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通史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部分第1篇第3講隋唐宋元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_第1頁
2021新高考通史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部分第1篇第3講隋唐宋元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_第2頁
2021新高考通史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部分第1篇第3講隋唐宋元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_第3頁
2021新高考通史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部分第1篇第3講隋唐宋元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_第4頁
2021新高考通史歷史二輪復習學案第1部分第1篇第3講隋唐宋元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等級考試示范]1.命題點:唐代政治機構的變革及調整(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下表為唐代翰林學士的起源和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時期概況高祖、太宗時期設立文學館、弘文館等學士,備君主顧問高宗、武后時期學士開始參與決策事務玄宗時期開元初,設翰林待詔,后改為翰林學士,建立學士院,專掌最機密的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朝政決策A.翰林學士逐漸控制了決策權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漸趨成熟D.朝廷內部權力的再分配[嘗試解題]________D[題干只能說明翰林學士逐漸參與朝政決策,無法說明翰林學士控制了決策權,故A項錯誤;題干只是說明翰林學士地位的提高,無法說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故B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內容,故C項錯誤;依據題干可知,翰林學士逐漸參與朝政決策,負責草擬詔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建立后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學士逐漸參與朝政決策說明進行內部權力的再分配,故D項正確。]2.命題點: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嘗試解題]________C[招募饑民興修水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負擔,但這不是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故A項錯誤;招募饑民興修水利,與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無關,故B項錯誤;王安石改變了開倉放糧這種臨時性措施,招募災民興修水利,給予災民勞動的機會,讓災民能夠自食其力,所以從長遠上解決了災民生計問題,故C項正確;招募饑民興修水利,只是抗災救荒的一個措施,而不是完整的體系,故D項錯誤。]3.命題點:宋元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北史》載:“(北)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薄哆|史》載:“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遼本炎帝之后?!边@些記述體現出()A.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趨勢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觀念C.多元一體的認同意識 D.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嘗試解題]________C[題干主要述及兩個史實:其一,“(北)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其二,“遼本炎帝之后”說明北魏和遼與漢族都是同樣的祖先,都屬于炎黃的子孫后代,這體現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認同感,故選C項;題干中所述史實屬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同一性,而不是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排除A項;尊宗敬祖涉及的是家庭中的血脈聯系,而題干中所涉及的北魏和遼都屬于不同的民族,他們之間以及與漢族之間沒有血緣上的聯系,排除B項;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有共通性,而在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北魏和遼朝的政治組織,排除D項。]題號命題特點第1題表格呈現表格呈現唐代不同時期翰林學士的起源和演進,要求從大量信息中,篩選翰林學士職責變化的有效信息,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國家治理試題以國家治理的視角,分析唐代政治機構的變革及調整第2題命題導向新高考將選修部分也作為必考內容,山東省新高考等級考試圍繞王安石變法進行命題,體現了新高考的方向,起了示范作用第3題強化熱點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講述了“華夏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本題圍繞新教材、新觀點命題,頗有新意[全國卷·命題研析借鑒]4.命題點: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2020·全國卷Ⅱ)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xiāng)武濟川一事被告發(fā),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嘗試解題]________C[根據材料可知,宋太祖時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同鄉(xiāng)被告發(fā),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成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舉考試程序增加了殿試,這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權及人才選拔標準的內容,故A、D兩項錯誤;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省試考試權威反而下降,故B項錯誤。]5.命題點:北宋募兵制的影響(2019·全國卷Ⅲ)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嘗試解題]________A[北宋實行募兵制,待遇優(yōu)厚而且人數眾多,這會耗費國家大量財力,加重政府財政負擔,故A項正確。]6.命題點: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變(2018·全國卷Ⅱ)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嘗試解題]________C[材料反映了武則天時期,中書、門下兩省名稱發(fā)生變化并且宰相數量增加、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實質是分割宰相權力,強化皇權,這有利于加強君主對朝政的控制,故C項正確。]7.命題點:宋代官僚體制的變化(2018·全國卷Ⅲ)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宰相人數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上表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嘗試解題]________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輩、父輩任中低級官員和無官職記錄者占大多數,這說明兩宋時期社會不同階層的流動比較大,故B項正確;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響力逐漸消除,故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宰相權力大小變化情況,故排除C項;祖輩、父輩無官職記錄的宰相正是通過科舉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故排除D項。]8.命題點:安史之亂后的唐朝政局(2018·全國卷Ⅰ)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鞍彩分畞y”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zhèn)基本情況表藩鎮(zhèn)類型數量(個)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河朔型7藩鎮(zhèn)自擅不上供擁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嘗試解題]________D[從表中后三種藩鎮(zhèn)類型來看,大多數藩鎮(zhèn)官員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賦稅,藩鎮(zhèn)的功能多為防驕藩、守邊疆、防盜賊,這些都有利于唐朝統(tǒng)治的維持,故D項正確。]9.命題點:唐朝歷史事件的歷史敘述(2017·全國卷Ⅰ)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zhàn)于涇州,我?guī)煍】??!薄杜f唐書·高祖本紀》“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薄杜f唐書·太宗本紀》“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敗績?!薄缎绿茣じ咦姹炯o》“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薄缎绿茣ぬ诒炯o》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B.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嘗試解題]________C[兩部史書都記載了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及其結果。《舊唐書》提及“我?guī)煍】儭薄安焕?,《新唐書》談到“敗績”“諸將為舉所敗”,二者在此問題上相互印證。因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C項正確;史書中對李世民有兩種不同稱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認定李世民在成為皇帝后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故A項錯誤;四處文獻記載中,只有《新唐書·高祖本紀》中提到劉文靜,因此不能認定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故B項錯誤;四處文獻記載中,只有《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認定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故D項錯誤。]題號命題特點第4題依托教材宋代完善科舉制,殿試成常制呼應熱點人才選拔體現了社會公平,懲戒營私舞弊第5題知識延伸以北宋募兵制,兵員人數多,兵員待遇較為優(yōu)厚為切入點,分析這一制度的影響第6題轉換思維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加強皇權,維系統(tǒng)治第7題強化比較通過表格中數據的分析,聯系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進行解讀呼應熱點從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歷史上科舉制對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第8題視角獨特不是考查藩鎮(zhèn)割據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而是考查對維系唐朝統(tǒng)治的客觀作用第9題學術研究判斷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對同一事件歷史敘述的真實性角度創(chuàng)新考查考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認識歷史以及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結論的能力一、王安石變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現“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兩積”(積貧、積弱)現象,階級矛盾尖銳,邊境危機嚴重。(2)慶歷新政失敗,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2.措施(1)理財措施:實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國家的收入。(2)整頓軍隊:實行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節(jié)省了軍費開支,設軍器監(jiān),提高了武器質量,使軍隊戰(zhàn)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舉:改考經義策論,為變法造就人才;改革選官制度,克服恩蔭泛濫的弊病。3.評價(1)王安石變法是為了改革積貧積弱局面進行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變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當,出現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二、隋唐宋元時期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1.貴族政治衰落,君主專制加強(1)唐代士族門閥地主階級占主導地位,宋代士大夫階層興起。(2)分散宰相權力,加強君主專制。2.中樞權力體系:分割相權和分化事權(1)三省制標志著宰相權力被三省分掌,秦漢的獨相制度被群相代替,出現三省的長官共議國政的新型治國方式。(2)宋承唐制,但門下省和尚書省虛設,中書省的職能限于政務,軍權與財權被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1)中唐以后,士人廣泛參與國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權重被削弱,宋太祖開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舉出身的士大夫為主體的文官政府。(2)隋唐統(tǒng)治者大都出身門閥士族,宋代官員大多是士大夫,文人政治特點明顯。(3)扭轉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促使宋代經濟、教育、文化出現繁盛。三、隋唐宋元時期的地方治理1.地方治理的舉措(1)隋唐①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繼承。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②安史之亂后,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期后,在一些戰(zhàn)略重地設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征戰(zhàn),后發(fā)展到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2)宋朝:宋朝改道為路,又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yōu)橐患壭姓^(qū)劃,從而形成路、府、縣三級制。(3)元朝①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后來,行省演變?yōu)榈胤匠TO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②行省制的確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了省、路、府、州、縣的多級行政體制。2.地方治理的影響(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封建經濟的發(fā)展。(3)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fā)揮作用。1.(2020·濟寧模擬)王安石在變法中規(guī)定:“前此輪差職役的民戶不再服役,改為按土地、家產多少繳納免役錢。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謂之免役錢。”這一舉措意在()A.為封建政府拓寬財源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勢力的膨脹C.刺激商品經濟的發(fā)展D.適應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觀要求A[根據題干可知,王安石變法中征收免役錢的舉措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A項正確;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勢力的膨脹,但并非變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免役錢的征收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發(fā)展,但封建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是免役錢征收的客觀作用,排除D項。]2.武則天在位期間創(chuàng)立殿試,使得“恩歸有司”變?yōu)椤岸饔芍魃稀?,使貢舉及第者成為天子門生;宋朝的新及第舉人不再向宰相、知貢舉官謝恩,而是向皇帝謝恩,稱作“朝謝”。這一變化反映了()A.皇帝非常喜歡當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開放C.君主意欲親自選拔人才 D.君主專制集權得到加強D[及第舉人由向主考官謝恩到向皇帝謝恩,避免了士人結為朋黨,有利于皇帝親掌取士大權,強化君主專制,故選D項;皇帝讓及第舉人向自己謝恩的目的在于強化君主專制,并非熱衷于當主考官,排除A項;宋代及第舉人向皇帝朝謝并不代表宋代君主較前代更開放,排除B項;C項反映的是表象,而非材料背后的實質所在,排除。]3.(2020·濰坊五縣聯考)如圖是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據此可知,北宋四監(jiān)司()A.明確各級職責提高行政效率B.實行地方分權,完善決策機制C.加強對地方機構的制約與監(jiān)察D.健全完善地方權力組織架構C[材料中的北宋四監(jiān)司是路的下屬機構,路是北宋的監(jiān)察區(qū),四監(jiān)司分化了地方的軍權、司法權、財政權等,這就加強了對地方機構的制約與監(jiān)察,故C項正確;北宋采取的分化事權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項排除;四監(jiān)司不是決策機構,B項排除;D項錯在“完善”,故排除。]4.元代對行省進行監(jiān)督的行御史臺與行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從一品,地位權力上平行,且行御史臺的人事任命權由其直接上級部門御史臺掌握,而不是行省。這一制度安排意在()A.最大化削弱行省權力B.確保對地方監(jiān)督的獨立性 C.變蒙古制為漢地傳統(tǒng)D.加強元朝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D[根據材料可知,行省最高長官和行御史臺的最高長官都是平級,監(jiān)督官員由上級部門掌握,可見是為了相互牽制,加強中央集權,故選D項;根據材料可知,不僅削弱了行省權力,也削弱了監(jiān)察官員權力,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行御史臺官員任免受上級部門的制約,沒有獨立性,排除B項;元朝實行漢制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抓關鍵詞?定時空?快解題顯性時空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宋朝(公元960—1276年),元朝(公元1271—1368年)隱性時空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藩鎮(zhèn)割據、節(jié)度使參知政事、樞密使、轉運使、二府三司制、行省制、王安石變法、文人政治[新高考·等級考試示范]1.命題點:從唐開元年間的詔令認識唐代經濟政策(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頒布詔令:“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越褚押?,所有莊宅,以馬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綿等,其余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痹撛t令在當時()A.打破了原有交易規(guī)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動C.妨礙了商品經濟發(fā)展 D.順應了經濟發(fā)展趨勢[嘗試解題]________C[根據材料“貨物兼通,將以利用”“所有莊宅,以馬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綿等”“亦令錢物兼用”等信息可知,唐政府鼓勵以實物進行交易,這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違背了經濟發(fā)展趨勢,故C項正確,D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是否打破原有交易規(guī)范,故A項錯誤;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2.命題點:宋代“市”的發(fā)展(2020·浙江新高考等級考試)有學者認為:“在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上,兩宋時期更為開放的城市設計導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現。而這相應地促進了本地市場和全國商業(yè)的發(fā)展?!边@種“更為開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現在()A.夜市經營實現常態(tài)化B.“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C.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監(jiān)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嘗試解題]________B[材料中宋朝的“開放的城市設計”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從一個側面證明宋朝的“市”已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故B項正確;材料突出時空上的突破,而不單是時間上的突破,故A項錯誤;宋朝的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jiān)管,而非不管,故C項錯誤;唐以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原有“市”的管理不再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要,故D項錯誤。]題號命題特點第1題辯證認知唐開元年間頒布的詔令強調以馬、絹、布等實物進行交易,辯證認知,這一詔令違背商業(yè)發(fā)展趨勢第2題傳統(tǒng)考點宋代商業(yè)的發(fā)展,“市”的變遷考出新意以兩宋時期更為開放的城市設為新情境,從“更為開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考查宋代“市”的發(fā)展[全國卷·命題研析借鑒]3.命題點: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2020·全國卷Ⅰ)北宋時,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萬斛,令江淮兩浙諸路種植,后擴大到北方諸路;宋仁宗時,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南宋時,“四川田土,無不種麥”。這說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發(fā)明翻車提高了生產力C.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均衡 D.民眾飲食結構根本改變[嘗試解題]________A[根據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兩浙諸路種植……擴大到北方諸路”“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種植北擴,大、小麥種植在南方推廣,這樣可以使水稻與小麥等作物輪種,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曹魏時,經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故B項錯誤;僅憑材料中水稻與大、小麥的種植情況,無法得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均衡,故C項錯誤;水稻與大、小麥的種植推廣能改善民眾飲食結構,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民眾的飲食結構,D項說法絕對。]4.命題點:北宋民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2018·全國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 B.手工業(yè)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yè)專賣制度解體[嘗試解題]________A[“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說明手工業(yè)者的自主性較強,但并不能說明手工業(yè)者的社會地位高,故排除B項;只依據四川一地史實不足以說明雇傭勞動已經普及,故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鹽業(yè)專賣制度,故排除D項;四川一縣就有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可以說明民營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故A項正確。]5.命題點:唐朝農業(yè)的時代特色(2017·全國卷Ⅲ)下表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統(tǒng)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土地規(guī)模(畝)戶數戶數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計139100%A.自耕農經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C.均田制破壞嚴重 D.農業(yè)生產效率提高[嘗試解題]________A[根據材料中的數據信息從土地規(guī)模(畝)、戶數和戶數比例數據比較分析,戶數比例最多的家庭擁有的土地畝數較多可知,自耕農經濟盛行,故A項正確;從材料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擁有較多土地的戶數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現象突出,故B項錯誤;均田制是政府將掌握的無主土地進行分配,材料中的數據無法體現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壞,故C項錯誤;材料中的數據無法體現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情況,故D項錯誤。]6.命題點: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2017·全國卷Ⅱ)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tǒng)一使南茶開始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嘗試解題]________C[北朝時,北方經濟發(fā)展水平遠超南方,所以出現題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習俗的現象;唐中期,隨著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的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飲茶習俗得到北方人認可,故C項正確;唐中期北方喝茶習俗已經比較普遍,所以此時不可能是“南茶開始北運”,故A項錯誤;南北方飲食習慣相互影響,但并沒有趨于一致,故B項錯誤;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時期,故D項錯誤。]題號命題特點第3題素養(yǎng)落實通過水稻種植北擴和大、小麥種植在南方推廣,考查宋代農業(yè)發(fā)展,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第4題發(fā)散思維選取北宋前中期,山谷中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考查民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第5題情景新穎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隱性考查小農經濟注重史證對比不同土地規(guī)模和戶數的數據,對歷史現象作出恰當的闡釋第6題歷史現場南茶北運所引起的北方社會習俗的變化,暗示了國家統(tǒng)一的時代背景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一、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及其變革1.隋唐時期經濟的發(fā)展(1)唐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長江下游一帶出現了曲轅犁;發(fā)明了筒車。(2)手工業(yè):制瓷業(yè)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tǒng)。(3)唐代商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都市商業(yè)和農村集市發(fā)展起來,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城市中市坊分開,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至遲從唐代起,瓷器開始大量出口。2.宋元時期經濟的發(fā)展(1)農業(yè):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qū);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租佃關系有了較大發(fā)展,自耕小農進一步衰退。(2)手工業(yè):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紡織技術;宋代五大瓷窯和景德鎮(zhèn);唐宋出現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3)商業(yè):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夜市、曉市、街市活躍,坊市制的時間、空間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4)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區(qū)成為我國的經濟重心。3.唐宋時期的經濟變革(1)國家土地所有制占優(yōu)勢轉變?yōu)榈刂魍恋厮接兄普純?yōu)勢:“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榮,釋放了強大的社會生產力。(2)租庸調制轉變?yōu)閮啥惙ǎ壕镏仆呓?,租庸調制開始瓦解,人丁稅開始轉為財產稅。(3)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貨幣革命”,實物經濟向貨幣經濟的轉化;“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逐漸打破、草市演進為商業(yè)市鎮(zhèn)、市民階層壯大。4.社會階層變革朝代唐代北宋南宋精英的身份屬性門閥(出身)學者—官員(政事)文人(文化)社會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二、宋代商業(yè)發(fā)展的特點紙幣出現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也就是交子城市興盛與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時間限制;官府對商業(yè)活動也不再嚴格監(jiān)控,這使得城市的經濟職能增強商品經濟繁榮隨著私營手工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農村家庭手工業(yè)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經濟呈現繁榮景象政策變化中唐以來,傳統(tǒng)的商業(yè)政策——重農抑商也有所松動榷場貿易發(fā)達榷場是宋代官辦邊境貿易場所,以通遼、夏、金的互市貿易。榷場貿易是因各地區(qū)經濟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對于各政權統(tǒng)治者來說,還有控制邊境貿易、提供經濟利益、安邊綏遠的作用。所以榷場的設置,常因政治關系的變化而興廢無常海外貿易發(fā)達南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即是對外貿易稅收1.(2020·山西調研)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設置義倉,規(guī)定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自此以后,州、縣普遍設置義倉,專用于備荒,不許雜用。這表明當時()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勢群體B.重農恤民思想得到實踐C.關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強D.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B[唐代用義倉來賑災或借給農民作種子,說明統(tǒng)治者重視百姓,體恤農民,故選B項;設置義倉屬于行政手段,而非立法手段,排除A項;材料只是關于唐代的舉措,并無前代,無法對比,排除C項;社會保障體系應包含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義倉只是關于糧食儲備方面的舉措,“完備”說法欠妥,排除D項。]2.(2020·濰坊高三期中)661年,唐高宗設市舶使于廣州,其職責主要是: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征收關稅,代表宮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這表明,市舶使的設置()A.促進內外貿易平衡 B.規(guī)范了唐朝海外貿易C.體現經濟重心南移 D.使廣州成為外貿中心B[材料強調市舶使的職責是收關稅、采購舶來品和監(jiān)督管理市舶貿易,這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唐朝海外貿易,故選B項;材料的主旨是市舶使的設置規(guī)范了唐朝海外貿易,而不是促進內外貿易平衡,排除A項;安史之亂(755-763)后,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排除C項;材料強調市舶使的職責,體現不出廣州成為外貿中心,排除D項。]3.(2020·瀘州質檢)下圖為中國古代部分時期人口狀況示意圖。該圖反映了()A.北方經濟嚴重衰退B.南北方人口比例變化不大C.經濟重心變化趨勢D.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嚴重C[北方人口由全國的75%下降到35%,南方由25%上升到65%,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經濟重心有逐漸向南方轉移的趨勢,故選C項;人口由北方遷往南方,并不一定說明北方經濟嚴重衰退,排除A項;由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口分布由黃河流域居多演變?yōu)殚L江流域居多,排除B項;南方人口的增加并不一定說明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排除D項。]4.(2020·濱州二模)南宋時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有的窯“器尚黃黑”,最受浙江人歡迎;有的窯專產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廣荊湖人歡迎;有的窯專產繡花、銀繡、弄弦之類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歡迎。由此可知()A.制瓷業(yè)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B.市場需求差異推動制瓷業(yè)發(fā)展C.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制瓷業(yè)中心D.制瓷業(yè)經營方式發(fā)生根本變化B[由材料可知,不同的地區(qū)喜歡不同的瓷器,由此景德鎮(zhèn)的某些窯廠便專門生產某種瓷器,這說明市場需求的差異推動了制瓷業(yè)的發(fā)展,故選B項;材料說的是人們的喜好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而不是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排除A項;材料只說了景德鎮(zhèn)一個地方瓷器的發(fā)展狀況,沒有比對,故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清時期才產生,南宋時期的手工業(yè)在經營方式上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D項說法錯誤,排除。]抓關鍵詞?定時空?快解題隱性時空曲轅犁、唐三彩、南青北白、大運河、“揚一益二”、坊市制度、飛錢、柜坊(隋唐時期)不抑兼并、積貧積弱、租佃關系、景德鎮(zhèn)瓷器、城市打破時空限制、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市舶使(宋元時期)[新高考·等級考試示范]1.命題點:程朱理學極大地深化了傳統(tǒng)儒學(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朱熹認為,家庭、家族的“冠婚喪祭,儀章度數”隱含著“名分之守”“愛敬之實”。他據此將古禮中煩瑣的婚禮“六禮”簡化為便于實行的“三禮”。他這樣做旨在()A.推廣儒家禮儀 B.實現儒學生活化C.重塑儒家倫理規(guī)范 D.鞏固儒學主導地位[嘗試解題]________D[根據材料“名分之守”“愛敬之實”“便于實行的‘三禮’”并結合佛道思想對儒學沖擊的背景知識可知,朱熹此舉的根本目的在于鞏固儒學的主導地位,故D項正確。]2.命題點:宋代繪畫作品的時代特色(2020·北京新高考等級考試)宋代畫師劉宗道“作照盆孩兒,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畫數百本,然后出貨,即日流布,實恐他人傳模之先也”。這可以佐證,北宋時期()A.雕版印刷術尚未普及 B.畫家的商業(yè)意識濃厚C.文人畫開始一統(tǒng)天下 D.繪畫普遍受理學影響[嘗試解題]________B[結合題中關鍵信息“實恐他人傳模之先”可知,劉宗道一次就畫幾百個扇子的原因是害怕別人臨摹而影響銷路,這體現了當時畫家的商業(yè)競爭意識,B項正確;材料側重強調畫師作畫及扇子銷售的問題,與雕版印刷術是否普及關系不大,排除A項;結合題中描述可知,材料中說的畫不是文人畫,C項錯誤,排除。]題號命題特點第1題轉換思維朱熹將古禮中煩瑣的婚禮“六禮”簡化為便于實行的“三禮”,轉換思維分析這種做法可知,這使“古禮”更便于接受,有利于鞏固儒學主導地位第2題設計新穎以宋代畫師劉宗道的繪畫特色考查宋代商業(yè)繁榮史論互證題干材料強調畫師作品與扇子的暢銷,反映了宋代商業(yè)發(fā)展和畫家的商業(yè)意識[全國卷·命題研析借鑒]3.命題點:唐代書法家張旭的書法特點(2020·全國卷Ⅲ)唐代書法家張旭曾說:“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睋丝芍瑥埿駮ǔ尸F出()A.書寫結構的嚴整性 B.書寫氣象的靈動性C.書寫筆畫的繁雜性 D.書寫技法的內斂性[嘗試解題]________B[張旭是唐代有名的草書書法家之一,有“草圣”的稱號,他創(chuàng)作的千字文作品狂放不羈、揮灑自如、變幻莫測。從他敘述自己對書法的感悟來看,他的書法呈現出靈動性,B項符合題意;A項錯誤,楷書體現書寫結構的嚴整性;C項錯誤,草書沒有體現書寫筆畫的繁雜性;D項錯誤,張旭的書法體現的是外露性,而不是內斂性。]4.命題點:唐代壁畫“大佛光之寺”與五臺山“佛光寺”交相輝映(2020·全國卷Ⅱ)敦煌莫高窟61號洞中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qū)發(fā)現了其實物——佛光寺。這一事例說明此類壁畫()敦煌壁畫中的“大佛光之寺”五臺山佛光寺A.創(chuàng)作源于藝術想象 B.能完整還原歷史真實C.可與文化遺存互證 D.價值來自學者的發(fā)掘[嘗試解題]________C[由材料中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發(fā)現了實物佛光寺可知,此類壁畫可與實物文化遺存互證,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壁畫與山西五臺山地區(qū)的實物——佛光寺相互印證的情況,沒有涉及創(chuàng)作與藝術想象之間的關系,故A項錯誤;B項表述絕對化,故錯誤;D項說法錯誤,排除。]5.命題點: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2020·全國卷Ⅰ)下圖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tǒng)一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嘗試解題]________C[《步輦圖》是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具有繪畫藝術審美價值;該作品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又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故C項正確。]6.命題點:唐代社會生活新氣象(2019·全國卷Ⅰ)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睋丝芍谔拼?)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B.耕戰(zhàn)結合觀念深入人心C.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 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嘗試解題]________C[拔河比賽本身就是力量的較量,再根據材料“壯徒恒賈勇”“欲練英雄志”“預期年歲稔”等可知,在唐朝人們通過拔河比賽展現力量,故C項正確。]7.命題點: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日益本土化(2019·全國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經濟發(fā)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嘗試解題]________D[佛教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的,在其傳播過程中,與中原地區(qū)的思想文化逐漸融合,表現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飾方面,即時代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逐漸整齊,故D項正確。]8.命題點:程朱理學的思想追求(2019·全國卷Ⅱ)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逼潴w現的主旨是()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tài)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嘗試解題]________B[此詩的大意是,閑暇的時候事事都從容自在,睡覺醒來太陽已高高升起了。靜觀萬物,都能體會到悠然自得,人們對四季中的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我所遵從的“道”,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風云變化那樣一刻不息。富貴貧賤都能保持本心,男兒能修養(yǎng)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與萬事萬物的理都是一樣的,故答案為B項。]題號命題特點第3題家國情懷通過唐代書法家張旭的觀點考查張旭書法呈現的特點,即書寫氣象的靈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考生的審美觀念和家國情懷素養(yǎng)第4題史料實證選取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畫和五臺山佛寺,判斷這些歷史遺存的史料價值第5題史學理論高考命題加大了對史學理論的考查,《步輦圖》是一幅美術作品,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作品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第6題全新視角題干材料描述拔河運動在唐代盛行,引導關注健康與實現人生價值的關系第7題轉換思維通過佛教傳播過程中造像、服飾、表情的差異,反映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增加對歷史上各國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尊重,樹立正確的文化觀第8題傳統(tǒng)考點程朱理學,程顥是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命出新意以程顥的詩為切入點,結合程朱理學,對傳統(tǒng)詩歌進行鑒賞,體味以“理”入詩的美學特點一、隋唐、宋元時期的思想、科技與文化1.隋唐時期的文化(1)詩歌:詩體完備,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為杰出代表,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2)傳奇小說:由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發(fā)展而來。(3)繪畫:代表作有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盛唐“畫圣”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4)書法:楷書大家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草書大家有張旭、懷素等。(5)技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具備雕版印刷技術。2.宋元時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學藝術(1)思想:理學逐漸發(fā)展為官方哲學。①程朱理學:以二程和朱熹為代表,主張“理”是萬物的本原,強調“仁”,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重視人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②陸九淵“心學”:認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心即理也”“發(fā)明本心”。(2)科技①宋代: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fā)明進一步完善和西傳。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簡儀”,編制《授時歷》領先世界;王禎的《農書》特別重視農具及農業(yè)技術。(3)文學藝術①文學:宋代文學以詞著稱,豪放派代表有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元代以散曲和雜劇為代表;宋元時期出現話本。②書法:追求個性,倡導“有意無法”。③繪畫:文人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種;風俗畫描寫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圖》。④戲曲:兩宋南方出現南戲;元代雜劇在北方興起,標志著古代戲曲的成熟。二、隋唐、宋元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宗教:隋唐,三教并行;宋明引佛入儒,形成理學。2.文化: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國家,推動其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制本國文字,如日本假名、朝鮮諺文、越南喃字;儒學在東亞、東南亞流行,朝鮮、日本等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教發(fā)展影響到周邊國家。3.社會制度:朝鮮、日本、越南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如日本的班田制、租調制及中央集權制。越南科舉與中國基本一致。4.其他:東亞、東南亞的律令、歷法、建筑、節(jié)日、習俗深受唐文化影響,如日本茶道、和服等。三、宋朝的思想、科技文藝發(fā)展折射的時代特征1.思想:理學出現,儒家思想逐漸成熟。理學是為適應封建中央集權強化的需要而出現的,實質上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后期強化君主專制,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2.科技(1)宋朝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fā)明廣泛使用的成熟階段,更是外傳西方的重要時期。(2)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反映了宋朝社會經濟的高度發(fā)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榮,也反映了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需要。(3)三大發(fā)明的成熟和外傳,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3.文學:詞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1)宋詞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權并立、國家分裂的狀況,文人用詞抒發(fā)對國家分裂的悲憤,如辛棄疾。(2)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擴大,詞的文學形式和特色更加適應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4.書畫藝術(1)宋代隨著手工業(yè)、商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城市經濟繁榮,促成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榮,涌現出一大批書法家、畫家,如北宋蘇軾、黃庭堅等;同時社會風俗畫盛行,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東京繁華的景象。(2)宋代強化中央集權,反映在繪畫方面,如宮廷畫盛行;強調以景寫意,抒發(fā)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文人畫進一步發(fā)展。1.(2020·蘇州高三期中)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eq\a\vs4\al(宣傳善行悲苦的,魏晉壁畫)eq\a\al(幸福祥和,的隋唐壁畫)eq\a\vs4\al(世俗場景滲入佛界,的宋朝壁畫)A.佛教思想的中國化 B.藝術內容的時代性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藝術的交融性B[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所以壁畫宣傳善行表達現實悲苦;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政治比較清明,國力強盛,所以壁畫有一派幸福祥和的氣象;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壯大,所以壁畫能反映市民階層的喜好,世俗場景由之入畫,與材料中“該藝術在不同時期的變化”相符,故選B項;佛教思想的中國化與材料中“善行悲苦”“幸福祥和”不符,排除A項;市民生活市俗化與材料中“善行悲苦”不符,排除C項;中外藝術的交融是共性,與材料中“該藝術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不符,排除D項。]2.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因定居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而被稱為“橫渠先生”)說:“(人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傳頌,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皺M渠四句”旨在說明()A.人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B.心學的內容和地位作用C.圣賢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D.讀書求學應該謙虛謹慎A[材料“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反映了人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故選A項;心學興起于南宋時期,不符合時間限制,排除B項;材料“橫渠四句”強調讀書人的社會責任,并非只是對圣賢的道德要求,排除C項;材料旨在說明讀書求學的目的,而不是應該堅持的態(tài)度,排除D項。]3.宋元時期的書院教育強調以義為本,義以導利,要求見利思義,即用道德的標準評判利的正當性,絕不能見利忘義。同時要求個人始終把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會整體利益制約個人利益。材料表明()A.傳統(tǒng)的儒學價值觀已被顛覆B.書院注重道德教育凸顯理學價值C.培養(yǎng)道德自覺否定個人利益D.重義棄利的思想貫穿于書院教育B[根據材料“強調以義為本,義以導利,要求見利思義……同時要求個人始終把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會整體利益制約個人利益”可知,宋元時期書院注重道德教育凸顯理學價值,故選B項;傳統(tǒng)的儒學價值觀直到近代才被顛覆,與材料所述時間“宋元時期”不符,排除A項;根據材料“同時要求個人始終把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會整體利益制約個人利益”可知,宋元時期書院培養(yǎng)道德自覺,制約個人利益,并非“否定個人利益”,排除C項;根據材料“強調以義為本,義以導利,要求見利思義”可知,宋元時期書院注重見利思義,并非“重義棄利”,排除D項。]4.(2020·洛陽高三聯考)宋以來的民間戲曲小說,凡是才子佳人的題材,男主角必定是個讀書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歸,實現大團圓,必定得進京趕考,考個狀元。這反映了宋代以來()A.文學作品推動科舉制的發(fā)展B.主流思想借助戲劇傳播C.市民文化突顯社會價值取向D.讀書做官成為社會風尚C[根據材料可知,當時人們認為參加科舉考得功名、抱得美人歸的人生才是圓滿的,宋代民間對才子佳人的定位趨向世俗化,體現了市井趨利主義的價值觀,故選C項;科舉制的發(fā)展推動文學作品形式及內容的進化,因果倒置,排除A項;材料強調市民文化突顯社會價值取向,而不是主流思想借助戲劇傳播,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突顯社會價值取向,D項只能說明材料的一部分意思,排除。]抓關鍵詞?定時空?快解題隱性時空韓愈“道統(tǒng)論”、三教合一、雕版印刷、火藥、唐詩、傳奇、楷書、草書盛行(隋唐時期)理學、心學、活字印刷術、宋詞、元曲、文人山水畫、風俗畫(宋元時期)[例](2020·山東新高考等級考試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宋代的立國形勢,可以說是“生于憂患,長于憂患”。……兩宋三百年在中國歷史的演進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一時期,面對嚴酷的挑戰(zhàn)與壓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勁氣”的志士仁人、無數默默承載著家國與社會重負的普通民庶,作為時代的脊梁迸發(fā)出堅忍頑強的生命力,給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質遺產與深邃豐厚的精神遺產?!獡囆∧稀兑粋€“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朝代》選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結合其相關活動,對材料觀點加以闡釋。(14分)(要求:表述成文、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應圍繞“給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質遺產與深邃豐厚的精神遺產”這一主題思想,以此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結合《改革史》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選取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來論述材料中的觀點,如范仲淹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擔當,主動擔起社會重任,在慶歷年間主持了“慶歷新政”,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是范仲淹卻并沒有意志消沉,而是懷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尚情懷,反映出他對國家的高度歷史責任感,他的這些精神,就是其留給后代的“超越前代的物質遺產與深邃豐厚的精神遺產”。[試答]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基礎上,且其建國后面臨著結束割據局面,防止內患發(fā)生的問題,從這種角度來說,北宋“生于憂患”。宋朝建立后,內部出現了冗官冗兵冗費等問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同時,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戰(zhàn)事不斷。由此可謂宋代“長于憂患”之中。面對著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日益嚴重的局勢,范仲淹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擔當,主動擔起社會重任。出身貧困的范仲淹在進士及第后,多次上書議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國強兵。他任地方官時,同情百姓疾苦,施政養(yǎng)民;他又自請任官西北,抗擊西夏。慶歷年間,他主持“慶歷新政”,改革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手段。新政雖然失敗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懷,不僅反映了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范仲淹用他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為后世留下豐厚的精神遺產。(14分)高考論述試題答題行文的“四性”(1)邏輯性:論述部分的同一段內部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總后分,或并列關系。(2)層次性:論述要層次分明。答案做到要點化、段落化。每一段重點論述一層意思。如果要論述第二層意思,分段進行。(3)學術性:語言要有歷史學科特點,忌口語化,要使用歷史術語表達。(歷史術語是指教材語言,時政語言,大型正規(guī)考試主觀試題的答案等)(4)概括性:內容全面,語言精練,表述準確,言簡意賅,要突出關鍵詞。品主題縱橫——知能提升一、商品經濟賦予了唐宋社會新的時代特征1.在政治領域,門閥士族衰落,庶族地主興起(1)伴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科舉制大興并取代了過去的九品中正制。對于科舉制,以往更多地強調它是統(tǒng)治階級的選官制度,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2)科舉制的產生,在當時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它使社會各階層都有了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盡管這種平等競爭極為有限,但體現了商品經濟的平等性和競爭性,是商品經濟大發(fā)展時代的產物。2.經濟領域的制度變革,呈現市場化趨勢(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擺脫政治力量的束縛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2)賦稅制度:隨著兩稅法的推行,統(tǒng)治者不得不推行和買、預買、折買、和糴、博糴等政策措施,通過市場來彌補傳統(tǒng)賦稅征收上的缺陷,賦稅征收呈現出市場化的趨勢和特征。(3)禁榷制度: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專賣領域出現新變化,過去將商人直接排斥在外的專賣制度不能維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間接專賣制。3.民族關系領域,民族政策變化,重視邊疆開發(fā)在民族政策領域,唐宋統(tǒng)治者也逐漸拋棄了過去的和親政策,轉而利用商品經濟規(guī)律,以互市為手段,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出現了簽約議和等新的現象。4.思想文化領域,多種風格共存,體現商品經濟發(fā)展(1)思想方面:經學由重師法、疏不破注變?yōu)橐晒?,以己意解經成為一時風尚。(2)文學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為重自由表達。(3)藝術方面:以五代為分界,以前的壁畫大多強調傳統(tǒng)風格,以后的水墨畫則采用表現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4)音樂方面:唐代以舞樂為主,樂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隨著元雜劇的流行,通俗藝術較盛,品味較古的音樂下降,變得單純以世俗的平民趣味為依歸。這無疑體現了商品經濟的流變性和開放性。二、宋代的大變革,強化了社會治理1.農業(yè)革命:農業(yè)上租佃關系日益普遍。2.信息革命:科技上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3.金融革命:在四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4.商業(yè)革命:商業(yè)活動不再受時間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業(yè)名鎮(zhèn)興起,城市的經濟文化職能有所增強。5.能源革命:煤在生產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三、唐宋商品經濟孕育了新的社會力量1.社會出現流動和分層(1)原因:由于商品經濟是一種富于分化的經濟形式,唐宋社會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必然引起財富的兩極分化,而這種分化則直接導致了財富力量的崛起。經濟力量的增強自然會要求按照新的經濟關系規(guī)范人們的社會地位,這就必然沖擊原有的社會關系。(2)結果:“貴者始富,賤者不富”的先王之制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動搖,代之而起的是王應麟所說的“貧富貴賤,離而為四”,富、貴、貧、賤處于經常性的轉化之中。隨著富貴貧賤的不斷轉化及其分離,舊有的等級制度便再也不能維持下去了,舊有的門閥士族和士農工商等級制再也不能維持,整個社會呈現出流動和分層。2.富民階層的興起(1)在社會流動和分層的過程中,興起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富民。富民專指那些占有大量社會財富但沒有特權的社會群體。(2)富民群體,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其提供了經營工商業(yè)致富的機會,是土地買賣的盛行為其創(chuàng)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條件。富民階層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3.新社會力量的影響(1)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宋代以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經濟中取得了主導支配地位,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主角。有鑒于此,宋王朝一改傳統(tǒng)的“抑兼并”政策,轉而“不抑兼并”。(2)富民階層的出現,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和發(fā)展。中唐以后,租佃契約經濟關系得到廣泛發(fā)展,成為整個社會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這是當時生產關系領域重大的新發(fā)展和新變化。1.(2020·烏魯木齊高三測試)隋初沿襲了前代的州、郡、縣三級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開皇三年(583年),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對于地方各級官吏統(tǒng)由尚書省的吏部負責選任,所謂“大小之官,悉由吏部”。這些政策調整()A.強化了國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民眾經濟負擔C.導致了君主專制強化 D.阻礙了階層之間流動A[由材料“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對于地方各級官吏統(tǒng)由尚書省的吏部負責選任”可知,通過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的舉措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強化了國家治理能力,故選A項;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的舉措有利于減輕而非加重民眾經濟負擔,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中央集權而非皇權與相權的君主專制,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階層間流動的信息,排除D項。]2.(2020·焦作一模)唐中期以來,手工業(yè)領域出現了產權結構明晰化的趨勢,如銅鐵業(yè)沒有廣泛實施官營,各地鐵礦在一定條件下聽任百姓開采,設鹽鐵使收稅。在其他手工業(yè)領域中,這種情況同樣存在。這有助于()A.經濟效益的提升 B.社會經濟近代化的演進C.經濟體制的轉型 D.手工業(yè)官營制度的改革A[材料反映了唐朝手工業(yè)領域出現允許百姓私人發(fā)展銅鐵業(yè),有利于調動民間資金和力量發(fā)展銅鐵業(yè),促進經濟發(fā)展,從而為國家提供更好的經濟效益,故選A項;經濟近代化是指以雇傭關系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唐朝時期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唐朝在手工業(yè)領域出現了產權結構明晰化的趨勢,沒有體現整個經濟領域的變革,不能得出經濟體制的轉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在銅鐵業(yè)允許私人經營的現象,沒有體現國家控制的官營領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故不能得出手工業(yè)官營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3.據《宋史·向敏中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婦(寡婦)柴氏,將攜資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張齊賢爭相求娶,最終張齊賢如愿所償,后來雙方因此事鬧得不可開交。這表明宋代()A.婦女不受儒家倫理觀念束縛B.理學對士大夫群體影響小C.士大夫婚姻觀念日趨世俗化D.士大夫階層流動日益封閉C[世俗化指生活變得適合現實社會,題干提及寡婦柴氏因“將攜資再嫁”而受到“士大夫向敏中、張齊賢爭相求娶”,說明士大夫的婚姻越來越現實、功利,故選C項;儒家思想在宋朝仍然占重要地位,排除A項;理學在宋初還沒有形成,排除B項;題干提及的是士大夫的婚姻,不是其職業(yè)取向,排除D項。]悟新關注點——激活思維唐宋社會變革論[史學新論]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發(fā)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首創(chuàng)“唐宋變革說”,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歐美史學界也多主張?zhí)扑沃H中國歷史從中古轉向了近世,認為在宋代政治、社會、生活諸領域中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獥顚幰恢骶帯稓v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命題思考]傳統(tǒng)觀點認為宋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發(fā)生在明清時期。而材料觀點認為唐宋已發(fā)生巨大變革,認為宋朝時期是近世的開端。1.(權威預測)宋朝時期,音樂的教化功能逐漸減弱,莊嚴、正經的宮廷音樂逐漸讓位于市井音樂(類似于流行音樂),通俗化、面向生活的風俗畫也成為當時畫壇的最大亮點。這反映了宋代()A.世俗價值觀成為社會的主流B.文化發(fā)展日趨平民化C.理學興起豐富了藝術的內涵D.藝術形式日益多樣化B[市井音樂和風俗畫體現了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故選B項;文化的發(fā)展體現了平民化的趨勢但并沒有成為主流,排除A項;理學興起促進文化的高雅精致而不是平民化,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音樂和繪畫,并不能反映藝術形式多樣化,排除D項。]宋代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史學新論]坊郭客戶為城鎮(zhèn)貧民,多為小商小販,商業(yè)、手工業(yè)的雇工、幫工及富戶的傭工;鄉(xiāng)村客戶則主要為佃戶、主戶的雇工、傭工等,除川陜山區(qū)等少數地區(qū)外,佃戶與地主之間主要是契約關系,在法律上基本上是平等的?!讐垡汀吨袊ㄊ贰穂命題思考]理論上講,宋代傭工人身是自由的,經濟上是契約平等的,法律上是獨立的,這一切為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提供了不竭的勞動力。2.(權威預測)兩宋時期,人口迅速增長,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劇了土地用養(yǎng)的矛盾。對養(yǎng)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動了長期租佃制的逐漸盛行。南宋時期農民逐漸擁有了土地的永佃權,且可將租佃權在土地市場上交換轉讓。土地租佃制的發(fā)展()A.加劇了地主和農民矛盾B.消除了土地用養(yǎng)的矛盾C.強化了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D.減少了對土地的掠奪式經營D[租佃制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從長佃到永佃的發(fā)展,可以使農民更好地去協(xié)調用地與養(yǎng)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甚至避免實行短期契約的分租制帶來的對土地的掠奪式經營,故選D項;農民長期甚至永久租種土地,并且可以轉讓租佃權,有利于緩解地主和農民矛盾,排除A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農民長期甚至永久租種土地,并且可以轉讓租佃權,會使得農民對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強,有利于弱化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排除C項。]宋代在中國古代史上的突出地位[史學新論]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fā)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yè)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命題思考]依據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論斷,從廣義上看宋代與前代的不同有:(1)從生產關系的變化看:宋代是從莊園農奴制向地主租佃制轉變的重大轉折時期。表現在通過“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進一步集中到大地主手中,從而使租佃制盛行。(2)從經濟觀念的演變看:宋代是商品經濟觀念發(fā)生轉折的時期。經濟領域的成就是這種觀念的具體體現,如東南沿海經濟地位的上升等。(3)從學術思想的變化看:宋代是從傳注之學向義理之學的轉變時期。即由“注解、闡述”經典著作,轉而探求事物本原、闡發(fā)個人觀點的方向,表現在理學的出現與發(fā)展。(4)從政治體制的演變看:宋代是從“皇權—吏員”體制向“皇權—士大夫”體制的轉型時期。表現在部分士大夫與官員合體的現象,如王安石、范仲淹等。3.(權威預測)史學界認為,宋代理學家“推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并非以正心誠意、修身養(yǎng)性為獨善其身,而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匹夫之責”。這反映出理學具有的突出特點是()A.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A[根據材料“并非……而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匹夫之責”可以得出理學具有的突出特點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故A項正確;B、D兩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項說法錯誤,故排除。]品主題縱橫——知能提升一、古代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世官制時代(先秦時期)——按血緣和門第做官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祿制。官職被限定在貴族范圍內,按照宗法血緣關系世代相傳,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戰(zhàn)國時期,已經開始利用軍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祿制(由宗法分封制→專制官僚制度)。2.察舉制時代(漢朝)——推薦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1)概念:察舉是根據皇帝詔令所規(guī)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級官員,通過考察向中央推薦士人或下級官吏的選官制度。它也是薦舉制的精髓所在。(2)標準:理論上是德行和才能,東漢時,形式和實質背離,漸趨敗壞。3.九品中正制時代(魏晉南北朝)——品評官評定授官(1)含義:中央選擇中正官,對其當地人物德才進行評定,區(qū)分高下九等,成為授官依據。(2)推行:由于門閥士族勢力強大,門第家世成為選官依據,既無從體現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權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4.科舉制時代——依靠考試憑才能選拔人才(1)演變過程:科舉制萌發(fā)于隋,以隋煬帝創(chuàng)立進士科為標志,經唐代、五代的發(fā)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備。之后,科舉制在元代遭受打擊,明清時期得到恢復,但最終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進行全面改革,科舉制度被廢除。(2)兩大轉變①選官主體變化——從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選官依據變化——從血緣門第到學識能力。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3)特點標準的客觀性以學識和考試成績作為標準選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范圍的廣泛性不論貧富貴賤,皆可參加時間的延續(xù)性從隋朝開始,到1905年正式廢除二、宋代的文官政治和英國的文官制度1.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1)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考試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進士及第者成為“天子門生”。(2)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3)科舉制的發(fā)展,為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也起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過程(1)宋朝初年,為抑制武將勢力膨脹,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guī)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正是由于“重文輕武”國策的確立,北宋文官政治格局逐漸形成。(2)宋仁宗時,進士出身的文人成為政治的主體,文人治國出將入相,全面掌權。3.文官政治對道德倫理觀的影響(1)由于國家對文人的重視,士人的道德倫理觀開始發(fā)生悄然變化,“以天下為己任”和“忠君”的意識逐漸成為士人修身的重要內容。(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文人入仕的終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終將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主體意識發(fā)揮到極致,身體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王安石則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將這種社會責任感付諸實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無疑是這種國策和文官政治長遠影響的結果,更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了重要作用。4.英國的文官制度(1)背景:19世紀中葉以前,英國的官吏任用存在嚴重混亂和舞弊現象。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反映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的自由主義者極力主張對官吏的任免制度進行改革。(2)確立:1870年6月,以樞密院名義頒布了關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以公開競爭考試來錄用文官。從此建立了公開競爭考試的原則。后來經過不斷地補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漸完備起來。(3)意義: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員的素質,保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