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篇第1輯主題4誰主沉浮_第1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篇第1輯主題4誰主沉浮_第2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篇第1輯主題4誰主沉浮_第3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篇第1輯主題4誰主沉浮_第4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篇第1輯主題4誰主沉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誰主沉浮中國外交體制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近年來,西方出現(xiàn)逆全球化和反全球治理的現(xiàn)象。如何構建新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爭論的焦點和學術界研討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要場合,對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概念的全球治理體系展開系統(tǒng)論述,在世界范圍引起震撼和回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治理相結合,是人類政治思想的重大發(fā)展,必將推動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和重構。外交是以主權國家為主體,通過正式代表國家的機構與人員的官方行為,使用交涉、談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對外行使主權,以處理國家關系和參與國際事務,是一國維護本國利益及實施其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仡櫷砬濉⒚駠鴷r期的屈辱外交和外交近代化曲折歷程;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外交發(fā)展軌跡,認識當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責任和擔當,是二輪復習中的重要專題內容。立足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在推動建立國際治理新秩序方面的努力與貢獻做了比較完整的概括和總結。以此為切入點,考查近代以來外交體制的變化和大國外交關系將會成為高考命題的焦點。一、晚清外交轉型:從朝貢體系到條約體系;從“宗藩體制”外交到“條約體制”外交(一)外交體制的近代化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體制(1)沒有專職的中央外交機構管理涉外事務,地方官員和部分商人可從事外交事務。理藩院既管理少數(shù)民族事務又管理涉外事務。禮部下設主客司和會同四譯館,負責外事禮儀接待及翻譯工作。另外,鴻臚寺和軍機處也參與對外事務。(2)中國傳統(tǒng)的涉外制度是“朝貢”和“理藩”制度。①內容:清代朝貢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國為核心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國家;朝貢制度的核心是通過禮儀體現(xiàn)中國“天朝上國”的地位。②評價:“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是維護朝貢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貢貿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質。體現(xiàn)了“天朝上國”的自滿心態(tài)、小農經濟的自我封閉、強化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逐漸脫離世界潮流。2.晚清外交體制的變化(1)專門外交機構①總理衙門:1861年成立的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的特設機構。它使清政府的內政與外交有了較為明確的分工。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標志近代中國外交體制的正式確立。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先后設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變?yōu)槟涎笸ㄉ檀蟪?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為1861年設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統(tǒng)管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兼管北洋洋務等)。③總理衙門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設立,是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重大進步。(2)近代駐外機構①設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外國逼迫下,清政府允許各國在北京設常駐公使館。②影響:清政府的外交體制逐步完備起來,走進國際社會,對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護海外華僑利益,密切華僑與祖國的關系等方面有積極作用。(3)以鞠躬取代跪拜禮。(4)重視通過國際法的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接受條約外交。(5)變化原因:戰(zhàn)爭失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從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外交涉增多;列強不甘心以外夷身份與清政府打交道,強烈要求清政府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二)外交觀念的轉變:從天朝上國、羈縻籠絡、朝貢外交到平等外交1.“華夷之辨”在近代的嬗變(1)從“夷”到“洋”的稱謂以及涉外事務從“夷務”到“洋務”的變化,從本質上反映了中國人思想觀念中對傳統(tǒng)的“華尊夷卑”思想的糾誤,反映了中國人對西方列強的重新定位,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2)從“宗藩體制”到“條約外交”的轉變,是傳統(tǒng)的“華夏中心論”“華夷朝貢體系”等觀念走向沒落的表現(xiàn)。2.中西交往中的文書格式的變化。放棄“諭”“批”等居高臨下的回復夷書定例,改用“照會”樣式,這一樣式很快被中英同類文書仿效,成為其后清朝外交文書的重要范式。3.中西方官方之間平等往來。以條約形式規(guī)定中西方官員間平等往來,如設立總理衙門作為外事管理機構。4.對外派遣常駐使節(jié)。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各國先后派遣使臣常駐京城,以便直接與中國交涉。清政府開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體操作模式。(三)清朝對外政策的演變1.從基于朝貢體系的羈縻之策到信義籠絡(1)第一個時期: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貴華賤夷,閉關鎖國,清朝與周邊國家維持著長期的和平。(2)第二個時期:19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固守舊體制舊觀念,基本無改變;清朝缺乏主權觀念(如領土、司法、關稅等),但增加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對國家主權、國際法一無所知;依然運用封建時代舊觀念(天朝上國理念)和舊手段(懷柔羈縻之策)處理對外關系。2.從基于條約體系的強權公理到融入世界(1)第一個時期:19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外交緩慢轉型,但新舊并存。①從觀念看,觀念的轉變緩慢、不徹底,近代海權意識覺醒,逐漸具備近代外交觀念(初具守約意識、國際法意識、國家主權意識等),一定程度運用國際法,維護自身權益;以夷制夷維持和局;②從群體看,部分開明官員接受新理念,但新理念并未上升為國家意志,舊勢力依然強大;③從機構看,新的外交機構設置,但未全面轉型。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是對處理日益增多的“洋務”的一種被動應對,也是建立近代外交體制的初步探索。(2)第二個時期: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初,深入轉型,全面接軌,接受國際法體系下的外交。開始主動地適應列強的要求,進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調整;1901年設立外務部,既順應了西方侵略中國的形勢,又為清王朝維持國家主權提供了重要工具。二、中華民國:對帝國主義列強抱有幻想,外交不斷近代化。深入轉型,全面接軌,接受國際法體系下的外交,外交逐漸自強(一)北洋政府:務實外交1.外交活動(1)1915年,袁世凱被迫接受“二十一條”。(2)參加一戰(zhàn)及戰(zhàn)后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3)北京政府受民眾輿論和情緒的推動,利用列強間的矛盾談判,抓住到期修約的機遇,從集體修約到個別廢約。(4)南方政府在以俄為師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繼收回漢口、九江租界,并強行開征二五附加稅。2.外交轉型(1)擬訂外交部組織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創(chuàng)建了較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養(yǎng)體系,培養(yǎng)了中國近代第一批完全職業(yè)意義的外交家。(2)在外交人才的選拔上,廢除前清時期的保舉制,制定了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3)建立了一套執(zhí)行國家對外政策的運行機制,在駐外使領館方面,收回駐外使團的人事任免權,理順了駐外使領館與外交部之間的關系。(4)從妥協(xié)外交走向抗爭外交。一戰(zhàn)后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力圖抓住時機爭取獨立、自主和平等、自由的國際地位,在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上展開了一場場前所未有的爭國權外交斗爭。(5)從政府外交走向國民外交。民眾對國家的命運和前途空前關注,參與外交的意識也空前強烈,在整個北洋政府時期,幾乎每一次的對外交涉都能聽到民眾的呼聲。(二)南京國民政府:國務外交1.外交活動(1)1928年改訂新約與關稅自主: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訂新約運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又很不徹底,其有關廢除領事裁判權的規(guī)定,實質是一紙空文。(2)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調整外交機構,積極參與國際“首腦外交”。(3)抗戰(zhàn)時期的廢約外交:1942年建立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廢除“治外法權”,治外法權的廢除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中國外交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人民長期努力奮斗的結果。(4)1945年,中國成為聯(lián)合國的創(chuàng)始國之一??箲?zhàn)勝利后收回臺灣澎湖、西沙、中沙、南沙群島主權。二戰(zhàn)擊敗了近代以來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敵國日本,中美、中英等一系列平等新約的簽署,使中國能夠在更高的、更平等的層次上與相關各國公正合理處理中國的周邊外交問題。2.外交轉型(1)外交機構更趨現(xiàn)代化。(2)徹底放棄傳統(tǒng)馭夷之策,廣泛接受國際法原則。(3)積極運用國際法,主動修約,維護自身權益。三、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一)外交政策的演變:革命外交—務實外交、雙邊外交—全方位外交—大國外交1.1949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冷戰(zhàn)下的中國外交(1)特點:由“一邊倒”(意識形態(tài))到“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國家利益)。(2)主要內容:三大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始步入國際舞臺。2.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末:國際環(huán)境惡化下的中國外交(1)特點:“反帝反修”、兩個“拳頭”出擊(革命外交)與“一大片”。(2)主要內容:反對蘇聯(lián)和美國霸權主義、發(fā)展與亞非拉國家關系。3.20世紀70年代:多極化趨勢出現(xiàn)下的中國外交(1)特點:“一條線”,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由革命外交到務實外交)。(2)主要內容: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改善與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4.20世紀80、90年代后: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下的中國外交(1)特點:“全方位”,不結盟政策、全方位外交下引領全球治理。(2)內容: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qū)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二)當代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原因(1)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2)中國遵循和平發(fā)展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3)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fā)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2.表現(xiàn)(1)著眼于自身發(fā)展①政策:豐富和平發(fā)展重要思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的國際關系;倡導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保持中俄關系高水平運轉;充分挖掘中歐合作潛力,推動中歐關系不斷發(fā)展;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fā)展周邊關系;以“真、實、親、誠”為原則發(fā)展中非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與發(fā)展中國家合作。②成就:截至2018年8月,中國已與178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2)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①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②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完善,推動《巴黎協(xié)定》生效。③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推動世界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④“一帶一路”倡議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⑤主辦北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fā)展。⑥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3.影響(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2)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新高考·等級考試示范]1.命題點:清末新政的內容及影響(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5)1902年,清政府官員鐵良檢閱安徽武備練軍,見其“兵士多系舉人、廩貢、秀才之優(yōu)秀分子”。1905年12月《大公報》報道,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由上述現(xiàn)象可知()A.社會變動引發(fā)了價值觀念的變化B.維新變法解放了知識分子的思想C.西學傳播開啟了軍隊近代化D.科舉制度加速了社會階層流動[嘗試解題]________A[根據(jù)材料可知,在清末危機逐漸加深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充當兵勇”的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社會變動引發(fā)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故A項正確。]2.命題點:新中國的外交關系(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10)下列不同年代與新中國建交國家數(shù)目統(tǒng)計示意圖中,反映20世紀60年代末建交狀況的是()ABCD[嘗試解題]________B[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理論,加強了中國同亞非拉國家和歐洲國家的外交聯(lián)系,因此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數(shù)量開始增多,故B項正確,A項錯誤;中美關系緩和后,中國與美洲國家的外交聯(lián)系才得以加強,故C、D兩項錯誤。]題號命題特點第1題轉換思維《大公報》報道安徽武備練軍的現(xiàn)象,轉換思維,透過這些現(xiàn)象,分析當時社會變動帶來的影響第2題圖示呈現(xiàn)以圖示的形式展示不同年代與新中國建交國家數(shù)目,命題方式靈活,延伸了思考空間,對審題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卷·命題研析借鑒]3.命題點: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對外開放(2020·全國卷Ⅱ·31)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印發(fā)了《戰(zhàn)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是怎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以及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材料,主要是為了討論()A.增強國營企業(yè)活力B.積極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C.建立市場經濟體制D.調整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戰(zhàn)略[嘗試解題]________B[根據(jù)材料“1978年底”“戰(zhàn)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材料”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討論日本等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是為了借鑒他國經驗,積極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故B項正確。]4.命題點:中國外交近代化的艱難歷程(2018·全國卷Ⅰ·28)甲午戰(zhàn)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zhàn)敗“將意味著數(shù)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zhàn)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嘗試解題]________C[面對日本的輿論宣傳,清政府卻無所作為,說明其對輿論在外交中的作用沒有清醒的認識,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項正確。]5.命題點:中國外交近代化的表現(xiàn)(2018·全國卷Ⅱ·28)19世紀70年代,針對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B.傳統(tǒng)朝貢體系已經解體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嘗試解題]________D[材料中地方督撫的主張透露出兩個信息:第一,“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藩屬”,說明依然存在朝貢觀念;第二,主張中國外交官以“萬國公法”為依據(jù),聯(lián)合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來參與評判是非曲直,明顯帶有近代外交觀念,故D項正確。]題號命題特點第3題立意高遠以中央工作會議印發(fā)的討論戰(zhàn)后日本、西德、法國是如何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材料設置情境,多角度考查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第4題素養(yǎng)立意從近代化的角度審視近代中國的外交,突出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的必要性第5題時政熱點近年來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外交博弈[例](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18)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兩廣總督阮元就美國商船水手傷斃民婦案向道光帝上折奏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阮元奏審辦傷斃民婦之夷船水手折(部分)今咪唎口堅國夷人口佛囒哂吐嗲喇哪啡因民婦郭梁氏買果爭鬧,用瓦壇擲傷落水身死,已據(jù)供認明確,照例擬絞,情罪相符……初三日將該兇夷口佛囒哂吐嗲喇哪啡照例絞決,以彰國憲。并夷人買取食物,向系官給買辦,今民婦郭梁氏私將蕉、橙賣給夷人,殊屬不合。業(yè)已被傷身死,應毋庸議。……臣復諭飭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傳諭該大班,當知天朝法度尊嚴,該夷人既赴內地貿易,自應安靜守法,該大班及船主等務須時時戒飭船內水艄人等,毋許滋事逞兇。設已釀成事端,該大班即應查明肇釁生事之人,立時指名交出,聽候地方官查審究辦。切勿袒庇諉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懷柔之至意。——摘自《清代檔案史料選編》(1)此案辦理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對外交往的哪些特點?(6分)(2)此類案件若發(fā)生在19世紀50年代,處理結果會有何不同?說明理由。(4分)第(1)問,根據(jù)材料“將該兇夷口佛囒哂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