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醫(yī)學類自考-02978溫病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_第1頁
高等教育醫(yī)學類自考-02978溫病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_第2頁
高等教育醫(yī)學類自考-02978溫病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_第3頁
高等教育醫(yī)學類自考-02978溫病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_第4頁
高等教育醫(yī)學類自考-02978溫病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高等教育醫(yī)學類自考-02978溫病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卷I一.參考題庫(共30題)1.溫病壯熱,周身骨節(jié)痛如被杖,渴喜冷飲,口穢噴人,煩躁不安,斑疹密布,衄血,舌紫絳,苔焦黑,治宜:()2.溫病的概念的外是指()A、一類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B、外感類疾病的總稱C、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傳染病D、一門學科名稱E、某一部經(jīng)典著作的通稱3.濕溫初起,濕熱病邪侵于衛(wèi)表治宜()A、疏風泄熱B、外散表寒,內袪暑濕C、宣表化濕D、輕清宣氣E、疏風潤燥4.“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若因“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者,宜選用()5.透風于熱外6.濕熱證,按法治之,諸證皆退,惟目暝則驚悸夢惕,為()A、濕邪蒙繞三焦B、陰津受傷、余邪留滯經(jīng)絡C、余邪內留、膽氣不舒D、中氣虧損、升降悖逆7.“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是吳鞠通針對哪一項溫病初起的治療禁忌而言()A、風溫B、溫熱C、伏暑D、暑溫8.何謂陰復陽留?9..溫病瘥后復證分為①();②食復證;③感復證。10.驟然咯血,衄血,咳嗽氣促,頭目不清,灼熱煩渴,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為()A、躁擾傷肺B、風熱襲肺C、暑傷肺絡D、痰熱阻肺E、以上都不是11.溫病證見壯熱汗多,口渴心煩,頭痛且暈,面赤氣粗,背微惡寒,苔黃燥,脈洪大而芤。治方宜選用:()。12.試述秋燥,燥熱犯衛(wèi)證的證候,治法和治療方劑名與藥物組成。13.斑出熱不解,胃津亡也,治以()A、甘寒B、咸寒C、兩者均有D、兩者均無14.暑濕證見壯熱,汗出,面赤惡熱,氣粗急促,肢體酸楚,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脘痞嘔惡,苔黃膩,脈洪大,其藥為:()A、川樸、厚樸、石菖蒲、醋炒半夏、炒山梔、淡豆豉、蘆根B、蒼術、生石膏、白豆蔻、滑石、知母、草果仁、荷葉、竹葉卷心C、石膏、知母、粳米、甘草D、生石膏、寒水石、飛滑石、杏仁、銀花、金汁、白通草E、炒山梔、青連翹、鮮竹葉、石菖蒲、廣郁金、木通、淡竹瀝、燈芯、丹皮15.濕熱證,初起壯熱口渴,脘悶懊憹,眼欲閉,時譫語,證屬()16.濕溫病可有()A、邪氣徑入陽明氣分B、易入心營和引動肝風C、兩者均有D、兩者均無17.濕熱證,舌遍體白,濕滯陽明宜用()A、濕邪化熱,灼傷胃津B、濕邪阻遏津液不升C、素體陰虛,津液不足D、濕熱內伏,津液暗耗E、以上都不是18.夏日卒然暈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為:()19.風溫證見潮熱,便秘,腹脹滿硬痛,時有譫語,苔老黃而燥,脈沉有力,宜選用()20.大頭瘟邪犯肺衛(wèi)癥與春溫之表寒里熱證共見()A、惡寒發(fā)熱B、頭面紅腫C、無汗或少汗D、肢體酸楚E、腹部脹滿21.證見惡寒發(fā)熱,頭脹重痛,胸悶等,為:()22.初起以肺衛(wèi)表熱證為主的是()A、春溫B、風溫C、兩者均是D、兩者均不是23.簡述秋燥與伏暑如何鑒別。24.暑天初起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胸痞心煩,舌苔薄膩。為:()25.確立三焦辨證,完善溫病辨證體系的著作是()A、溫病條辨B、濕熱病篇C、溫熱經(jīng)偉D、溫熱論E、溫疫論26.《幼科要略》的作者是()27.以下哪些屬于和解表里法?()A、宣表化濕法B、分消走泄法C、開達膜原法D、清泄少陽法E、和解截瘧法28.“濕熱證,舌根白,舌尖紅,濕漸化熱,余濕猶滯”,治宜()A、辛開B、開泄C、辛泄D、辛泄佐清熱29.溫病喉癢干咳,繼而痰粘帶血,胸脅疼痛,腹部灼熱,大便泄瀉,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數(shù)。其診斷是秋燥,辨證是()。30.手足太陰和手足厥陰的病機、癥狀如何?卷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氣血兩清2.參考答案:A3.參考答案:C4.參考答案:新加黃龍湯5.參考答案:風熱在表的一種治法,即辛涼清泄藥中加入薄荷,牛蒡等疏風之品,使風從外解,熱自易清。6.參考答案:C7.參考答案:C8.參考答案:因為陽為陰之使,陰為陽之根,當溫病熱盛時久,陰液極度耗損,陽氣有脫失之虞,急當補益陰液以使陽氣根固不至脫失,稱為復陰留陽。9.參考答案:勞復證10.參考答案:C11.參考答案:白虎加人參湯12.參考答案:發(fā)熱惡寒,少汗,咳嗽少痰,聲嘶,咽干,鼻干燥,口渴,舌邊尖紅,苔薄白少津,脈數(shù)大。治以辛涼甘潤,輕透肺衛(wèi),方用桑杏湯(桑葉、杏仁、沙參、貝母、豆豉、梔子皮、梨皮)。 證候:喉癢干咳,繼而痰粘帶血,胸脅疼痛,腹部灼熱,大便泄瀉,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數(shù)。 治法:潤肺清腸,清熱止血 方劑:阿膠黃芩湯13.參考答案:A14.參考答案:B15.參考答案:濕熱穢濁阻閉上中下三焦16.參考答案:D17.參考答案:B18.參考答案:暑厥19.參考答案:調胃承氣湯20.參考答案:A,C,D21.參考答案:邪偏上焦22.參考答案:B23.參考答案:兩者均可發(fā)于秋季,初起均可有表證。但伏暑較少肺衛(wèi)見證,而以暑濕在里為主,病情較重,變化較多。秋燥初起以肺衛(wèi)見證為主,且有明顯津傷表現(xiàn),病情輕,傳變少。24.參考答案:冒暑25.參考答案:A26.參考答案:葉天士27.參考答案:A28.參考答案:D29.參考答案:肺中燥熱,下移大腸30.參考答案:手足太陰是指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即溫邪初犯肺衛(wèi),外則衛(wèi)受邪郁,內則肺氣失宣。癥見發(fā)熱、舌苔薄白欠潤,脈浮數(shù)等。如濕熱病邪犯肺,使肺受邪郁,肺失肅降。癥見惡寒發(fā)熱,身熱不揚,胸悶,咳嗽,咽痛等。若溫邪由表入里,邪熱壅肺,肺氣閉阻,則癥見身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shù)等。足太陰脾的病變主要指濕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司。癥見身熱不揚,脘痞腹脹,惡心嘔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或喜熱飲,大便溏泄,小便混濁,苔白膩,脈濡緩。 手足厥陰是指手厥陰心包和足厥陰肝。手厥陰心包病變包括邪熱內陷,包絡機竅阻閉,及濕熱釀蒸痰濁,蒙蔽心包。前者癥見神昏、肢厥、舌蹇,舌絳等。后者濕熱釀蒸痰濁,蒙蔽心包。臨床表現(xiàn)為神志昏蒙,時清時昧,舌苔垢膩,舌質不絳等。足厥陰的病變主要是腎精虛損,肝木失養(yǎng),虛風內動。癥見神倦肢厥,耳聾,五心煩熱,心中憺憺大動、手指蠕動,甚或瘛瘲,脈虛弱等。卷II一.參考題庫(共30題)1.神昏身熱,舌蹇肢厥,便秘,腹部脹硬,治宜()A、通下逐邪法B、開竅法C、兩者均用D、兩者均不用2.熱郁胸膈證可見:()3.溫病灼熱躁擾,神昏譫妄,斑疹密布吐血衄血,舌絳苔焦,病機為()A、邪入血分,熱盛動血B、邪入血分,熱與血結C、熱盛動血,毒熱灼陰D、熱毒熾盛,氣血兩燔E、熱閉包絡,脈絡淤滯4.壯熱,汗多,渴飲,脈洪大,苔黃燥,為()5.熱入氣分氣失宣暢治宜()A、辛寒清熱B、苦寒清熱C、兩者均可D、兩者均不可6.“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若因兼“火腑不通”,而見“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者,宜選用()7.身熱不甚,口干咽燥,神倦耳聾,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舌絳而干,脈象虛細或結代。治宜:()8.壯熱,汗多,渴飲,苔黃燥,脈洪大,其病機是()9.對濕熱性質溫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證治作了專門的論述的醫(yī)學著作是()A、溫病條辨B、濕熱病篇C、溫熱經(jīng)偉D、溫熱論E、溫疫論10.暑濕困阻中焦可見()A、壯熱煩渴,氣粗息短B、小便不利,脘痞嘔惡C、兩者均有D、兩者均無11.“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若因兼“邪閉心包”,而見“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宜選用()12.暑濕傷氣可見()A、身熱自汗,心煩口渴,氣短,神疲肢倦B、胸悶脘痞,四肢困倦,小便短,大便溏薄C、兩者均有D、兩者均無13.暑溫病瘥后,因痰熱留于包絡可見()A、癡呆B、角弓反張C、神志如狂D、手足拘攣,肢體強直E、身發(fā)斑疹14.如何理解春溫的病因和發(fā)?。?5.濕溫病濕從寒化,其癥見()A、脘腹脹滿B、大便不爽或溏C、知饑不食D、苔白膩而滑E、脈緩遲16.濕溫濕熱化火,痰熱閉阻心包則見()A、嘔逆神迷B、神識昏蒙C、心煩不寐D、神昏譫語E、灼熱煩躁17.身熱不甚,日久不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咽干齒黑,神倦耳聾,脈虛舌絳,方選用()A、連梅湯B、大定風珠湯C、黃連阿膠湯D、青蒿鱉甲湯E、加減復脈湯18.斑出熱不解,胃津亡也,治宜()A、甘寒B、咸寒C、甘寒之中加入酸寒D、甘寒之中加入咸寒E、酸寒19.伏暑初發(fā)的病證類型可見()A、邪襲肺衛(wèi)B、陽明熱盛C、衛(wèi)營同病D、熱郁膽腑E、邪遏衛(wèi)氣20.簡述斑疹形態(tài)的臨床意義。21.斑出熱不解,其人腎水素虧,治宜()A、甘寒B、咸寒C、甘寒之中加入酸寒D、甘寒之中加入咸寒E、酸寒22.吳鞠通列舉了哪幾種白虎湯的應用禁忌()A、脈浮弦而細者B、脈沉者C、不渴者D、汗不出者E、不大便者23.溫病喉癢干咳,繼而痰粘帶血,胸痛,腹部灼熱,大便泄瀉,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數(shù)。其診斷是:()24.吳鞠通認為太陰溫病初起的脈象可表現(xiàn)為()A、浮緊B、浮緩C、動數(shù)D、兩寸獨大E、弦細而濡25.濕溫病初起,濕中蘊熱,濕遏表里氣機的治法是:()26.《疫疹一得》所述疫疹一病,是指()27.葉天士認為,風溫的發(fā)生是由于()28.暑溫發(fā)病可見()A、寒熱起伏B、定時休作C、兩者均可D、兩者均不可29.春溫后期,熱傷少陰心火亢盛宜用()A、黃連阿膠湯B、三甲復脈湯C、兩者均可D、兩者均不可30.身熱,咳嗽,胸悶,肌膚紅疹,舌紅,苔薄白,脈數(shù)。治宜:()卷I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C2.參考答案:身熱,心煩懊惱,坐臥不安,舌苔微黃3.參考答案:D4.參考答案:足陽明(胃)病變5.參考答案:D6.參考答案:導赤承氣湯7.參考答案:加減復脈湯8.參考答案:胃經(jīng)熱盛,熱熾津傷9.參考答案:B10.參考答案:C11.參考答案:牛黃承氣湯12.參考答案:C13.參考答案:A14.參考答案:春溫的病因目前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一是主張按傳統(tǒng)所論,為伏寒化溫所致。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時冬令人體精氣失于固藏,正氣不足,感受了當令的寒邪,當時未及時發(fā)病,以致寒邪伏藏于里,久郁化熱,暗爍陰液,至春陽氣升泄,伏熱外發(fā),或再感受新邪而引起。而是春溫的致病主因是溫熱病邪,而素體陰精虧損只是本病發(fā)生的內在因素。這一論點的提出是以本病特有的病變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jù)的,其與風溫有別就是所感受的病邪不同看,其溫熱性質較顯著,致病后病勢重而陰傷甚,兼之素體陰虛,正氣不足,邪入體內,陰精更虧,熱勢更重,以致出現(xiàn)內迫營血,閉竅動風等病理變化。三是認為所感受之邪是風熱病邪中溫熱性質偏甚的一種。這三種觀點都有不完善之處,因此還有爭論。 從發(fā)病來看,其類型分為兩種:一是初起即見里熱熾盛,稱為“伏邪自發(fā)”;由于感邪輕重不同,正虛程度不同,有病發(fā)于氣和營兩種。而是兼有惡寒、頭痛等衛(wèi)表證的,稱為“新感引發(fā)”,臨床可見衛(wèi)氣同病衛(wèi)營同病。15.參考答案:A,B,D,E16.參考答案:D17.參考答案:B1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