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高二上學期語文:文言文閱讀期末試卷分類匯編
三、(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選文一】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殷為天子,二十余世。周為天子,三十余世。秦為天子,二世而
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
子乃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
右前后皆正人也。夫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與不正人居之,不
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W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手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凡人之智,能見己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
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
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
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
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而安危之萌應于外矣。安者
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
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
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看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
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豐
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
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
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軍蠻軸四夷,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
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儺,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
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取材于《漢書?賈誼傳》)
【選文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型,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
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
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
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腐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銷鋒鎬,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坦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
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嵋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
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穆棘矜,非缽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
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
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梁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蠟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小,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取材于賈誼《過秦論(上)》)
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上者告好也訐:揭發(fā)
B.此E它故矣亡:滅亡
C.德被蠻笳四夷被:覆蓋
D.奮六世之余烈烈:功業(yè)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及秦頂不然有是四端頂自謂不能者
B.為人主計者為之于未有
C.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人誰又能以身考察察
D.幫可為池欲學此時降武
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B.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C.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D.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1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一】提到,禮的作用在于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fā)生之后,法律則是對已發(fā)生的行
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而禮的作用卻難以覺察。
B.【選文一】認為,君主面對各種不同的言論,必須有正確的辨別之道,那就是以事實驗
證,要判斷某人說的話是否正確,一定要觀察他所說的是否符合事實。
C.【選文二】中,秦統(tǒng)一天下后一系列愚民、弱民的措施及防衛(wèi)策略,突顯了統(tǒng)治者仍以
武力治天下的思維,為下文的“過秦”做鋪墊。
D.【選文一】作者提出,秦始皇把國家安置于法令、刑罰之上,因而怨恨充斥天下,這一
觀點與【選文二】中歸納的秦的過失基本吻合。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2)一夫作難而七廟禁,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12.【選文一】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作用?
【答案】7.B8.A9.C10.A
11.(1)最可貴之處在于能將罪惡斷絕于未形成的時候,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
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
(2)一個戍卒率眾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
(被動句1分)這是為什么呢?
12.(1)防患于未然,絕惡于未萌。
(2)潛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3)堅持禮義教化,則禮義積而民和親。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亡:通“無”,沒有。這里沒有別的原因。
故選Bo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均表示轉折,卻。句意分別為:到秦朝卻不是這樣/那些有四種德行卻自認為不行的人。
B.①介詞,替。句意:替君主出謀劃策。
②動詞,做。句意: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C.①主謂之間,取獨。句意:而秦始皇決定取舍不慎重。
②定語后置標志。句意:人們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
D.①憑借。句意:憑借著黃河來做護城河。
②趁著。句意:想要趁此機會逼迫蘇武投降。
故選A0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
有的用道德和教化進行引導,有的用法令進行懲罰。用道德和教化進行開導的,隨著道德和
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風就會和樂;用法令進行懲罰的,法令使用到極點,民風就會令人悲哀。
“世主欲民之善同”句意完整,"同''作"世主欲民之善”的謂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道之以德教者”與“驅之以法令者”為對稱句式,各自斷開,排除A。
故選Co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禮的作用在于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fā)生之后”錯誤。原文說“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
禮的作用應該是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fā)生之前。
故選A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貴”,形容詞作名詞,最可貴之處;“起教”,推行教化;“遠罪”,遠離罪惡。
⑵“照”,毀壞,此處指“滅亡”;“為”,被;“……者,?……也”表判斷。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貴絕惡于未萌”,防患于未然,絕惡于未萌。
“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潛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堅持禮義教化,則禮義積而民和親。
參考譯文:
【選文一】
夏朝的天子傳了十幾代,然后由殷商繼承。殷商的天子傳了二十幾代,然后由周繼承。
周朝的天子傳了三十幾代,然后由秦繼承。秦王朝的天子只傳了兩代就被推翻了。
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維持了長期的統(tǒng)治,而秦王朝的君
主殘暴無道呢?這個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誕生時,就舉行禮儀,所
以,太子從嬰兒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禮義。所以,太子從誕生之時開始,所見到的都是
正經的事,所聽到的都是正派的語言,所實行的都是正確的原則,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
一直與正直的人相處,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
話一樣;經常與不正直的人相處,就會變成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
國話一樣。到秦朝卻不是這樣。秦朝的風俗本來就不崇尚謙讓,它崇尚的是奸詐;本來就不
崇尚禮義,它崇尚的是刑罰。
人的智力,能認識己經發(fā)生的事,不能認識將要發(fā)生的事。禮的作用在于將某一行為制
止在它發(fā)生之前,法律則是對已發(fā)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而禮的作用卻
難以覺察。用慶賞來獎勵善行,用刑罰來懲治罪惡,先王推行這樣的政治,堅定不移,實施
這樣的政令,準確無誤。根據這一公正的原則,政治才能像地載天覆一樣無偏無私,怎么能
說先王不使用慶賞和刑罰呢?然而,人們一再稱贊的禮,最可貴之處在于能將罪惡斷絕于未
形成的時候,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
到??鬃诱f:“讓我斷案,我與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什么獨特見解,那就是推行仁義),
使訟案不再發(fā)生。”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如首先確定選擇什么拋棄什么,取舍標準一旦在心
中確定,相應的安危后果就會表現(xiàn)出來。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實現(xiàn)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
天促成的,都是日積月累漸漸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觀察它的積累過程。君主所積聚的治
國方法,在于他選擇什么,拋棄什么。選擇禮義方法治國的君主便積聚禮義,選擇刑罰治國
的君主便積聚刑罰。刑罰積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會埋怨而背叛君主,禮義積聚到一定程
度,百姓就會和睦而親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
有的用道德和教化進行引導,有的用法令進行懲罰。用道德和教化進行開導的,隨著道德和
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風就會和樂;用法令進行懲罰的,法令使用到極點,民風就會令人悲哀。
哀樂的感受,便是應驗禍福的東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孫后代,這與商湯王和周武王
是相同的,但是,商湯王、周武王廣泛推行德政,他們建立的國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
始皇統(tǒng)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這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商湯王、周武王決定
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決定取舍不慎重。國家政權好比一個大器物,現(xiàn)在有人安放器物,把
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險的地方就危險。治理國家的道理與放置器物沒有什么不
同,關鍵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湯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義、禮、樂之
上,因而恩德滋潤天下,禽獸蔓延,草木富饒,四方蠻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傳子孫數十代,
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國家安置于法令、刑罰之上,德和恩都沒有,因而怨恨充斥天下,
百姓憎惡他如同對待仇敵一樣,幾乎禍及自身,子孫被滅絕,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這不
是充分證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顯不同嗎?有人說:“要判斷某人說的話是否正確,一定要
觀察他所說的事實,那樣,說話的人就不敢胡言亂語了J現(xiàn)在,假如有人說,治理國家,
禮義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罰,君主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興亡的
事實給他看呢?
(取材于《漢書?賈誼傳》)
【選文二】
到始皇的時候,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以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將西周、東周和各諸侯
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愿
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
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
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
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
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
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
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
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yè)。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嶗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
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
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
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墒菞l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
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
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
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幡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
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
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三、(10分,每小題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氏◎山房藏書記
蘇軾(宋)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
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
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者聊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
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于上國,然后得聞《詩》之風、胭、飆。而楚獨有左史
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者竄無兒,其學
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
日趨于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竄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
時,欲求《筆記》《漢節(jié)》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
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荏于
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
塞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用九千余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
味,以為己有,發(fā)于文詞,見于行事,以聞名于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
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
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
將老焉。盡發(fā)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H為記,乃為一言,使
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注】①李氏:指李常,字公擇,南昌建昌人,曾做過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
7.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下思頤的一項是()
A.而用之則弊同“敝”:破舊,損壞
B.得見《六經》者事無幾蓋:大概
C.然學者益以阿簡茍簡:草率簡略
D.藏書用九千余卷凡:凡是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象犀珠玉怪珍之物/邇?事父,遠之事君
B.季札聘于上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指其后居為李氏山房/則用用之異也
D.而公擇求余文?為記/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9.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五谷:上古五種谷物的統(tǒng)稱,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是:黍、稷、麥、豆、麻。
B.老聃:老子,姓李名耳,戰(zhàn)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代表作為《道德經》.
C.“風、雅、頌”屬于《詩經》六義,另外三點是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賦、比、興
D.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是西漢司馬遷,斷代史《漢書》的主要編撰者是東漢班固。
10.文中畫波浪線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B.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C.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D.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1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有送的一項是()
A.文章記述了李氏苦讀成就和家中藏書情況,贊揚李氏藏書贈來者的仁者之心。
B.第一段列舉了兩類東西,和讀書做對比,既生動通俗,又凸顯了書的寶貴價值。
C.作者批評前朝科舉士子“束書不觀,游談無根”風氣,強調認真讀書的必要性。
D.“山中之人思之”是寫李君深受山人尊敬,“藏書凡九千余卷”說明藏書豐富。
12.翻譯文中的句子。
⑴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簡便。
⑵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答案】7.D8.C9.B10.B11.C
12.(1)從秦漢以來,寫文章的人更多,造紙方法和文字筆畫一天比一天趨向簡便。
(2)因此不把書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這是仁者的心思??!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凡”:一共句意:臧書共九千多卷。
故選Do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系,相當于“的”。第二個“之”,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奇異珍貴之物。/
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
B.第一個“于”,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第二個“于”,介紹動作行為涉及
的對象,“對”、“向”等。句意:季札被中原諸侯國邀請。/指走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邁
第一步開始的。
C兩個“所”,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句意:把他住過的僧房命名為“李
氏山房/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D.第一個“以”,用來。第二個“以”,所以、因此。句意:公擇要求我寫篇文章以作藏書記。
/所以圣明的人不做就不會失敗,沒有也就無所謂丟失。
故選Co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戰(zhàn)國時思想家”錯誤。老子是春秋末期人。
故選B0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既衰弱又生病,沒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數年的空閑,全部讀完那些未
曾見過的書。
“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是并列關系的句子,主語都為“余”,“既衰且病”不能分開,
“無所用于世”不能分開,排除ACD;
“惟得”和“盡讀”主語也都是“余”,應為“余惟得數年之閑”和“余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屬并列關系的動賓短語,其間應分開,排除ACD。
故選B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作者批評前朝科舉士子”錯誤。原文“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
何也?”,可知作者批評的是年輕的科舉士子,即后生晚輩。
故選C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者”,寫文章的人;“紙”,造紙方法;“字畫”,文字筆畫。
(2)“是以",因此;“故”,先前;“……之……也”,表判斷的固定句式。
參考譯文:
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奇異珍貴之物,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然而不適于實用。金、
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能適于實用,但用過就敗壞,索取就窮盡。能讓人看了
感到愉悅,而又適于實用;用它而不壞,取它而不盡;賢和不賢的收獲,各憑他們的才華;
仁者和智者的見解,各隨他們的天分;盡管才華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沒有人無收
獲的,只有書??!
孔子這樣的圣人,他的學習一定從讀書開始。在這個時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
很多書。韓宣子到魯國,然后見到《易象》和《魯春秋》。季札被中原諸侯國邀請,然后才
能聽到《詩經》的風、雅、頌。而楚國只有左史倚相,能讀到《三墳》《五典》《八索》《九
丘》。讀書人生在這個時代,能見到《六經》的大概沒有多少,他們的學習可說是很困難的。
然他們對禮樂都很熟悉,道德修養(yǎng)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趕上的。從秦漢以來,寫
文章的人更多,造紙方法和文字筆畫一天比一天趨向簡便,而書也更多,世人沒有誰不擁有,
然而學習的人愈加地馬虎不認真,什么道理呢?我還趕上看見老儒先輩,自稱他們年輕時,
要想求取《史記》《漢書》而不能得到,僥幸得到了,都親手抄寫,日夜誦讀,惟恐來不及
讀。近年書商輾轉翻刻,諸子百家的書,一天要流傳一萬張紙,書對學習的人來說,多而且
容易獲取到這樣的地步,他們的文章學術,理應超過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輕的科舉士子,都
把書捆起來不讀,談吐沒有根底,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擇,年輕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讀書。公擇離開后,山中人懷
念他,把他住過的僧房命名為"李氏山房”,藏書共九千多卷。公擇涉獵其流,探索其源以
后,吸取它們的精華,咀嚼它們的韻味,而轉化為自己的學養(yǎng),表述在文章上,落實在行動
上,而在當代出名了。然而書還是和先前一樣,未曾稍有損壞。他將它贈送給后來之人,供
他們無窮無盡地索求,而滿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應的需求。因此不把書藏在家中,而藏在
先前所居的僧房。這是仁者的心思??!
我既衰弱又生病,沒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數年的空閑,全部讀完那些未曾
見過的書。而廬山本來想去游覽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將終老在那里了。我將
全部打開公擇的藏書,拾取他丟棄的書來充實自己,或許有益吧?公擇要求我寫篇文章以
作臧書記,于是替他寫了幾句,讓后來主人知道從前君子讀書的困難,而現(xiàn)在求學的人有
書卻不讀是可惜的。
閱讀墨子《兼愛》(上)的片斷,完成下面小題。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若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
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
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
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
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
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愛人若愛年身/基未兆易謀
B.視人本室若其室/魏王貽我大瓠多種
C.若使天下兼相愛/彼與彼年相蓿
D.若此則天下治/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1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F硼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使用設問句,明確指出,天下的紛亂之事,都是起于不相愛。
B.作者正面立意,號召各方都要互相愛護,以此消除亂象,使天下大治。
C作者運用反復手法,追求百姓自由的相愛主張,不斷重復,深入人心。
D.作者在這里描繪天下兼相愛一旦得以實施的理想社會,頗具感染力。
【答案】9.B10.C
【解析】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詞,自己/代詞,事情。句意:愛別人就像愛自己/當事情還未露先兆時容易謀
劃。
B.“之”,都是結構助詞,的。句意:看待別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樣/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
子。
C.“若”,連詞,如果/動詞,類似、相同。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他和他年齡差
不多。
D.“則”,連詞,表順承,便、就/連詞,表轉折,去|1。句意:像這樣,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
故選Bo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C?“運用反復手法”錯。應為運用鋪排手法?!皭廴巳魫燮渖?,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
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作者采用鋪排的
說法、反詰的語氣,堅定鮮明地推出了只有相愛才能止亂的觀點。
故選Co
參考譯文:
細察它從哪里產生呢?都起于不相愛。假若讓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
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
愛的嗎?看待弟弟、兒子與臣下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
了。誰還會做盜賊?看待別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像自己一樣,誰
會害人?所以盜賊沒有了。還有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看待別人的家族
就像自己的家族,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像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
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都沒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
家族與家族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也就治理好
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先生?一歲必兩歸錢塘②。燈后無事,或攜錢數百與里中少年博望仙橋下。時錢文敏視學
⑧浙中。一日盛暑,張蓋往訪先生。踏過橋下,文敏從輿?中望見先生短葛衣,持蕉扇,與諸
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輿揖曰:“前輩在此乎?”時先生以扇自尊,業(yè)知不可避即回面話日:
“汝己見我耶?”文敏曰:“正詣宅謁前輩耳J曰:“吾屋舍甚睢,不足容從者J文敏固欲
前,先生固卻之。始尋道反。文敏去,諸少年共博者始從橋下出,驚問曰:“汝何人?學使⑥
見敬若此?”日:“此我衙門中后輩耳?!彼觳桓嫘彰?
(選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詩文集》)
【注釋】: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檢討(即翰林院里掌管編修國史的人)。②
錢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視學:職官名稱。此指以視學身份視察學校。④輿:轎子。⑤學使:
即“視學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氐理的一項是()
A.陰后無事歸:歸隱
B.時先生以扇自摩障:遮擋
C.吾屋舍甚唯隘:窄小
D.始尋道反反:返回
12.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不思頸的一項是()
A.一日盛暑,張蓋往訪先生。
譯文:一天,正值酷暑,(錢文敏)自作主張地打了把傘去拜訪杭世俊先生。
B.正詣宅謁前輩耳。
譯文:正要到府上去拜訪老前輩您呢。
C.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卻之。
譯文:錢文敏堅持想要前往,先生杭世俊堅決推辭了他。
D.汝何人?學使見敬若此?
譯文:您究竟是什么人?學使見到您會如此尊敬?
【答案】11.A12.A
【解析】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
A.歸:回家。句意:回家以后無事(可干).
故選A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盛暑”,酷暑;“張蓋”,坐轎子;“訪”,拜訪。句意:一天正值酷暑,(錢文敏)坐轎子
前去拜訪杭世俊。
故選A0
參考譯文: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錢塘兩次。歸家以后無事,有時拿著數百銅錢與家鄉(xiāng)中的少年在望仙
橋下賭博。當時錢文敏以視學身份在浙江視察學校。一天正值酷暑,(錢文敏)坐轎子前去
拜訪杭世俊。踏過橋下,錢文敏從轎子里看見先生穿著短衣,手拿著芭蕉扇,與各位少年賭
博興致正濃。錢文敏立刻走出轎子拱手說:“前輩是在這里嗎?"當時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
卻已經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轉過臉說:“你已經見到我了嗎?”錢文敏說:“正要到宅子
去拜訪先生?!保ê际揽。┱f:“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納你跟隨的人?!卞X文敏堅持想要前往,
杭世俊堅持推辭他。(錢文敏)才尋找原路返回了。錢文敏離開后,各位一起賭博的少年從
橋下走出,吃驚地問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學使如此尊敬你?”(杭世俊)說:“這是我衙
門中后輩?!本筒桓嫘彰x開了。
4.(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且夫天下非個弱也,雍州之地,嵋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
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穆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
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
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紫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蠟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照,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上篇》)
【乙】
秦王足己而不吵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也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
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
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
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
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干
余歲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
鄙諺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下篇》,有刪改)
【丙】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
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
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
怨于下頂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星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
宰,是矣。都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嵝炭嘁郏f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
制,秦事然也。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封建論》)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且夫天下非個弱也?。嚎s小
B.秦王足己而不聞問:向人請教
C.審權勢之宜審:審問
D.而不委郡邑,號矣是:正確
(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_____
A.非抗于九國之師也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B.∣∣l而不改踐華為城,口河為池
C.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D.人怨于下地吏畏于上莊宗受W藏之于廟
(3)下列選項的句式與例句不一致的一項是
例句:為天下笑者,何也
A.信而見疑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為降虜于蠻夷
D.皆為陛下所成就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舌L/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善用對比論證,把秦與六國、秦與陳涉、陳涉與山東諸國進行對比,指出雙方實
力懸殊,為抒發(fā)議論作了有力的鋪墊。
B.【乙】文認為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進獻忠言容易被殺戮,因此秦王朝盡管也有深
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卻因恐懼而不敢進言糾正主上之過。
C.【丙】文先寫秦朝在統(tǒng)一了全國之后,不分諸侯國而設置了郡縣,廢除諸侯而任命了郡縣
長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優(yōu)勢,有利于它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
D.【丙】文認為,秦朝的快速衰亡,是郡縣制的設立而導致了暴政,引發(fā)了百姓自下而上的
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終失去天下。
(6)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
(7)賈誼認為,后代的君子應如何治理國家呢?請結合乙文,概括說明。
【分析】(I)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
求,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話及其語境的基
礎上,針對題干要求做具體分析。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每個句子的含義,正確判斷文言
句式。
(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
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
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
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
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C.審:詳知。句意: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
故選:Co
(2)A.介詞,跟,和:介詞,從,由。句意: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禍患常常是由平時不
注意的細節(jié)積累造成的。
B.因循;憑借,依靠。句意:因循不改;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黃河為城池。
C.均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屈原痛
心于楚懷王聽不到正確的意見。
D.連詞,表并列;連詞,表順承。句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懼怕朝廷;莊宗
皇帝接受并把它收臧在祖廟里。
故選:Co
(3)例句為被動句,“為”表被動。句意:被天下人恥笑,為什么呢?
A.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誠信卻被懷疑。
B.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而智慧勇敢的人多被所溺愛的人或事物困擾。
C.狀語后置句,相當于:于蠻夷為降虜。句意:在異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隸。
D.被動句,“為……所……”表被動。句意:都被陛下提拔。
故選:Co
(4)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
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
“三主失道”“忠臣不諫”“智士不謀”是三個并列的句子,都是主謂結構,各自斷開,注意
“而”在這里表并列關系,領起“忠臣不諫”,可在其前停頓,排除BC;“天下已亂”,“天
下”作主語,“已”作狀語,“亂”作謂語,故應在“天下已亂”前后停頓,排除D。
故選:Ao
(5)D.“是郡縣制的設立而導致了暴政,引發(fā)了百姓自下而上的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終
失去天下”錯,依據丙文第二段“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嵝炭嘁?,而萬人側
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意思是:但是郡縣不能正確發(fā)揮郡縣制的作用,郡
守、縣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殘酷的刑罰、繁重的勞役,使萬民怨恨。這種過失在于政治
方面,不在于郡縣制本身。秦朝的情況便是這樣,可知,不是郡縣制的設立而導致了暴政,
引發(fā)了百姓自下而上的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終失去天下,而是在于政治的問題。
故選:D。
(6)亟:多次;暴:使……越來越殘酷;竭:耗盡;貨賄:財物。譯文:它多次征發(fā)數以
萬計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來越殘酷,耗盡了財力。
(7)根據“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意思是: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
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可知要借鑒歷史經驗教訓,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
根據“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意思是: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
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可知要用當代
社會實際情況加以檢驗,采取符合當代形勢的謀略。
根據“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意思是: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可知要做到取舍有序,
變化適時。
答案:
(1)C
(2)C
(3)C
(4)A
(5)D
(6)它多次征發(fā)數以萬計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來越殘酷,耗盡了財力。
(6)①借鑒歷史經驗教訓,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②用當代社會實際情況加以檢驗,采取
符合當代形勢的謀略;③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
參考譯文:
[甲]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靖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
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
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
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墒菞l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
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
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
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靖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
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
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乙]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
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形勢危急而又勢力微弱無人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
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
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
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疊足而立,不敢
邁步,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
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
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
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
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
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
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
綱紀相距太遠了!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
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
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
國家安定。
[丙]
秦朝統(tǒng)一了全國后,不分諸侯國而設置郡縣,廢除諸侯而委派郡縣長官。秦占據了天
下的險要地勢,建都于全國的上游,控制著全國,把局勢掌握在手里,這是它做得對的地方。
但沒過幾年便天下大亂,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發(fā)數以萬計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來越殘
酷,耗盡了財力。于是那些扛著鋤木棍被責罰防守邊境的人們,彼此遞個眼色就聯(lián)合起來,
怒吼著匯合成群,奮起反秦。那時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
朝,官吏在上懼怕朝廷。全國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殺郡守劫縣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時發(fā)生。錯
誤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縣制的過失。
秦朝的情況,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讓郡縣專權,這是
正確的;中央有管理政務的大臣,不讓地方官自行其是,這也是正確的。但是郡縣不能正確
發(fā)揮郡縣制的作用,郡守、縣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殘酷的刑罰、繁重的勞役,使萬民怨
恨。這種過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縣制本身。秦朝的情況便是這樣。
【點評】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
需要翻譯的名詞。“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把a”,就是增補,補充省略
的成分?!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罢{”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
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白儭?,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
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
材料二: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西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界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呢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拾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
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洪淵"觥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
之日:'我世世為濟僻統(tǒng),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諛吳王。
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
或不免于濟僻統(tǒng),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頂浮乎江湖,而憂其瓠
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五石之瓠》)
材料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
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臟篋,以詆臂孔
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
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學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
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
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
O
(節(jié)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材料四:
太史公日: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
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節(jié)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住者無功伐:夸耀
B.魏王旭我大瓠之種貽:贈送
C.客得之,以說吳王說:游說
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舉之器:器重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以盛水漿,不堅不能自舉也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募衰也
B.何不慮以為大樽顧浮乎江湖《小雅》怨誹W不亂
C.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吳起、孫臏……趙奢之倫制其兵
D.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加入大廟場亂易整,不武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0.下列各選項中,表現(xiàn)道家學派突破常規(guī)認識的一項是()
Λ.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C.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11.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道家講“修身”的道理,通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一對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
觀察,指出急于表現(xiàn),貪功冒進沒有好結果。
B.材料二使用主客問答形式,圍繞如何使用“不龜手之藥”,說明莊子本人是“大材”,
不應被“小用”。
C.材料三中可見莊子善于行文措辭,描摹事物的情狀;其語言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以適
合自己的性情。
D.材料四表明老子以“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之“道”為貴,莊子宣揚“道”,老子的
思想深刻曠遠。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
【答案】7.C8.C9.D10.B11.B
12.(1)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不能彰顯。
(2)楚威王聽說莊周賢德,派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任用他作相。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
C說:取悅。句意:客人得到藥方,來取悅吳王。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詞,它,指五石之瓠。句意: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不夠堅固,無法拿起
來。
“其”,語氣副詞,組成“何其”,多么。句意: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
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
B.“而”,連詞,表順承關系。句意:為什么不考慮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而”,連詞,表轉折關系。句意:《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并不宣揚作亂。
C.“之”,代詞,這。句意:《畏累虛》、《亢桑子》這一類的文章,都是虛構的言論,沒有
實事依據。
“之”,代詞,這。句意:吳起、孫臏……趙奢等人統(tǒng)率他們的軍隊。
D?“以",連詞,相當于“而”表順承關系。句意: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
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
“以”,介詞,用。句意: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故選Co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寧愿在污濁小水溝里身心愉快地游戲,也不愿被國君所束縛。我終身不做官,讓自
己的心志愉快。
“自快”,身心愉快。是“游戲污瀆之中”的一個結果,二者句意聯(lián)系緊密,中間不可斷開,
排除ACo
分析可找到“為……所”結構,在句中應表被動,“所”后應接動詞,“終身不仕”連在一
起,故應在“羈”后斷開,排除B。
故選D。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意思是把它剖開做瓢,卻因太大而沒有適于它容納的東西。
這是惠子對莊子說的話,不能表現(xiàn)道家學派突破常規(guī)認識。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意思是:現(xiàn)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
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五石之瓠因為體積太大而被惠子認
為沒有用處,但莊子突破常規(guī)認識,給它找到了用武之地。這是道家學派突破常規(guī)認識的例
子。
C.“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他寫作的書有十萬多字,大都是寓言。主要
強調莊子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學說。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意思是思想都可以從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據,可見老
子的影響有多么的大啊。這句話主要體現(xiàn)的是莊子受老子影響的深遠。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說明莊子本人是‘大材‘,不應被‘小用’”分析錯誤。應該是圍繞如何使用“不龜手
之藥”,說明事物之用有大小之分。
故選B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見”,通“現(xiàn)”,顯露:“明”,顯明;“是",認為……正確;“彰”,彰顯。
(2)“聞”,聽說;第一個“使”,派遣;第二個“使”,使者;“厚幣”,豐厚的禮物。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踮起腳尖,人不能久立,邁大步走的人走不遠,偏執(zhí)己見的人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人
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見"''自
是”“自我”“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叫做剩飯、贅瘤,人們厭惡這些東西,所
以有道的人絕不這樣做。
材料二: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
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不夠堅固,無法拿起來。把它剖開做瓢,卻因太大而沒有適
于它容納的東西。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鼻f子說:“先
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宋國有一善于調制不皴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
為職業(yè)。有個客人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
賣給他吧。‘客人得到藥方,來取悅吳王。越國發(fā)兵入侵吳國,吳王派他統(tǒng)率部隊,冬天跟
越軍在水上交戰(zhàn),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皴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
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現(xiàn)在你有可容
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
容納,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材料三:
莊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川菜餐飲行業(yè)資本規(guī)劃與股權融資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新型煙草行業(yè)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建設工程資料歸檔規(guī)范
- 2024年月亮灣教案
- 石門縣黨建知識培訓課件
- 吉林省扶余市(一實驗、二實驗)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測試卷
- 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局限性與大型企業(yè)經營模式
- 二零二五年度廢棄塑料清運及資源化利用合同3篇
- 醫(yī)院醫(yī)患溝通技巧培訓
- 2025版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研發(fā)工程師勞動合同書3篇
- 2023年非標自動化工程師年度總結及來年計劃
- 2023-2024學年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高三上數學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水利機械施工方案
- 懸挑式腳手架驗收記錄表
- 主變壓器試驗報告模板
- 電動叉車安全操作規(guī)程
- 靜鉆根植樁施工組織設計
- 工程精細化管理
- 柴油供貨運輸服務方案
- 2022年長春市中小學教師筆試試題
- 肉牛肉羊屠宰加工項目選址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