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導學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導學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導學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導學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導學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知識梳理】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建立:前202年,eq\o(□,\s\up3(01))劉邦建漢,定都于eq\o(□,\s\up3(02))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西漢早期的統治3.特點:“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二、西漢的強盛1.漢武帝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國家的背景(1)經濟:經過60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西漢eq\o(□,\s\up3(01))國力強盛。(2)政治:地方eq\o(□,\s\up3(02))諸侯國擁兵自重,對中央造成嚴重威脅;丞相權力威脅皇權。(3)個人原因:漢武帝雄才大略,積極有為。(4)思想條件:西漢初較寬松的文化氛圍,產生了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金版微點撥]【名詞解釋】黃老無為思想中國古代哲學流派,始于戰(zhàn)國,盛于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結合。強調“道生法”“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2.漢武帝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3.結果經過漢武帝的經營,大一統國家得以eq\o(□,\s\up3(19))鞏固加強。三、東漢的興衰3.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eq\o(□,\s\up3(07))東漢,劉秀很快平定割據勢力,完成全國統一。4.光武中興(1)劉秀的改革措施(2)結果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出現“eq\o(□,\s\up3(15))光武中興”局面;因豪強地主的強烈反對,抑制豪強措施失敗,豪強勢力迅猛發(fā)展。5.東漢衰亡(2)東漢衰亡①“eq\o(□,\s\up3(18))黃巾軍”起義雖然失敗,但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②地方長官乘機擁兵自重,出現eq\o(□,\s\up3(19))軍閥割據局面。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兩漢的文化【重點探究】.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1東漢十四州示意圖圖2東漢人口密度圖(永和五年)從兩幅地圖中提取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并進行合理解讀。2.西漢對西域的開拓與治理對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年降雨400毫米等值線與秦西北邊邵位置關系圖——摘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圖2

西漢時期西北地區(qū)軍事屯田圖——據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編制(注:年400毫米等值線一般為游牧區(qū)與農耕區(qū)分界線。突破農耕區(qū)的自然界線,大幅度地開疆拓土開始于西漢)材料二

中國的西北邊陲古稱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亞地區(qū)。這里是一個南北西三面環(huán)山的區(qū)域,只有東邊敞開,向東北可入蒙古草原,向東南沿河西走廊可達甘、青地區(qū)和富庶的關中平原。這里的許多古老的部落與民族或來自蒙古草原,或來自河西走廊,在此定居之后都以東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為主要的交流和發(fā)展方向。蔥嶺以西的中亞河中地區(qū),由一些山間盆地和綠洲組成,居住著一些經商務農的民族,這里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區(qū)域。由于其西、北兩邊是干旱的草原與荒漠,活躍著強悍的游牧民族,南邊是高山雪嶺,為了經商和獲得軍事上保護的需要,使得這些部族與民族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為主要外出活動的區(qū)域?!詮堌M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提取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以“西漢王朝對西域開拓與治理”為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表述成文)【能力提升】1.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劉安謀反,于是計劃造謠朝廷將強制各地家產在五十萬以上的群體遷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南部)。這在客觀上反映出當時(

)A.民間存在安土重遷心理 B.西域地區(qū)直接歸朝廷管轄C.國家強力打擊門閥士族 D.中原地區(qū)的人地矛盾激化2.漢代,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變更制度,其五經博士制度為儒家發(fā)揮智庫職能提供了制度空間,博士弟子制度為儒生入仕提供了制度化途徑。據此可知漢代(

)A.儒學發(fā)展的動力源于制度建設 B.制度建設與儒學發(fā)展產生交互影響C.儒家思想在社會層面影響深遠 D.通經成為士人涉足政治的最佳途徑3.《鹽鐵論》中記載: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由此可知,西漢時期均輸法(

)A.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B.使國家開始壟斷商業(yè)貿易C.抑制了西漢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D.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控4.東漢時期,凡商賈“賣買五谷、布帛、絲綿之物,周于民用而不讎(賣不掉)者”,五均司市師查實后依其成本收購入官,等到市場價格超過“市平”時,即將貨物賣出。百姓經營如遇困難,可以向官府賒貸,每月收3%的利息(一說按年凈利1/10計利息)。東漢時期的這些舉措(

)A.表明國家通貨膨脹問題嚴重 B.有效促進自耕農經濟的發(fā)展C.意在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統制 D.削弱了豪強地主的經濟基礎5.如圖是漢代某一經濟政策的示意圖。這一政策的實施(

)A.規(guī)范了貨幣的流通秩序 B.加強了國家的宏觀調控C.推動了民間財富的增長 D.平衡了全國各地的物價6.漢代各郡國向朝廷上計,丞相先聽上計,據此“課其殿最,奏行賞罰”。御史大夫既聽上計,也聽“刺史”匯報,將兩者所述情況加以對照,一旦發(fā)現上計不實,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績。這有利于(

)A.強化專制皇權 B.解決王國問題 C.提高地方效能 D.完善監(jiān)察機制7.劉邦說,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儒生陸賈對此反駁道,商湯、周武王文武并用,所以國運長久,吳王夫差、智伯窮兵黷武而滅亡,秦一味嚴刑峻法,終致亡國……居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鑒于陸賈所言,高祖劉邦(

)A.接納儒學為治國思想 B.頒布“推恩令”C.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D.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二、材料分析題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貨幣中的漢朝材料——據黃媚《西漢早期半兩錢生產與管理的初步考察》等下表西漢前期貨幣的演變時期貨幣名稱貨幣政策備注漢初半兩(榆莢錢)允許民間私鑄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呂后二年八銖半兩錢取消私鑄,官鑄孝文五年四銖半兩錢廢盜鑄令,允許私鑄景帝中元六年四銖半兩錢禁止民間私鑄,行郡國鑄幣武帝元狩五年五銖錢郡國鑄幣武帝元鼎四年上林三官五銖錢廢郡國鑄幣,鑄幣權歸中央——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等對西漢前期貨幣的生產與管理加以分析說明。PAGE1-參考答案:1.信息:①黃河流域人口密度大,州的數量多而面積?。虎谀戏饺丝诿芏刃?,州的數量少而面積大;③州的分布和人口的分布呈現南北不均衡,兩者正相關。解讀:①東漢時期黃河流域經濟相對發(fā)達、南方相對落后(或經濟重心在北方);河南、河北地區(qū)是東漢王朝的統治重心(或政治重心在北方)。②東漢時期州的劃分與當時地方經濟發(fā)展程度、人口密度等狀況有關(或東漢時期州的劃分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狀況)。③合理設置地方行政區(qū)劃有助于維護統治秩序,提高國家治理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2.闡釋:(1)背景:必要性:西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重要性。角度1:西北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角度2:政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赡苄裕呵貪h國家統一、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實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2)開拓與治理開拓:西漢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控制河西走廊,張騫出使西域。治理: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移民和軍屯等。(3)影響與評價從以下角度分析:加強中央集權;民族交融;保障農耕地區(qū)安全;邊疆的鞏固和開發(fā);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灸芰μ嵘?.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淮南王劉安謀反”“于是計劃造謠朝廷將強制各地家產在五十萬以上的群體遷徙到新拓的朔方郡”可知,在劉安謀反時,為了獲得人民的支持,用來動員人民的方式是造謠朝廷要遷徙人民,反映了人民對于遷徙的反對,也就是民間的安土重遷心理,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地區(qū)為淮南地區(qū)和內蒙古地區(qū),沒有涉及西域地區(qū),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沒有形成門閥士族,魏晉時期形成,排除C項;材料內容為劉安謀反的造謠內容,并非實際情況,不能得知當時中原地區(qū)的人地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其五經博士制度為儒家發(fā)揮智庫職能提供了制度空間,博士弟子制度為儒生入仕提供了制度化途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接受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進行制度變更,其五經博士制度和博士弟子制度對儒家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可見制度建設與儒學發(fā)展產生交互影響,B項正確;制度建設是儒家發(fā)展的動力之一,但“源于”是根源、起源的意思,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中只涉及儒學和制度建設之間的作用,不涉及社會層面,排除C項;通經成為士人涉足政治的途徑之一,而非最佳途徑,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影響題。據題干時間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國家不費資金,僅就各地應出的貢賦輾轉貿易,就獲利頗豐,達到“不加賦而國用足”的效果,A項正確;均輸法是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yè)貿易的表現之一,而非壟斷商業(yè)貿易,且在先秦時期就出現“工商食官”的貿易壟斷政策,均輸法也并不是“開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不是抑制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排除C項;均輸法只是在調整貢輸方式,減少損耗,增加政府收入,與中央對地方的管控是否加強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東漢時期。根據材料“五均司市師查實后依其成本收購入官,等到市場價格超過‘市平’時,即將貨物賣出”“可以向官府賒貸,每月收3%的利息”及所學可知,東漢時期,為了加強對經濟的控制,政府對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經濟事務進行管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管制物價和官營出貸,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自耕農經濟發(fā)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東漢王朝削弱豪強地主勢力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根據圖示內容和所學可知,圖示反映的是漢朝的均輸平準政策,均輸平準政策有利于國家更加合理的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從而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B項正確;均輸平準政策是從國家宏觀層面上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并不是為了規(guī)范貨幣的流通秩序和推動民間財富的增長,排除A、C項;這一政策有利于平衡物價,但并不一定能夠平衡各地的物價,D項說法過于夸張,排除。故選B項。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漢代丞相聽上計,據此考課優(yōu)劣,進行賞罰,御史大夫將上計與刺史的匯報進行對照,若發(fā)現上計不實,便敦促丞相改定考績”,說明漢代官員的考績是中央對官員進行賞罰的依據,材料中上計制度的實行與刺史的監(jiān)察表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強,這有利于提高地方效能,C項正確;強化專制皇權主要涉及的是君相關系,材料針對的則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漢代推恩令在解決王國問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材料與王國問題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上計制度是一種考核制度,與監(jiān)察機制無必然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周(中國)。從材料信息看,陸賈認為,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治天下,認為夫差、智伯亡于窮兵黷武,秦朝亡于暴政。鑒于陸賈所言,高祖劉邦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恢復經濟,鞏固統治,故選C項;西漢初年采用黃老之學治理國家,排除A項;頒布“推恩令”,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項;在漢武帝時期,統治者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8.漢承秦制,貨幣仍然沿襲秦朝的“半兩錢”。高祖劉邦以“秦錢重難用”為由允許民間百姓私鑄貨幣。漢惠帝與高后時,禁止民間私鑄貨幣,由政府頒行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