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外國教育史 第四章 近代外國教育制度_第1頁
新編外國教育史 第四章 近代外國教育制度_第2頁
新編外國教育史 第四章 近代外國教育制度_第3頁
新編外國教育史 第四章 近代外國教育制度_第4頁
新編外國教育史 第四章 近代外國教育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編外國教育史近代外國教育制度第四章123456近代英國教育制度近代法國教育制度近代德國教育制度近代俄國教育制度近代美國教育制度近代日本教育制度近代英國教育制度第一節(jié)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后的教育(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的教育(1)文藝復興以前的英國教育具有明顯的宗教性和等級性。(2)文法學校和公學出現(xiàn)。(3)一些學者展開對舊教育的批判,強調改革學校教育內容和方法。(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的教育1640—1688年,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形成了資產階級和貴族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制度,規(guī)定了英國資產階級教育所具有的階級性和等級性的性質。同時,英國國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近代英國教育制度的發(fā)展帶有明顯的宗教的性質。1.許多教育家和團體主張改革教育,建立近代教育制度2.“學園”的出現(xiàn),推動了英國教育制度的變革3.宗教團體和慈善機構推進普及初等教育工作4.關于貧困家庭兒童教育和就業(yè)關系的爭論4.關于貧困家庭兒童教育和就業(yè)關系的爭論第一種意見主張兒童應先受教育、后就業(yè)。就業(yè)前讓兒童接受一定的教育,可以灌輸服從精神,以適應將來的就業(yè)需要。第二種意見主張兒童先就業(yè)、后受教育。應盡早讓兒童參加勞動,如果長時間受教育,將不適應就業(yè)的需要。第三種意見是洛克的觀點,他主張應建立勞動學校,讓兒童邊工作、邊學習。他認為這樣可以使兒童有一定的收入并接受一定的教育,減輕家庭和社區(qū)的負擔。為此,他提出了“貧窮兒童勞動學校計劃”,對英國初等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二、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及以后的教育18世紀80年代前后,英國首先開始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生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大工業(yè)城市相繼出現(xiàn),人口增長迅速,工廠制度興起,英國一躍成為近代社會高度工業(yè)化的國家。在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的教育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一)工業(yè)革命與普及初等教育由于工業(yè)革命要求勞動者掌握相應的文化技術知識,因而不僅需要對成人,而且需要對童工進行必要的教育訓練。同時,資產階級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以及出于參政、競選、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也主張讓工人階級及其子女進行一定的文化知識教育。當時英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指出,在一個文明與商業(yè)化的社會里,公眾應更為注意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錢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為,國家從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處。“一個有修養(yǎng)的民族總是遠比一個愚昧無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講秩序。”(二)“星期日學?!焙汀皩啤睂W校1.“星期日學校”1780年,格勒斯特郡報館經(jīng)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資為工人子弟興辦了一所學校,即“星期日學校”(SundaySchool),也稱主日學校。學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傳授讀、寫、算知識和宗教知識,因此被稱為“星期日學?!?。學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組織起來,既可以給兒童一定的知識教育,又可以減少社會秩序的混亂,防止社會的“騷亂現(xiàn)象”,因而“星期日學?!痹谌珖鞯氐玫桨l(fā)展。1785年,英國建立了“星期日學校協(xié)會”。18世紀末,英國有25萬兒童在“星期日學校”學習。到19世紀初,就學人數(shù)已達100多萬。2.“導生制”學校

18世紀末19世紀初,另一種制度的學校——“導生制”學校出現(xiàn),極大地促進了初等教育的發(fā)展?!皩啤币卜Q相互教學制,由英國國教派教師A貝爾和公誼會的教師J.蘭卡斯特創(chuàng)立。

在“導生制”學校里,一個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長桌,每排10多個學生,由其中一個年長、學習好的學生做導生。教師先教導生,然后由導生把剛學到的教學內容教給其他學生。這樣一個教師可以通過導生教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學生?!皩啤睂W校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多、教師少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重視。19世紀初“導生制”學校得到較快的發(fā)展。(三)《工廠法》的制定在工業(yè)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為縮短工時和建立工廠法,保護童工的利益,與資產階級進行了長期的斗爭,也促進了英國初等教育的發(fā)展。當時,英國工廠大量使用廉價的童工,勞動時間每天達10~14小時。在工人階級的斗爭下,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第一個《工廠法》,該法規(guī)定限制童工的勞動時間,并提出對童工進行一定的讀、寫、算教育,但該法沒能執(zhí)行。1833年通過的《工廠法》規(guī)定,禁止雇用9歲以下的兒童做童工,9~13歲的童工每天的勞動時間限制為8小時。該法同時規(guī)定,在紡織廠勞動的13歲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時的義務教育,廠主如雇用沒有醫(yī)生的年齡證明和教師的入學證明的兒童,就要受罰。從1867年起,《工廠法》的適用范圍由紡織廠擴大到其他工廠?!豆S法》關于教育條款的制定,客觀上使教育由原來的一種慈善性質轉變?yōu)橐环N法律的規(guī)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發(fā)展。(四)《教育補助金法案》的通過1.《教育補助金法案》提出的背景工業(yè)革命的迅速發(fā)展,使得教育的經(jīng)濟意義凸顯,它要求廣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須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人,才能適應社會和職業(yè)的變化。這一客觀需要,促使英國政府在19世紀初開始實施國家管理教育的政策。2.《教育補助金法案》的頒布1833年,英國議會表決了一項提案,即《教育補助金法案》,要求國王批準每年撥4萬英鎊的款項,以彌補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補充建立貧困兒童的校舍。這筆款項的70%撥給了國教派所屬的全國教育促進會,30%撥給了非國教派所屬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協(xié)會。1833年以后,英國政府每年增加撥款,并開始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監(jiān)督和管理。1833年英國教育發(fā)生的變化表明,教育由原來的一種宗教行為或民間行為開始向國家行為方面轉變,國家控制教育開始成為英國教育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五)“新大學運動”與大學和中學的教育改革1.“新大學運動”19世紀20年代,英國開展了“新大學運動”。1826年,英國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質的“倫敦大學學院”,開設語文、數(shù)學、物理學、精神道德科學、英國法、歷史、醫(yī)學、經(jīng)濟等科目。1836年,該校與“英王學院”合并成為倫敦大學。“新大學運動”期間,英國的一些工商業(yè)、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了許多新的學院,如曼徹斯特的歐文學院、利茲學院、伯明翰學院、利物浦學院等。1900年以后,這些學院陸續(xù)發(fā)展為地方大學。2.大學和中學的教育改革19世紀50年代以后,英國政府加強了對各類教育的干預,并對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進行了改革。1854年,英國通過了《牛津大學法案》;1856年,通過了《劍橋大學法案》。其中,牛津大學建立了大學理事會,并規(guī)定了理事會的成員資格及任選方式等。為了加強公學的建設,1861年以后,英國成立了“公學調查委員會”,開始對公學進行改革。1868年,通過了《公學法》。這一時期,英國還成立了“文法中學調查委員會”,1869年通過了關于捐資興辦學校的法案。這一時期,英國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以適應近代資本主義的需要。三、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頒布(一)1870年《初等教育法》產生的背景1833年英國政府決定通過撥款補助宗教團體興辦初等教育以后,英國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初等教育還受宗教的影響,尚未建立起國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改革法案以后,近百萬的工人獲得了選舉權,普及教育成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時,英國的統(tǒng)治階級也認識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會控制,初等教育應當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國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其自身意識的覺醒以及對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對工人階級進行一定的文化知識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當時,議會改革法案提出了“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主人”的口號。1870年,英國教育署署長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獲得了議會的通過。因此,該法案也稱為《福斯特法案》。該法案旨在完善現(xiàn)有的宗教和慈善團體興辦的初等教育,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二)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主要內容(1)在教會學校設置不足的地區(qū),應設置由納稅人選舉的地方教育委員會興辦的學校,并由地方稅收舉辦公立初等學校。(2)各教派設立的學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從地方稅中得到補助。(3)公立學校可以進行不屬于任何宗教團體的宗教教學,也允許教師不參與學校的宗教教學。學生家長可要求其子女不參加學校的宗教儀式或宗教教學。(4)規(guī)定對5~12歲的兒童實施強迫教育。近代法國教育制度第二節(jié)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的教育法國是在9世紀中葉,由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法、意、德)以后形成的國家。不過,在9—12世紀,法蘭西王國的王權十分弱小,僅限于巴黎一帶。從13世紀起,法蘭西王國領地逐步擴大,至路易十一世統(tǒng)治時(1461—1483)實現(xiàn)了全國的國土統(tǒng)一。在文藝復興前,法國教育是以基督教教會的教育體系為主的。(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法國教育1.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教育這一時期,法國出現(xiàn)了一批資本主義的手工業(yè)工場,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的成長。但是直到18世紀前期,法國的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貧民、手工業(yè)者和農民在政治上仍較弱,封建制度在政治、經(jīng)濟和教育上嚴重地制約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當時的人文主義者拉伯雷和蒙田通過文學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和經(jīng)院主義教育的危害。2.宗教改革時期的法國教育宗教改革以后,法國的天主教受到了較大的打擊,許多教派爭相辦學,促進了法國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但法國的新教和舊教之間斗爭仍十分激烈,舊教仍有很大勢力,一些新教教派如胡格諾派和詹森派都受到了殘酷的迫害,教育權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二)17世紀法國各級教育的發(fā)展1.新教教派的教育改革這一時期,法國的各級教育仍在天主教會的控制下。初等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識字、教義問答和祈禱,不過,一些新教教派也通過開辦學校傳播本派的教義。在創(chuàng)辦教育的過程中,新教教派與天主教教派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詹森派反對在教育中對兒童的橫加指責和濫用懲罰的做法,要求教師以溫和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同時,在教育中重視數(shù)學以及地理和歷史知識的教學,反對單純注重拉丁語教學,強調學習本民族語言和用民族語言進行教學。一些新教教派還采用實物教學,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等。2.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這一時期,法國的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穌會中學和文科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有拉丁語和“七藝”等科目,經(jīng)院主義氣息濃厚。法國的高等教育也處于教會的管轄之下,大學排斥新教徒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例如,從1638年起,大學停止向新教徒頒發(fā)學位。一些新的思想,如笛卡兒和盧梭的思想也禁止在大學傳播,大學只允許開設一些數(shù)學或自然科學的講座。法國近代科學和教育的發(fā)展是相當緩慢的。(三)18世紀法國教育家對傳統(tǒng)教育的批判和新的教育計劃1.法國教育家對傳統(tǒng)教育的批判法官和教育家拉夏洛泰(LouisRenéLachalotais,1705—1785)在1763年出版了《論國民教育》,書中極力主張教育事業(yè)是國家的事業(yè),國家應積極興辦學校。拉夏洛泰在書中批判了耶穌會的教育,主張國家要培養(yǎng)善于從事實際事務、使國家強盛的人才。2.啟蒙運動時期提出的教育計劃參加這一運動的啟蒙思想家的主張盡管有很大的差異性,但他們都反對天主教的蒙昧主義,倡導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倡導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奠定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許多思想家在批判法國的封建制度的同時,還抨擊了教會控制的教育制度。其中盧梭發(fā)表了小說《愛彌兒》,提出了培養(yǎng)資產階級新人的主張。狄德羅也擬訂了一份新的教育計劃。他們的思想對法國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生1789年8月26日,法國資產階級發(fā)表了《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宣布人的自由權、財產權、人身安全權和反抗壓迫權是不可剝奪的權力,同時也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一切公民都是平等的主張。該宣言內容成為1791年法國第一個憲法的組成部分。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不僅推翻了法國的封建制度,還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有力地推動了其他國家資產階級的民主運動和反對農奴制的斗爭。(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教育改革方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789年發(fā)動到1799年結束,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上,執(zhí)政的各個派別都十分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國民教育的要求。其中,孔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的教育改革計劃具有代表性。1.孔多塞的教育改革計劃孔多塞(MarieCaritatdeCondorcet,1743—1794),一位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法國吉倫特黨的領導人之一。1792年4月,他提出了一項關于由國家舉辦世俗學校的教育計劃,主張實施世俗性的、普及的、男女平等和免費的教育。按他的計劃,在學制上,應建立包括4年小學、7年高等小學、5年中學和專門學校等多級并統(tǒng)一的學校制度。設立的大學院,不是一級的教育機構,而是學術活動中心,并負有領導和監(jiān)督全國各級學校教育的責任。在教育內容上,他重視自然學科的教學,建議用資產階級的道德教育課代替宗教課。2.雷佩爾提的教育改革計劃

雷佩爾提(Lepelletier,1758—1794)也提出了一項教育計劃。在計劃中,他不同意孔多塞只注重富人教育的主張,強調教育的重點應當在普及初等教育和保障物質上。他建議,應通過向富人征收所得稅,開辦寄宿學校,向兒童免費提供衣食,以保證普及初等教育的實施。3.拉瓦錫的教育改革計劃

拉瓦錫(AntoineLaurentLavoisier,1743—1794)是一位化學家。他的計劃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民族工業(yè)的知識和技術教育。他主張進行廣泛的知識教育,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并在計劃中說明了各種科目對發(fā)展工業(yè)生產的意義和作用。三、19世紀的法國教育(一)教育管理體制的建立1.帝國大學與“大學區(qū)”制

1806年,拿破侖在巴黎創(chuàng)立了帝國大學。所謂帝國大學不是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而是掌管全國教育行政最高權力的部門。帝國大學設總監(jiān)、審議會和總督學署。帝國大學的總監(jiān)由拿破侖直接任命。1808年,法國全國被劃分為27個大學區(qū),每個大學區(qū)分管幾個省的教育行政領導工作。大學區(qū)設總長、學區(qū)審議會和區(qū)督學。學區(qū)內的教師都要由帝國大學的總監(jiān)任命,公立、私立學校的開辦也要經(jīng)帝國大學的總監(jiān)認可。各類學校的學年安排、課程設置、考試和升級規(guī)定等也都是全國統(tǒng)一管理。這種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成為近現(xiàn)代法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點。2.《教務專約》與《關于帝國大學組織的政令》在拿破侖執(zhí)政期間,處理與教會的關系也是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一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主張對教會實行鎮(zhèn)壓的政策,但拿破侖主張與教會進行和解,利用教會的勢力。1801年7月15日,拿破侖與羅馬教皇簽訂了《教務專約》,同意恢復天主教會在法國的合法地位,但要求教會遵守國家為保證社會安定而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督虅諏<s》的簽訂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利用宗教來為其政治利益服務的開始,但同時也為天主教會在法國地位的合法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種雙重作用對法國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808年3月,拿破侖頒布《關于帝國大學組織的政令》,規(guī)定法國的教育要培養(yǎng)忠于帝國、忠于皇帝的公民,同時,規(guī)定仍要把天主教作為法國學校教育的思想基礎。從此,近代法國私有制度的框架基本形成。(二)法國教育的發(fā)展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法國終于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法國的各級教育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1.初等教育的發(fā)展2.《費里教育法案》的頒布《費里教育法案》體現(xiàn)了法國教育“義務、免費和世俗化”的三原則,為法國國民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中等教育的發(fā)展在中等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法國既堅持保留自己的傳統(tǒng),又不斷加以改革,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4.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建立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近代德國教育制度第三節(jié)一、17—18世紀的德國教育德國有組織的教育也是從9世紀開始的。隨著基督教的產生和發(fā)展,學校基本上為天主教所控制。宗教改革運動后,德國的新教和舊教都加強對學校教育的爭奪,形成了德國歷史上歷來重視教育的特點。德國人在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從世界教育的發(fā)展來看,近代西方的公立教育、義務教育、實科教育、師范教育以及職業(yè)教育等,大多起源于德國。(一)頒布義務教育法令與普及初等教育16世紀末,受宗教改革運動興辦學校的影響,以及為了恢復邦國的經(jīng)濟實力,德國各封建邦國十分重視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早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發(fā)展了初等學校,到17世紀中后期,這種學校改稱為德意志學校。18世紀,德國的初等學校主要由初等小學(德意志學校)和高等小學組成。從16世紀末到18世紀初,各邦國陸續(xù)頒布強迫義務教育法令,把學校由教會管理改為由國家管理,開始了初等教育世俗化的進程。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也是最早從教會手中奪得教育權的國家。(二)中等教育的改革與實科中學的建立1.中等教育的改革在這一時期,德國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文科中學和騎士學院。文科中學系宗教改革時期由梅蘭克頓創(chuàng)立的拉丁中學和斯圖謨創(chuàng)建的文科中學演變而來的,它與初等學校無直接的聯(lián)系,是為王公貴族服務的。文科中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大學輸送新生和為政府培養(yǎng)一般官員。騎士學院是德國的一種特殊類型的中學,主要為國家培養(yǎng)軍事人員和外交人員。學習的內容包括神學、法律、歷史、地理、倫理等學科。此外,騎士學院還十分重視騎士技藝,如騎馬、舞蹈、角力、射箭等。有時還要參加宮廷舞會,進入公爵府邸進行社交活動的練習。18世紀中期以后,騎士學院逐漸衰落。2.實科中學的建立18世紀初,隨著德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原有的為貴族服務的文科中學不能滿足工商業(yè)對教育的需求。工商業(yè)經(jīng)濟活動的內容和范圍,要求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yè)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一種新型的中學——實科中學開始受到重視。實科中學的產生推動了德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實科中學的畢業(yè)生也受到工商界的歡迎。但是由于德國有著長期重視文科中學的傳統(tǒng),早期的實科中學很難獲得與文科中學同等的社會地位,學生畢業(yè)不能升大學或在政府機關供職。直到1901年改革以后,社會才確認實科中學畢業(yè)生具有與文科中學畢業(yè)生相同的升大學的權力。(三)高等教育改革與德國新大學出現(xiàn)

德國的高等學校早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就已經(jīng)產生了。到15世紀,全德國已經(jīng)有9所大學,其中威登堡大學是著名的大學。這些大學的特點是注重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傳播。同時,也開始強調接近實際生活和對學術的探討。大學開設的科目主要有神學、古典語言和文學、歷史、政治學、哲學、法律等。另外一些實用的學科也受到重視,如數(shù)學、物理、地理和實驗課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一些新的大學也開始出現(xiàn)。1694年,德國創(chuàng)立了哈勒大學。1737年,德國又創(chuàng)辦了格丁根大學。這些新式大學在推動德國的社會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8世紀后期,德國也開始改變過去教會控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局面,加強國家對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控制。1787年,普魯士成立了高級學校委員會,負責管理境內的中等和高等學校。很快,其他邦國也仿照普魯士的做法設立類似的機構。從此,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由國家管理起來,政府中還專門設立了管理中高等教育的部門。二、19世紀的德國教育(一)泛愛主義思潮與泛愛主義教育1.泛愛主義思潮18世紀末,受法國啟蒙運動和國內政治、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德國興起了泛愛主義的思潮。泛愛主義思潮是一種強調人類的博愛和人道主義的社會教育思潮。泛愛主義教育者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兒童的發(fā)展應該是自由的,應當重視兒童身體和心智的發(fā)展。在教育中,應當重視兒童的戶外活動和游戲。教學中應當注重發(fā)展兒童的理性,重視現(xiàn)代語言和科學知識的學習。2.巴澤多與“泛愛學?!钡聡姆簮壑髁x教育家巴澤多(JohannBernhardBasedow,1724—1790),在盧梭的《愛彌兒》的思想影響下,呼吁要按照盧梭的思想創(chuàng)辦“泛愛學?!保≒hilanthropium)。1774年,他在德國的德紹開辦了一所泛愛學校。學校招收6~18歲的學生,教授農業(yè)知識、手工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學校重視學生的體育和勞動教育,采用實物教學法,實施發(fā)展兒童本性的教育,并按兒童的水平分4個班進行教學。(二)新人文主義思潮與洪堡教育改革1.新人文主義思潮的產生18世紀末,德國政治、經(jīng)濟相當落后,國家還沒有統(tǒng)一。1806年,普魯士交戰(zhàn)并敗于法國。割地加賠款,使普魯士人受到極大屈辱,社會上下掀起了愛國主義運動。而這一時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xiàn)的新人文主義思潮又推動了這一運動的進行,開始了德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新人文主義強調學習和發(fā)揚古代希臘文化的一切珍貴、有用的東西,并通過德國古典哲學、文學和歷史等文化的發(fā)展來振興德意志精神。新人文主義的代表有作家歌德、席勒,歷史學家尼布爾、洪堡,哲學家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他們在各個領域的探索,推動了德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的改革。而在教育領域最有影響的是洪堡的教育改革。2.洪堡的教育改革洪堡教育改革首先調整和加強了教育領導機構。1808年,撤銷了1787年成立的管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高級學校委員會,建立了領導和管理全普魯士各級學校的宗教與教育司,洪堡擔任司長。其次,對各類教育和各級學校進行整頓和重建。改革使德國教育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1)初等教育與師范教育的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特別重視提供師資培養(yǎng)的數(shù)量和質量,努力改進培養(yǎng)工作。(2)文科中學的改革。這一時期文科中學的辦學方向、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師資質量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進。(3)大學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建。洪堡重視新大學的建設工作。1809年,在他的倡導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學(今稱柏林洪堡大學)。(三)德國教育的倒退1815年,代表封建貴族和僧侶利益的歐洲“神圣同盟”成立后,德國政治又開始走向反動,德國的教育也出現(xiàn)了倒退。1817年,德國設立“宗教事務與國民教育部”,加強了宗教、教會對教育的影響。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受到嚴格控制中等教育中,文科中學雖依然存在,但性質已發(fā)生重大變化。實科學科被削減。德國的大學也受到極大的沖擊。1848年,德國革命失敗后,普魯士政府于1854年10月連續(xù)頒發(fā)了三個反動條例,強調國民學校和師范學校要以宗教、忠于君主和德國沙文主義教育為基礎,要求學校為宗教生活、職業(yè)生活和國家生活服務。國民學校中所有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方法都被取消,包括不允許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師范教育中不僅取消了文學教學,而且還用相當于法令匯編的“學校管理”代替了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四)德國統(tǒng)一后的教育發(fā)展1.幼兒園的建立與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德國的幼兒園在教育家福祿培爾的推動下得到較快的發(fā)展,各級各類學校也不斷增加。這一時期,德國的職業(yè)教育受到重視,得到較快的發(fā)展。1887年,凱興斯泰納(GeorgKerschensteiner,1854—1932)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所職業(yè)學校。2.實科教育的發(fā)展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德國工商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德國實科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到1882年,在制訂的教學計劃中,除文科中學以外,9年制的文實中學和實科中學也被承認作為高級中學的類型。1900年頒布的《基爾法令》終于規(guī)定,文實中學和實科中學的畢業(yè)生與文科中學的畢業(yè)生一樣具有升大學的資格。與此同時,一批以柏林大學為模式的新型的農業(yè)、林業(yè)、醫(yī)學、機械、采礦以及其他應用學科領域的高等技術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也相繼建立起來。近代俄國教育制度第四節(jié)一、彼得一世前后的俄國教育(一)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俄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從彼得一世開始的。1632年建立基輔莫吉拉學院,開始分設初級部、中級部和高級部,學制12年。17世紀中期以后,俄國在莫斯科公國的名義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政治、經(jīng)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1755年莫斯科大學建立。這所大學是在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的倡導下設立的,具有世俗性的特點。大學打破傳統(tǒng)的慣例,只設法律、哲學、醫(yī)學三個系,不設神學系。莫斯科大學在俄國文化教育與科學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彼得一世的改革范圍很廣,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等許多方面。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內容有:(1)實習新的文化教育發(fā)展政策。其中包括簡化俄文字母、出版定期刊物、獎勵翻譯西歐著作和出版科學書籍等。(2)開辦普通學校。1714年,國家發(fā)布法令,要求各社區(qū)開辦進行普通教育的初級學?!嬎銓W校,教學生學習識字、書寫等,并強制命令貴族子弟必須學習文化等。(3)設立專門學校。為了培養(yǎng)國家急需的專門人才,從1701年開始,先后開辦了數(shù)學與航海學校、外科醫(yī)學校、炮兵學校和工程學校等。(4)創(chuàng)建科學院。1724年,俄國公布了建立科學院的計劃草案,1725年,科學院正式建立。為了培養(yǎng)出本國的學者,科學院還附設了大學和中學。1741年,俄羅斯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擔任科學院附屬大學和文科中學的領導工作。1758年,他負責擬定了《科學院附屬文科中學章程》,并親自為大學和中學編寫教科書。(二)《國民學校章程》和《大學附屬學校章程》的頒布1.《國民學校章程》的頒布18世紀后期,由于工場手工業(yè)和國內貿易的發(fā)展,俄國的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增長,農奴制開始解體。同時,隨著城市的不斷形成,市民階層強烈要求獲得一定的文化知識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和滿足市民的需求,1786年,俄國頒布了第一個《國民學校章程》,該章程規(guī)定在各省設立5年制的中心國民學校,在每個縣城設立2年制的初級國民學校;同時還規(guī)定初級國民學校和中心國民學校一律實行免費教育。2.《大學附屬學校章程》的頒布1802年,俄國成立了國民教育部。1804年,頒布了《大學附屬學校章程》。該章程規(guī)定,建立由1年制教區(qū)學校、2年制縣立學校、4年制中學和大學組成的4級學校教育系統(tǒng)。同時規(guī)定各級學校均不得收取學費,招收學生也不受信仰、身份和社會地位的限制。實際上,中學和大學的學費雖然由國家支付,但能夠上中學和大學的只有貴族子弟。在課程設置上,各級學校的課程內容比較廣泛,除神學、古典學科外,還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該章程還將全國劃分為莫斯科、彼得堡等6個學區(qū),每個學區(qū)設立一所大學,負責管理本學區(qū)內各級學校的行政與教學工作。同時,將原有的中心國民學校改為中學,初級國民學校改為縣立學校。(三)19世紀初俄國教育宗教性和等級性加強1815年以后,俄國沙皇政府在歐洲神圣同盟的支持下,其教育政策變得更為反動,國家對教育的控制更為嚴密,各級學校的等級性加強,宗教教育突出。1826年,沙皇政府在鎮(zhèn)壓了“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以后,又強化了其反動的教育政策。二、農奴制廢除后的俄國教育農奴制廢除以后,1860—1864年,俄國在進行政治、經(jīng)濟改革的同時,也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規(guī),開始了教育上的改革。這些法規(guī)主要有1860年的《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1863年的《大學章程》、1864年的《初等國民學校章程》和1864年的《文科中學和中等預備學校章程》。(一)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教育

1864年的《初等國民學校章程》規(guī)定,在縣和省建立領導學校工作的縣教育委員會和省教育委員會,負責各級學校的管理;人民有權接受各級教育,并授權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私人舉辦國民學校,各階層的兒童都可以進入國民學校。還規(guī)定國民學校修業(yè)3年,可以男女同校,并準許婦女擔任教學工作。1864年的《文科中學和中等預備學校章程》規(guī)定,文科中學是無等級的學校,可以招收各階層子弟入學。19世紀60年代俄國教育的改革還推動了女子中等教育和大學的發(fā)展。(二)19世紀70—80年代的俄國教育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在十月革命前仍然處于十分落后的階段。十月革命前,俄國的初等學校包括3~4年制的一級小學、5年制的兩級小學,以及與初等小學銜接的4年制的高等小學。此外還有與初等學校相聯(lián)系的初等農業(yè)學校、技術學校、商業(yè)學校和師范學校。俄國這個時期的中等教育與初等教育是不銜接的,中等學校是在3~4年制的中學預備學?;蛑袑W預備班的基礎上開辦的。十月革命前,俄國教育與西歐、北美的教育相比是十分落后的。1914年,俄國僅有10萬多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僅有20%,文盲占全國成年居民的75%,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仍是為特權階級和資產階級服務的。近代美國教育制度第五節(jié)一、美國獨立以前的教育(一)北部殖民地的教育北部的殖民地工業(yè)較為發(fā)達,居民大都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十分重視民眾的教育。他們認為,每個基督徒都必須能夠閱讀《圣經(jīng)》,懂得教義,了解上帝的旨意,因而,比較注重開辦初等教育。(二)中部殖民地的教育中部殖民地主要以畜牧業(yè)和谷物生產為主,移民主要來自歐洲大陸各國。由于所信仰的教派不一,當局沒有統(tǒng)一的設立學校的要求,各教派分別設立學校。除有教會管理的學校外,還有私人創(chuàng)辦的學校。(三)南部殖民地的教育南部的殖民地主要以種植園奴隸制經(jīng)濟為主,階級分層明顯。在教育方面,統(tǒng)治者主要注重上層社會青年的教育,多請家庭教師到家庭中教育子女,完成初等教育后送子女去英國接受中、高等教育,而下層社會的子弟只能接受具有慈善性質的教育和進行學徒制訓練。(四)殖民地學校的主要類型1.主婦學校和市鎮(zhèn)學校(1)主婦學校。主婦學校在大多數(shù)殖民地都有,主要由稍懂讀寫的家庭婦女主持。學校一般通過向其他家長收費,收留少數(shù)年幼的兒童在主婦的家里(通常在廚房)進行教學,因而也稱“廚學”。主婦學校的教學內容有學習字母、計算、祈禱和教義問答,并選擇《圣經(jīng)》上的一些句子進行閱讀。(2)市鎮(zhèn)學校。市鎮(zhèn)學校主要以北部殖民地最為普遍,課程主要是閱讀、書寫、宗教教義。還有一些地區(qū)設有讀寫學校和貧民初級小學,主要教授讀、寫、算和宗教知識。2.拉丁文法學校和文實學校(1)拉丁文法學校。拉丁文法學校是仿照英國文法學校設立的中等教育機構,以學習拉丁語言為主。美國第一所拉丁文法學校是1635年建立的波士頓拉丁文法學校。該校主要為有產階級子弟升入高一級學校做準備,學生7歲入學,學制一般為7年,主要學習古典課程,有希臘文和拉丁文,還有宗教教義等。由于拉丁文法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缺乏謀生的技能,不適應社會的需要,于是,一些教育家開始嘗試創(chuàng)建新型的學校。(2)文實學校。1751年,富蘭克林在費城建立了一所文實學校。學校開設的課程有算術、會計、英語語法、演講、書法、繪畫、航海、科學測量等。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將古典課程與現(xiàn)代實用學科相結合,并兼顧升學和就業(yè)雙重培養(yǎng)目標的中等學校。這種學校由于適應美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很快取代了拉丁文法學校,成為美國這一時期主要的中學類型。3.哈佛學院及其他大學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仿照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于1636年設立的美國第一所高等學校——新市民學院,1639年更名為哈佛學院。哈佛學院受宗教影響較深,主要以培養(yǎng)牧師為主。到1769年時,殖民地已建有9所大學。這些大學具有強烈的宗教性,以培養(yǎng)傳教士、教會工作者和信仰宗教的官吏等為主。學習的課程有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圣經(jīng)》學、倫理學、修辭學、初步數(shù)學知識,以及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等。二、美國獨立后至南北戰(zhàn)爭以前的教育1787年,美國通過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建立起了資產階級聯(lián)邦制的國家。建國初期,美國面對戰(zhàn)爭所帶來的許多初等學校停辦、各類中學日益減少、大學經(jīng)費缺少等問題,克服種種困難,重視教育的發(fā)展,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探索。(一)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建國初期,美國十分重視教育對國家和人民的作用,并動員一切力量,喚起人民辦教育的積極性。這一時期,在美國許多州制定的憲法中,也都有興辦學校、鼓勵民眾學習實用知識的具體規(guī)定。而且,在一些有關開發(fā)土地的法規(guī)中,也提出了促進教育發(fā)展的條文。(二)教育管理體制的建立1789年通過的憲法第十條修正案卻涉及了教育。該修正案規(guī)定“凡憲法沒有授予,聯(lián)邦政府也沒有禁止授予各州的權力,留給各州或人民”。這表明舉辦教育事業(yè)的權力屬于各州。這項規(guī)定提供了各州自辦教育的法律依據(jù),也鼓勵了各州辦教育的積極性。從此,教育分權、普及、自由發(fā)展成為美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色。由于教育行政權下放到美國各州,這樣就形成了地方為主、各州具體管理教育的特色。美國各州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主要通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部分實現(xiàn)。(三)各級教育的發(fā)展1.初等教育的發(fā)展和公立學校運動(1)初等教育的發(fā)展。在初等教育上,由于美國不斷擴張領土的影響和工業(yè)革命的推動,普及初等教育成為美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時,美國初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從英國引進的各種具有宗教和慈善性質的初等學校,如“星期日學校”、城市學校、貝爾蘭卡斯特的“導生制”學校以及幼兒學校等。這些學校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和適應美國國情的改革,許多學校轉為美國的初等公立學校,在美國公立學校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2)公立學校運動。從19世紀20年代起,美國工人階級掀起了為設立免費公立學校而進行的斗爭,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為擴大社會各階層的選舉權也支持公立學校教育事業(yè)。1834年,賓夕法尼亞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學。1852年,馬薩諸塞州第一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2.師范教育的發(fā)展1839年,賀拉斯·曼在馬薩諸塞州的列克星敦創(chuàng)辦了美國第一所州立師范學校,該學校成為培訓教師的職業(yè)性學校,引起各州的注意。不久,一些師范學校在各州紛紛建立。1853年,伊利諾伊州創(chuàng)辦了美國第一所私立師范學校。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師范學校,訓練計劃較短,一般為1年,后來逐步延長為2年、3年,甚至4年。各個地區(qū)的師范學校也有自己的特色。3.公立中學的出現(xiàn)

受公立初等學校運動的影響,美國也出現(xiàn)了公立中學運動。當時,美國以收費為主、偏重古典課程的文實中學,已不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中等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人們把公立初等學校運動中所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運用在中等教育上,促進了公立中等學校的產生。1821年,由波士頓市議會撥款興辦的美國第一所公立中學——波士頓英文古典學校建立。4.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毛雷爾撥地法》19世紀20年代以后,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公立大學與《毛雷爾撥地法》。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毛雷爾撥地法》,規(guī)定各州凡有國會議員1人,聯(lián)邦政府就撥給州3萬英畝公有土地,作為創(chuàng)辦實施“自由與實用教育”學院的經(jīng)費。這種學院在美國教育史上被稱為“撥地學院”。(2)重視高等技術訓練和專業(yè)教育。

(3)傳統(tǒng)大學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在這一時期,一些著名的高校如哈佛學院、耶魯學院等從原來注重神學和古典語文的教學轉向重視歷史與現(xiàn)代語文的教學,有的大學還取消了神學講座,有的不斷增加新的學科。物理、天文、地質、氣象、化學等自然科學科目在大學中逐漸取得重要地位,而政治、法律和經(jīng)濟等學科也受到大學的重視。三、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的教育(一)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

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受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觀念影響,到南北戰(zhàn)爭前,美國一直沒有形成中央一級的教育領導機構,地方分權制是美國教育管理的重要特點。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聯(lián)邦政府認識到中央設立教育領導機構的必要性。在一些議員的要求下,1868年,美國設立了教育總署,1870年改稱教育局,1929年又恢復原名。但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是有限的,它不直接參與各州的教育管理,主要是協(xié)調各州教育的發(fā)展,計劃管理聯(lián)邦的教育經(jīng)費,或為各州提供教育咨詢等。(二)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南北戰(zhàn)爭后,在歐洲學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的學前教育思想影響下,美國學前教育實踐和理論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1860年,美國人伊麗莎白·皮波迪在波士頓建立了第一所私立幼兒園。1873年,美國圣路易斯把幼兒園教育作為公立學校教育系統(tǒng)的一部分,標志著美國公立幼兒教育的開端。不久,許多州都采取了同樣的措施。1868年,在波士頓還創(chuàng)立了一所幼兒園的師資培訓班,成為美國幼兒師范教育的先聲。在幼兒教育理論上,美國教育家比較注重對兒童心智發(fā)展的研究,認為兒童最初的6年是身心發(fā)展、學習語言、陶冶性情、養(yǎng)成習慣、形成人格的重要時期,強調應重視對這一階段兒童的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應以托兒所(2~4歲)、幼兒園(4歲至入小學前)的形式進行。(三)帕克的“昆西運動”這一時期,美國的初等教育也有較快的發(fā)展。隨著初等學校數(shù)量的增加和初等教育的不斷普及,美國開始重視小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美國教育家帕克(FrancisWaylandParker,1837—1902)領導的“昆西運動”。1875—1880年,帕克在擔任馬薩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局長期間,吸收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和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結合美國的實際,提出了“教育要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钡闹鲝?。在課程指導思想上,他強調學校課程要發(fā)展兒童的個性,要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以課程為中心;在教學科目上,他增加了手工、游戲等內容;在教學方法上,他廢除了背誦法,強調領悟和理解,主張進行實物教學、觀察教學;在教學管理制度上,他強調要廢除強制與威脅的制度,主張教師要把尊重學生、因勢利導作為教學的最高原則。帕克在教育實踐中所創(chuàng)立的原則和方法被稱為“昆西教學法”(QuincyPlan),該教學法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帕克被杜威稱作“進步教育之父”。這一時期,美國小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讀、寫、算,另外還有自然常識、史地、音樂、體育、閱讀《圣經(jīng)》等課程,有的學校還設有衛(wèi)生、縫紉、烹飪等課程。(四)“633”學制與中等教育目標1.“633”學制的提出1895年,該聯(lián)合會指派的“十五人委員會”批評了普通教育的“84學制”,建議縮短小學的年限,形成了“633”學制,即小學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使原來小學的后2年與中學的第1年合并為初中,原中學的后3年改為高中。

“633”學制是美國成功解決現(xiàn)實教育問題的范例。它在沒有增加太多教育經(jīng)費的情況下,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擴充中等教育的雙重實效,對世界許多國家普通教育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中等教育目標的制定1918年,美國成立的“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提出了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標,主要內容是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做家庭的有作為的成員、具有就業(yè)能力、勝任公民職責、會利用閑暇時間、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美國中等教育目標的制定,反映了美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方式對個人和教育的影響,中等教育目標成為美國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五)學術型大學的建立與初級學院1.學術型大學的建立在高等教育上,這一時期,美國在強調高等教育講求實用原則的同時,開始重視提高高等教育學校學術水平。1876年,美國仿效德國的柏林大學創(chuàng)建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并建立大學研究院,加強學術的研究工作,這所大學被稱為美國第一所真正的大學。不久,許多老的學院如哈佛學院、耶魯學院、哥倫比亞學院,以及在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公立學校也都隨之改為大學。這些大學的共同特點是都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的體制,即在注重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礎上,設立了重在進行學術研究的研究生院,并按人才培養(yǎng)的不同層次,仿照英國和德國,建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制度。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學術水平的發(fā)展,提高了美國科學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能力。2.初級學院的出現(xiàn)19世紀末,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討論重新劃分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界限問題,即本科的性質問題。討論的結果認為,界限應當劃在4年制的學院的第2年與第3年間,并且主張把學院劃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部分,初級部分可以單獨設立學校。這樣,在美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初級學院的提法。從此,美國高等教育進入多層次、多結構發(fā)展的階段。近代日本教育制度第六節(jié)17世紀中葉以后,日本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日本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教育體系。1868年的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日本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的口號下,全面學習西方,實行了包括教育在內的一系列政策,為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一、明治維新前日本的教育(一)幕府時期的日本社會與文化在日本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對日本教育產生較大影響的思想文化主要有中國的儒學、日本的國學和西方的蘭學。幕府時期,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對精神支柱天皇的效忠,日本非常崇尚中國的儒家文化,特別是中國宋代朱熹的朱子學。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日本本土所形成的“國學”也逐步得到發(fā)展。它提倡日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大和魂與日本的神道教精神結合在一起,成為神化和維護天皇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疤m學”的傳入,對于19世紀發(fā)展起來的日本反封建的啟蒙思想有直接的影響。當然,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印度佛教在日本文化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幕府時期的日本教育機構(1)幕府直轄的學校機構。幕府直轄的學校機構主要有昌平坂學問所、和學講習所、開成所及醫(yī)學所等。(2)藩學。藩學一般設在地方封建領主大名的領地上,以培養(yǎng)藩國的武士為目的。藩學的教學內容最初是以教授漢學書籍為主,同時教以習武。(3)民眾的教育機構。民眾的教育機構包括鄉(xiāng)學、私塾、寺子屋等學校。寺子屋作為一種初級的教育機構,具有廣泛的大眾性,為日本明治維新后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三)福澤諭吉教育思想福澤諭吉曾研究過漢學、蘭學,并于1860—1867年三次游歷歐美,深受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學的影響。他強烈批評日本封建制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