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真題分項匯編:詩歌集鑒賞_第1頁
2021-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真題分項匯編:詩歌集鑒賞_第2頁
2021-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真題分項匯編:詩歌集鑒賞_第3頁
2021-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真題分項匯編:詩歌集鑒賞_第4頁
2021-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真題分項匯編:詩歌集鑒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臨江仙

晃補之

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

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

15.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答案】14.A15.①用動詞“垂”“謝”賦予“柳”“梅”動態(tài)的美感,運用虛寫的手

法,想象在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秀麗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

盼,安慰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和樂觀豁達的情愫。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

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

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

是真實的場景。

故選Ao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意思是觀賞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隱在雪中零落

的梅花。

詞句選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為意象,用動詞“垂”“謝”賦予景物動態(tài)的美感,

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綻放后的零落之態(tài)。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秀麗

的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依依楊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

白雪中紛紛零落。

詞人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

全詞,既安慰了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將離別的

傷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傷感中又帶有樂觀豁達的情愫。

(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

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

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15.A16.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不再。

②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

到其活潑的精神。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錯誤,“學轉難”表明用“逐字箋”的

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真諦,且“逢人個個說曾顏”也并非指努力學習圣人之道,

而是諷刺當下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

故選A。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涵,把握詩歌主題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安挥谫u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

枝底方見活精神也”是說在樹頭枝底觀賞桃李才能體會到其活潑潑的精神狀態(tài)。

接著把握本詩尾聯的內容并結合詩歌的主題來談自己的理解?!百u花擔上看桃李,

此語吾今憶鶴山”是說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上欣賞音樂,

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結合詩歌的

標題“答友人論學”可知,此處用“看桃李”來喻指做學問,以“樹頭枝底”來喻指學

問的本源,詩人以此說明要想獲得學問的真諦需要回歸本源,這就如同觀賞桃

李,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美,但離開“樹頭枝底”,沒有了活力,唯有到樹頭枝底

才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狀態(tài)。

(2023?新高考n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林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16.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

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15.C16.①詩歌首聯“臥枕船舷歸思清”透露出愉悅閑適之心境,全

詩景物都籠罩上詩人的主觀色彩。②詩歌第二句寫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詩人

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見景色也格外美麗。③詩歌頷聯寫夕陽晚照中小橋流水、

山寺云峰悠然寧靜的狀態(tài),恰是詩人內心寧靜閑適的投射。④詩歌頸聯描寫歸

飛的小鳥和水中的紅蓮,“如見避、似相迎”,運用擬人手法寫鳥兒避人飛走,

荷花熱情歡迎,描寫細膩,同樣傳達出詩人回家之時愉悅閑適的心情。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錯。尾聯寫不知不覺

地到達了詩人居住的小島,遠遠地就能聽到雞鳴、犬吠之聲。誅茅地,引用屈

原作品中的句子,“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隱逸、不

求名利的決心?!半u犬林蘿”之聲更增添了生活氣息,這聲音并未破壞詩人美好

的感覺,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發(fā)生變化。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觀點態(tài)度,鑒賞詩歌內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來看事物,所以萬物都

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是“有我之境”。

詩歌首聯“臥枕船舷歸思清”,寫詩人頭枕船舷,歸意極濃?!芭P枕”二字寫出詩人

姿態(tài)的隨意,表露內心的愉悅閑適。正因為這樣的心境,使詩人眼中所見都帶

有了主觀色彩。

首先是“望中渾恐是蓬瀛”,詩人舉目四望,周圍碧波蕩漾、云霧茫茫,小船好

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這山這湖詩人并非首次見到,但因為要回到家中,心

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見景色也格外美麗。

接著寫“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時值秋天、色彩斑斕,小橋流水、

山寺云峰,都在夕陽晚照之中顯得非常寧靜,它們似乎都不想打攪詩人的思緒,

也好像正享受著璀璨晚霞的沐浴?!皹驒M、寺倚”,表現出景物悠然的狀態(tài),也

委婉地抒寫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歡這種幽靜和安閑的行程。其實自

然景物并不帶有感情色彩,正因詩人自己內心的寧靜閑適投注其上,在詩人眼

里景物才呈現出悠然、寧靜的狀態(tài)。

最后是“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剛下過一陣小雨,鳥兒的翅膀濕

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在水草邊??椭鄣拇瑯@動了它,鳥兒趕緊振翅飛走。

湖面上微風輕拂,粉紅色的荷花姿態(tài)婀娜,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

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如見避、似相迎”,細膩生動地展現了湖面上的動植物,

也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如果詩人歸心似箭,就會心有旁鷲,不可能如此細

心地進行觀察和描摹。

(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

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

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

15.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

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4.A15.①《送》詩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

苦纏綿之態(tài);②《白》詩中,“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

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yè)來排遣離愁。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錯誤,頷聯“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的大

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時間早?只要心意是一樣的,便不需要在乎認識的早或

晚。言外之意是兩人認識時間不長,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選A。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容的能力。

古詩詞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

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tài)度。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

海之內,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此句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

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尾聯“無

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大意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青年男女那樣悲傷

得淚濕衣襟?!盁o為”既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排遣離愁的情懷吐露,表現

出詩人志向高遠,樂觀豁達的特點。這兩句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排遣

離愁,樂觀豁達,這是屬于直抒胸臆;

《白下驛餞唐少府》中尾聯“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的大意是走哪條路離開

呢?長安就在太陽邊上。此句是詩人想象與友人分別后的情景,寫出了友人要

去的地方是長安,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

建功立業(yè)來排遣離愁。這是通過用典來抒情。

(2022?新高考n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另U

唐]李白

尋陽五溪水,沿澗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fā),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

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yōu)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

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

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

16.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5.B16.①寓情于景:詩人送別友人,遇蘆花颯颯作響,離愁更甚,

此景烘托了詩人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舍的離情。②以景結情:詩人以消失不見

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長江之景作結,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

重。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錯,結合“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分析,只是說即將去的那里的風景一直為世人所傳頌,友人到了一定會很喜歡,

沒有選項中意思。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寫作技巧的能力。

“颯颯蘆花復益愁”意思是說在這蘆花被風吹動的颯颯聲中我更覺憂愁,寫秋天

送別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悵哀愁。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渲染悲傷的氣氛,一派衰敗的景象中,詩人因離別而傷感的情緒

濃重,可見友情之深厚,難舍難分。

結尾“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寫遠眺友人的船帆已經看不見了,只

有日暮下的長江獨自流淌,以景結情,委婉含蓄,詩人遠望友人離去,直至船

帆消逝于視線,可見遙望時間之長久,以杳無蹤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復返的長江

水作結,景象中融入了詩人萬般情結,與友人分別后的孤獨寂聊凄冷的心境讓

讀者能夠以形象的畫面中身臨其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極具感染力。

(2022?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

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2】。

出非不得地【3】,蟠據亦高大。

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

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

鳴鶉志意滿【4】,養(yǎng)子穿穴內。

客從何鄉(xiāng)來,佇立久吁怪。

靜求元精理【5】,浩蕩難倚賴。

注釋:【1】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2】中路:

中途。[31出:生長?!?】鳴鴉:貓頭鷹?!?】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六句寫柏樹枝繁葉茂、高大軒昂之態(tài),表現出詩人的贊美之情。

B.“豈知”兩句寫柏的衰敗,“歲寒”兩句寫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從何鄉(xiāng)來”兩句,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xiāng),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

D.這首詩在結尾兩句抒發(fā)胸臆,表達了世事無常、難以意料的感慨。

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善用比興手法,此詩中的病柏與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詩運用轉筆形成了詩意的轉折,其色調也從明朗轉為黯

淡。

C.杜甫借物抒懷,用柏樹的“蟠據亦高大”之姿隱喻了當時藩鎮(zhèn)的龍盤虎踞之勢。

D.此詩情感復雜而深沉,既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的希望,可謂沉郁

頓挫。

13.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

些意象有何意蘊。

【答案】11.C12.B13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鶴鵑三種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變化,象征了唐朝從強盛到衰落的滄桑巨變;丹鳳哀鳴,象

征了正直之人被攜斥在外;鶴鵑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詩人借助

這些意象表達了對國運時局的憂慮。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xiāng),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錯誤,“客從何鄉(xiāng)來,佇立久吁怪”

兩句是說,一個不知從哪里來的外鄉(xiāng)人從此經過,久立于樹前長吁訝然。他是

感慨盛衰無常,不是思鄉(xiāng)。

故選CO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錯誤,此詩以“病柏”為核心意象,通過描寫“柏”之形象、際遇

抒寫人之命運、感慨,詠物抒懷,情感深沉。而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世

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樂觀的襟懷。寄托不同。

C.“隱喻了當時藩鎮(zhèn)的龍盤虎踞之勢"錯誤,"蟠據亦高大”是形容衰時之柏,“得

地”“盤據”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長淺薄,卻變得枝枯葉燥,

了無生機,隱喻家國衰落。

D.“也有對未來的希望”錯誤,全詩以“病柏”為核心意象,通過描寫“柏”之形象、

際遇抒寫人之命運、感慨,詠物抒懷,表達盛衰無常的感慨。沒有對未來的希

望。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和意蘊的能力。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鷗鵑三種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蹙龍虎姿,主當風云會”寫柏的盛時,它

“勢尊嚴”,“狀聳翠”,“干奇古”,“氣陰森”,詩人用四句即生動地刻畫出柏樹的

不凡。柏樹的形象象征著強盛時的唐王朝?!柏M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來了個“突

轉",誰又能料到這植根深厚而悠遠的"古柏,卻半道變了“顏色”呢?于“王朝”而

言就是衰落了?!皻q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形容衰時之柏枝枯葉燥,了無生機。

柏從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從強盛到衰落。

“丹鳳”:“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因為大樹將枯,“將九雛”的鳳凰無枝可憩,

只能上下盤旋,哀哀其鳴。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摸斥在外。

“鴨鵑”:“鳴明志意滿,養(yǎng)子穿穴內”而對于惡鳥鳴鶴而言,則正中下懷,它們志

得意滿地率領眾子孫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鷗鶉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

朝中。

這首詠物詩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有著強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國家比作一棵原

本枝繁葉茂、現已病入膏肓的柏樹,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鳳凰,又把

宵小之輩比作穿穴而居的惡鳥鳴鶉。

(2022?上海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題。(8分)

城中閑游

(唐)劉禹錫

借問池臺主,多居要路津。千金買絕境,永日屬閑人。竹徑縈纖入,花林委曲

巡。斜陽眾客散,空鎖一園春。

【注】本詩作于使人被貶歸來,閑居洛陽時。

12.下列詩歌選集中,可能收錄本詩的一項是()(1分)

A.《古詩源》B.《樂府詩集》C.《唐宋近體詩集》D.《萬首唐人絕句》

13.以下對本詩風格評價貼切的一項是()(2分)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麗D.高古淡遠

14.結合全詩,具體分析詩題中“閑游”所寄寓的情感。(5分)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詩人被貶歸來,春日閑游城中。首頷二聯寫池臺主人身居要津,卻

無暇欣賞美景,對比之間投閑置散的處境,暗含自嘲;頸聯寫詩人流連園景,

透露出他得閑情和一絲寂寞;尾聯借斜陽客散,春色空鎖,暗寓詩人懷才不遇,

遭受冷落的不平和無奈。

(2022?天津卷)古代詩歌閱讀

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書喜

【南宋】陸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

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板機杼鳴。

亭鼓不聞知盜息,社錢易斂慶秋成。

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

【注】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寫雨過天晴,土地濕潤,廣袤無垠的田野上,農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頸聯寫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

C.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力。

D.該詩風格不同于陸游金戈鐵馬式的愛國詩作,體現出詩人多樣的詩歌風貌。

(2)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頷聯。

(3)詩題為“書喜”,請結合全詩指出詩人因何而喜。

【答案】(DB

(2),,暗,,與,,鳴,,視聽結合,從多角度展現了農民勞動、豐收的情景,使詩歌層次豐

富;“陰陰”“軋軋”運用疊字加以修飾,使詩歌朗朗上口;頷聯“桑麻暗”和“機杼鳴”

動靜結合,生動展現了農家豐收之景與農民勞動之勤。這里所描寫的夏日景象

是詩人的想象之景,所以運用了虛寫。

(3)風調雨順,春耕得時;桑麻茂盛,織機繁忙;社會安定,豐收可待;暮年歲

月,欣逢太平。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說法有誤。亭中示警的鼓

聲止息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而人們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的原因

則是“秋成”,即秋天糧食收獲豐厚。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煉句的能力。

根據詩歌首聯“地綿萬里盡春耕”可知,詩人寫作的時間正當春耕時節(jié)。而這時

草木初長,顯然不可能是“陰陰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詩歌頷聯中,作者是通過

想象虛寫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繪的景象中,前句“陰陰阡陌桑麻暗”描寫所見的田野風光,“暗”表現

了因濃密而顯幽暗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對景物的靜態(tài)描寫;后句“軋軋房板機

杼鳴”則描寫了路人能聽見的農婦勞作、織機繁忙的情景,“機杼鳴”也是動態(tài)描

寫的體現,所以頷聯采用了視聽結合和動靜結合的手法。

此外,詩句在描寫時,分別采用了“陰陰”和“軋軋”這兩個登字來加以修飾,“陰

陰”盡顯阡陌因草木濃密而變暗的旺盛生機,“軋軋”表示機器開動時發(fā)出的聲音。

兩組疊字,既強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詩歌朗朗上口。而詩人之所以極力想

象這一景象,正是為了展現農家豐收之景與農民勞動之勤,從而也為頸聯秋收

豐厚做下鋪墊。

(3)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詩歌首聯中,“雨足郊原正得晴”以“足”修飾“雨”,以“正得”修飾“晴”,這說明春天

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處,沒有因此產生天災。而正因如此,農人們

才能及時展開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聯中,可以看到詩人因風調雨順,春耕

得時的喜悅之情。

詩歌頷聯中,詩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種得時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時辛勤

的農人們,雖農活不忙,卻還是勤勞的織布的場景。此處,詩人不僅為桑麻茂

盛,織機繁忙而喜悅,也喜愛著這些辛勤淳樸的農民百姓。

詩歌頸聯是對秋日豐收場景的描寫?!巴す牟宦勚I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

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聲也止息了。而“社錢易斂慶秋成”則充分說明農人秋收豐

厚,家家都有余糧或余錢,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繳足社錢,以舉辦祭祀活動。所

以,從這里可看到詩人為社會安定,豐收可待的欣喜。

詩歌尾聯中,詩人感嘆說“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這里的“書生”

指的是詩人自己,而結合詩歌注釋“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可知,

此時詩人已是暮年。在戰(zhàn)亂不止的南宋,詩人在暮年還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

這足以感至喜"。所以,尾聯蘊含了詩人在暮年歲月,欣逢太平的喜悅之情。

(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注】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

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

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tài)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

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

15.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14.C15.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

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原意承

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錯誤,

原文“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

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

人羨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飛鳥自在。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處世態(tài)度的能力。

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出”與“隱”的看法。

頸聯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

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可以看出,曾鞏對隱居生活是

充滿了向往的。

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

為了替天下蒼生發(fā)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

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

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

異代同心。

(2021?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渝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英謾:

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16.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

請簡要分析。

【答案】15.B16.“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

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

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思想內容、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說詩人曾經聽說渝水縈繞像衣帶,是對此地景物的描繪,并未有表

現朋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此項對用典解釋有誤。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容的能力。

題干中的“含委婉勸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關鍵,詩人采用哪些手法

勸告了什么,既要對詩句的表現手法作出判斷,又要體會出詩句中隱含的意思。

詩中體現勸告之意的是“惠遠東林住得無?”和“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

途”兩句。前者借典故用問句,后者直接表達勸慰之意。只要結合這兩句詩,把

詩人蘊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2021?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兒子

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熱讀周公七月詩。

【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16.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

理解的?

【答案】15.C16.詩人借助這兩句對子孫提出要求:詩書無涯,發(fā)奮讀書;

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懷家國,永存社稷。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錯誤,由頷聯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可知,作者認為無論是出仕朝廷,為官一

方,還是成為平民百姓,躬耕隴畝,都要事國以忠,事親以孝,并沒有在兩種

方式中做出比較選擇。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態(tài)和態(tài)度的能力。

從題干來看,考生要理解“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

詩”'的用意。

首先分析詩歌的標題。詩歌標題是“示兒子”,可見這是一首教導兒子的詩歌。

然后理解題干中兩句詩的意思,進一步分析詩人這樣的用意。

“道在六經寧有盡”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經》等書里,學貫古今,取法先

圣,學習知識,哪里有盡頭”,詩人在此指出《六經》的意義,包含天下大道,

這是要求兒孫能夠熟讀《六經》,發(fā)奮閱讀,“寧有盡”是說沒有盡頭,這是讓

兒孫不能停止不前,這是讓兒孫不要自滿,要謙虛以待。

“熟讀周公七月詩”意思是“切記一定要熟記背誦周公的七月詩啊”,周公為國為家

為民,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詩人要求兒孫好好學習周公的七月詩,勤儉耕種,

發(fā)奮讀書,報效家國,這是讓兒孫學習先圣,心懷國家。

(2021?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1】

蘇軾

環(huán)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2】,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3】。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注】【1】此詩作于蘇軾被貶惠州時。一日蘇軾游白水山佛跡巖,夜聞其子

蘇過誦陶淵明《歸園田居》,于是作此詩。【2】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

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華顛:頭發(fā)花白。

12.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州多白水”四句寫景,寫惠州被群山環(huán)繞,幽僻而蒼涼。

B.“東家著孔丘”四句,寫出了當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風純樸。

C.“周公與管蔡”二句,設想彼此對立的人也會向往安居于此。

D.“我飽一飯足”二句,寫生活雖窮困,但詩人仍能感到滿足。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與陶詩都反映出詩人在遠離官場之后,歸隱田園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淵明,在抒寫田園生活時,表達了對勞作的熱愛。

C.陶詩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對仗,作者這首和陶詩也是如此。

D.本詩語言質樸而內涵豐富,正如作者評陶詩所言“質而實綺”。

14.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

的道理。

【答案】12.A13.D14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

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

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tài)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

脫也能使人自得其樂。

【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句內容的能力。

A.“寫惠州被群山環(huán)繞,幽僻而蒼涼”錯誤,根據“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可知,

作者認為此地風光無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蒼涼”。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A.“都反映出詩人在遠離官場之后,歸隱田園的心情”錯誤,詩人并非遠離官場,

而是被貶惠州做官。

B.“在抒寫田園生活時,表達了對勞作的熱愛”錯誤,本詩中作者并未表達對勞作

的熱愛,主要表達了閑適之情。

C.“陶詩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對仗,作者這首和陶詩也是如此”錯誤,原作中

第二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也不對仗,第二句“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對仗,“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禽魚豈知道,我

適物自閑”等句也不對仗,結構上并不一致。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含義的能力。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兩句意思是:魚鳥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內心安閑,

外物也自然安閑,這體現出人只要樂天安命,順應自然,就不會為外在環(huán)境所

苦,而感到閑適自在。

“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兩句則是描述詩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

必爾”即未必就是這樣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夠以自己認同的事物感到快樂,即只

要內心超脫,即使外物不順心意,也能夠自得其樂。

(2021?上海卷)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題目。

野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