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解析)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后,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xiāng)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的人情傳統(tǒng)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

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xiāng)村社會的農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xù)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梢钥闯觯煜ど鐣言庥鰪娏覜_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構中仍有影響。

(摘編自黃銳《鄉(xiāng)土社會是“熟悉社會”》)

材料三:

“熟悉的社會”是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或社會網(wǎng)絡狀況。經歷經濟轉型、社會與文化變遷之后,鄉(xiāng)村社會中諸多微觀結構與行動都可能已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的變化。然而,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性以及共同體的整體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體中,村民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熟悉的關系并非指具體的兩個個體間的交往情況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會關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會是一種信息非常對稱的社會,也是一種信息透明的社會。信息對稱指的是自我與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達成默契的。不論兩個村民個體之間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動,也不論一個人對其他個體具體情況的熟知程度如何,人們都能達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為村落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透明的社會。在一個固定的場域里,個人及其社會關系的信息其實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們的行動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曉,并不一定需要專門的努力就能達到。

熟悉關系仍代表著鄉(xiāng)村社會的一種特質,因為這是與城市社會關系有著本質區(qū)別的。盡管在城鎮(zhèn)化擴張和鄉(xiāng)村勞動力流動的沖擊下,鄉(xiāng)村社會熟悉關系也處于變遷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體依然存續(xù)的情況下,基于地緣和血緣而形成的熟悉社會關系的特征也就繼續(xù)留存。

(摘編自陸益龍《后鄉(xiāng)土中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謀生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固守鄉(xiāng)土。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鄉(xiāng)村之間的彼此關系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xiāng)村社會農民,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而現(xiàn)在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xù)下去。

D.“熟悉的社會”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wǎng)絡狀況;在村落共同體中信息對稱,村民個體之間知根知底、能夠達成默契。

2.根據(jù)以上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xiàn)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是有區(qū)別的。

B.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知是個別的?!墩撜Z》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C.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D.材料二認為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與材料一的一些說法相近。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p>

C.“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盌.“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p>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鄉(xiāng)土社會需要做出哪些改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娘

后窗

我從小就不知道叫媽媽,只會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媽媽,這是大些時候才弄明白的事兒。“為什么不讓我們叫媽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讓我懂得了其中的緣由。

“本來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媽媽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說你這個孩子命硬,克媽,必須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來罪魁禍首是我??!在我的影響下,相繼出生的兩個弟弟也都管媽媽叫娘,娘是我們姐弟四人的媽媽。

我娘是遼寧朝陽人,我爸是黑龍江朝陽人,“朝陽”是他們倆的緣分。雖有一些空間距離,但都在東北三省范圍內,我們是地地道道的小東北人。黑土地上一望無際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給了我們踏實、勤勞、樸拙、粗獷的共同性格。然而,細細品來,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而對他們的弱點都悄無聲息地規(guī)避掉了。

我娘很聰明,上小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到六年級畢業(yè)正趕上了特殊時期,不能繼續(xù)讀書了,只好回家勞動。娘會唱歌還會跳忠字舞。小時候家里沒有電視,沒有什么娛樂生活,沒錢買蠟燭,天一黑我們就躺在炕上睡覺了,睡不著,娘就教我們唱歌。我覺得娘唱得真好聽,就很認真地和她學,《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歸來》《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學的,娘就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倆合拍的時候很少,常常三句話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會被責罵。在強勢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會選擇默默忍受,實在忍不住,會小聲反抗一下,但聲音很弱,她不想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讓我們四個孩子受到驚嚇。除了給全家人安頓吃穿用度,我娘還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農活兒。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沒有睡過懶覺,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喂豬喂雞,從早忙到晚,沒有休息的時間。

我娘的女工活兒做得很好,不僅會縫縫補補,還會繡花。我們小時候睡的枕頭上,常有我娘繡的花,有牡丹,有薔薇,有蓮花,雖然是用粗布繡成的,卻有一種別樣的美。前幾年回家,娘從箱子里拿出幾個枕套,是她繡的十字繡,她撿了一個最好看的給了我,說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著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美麗圖案,贊嘆娘的心靈手巧。這兩年,娘的眼睛越來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兒。

然而,娘說什么不肯放棄她那臺老式的縫紉機。爸和我都主張把縫紉機拿走,放在房間里的哪個角落似乎都和整體布局不搭調。娘卻不搭理我們,說縫紉機要放著,說不上什么時候還能用上。衣服崩了線,褲子開了口,做個被罩,縫個圍裙……過日子哪能都買新的,到外邊修補都要求人花錢。開始我不太理解,壞了就淘汰買新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后來想想,哪個人沒有幾件舊物是割舍不掉的呢?這些物件曾經充實過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時光的見證者。舊物就像樹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會失去活力。想明白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聽娘的,只要她覺得歡喜就好。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娘的性格,我爸太固執(zhí)太嚴肅了,而我娘樂觀豁達,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糾結,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開,我能把我娘帶出來游玩,卻很難說動我爸離開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樂多,身體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糾結多,身體相對弱。從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態(tài)性格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結論。

從老家走出來在外生活的這十幾年,與父母見面的機會極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確實實現(xiàn)了衣食無憂,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還是時常有些隱憂,不是擔憂他們的身體健康,而是擔心他們沒有兒孫承歡膝下,僅剩沒有共同語言的兩個人該如何相處。我娘會不會受到爸的欺負。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淚,為了不讓我們擔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會在電話里告訴我們,只會一個人暗自流淚。可是,流淚對她的眼睛傷害非常大。

每次打電話,我都囑咐我娘別和倔強了一輩子的老爸計較,再囑咐老爸和娘好好說話,別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使性子。老爸總是笑呵呵地說,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兒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飯打掃打掃衛(wèi)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說爸凈撿好聽的說。

我在電話這頭常常無法分辨,哪一個說的是真話,哪一個說的是假話,他們各說各的理。無奈的時候,我只好說,等你們相看兩厭的時候,一個到我這里來吧,就是你們在一起的時間太長了,沒有新鮮感,不知道珍惜,分開一段時間就會想到對方的好。這時,他們就會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樓上一住就像蹲了監(jiān)獄一樣,住不慣,哪里有我們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這件事上,他們倒是達成了共識。

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只是作為女兒,我一定讓他們擁有幸福的晚年,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選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霸瓉碜锟準拙褪俏野?!”此話雖以俏皮的口吻說出,但也包含著“我”的自責和愧疚。

B.“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總是”一詞表現(xiàn)了母親做這些事情的頻度,她從未間斷過,突出了母親勤勞能干的一面。

C.“我們是地地道道的小東北人”“黑土地上一望無際的田野”既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又包含著無法歸鄉(xiāng)的苦悶之情。

D.認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經充實過自己的生命,見證了某一段時光。母親無法割舍的她那臺老式縫紉機即是如此。

7.下面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句式整散結合,長短句式交錯使用,語言生動活潑,如“衣服崩了線,褲子開了口……”句式簡短整齊,富有節(jié)奏。

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淚”“流淚對她的眼睛傷害非常大”,從中可見對娘的深深的愛和無限的擔憂。

C.文章以“我娘”為標題,突出了寫作對象,給人以親切自然之感;行文過程中以“我”的視角敘事,便于抒情議論。

D.文章中“我”是敘述者,也是文本價值判斷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發(fā)讀者對和母親一樣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

8.請結合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請結合文章分析“我娘”對孩子的愛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辛棄疾傳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以講和方定,議不行。

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召見。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乃度馬殷營壘故基,起蓋砦柵,招步軍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先以緡錢五萬于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shù)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鉅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時秋霖幾月,所司言造瓦不易,問:“須瓦幾何?”曰:“二十萬?!睏壖苍唬骸拔饝n?!绷顜僮怨偕帷⑸耢敉?,應居民家取溝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屬嘆伏。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時江右大饑,詔任責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閉糴者配,強糴者斬?!贝瘟畋M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糴,不取子錢,期終月至城下發(fā)糶。于是連檣而至,其直身減,民賴以濟。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奔匆悦字凼栊拧5奂沃?,進一秩,以言者落職。

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咸淳間,史館??敝x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佑初,枋得請于朝,加贈少師,謚忠敏。

(節(jié)選自《宋史·辛棄疾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B.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C.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D.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11.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稱號。

B.江右,古時以面朝北為準,右為東,左為西。因此,古人把長江之西稱為“江左”,長江之東稱為“江右”。

C.長短句,和曲子、曲詞、詩余等,都是詞別稱。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依調填詞為“依聲”。

D.三鼓,即三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點至次日1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整治時有作亂的湖南草寇,辛棄疾斥巨資修建營壘,招兵買馬,這表現(xiàn)他深謀遠慮,有雄才大略。

B.辛棄疾如期建成飛虎營柵,向皇帝上書陳述事情經過,并呈上圖紙,皇帝才免除了對他的軍法處置。

C.雖然部屬都反對,但辛棄疾還是堅持把買來的糧食的十分之三賑濟信州百姓,這表現(xiàn)了他的仁政愛民和博大胸襟。

D.謝枋得經過辛棄疾廟宇時,聽到“若鳴其不平”之聲。文章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xiàn)辛棄疾生前的憤激不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

(2)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shù)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

14.江西發(fā)生饑荒時,辛棄疾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永,云帆楓樹林。

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①此詩是大歷四年春,杜甫由岳陽前往長沙途中所作。此時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了詩人南征途中所見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夾岸;云帆一片,極目四望,楓樹成林。

B.頷聯(lián)“偷生”“適遠”的沾襟淚水把首聯(lián)中明朗歡快的氣息抹洗得干干凈凈,有先揚后抑的效果。

C.頸聯(lián)“南征日”對“北望心”,為流水對,且兩句在內容上對比鮮明,更襯托出詩人對國家的失望。

D.尾聯(lián)“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正是詩人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劇命運的總結。

16.尾聯(lián)說“百年歌自苦”,詩人在詩中寫出了哪些“苦”請簡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運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由現(xiàn)實轉入夢境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環(huán)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小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硯臺是用來研墨的器具,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的歷史悠久,古人對它的稱謂可謂多矣。唐朝韓愈作《毛穎傳》,稱硯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虛中傳》,從此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王邁詩云:“多謝吾家即墨候,朝濡暮染富春秋”蘇軾為產于婺源龍尾“萬石君"的名字亦流傳開來。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硯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漸演繹為精致的藝術品,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人常以硯比德,俗諺也有“硯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說法。民間常把祖?zhèn)鞯某幾鳛榧疑斤@貴、家道興隆、書香綿遠的象征人們還認為硯是文人秀士或達官顯貴的寶器,有驅邪避妖、鎮(zhèn)惡揚善的功能。()。硯雖小,卻承載著泱泱大國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千載不衰,傳萬代不朽,是我國藝術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人們將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硯臺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們寄托于方寸之硯臺上

C.方寸之硯臺,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硯臺,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

19.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B.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C.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過樹頭云氣濕,風來花底鳥聲香。

20.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經常網(wǎng)購的消費者會發(fā)現(xiàn),拆包裹時都會有“很費力”的感受。①,賣家和快遞公司只好在包裝上下功夫。為什么不少扎點膠紙或膠帶呢?某快遞網(wǎng)點負責人說:“我們也想節(jié)約成本,但如果因為包裝問題,在物流過程中造成商品損壞,得不償失?!?/p>

去年中國200萬個快遞員運送了350億個包裹。包裹多了,②。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關于快遞包裝的環(huán)保標準,我國現(xiàn)行的多為推薦性指標,約束力不強,執(zhí)行有難度。

盡快解決快遞帶來的包裝垃圾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一方面不能“包裝過度”,③,如何在兩者之間獲取平衡,如何使商家與快遞公司盡量采用環(huán)保材料,如何實現(xiàn)回收——循環(huán)——再利用,這些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

2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20個字。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問古希臘犬儒學派創(chuàng)始人安提司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說:“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敝袊糯恼苋死献右舱f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币馑际钦f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對上述材料,作為一名高中學生,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表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2022-2023學年高一上期末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后,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xiāng)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的人情傳統(tǒng)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

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xiāng)村社會的農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xù)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梢钥闯?,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構中仍有影響。

(摘編自黃銳《鄉(xiāng)土社會是“熟悉社會”》)

材料三:

“熟悉的社會”是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或社會網(wǎng)絡狀況。經歷經濟轉型、社會與文化變遷之后,鄉(xiāng)村社會中諸多微觀結構與行動都可能已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的變化。然而,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性以及共同體的整體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體中,村民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熟悉的關系并非指具體的兩個個體間的交往情況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會關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會是一種信息非常對稱的社會,也是一種信息透明的社會。信息對稱指的是自我與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達成默契的。不論兩個村民個體之間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動,也不論一個人對其他個體具體情況的熟知程度如何,人們都能達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為村落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透明的社會。在一個固定的場域里,個人及其社會關系的信息其實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們的行動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曉,并不一定需要專門的努力就能達到。

熟悉關系仍代表著鄉(xiāng)村社會的一種特質,因為這是與城市社會關系有著本質區(qū)別的。盡管在城鎮(zhèn)化擴張和鄉(xiāng)村勞動力流動的沖擊下,鄉(xiāng)村社會熟悉關系也處于變遷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體依然存續(xù)的情況下,基于地緣和血緣而形成的熟悉社會關系的特征也就繼續(xù)留存。

(摘編自陸益龍《后鄉(xiāng)土中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謀生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固守鄉(xiāng)土。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鄉(xiāng)村之間的彼此關系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xiāng)村社會的農民,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而現(xiàn)在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xù)下去。

D.“熟悉的社會”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wǎng)絡狀況;在村落共同體中信息對稱,村民個體之間知根知底、能夠達成默契。

2.根據(jù)以上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xiàn)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是有區(qū)別的。

B.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認知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C.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D.材料二認為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與材料一的一些說法相近。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C.“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盌.“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p>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鄉(xiāng)土社會需要做出哪些改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1.A2.C3.B

4.①開篇提出觀點,開門見山,旗幟鮮明;②采用層進式的論證結構,層層深入,邏輯性強;③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例證法、引證法、對比等。④論證語言通俗自然,深入淺出。

5.①增加社區(qū)間往來,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會圈子;②重視契約,增強法理意識;③突破狹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則”)。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強加因果,根據(jù)材料一“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關系;

C.曲解文意,“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xù)下去”錯誤,材料二“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構中仍有影響”;

D.“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wǎng)絡狀況”錯誤,根據(jù)材料三,“熟悉的社會”是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或社會網(wǎng)絡狀況。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無中生有,材料一是說“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于文無據(jù)。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報恩父母,材料一無此觀點。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特點的能力。

“在論證上的特點”可以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論證語言等角度分析。

分析材料一,主要講的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開篇即亮明觀點;

“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這樣層次推進,形成遞進式論證結構;

“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運用了例證、引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語言通俗易懂。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本題為開放題,首先要先根據(jù)題干意思在文中找到“鄉(xiāng)土社會的弊端”相關信息:“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據(jù)此轉換成“改進的方面”,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即可。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娘

后窗

我從小就不知道叫媽媽,只會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媽媽,這是大些時候才弄明白的事兒?!盀槭裁床蛔屛覀兘袐尪心锬兀俊蹦锏幕卮鹱屛叶昧似渲械木売?。

“本來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媽媽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說你這個孩子命硬,克媽,必須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痹瓉碜锟準资俏野。≡谖业挠绊懴拢嗬^出生的兩個弟弟也都管媽媽叫娘,娘是我們姐弟四人的媽媽。

我娘是遼寧朝陽人,我爸是黑龍江朝陽人,“朝陽”是他們倆的緣分。雖有一些空間距離,但都在東北三省范圍內,我們是地地道道的小東北人。黑土地上一望無際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給了我們踏實、勤勞、樸拙、粗獷的共同性格。然而,細細品來,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而對他們的弱點都悄無聲息地規(guī)避掉了。

我娘很聰明,上小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到六年級畢業(yè)正趕上了特殊時期,不能繼續(xù)讀書了,只好回家勞動。娘會唱歌還會跳忠字舞。小時候家里沒有電視,沒有什么娛樂生活,沒錢買蠟燭,天一黑我們就躺在炕上睡覺了,睡不著,娘就教我們唱歌。我覺得娘唱得真好聽,就很認真地和她學,《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歸來》《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學的,娘就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倆合拍的時候很少,常常三句話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會被責罵。在強勢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會選擇默默忍受,實在忍不住,會小聲反抗一下,但聲音很弱,她不想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讓我們四個孩子受到驚嚇。除了給全家人安頓吃穿用度,我娘還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農活兒。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沒有睡過懶覺,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喂豬喂雞,從早忙到晚,沒有休息的時間。

我娘的女工活兒做得很好,不僅會縫縫補補,還會繡花。我們小時候睡的枕頭上,常有我娘繡的花,有牡丹,有薔薇,有蓮花,雖然是用粗布繡成的,卻有一種別樣的美。前幾年回家,娘從箱子里拿出幾個枕套,是她繡的十字繡,她撿了一個最好看的給了我,說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著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美麗圖案,贊嘆娘的心靈手巧。這兩年,娘的眼睛越來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兒。

然而,娘說什么不肯放棄她那臺老式的縫紉機。爸和我都主張把縫紉機拿走,放在房間里的哪個角落似乎都和整體布局不搭調。娘卻不搭理我們,說縫紉機要放著,說不上什么時候還能用上。衣服崩了線,褲子開了口,做個被罩,縫個圍裙……過日子哪能都買新的,到外邊修補都要求人花錢。開始我不太理解,壞了就淘汰買新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后來想想,哪個人沒有幾件舊物是割舍不掉的呢?這些物件曾經充實過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時光的見證者。舊物就像樹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會失去活力。想明白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聽娘的,只要她覺得歡喜就好。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娘的性格,我爸太固執(zhí)太嚴肅了,而我娘樂觀豁達,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糾結,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開,我能把我娘帶出來游玩,卻很難說動我爸離開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樂多,身體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糾結多,身體相對弱。從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態(tài)性格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結論。

從老家走出來在外生活的這十幾年,與父母見面的機會極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確實實現(xiàn)了衣食無憂,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還是時常有些隱憂,不是擔憂他們的身體健康,而是擔心他們沒有兒孫承歡膝下,僅剩沒有共同語言的兩個人該如何相處。我娘會不會受到爸的欺負。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淚,為了不讓我們擔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會在電話里告訴我們,只會一個人暗自流淚??墒?,流淚對她的眼睛傷害非常大。

每次打電話,我都囑咐我娘別和倔強了一輩子的老爸計較,再囑咐老爸和娘好好說話,別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使性子。老爸總是笑呵呵地說,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兒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飯打掃打掃衛(wèi)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說爸凈撿好聽的說。

我在電話這頭常常無法分辨,哪一個說的是真話,哪一個說的是假話,他們各說各的理。無奈的時候,我只好說,等你們相看兩厭的時候,一個到我這里來吧,就是你們在一起的時間太長了,沒有新鮮感,不知道珍惜,分開一段時間就會想到對方的好。這時,他們就會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樓上一住就像蹲了監(jiān)獄一樣,住不慣,哪里有我們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這件事上,他們倒是達成了共識。

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只是作為女兒,我一定讓他們擁有幸福的晚年,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選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霸瓉碜锟準拙褪俏野?!”此話雖以俏皮的口吻說出,但也包含著“我”的自責和愧疚。

B.“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總是”一詞表現(xiàn)了母親做這些事情的頻度,她從未間斷過,突出了母親勤勞能干的一面。

C.“我們是地地道道的小東北人”“黑土地上一望無際的田野”既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又包含著無法歸鄉(xiāng)的苦悶之情。

D.認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經充實過自己的生命,見證了某一段時光。母親無法割舍的她那臺老式縫紉機即是如此。

7.下面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句式整散結合,長短句式交錯使用,語言生動活潑,如“衣服崩了線,褲子開了口……”句式簡短整齊,富有節(jié)奏。

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淚”“流淚對她的眼睛傷害非常大”,從中可見對娘的深深的愛和無限的擔憂。

C.文章以“我娘”為標題,突出了寫作對象,給人以親切自然之感;行文過程中以“我”的視角敘事,便于抒情議論。

D.文章中“我”是敘述者,也是文本價值判斷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發(fā)讀者對和母親一樣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

8.請結合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請結合文章分析“我娘”對孩子的愛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6.C7.A

8.①爸爸是一個傳統(tǒng)的男性形象,他脾氣暴躁,為人固執(zhí)嚴肅,有大男子主義。②他的形象更加反襯出母親懂得忍讓、樂觀豁達、不糾結、不苛刻的一面。

9.①娘教孩子們唱歌,豐富夜晚的生活,娘成為“我”音樂的啟蒙老師。②娘為了不讓孩子受到驚嚇,不想挑起家庭戰(zhàn)爭,極力忍受爸爸的責罵。③娘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吃苦耐勞,起早貪黑地勞作;娘做了十字繡,她把最好看的送給“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④娘為了不讓孩子們擔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訴孩子們,只是一個人默默地流淚。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相關內容的能力。

C.“又包含著無法歸鄉(xiāng)的苦悶之情”錯誤,文中并未談無法歸鄉(xiāng),也未談苦悶之情。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表現(xiàn)手法、體裁特征,領悟作品藝術魅力的能力。

A.“句式整散結合,長短句式交錯使用”分析不當,本文多用散句和短句,如“衣服崩了線,褲子開了口,做個被罩,縫個圍裙……”“不慣,哪里有我們的平房好,自由,方便”等,偶有整句和長句,如“我娘想得少故而快樂多,身體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糾結多,身體相對弱”。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1)首先,分析“爸爸”這一析人物形象。

根據(jù)文中說“我爸性子急,他倆合拍的時候很少,常常三句話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會被責罵。在強勢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會選擇默默忍受……”可知:爸爸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根據(jù)“我爸太固執(zhí)太嚴肅了”“很難說動我爸離開家半步”可知:爸爸為人固執(zhí)嚴肅。

根據(jù)“沒有共同語言的兩個人該如何相處。我娘會不會受到爸的欺負”“我都囑咐我娘別和倔強了一輩子的老爸計較,再囑咐老爸和娘好好說話,別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使性子”可知:爸爸是一個傳統(tǒng)的男性形象,有大男子主義。

(2)其次,分析“爸爸”這一析人物的作用。

根據(jù)文中“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倆合拍的時候很少,常常三句話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會被責罵。在強勢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會選擇默默忍受,實在忍不住,會小聲反抗一下,但聲音很弱,她不想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讓我們四個孩子受到驚嚇”“我爸太固執(zhí)太嚴肅了,而我娘樂觀豁達,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糾結,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開”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更加反襯出母親懂得忍讓、樂觀豁達、不糾結、不苛刻的一面。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內容能力。

(1)由“小時候家里沒有電視,沒有什么娛樂生活……,娘就教我們唱歌。我覺得娘唱得真好聽,就很認真地和她學,《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歸來》《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學的,娘就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分析概括出:娘教孩子們唱歌,豐富夜晚的生活,娘成為“我”音樂的啟蒙老師。

(2)由“我爸就急了,娘就會被責罵。在強勢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會選擇默默忍受,實在忍不住,會小聲反抗一下,但聲音很弱,她不想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讓我們四個孩子受到驚嚇”分析概括出:娘為了不讓孩子受到驚嚇,不想挑起家庭戰(zhàn)爭,極力忍受爸爸的責罵。

(3)由“除了給全家人安頓吃穿用度,我娘還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農活兒。在我記憶中,她從沒有睡過懶覺,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喂豬喂雞,從早忙到晚,沒有休息的時間”分析概括出:娘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吃苦耐勞,起早貪黑地勞作;

由“娘從箱子里拿出幾個枕套,是她繡的十字繡,她撿了一個最好看的給了我,說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分析概括出:娘做了十字繡,她把最好看的送給“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

(4)由“僅剩沒有共同語言的兩個人該如何相處。我娘會不會受到爸的欺負。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淚,為了不讓我們擔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會在電話里告訴我們,只會一個人暗自流淚”分析概括出:娘為了不讓孩子們擔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訴孩子們,只是一個人默默地流淚。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辛棄疾傳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以講和方定,議不行。

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召見。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乃度馬殷營壘故基,起蓋砦柵,招步軍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先以緡錢五萬于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shù)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鉅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時秋霖幾月,所司言造瓦不易,問:“須瓦幾何?”曰:“二十萬?!睏壖苍唬骸拔饝n?!绷顜僮怨偕?、神祠外,應居民家取溝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屬嘆伏。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時江右大饑,詔任責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閉糴者配,強糴者斬?!贝瘟畋M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糴,不取子錢,期終月至城下發(fā)糶。于是連檣而至,其直身減,民賴以濟。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奔匆悦字凼栊拧5奂沃?,進一秩,以言者落職。

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咸淳間,史館??敝x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佑初,枋得請于朝,加贈少師,謚忠敏。

(節(jié)選自《宋史·辛棄疾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B.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C.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D.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

11.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B.江右,古時以面朝北為準,右為東,左為西。因此,古人把長江之西稱為“江左”,長江之東稱為“江右”。

C.長短句,和曲子、曲詞、詩余等,都是詞的別稱。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依調填詞為“依聲”。

D.三鼓,即三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點至次日1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整治時有作亂的湖南草寇,辛棄疾斥巨資修建營壘,招兵買馬,這表現(xiàn)他深謀遠慮,有雄才大略。

B.辛棄疾如期建成飛虎營柵,向皇帝上書陳述事情經過,并呈上圖紙,皇帝才免除了對他的軍法處置。

C.雖然部屬都反對,但辛棄疾還是堅持把買來的糧食的十分之三賑濟信州百姓,這表現(xiàn)了他的仁政愛民和博大胸襟。

D.謝枋得經過辛棄疾廟宇時,聽到“若鳴其不平”之聲。文章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xiàn)辛棄疾生前的憤激不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

(2)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shù)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

14.江西發(fā)生饑荒時,辛棄疾采取了哪些措施?

10.D11.B12.B

13.(1)留守葉衡平素很器重他,葉衡入朝為相,極力向朝廷推薦,說辛棄疾胸懷大志,有遠大謀略。

(2)當時樞府中有不樂意這樣做的人,屢次阻撓辛棄疾,(但)辛棄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撓者)最終也沒能改變他的想法。

14.①張榜明示不準屯糧和強買糧食。

②拿出官錢銀器,無息借貸給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糴糧售糧,以抑制糧價。

③撥米救助信州百姓。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進諫的人把棄疾聚斂財富的事上奏給了朝廷,朝廷就下發(fā)了御前金字牌,讓他日落的時候停止作罷,棄疾接過來把它藏了起來,出去嚴責監(jiān)辦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飛虎營柵,違背期限就要按軍法治罪。

“議者以聚斂聞”,“聞”是“使朝廷聞”,主謂結構,主語是“議者”,“降御前金字牌”的主語應是“朝廷”,主語不一致,中間要斷開,排除BC;

“降御前金字牌”,“御前金字牌”作“降”的賓語,其后應斷開,排除A。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古時以面朝北為準,右為東,左為西。因此,古人把長江之西稱為‘江左’,長江之東稱為‘江右’”說法錯誤,古時是以面朝南為準,古人把長江之東稱為“江左”,把長江之西稱為“江右”。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皇帝才免除了對他的軍法處置”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搬屓弧钡囊馑际且蛞蓱]、嫌隙等冰釋而放心。這里是說皇上于是就消了氣,并不是“免除軍法處置”。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

(1)“雅”,平素;“重”,器重;“入”,入朝;“薦”,推薦;“慷慨”,胸懷大志;“略”,謀略。

(2)“樂”,樂意;“數(shù)”,屢次;“沮”,阻撓;“力”,努力;“卒”,最終;“奪”,改變。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始至,榜通衢曰:‘閉糴者配,強糴者斬?!笨芍?,張榜明示不準屯糧和強買糧食。

由“次令盡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糴,不取子錢”可知,拿出官錢銀器,無息借貸給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糴糧售糧,以抑制糧價。

由“期終月至城下發(fā)糶”可知,撥米救助信州百姓。

參考譯文:

辛棄疾字幼安,齊地歷城人。當時虞允文主持國政,皇上下決心要恢復失地,棄疾趁機論述敵我形勢以及晉漢兩代的人才,持論正直。因為講和剛剛停當,他的建議沒有被施行。

留守葉衢平素很器重他。葉衢入朝為相,極力向朝廷推薦棄疾胸懷大志深謀遠慮,皇上就召見了棄疾。不久擔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就丈量原先馬殷營壘的房基,修建新的營壘,準備招步兵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先拿銅錢五萬到廣西買了五百匹馬,皇上又下詔命令廣西安撫司每年捎帶買三十匹。當時樞府有不愿做這件事的,屢次阻撓他,棄疾干得更加賣力,最終不能改變他的想法。各種費用上萬計,棄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馬上解決。進諫的人把棄疾聚斂財富的事上奏給了朝廷,朝廷就下發(fā)了御前金字牌,讓他日落的時候停止作罷,棄疾接過來把它藏了起來,出去嚴責監(jiān)辦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飛虎營柵,違背期限就要按軍法治罪。飛虎營如期落成,棄疾上書陳述事情的經過,畫好圖紙呈給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氣。當時連續(xù)下了幾月的秋雨,有關部門說造瓦很困難,棄疾問:“必須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萬?!睏壖舱f:“不要擔憂?!泵顜俪偕嵘耢糁猓瑒訂T居民每家獻出溝檐瓦二十塊,沒有二天都齊備了,僚屬都很嘆服。軍隊建成,雄鎮(zhèn)一方,是江上各部隊中最好的。

當時江西一帶發(fā)生嚴重饑荒,皇帝命令棄疾督辦賑災工作。剛一到災區(qū),棄疾就在通衢大道張榜說:“囤積糧食的流配,強買糧食的殺頭。”接著下令全部出公家的官錢銀器,號召吏民分別推舉有實際才能的人,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借貸錢物,等到他們領命運回糴來的糧食,不取利息,約定月底到城下銷售。于是運糧的船只接連來到,糧價自行降低,百姓賴此得以度過饑荒。當時信州太守謝源明乞求撥米救助,部屬都不答應,棄疾說:“都是一樣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本湍妹字凼种龘芙o了信州?;实奂蚊氵@件事,給棄疾進一級俸祿。又因為諫官彈劾丟掉了職務。

棄疾一向擅長作詞,他寫的詞風格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于世。咸淳年間,史館??敝x枋得路過棄疾墓旁廟宇,聽到有急促的聲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鳴發(fā)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絕聲,枋得拿著蠟燭寫作文章,準備天亮將祭祀他,文章寫成而聲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請示,朝廷加贈他為少師,謚號忠敏。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永,云帆楓樹林。

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①此詩是大歷四年春,杜甫由岳陽前往長沙途中所作。此時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了詩人南征途中所見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夾岸;云帆一片,極目四望,楓樹成林。

B.頷聯(lián)“偷生”“適遠”的沾襟淚水把首聯(lián)中明朗歡快的氣息抹洗得干干凈凈,有先揚后抑的效果。

C.頸聯(lián)“南征日”對“北望心”,為流水對,且兩句在內容上對比鮮明,更襯托出詩人對國家的失望。

D.尾聯(lián)“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正是詩人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劇命運的總結。

16.尾聯(lián)說“百年歌自苦”,詩人在詩中寫出了哪些“苦”請簡要回答。

15.C16.①羈旅悲愁:常年躲避戰(zhàn)亂,漂泊偏遠的地方,偷生落淚。②垂老多病:已近垂暮,疾病纏身,孤苦伶仃,滿懷悲嘆。③苦無知音:多年吟自嘆,沒有知音傾聽理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題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C項,“更襯托出詩人對國家的失望”錯,頸聯(lián)第一句寫了詩人年老多病向南行進,但“君恩北望心”意為一顆向北的心永念皇恩,可見詩人報效朝廷的熱忱未減、一心報國的情懷。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按照情感、手法、原因等角度思考作答。如本題“‘百年歌自苦’,詩人在詩中寫出了哪些‘苦’”,從詩歌中提取出與“苦”有關的句子,加以翻譯,分析出原因和內容即可。從詩歌標題和解釋來看,詩人南征離開家鄉(xiāng);“偷生”兩句寫了詩人為了活命經常到異地去避難,如今又漂泊遠方一路上淚灑衣襟,足以表現(xiàn)詩人晚年躲避戰(zhàn)亂顛沛流離,浪跡天涯的悲辛生活,于是概括其羈旅悲愁之苦。由“老病南征日”和解釋“此時距他去世只有一年”,我們可知詩人已近垂暮,疾病纏身,這一“苦”可概括為垂老多病之苦。尾聯(lián)詩人發(fā)出了“我苦苦地寫了一輩子詩歌,可嘆至今還沒有遇到一個知音”的感嘆,可見其孤苦伶仃,為沒有知音而神傷之苦。

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述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和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傾向,一般來說景物的色調和內心的情感是相輔相承的,暖色調和積極向上有關,冷色調和哀愁有關。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xiàn)實對照,含蓄的表述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后面的注解。⑦關注體現(xiàn)情感的重要詞語。古代詩人特別注重關鍵詞,并以此作為情感表述、意境營造的核心。如“殘、缺、斷、愁”等詞語常與詩人內心的寂寞和孤寂有關。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運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由現(xiàn)實轉入夢境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環(huán)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

①.譬如朝露②.去日苦多③.我欲因之夢吳越④.一夜飛度鏡湖月⑤.風急天高猿嘯哀⑥.渚清沙白鳥飛回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有:譬、度、鏡、猿、嘯、渚。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小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硯臺是用來研墨的器具,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的歷史悠久,古人對它的稱謂可謂多矣。唐朝韓愈作《毛穎傳》,稱硯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虛中傳》,從此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王邁詩云:“多謝吾家即墨候,朝濡暮染富春秋”蘇軾為產于婺源龍尾“萬石君"的名字亦流傳開來。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硯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漸演繹為精致的藝術品,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人常以硯比德,俗諺也有“硯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說法。民間常把祖?zhèn)鞯某幾鳛榧疑斤@貴、家道興隆、書香綿遠的象征人們還認為硯是文人秀士或達官顯貴的寶器,有驅邪避妖、鎮(zhèn)惡揚善的功能。()。硯雖小,卻承載著泱泱大國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千載不衰,傳萬代不朽,是我國藝術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人們將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硯臺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們寄托于方寸之硯臺上

C.方寸之硯臺,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硯臺,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

19.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B.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C.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過樹頭云氣濕,風來花底鳥聲香。

20.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

18.C19.B

20.硯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漸演變?yōu)榫碌乃囆g品,并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語段的描寫對象是硯臺,根據(jù)對象一致的原則,A、B兩項的主語是“心愿”,故排除A、B兩項。

介紹硯的文化內涵,先介紹其作為家山顯貴、家道興隆、書香綿遠的象征,后介紹其驅邪避妖、鎮(zhèn)惡揚善的功能,分別照應人們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據(jù)前后照應的原則,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的能力。

原文畫波浪線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以“即墨侯”代硯臺。

A.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將“嶺上晴云”比作“絮帽”,將“樹頭初日”比作“銅鉦”。

B.用了借代修辭手法,以“朱門”指代王侯貴族,富貴人家。

C.運用夸張修辭手法,“三萬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極寫山河之奇?zhèn)邀悺?/p>

D.用了通感修辭手法,“風來花底鳥聲香”以嗅覺寫聽覺。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畫橫線的語句錯誤有二:一是“演繹為……藝術品”動賓搭配不當,應把“演繹”改為“演變”;

二是“硯……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賓搭配不當,應在“賦予”前加上“被”,這樣句子就改為被動句“并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最終,表述正確的句子為:硯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漸演變?yōu)榫碌乃囆g品,并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經常網(wǎng)購的消費者會發(fā)現(xiàn),拆包裹時都會有“很費力”的感受。①,賣家和快遞公司只好在包裝上下功夫。為什么不少扎點膠紙或膠帶呢?某快遞網(wǎng)點負責人說:“我們也想節(jié)約成本,但如果因為包裝問題,在物流過程中造成商品損壞,得不償失?!?/p>

去年中國200萬個快遞員運送了350億個包裹。包裹多了,②。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關于快遞包裝的環(huán)保標準,我國現(xiàn)行的多為推薦性指標,約束力不強,執(zhí)行有難度。

盡快解決快遞帶來的包裝垃圾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一方面不能“包裝過度”,③,如何在兩者之間獲取平衡,如何使商家與快遞公司盡量采用環(huán)保材料,如何實現(xiàn)回收——循環(huán)——再利用,這些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

2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20個字。

21.①因為商品在流通中經常會被損壞/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損壞②必然會對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必然會產生大量垃圾③(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商品的流通安全

22.①為防止商品損壞,不得不重視包裝。②中國沒有快遞包裝的環(huán)保標準。③包裝垃圾問題不能被忽視。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連貫性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本題第一空,根據(jù)前句“拆包裹時都會有‘很費力’的感受”和后面“賣家和快遞公司只好在包裝上下功夫”“為什么不少扎點膠紙或膠帶呢”“因為包裝問題,在物流過程中造成商品損壞”等信息,可推知此處是說賣家和快遞公司擔心商品在流通中被損壞,于是在包裝上扎很多膠紙或膠帶,所以要填的內容是“因為商品在流通中經常會被損壞”或“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損壞”。

第二空,據(jù)后面說的“我國并沒有關于快遞包裝的環(huán)保標準”,可知此處是說“包裹多了”,會產生大量垃圾,會對環(huán)境在成污染,所以此處可填“必然會對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或“必然會對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空,由前句“一方面……”可知此處要填的內容與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