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fù)習 第八章 論述類閱讀限時綜合訓練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_第1頁
(江蘇專用)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fù)習 第八章 論述類閱讀限時綜合訓練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_第2頁
(江蘇專用)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fù)習 第八章 論述類閱讀限時綜合訓練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_第3頁
(江蘇專用)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fù)習 第八章 論述類閱讀限時綜合訓練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_第4頁
(江蘇專用)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fù)習 第八章 論述類閱讀限時綜合訓練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限時綜合訓練一(時間:30分鐘分值:24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2分)蘇軾的意義李澤厚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fù)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shù)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zhì)變點。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則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xiàn)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shù)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tǒng)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所以為蘇的關(guān)鍵所在。蘇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他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也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fù)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和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lǐng)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軾曾在作罷《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一詞后,“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な匦炀嗦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呢,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羅網(wǎng)。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派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里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的追求是一種樸質(zhì)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了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愿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并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里,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并從此之后,地位便鞏固下來。蘇軾發(fā)現(xiàn)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zhì)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shù)的極峰。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叭松教幹嗡??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碧K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xiàn)出一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同樣具有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qū)作用。知道《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傳統(tǒng)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選自《美的歷程》,有刪改)1.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他雖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退隱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不是對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C.朱熹因為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所以最不滿意蘇軾。D.蘇軾在寫下《臨江仙》這首詞后居然睡大覺,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為他已在佛學禪宗中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答案C解析C項因果不當,朱熹最不滿意蘇軾的原因是蘇軾“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赤壁賦》所透露的人生感傷和強作慰藉以求解脫的心緒,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蘇軾對人生的空漠感,對整個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和無可寄托感。B.“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這些詩句顯露出蘇軾的自我安慰,表現(xiàn)出一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但內(nèi)心總有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C.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詩句正契合了蘇軾所追求的質(zhì)樸平淡的審美趣味和退避社會的人生理想。D.蘇軾內(nèi)心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會的,是超越時代的進步思想。答案D解析D項與原文矛盾。原文說蘇軾“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3.請簡述蘇軾的意義在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蘇軾最早在詩文中表達出來了那種人生的空漠感和厭倦感。②蘇軾在美學上追求一種質(zhì)樸平淡的美,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他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的美與真諦,并將之抬高到極高的境地,使陶詩自此以后備受關(guān)注,廣為流傳。③蘇軾的美學理想和審美情趣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浪漫主義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驅(qū)作用。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2分)佛教在西漢之際經(jīng)西域傳入內(nèi)地,為了適應(yīng)中國社會環(huán)境,逐漸與中國傳統(tǒng)封建宗法文化融合,從而得到發(fā)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釋迦氏也被中土群眾接受并奉為圣人,與中土孔子、老子并稱“三圣”,佛教與儒、道兩教并稱“三教”。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史的組成部分。南北朝時,中國有了大量漢譯佛經(jīng),隨著對佛經(jīng)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形成了許多學派。到了隋唐時期,不少學派發(fā)展成為宗派,禪宗屬諸多宗派之一。各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唐中期以后,宗派爭鳴,禪宗以其獨特的傳教方式及其僧團組織方式得以發(fā)揮其特殊優(yōu)勢,成為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宗派,影響不但遍及全國,還遠播海外。宋代理學(我稱之為儒教)興起,佛道兩教的宗教哲學部分已被儒教消化吸收,隋唐三教鼎立的形勢不復(fù)存在。表面上佛教好像衰落了,事實上佛教的心性論及其宗教修養(yǎng)方法都被儒教移植過去,成為儒教的核心。儒教學者自稱遠紹洙泗,并得堯舜禹的心傳。我們不能說儒教不受孔孟影響,但是更應(yīng)指出儒教是經(jīng)過佛教,特別是禪宗洗禮的孔孟之學,不是漢唐以前的孔孟之學。儒教是接著隋唐佛教、道教的心性之學發(fā)展起來的,儒教與佛、道兩教不是唱的對臺戲,而是連臺戲。宋以后的學術(shù)界常用禪學指佛學,稱某人思想近禪,即指其人學術(shù)有佛教思想傾向。禪宗在中國宗教界、思想界影響深遠,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兩方面值得注意。第一,理論上講明心見性。禪宗的宗教哲學,抓住了當時時代思潮的中心問題。中華民族的認識史,從魏晉開始即開展本體論的探討。此時佛教般若學的六家七宗與玄學本體論相呼應(yīng),由本體論進入心性論,是邏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佛教涅槃學繼般若學而興起,佛性問題引起中國學術(shù)界的重視。佛教界關(guān)心的熱門話題,從般若學到涅槃學,恰恰與中國哲學史的邏輯發(fā)展同步進行,都是由本體論向心性論轉(zhuǎn)移。禪宗大發(fā)展時期各宗各派無不涉及心性問題,把心性論的研究提到新的高度,不但充實了禪宗的理論,也加深了中國哲學史思維的深度。第二,經(jīng)濟上自給自足。秦漢開始,中國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的政權(quán),直接統(tǒng)治著千千萬萬小生產(chǎn)者——一家一戶的個體農(nóng)民,這些個體農(nóng)民成了社會基層細胞。除禪宗外,佛教各宗派都靠收租過活,不斷引起與政府爭勞力、爭租稅的矛盾。只有禪宗保持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方式,他們的原則是自己勞動,自己消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而在經(jīng)濟上立于不敗之地。(有刪改)4.下列對文中“連臺戲”的理解,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A.指儒教消化吸收佛道兩教的宗教哲學部分,儒佛道三足鼎立,三教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滲透。B.指儒佛道三教合一,儒教消化并吸收佛道兩家的心性論及宗教修養(yǎng)方法,并以佛教心性論為核心。C.指儒教得堯舜禹的心傳,遠紹洙泗,受孔孟影響,雖經(jīng)禪宗洗禮但仍以孔孟思想為核心。D.指儒教消化吸收佛道兩教的宗教哲學部分,并繼隋唐佛道兩教的心性之學發(fā)展而來。答案D解析A項“儒佛道三足鼎立”表述有誤。“三足鼎立”指“對臺戲”,不能解釋為“連臺戲”。B項理解不當,文中只講“佛教的心性論及其宗教修養(yǎng)方法都被儒教移植過去,成為儒教的核心”。C項答非所問,只談了儒教,未涉及佛道兩家。5.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禪宗是站在佛教的立場上,熔各家于一爐,大量攝取了佛道兩教的宗教哲學,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化佛教宗派之一。B.禪宗大發(fā)展時期各宗各派對心性論的研究緊扣當時的思潮,這是邏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些研究不但充實了禪宗的理論,也加深了中國哲學史思維的深度。C.從般若學進而至涅槃學,這既是魏晉以來佛教發(fā)展的大致歷史過程,也體現(xiàn)了中國化佛教包括禪學演進的內(nèi)在邏輯,即由本體論向心性論發(fā)展。D.禪宗自己勞動,自己消費,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方式,使禪宗在經(jīng)濟上立于不敗之地,避免了佛教其他宗派與政府爭勞力、爭租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