識分子,不能光做言說的知識分子。3.自己挑選并圍繞三個關鍵詞,寫一篇關于“大學”的發(fā)言稿。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老舍說:“人生最值得紀念的是‘大學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意識的,主動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生活的根基?!贝髮W是一個研究學問、探索真理的學習園地;大學是一個張揚個性、展現自我的人生舞臺;大學是一個培養(yǎng)責任、歷練擔當的生命旅程。在這段人生旅途中,我們需要提神靜氣,凝聚力量,做一個勤奮、篤實、負責的優(yōu)秀學子。勤奮:下苦功夫,求真學問。魯迅先生說過:“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贝髮W的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大學時期,我們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地求知問學。我們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汲取圖書的滋養(yǎng),在充滿張力的知識世界中塑造自己。正如凱勒所言:“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我們要勤于在“書香”中做到“心香”。篤實:扎實干事,踏實做人。如果說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程,那么,大學就是一個分岔口。在大學四年的旅行中,我們需要涵泳性情、滋養(yǎng)個性、扎實干事、踏實做人,為自己贏得博雅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抖Y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蔽覀兡贻p人要邁穩(wěn)步子、夯實基礎,腳踏實地、訓練有素,有所創(chuàng)新?!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背晒Φ谋澈?,永遠是艱辛努力。我們要把艱苦環(huán)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著我們。負責:牢記責任,懂得感恩??仆刈骷夷履釥枴ぜ{素曾說:“責任心就是關心別人,關心整個社會。有了責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義和靈魂。這就是考驗,是對文明的至誠。它表現在對整體,對個人的關懷?!必熑?,意味著重托,意味著付出,意味著挑戰(zhàn)。擁有一份責任之心,我們才能珍愛自己、關心他人、感恩社會。大學四年,要讓自己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對自己負責,對親朋負責,對社會負責;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不忘養(yǎng)育之恩、銘記師生之恩、匯報滴水之恩、牢記知遇之恩!我相信,只有勤奮努力、篤實堅定、踐行責任,我們才能無悔于大學,無悔于青春。謝謝。附:訓練、才情與舞臺(原文)陳平原關于“北大”談論大學,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謂“人”,既指向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指向“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學生。我甚至認為,后者雖弱小,但代表未來,更值得重視。具體到某大學,只要有錢,著名教授是可以“買進”的,而學生卻只能自己培養(yǎng)。所以,我喜歡談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北大國文系,談轉瞬即逝的清華國學院,談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聯大,且特別強調其如何“善待學生”,以及畢業(yè)生對于大學的意義。大學的聲譽及命運,某種程度不是由教授、而是由學生決定的。換句話說,北大能不能“世界一流”,本科生及研究生起關鍵作用。我關心的不是學生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數,而是著眼未來——二十年或五十年后的某一天,當人們扳著手指評說各行各業(yè)的風云人物時,突然發(fā)現他們中很多人與某所大學聯系在一起,那么,這所大學就是“一流”。作為大學教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很幸福的事情。無論校長還是院系領導,其工作目標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學術氛圍及生活條件。對于學生來說,能在北大念書,乃得天獨厚,應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機遇,發(fā)展自己。從小就被“勵志”的你們,聽慣了各種關于讀書的老生常談,已經是“百毒不侵”了。那好吧,我就講個真實的故事。前兩天搭出租車回家,因在燕園上車,司機知道我是北大教師,于是大談北大如何了不起。類似的好話聽多了,我有一搭沒一搭地跟他聊。司機感慨家境不好,孩子只能就近入學,沒能及早送進海淀或西城的好中學念書,因此,去年高考,上不了北大清華,只好選了北京工業(yè)大學。我趕緊解釋,北工大也是好大學,是北京市重點扶持的大學;而且,孩子若真有才華,畢業(yè)后還可以到北大念研究生。我們接著聊。說起開出租車的艱辛,賺錢實在不容易,每天起早摸黑,勞作十幾個小時,司機顯得有點疲憊。我問:“那你供孩子上大學,是不是壓力很大?”沒想到他馬上精神抖擻:“不!沒有任何問題?!苯又盅a了一句:“要是孩子能上北大,念多少年書我都能供。”不瞞你們,那一瞬間,我落淚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取了中山大學。因高考作文登在《人民日報》上,父親很是得意,說:早知道這樣,我們應該報北大;要是你能上北大,我當了破棉襖也送你去。后來,我真的到北大念博士,畢業(yè)后又留下來教書。在我念書及教書那些年,父親好幾次病重住院,都是過了危險期才告訴我,而且叮囑:路遠不必往回趕。那年頭,電話少,交通不發(fā)達,從北京回到我老家廣東潮州,得三天時間。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忙到沒時間回去探望病重的父親。每當母親問他是否通知我時,父親總說,他在北大,工作壓力很大,不要打擾他。父親去世后,我寫過一篇《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感嘆子女學業(yè)上的點滴成績,根本不能跟喪父之痛以及未能報答養(yǎng)育之恩的悔恨相提并論。在座各位家境不同,但我相信,有很多人的父母,都像我父親那樣,把子女在北大念書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在我看來,這是一所戴著耀眼光環(huán),某種程度上被拔高、被神化了的大學。身處其中,你我都明白,北大其實沒那么了不起——就像所有中國好大學一樣,這里有杰出的教授與學生,可也不乏平庸之輩。面對父母談論子女時驕傲的神情、親朋好友以及同齡人欣羨的目光、社會上“愛之深恨之切”的議論,作為北大人,你我都必須挺直腰桿。享受北大的“光榮與夢想”,也就得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漫長的求學生涯中,你我都會碰到許多難以逾越的困境,記得身后有無數雙殷切期盼的眼睛,就能盡力而為。下面的論述,基于一個假設:諸位志向遠大,且有一定的才華,只是在如何處理“訓練”、“才情”與“舞臺”的關系時,需要略加點撥。其中的輕重緩急,因人而異,這里只能大而言之。關于“訓練”為什么把“訓練”放在最前面,因為,在我看來,那是“教育”的本意。教育不能把一個白癡變成天才,但能把一個中才變成專家。說實話,真正的天才,不需要你培養(yǎng),我們只能順其自然,觀賞其如何在各種逆境中搏斗、掙扎、前行。“伯樂”之所以難得,不僅因其需要特殊的眼光與胸襟,更因“千里馬”其實不常有,更極少主動湊到你跟前讓你品鑒。我屢次說到,大學的難處在于如何“為中才立規(guī)格,為天才留空間”。天才可遇而不可求,大學能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好的學術氛圍,虛位以待;偶爾發(fā)現一個,趕緊撲上去,全力輔助其發(fā)展,這樣就行了。我反對把“寶”都押在這,對各種“天才班”的前景均不看好。在我看來,辦學的主要目標是訓練中才,而不是尋找天才。這么說,似乎有點悲觀。但我更愿意從這個地方起步,思考大學課堂與研究生教育。沒錯,“江山代有才人出”,問題在于,這“才人”的格局到底有多大,以及“出”在什么地方。做學術史研究的,常常感到困惑:有的時代天才成堆涌現,而另外的時代,即便聲名最顯赫的,也都不太精彩。倘若學問上“一代不如一代”,你怎么看?當然可以上下求索左右探尋,把這事給說圓了。我只想提醒大家:即便你我加倍努力,也都不見得能超越前人。做自然科學的,容易有“進步”的自信,因科技成果擺在那里,汽車就是比毛驢跑得快,飛機又更上一層樓。人文學者呢,你敢說生活在21世紀,就一定比唐人更能審美、比宋人更有道德?每年新生入學,老先生們都會諄諄教誨: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一時刻,新生預支美好的未來,長輩確信薪火已經相傳,雙方其樂融融。我則經常潑冷水,告誡大家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就是個普通的大學生、研究生,沒什么了不起。缺少這種心理準備,不但成不了大事,還可能患上憂郁癥。不要說競爭激烈、學業(yè)艱辛,單是從“掌上明珠”變成“普通一兵”,就讓很多人無法適應。記得1948年吳組緗撰《敬悼佩弦先生》,提及朱自清不是那種大氣磅礴、才華橫溢、讓你過目不忘的“大師”,初看他的為人及作品,覺得沒什么了不得,甚至有點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茍,誠懇無偽,一點一滴地做,踏踏實實地做,用了全付力量,不斷地前進,這點讓吳先生及無數后人感動不已。吳文結尾,摘抄朱自清二十六歲時所作長詩《毀滅》的末段:“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頭看白水,/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 闭虼恕昂V定”與“平淡”,成就了朱自清日后的輝煌。不只一個美國教授跟我說,你們北大學生有問題。聽他/她們發(fā)言,確實很聰明;可到了寫論文,為什么訓練這么差?開始我以為是語言能力或文化隔閡,后來想通了,那是因為北大教授普遍重“創(chuàng)造”而輕“基礎”?;凇熬ⅰ蹦酥痢疤觳拧钡募僭O,認定自己的學生都能無師自通,拒絕進行“操正步”之類的練習。我們的選修課多是表演性質的,教授們講得酣暢淋漓,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聽眾只需觀賞,不怎么介入,故沒能達成訓練目標(參見陳平原《上什么課,課怎么上?》,《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2期)。各大學情況不一樣,有的管得太嚴,有的放得太松。北大人崇尚自由,希望無拘無束地生活。具體到學業(yè),往往欣賞思想的火花,而看不起艱苦的技術活。在北大,說你很用功,那不是表揚,是嘲笑你沒才氣。學生中受推崇的,不是認真念書,而是不聽課而能拿高分。因此,各位即便背地里下苦功,面子上也要故作瀟灑——別看今早考試,昨晚咱還連看兩場電影呢。因籌備北大中文百年慶典,我翻看了好多畢業(yè)生撰寫的回憶文章。有些自認為很幽默的說法,讓我實在受不了。不只一篇文章表彰中文系老師“人好”:“在中文系念書,要想考試不及格,那是很難的”;“除轟轟烈烈談了幾場戀愛,四年中似乎沒學到什么”。類似的自我調侃很多,寫作者或許只是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不能太當真;可也隱約透露出,我們的教學管理可能太寬松了。有學生到哈佛大學念書,一年不見,瘦了很多;問起來,才知這一年中,沒有凌晨兩點以前睡覺的——如果不全力以赴,成績不好,就拿不到獎學金。一開始以為是特例,問了一圈,好多人都這樣。學生們說,到美國念研究院,才知道燕園生活有多幸福,無憂無慮,功課壓力那么小,玩一樣就過來了。這就是中美教育體制的差異。在中國,中小學生最累,有高考的壓力在等著;進入大學或研究院以后,壓力突然消失,那就全憑個人自覺了。美國則相反,念小學中學很舒服,進入大學后,方才開始拼命念書。我是比較認同美國的教育體制的,小時候多玩玩,長大了才承受競爭的巨大壓力。可諸位從小在中國念書,苦了那么多年,也不好意思不讓大家喘口氣。不過,我還是想提醒大家,念研究院,單靠小聰明是不夠的。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太聰明的人,其實不適合于做學問。因為,聰明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不愿意下死功夫,老想走捷徑。捷徑走不通,繞回來,發(fā)現自己落后了,更是著急,更得抄近路……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最后不了了之。我當然明白,訓練只是手段,創(chuàng)新才是目的??烧埓蠹矣浀民R克斯·韋伯《以學術為業(yè)》中的一句話:“只有嚴格的專業(yè)化能使學者在某一時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時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項真正能夠傳之久遠的成就。今天,任何真正明確而有價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項專業(yè)成就?!睂W院中人,過分專業(yè)化,確實有其弊??;可“訓練有素”——也就是所謂的“專業(yè)化”,依然是對學生本人、也是對指導教師的很好表彰。訓練好的學者,不見得就能做出大成績;但訓練不好的,不可能走得很遠。進研究院,拿博士學位,走的是專門家之路。至于“無心插柳柳成蔭”,日后成為達官、富豪、慈善家、革命斗士,這都很好,但不是辦學的本意。評判大學及研究院之成敗,得看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是否訓練有素、充滿探索精神且確有創(chuàng)造性成果。這就是“專業(yè)”與“業(yè)余”的差別——前者全力以赴,幾十年如一日,念茲在茲,而不是既當官又經商還寫作、業(yè)余時間主持國家重點項目,那樣的“全能冠軍”,不可取。北大學生給人普遍印象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我對大家的“志向”與“眼界”很有信心,也很欣賞,需要修補的“才”與“手”,說白了,就是良好的學術訓練。這也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的功用”——讓即便才華并非特別出眾的人,也能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終做出好的業(yè)績。關于“才情”無論寫詩作文、經商從政,都得有才情。做學問自然也不例外?;居柧毻瓿珊?,剩下的,就是肯不肯下功夫、有沒有好的發(fā)展機遇了??墒?,同樣很用功,有人突飛猛進,有人則始終上不去,為什么?這就說到天賦的問題。關于天賦才情,有幾種類型,我略做描述:第一類,雖好學,但資質平平。似乎萬事俱備,可就是“東風不與周郎便”。論文中規(guī)中矩,就缺那靈光一現,讀后老覺得缺一口氣。第二類,不是腦子笨,是暫時不開竅。這樣的學生很多,調整得好,總會有豁然開朗的一天。北大中文系不主張研究生入學后馬上撰寫學位論文,而是希望在修課過程中不斷調整姿態(tài),等調整到位后,才進入論文寫作。如此培養(yǎng)思路,好處是學生眼界高,視野開闊,缺點則是往往調整到位也就差不多畢業(yè)了;最后關頭,緊趕慢趕,弄出個“眼高手低”的半產品,只好寄希望于畢業(yè)后繼續(xù)努力了。第三類,有才華,但隨意揮灑,不能善用其才。我在好多地方提及王瑤先生對我的教誨:“有‘才華’是好事,‘橫溢’就可惜了?!边@句話,對大學生說有點早,對研究生不說,那就太晚了。很多人“才華”二字寫在臉上,且很享受周圍一片贊揚聲,若不及時提醒,等定型以后,要改也難。第四類,有才華且能善用,但外界條件不允許,最終沒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就是“千古文章未盡才”。第五類,天時地利人和全湊齊,那是再好不過的了??蛇@種理想狀態(tài)并不多見。北大教授普遍尊重個性,欣賞才情;可對于中文系學生來說,要警惕“才子”情結。若不善積蓄,隨意揮灑才華,太可惜了。在日本學界,說你“天才”,那是嘲笑,意思是你訓練不好,或不夠用功。章太炎《菿漢閑話》稱:“學者雖聰慧絕人,其始必以愚自處”。舉的例子是大學者黃侃。世人皆知季剛先生狂傲,不知其讀書時如履薄冰,去世前一個月仍在點《唐駢文鈔》。在《與徐行可書》中,黃侃稱:“常人每自尊大,至于吾輩,見事略多,輒自謂比之古人,曾無其足垢之一屑。前路遙遠,我勞如何乎?”關鍵在于“見事略多”且“前路遙遠”,故多有敬畏之心,無暇自尊自大。清人章學誠著意分辨學問與功力,針對的是乾嘉學人之誤以“功力”為“學問”。今天倒過來,國內很多著名大學,尤其是自以為是的北大學生,看不起基本訓練,故往往才氣逼人但根基不穩(wěn)。老師們不敢嚴格要求,講課時更多考慮學生的興趣,因為只有這樣,教學評估時才能得高分。另外,若真的因材施教,需要花很多時間,老師們都忙著寫論文,不愿在教學上多花工夫。這就造成我上面說的,北大學生普遍有才情但訓練不好。對于學者來說,有靈氣、有才情、有好的想法,這很重要。但除此之外,還需要認真經營。這不僅僅是技巧問題,也包括心態(tài)。吟詩作文,可以發(fā)乎性情;撰寫長篇小說或學術著作,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摸索。五四時期曾有一場爭論,“小說”到底是“寫”還是“做”——前者強調靈性,后者注重經營。實踐證明,有才氣,必須配上善于經營,方才能出大成績。歷史上眾多有“匠心”而無“匠氣”的大書,全都是苦心經營出來的。回到正在或即將撰寫博士論文的諸位,你才氣再大,也不可能一揮而就。從“資格考試”到“開題報告”到“預答辯”再到“答辯”,這種步步為營的操作方式,有其合理性。對于爆發(fā)式的天才,此舉確實造成某種壓抑,但保證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利益——及早發(fā)現問題,少走彎路。有的學生追求完善,怕老師批評,想等一切都做好了再拿出來,于是蹉跎歲月;而且,拿出來時,木已成舟,很難再做大的改動。念研究院,本來就是進行學術訓練,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失誤,正是在這種不斷修改中,完善自己。做學問沒有才情不行,單靠才情也不行。我見識很多志存高遠的北大學生,不屑于從小事做起,看不上具體的專業(yè)訓練,整天想著如何橫空出世,石破天驚。在《假如沒有“文學史”……》(《讀書》2009年1期)中,我曾提及:成功的文學史研究,必須兼及技術含量、勞動強度、個人趣味、精神境界。為何連“勞動強度”也算在內?你用什么資料,花多少力氣,下多大功夫,內行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勞動量大的,不一定是好論文;但沒有一定的勞動強度,憑小聰明寫出來的,不會有大的貢獻。關于“舞臺”說實話,以諸位的智商,念個博士、當個教授并不難;但真要做好學問,則沒那么容易。這需要訓練,需要才情,此外,還需要表演的舞臺。目前中國的狀態(tài)是,教授們機會很多,大學生、研究生登臺表演的機會則少得可憐。我們的任務是,搭建比較像樣的表演舞臺,讓年輕一代早日脫穎而出。這包括想方設法籌集經費,讓研究生走出去,到國內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也包括去年聯合十多所著名大學,創(chuàng)辦“兩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論壇”等。諸位千萬不要將目光局限在這小小的燕園,要走出去,參與各種學術上的合作與競爭。一方面是增長學識,另一方面也是表現自己,讓學界了解你這壇“酒”的存在。過去說,“酒香不怕窖子深”,現在不行了,你沒在學術會議及刊物上亮相,不會有人三顧茅廬的。缺乏“舞臺”,那是學校及長輩的責任;有了“舞臺”而表現欠佳,那是你們的遺憾。好大學的學生,往往不太懂得“惜?!?,有了機會,不擅長馬上抓住,以為過了這個村,還有那個店。其實,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一輩子也就那么幾步??忌鲜裁礃拥拇髮W、博士論文是否優(yōu)秀、重要學術會議上有無上乘表現、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對于學者來說,這都是決定性的。十年寒窗苦讀,要將自家學問心得在十分鐘的發(fā)言中體現出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