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解析版)江蘇省揚州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

1.試卷共8頁;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2.答題前,請將學校、姓名、準考證號等認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請認真核對規(guī)定填寫的項目是否準確、條形碼上的信息與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選擇題用2B鉛筆填涂,主觀題答案必須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費孝通主張一切社會知識來源于生活經驗,知識的有效性不能脫離具體的經驗基礎,固有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和外來的西方現(xiàn)代知識不僅無法對西方沖擊下的中國作出有效的解釋,而且會誤導中國的發(fā)展方向。在他看來,認識中國必須拋開書本,“從實求知"。“從實求知”要求研究者“一切要從已發(fā)生的事實為基礎,觀察和描述‘已然’。用可以觀察到的事實為材料,進行比較和分析,探索在事物發(fā)展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出設想,然后通過思考,引發(fā)出‘或然’。最后以實踐去檢驗其正確與否,經過歷史的對證,得出‘果然’或‘不然’的結論"。在從實求知的過程中,研究者應“進得去、出得來”。所謂“進得去",意指研究者在獲得對方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深入其生活世界,進而忠實、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可能獲得的信息。所謂“出得來”,即指研究者對獲得的真實信息應有自己的抽象概括或理論升華。在“進得去"與“出得來”的辯證統(tǒng)一中形成“知"。費孝通強調,從“實”求到的“知"必須回返到“實”之中,改善研究對象的生活處境和實際狀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從實求知"既是一個“實——知——實”循環(huán)往復的“科學環(huán)",亦是增進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社會平等的動態(tài)過程。

西方社會學人類學的訓練告訴費孝通,具有明確地理邊界且自成系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是“從實求知”的理想入口。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展開。靜態(tài)的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理想類型意義上對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分析,以《鄉(xiāng)土中國》為代表;一種是對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民族志書寫,以《江村經濟》為代表?!多l(xiāng)土中國》從人與地的關系著眼,分析了中國文明的發(fā)生邏輯和固有特色。該書指出,中國文明是農耕文明,是“靜的文明"。農耕要求人與地緊密相依,而由此決定中國人必然生活在血緣與地緣高度重疊的村落之中。在以血緣為基礎、地緣為邊界的村落中,人際關系的差等有序和相互熟悉、生活心態(tài)的安土重遷和知足常樂與儒家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構性。然而,這種維系中國人數(shù)千年生存的同構性因西方的沖擊而面臨瓦解的風險?!督褰洕分塾谶@一風險,生動細致地描寫了一個鄉(xiāng)村社區(qū)即開弦弓村的經濟體系、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西方文明沖擊所引發(fā)的矛盾和沖突,從中見微知著地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變遷的方向在于鄉(xiāng)土工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和漸進性轉化。

無論是《鄉(xiāng)土中國》還是《江村經濟》,皆非僅基于文獻、文本和文字,而是從行走之中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來反思中國文化的歷史形成和現(xiàn)實處境。對于遭遇西方沖擊而被迫轉型的中國而言,兩種不同的文明邏輯在同一空間中持續(xù)接觸、交鋒、匯合所形成的社會實踐無法用任何現(xiàn)成的理論加以解釋。易言之,無論是來自前人的知識發(fā)現(xiàn)和理論建構,還是研究者通過田野調查所獲得的理性認知,都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檢驗,而不能默認其“放之四海而皆準”。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費孝通一生行行重行行,持續(xù)跟蹤鄉(xiāng)村社區(qū)的動態(tài)變化,在不斷重返與回溯中檢驗、反思、調整或修正既有的認識。開弦弓村是費孝通不斷重返的鄉(xiāng)村社區(qū),在一定意義上,他近70年間的26次行訪所留下的文字譜寫出了一部具有“時間連續(xù)性"的鄉(xiāng)土變遷史。這部歷史呈現(xiàn)了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xiāng)村、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農業(yè)與工業(yè)、定居與流動等多重關系的深刻變化,特別突出了農民在自主地參與或應對各種變化時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生存智慧。

基于對中國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認識,費孝通以鄉(xiāng)村社區(qū)為起點,不斷擴展調查的范圍。費孝通的研究視域呈現(xiàn)出“農村——小城鎮(zhèn)——中小城市——大城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qū)域”的空間連續(xù)性。在空間連續(xù)性中,費孝通有意識地根據自然生態(tài)、歷史人文和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對鄉(xiāng)村社區(qū)、小城鎮(zhèn)以及區(qū)域進行類型劃分和比較,以逐步接近對中國的整體認識。

沿著“時間連續(xù)性"和“空間連續(xù)性”兩個維度,費孝通行行重行行于鄉(xiāng)土之上。“時間連續(xù)性"呈現(xiàn)中國農民從“留土留鄉(xiāng)”到“離土不離鄉(xiāng)"再到“離土離鄉(xiāng)”的歷史圖景及其生態(tài)秩序和心態(tài)秩序的裂變過程;鄉(xiāng)土的“空間連續(xù)性"則呈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種力量在不同空間中的耦合狀態(tài)及其結構性差異。在不斷行走的過程中,費孝通先后提出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熟人社會、禮治秩序、雙軌政治、鄉(xiāng)土工業(yè)、多元一體、文化自覺等一系列植根鄉(xiāng)土的理論概念,亦提出發(fā)展小城鎮(zhèn)、支持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邊區(qū)開發(fā)、長江三角洲開發(fā)、黃河三角洲開發(fā)等一系列植根鄉(xiāng)土的政策建言。目睹“離土離鄉(xiāng)”所引發(fā)的鄉(xiāng)土倫理式微和工具理性膨脹,費孝通回到鄉(xiāng)土所孕育的儒家文明,開始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線索對現(xiàn)代性危機進行全面反思,對現(xiàn)代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批判。

(節(jié)選自陳占江《作為方法的鄉(xiāng)土——以費孝通著述為中心》,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認為,認識當代中國既不能用固有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也不能用外來的西方現(xiàn)代知識,這兩者都會誤導中國的發(fā)展。

B.“從實求知”的研究實則是從“已然"到“或然”再到“果然"或“不然”的過程,其中“果然"是經實踐檢驗正確的知識。

C.《鄉(xiāng)土中國》里提出的差序格局、熟人社會、禮治秩序等理論是著眼于中國的人地關系,其從屬于“靜的文明”。

D.費孝通持續(xù)研究鄉(xiāng)村社區(qū)動態(tài)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他不認為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知識發(fā)現(xiàn)、理論建構和理性認知。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將《鄉(xiāng)土中國》與《江村經濟》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意在說明費孝通分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來進行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

B.作者認為費孝通對鄉(xiāng)村的研究有“時間連續(xù)性”和“空間連續(xù)性"兩個維度,《江村經濟》撰寫的主要維度是前者。

C.費孝通是從本土文明入手,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線索,研究并反思鄉(xiāng)土倫理式微和工具理性膨脹等現(xiàn)代性危機。

D.費孝通確立的理論概念和提出的政策建言,能夠指導我們對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今人具有重大意義。

3.根據選文,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費孝通研究對象的一項是()

A.鄉(xiāng)村婚育習俗中男女不平等的現(xiàn)象。

B.歷史上政治、戰(zhàn)爭因素對水稻種植的影響。

C.中國西部地區(qū)農民不愿種地而喜歡進城務工的心態(tài)。

D.油輪泄露導致海洋生態(tài)災難。

4.費孝通對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研究有哪些特點?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

5.《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中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請以此來分析中國農民從“留土留鄉(xiāng)”到“離土不離鄉(xiāng)"再到“離土離鄉(xiāng)”的變化過程。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他們

李馮

是的,我把自己和這些弟子都托付給了這次旅行,可他們,包括了我自己在內,都已經毀壞得如此厲害。我在五十多歲才開始了這次旅行,就算我想,我的身體也不允許我再將它重復一次了。我還可能將它重復一遍嗎?但這樣一想,免不了又回到了當初的疑問。

當初,我們佇立在曲阜城外,遙望著那輛虛幻的馬車在黃昏中朝我們駛來。我們完全可以在它開始之前,便主動中止它。有的人稱我為圣人。我不知道這從何說起,如果指的是我們的苦行,可我們要求的并非是自虐般的虛幻的榮耀,假使可能我隨時都希望它停止。有人又稱我為哲學家,我不清楚他們指的是我思想中的哪一部分。我不是一個哲學家,難道我試圖解決過生和死這些抽象的問題嗎?

也許,我更多的是一個人們所說的老師?不錯,我是收過了一些弟子,但旅行拖垮了他們,他們令我感到失望。顏回公然宣稱比起從政來,跟隨我倒更讓他感興趣。我培育過了一名出色的弟子嗎?我只不過是教他們識了字,教會了他們一些詩歌和音樂而已。

穿過了流逝的時光,我漫不經心地注視著那輛企圖沖破了越來越厚重的暮色朝我們追來的馬車,這些年來,唯有我有勇氣一遍遍地回顧這個開頭,也唯有我越來越不為當時的那種幻覺所迷惑。

后來,我們進入了楚國境內。我與弟子們立在山坡上,那支龐大、白色的軍隊無聲地從我們腳下滑過。士卒們低著扎著白麻布的頭,扛在肩上的戈戟也裹著白布。他們拖著腳步,表情茫然、沮喪。這是給楚國國王送葬的隊伍。這些年來,我總是試圖將自己的命運與國王們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他們卻顧及不到我,一個個在各地、在我的周圍漫不經心地死去。誰也沒能替我改變命運,或者說誰也改變不了我們的自我放逐。這個世界的運行仿佛是與我無關似的。

沉悶的空氣中,我感到隨行的弟子們都陷入了絕望。“如果再走下去,老師,你想讓我們破產嗎?"子貢忽然打破了靜默,扯住了我的袖子痛苦地叫道。噢,這幾乎是我這些弟子最后一次不甘心的感情沖動了。在這以后,就連子貢也不再開口說話。

不過,在當時,經歷了多年的磨難后,我這位弟子居然還對旅行保持著如此強烈的渴望,真讓我小小吃了一驚。只是他的渴望已是某種不純正的旅途衍生物,已不復與我們最初的理想相吻合。他也已經忘了我老了,不再適合做這種長途跋涉了。

我站在山坡上,朝下觀望著,我忽然意識到了,我此生的位置其實便是眼下所處的位置。是的,我只能夠觀望。我曾經以為,我們這一小隊人馬,人數(shù)雖少但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便能使整個世界和諧地運轉,但看來,我們只能超然于戰(zhàn)爭、車隊、國王、世俗和歷史而存在了,雖說在過去,我們還是有過不少機會的。

南方的日頭又毒又辣,汗水不停地從我的額頭上往下淌。草叢中的蚊蟲和瘴氣侵襲著我的肌膚。我感到我的身體在脫水,眼前一陣陣地發(fā)黑。怎么,難道我真的老了?我的身體真不能帶我在這世界上周游下去了?弟子們沉默著,關切地看著我。

“走,我們去渡黃河,到晉國去!”我從子路的手中奪過了韁繩,對著弟子們喊道。幾輛車子同時飛奔了起來,密密的銀鈴,連成了一片的馬蹄,這才是我最喜愛的聲音。那才是我最意氣風發(fā)的時刻。我的心情比道路還坦蕩。

誰說我們的旅行僅僅是苦役,誰說我僅僅是一個一臉嚴肅的老頭?我比身邊的這些年輕人精神還飽滿、體能更充沛。就算到了七十歲,我還照樣能旅行。就算以后回到了魯國,我還要招收新的弟子,還會再帶他們出門。

“老師,你瘋了?你想讓我破產嗎?我們應該繼續(xù)前往楚國!"子貢扯住了我的胳膊,語無倫次地叫道。“求求你,求求你了。去楚國吧,等到了楚國國都,我們會發(fā)大財?shù)?。你想要一支軍隊嗎?我有了錢,可以替你招募。你不是想要封地嗎?我可以替你賄賂他們。求求你,向前,去楚國的國都吧!”

南方的濕熱使得我這位腦子最聰明的弟子也失去了理智。他狂熱的眼神不由使我回到了過去的某段旅途。我們的生命難道注定了要以這種方式耗盡?于是,那股我熟悉的沖動也從我酸疼的腰腹涌了起來,沿著我的脊柱往上沖。

“老師,別猶豫了。這可是大好的機會啊。"我遲疑著,等待著那股熱流慢慢地往我的頭腦中升。它的力度在慢慢地減弱。我瀏覽著身邊其他的弟子,他們的神色衰弱而茫然,他們在這旅行中早已失去了主張,正習慣性地被動地等著我決斷。

“老師,老師……”現(xiàn)在,連子貢的聲音也漸漸地微弱下去了。它如一縷游絲,已完全融入了夜色與這旅行。有誰在喚我,是開晚飯了嗎?不,我努力地搖了搖頭,試圖驅散由于衰老年邁而帶來的幻覺。

于是我再一次努力睜開眼睛,想看透那迷散的糾纏著我的一切。子貢繼續(xù)熱切地盯著我。哦,他還是如當初的那樣熱情天真,可從中我卻發(fā)現(xiàn)了從一開始隱藏在里頭的那股掩飾不住的茫然,“哦,好啦,我們走吧。"我登上車,對那些略為失望的年輕人說。他們順從地敏捷地跳上了各自的馬車,在黑暗中他們的影子模糊在了一起。

(節(jié)選自李馮的長篇小說《孔子》,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認為孔子是“圣人”“哲學家"以及“老師”,既是贊揚,也是一種誤解。

B.因為楚國國王的去世,孔子決定改變行程前往晉國,但是有學生持不同的看法。

C.本文所表現(xiàn)的子貢形象與《論語》中的子貢基本一致,都是一個貪財輕義之人。

D.在旅行的過程中,孔子和學生們一樣感到過迷茫痛苦,但他最終沒有放棄希望。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采用內心獨白的手法,展現(xiàn)了孔子復雜的內心世界。史鐵生《我與地壇》的開頭也是類似的手法。

B.本文敘述視角多變,在孔子和門下弟子之間不斷地交替、穿插和切換,更好地拉近人物與讀者的距離。

C.本文在敘事中穿插了人物的思考和議論,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經歷,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D.本文取材的角度新穎,將思考的鏡頭定格在旅行這一事件上,具有高度的象征意味,體現(xiàn)了作者獨到的眼光。

8.《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說:“君子固窮"。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9.小說中過去與現(xiàn)在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何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材料二: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shù),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于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則暗與孫武、吳起同術,執(zhí)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p>

(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勉學》)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有客A難主人曰B吾見C強弩長戟D誅罪安民E以取F公侯者G有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在先秦典籍中是指地位崇高的人,文中特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與今天的“步"不同。

C.六經,文中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樂》已失傳。

D.學者,文中指求學的人,與“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在《勸學》中認為,客觀條件的好與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關鍵在于能否做到堅持不懈。

B.材料二中,面對學習無用的看法,主人認為不能將無學問的富貴之人與有學問的貧賤之人相提并論。

C.材料二中,主人認為如果有天才,不讀書而具備了孫武、管仲一樣的才能,那么他們也是有學問的人。

D.兩則材料的主旨都是勸勉學習,論述的角度也高度一致,既有學習的意義,也有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14.學習具有哪些意義?請結合兩則材料作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p>

春耕

張綱

亂后荒田杞棘生,歸來還喜見春耕。

隨犁細雨濛濛濕,轉壟新泉聒聒鳴。

好勸賣刀添健犢,盡令長畝種香粳。

腐儒一飽真馀事,莫遣閭閻①有嘆聲。

【注】①閭閻:指平民百姓。

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了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富有情趣。

B.《插秧歌》首聯(lián)中,“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具體準確,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時配合默契。

C.《春耕》首句荒涼景象和后文春耕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并與尾句形成了勾連,寄托了作者的感慨。

D.《春耕》頷聯(lián)中,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細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辛苦忙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6.兩首詩都寫勞動,但表達的情感卻不盡相同。請作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的“____,____"兩句可以用來表現(xiàn)懷才不遇、彷徨無依的狀態(tài)。

(2)《琵琶行》中既寫出琵琶女的矜持、靦腆,又寫出作者急于與琵琶女相見的句子是“____,____”。

(3)中國是一個有著尊師傳統(tǒng)的國家,《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魯迅是清醒的,所以在那個眾人糊涂的年代里,①。在他的作品里,我仿佛看到一個沒有感情波動的人在不動聲色地講述著悲劇。甚至感受不到他的感情,在那個年代,他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站在高處的人往往是孤獨的,魯迅的孤獨感是怎么來的?

隨著年少時的家庭變故,所經歷的人情冷暖,使得他在所處環(huán)境中總是遽然轉身,瞪著懷疑的眼睛審查周圍一切,感到遍體生涼、格格不入。

魯迅的審視和懷疑在小說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犊袢巳沼洝分袕膽岩哨w家的狗到懷疑趙貴翁一直到辨認出吃人的還有自己的大哥,這種戒備和懷疑更是讓人背后發(fā)涼??傊犊袢巳沼洝废袷且粋€孤立的人,一直在懷疑隨時可能會被人“吃掉”。②,可能也是魯迅先生孤獨的一種體現(xiàn)吧。

另一處孤獨可能來自于魯迅③。“麻木的群眾"常在《吶喊》的作品中出現(xiàn)。比如《藥》當中,革命者夏瑜就義,就有許多群眾圍觀賞鑒,作者是這樣寫的:“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边@種被麻木扼制的群體真正讓魯迅覺得悲哀又覺得恐懼吧。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請將修改后的語句寫在橫線上,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20.下列句子中的“十分”和文中畫橫線的“十分",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沒有十分專注的境界,怎有腳踏實地的篤實?

B.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C.他有十分的把握做成這件事。

D.擂臺上,他看到對手走不動了,因此十分中只有五分防他。

21.文中加點的詞若改成“住”“細數(shù)"“靜對”好不好?為什么?

22.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請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赤壁江上,蘇東坡實現(xiàn)精神突圍;橘子洲頭,毛澤東抒發(fā)豪情壯志;廢棄古園,史鐵生領悟生命內涵……總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觸動我們的內心,引發(fā)我們的思考,促進我們的成長。

請結合材料寫一篇記敘文,體現(xiàn)你的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蘇省揚州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檢測高一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

1.試卷共8頁;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2.答題前,請將學校、姓名、準考證號等認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請認真核對規(guī)定填寫的項目是否準確、條形碼上的信息與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選擇題用2B鉛筆填涂,主觀題答案必須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費孝通主張一切社會知識來源于生活經驗,知識的有效性不能脫離具體的經驗基礎,固有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和外來的西方現(xiàn)代知識不僅無法對西方沖擊下的中國作出有效的解釋,而且會誤導中國的發(fā)展方向。在他看來,認識中國必須拋開書本,“從實求知"。“從實求知”要求研究者“一切要從已發(fā)生的事實為基礎,觀察和描述‘已然’。用可以觀察到的事實為材料,進行比較和分析,探索在事物發(fā)展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出設想,然后通過思考,引發(fā)出‘或然’。最后以實踐去檢驗其正確與否,經過歷史的對證,得出‘果然’或‘不然’的結論"。在從實求知的過程中,研究者應“進得去、出得來”。所謂“進得去",意指研究者在獲得對方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深入其生活世界,進而忠實、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可能獲得的信息。所謂“出得來”,即指研究者對獲得的真實信息應有自己的抽象概括或理論升華。在“進得去"與“出得來”的辯證統(tǒng)一中形成“知"。費孝通強調,從“實”求到的“知"必須回返到“實”之中,改善研究對象的生活處境和實際狀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從實求知"既是一個“實——知——實”循環(huán)往復的“科學環(huán)",亦是增進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社會平等的動態(tài)過程。

西方社會學人類學的訓練告訴費孝通,具有明確地理邊界且自成系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是“從實求知”的理想入口。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展開。靜態(tài)的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理想類型意義上對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分析,以《鄉(xiāng)土中國》為代表;一種是對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民族志書寫,以《江村經濟》為代表?!多l(xiāng)土中國》從人與地的關系著眼,分析了中國文明的發(fā)生邏輯和固有特色。該書指出,中國文明是農耕文明,是“靜的文明"。農耕要求人與地緊密相依,而由此決定中國人必然生活在血緣與地緣高度重疊的村落之中。在以血緣為基礎、地緣為邊界的村落中,人際關系的差等有序和相互熟悉、生活心態(tài)的安土重遷和知足常樂與儒家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構性。然而,這種維系中國人數(shù)千年生存的同構性因西方的沖擊而面臨瓦解的風險。《江村經濟》著眼于這一風險,生動細致地描寫了一個鄉(xiāng)村社區(qū)即開弦弓村的經濟體系、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西方文明沖擊所引發(fā)的矛盾和沖突,從中見微知著地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變遷的方向在于鄉(xiāng)土工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和漸進性轉化。

無論是《鄉(xiāng)土中國》還是《江村經濟》,皆非僅基于文獻、文本和文字,而是從行走之中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來反思中國文化的歷史形成和現(xiàn)實處境。對于遭遇西方沖擊而被迫轉型的中國而言,兩種不同的文明邏輯在同一空間中持續(xù)接觸、交鋒、匯合所形成的社會實踐無法用任何現(xiàn)成的理論加以解釋。易言之,無論是來自前人的知識發(fā)現(xiàn)和理論建構,還是研究者通過田野調查所獲得的理性認知,都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檢驗,而不能默認其“放之四海而皆準”。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費孝通一生行行重行行,持續(xù)跟蹤鄉(xiāng)村社區(qū)的動態(tài)變化,在不斷重返與回溯中檢驗、反思、調整或修正既有的認識。開弦弓村是費孝通不斷重返的鄉(xiāng)村社區(qū),在一定意義上,他近70年間的26次行訪所留下的文字譜寫出了一部具有“時間連續(xù)性"的鄉(xiāng)土變遷史。這部歷史呈現(xiàn)了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xiāng)村、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農業(yè)與工業(yè)、定居與流動等多重關系的深刻變化,特別突出了農民在自主地參與或應對各種變化時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生存智慧。

基于對中國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認識,費孝通以鄉(xiāng)村社區(qū)為起點,不斷擴展調查的范圍。費孝通的研究視域呈現(xiàn)出“農村——小城鎮(zhèn)——中小城市——大城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qū)域”的空間連續(xù)性。在空間連續(xù)性中,費孝通有意識地根據自然生態(tài)、歷史人文和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對鄉(xiāng)村社區(qū)、小城鎮(zhèn)以及區(qū)域進行類型劃分和比較,以逐步接近對中國的整體認識。

沿著“時間連續(xù)性"和“空間連續(xù)性”兩個維度,費孝通行行重行行于鄉(xiāng)土之上?!皶r間連續(xù)性"呈現(xiàn)中國農民從“留土留鄉(xiāng)”到“離土不離鄉(xiāng)"再到“離土離鄉(xiāng)”的歷史圖景及其生態(tài)秩序和心態(tài)秩序的裂變過程;鄉(xiāng)土的“空間連續(xù)性"則呈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種力量在不同空間中的耦合狀態(tài)及其結構性差異。在不斷行走的過程中,費孝通先后提出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熟人社會、禮治秩序、雙軌政治、鄉(xiāng)土工業(yè)、多元一體、文化自覺等一系列植根鄉(xiāng)土的理論概念,亦提出發(fā)展小城鎮(zhèn)、支持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邊區(qū)開發(fā)、長江三角洲開發(fā)、黃河三角洲開發(fā)等一系列植根鄉(xiāng)土的政策建言。目睹“離土離鄉(xiāng)”所引發(fā)的鄉(xiāng)土倫理式微和工具理性膨脹,費孝通回到鄉(xiāng)土所孕育的儒家文明,開始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線索對現(xiàn)代性危機進行全面反思,對現(xiàn)代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批判。

(節(jié)選自陳占江《作為方法的鄉(xiāng)土——以費孝通著述為中心》,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認為,認識當代中國既不能用固有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也不能用外來的西方現(xiàn)代知識,這兩者都會誤導中國的發(fā)展。

B.“從實求知”的研究實則是從“已然"到“或然”再到“果然"或“不然”的過程,其中“果然"是經實踐檢驗正確的知識。

C.《鄉(xiāng)土中國》里提出的差序格局、熟人社會、禮治秩序等理論是著眼于中國的人地關系,其從屬于“靜的文明”。

D.費孝通持續(xù)研究鄉(xiāng)村社區(qū)動態(tài)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他不認為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知識發(fā)現(xiàn)、理論建構和理性認知。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將《鄉(xiāng)土中國》與《江村經濟》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意在說明費孝通分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來進行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

B.作者認為費孝通對鄉(xiāng)村的研究有“時間連續(xù)性”和“空間連續(xù)性"兩個維度,《江村經濟》撰寫的主要維度是前者。

C.費孝通是從本土文明入手,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線索,研究并反思鄉(xiāng)土倫理式微和工具理性膨脹等現(xiàn)代性危機。

D.費孝通確立的理論概念和提出的政策建言,能夠指導我們對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今人具有重大意義。

3.根據選文,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費孝通研究對象的一項是()

A.鄉(xiāng)村婚育習俗中男女不平等的現(xiàn)象。

B.歷史上政治、戰(zhàn)爭因素對水稻種植的影響。

C.中國西部地區(qū)農民不愿種地而喜歡進城務工的心態(tài)。

D.油輪泄露導致海洋生態(tài)災難。

4.費孝通對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研究有哪些特點?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

5.《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中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請以此來分析中國農民從“留土留鄉(xiāng)”到“離土不離鄉(xiāng)"再到“離土離鄉(xiāng)”的變化過程。

【答案】1.D2.A

3.D4.①用“從實求知"的方法,不局限于書本,注重行走中觀察和反思;

②從靜態(tài)的角度展開;

③使用時間連續(xù)性和空間連續(xù)性兩個維度;

④借助儒家文明,以“天人合一論”為線索進行深入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批判。

5.①“留土留鄉(xiāng)"指農民定居,不離開土地和家鄉(xiāng),安土重遷,這是農民的生活常態(tài);

②“離土不離鄉(xiāng)”是說農民的定居常態(tài)被打破,他們開始離開土地,但是并沒有離土地太遠;

③“離鄉(xiāng)離土"是指農民遷移離開土地和家鄉(xiāng),生存常態(tài)徹底瓦解。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費孝通持續(xù)研究鄉(xiāng)村社區(qū)動態(tài)變化的直接原因”錯誤,由原文第三段“無論是來自前人的知識發(fā)現(xiàn)和理論建構,還是研究者通過田野調查所獲得的理性認知,都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檢驗,而不能默認其‘放之四海而皆準’"可知,“不能默認其‘放之四海而皆準’”是針對理論的態(tài)度而言的,不是直接原因。而且“不能默認"并非“不認為有”。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意在說明費孝通分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來進行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錯誤,由原文第二段“靜態(tài)的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理想類型意義上對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分析,以《鄉(xiāng)土中國》為代表;一種是對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民族志書寫,以《江村經濟》為代表”可知,兩本書都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研究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

故選A。

【3題詳解】

本文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第三段“鄉(xiāng)土變遷史。這部歷史呈現(xiàn)了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xiāng)村、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農業(yè)與工業(yè)、定居與流動等多重關系的深刻變化,特別突出了農民在自主地參與或應對各種變化時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生存智慧"等內容可知,費孝通研究對象是鄉(xiāng)村的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秩序和心態(tài)秩序的裂變過程等等社會問題。

A.研究的是社會關系。

B.研究的是農村種植業(yè)發(fā)展問題,對應原文“費孝通有意識地根據自然生態(tài)、歷史人文和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對鄉(xiāng)村社區(qū)、小城鎮(zhèn)以及區(qū)域進行類型劃分和比較,以逐步接近對中國的整體認識”。

C.研究的是人與土地的關系問題,對應的是原文費孝通目睹的“離土離鄉(xiāng)"等現(xiàn)象。

D.研究的重點不是人與土地的關系,而是環(huán)境問題。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題干要求圍繞“費孝通對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研究”特點篩選信息,提取關鍵詞,整合答題要點。注意“特點"是指特別之處,這里指費孝通研究不同于他人、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由原文第一段“在他看來,認識中國必須拋開書本,‘從實求知’”以及第三段“皆非僅基于文獻、文本和文字,而是從行走之中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來反思中國文化的歷史形成和現(xiàn)實處境"“一生行行重行行,持續(xù)跟蹤鄉(xiāng)村社區(qū)的動態(tài)變化,在不斷重返與回溯中檢驗、反思、調整或修正既有的認識”,可以提取關鍵詞“從實求知"“反思”。

由原文第二段,可以提取關鍵詞“靜態(tài)的鄉(xiāng)村社區(qū)研究"。

由原文最后一段,可以提取關鍵詞“時間連續(xù)性”“空間連續(xù)性"“兩個維度”。

由原文最后一段“回到鄉(xiāng)土所孕育的儒家文明,開始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線索對現(xiàn)代性危機進行全面反思,對現(xiàn)代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批判",可以提取關鍵詞“儒家文明”“天人合一論"“深入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批判”。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并分析文本中的某些問題的能力。

“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是費孝通著作《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一章的重要觀點,認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之一。

分析這一變化的時候,要先解釋三個短語的含義,“土”指“土地",“家”指“家鄉(xiāng)",三個短語都是圍繞與土地的關系,談農民生活的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包括“常態(tài)”與“變態(tài)",常態(tài)對應的是“留土留鄉(xiāng)”,變態(tài)對應的是“離土不離鄉(xiāng)"“離鄉(xiāng)離土”。隨著農民與鄉(xiāng)土越來越遠,社會就會發(fā)生變革,社會結構、秩序等就會發(fā)生變化。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他們

李馮

是的,我把自己和這些弟子都托付給了這次旅行,可他們,包括了我自己在內,都已經毀壞得如此厲害。我在五十多歲才開始了這次旅行,就算我想,我的身體也不允許我再將它重復一次了。我還可能將它重復一遍嗎?但這樣一想,免不了又回到了當初的疑問。

當初,我們佇立在曲阜城外,遙望著那輛虛幻的馬車在黃昏中朝我們駛來。我們完全可以在它開始之前,便主動中止它。有的人稱我為圣人。我不知道這從何說起,如果指的是我們的苦行,可我們要求的并非是自虐般的虛幻的榮耀,假使可能我隨時都希望它停止。有人又稱我為哲學家,我不清楚他們指的是我思想中的哪一部分。我不是一個哲學家,難道我試圖解決過生和死這些抽象的問題嗎?

也許,我更多的是一個人們所說的老師?不錯,我是收過了一些弟子,但旅行拖垮了他們,他們令我感到失望。顏回公然宣稱比起從政來,跟隨我倒更讓他感興趣。我培育過了一名出色的弟子嗎?我只不過是教他們識了字,教會了他們一些詩歌和音樂而已。

穿過了流逝的時光,我漫不經心地注視著那輛企圖沖破了越來越厚重的暮色朝我們追來的馬車,這些年來,唯有我有勇氣一遍遍地回顧這個開頭,也唯有我越來越不為當時的那種幻覺所迷惑。

后來,我們進入了楚國境內。我與弟子們立在山坡上,那支龐大、白色的軍隊無聲地從我們腳下滑過。士卒們低著扎著白麻布的頭,扛在肩上的戈戟也裹著白布。他們拖著腳步,表情茫然、沮喪。這是給楚國國王送葬的隊伍。這些年來,我總是試圖將自己的命運與國王們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他們卻顧及不到我,一個個在各地、在我的周圍漫不經心地死去。誰也沒能替我改變命運,或者說誰也改變不了我們的自我放逐。這個世界的運行仿佛是與我無關似的。

沉悶的空氣中,我感到隨行的弟子們都陷入了絕望。“如果再走下去,老師,你想讓我們破產嗎?"子貢忽然打破了靜默,扯住了我的袖子痛苦地叫道。噢,這幾乎是我這些弟子最后一次不甘心的感情沖動了。在這以后,就連子貢也不再開口說話。

不過,在當時,經歷了多年的磨難后,我這位弟子居然還對旅行保持著如此強烈的渴望,真讓我小小吃了一驚。只是他的渴望已是某種不純正的旅途衍生物,已不復與我們最初的理想相吻合。他也已經忘了我老了,不再適合做這種長途跋涉了。

我站在山坡上,朝下觀望著,我忽然意識到了,我此生的位置其實便是眼下所處的位置。是的,我只能夠觀望。我曾經以為,我們這一小隊人馬,人數(shù)雖少但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便能使整個世界和諧地運轉,但看來,我們只能超然于戰(zhàn)爭、車隊、國王、世俗和歷史而存在了,雖說在過去,我們還是有過不少機會的。

南方的日頭又毒又辣,汗水不停地從我的額頭上往下淌。草叢中的蚊蟲和瘴氣侵襲著我的肌膚。我感到我的身體在脫水,眼前一陣陣地發(fā)黑。怎么,難道我真的老了?我的身體真不能帶我在這世界上周游下去了?弟子們沉默著,關切地看著我。

“走,我們去渡黃河,到晉國去!”我從子路的手中奪過了韁繩,對著弟子們喊道。幾輛車子同時飛奔了起來,密密的銀鈴,連成了一片的馬蹄,這才是我最喜愛的聲音。那才是我最意氣風發(fā)的時刻。我的心情比道路還坦蕩。

誰說我們的旅行僅僅是苦役,誰說我僅僅是一個一臉嚴肅的老頭?我比身邊的這些年輕人精神還飽滿、體能更充沛。就算到了七十歲,我還照樣能旅行。就算以后回到了魯國,我還要招收新的弟子,還會再帶他們出門。

“老師,你瘋了?你想讓我破產嗎?我們應該繼續(xù)前往楚國!"子貢扯住了我的胳膊,語無倫次地叫道?!扒笄竽?,求求你了。去楚國吧,等到了楚國國都,我們會發(fā)大財?shù)?。你想要一支軍隊嗎?我有了錢,可以替你招募。你不是想要封地嗎?我可以替你賄賂他們。求求你,向前,去楚國的國都吧!”

南方的濕熱使得我這位腦子最聰明的弟子也失去了理智。他狂熱的眼神不由使我回到了過去的某段旅途。我們的生命難道注定了要以這種方式耗盡?于是,那股我熟悉的沖動也從我酸疼的腰腹涌了起來,沿著我的脊柱往上沖。

“老師,別猶豫了。這可是大好的機會啊。"我遲疑著,等待著那股熱流慢慢地往我的頭腦中升。它的力度在慢慢地減弱。我瀏覽著身邊其他的弟子,他們的神色衰弱而茫然,他們在這旅行中早已失去了主張,正習慣性地被動地等著我決斷。

“老師,老師……”現(xiàn)在,連子貢的聲音也漸漸地微弱下去了。它如一縷游絲,已完全融入了夜色與這旅行。有誰在喚我,是開晚飯了嗎?不,我努力地搖了搖頭,試圖驅散由于衰老年邁而帶來的幻覺。

于是我再一次努力睜開眼睛,想看透那迷散的糾纏著我的一切。子貢繼續(xù)熱切地盯著我。哦,他還是如當初的那樣熱情天真,可從中我卻發(fā)現(xiàn)了從一開始隱藏在里頭的那股掩飾不住的茫然,“哦,好啦,我們走吧。"我登上車,對那些略為失望的年輕人說。他們順從地敏捷地跳上了各自的馬車,在黑暗中他們的影子模糊在了一起。

(節(jié)選自李馮的長篇小說《孔子》,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認為孔子是“圣人”“哲學家"以及“老師”,既是贊揚,也是一種誤解。

B.因為楚國國王的去世,孔子決定改變行程前往晉國,但是有學生持不同的看法。

C.本文所表現(xiàn)的子貢形象與《論語》中的子貢基本一致,都是一個貪財輕義之人。

D.在旅行的過程中,孔子和學生們一樣感到過迷茫痛苦,但他最終沒有放棄希望。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采用內心獨白的手法,展現(xiàn)了孔子復雜的內心世界。史鐵生《我與地壇》的開頭也是類似的手法。

B.本文敘述視角多變,在孔子和門下弟子之間不斷地交替、穿插和切換,更好地拉近人物與讀者的距離。

C.本文在敘事中穿插了人物的思考和議論,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經歷,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D.本文取材的角度新穎,將思考的鏡頭定格在旅行這一事件上,具有高度的象征意味,體現(xiàn)了作者獨到的眼光。

8.《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說:“君子固窮"。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9.小說中過去與現(xiàn)在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何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6.C7.B

8.①“君子固窮”,是指君子在困厄的處境中依然能夠意志堅定不動搖;②文中孔子在旅途中多次陷入絕望和迷茫,依然堅守著最初的信念不斷前行,體現(xiàn)了“君子固窮"的態(tài)度。

9.①使人物更立體:生動直觀地展現(xiàn)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歷程,表現(xiàn)孔子內心的痛苦與迷茫;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現(xiàn)在勾起過去,旅行引發(fā)回憶;同時過去影響現(xiàn)在,引出孔子在痛苦思索后繼續(xù)前行;③使主旨更深刻:過去與現(xiàn)在相互映照,表現(xiàn)出在困境迷茫中執(zhí)著有為、堅韌不屈的精神品質。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C.“都是一個貪財輕義之人”錯,《論語》中的子貢并非“貪財輕義"之人。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本文敘述視角多變”錯,全文是孔子的第一人稱視角,沒有多變。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君子固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jié)操。“君子固窮”的精髓就在于一個“固"字,要經得住各種誘感和考驗,以堅強的定力,不為物所累,不為名所感,不為利所動,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有“堅守”的精神,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丟失掉自己的信仰,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品格。

結合“這些年來,我總是試圖將自己的命運與國王們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他們卻顧及不到我,一個個在各地、在我的周圍漫不經心地死去。誰也沒能替我改變命運"“我曾經以為,我們這一小隊人馬,人數(shù)雖少但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便能使整個世界和諧地運轉,但看來,我們只能超然于戰(zhàn)爭、車隊、國王、世俗和歷史而存在了”“南方的日頭又毒又辣,汗水不停地從我的額頭上往下淌。草叢中的蚊蟲和瘴氣侵襲著我的肌膚。我感到我的身體在脫水,眼前一陣陣地發(fā)黑。怎么,難道我真的老了?我的身體真不能帶我在這世界上周游下去了?"可知,孔子在旅途中多次陷入絕望和迷茫。

然而結合“‘走,我們去渡黃河,到晉國去!’我從子路的手中奪過了韁繩,對著弟子們喊道。幾輛車子同時飛奔了起來,密密的銀鈴,連成了一片的馬蹄,這才是我最喜愛的聲音。那才是我最意氣風發(fā)的時刻。我的心情比道路還坦蕩”“誰說我們的旅行僅僅是苦役,誰說我僅僅是一個一臉嚴肅的老頭?我比身邊的這些年輕人精神還飽滿、體能更充沛。就算到了七十歲,我還照樣能旅行。就算以后回到了魯國,我還要招收新的弟子,還會再帶他們出門"可知,孔子雖然多次陷入絕望和迷茫,但依然堅守著最初的信念不斷前行,這體現(xiàn)了“君子固窮”的態(tài)度。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人物方面:結合“是的,我把自己和這些弟子都托付給了這次旅行,可他們,包括了我自己在內,都已經毀壞得如此厲害。我在五十多歲才開始了這次旅行,就算我想,我的身體也不允許我再將它重復一次了。我還可能將它重復一遍嗎?但這樣一想,免不了又回到了當初的疑問"“當初,我們佇立在曲阜城外,遙望著那輛虛幻的馬車在黃昏中朝我們駛來。我們完全可以在它開始之前,便主動中止它。有的人稱我為圣人。我不知道這從何說起,如果指的是我們的苦行,可我們要求的并非是自虐般的虛幻的榮耀,假使可能我隨時都希望它停止。有人又稱我為哲學家,我不清楚他們指的是我思想中的哪一部分。我不是一個哲學家,難道我試圖解決過生和死這些抽象的問題嗎?”可知,本文開頭采用內心獨白的手法,展現(xiàn)了孔子復雜的內心世界,第二段對過去的回憶則表現(xiàn)了孔子內心的痛苦與迷茫。這種過去與現(xiàn)在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可以使人物更立體可感。

情節(jié)方面:結合“我還可能將它重復一遍嗎?但這樣一想,免不了又回到了當初的疑問"“穿過了流逝的時光,我漫不經心地注視著那輛企圖沖破了越來越厚重的暮色朝我們追來的馬車,這些年來,唯有我有勇氣一遍遍地回顧這個開頭,也唯有我越來越不為當時的那種幻覺所迷惑”“他狂熱的眼神不由使我回到了過去的某段旅途。我們的生命難道注定了要以這種方式耗盡?"“于是我再一次努力睜開眼睛,想看透那迷散的糾纏著我的一切……‘哦,好啦,我們走吧?!业巧宪嚒笨芍斍暗穆眯泄雌鹆丝鬃訉^去的回憶,過去的回憶又引發(fā)孔子對現(xiàn)在旅行的思考,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交織穿插中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引出孔子在痛苦思索后繼續(xù)前行。

主旨方面:結合“這些年來,我總是試圖將自己的命運與國王們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他們卻顧及不到我,一個個在各地、在我的周圍漫不經心地死去。誰也沒能替我改變命運"“我曾經以為,我們這一小隊人馬,人數(shù)雖少但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便能使整個世界和諧地運轉,但看來,我們只能超然于戰(zhàn)爭、車隊、國王、世俗和歷史而存在了”“怎么,難道我真的老了?我的身體真不能帶我在這世界上周游下去了?"“‘走,我們去渡黃河,到晉國去!’我從子路的手中奪過了韁繩,對著弟子們喊道……那才是我最意氣風發(fā)的時刻。我的心情比道路還坦蕩”“誰說我們的旅行僅僅是苦役……我還要招收新的弟子,還會再帶他們出門"可知,孔子在旅途中多次陷入絕望和迷茫,但依然堅守著最初的信念不斷前行,表現(xiàn)出孔子在困境迷茫中執(zhí)著有為、堅韌不屈的精神品質。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相互映照中,使主旨更深刻。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材料二: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shù),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于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則暗與孫武、吳起同術,執(zhí)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勉學》)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有客A難主人曰B吾見C強弩長戟D誅罪安民E以取F公侯者G有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在先秦典籍中是指地位崇高的人,文中特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與今天的“步"不同。

C.六經,文中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樂》已失傳。

D.學者,文中指求學的人,與“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在《勸學》中認為,客觀條件的好與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關鍵在于能否做到堅持不懈。

B.材料二中,面對學習無用的看法,主人認為不能將無學問的富貴之人與有學問的貧賤之人相提并論。

C.材料二中,主人認為如果有天才,不讀書而具備了孫武、管仲一樣的才能,那么他們也是有學問的人。

D.兩則材料的主旨都是勸勉學習,論述的角度也高度一致,既有學習的意義,也有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14.學習具有哪些意義?請結合兩則材料作簡要概括。

【答案】10.BDE11.D12.D

13.(1)駿馬跳躍一次,還沒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

(2)現(xiàn)在你如果不能做到這樣,又不去效法古人的所作所為,就像蒙著被子睡覺罷了(什么也不知道了)。

14.生活上,可以自己謀生;視野上,可以彌補不足(見多識廣);能力上,可以知明而行無過(多知明達)。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有客人質問我說:“我看見手持強弓長戟,討伐罪人,安撫百姓,以此取得公侯爵位的人是有的。

“曰”是對話標志詞,其后要斷開,即B處斷開;

“強弩長戟"作“見”的賓語,在D處斷開;

“誅罪"“安民”都是動賓式結構,放在一起構成并列關系,且句子結構完整,在E處斷開。

故在BDE處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掌握能力。

D.“文中指求學的人"錯,文中“學者”不是一個詞,“學"指學習,“者”與“耳"連用,表判斷。/求學的人。句意:人學習的原因是希望增加智慧,通達事理罷了。/古時候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D.“也有學習的方法”錯,材料二沒有論述學習的方法。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騏驥",駿馬;“駑馬”,劣馬;“駕",馬拉車走一天的路程;“舍”,停止。

(2)“即",如果;“師”,效法;“蹤跡",所作所為。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據材料二“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可知,通曉《六經》的旨意,涉獵百家著述的人,即使不能增強道德修養(yǎng),砥礪世風習俗,仍算有一項才能,可借此自謀生計。強調學習在生活上的作用,可以自己謀生。

根據材料一第二段“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可知,這一段荀子通過自己的切身經驗舉例,強調從實踐中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應該走出狹窄的思維和環(huán)境,去尋找更廣闊的世界,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世界。可見學習在視野上的作用,可以彌補不足(見多識廣)。

根據材料一第一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知,荀子認為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可見學習在能力上的作用,可以知明而行無過(多知明達)。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斧鋸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材料二:

通曉《六經》的旨意,涉獵百家著述的人,即使不能增強道德修養(yǎng),砥礪世風習俗,仍算有一項才能,可借此自謀生計。父親兄長不能長期依賴,家鄉(xiāng)邦國不能常保無事,一旦流離失所,沒有人庇佑保護時,就得靠自己了。俗話說:“積蓄千萬財產,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學習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藝,莫過于讀書了。世人不管愚蠢還是聰明,都希望認識的人多,見識的事廣,卻不肯讀書,這就好像想飽餐卻懶得做飯,想身暖卻懶得裁衣一樣。

有客人質問我說:“我看見手持強弓長戟,討伐罪人,安撫百姓,以此取得公侯爵位的人是有的;闡釋文章義理,研習吏道,匡正時代,使國家富強,以此博取卿相職位的人是有的;而學問貫通古今,才能兼?zhèn)湮奈?,卻沒有官祿爵位,妻子兒女挨餓受凍的人卻數(shù)不勝數(shù),又哪里值得推崇學習呢?”我回答他說:“人的命運坎坷還是顯達,就好像金玉木石;研習學問和技藝,就好像琢磨與雕刻的手藝。金玉經過琢磨,比礦石、璞玉更美,一段一塊的木、石,比經過雕刻的丑陋;怎么可以說經過雕刻的木、石,就勝過未經琢磨的礦石、璞玉呢?(所以)不能把有學問的貧賤之士和無學問的富貴之人相比。況且披起鎧甲當兵的人,口含筆管充任小吏的人,身死名滅的人多如牛毛,超群出眾的人少如靈芝;勤奮攻讀,歌詠高尚品德,含辛茹苦而沒有獲得好處的人像日食那樣少見,而閑適安樂、追名逐利的人卻像秋荼那么多,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論呢?況且我又聽說:生下來(不學)就知道的人是天才,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差了一等。人學習的原因是希望增加智慧,通達事理罷了。如果說一定有天才的話,那就是出類拔萃的人,(如果他們)做將領,便暗合了孫武、吳起的軍事謀略;(如果)執(zhí)政先天就憑空獲得了管仲、子產那樣的政治教養(yǎng),即使他們沒有讀過書,我也認為他們是有學問的人?,F(xiàn)在你如果不能做到這樣,又不去效法古人的所作所為,就像蒙著被子睡覺罷了(什么也不知道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春耕

張綱

亂后荒田杞棘生,歸來還喜見春耕。

隨犁細雨濛濛濕,轉壟新泉聒聒鳴。

好勸賣刀添健犢,盡令長畝種香粳。

腐儒一飽真馀事,莫遣閭閻①有嘆聲。

【注】①閭閻:指平民百姓。

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了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富有情趣。

B.《插秧歌》首聯(lián)中,“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具體準確,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時配合默契。

C.《春耕》首句荒涼景象和后文春耕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并與尾句形成了勾連,寄托了作者的感慨。

D.《春耕》頷聯(lián)中,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細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辛苦忙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6.兩首詩都寫勞動,但表達的情感卻不盡相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5.D16.(1)《插秧歌》通過描寫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精神的贊美;

(2)《春耕》通過對戰(zhàn)亂后春耕場景的描寫以及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亂的厭惡和見春耕的喜悅;對天下太平,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渴望。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辛苦忙碌、熱火朝天”錯誤,應為“生機勃勃、美好動人"。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插秧歌》首聯(lián)概括描寫插秧的繁忙景象。四個動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家老小低頭插秧、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在雨中飛舞的情態(tài)。僅此兩句,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便躍然紙上,也流露出詩人對農家拼搏奮斗精神的贊美之情。頷聯(lián)通過對雨具和雨勢的刻畫,表現(xiàn)了插秧的艱苦。帶“盔"披“甲”,仍淋得渾身濕透,可見雨之密、之急、之大,也能使讀者更為真切地感受農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春耕》中“亂后荒田杞棘生,歸來還喜見春耕"荒涼景象和春耕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一“亂”一“喜"也形成情感上的反差,“莫遣閭閻有嘆聲”中不愿聽見百姓的哀嘆之聲與“盡令長畝種香粳"憧憬處處春耕相呼應,詩人厭亂世,喜太平,愿見百姓生活安康、富足。全詩僅頷聯(lián)寫景,更多的筆墨抒寫了詩人的感慨及對世態(tài)的議論。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的“____,____”兩句可以用來表現(xiàn)懷才不遇、彷徨無依的狀態(tài)。

(2)《琵琶行》中既寫出琵琶女的矜持、靦腆,又寫出作者急于與琵琶女相見的句子是“____,____"。

(3)中國是一個有著尊師傳統(tǒng)的國家,《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①.繞樹三匝②.何枝可依③.千呼萬喚始出來④.猶抱琵琶半遮面⑤.師者⑥.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匝"“始”“琵琶"“受”。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魯迅是清醒的,所以在那個眾人糊涂的年代里,①。在他的作品里,我仿佛看到一個沒有感情波動的人在不動聲色地講述著悲劇。甚至感受不到他的感情,在那個年代,他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站在高處的人往往是孤獨的,魯迅的孤獨感是怎么來的?

隨著年少時的家庭變故,所經歷的人情冷暖,使得他在所處環(huán)境中總是遽然轉身,瞪著懷疑的眼睛審查周圍一切,感到遍體生涼、格格不入。

魯迅的審視和懷疑在小說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狂人日記》中從懷疑趙家的狗到懷疑趙貴翁一直到辨認出吃人的還有自己的大哥,這種戒備和懷疑更是讓人背后發(fā)涼??傊犊袢巳沼洝废袷且粋€孤立的人,一直在懷疑隨時可能會被人“吃掉"。②,可能也是魯迅先生孤獨的一種體現(xiàn)吧。

另一處孤獨可能來自于魯迅③?!奥槟镜娜罕姟背T凇秴群啊返淖髌分谐霈F(xiàn)。比如《藥》當中,革命者夏瑜就義,就有許多群眾圍觀賞鑒,作者是這樣寫的:“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這種被麻木扼制的群體真正讓魯迅覺得悲哀又覺得恐懼吧。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請將修改后的語句寫在橫線上,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8.①他的孤獨尤為明顯②小說中的懷疑和戒備③目睹了麻木的群眾

19.年少時的家庭變故,所經歷的人情冷暖,使得他在所處環(huán)境中總是遽然轉身,瞪著懷疑的眼睛審視周圍一切,感到遍體生涼、格格不入。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根據語境“在那個年代,他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站在高處的人往往是孤獨的,魯迅的孤獨感是怎么來的”可知,后文更多地在強調魯迅的孤獨,是因為他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再根據“魯迅是清醒的"“在那個眾人糊涂的年代里”,所以第一空可填“他的孤獨尤為明顯"。

第二空,要填的句子是魯迅先生孤獨的一種體現(xiàn),結合“魯迅的審視和懷疑在小說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這種戒備和懷疑更是讓人背后發(fā)涼"可知,關鍵詞應該是“審視和懷疑”或“戒備和懷疑",而這種審視和懷疑是在小說中體現(xiàn)的,據此可填“小說中的懷疑和戒”。

第三空,要填的句子是魯迅先生孤獨的另一種體現(xiàn),結合“‘麻木的群眾’常在《吶喊》的作品中出現(xiàn)"“這種被麻木扼制的群體真正讓魯迅覺得悲哀又覺得恐懼吧”可知,魯迅先生孤獨的另一種體現(xiàn)可能來自于“麻木的群眾",由于所填句子的主語是“魯迅”,所以可填入“目睹了麻木的群眾"。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語?。?/p>

一是成分殘缺,“隨著年少時的家庭變故……使得……”由于濫用介詞導致主語殘缺,可刪去“隨著"。

二是搭配不當,“審查周圍一切”搭配不當,可改為“審視周圍一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