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匯編:文言文_第1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匯編:文言文_第2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匯編:文言文_第3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匯編:文言文_第4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匯編:文言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安徽省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匯編:文言文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聯(lián)盟期末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文本一: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節(jié)選)文本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選自《老子》)10.文本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鳥吾知A其能飛B魚吾知C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D走者可以為罔游者E可以為綸F飛者G可以為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書之所。“守藏室史”亦稱“征藏史”?!罢鳌笔堑湔浦?,與“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圖書的史官。B.矰,是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來也泛指短箭。C.泮,同“判”,分離之意;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D.《老子》又名《南華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權(quán)術(shù)上講究物極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雙修。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中老子認為,品德高尚的君子時運來了就要出去做官,時運不濟就和蓬草一樣隨風飄轉(zhuǎn)。這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別老子后,對弟子們說的一番話,彰顯了圣人虛懷若谷、溫良恭儉的品格,同時也側(cè)面烘托了老子見識遠過于常人。C.文本二中老子認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有堅定的毅力,只有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D.文本二中老子認為圣人要有高遠的追求。他強調(diào)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東西,要學習那些常人所不學習的大道理,而不要妄為妄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14.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夠表現(xiàn)出“老子,隱君子也”?安徽省安慶市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拋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士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選自《墨子·非攻上》)材料二:戴盈之曰:“什一,去關(guān)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己,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唬骸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己?!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選自《孟子·滕文公下》)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以此A說B往C殺D十人E十重F不義G必有H十死罪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雞豚,指雞和豬,古時候農(nóng)家所養(yǎng)的禽畜。豚也指豬,與豕相比,豚指的是小豬。B.仁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意為仁愛與正義,孔子云殺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義。C.什一,古代十分稅一的賦稅制度,數(shù)字用法與《促織》中“冀有萬一之得”不相同。D.今茲,意即今年,這里“茲”的意義與《墨子》中“茲甚”的“茲”的意義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譴責殺人這樣的錯誤行為,但對于大行不義攻打別人的國家,反而大加贊美。他們這是明知故犯。B.《非攻》一文,體現(xiàn)了墨子的獨特風格,語言淺顯,邏輯嚴謹,層次井然,在論證中反復論說,務(wù)求把意思說得清楚明白。C.戴盈之認為免除關(guān)卡和市場的賦稅,目前還做不到,請求減輕賦稅。孟子不贊同這樣的做法。D.《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表現(xiàn)在善于抓住對方觀點的疏漏,觸類旁通,引申發(fā)揮,讓對方理屈詞窮,這在選文中可見一斑。13.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2)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14兩篇文章都圍繞“不義”展開論述,所持觀點有何不同?安徽省“耀正優(yōu)+”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測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牙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牙,鮑叔牙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牙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鮑叔牙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節(jié)選自司馬遷《管晏列傳》,有刪減)材料二: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吾觀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節(jié)選自蘇洵《管仲論》,有刪減)【注】威公即齊桓公。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因A威公之B問C舉D天下之E賢者F以自G代H則仲I雖死J而齊國K未L為無仲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和句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游”指交往,與《鴻門宴》中的“秦時與臣游”的“游”含義相同。B.文中“多”指多少,與《登泰山記》中的“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的“多”詞義相同。C.反坫指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還在坫上,為周代諸侯宴會時的一種禮節(jié)。D.“何以死哉”與《過秦論》中的“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的句式相同。12.下列對兩則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管仲胸懷大略,在被鮑叔牙舉薦之后,幫助齊桓公稱霸,并讓齊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B.材料一中管仲十分注重民生,他了解百姓的喜惡,執(zhí)政能夠順應(yīng)民心,百姓想要的,就給他們;百姓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C.材料二中管仲去世后,齊桓公重用豎刁、易牙、開方三人,導致五個公子爭奪王位,國家發(fā)生內(nèi)亂,齊桓公也在內(nèi)亂后死去。D.材料二中借蕭何將死之時舉薦曹參的例子,論證舉賢任能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指明政治家培養(yǎng)選拔接班人的重要性。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2)吾觀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14.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概括管仲功成名就的原因有哪些?蘇洵是如何評價管仲的?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悅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1)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賈生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葙Z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2)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減)【注】①釐(xī):胙肉,祭過神的福食;受釐,一種祈神降福的儀式。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孝文皇帝初立A聞河南守吳公B治平C為天下第一D故與李斯同邑E而嘗學事焉F乃征為廷尉。11.下列對文段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秀才,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設(shè)秀才科,后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些讀書人的稱呼,文中指優(yōu)異的才能。B.超遷,越級提拔。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職遠調(diào)的。古代表示官職提升的還有“拔”“擢”“陟”等。C.害,文中指嫉妒,與《屈原列傳》中“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的“害”詞義相同。D.無狀,文中指行為失檢,沒有禮貌,與成語“出言無狀”中“無狀”的詞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賈誼十幾歲時就因能詩善文聞名當?shù)?。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們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賞識,一度被破格提拔。B.賈誼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絳侯灌嬰等人的誹謗,說他年輕學淺,總想擅權(quán)弄事。C.賈誼被從長沙召回,當時皇上正在虔誠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便詳細地說明,使文帝夜半前席。D.賈誼因文帝分封淮南厲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陳述有的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應(yīng)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謫去,意不自得。(2)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4.屈原和賈誼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馬遷卻將他們放在同一個列傳里,請結(jié)合文本,試分析司馬遷這樣處理的原因。安徽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檢測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鬃舆w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鬃訉⑼荻Y,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shè)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庇谑悄讼嗯c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弊迂暽???鬃釉唬骸百n,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笨鬃又茏佑袘C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①。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鬃釉唬骸百n,《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鬃釉唬骸盎?,《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保ü?jié)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注】①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意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沿著曠野而行。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今爾不修A爾B道C而求D為E容F賜G而志H不遠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A.“子路慍見”中的“慍”,與《〈論語〉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慍”中的“慍”意義相同。B.以,意為“認為”,與《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以”用法不同。C.《詩》,指《詩經(jīng)》,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很多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會風貌。D.稼,與后文中的“穡”往往一起出現(xiàn),稼指收獲谷物,穡指種植谷物,亦可泛指農(nóng)業(yè)勞動。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國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之間,便派人去聘請孔子。陳、蔡的大夫們聽說后擔心孔子在楚國當政會對自己造成危險,便加以阻撓。B.在被陳、蔡圍困時,孔子依然彈琴唱歌不停。面對子路的質(zhì)疑,他指出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守節(jié)操不動搖,不像小人一樣遇到困窘就不注重自身行為。C.孔子常用《詩經(jīng)》中的詩句來點化弟子,“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就是孔子以《詩經(jīng)》中的句子喻指自身處境,以此詢問弟子看法,從而對弟子加以點評和啟發(fā)。D.孔子善于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向弟子闡述道理。如將比干和伯夷、叔齊對比,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暢行無阻;將農(nóng)民、工匠與君子對比,說明君子之道未必都能被世人接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于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2)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14.當孔子詢問三位弟子為何落到如此地步的時候,三位弟子分別是如何回答的?請概括。答案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聯(lián)盟期末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答案】10.BDF11.D12.A13.(1)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時遭致失敗。一如開始時那樣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jié),就不會失敗。14.①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②見周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③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wǎng)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觀察本句的句式是對稱的,“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這三個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在這三個句子之后停頓,選BD;“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句式也對稱,主語分別是“走者”“游者”“飛者”,所以應(yīng)在三個主語前停頓,選DF。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實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B.正確。C.正確。句意: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D.錯誤。“《老子》又名《南華經(jīng)》”錯誤,《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這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錯誤。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yǎng)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時做官,但是不得志時是不同的。儒家主張不得志時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老子認為不得志時像草一樣漂泊,也即順其自然。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賈”,商人;“虛”,什么東西都沒有;“盛”,高尚。(2)“從事”,行事,做事;“幾”,接近;“慎”,形容詞作動詞,慎重對待?!?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可知,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由原文“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可知,見周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由原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可知,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參考譯文:文本一: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鬃忧巴芏迹胂蚶献诱埥潭Y的學問。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骨頭都已經(jīng)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zhuǎn)。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tài)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笨鬃与x去以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wǎng)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它能駕著風而飛騰升天。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庇谑抢献泳妥珜懥吮緯?,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文本二: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發(fā)生時就做,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處理妥當。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舉步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為,因此不會敗事,不執(zhí)意把持,因此不會喪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時遭致失敗。一如開始時那樣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jié),就不會失敗。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貴難得的貨品,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安徽省安慶市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CEG11.C12.A13.(1)請(允許我慢慢地)減少它(偷雞的數(shù)量),我每月偷一只雞,來等到明年,再停止。(2)比如堆一座山,就差一筐土沒有成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14.墨子的觀點是不義有大小,攻國是大不義:孟子的觀點是知其不義應(yīng)及時改正?!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死十個人就是十倍的不道義,必會有十條死罪。“此”作“說”的定語,之間不斷開,“以此說”介賓短語作“往”的狀語,之間不斷開,“若以此說往”是假設(shè)的前提,“往”后C處斷句;“殺十人”是動賓短語,之間不斷開,“人”為賓語,其后E處斷開;“十重”作“不義”的定語,之間不斷開,這是假設(shè)的前提,獨立成句,“必有十死罪矣”是假設(shè)的結(jié)果,獨立成句,所以G處斷句。故選C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正確。C.錯誤。十分之一/萬分之一。兩者數(shù)詞用法相同,都是分數(shù)表示法。句意:稅率十分抽一。/不如自己去尋找,希望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D.正確。年/通“滋”,更。句意:今年。/更嚴重。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與分析能力。A.“明知故犯”錯誤。原文為“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由此可知是“天下之君子”不能分辨義和不義,因此不能說是“明知故犯”。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損”,減少;“月”,名詞作狀語,每月;“攘”,偷;“已”,停止。(2)“譬如”,比如;“為”,做、堆積;“簣”,古時盛土的筐子?!?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不同文段觀點的能力。墨子說:“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現(xiàn)在做了小的錯事,就明白是不對的;最大的不義是攻打他國,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區(qū)別嗎?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們,在區(qū)分道義與不道義上是多么混亂啊。由此推出材料一的觀點是:不義有大小,攻國是大不義.孟子說“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通過反問表達肯定的意思,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于道義,就應(yīng)該趕快停止,不要等到明年。由此得出材料二的觀點是:知其不義應(yīng)及時改正。參考譯文:材料一:如果有一個人,進入了別人家的果園,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聽說了就會責罵他,居上位執(zhí)政的人捕獲他之后就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處。至于偷別人的狗、豬、雞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進入別人果園偷桃李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假如他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了,罪責也更加深厚。至于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偷別人的狗、豬、雞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了,罪責也更加深厚。至于殺死無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劍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并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罪責也更加深厚。對此,世上有道義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義的?,F(xiàn)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國這件事上,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就(這件事情)來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分別嗎?殺死一個人,是不道德的,必會有一條死罪。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死十個人就是十倍的不道義,必會有十條死罪;殺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義,必會有一百條死罪。對此,世上有道義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義的?,F(xiàn)在最不道義的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指責其錯誤,反而隨著稱贊它,說是道義的。實在不知道這是不道義的,所以才會記載下來留給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義的,又怎么解釋把那些不道義的事記載下來并留給后世呢?現(xiàn)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較少時說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時就說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區(qū)別;嘗到的苦較少時說是苦的,嘗到的苦多了時就說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區(qū)別?,F(xiàn)在做了小的錯事,就明白是不對的;最大的不義是攻打他國,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區(qū)別嗎?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們,在區(qū)分道義與不道義上是多么混亂啊。(節(jié)選自《墨子·非攻上》)材料二: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guān)卡和市場的征稅,今年內(nèi)還辦不到,請讓我們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么樣?”孟子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告誡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請讓我先減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徹底洗手不干?!绻肋@種行為不合于道義,就應(yīng)該趕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選自《孟子·滕文公下》)安徽省“耀正優(yōu)+”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測試語文試題【答案】10.CHJ11.B12.C13.(1)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wěn)固。(2)我看漢丞相蕭何將死之時,推薦曹參來替代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啊。14.原因:①內(nèi)因:管仲自己足智多謀,胸懷大略。②外因:鮑叔牙不遺余力地舉薦和齊桓公的重用。評價:蘇洵認為管仲是一個不知道選拔賢才代替自己,即不知道從根本上著眼的人?!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趁著桓公問話的機會,薦舉天下的賢才來替代自己當政,那管仲雖然死去,齊國并不是沒有另一個管仲啊。“因威公之問”趁著桓公問話的機會,做句首狀語,介賓結(jié)構(gòu),不可斷開,C處可斷開;“則”,那么,句首語氣詞,H處斷開;“而”在這里表示轉(zhuǎn)折,引出后面內(nèi)容,J處可斷開。故CHJ三處需要斷句?!?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句意:他年輕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秦朝時他和我交往。B.錯誤。稱贊。/數(shù)量大。句意: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山上的石頭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C.正確。D.正確。兩句都是賓語前置句,正確語序:以何死哉?/信臣精卒陳利兵而何誰。句意:憑什么就這樣撒手而去了呢?/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齊桓公也在內(nèi)亂后死去”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可見是齊桓公在內(nèi)亂中死去,且五個公子爭奪王位,并不是因為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被重用導致。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實”,充實,滿;“服度”,合乎法度,遵守法度;“固”,穩(wěn)固。(2)“且”,將要;“自代”,賓語前置,代自,代替自己;“固”,本來?!?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原因:結(jié)合“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可概括出,內(nèi)因是管仲自己足智多謀,胸懷大略;結(jié)合“鮑叔牙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可概括出,外因是鮑叔牙不遺余力地舉薦和齊桓公的重用。評價:結(jié)合“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可概括出,蘇洵認為管仲是一個不知道選拔賢才代替自己,即不知道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參考譯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公子糾被殺死,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完全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這都是管仲的智謀。鮑叔牙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shù)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牙能夠識別人才。管仲出任齊相執(zhí)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wěn)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彼哉罘舷虑榫腿菀淄菩小0傩障胍玫降?,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shè)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shè)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材料二: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于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腹烙趯m廷內(nèi)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功業(yè)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fā)生,不是發(fā)作于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于管仲,而說是由于鮑叔。至于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于管仲。為什么呢?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我看漢丞相蕭何將死之時,推薦曹參來替代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么可以死掉呢?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ADF11.D12.B13.(1)(賈誼)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自認為壽命不會長久,又因為是被貶謫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2)(我)讀了《鵩鳥賦》,看到(賈誼)將生和死同等看待,把離官去職或在朝任職看得很輕,又茫然若有所失了。14.①賈誼寫過《吊屈原賦》,對屈原的人生遭際表示過深深的同情,將二者合傳順理成章;②賈誼和屈原在精神境界、政治遭遇、才干學識上都有相似之處;③司馬遷將二者放在同一個列傳里,寄寓了對自身命運的深沉感慨?!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孝文帝即位之初,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yōu)槿珖谝?,而且舊時與李斯同鄉(xiāng),曾經(jīng)向李斯學習過,(皇上)于是就征召吳公擔任廷尉?!靶⑽幕实鄢趿ⅰ保呛笪牡臅r間狀語,其后A處要斷開;“吳公治平”是主語,“為”是位于,“天下第一”是賓語,這個句子做“聞”的賓語,故D處要斷開;“乃征為廷尉”,是“乃征(吳公)為廷尉”的省略句,是“乃”引導的表示結(jié)果的分句,要與前文表示原因的分句斷開,即F處斷開。故選ADF?!?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和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C.正確。句意: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句意: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D.“詞義相同”錯誤。沒有盡到責任;/行為失檢,沒有禮貌。句意: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太傅沒有盡到責任,非常傷心。/“出言無狀”:說話放肆,沒有禮貌。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賈誼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錯誤,于文無據(jù)。原文是說“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是說后來各項法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議的,并沒有提到“賈誼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1)“卑”,地勢低洼;第一個“以”,認為;“謫”,被貶謫;“意不自得”,心情抑郁(不愉快)。(2)“同”,意動用法,把……同等看待;“輕”,形容詞動用,看輕;“去就”,去職或在朝任職;“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從“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可知,賈誼寫過《吊屈原賦》,對屈原的人生遭際表示過深深的同情,將二者合傳順理成章;賈誼和屈原在精神境界、政治遭遇、才干學識上都有相似之處;賈誼才學令朝臣和文帝均嘆服,“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與屈原曾草擬憲令的經(jīng)歷相似;而他們同樣遭到權(quán)貴小人的嫉妒而被君王疏遠,“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賈誼能深感屈原的精神境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從“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司馬遷將二者放在同一個列傳里,其實也寄寓了對自身命運的深沉感慨。參考譯文: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后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吊屈原。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作文聞名當?shù)?。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yōu)異,就召他到衙門任職,特別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yōu)槿珖谝?,而且舊時與李斯同鄉(xiāng),曾經(jīng)向李斯學習過,(皇上)于是就征召吳公擔任廷尉。吳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薦賈誼,說他年輕有才,非常精通諸子百家的書。孝文帝就征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當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同僚中年紀最輕。每次皇帝下令讓臣子們討論問題,各位老先生都無法應(yīng)對回話,而賈誼就替他們一一應(yīng)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各位老先生都認為賈誼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歡他,破格提拔他,賈誼一年之內(nèi)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賈誼認為漢朝從建立到孝文帝時已有二十多年了,國家安定,正是應(yīng)該修正歷法,變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確立官職名稱,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他草擬了各種儀法,崇尚黃色,遵從五行之說,創(chuàng)設(shè)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法。孝文帝剛剛即位,多謙讓而無暇變法改制。但后來各項法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議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讓賈誼擔任公卿之職。(而)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而學識淺,只想獨攬大權(quán),把政事弄得一團糟?!贝撕?,皇帝也就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就派他去擔任長沙王太傅。賈誼辭別皇帝后前往長沙赴任,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自認為壽命不會很長,又因為是被貶離開,內(nèi)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時候,寫下一篇辭賦來憑吊屈原。賈誼擔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一次有一只鸮鳥飛進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邊。楚國人把鸮叫做“鵩”。賈誼為此悲痛傷感,就寫下了一篇賦來自我安慰。又過了一年多,賈誼被召京城拜見皇帝。當時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孝文帝因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就詳細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時分,孝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時移動座席向前靠攏。聽完之后,孝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超過他了,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如他?!边^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賈誼為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孝文帝的小兒子,最受孝文帝的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的老師。孝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為列候。賈誼勸諫,認為國家禍患就要從此興起了。賈誼又多次上書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yīng)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但是)孝文帝不肯聽從。幾年之后,梁懷王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后代。賈誼認為這是自己做太傅沒有盡到責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而悲傷。我到長沙,經(jīng)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ㄎ遥┳x了《鵩鳥賦》,看到(賈誼)將生和死同等看待,把離官去職或在朝任職看得很輕,又茫然若有所失了。安徽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檢測語文試題【答案】10.CFG11.D12.D13.(1)于是他們雙方就一起派了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鬃雍退牡茏訜o法行路,糧食也斷絕了。(2)是這樣的啊,姓顏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錢財,我愿意為你管理(做你的管家)。14.①子路:學說得不到信任,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夠,應(yīng)該加以改進。②子貢:孔子的學說太博大了,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理解他的主張,孔子應(yīng)該稍微降低要求。③顏回:孔子的學說非常博大,雖然不被天下接受,孔子還是應(yīng)該推行自己的學說?!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現(xiàn)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追求茍合取容。賜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爾道”作“修”的賓語,且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故在C處斷開;“為容”作“求”的賓語,且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故在F處斷開;“賜”是稱呼,“而志”是“你的志向”,作“不遠”的主語,“不遠”作謂語,應(yīng)在“而”前斷開,故在G處斷開。故咋CFG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的掌握能力。A.正確?!皯C”都是惱怒或怨恨之意。句意:子路很生氣地來見孔子。/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B.正確。認為/把。句意: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C.正確。D.錯誤?!凹谥甘斋@谷物,穡指種植谷物”錯誤。應(yīng)該是種植叫“稼”,收割叫“穡”。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對比論證”錯,應(yīng)該是舉例論證。根據(jù)原文“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可知,是從反面舉例論證,孔子用他們的遭遇論證了有仁德的人不一定使人信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暢行無阻;由“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笨芍穷惐日撟C,孔子用優(yōu)秀的農(nóng)夫善于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yōu)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來論證君子之道未必都能被世人接受。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