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山東省百師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對曰:“毋取拊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銳者。”哀公曰:“何謂也?”孔子曰:“拊者大給利,不可盡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為法也;口銳者多誕而寡信,后恐不驗也。夫弓矢和調(diào),而后求其中焉;馬愨愿順,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與,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義之誠者,然后親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親仁而使能,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發(fā)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雖有奸軌之人無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周公攝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執(zhí)贄所師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之術見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見乎?”鄙人對曰:“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論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对姟吩疲骸让裼醒裕冇谄c蕪?!圆┲\也?!被腹唬骸吧啤!蹦艘蚨Y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攜而并至?!对姟吩唬骸白蕴冕藁?,自羊徂牛?!毖砸詢?nèi)及外,以小及大也。(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夫以A言揆B其行C雖有奸軌D之人E無以逃F其情矣G哀公曰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布衣之士執(zhí)贄所師見者十二人”與“臣本布衣”(《出師表》)兩句中的“布衣”含義相同。B.“期”是一周的意思,“期年”就是一周年,與“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期年”含義相同。C.“足”指足以,值得。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可使足民”的“足”意思相同。D.“太山”即“泰山”。有成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當魯哀公詢問選拔人才的標準時,孔子從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出發(fā),認為任用人要聽其言,察其行。B.孔子用弓箭協(xié)調(diào)才能要求射中目標、馬善良順從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馬的道理,來解釋選拔任用賢人的方法。C.周公禮賢下士,善待人才,在他代理天子執(zhí)政的七年間,有的寒士被他當作老師對待,有的賢士被任用。D.齊桓公為了接見賢士而設置火把庭院,但賢士都不敢來見齊桓公,因為齊桓公覺得他們的見解不如自己。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是故先其仁義之誠者,然后親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2)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14.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不能任用?為什么?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說明。(3分)10.CEG(評分參考:每涂對一處給1分,共3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解析】句意:只要用他的言論來考察他的行為,即使是為非作歹的人,也不能隱藏他內(nèi)心的實情,魯哀公說?!耙匝赞衿湫小敝小耙匝浴笔菭钫Z,“揆”是謂語,“其行”是賓語,故“其行”后斷開;“雖”連詞,即使,“有奸軌之人”是動賓結(jié)構(gòu),故“雖有奸軌之人”后斷開;“無以逃其情”是動賓結(jié)構(gòu),“矣”是句末語氣詞,故“無以逃其情矣”后斷開。11.C【解析】A正確。都是“平民”。句意:他帶著禮物以師禮相見的平民百姓有十二人。/我本是一介平民。B.正確。都是“一周年”。句意:過了一整年卻沒有賢士前來。/一周年之后,即使想要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C.錯誤?!白恪敝缸阋裕档?。而“可使足民”的“足”是富足的意思。故選C。D.正確。句意:泰山不拒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12.D【解析】D“賢士都不敢來見齊桓公”文中無依據(jù)?!褒R桓公覺得他們的見解不如自己”張冠李戴。原文意思是“四方之士皆自以論而不及君,故不至也”,賢士們都覺得他們的見解不如齊桓公。故選D。13.(1)因此先要看他確實是仁厚、誠實的人,這樣之后才能親近他,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又有智慧才能,這樣之后才能任用他。(評分參考:“然后”,這樣之后;“于是”,在這種情況下;“知”通“智”,智慧。關鍵點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如果有來到的人,那一定是一些貪婪而且空食俸祿卻不盡職的人。(評分參考:“茍”,如果;“至”,到;“尸祿”,空食俸祿。關鍵點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孔子認為緘默不言的人、健談逞強的人和夸夸其談的人都不能任用。②因為緘默不言的人過于聰明伶俐,不能完全任用;健談逞強的人一定想要勝過別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談的人大多夸誕而缺少信用,事后恐怕難以應驗。(評分參考:答對①點1分,②點2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魯哀公詢問孔子說:“像什么樣的人可以任用?”孔子回答說:“不要選取緘默不言的人,不要選取健談逞強的人,不要選取夸夸其談的人?!濒敯Ч珕枺骸盀槭裁矗俊笨鬃诱f:“緘默不言的人過于聰明伶俐,不能完全任用;健談逞強的人一定想要勝過別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談的人大多夸誕而缺少信用,事后恐怕難以應驗。弓與箭協(xié)調(diào)了,這樣之后才能要求射中目標;馬老實善良順從,這樣之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馬;人一定要忠誠守信、持重敦厚,這樣之后才能要求他具有智慧和才能?,F(xiàn)在有的人不忠誠守信,持重敦厚卻充滿智慧和才能,這樣的人,好像豺狼一樣啊,不能讓自己靠近他。因此先要看他確實是仁厚、誠實的人,這樣之后才能親近他,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又有智慧才能,這樣之后才能任用他。所以說:選取人的方法是聽他的言論再觀察他的行為。言語是用來抒發(fā)他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做事的人,一定能用言語表達出來,所以要先觀察他的言論然后考察他的行為。只要用他的言論來考察他的行為,即使是為非作歹的人,也不能隱藏他內(nèi)心的實情?!濒敯Чf:“說得好?!敝芄硖熳訄?zhí)政有七年時間,他帶著禮物以師禮相見的平民百姓有十二人,優(yōu)先接見的住在陋巷茅屋中的有四十九人,隨時進用的賢才有上百人,他教化的賢士有上千人,在館驛中接待的前來拜見的有上萬人。在那個時候,假使周公對人傲慢而羞于禮賢下士,那么前來投奔的天下的賢士就很少了。如果有來到的人,那一定是一些貪婪而且空食俸祿卻不盡職的人??帐迟旱摱槐M職的臣子,是不能保全國君的。齊桓公設置了有火把的庭院,是為了接見那些想拜見他的賢士。過了一整年卻沒有賢士前來。在這種情況下有個東郊的鄉(xiāng)下人要以自己擅長的“九九”算數(shù)之術求見,桓公說:“你僅憑‘九九’之術怎么有資格求見呢?”(那)鄉(xiāng)下人回答說:“我也并不認為僅憑‘九九’之術就足以求見(您),我聽說國君設置有火把的庭院來禮待賢士,已滿一整年卻沒有賢士來。賢士之所以不來,是因為國君您是天下賢德的君王;各方的賢士都自己認為見解不如您,所以不來。‘九九’之術是簡單的本事,而您還禮待有這種本事的人,何況(那些)比懂得‘九九之術’更賢能的人?泰山不拒絕土壤和石頭,江海不拒絕細小的水流,因此可以變成大山大水?!对娊?jīng)》上說:‘祖先有句名言,要向樵夫那樣的人請教。’說的是廣采多謀啊?!被腹f:“說得好?!庇谑潜愣Y待他。過了一個月,各方的賢士就都相伴著一起來了?!对娊?jīng)》上說:“從廟堂到墻根,從小羊到壯牛?!闭f的就是從內(nèi)到外,從小到大的道理。山東省菏澤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歐洲仍有這樣的稱謂。B.禮,指禮節(jié)、儀式等道德規(guī)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來成了他們的謙稱。D.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出使秦國的重任。B.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亡鄭國是讓秦賠上自己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并削弱自己。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鄭,不失本國尊嚴。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2)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4.請結(jié)合乙文中的觀點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jié)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jié)盟很厚了,一旦恐懼于燭之武(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從句法結(jié)構(gòu)和斷句的標志看,“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是并列關系,句式應對稱,應各自獨立,“厚”后面不應停頓,排除AC;“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是介賓結(jié)構(gòu),是“棄晉”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故選D。

1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理解錯誤,“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quán)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quán)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故選C。1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燭之武反客為主”理解錯誤,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圍繞著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系,離間晉國的聯(lián)合行動,他先坦言鄭國亡定了,接著指出,若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滅掉鄭國無形中增加了晉國的土地和實力,而相對削弱了秦國,這不能不讓秦穆公對伐鄭是否將損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問,從自己利益出發(fā),秦國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yè)而使自己國力相對削弱。沒有“反客為主”,而是完全站在秦國的立場分析。故選B。13.【答案】(1)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它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得多么快?。?/p>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點:“厭”,滿足;“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闕”,使動,侵損、削減;“焉”,哪里;“何厭之有”,賓語前置。(2)得分點:“惟”,只;“退”,使……撤退;“置戍”,設置戍守;“移”,改變。14.【答案】呂祖謙認為,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實質(zhì)上就是利益關系,諸侯國之間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會為利益不同而背棄。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為利益。參考譯文:(乙)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秦國、晉國聯(lián)合出兵討伐(或“攻打”)鄭國,鄭國就要滅亡了。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開,(秦國)改變得多么快啊!燭之武一席話就讓秦穆公背叛了晉國而親近鄭國,舍棄強大的援軍,而依附弱小的國家;拋棄(與晉國)舊日的恩情,召來(晉國)新的怨恨;舍棄成功,觸犯危險。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jié)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jié)盟很厚了,一旦恐懼于燭之武(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燭之武所說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會很快轉(zhuǎn)變?nèi)で竽歉蟮睦媪耍∩綎|省德州市萬隆中英文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漢高帝、項羽起兵之始,相與北面共事懷王①。及入關破秦,子嬰出降,諸將或言誅秦王。高帝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至羽則不然,既殺子嬰,屠咸陽,使人致命于懷王。王使如初約,先入關者王其地。羽乃曰:“懷王者,吾家武信君②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顓主約?今定天下,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懷王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庇谑顷栕鹜鯙榱x帝,卒至殺之。觀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猶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約,其末至于如此,成敗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有刪改)。材料二: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蔽粗僚沓牵野l(fā)背死。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③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杰也哉!(節(jié)選自蘇軾《論項羽范增》)【注】①懷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項梁起事后,采納范增的建議,立熊心為楚懷王。②武信君:項梁,項羽的叔父。③卿子冠軍:秦末楚懷王臣宋義的尊號。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始懷王遣A我B固C以能D寬容E且人F已服降G殺之H不祥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北面,指北邊。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所以對人稱臣稱為北面。B.弒,古代臣殺君、子殺父母為弒,是一種以下犯上的殺害行為,為貶義詞。C.間,是離間之意,與《鴻門宴》“道芷陽間行”中的“間”詞義相同。D.中道,指半路,中途,與《出師表》“中道崩殂”中的“中道”詞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項羽看來,懷王是項梁擁立的,沒有功勞,不能主特盟約,而自己與各位將領是平定天下的主力,因此在表面上尊重懷王,最終還是殺掉了懷王。B.洪邁認為,在攻破咸陽之后,漢高祖和項羽對待懷王約定的態(tài)度不同,漢高祖依然遵守約定,而項羽確違背盟約,這也是造成二人結(jié)果不同原因之一。C.蘇軾認為范增是擁立義帝的主謀,義帝的存亡和范增的禍福密切相關,項羽謀殺義帝,是懷疑范增的本源,即使陳平?jīng)]用反間計,范增也會被懷疑。D.蘇軾認為義帝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因為他能夠派遣劉邦率兵入關而沒有派遣項羽,能夠賞識并提拔宋義做上將軍,并且不能容忍項羽殺死宋義之事。13.請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14.請結(jié)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概括項羽失敗的原因。(3分)10.[答案]BEG【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開始懷王派遣我,本就認為我能夠?qū)捄袢萑?,并且人家已?jīng)歸服投降,殺了則不吉利?!拔摇笔恰斑z”的賓語,應斷在“我”后,即B處;“固以能寬容”的主語是“懷王”,“以”是“認為”的意思,“能寬容”省略主語“我”,“能寬容”作“以”的賓語,斷在“寬容”的后,即E處;“人已服降”是主謂句,表意完整,斷在“服降”的后,即G處;“殺之”是“不祥”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故選BEG。11.C【解析】二者意義不相同,“道芷陽間行”的“間”意為秘密地。12.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安⑶也荒苋萑添椨饸⑺浪瘟x之事”錯誤,由原文“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可知,“不能容忍項羽殺死宋義之事”不是蘇軾認為義帝是賢明君主的原因。故選D。13.(1)我喜歡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超過技術了。(好,道,進各1分,句意1分。)(2)秦王有虎狼的心腸,殺人像是怕不能殺盡,給人用刑像是怕不能殺盡。(舉,刑,勝各1分,句意1分。)14.①劉邦的智慧。②殺了懷王熊心。③猜忌范增。(每條1分)材料一: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當初起兵的時候,曾一同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懷王熊心。等到劉邦進入關中擊破了秦軍,秦王子嬰出來投降,將領中有人建議殺掉秦王。劉邦說:“開始懷王派遣我,本就認為我能夠?qū)捄袢萑耍⑶胰思乙呀?jīng)歸服投降,殺了則不吉利?!庇谑蔷桶炎計氘斪鰧倮?。等到項羽入關后則不是這樣,他先殺了子嬰以后,又屠戮咸陽城,最后才派人向懷王稟報受命。懷王讓他遵守當初的盟約,先進入關中的統(tǒng)治關中。項羽卻說:“楚懷王,是我的叔父武信君項梁所擁立的,沒有任何功勞,憑什么得以擅權(quán)專斷主持盟約呢?現(xiàn)在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將領和我項羽的力量,懷王沒有功勞,本來就應該把他的地盤瓜分開來統(tǒng)治?!庇谑潜砻嫔献饝淹鯙榱x帝,最終還是殺害了他。觀察分析劉邦、項羽這兩件事,漢高祖已經(jīng)破秦成功了,還恭敬地信守懷王的告誡,而項羽卻違背盟約,后來竟發(fā)展到這種地步,成功、失敗的苗頭,不是智者也會知道這最后的結(jié)果。材料二:漢采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疏遠楚的君臣,項羽懷疑范增和漢私下勾結(jié),漸漸剝奪他的權(quán)力。范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已經(jīng)確定了,君王自己處理吧。希望您能體諒我,讓我告老還鄉(xiāng)。”回鄉(xiāng)時,還沒到彭城,就因背上膿瘡發(fā)作而死了。項家的興起,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而諸侯背叛他,也是因為他殺了義帝。況且擁立義帝,范增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所以義帝的存亡,豈止決定楚國的盛衰,范增也與此禍福相關。絕對沒有義帝被殺,而單單范增能夠長久得生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就是謀殺義帝的先兆。他謀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本源,難道還要等到陳平(用反間計)嗎?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后才能生蛆蟲,人必定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后讒言才得以進入。陳平雖然智慧過人,又怎么能夠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經(jīng)評論:義帝,是天下的賢君。單單派遣沛公入關,而不派遣項羽,在眾人之中識別卿子冠軍宋義,并且提拔他做上將軍,不是賢明之君能這樣做嗎?項羽既然假托義帝之命殺死了宋義,義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項羽謀殺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不是智者也可以知道。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他,中途謀殺義帝,一定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實豈但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力爭卻沒有被聽從。不采用他的忠告,反而殺死他所擁立的人,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就開始的。在項羽殺宋義之時,范增和項羽并肩侍奉義帝,還沒有確定君臣的名分。(如果)替范增考慮,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不能殺他就離開他,這豈不是毅然決然的男子漢嗎?范增年齡已經(jīng)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意見不合就走,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來成就功名,淺陋??!即使這樣,范增,是漢高祖畏懼的,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選文(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左傳·燭之武退秦師》)選文(二)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矣?!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鼻貛熤饢|。(《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B.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C.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D.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11.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爵位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襲。B.燭之武表示鄭國今后作為東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來往的秦國使者。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稱為“東道主”。這則成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C.寡人,意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稱。古代帝王的自謙詞還有孤、寡、不谷等。D.子: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還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B.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但他能夠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曉之以理。C.“且行千里,其誰不知?”這里“誰”雖為泛指,實際上指的是鄭國。蹇叔指出:秦軍偷襲鄭國,會遭到鄭國伏擊。D.“燭之武退秦師”的結(jié)果是,秦國一方面失掉了滅鄭而分一杯羹的好機會,另一方面使“秦晉之好”名存實亡,為其后的“崤之戰(zhàn)”埋下了隱患。13.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14.燭之武和蹇叔都對秦穆公進行了勸誡,為何結(jié)果卻截然不同?請簡要概括其中原因。(3分)10.B11.A【A.“可世襲”錯誤,宋代,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2.C【C.“蹇叔指出:……會遭到鄭國伏擊”錯誤,由原文“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可知,會遭到晉國伏擊?!?3.(1)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2)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chǎn)生叛逆念頭。14.(1)燭之武委婉勸誡,以弱示秦,從“亡鄭無益于秦”和“存鄭有利于秦”兩個角度分別加以說明。

(2)蹇叔以“激進”的勸說方式,以“直言”游說君主,雖然指出了“秦害”,卻忽視了“秦利”。同時,也受制于秦穆公的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和剛愎自用的性格。參考譯文:選文(一)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拜見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狈Φ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選文(二)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他們的國都?!鼻啬鹿蚯貒铣煎渴逭髑笠庖?。蹇叔說:“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chǎn)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fā),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個中壽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卞渴宓膬鹤痈S軍隊一起出征,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zhàn)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庇谑乔貒婈爾|行。山東省濰坊市濰坊中學2023-2024學年下學期高一年級3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題。材料一: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國之恥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發(fā)倉囷賜貧窮,論囹圄出薄罪。處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復遺冠乎?”賜貧窮,論囹圄出薄罪。處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復遺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恥于小人,而生桓公之恥于君子矣。使桓公發(fā)倉囷而賜貧窮、論囹圄而出薄罪,非義也,不可以雪恥;使之而義也,桓公宿義,須遺冠而后行之,則是桓公行義非為遺冠也?是雖雪遺冠之恥于小人,而亦遺義之恥于君子矣。且夫發(fā)倉囷而賜貧窮者,是賞無功也;論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誅過也。夫賞無功,則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安可以雪恥哉?(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二第三十七》)材料二:貞觀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為惡,愚人好犯憲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軌之輩。古語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粴q再赦,善人喑啞。’凡養(yǎng)稂莠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昔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之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故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數(shù)赦,卒至傾敗。夫謀小仁者大仁之賊故我有天下以來絕不放赦。今四海安寧,禮義興行,非常之恩,彌不可數(shù)。將恐愚人常冀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過?!遍L孫皇后遇疾,漸危篤?;侍訂⒑笤唬骸搬t(yī)藥備盡,今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焙笤唬骸八郎忻?,非人力所加。若修??裳?,吾素非為惡者;若行善無效,何??汕螅可庹邍笫?,佛道者,上每示存異方之教耳,??譃槔眢w之弊。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不能依汝言。”(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赦令第三十二》)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斷句,請選出3處。(3分)夫謀小仁者A大仁B之賊C故D我有天下E以來F絕不G放赦。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恥”,指感到恥辱,與“栗深林兮驚層巔”中的“栗”和“驚”兩字用法相同。B.“發(fā)”,指打開,與《琵琶行》中的“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的“發(fā)”意思不相同。C.“危篤”,指非常危險,多指疾病而言,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病?!币馑枷嗤?。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為僧尼或道士。古人認為度人入道會有福報。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齊桓公酒醉后丟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議他通過處理好政事來洗雪恥辱。齊桓公非常贊同,于是賞賜貧窮的百姓,赦免輕罪的囚徒。B.有人認為,如果齊桓公的行為合乎道義,那么他以前不做這種合乎道義的事情,偏要等到丟失了帽子后才來做,他實行道義的動機就有問題。C.長孫皇后患病,醫(yī)藥未能治好,皇太子準備請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來為皇后祈福?;屎笳J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為自己一人而亂了國家法度。D.蜀國先主常聽陳元方、鄭康成講說治亂之道,但未聽他們說到赦免。諸葛亮贊同先主之見,又有鑒于梁武帝的教訓,因此治理蜀國十年不赦。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賞無功,則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2)凡養(yǎng)稂莠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14.齊桓公和唐太宗對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請簡要說明。(3分)【答案】10.ACF11.A12.D13.(1)獎賞沒有功勞的人,那么民眾就會僥幸地希望從君主那里得到意外的賞賜;不懲處有罪過的人,那么民眾就不會從懲罰中吸取教訓而容易為非作歹。(2)凡是培育雜草就是傷害莊稼,施恩給壞人就是傷害好人。14.①齊桓公認為,赦免小罪之人,可以贏得民心,洗雪自身的恥辱。②唐太宗認為,赦免罪人不利于其改過,同時也是對好人的傷害。【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對大德的傷害,所以我從有天下以來,絕不發(fā)布赦令。“夫謀小仁者大仁之賊”是判斷句,在“者”和“賊”后斷開,即AC處;“我有天下以來”是時間狀語,在“以來”后斷開,即F處。故選ACF。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A.錯誤?!皭u”是意動用法,感到恥辱;“栗”是使動用法,使……戰(zhàn)栗。句意:(他)為此感到恥辱。/使深林戰(zhàn)栗,使層巔震驚。B.正確。打開;出發(fā)。句意: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賞賜給貧窮的人。/主人忘了回去,客人也沒有出發(fā)。C.正確。句意:長孫皇后生病,病情日漸危急。D.正確。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又有鑒于梁武帝的教訓,因此……”錯誤,從原文中看不出諸葛亮治蜀吸取了梁武帝傾敗的教訓;從歷史事實來說諸葛亮早于梁武帝二三百年,他不可能“有鑒于梁武帝的教訓”。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無功”,沒有功勞的人;“偷幸”,僥幸;“誅”,懲處。(2)“稂莠”,雜草;“惠”,施恩;“賊”,傷害。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恥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國之恥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發(fā)倉囷賜貧窮,論囹圄出薄罪”可知,齊桓公認為,赦免小罪之人,可以贏得民心,洗雪自身的恥辱。②由原文“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軌之輩……凡養(yǎng)稂莠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將恐愚人常冀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過”可知,唐太宗認為,赦免罪人不利于其改過,同時也是對好人的傷害。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桓公喝醉了酒,丟失了自己的帽子,(他)為此感到恥辱,三天沒上朝聽政。管仲說:“這不是國君的恥辱嗎?您為什么不用處理好政事來洗雪它呢?”桓公說:“(您的建議)怎么這樣好!”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賞賜給貧窮的人,判處監(jiān)獄中的囚犯,把犯輕罪的人釋放了。過了三天百姓便為此歌唱道:“國君為什么不再丟失帽子呢?”有人說:管仲在小人之中洗雪了桓公的恥辱,卻在君子之中平添了桓公的恥辱。假使桓公打開糧倉把糧食賞賜給貧窮的人,判處監(jiān)獄中的囚犯,把犯輕罪的人釋放了,是不合乎道義的,就不能夠用它們來洗雪恥辱;假使做這些事合乎道義,但桓公把這種合乎道義的事撇在一邊不做,要等到丟失了帽子以后再做它,那么桓公實行道義不是因為丟失了帽子的緣故嗎?這樣的話,雖然在小人之中洗刷了桓公丟失帽子的恥辱,卻也在君子之中平添了桓公丟失道義的恥辱。況且打開糧倉而把糧食賜給貧窮的人,這是在獎賞沒有功勞的人;判處監(jiān)獄中的囚犯,而把犯輕罪的人放出來,這是不懲處有罪過的人。獎賞沒有功勞的人,那么民眾就會僥幸地希望從君主那里得到意外的賞賜;不懲處有罪過的人,那么民眾就不會從懲罰中吸取教訓而容易為非作歹。這是國家混亂的根源啊,哪里能用來洗雪恥辱呢?材料二:貞觀七年,唐太宗對近臣說:“天下愚笨的人多,聰明的人少,聰明的人不會作惡,愚笨的人常常犯法。凡是寬宥赦免的恩典,只便宜了不守法令的人。古話說:‘小人的幸運,就是君子的不幸?!荒陜纱紊饷?,好人沉默不語?!彩桥嘤s草就是傷害莊稼,施恩給壞人就是傷害好人。從前蜀國先主劉備曾對諸葛亮說:‘我和陳元方、鄭康成往來,常聽他們講說治亂之道,講得非常齊全,但從來不曾說到赦免?!灾T葛亮治理蜀國十年沒有赦免,而蜀國大治。梁武帝每年赦免幾次,最終傾覆敗亡。施舍小恩惠的做法,是對大德的傷害,所以我從有天下以來,絕不發(fā)布赦令?,F(xiàn)在天下太平,禮義盛行,特殊的恩典,數(shù)不勝數(shù)。恐怕愚笨的人常存僥幸之心,只想犯法,卻不能改正過錯?!遍L孫皇后生病,病情日漸危急?;侍訂⒎A皇后說:“醫(yī)藥都用遍了,現(xiàn)在母后的貢體仍然沒有康復,請允許我奏請父皇赦免罪犯,并讓人出家皈依宗教,希望得到神靈的賜福保佑?!盎屎笳f:“死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并非人力所能干預。如果做善事可以延壽,那么我從來不做惡事;如果做善事無效,那么有什么福分可以求得呢?赦免罪犯是國家大事,佛道,不過是皇上有意保留的一種異域宗教罷了,還時常擔心成為治國體制的弊病。怎能因為我一個婦人而亂了國家的法度?不能按照你說的辦?!鄙綎|省濰坊市第七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學期3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上之初即位也,嘗與群臣語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亂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對曰:“不然。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jīng)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譬猶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書生未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國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①,則至于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從征言。貞觀二年六月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鄙显唬骸扒笆虏贿h,吾屬之師也?!必懹^六年三月,長樂公主將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于永嘉長公主。魏征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于長主,得無異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嘆曰:“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從也?!币蛘埱仓惺龟邋X四百緡、絹四百匹以賜征,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zhuǎn)移也”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后問為誰,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驚問其故,后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鄙夏藧?。(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注】①澆訛:浮薄詐偽。②出降:此處指帝王之女出嫁。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魏A征B書C生D未E識F時G務H若I信J其K虛L論M必N敗O國P家【答案】DHM【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魏征是一個書生,不了解時務,如果相信他的虛論,一定會使國家敗壞?!拔赫鲿睘橹髦^結(jié)構(gòu),語意完整,“生”的后面應加句讀,故選D;“若”表假設的連詞,故在“若”的前面應加句讀,故選H;“若信其虛論必敗國家”為表假設的句子,“若信其虛論”為假設的條件,“必敗國家”為假設所引起的結(jié)果,故“若信其虛論”與“必敗國家”中間應加句讀,故選M。故選DHM。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深,與《諫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的“深”字含義不同。B.戊子,文中是指一種干支紀日法,古時還可以用來紀年、紀月、紀時。C.矜,文中意為驕傲,與《促織》“蟲翹然矜鳴”的“矜”字含義相同。D.故,意為原因,與《鴻門宴》“君安與項伯有故”的“故”含義相同?!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深”,表程度,很/與“淺”相對。句意:太宗認為他說得很對/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B.正確。C.正確?!榜妗?,均指驕傲、得意之意。句意:驕傲自大,剛愎自用/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D.“含義相同”錯?!肮省?,原因/交情。句意:太宗驚奇地問她緣故/你怎么與項伯有交情。故選D。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唐太宗和大臣們談論百姓教化時,魏征認為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饑渴之人容易對飲食滿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B.長樂公主將要出嫁時,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妝要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征進諫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將這件事轉(zhuǎn)告皇后,由她決定。C.皇后知道魏征在長樂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諫言后,就請求派宮中的宦官賞賜魏征財物,并勉勵魏征要始終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變。D.魏征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