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確定_第1頁
論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確定_第2頁
論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確定_第3頁
論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確定_第4頁
論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確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上網找律師就到中顧法律網快速專業(yè)解決您的法律問題論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確定——中國法律經驗的總結與評析常鵬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關鍵詞:林業(yè)/物權/客體/法律經驗內容提要:我國林業(yè)法律中的林業(yè)物權客體相當寬泛,包括森林資源、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動植物等,但根據物權法的原理和立法,它們并不完全符合物權的特定性等要求。根據物權客體的標準和類型,林業(yè)物權的客體宜限定為林木、林地、野生動植物。一、引言在民法規(guī)范體系中,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分屬于最基本的制度范疇,前者為民事權利和義務的承受者,后者則是落實或者承載這些權利和義務的載體和對象。抽象的主體制度為民法總則所規(guī)整,在包括林業(yè)物權在內的各種具體民事權利制度中,所涉及的主體問題是如何從抽象轉化到具體,而這個轉化要依托于我國民事主體法律制度以及相關體制的完善,本文對此不予涉及,在此專門討論林業(yè)物權的客體。民事權利客體可以是物、精神產品或者權利,作為財產權的物權的客體通常是有體物,即土地等不動產或者木材等動產,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形,權利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物權法》第2條第2款對此有明確的規(guī)定。林業(yè)物權的客體當然也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它只能是有體物?;谶@個出發(fā)點,本文將首先梳理現有的法律規(guī)范,遴選出可能屬于林業(yè)物權客體的對象,根據法律文義、目的或者以及體系,分析其可能的法律含義以及有關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依托物權法理論和制度,根據物權客體的標準和類型,抽取現有規(guī)范中的合理經驗,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二、法律現狀分析(一)法律規(guī)范的梳理從現有法律規(guī)定所用的概念術語來看,可能作為林業(yè)物權客體的對象包括森林資源、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1]以下分別梳理調整它們的主要法律規(guī)范。1.森林資源(1)《森林法》第3條第1款:“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2)《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2)《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第2條第2款:“本條例所保護的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長的珍貴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長并具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價值的瀕危、稀有植物。”(二)法律規(guī)范的分析通過對以上法律規(guī)范的梳理,可以看出,現有法律規(guī)范中可能的林業(yè)物權客體的規(guī)定比較含糊和混亂,比如,《憲法》、《民法通則》、《物權法》的基礎用語是“森林”,而《森林法》的基礎用語是“森林資源”,《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更明確將“森林資源”作為“森林”的上位概念,位階和屬性如此不同的法律竟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著實令人費解;又如,《森林法》第4條將五種森林均定義歸屬于“林木”,用簡約的公式表達就是“森林是林木”,而《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將“森林”和“林木”并列而設,其言下之意當然是兩者應無種屬關系,如此理解,則這兩個條文的矛盾彰顯無疑,但不如此理解,則《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的立法技術就過于粗略,又當如何解釋呢?再如,《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提及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它們的含義和范圍是否等同于《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分別對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界定,也不得而知。由于這些概念術語是涉及林業(yè)權利之法律規(guī)則所調整的基本對象,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決定了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范圍和實踐效用,為了確保對這些規(guī)則的正確理解,必須從解釋論的角度對它們認真地予以解釋,以便讓我們透過詞語迷障,從語詞真義、立法目的和體系的視角探究這些概念術語的法律含義,從而達到相對準確的理解,為下文的展開奠定基礎。1.森林的法律含義《憲法》第9條規(guī)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睆恼Z義以及目的分析,該條旨在確定自然資源權屬的公有屬性,在國家、集體與自然資源之間建立支配和控制的排他性關系,在此,國家、集體是權利主體,自然資源是國家所有權或者集體所有權的客體,其上絕不能負載私人所有權。由于森林的上位概念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一切屬性均能適用于森林,故而,在此所謂的“森林”與“森林資源”實為同義的概念術語,兩者應可互換?!睹穹ㄍ▌t》第81條第1款的規(guī)定符合《憲法》第9條的精神,《物權法》第48條基本上是《憲法》第9條的翻版,這兩個條文中的“森林”實際上也就是森林資源。既為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其當然蘊涵了經濟價值,固不待言。與上述法條不同,《森林法》第3條第1款徑直采用了“森林資源”的表述,即“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备鶕陨戏治?,這種用語形式上的差別掩蓋不了它們實質上的等同,故而,此處“森林資源”應與《憲法》、《民法通則》、《物權法》中的“森林”同義。不過,“森林資源”終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需要進一步具體化和明確化,《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給出了答案,據此,森林資源是一種生態(tài)系統整體,包括四類要素,即森林、林木、林地以及與上述三種要素形成伴生關系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顯然,從森林資源的意義上理解的“森林”是一種廣義概念,它超越了其本有的字面意義,構建了更廣闊的意義網絡,基本上是一種生態(tài)學意義上的森林概念,是以土地為基礎、以植物群落為主干而構成的生態(tài)系統,范圍相當寬泛??梢哉f,廣義上的森林有經濟價值,其效用性和稀缺性是形成經濟價值的基礎,并能通過市場交易而實現,此外,它還存在生態(tài)價值,能對人類以及其他生命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產生影響。[4]與此不同,《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2款將森林界定為喬木和竹林,并將之與林木、林地等要素并列,這似乎著眼于林木的有機集合,不僅沒有把野生動植物等生態(tài)要素考慮進來,也沒有把土地涵括在內,否則,就會與該條例第2條第1款將森林與林地并列的做法相悖。這種狹義意義上的森林作為林木的集合體,與土地、野生生物等要素一起構成了自然環(huán)境的一部分,故而,《環(huán)境保護法》第2條規(guī)定的森林可作這種狹義的理解。此意義上的森林不同于上述廣義上的森林,它能否當然適用調整廣義森林的法律規(guī)范,即是否只能成為國家所有權或者集體所有權的客體,還有待進一步的斟酌。2.林木的法律含義根據《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3款,林木包括樹木和竹子,這種界定同樣適用于《民法通則》第75條第1款和《物權法》第126條第1款中的“林木”?;诂F有的法律規(guī)范,林木有以下法律含義:第一,它指向植物,即無論如何,在生物學意義上,林木都是植物的一種,但是,在法律意義上,它似乎是野生植物之外的植物,因為,我國現行法律區(qū)分了林木和野生植物,這不僅體現在《森林法保護條例》第2條第1款,還體現在《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第16條第4款,即“采集珍貴野生樹木或者林區(qū)內、草原上的野生植物的,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規(guī)定辦理?!庇纱?,作為林木的植物和作為野生植物的植物在法律上有了界分。第二,它指向單一物,即單株樹木或者竹子,從而與作為集合物的狹義意義上的森林相區(qū)分,而且,根據《森林法》第3條和第27條的規(guī)定,林木之上可以負載國家所有、集體所有權和個人所有權。第三,它指向整體物,即是具有生命力的樹木或者竹子的具有功能一體性的物理意義上的全部,包括根、莖、葉、花、果等。一旦這些構成要素在不危及林木生命力的情況下脫落,則脫落的部分就成為獨立的物,不再屬于林木的范疇,如果脫落部分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種子,則要為《種子法》所調整。第四,它指向不動產,即定著并根植于土地、不能與土地分離的林木,這就是《擔保法》第92條所定義的屬于不動產的林木。這個定性從《森林法》的表述也能看得很清楚,比如,該法將林木與“采伐”聯系在一起,而將采伐后的林木稱為“木材”,后者在性質上是動產,從而與作為不動產的林木有本質上的區(qū)別。而且,根據《擔保法》第42條第3項,林木可以作為抵押權的客體,這種抵押權屬于不動產抵押權。3.林地的法律含義對于現有法律制度中的林地,可以從以下方面把握其法律含義:第一,林地作為土地的一種,屬于最重要的不動產,它應當遵循有關土地的法律規(guī)則。在我國,土地實行公有制,故林地不能負載私人所有權,只能成為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客體。第二,根據《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4款,并非所有的土地均可界定為林地,除了植有林木的土地(即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原有林木未被全部根除的土地(即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這些與林木生成、成長有直接關系的土地可謂林地之外,其他土地只有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guī)劃為宜林地的,才能稱謂林地。不過,如此的限定并不能在實踐中限制林地的形態(tài),因為其他土地一旦符合上述條件,也能轉化為林地,如荒山、荒溝被開墾植樹后,就是林地。第三,根據《土地管理法》第4條第3款,林地與耕地、草地、養(yǎng)殖水面等一起被定性為農用地,從而與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區(qū)分開來。不過,基于林木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林地不同于其他農用地,它不能在短時期內就體現其經濟價值,也不僅僅體現出經濟價值,其價值還在于作為樹木和其他林產品生長的載體,既在不斷地通過林木和其他林產品使森林資源增值,又同時在保護和改良土壤,涵養(yǎng)水源,防止水土流失。[5]第四,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條和《物權法》第124條第2款,農民集體所有的林地以及國家所有由農民集體使用的林地,能成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這當然意味著,原為國家所有的林地,可以為農民集體設定使用權,故它是農民集體所享有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客體。4.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法律含義《森林法》和《森林法實施條例》并未界定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含義,而是將林木與野生植物分離。如果采用反對解釋,野生動物是非人工馴養(yǎng)和飼養(yǎng)的動物,野生植物是非人工種植的、在《森林法》調整之林木范圍之外的植物,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范圍,這種解釋顯然不同于有關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專門法律規(guī)范對它們所作的界定,即通過附加“珍貴”、“瀕危”、“有益”等制約條件,將它們限定在特定的范圍之內。而且,《野生動物保護法》第3條第1款規(guī)定:“野生動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睋?,《野生動物保護法》所規(guī)定的野生動物只能承載國家所有權。由此,可將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分為兩類,一類受有關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專門法律調整,另一類則不受這些法律的調整,應為《森林法》和《物權法》所調整。需要提及的是,《森林法》第24條第3款和第25條對有特殊價值的野生植物和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采用特別保護的立場,即非經法律程序,不得采集或捕獵,這個立場在《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得以細化,故而,《森林法》的這兩個條文是該法與有關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專門法律相互銜接的通道。三、物權法理分析以上簡要分析了可能成為林業(yè)物權之客體的對象,下文將根據物權法理論和制度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辨析真正的林業(yè)物權客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下文將首先簡要介紹物權客體的一般理論,然后據此分析以上可能的林業(yè)物權客體,剔除不應成為林業(yè)物權客體的對象,確保林業(yè)物權法律規(guī)則調整其當為調整者,既不矯枉過正,又不掛一漏萬。(一)物權客體的一般理論根據《物權法》第2條第2款,作為物權客體的物是有體物,但該款并未明確界定有體物,其含義到底如何,需要通過解釋加以說明。對此,可以借鑒德國法的標準:(1)非人格性,即人體不是物;(2)有體性,即有形、可觸覺并可支配,反之,諸如請求權、形成權之類的無形權利不是物,人類根本無法控制的流星、地球的外層空間等不是物權的客體,人類無法保存、一接觸就會毀壞的雪片、灰塵等也非物權的客體;(3)特定性,即是特定的單個的物,而非企業(yè)、店鋪、圖書館等集合物。[6]此外,《物權法》第2條第3款又明確了物的特定性,即“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庇纱丝芍?,并非所有的有體物均能負載物權,有體物還必須具有特定性的要求,即所有權只能存在于各個獨立物之上,之所以如此,并非出于邏輯上的需要,而在于通過限定作為物權客體之物的特定性和獨立性,能便于物權公示,以保護交易安全。[7]物的最重要分類即不動產和動產,前者是不能移動或者移動必然毀損經濟價值的物權,如土地、定著于土地的建筑物、根植于土地的林木等,后者則是不動產之外的物。區(qū)分不動產和動產的意義主要在于:(1)法律規(guī)定不動產和動產分別可負載的物權類型不同,如不動產不能成為質權的客體,這影響到當事人的交易選擇;(2)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是登記,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是占有及其交付,這兩種方式的差別當然相當大。在物權客體制度中,物的整體與其重要成分的關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提及物的整體時,它可以指向集合物,即由數個物喪失其各自獨立性而組成的獨立物,如房屋、汽車、船舶等,還可以是一匹馬、一塊寶石之類的獨立成為個體而存在的單一物。[8]在通常情況下,物的整體是指合成物,由于它由數個物而組成,這些物屬于構成物之整體的各個部分,一旦有關部分相互關聯,共同決定物的正常功能,非經毀損或者改變其屬性而不能分離時,這些部分即屬于重要成分。在法律上,物的重要成分不能脫離物的整體而單獨成為物權的客體,兩者必須“同命運、共呼吸”,否則,就難以實現物的整體經濟功用。原物和孳息的關系也值得重視。所謂孳息,即基于原物所產生的利益,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前者如樹木的果實,后者如林地的租金。根據《物權法》第116條,在當事人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天然孳息由原物的所有權人取得,但原物有用益物權的,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法定孳息則取決于當事人的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另外,還要提及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的分類。所謂流通物,是指能成為私權的標的并能自由進入市場交易的物,如房屋、電腦等;所謂限制流通物,是指只有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才能流通的物,或者只能向特定的主體流通的物,如槍支、彈藥等;所謂禁止流通物,即法律規(guī)定不得進入市場交易之物,如我國的土地。(二)林業(yè)物權客體的界定根據上述,在有體物的限度內,物權客體的最主要特征即特定性,這是衡量有體物能否成為物權客體的基本標準,下文將以此為標準對可能的林業(yè)物權客體進行判斷和甄別,并對適格的林業(yè)物權的客體加以界定。1.森林廣義意義上的森林基本上指向由林地、林木群以及相關生態(tài)要素而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和自然資源,雖然林地具有固定性,但林木群以及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卻可能在不斷生長、遷移和死亡,這導致森林顯然缺乏特定性,難以承載單一的物權,由此判斷,這種意義上的森林難以成為民法上所有權的客體。不過,這樣的論斷并不意味著《憲法》第9條將森林資源作為國家所有權或者集體所有權的客體不妥,因為,所有權的意義維度并不單一,在民法意義之外,所有權還具有憲法意義,[9]它從國家干預以及國家保護的角度確定了應受保護的財產——而非僅僅限為有體物——利益,這體現了公有財產或者私有財產應受包括國家在內的任何主體尊重的法律價值。從這個角度理解,《憲法》第9條以及符合其立法精神的相關法條中的“森林”均是憲法意義上所有權的客體,而非民法意義上所有權的客體,這樣也能消除現行法律中森林只可屬于國家或者集體所有,而林木可屬于私人所有的矛盾。[10]同樣,狹義意義上的森林作為林木的集合物,除非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給予特定化,如通過登記記載其面積、株數,讓其在法律上虛擬的一體化,它也不宜作為民法意義上的物權客體。2.林地無論從地學、生態(tài)學還是經濟學,土地均取其物理意義,即地球表面,涵蓋了礦藏、水等地表或者地下的自然資源。[11]但在法律中,土地有其特殊意義:(1)土地被制式化,是記載于土地登記簿中的地球表面部分。在德國,法律意義上的土地,是指以地籍塊方式進行測量與標記的,并在土地登記簿中以“土地”進行登記的地球表面的一部分。[12]具體而言,土地經過測量后繪制成圖,并被劃分為編有號碼的獨立地塊,其疆界被精確地登錄在地籍登記簿中,現場則由官方測量機關設置大量的界石予以標示,在地籍登記簿的基礎上建立土地登記簿,以表明每一塊被標上號碼的土地的法律狀況。[13]我國《物權法》頒布后,加緊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建設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現實需要,特別是根據《物權法》第16條第1款,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的依據,為了明確土地物權權屬,在登記簿中制式化地再現土地,屬于必經之路。(2)土地被限定化,即受法律的限制,土地并不包括與地表或地下緊密相聯的礦產、水等自然資源,后者可成為獨立于土地的權利客體。[14]通過這兩種措施,土地得以產生特定性,從而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作為土地的一種,林地同樣如此,它是被登記機關登記的植有林木的土地、負載有林木部分的土地或者適宜植林的土地,其位置、四至界限、面積等必須在國家專設的登記簿冊得以明確記載。由于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能被多層次的利用,法律也因此為土地設置不同的權利,大體可以歸為所有權和使用權,這一點同樣適用于林地。[15]應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種植或者負載有林木部分的土地均為法律意義上的林地,它們也可能是其他的土地類型,如農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種植林木、房地產商在住宅小區(qū)內種植林木,這些土地在法律上要么是集體所有的宅基地,要么是國家所有的建設用地,在性質上不同于林地。3.林木如果將林木作為單一物,則無論其是否為野生植物,都可因其獨立性而成為物權的客體,這一點應無疑問。林木和土地在物理上密不可分,客觀上不可能存在無本之木,著眼于此,有法律將林木視為土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木因此是土地的一部分,不是獨立之物,其權利和土地權利合而為一,如《德國民法典》第94條第1款第1句規(guī)定:“土地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土地定著物,尤其是建筑物以及與土地尚未分離的土地出產物?!钡覈⑽床捎眠@種立法,而是將林木和林地適度分離,從而在公有林地所有權之外出現了個人林木所有權的概念,這是因為我國土地不能為私人所有,為了滿足無地者利用土地種植林木、并取得林木所有權的需求,就必須突破上述規(guī)則模式的限制,讓林木從土地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負擔所有權的客體。在此所謂的林木是從物的整體而言的,在林木的葉、花、果等與林木脫離之前,它們在生物學意義上屬于林木的一部分,同時也構成林木的天然孳息,并非獨立于林木之物。[16]由于林木和林地具有天然不可分割的關系,故林木在法律上屬于不動產,其范圍當然包括葉、花、果等林木的天然孳息,但它們因自然規(guī)律或者人工原因而脫離林木后,就成為動產,屬于不同于林木的獨立之物,其所有權可能歸屬于林木所有權之外的人,比如,承包林地者可以根據承包合同的約定取得這些孳息的所有權。在通常情況下,林木的根、莖是確保其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它們和林木渾然一體,不可分割。4.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在單一物的意義上,野生動物、野生植物與林地、林木分屬不同的獨立物。但從整體上看,后兩者為前兩者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且前兩者隱身或分散于后兩者之中,這使得它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民法中包藏物和埋藏物的關系,即在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未被發(fā)現之前,林地和林木均屬特定且獨立的物,其上可成立所有權或者使用權,除非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或者基于社會公平觀念,權利人在轉讓林地或者林木權利時,受讓人不僅可以取得林地或者林木自身的實體權利,還要受讓對棲身于林地或者林木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所的權利以及義務,如尊重國家對受《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的野生動物的所有權,取得對其他野生動物的所有權等。在此意義上,野生動物、野生植物也應成為林業(yè)物權的客體。四、結語綜上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我們應重視民法意義上的所有權和憲法意義上的所有權的區(qū)分,前者的客體只能是特定的有體物,后者的客體范圍相當寬泛,可以涵蓋有體物、無體物、特定物、不特定物等,作為自然資源的森林可以成為憲法意義上的所有權客體,但由于其缺乏特定性,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權客體。這樣,在理解《憲法》第9條、《民法通則》第81條第1款、《物權法》第48條規(guī)定的“森林”以及《森林法》第3條第1款、《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規(guī)定的“森林資源”時,應將它們定位為憲法意義上所有權的客體。在此基礎上,《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第2款所規(guī)定的森林是林木的集合物,沒有特定性,不宜成為物權客體,故而,要么刪除本條款中的“森林”用語,要么在著眼于林地和林木功能一體化的意義上使用該術語,這樣就能較妥當地理解《森林法》第4條所指的“森林”。此外,作為不動產的林木具有自然物理意義上的特定性,也可以通過登記使其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特定性,能成為林業(yè)物權的客體。同樣,林地通過登記而具有特定性,自可為林業(yè)物權的客體。最后,依托于林木和林地而存在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具有特定性,其上可以負載獨立的不能為林木或者林地權利所吸收的所有權,在此意義上,它們不宜成為林業(yè)物權的客體。不過,鑒于它們與林木、林地之間具有功能性的棲生關系,為了便利交易,可以將野生動物、野生植物與林木、林地之間的關系擬制為埋藏物和包藏物的關系,在作為“包藏物”的林木、林地權利發(fā)生移轉時,權利受讓人在取得林木和林地權利的同時,要同時承受與它們伴生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在此意義上,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可以作為林業(yè)物權的客體。另外,林地中生長的野生植物以及寄生于林木的野生動物還可以歸屬于林地的天然孳息的范疇,林業(yè)物權人基于自己的法律地位,可以依法主張對它們的權利,如依法采集野生植物并取得其所有權,這些權利在性質上屬于林業(yè)物權的內容。故而,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是林業(yè)物權的客體。注釋:[1]根據《森林法實施條例》第2條第1款,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微生物也屬于森林資源的一部分,它作為有體物,有可能成為林業(yè)物權的客體,但我國目前似乎并未有專門規(guī)范這部分微生物的法律,故本文略去對微生物的討論。[2]另參見《民法通則》第74條第1項、第81條第3項;《物權法》第58條第1項、第60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